1960年4月,在江苏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的一位南朝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发掘了一组大型拼镶砖印壁画。全画由648块长方形青砖拼镶而成,分为左右两块,对称分布在主室南北两壁,每块各长244厘米,高88厘米。画 绘有八人,在人物身侧刻有各自的名字。南壁由外侧向内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北壁为向秀、刘灵(伶)、阮咸、荣启期,人物以同根双枝形的树木隔开,共有十株。其中,除春秋时期著名隐士荣启期之外的七人正是古代所谓的「 ”竹林七贤”。因此,此画后来被命名为「 ”竹林七贤及(与)荣启期”。此砖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也是制作最为精美的砖画之一,被誉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南壁、北壁 一、竹林「 ”无竹”? 画中的竹林七贤席地而坐,或酣畅饮酒,或弹琴吟诗,无不尽显文人风流。这也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等史实相符。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此砖画及后续其他墓葬出土的「 ”七贤与荣启期”题材的砖画中均未见竹子,画中所画或为柳树,或为阔叶树。就连唐代画家孙位以竹林七贤为题材的《高逸图》中竟然也未见竹子。这一谜团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83 年,宋伯胤先生在发表的《竹林七贤砖画散考》中认为有无竹并不重要:「 ”竹林七贤而无竹林,我看是无关宏旨的。” 高逸图(局部) 汪珂欣博士曾对这组砖画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参考文献1)。她认为: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 ”竹”被解释为「 ”冬生草也”。而「 ”竹林”一词在古籍中最早可见于汉代。《汉书》卷五十七下有「 ”观众树之蓊薆兮,览竹林之榛榛”、「 ”举玉杯藩露,清明竹林之属”的记载。这一时期,「 ”竹林”的含义是由「 ”冬生草”所组成的树林。 「 ”竹林七贤”的说法较早可见于《三国志·王粲传》裴松之注中:「 ”《魏氏春秋》曰: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在《陶渊明集》中也提及「 ”共为竹林之游,世号竹林七贤”。由此可见,西晋表述的「 ”竹林”仅为树林的一种,并无深层涵义。 竹林七贤 据学者考证,当时七贤居住和活动的地区山阳县(今焦作市)的太行山南部,曾种植有大面积的经济竹林。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 ”渭川千亩竹”的记载。「 ”竹林”有可能为该地区的别称。至东晋随着士林的广泛关注与推崇,「 ”竹林者”才开始逐渐指代「 ”七贤”,如《文心雕龙》有言「 ”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 二、「 ”竹林”意象之演变 早年陈寅格先生曾提出「 ”先有七贤,再有竹林”的说法,认为「 ”竹林”这一表述源于西晋末年,是佛教在天竺清修的隐居地的别称,「 ”共作竹林之游”是东晋好事者捏造出来的。但在对佛教译经的检索中,东汉到西晋时期,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地方多译为「 ”竹园”。而在南北朝时期「 ”竹林七贤”广为传播后,佛教译经中译为「 ”竹林”的比例大大增加,往后佛经翻译也基本以「 ”竹林”为主。依此即可判断,此处的竹林应与佛教无关。 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局部) 在「 ”竹林七贤”声名广播之后,「 ”竹林”与「 ”七贤”愈发互相联系,甚至可以互相指代。《避暑录话》曾道「 ”七贤竹林,今在怀州修武县。初若欲避世远祸者,然反以此得名”。「 ”竹林七贤”这一称谓也就流传了下来。在明代仇英的《竹林七贤图》中,所绘制的即是贤人会于竹林饮酒作诗的场景。 《竹林七贤图》(明 仇英) 在此期间,「 ”竹”的意象也发生重大转变。到南北朝时,就出现了以谢朓为代表的《咏竹》诗。此后竹子渐渐脱离了早期舜妃和女子忧怨的意象,成为高傲正直的象征,代表着中国文人坚贞高洁的君子品格,成为「 ”花中四君子”之一。 兰竹图(清郑板桥·局部) 三、林下诸贤 很有意思的是,在《世说新语》中还有一处记载,提出了「 ”林下诸贤”的说法: 林下诸贤各有俊才子,籍子浑器量弘旷。康子绍,清远雅正。涛子简疏通高素。咸子瞻,虚夷有远志,瞻弟孚,爽朗多所遗。秀子纯、悌,并令淑有清流。戎子万子,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唯伶子无闻。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简亦见重当世。(《世说新语·赏誉第八》) 不难发现,这里的「 ”林下诸贤”和「 ”竹林七贤”所指代的对象完全相同:阮籍、嵇康、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刘伶。也就是说,当时世人也称「 ”竹林七贤”为「 ”林下诸贤”。 在东晋僧肇的《答刘遗民书》中也提到「 ”林下”这一意象: 君既遂嘉遁之志,标越俗之美,独恬事外,欢足方寸。每一言集,何尝不远喻林下之雅咏,高致悠然,清散未期,厚自保爱。 刘遗民(白莲社图卷局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僧肇将「 ”林下”与「 ”雅咏”相连,其内涵就不是仅仅是指树林之下,而其「 ”遂嘉遁之志,标越俗之美,独恬事外,欢足方寸”正与竹林七贤的气质相合,颇有《世说新语》所言之的「 ”林下风气”。在唐代释元康撰写的《肇论疏》中将之解释为「 ”喻林下雅咏高致悠然者,晋朝嵇康、阮籍、阮咸、山涛、王戎、向秀、刘灵等七人。在于山阳竹林俱隐。不事王侯,高尚其志。今谓刘公如此也。”就明确将林下的寓意等同于竹林。「 ”林下”与「 ”竹林”相重合的寓意内涵,成为文人雅士常常使用的意象之一。如鲍照《园中秋散》诗中最后四句:「 ”临歌不知调,发兴谁与欢。傥结延上清,岂孤林下弹”,足见「 ”林下”具有与「 ”竹林”相同或相近的内在气质。 文史君说 关于「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中何以无竹的争论,实质是在梳理「 ”竹林七贤”与「 ”竹林”的关系。无论是将竹林作为当时地名的别名还是称其为「 ”林下诸贤”,我们都可以发现,「 ”竹林七贤”的内在特质及内涵并不因此而改变,其重点并不在「 ”竹”,而是那「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文人气质,是七贤赋予了「 ”竹”以新的灵魂,而非本末倒置矣。 参考文献: 1、汪珂欣:《何以「 ”无竹”与「 ”八贤”——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一见》,《中国美术》,2017年02期。 2、王汉:《林下与南朝竹林七贤砖画为何无竹》,《形象史学》,2017年02期。 3、鲁红平:《论「 ”竹林七贤”称号的动态生成过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作者:浩然文史·郑大嵩阳国学会)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灵石、拙石也是竹之搭配的精髓。长寿是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而石与竹的搭配正寓意着长寿。因为石在传统文化中有长寿的寓意,竹的谐音似“祝”,竹石即“祝寿”。
纵观紫竹院的竹石景观,无论是拙石还是灵石,它们与竹的结合都可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拙石与竹子可成质朴的寿之境;秀气的太湖石与竹结合则更凸显竹的灵动、绵延不老之意。
1、太湖石是富贵的象征。“石”谐音“时”有“时来运转”的寓意。另外,太湖石中还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诸多哲理。比如太湖石中的“洞”,道家认为是“洞天福地”;佛家认为是“气化流动,生生不息”的所在,为“妙有”;儒家认为“洞”是通,是开窍,谓之“洞彻”。
2、竹子的寓意有顽强的生命力、虚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等。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
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
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
作者以高超的技艺和脱俗的心态,诠释了竹高风亮节的风骨,和挺拔不羁的品格,壶身营造的艺术效果,传达出独有的神韵和意境,竹文化的加入使壶的品味变得不同凡响,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趣味,尽在其中,品茗其中,竹的潇洒飘逸,虚心劲节,壶、茶、竹融为一体,着实美哉。
胸有成竹,汉语成语,拼音是xiōng yǒu chéng zhú,意思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出自《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版本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筼筜,yúndāng,一种大竹。)
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原文今译
竹子初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节、叶都已经具备了。从像蝉的腹部、蛇的鳞片一样,到剑一样挺出高达十寻的,各种形态都是天生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一骨节一骨节地来画它,一片叶一片叶地来堆砌它,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
所以画竹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来仔细的观察,就会看到他所想画的竹子,急起挥笔,依照心里竹子的形象,一气呵成,以再现心中所见到的(竹子)。(这个过程)好像兔子跳跃飞奔、鹰隼俯冲下搏一样,稍一迟疑,机会就失去了。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又不能做到的原因,是由于想法和动作内外不一,心与手不能协调一致,没有学习的过错啊。所以凡是心里明白而操作不熟练的,平常自己以为明白,可事到临头就忽然忘记了,难道只有画竹是这样吗?
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太阳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里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
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他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liāo)起衣服,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竹林,顾不得抹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吹雨打的姿势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地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cháo)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文与可(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浙江省东阳市以特色的竹编艺术为主。
竹编与木雕是我市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的两朵奇葩。东阳竹编产品以篮、筐、箱、箩、箕、篓、笠等生活用品最为常见,常与烫金、印花、刻镂等装饰技艺相结合,完美地展示出竹的韵致和文化品位,具有较高的使用、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东阳市竹编艺术的介绍:
1、艺术传承:
东阳的竹编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通过世代相传的技艺传承,东阳竹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材料与工艺:
东阳竹编以选用优质的竹材为基础,搭配纤细且坚韧的竹丝编制而成。通过剪、磨、拼、织等复杂的手工工艺,将竹丝编织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和实用品。
3、艺术表现形式:
东阳竹编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丰富的图案和精准的细节描绘,展现了独具匠心的美感。常见的作品包括筐、篮、箱、屏风、花器、摆件等,其中一些作品还融入了绘画、雕刻和彩绘技法,增添了艺术的层次和魅力。
4、文化内涵:
东阳竹编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术,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东方哲学的观念和审美理念,寓意着吉祥、美好、团结和和谐。
5、经济贡献:
东阳竹编艺术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竹编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家居装饰、礼品赠送、旅游纪念品等领域,为东阳市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6、保护与发展:
东阳市高度重视竹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设立培训机构、开展传统技艺保护项目、举办展览和比赛等,以确保竹编艺术得到持续发展和传承。
竹子是中古古代君子的象征之一,清雅、坚韧。意境上来说其自成一体配以冷色调的小花较有感觉,无需过多搭配。
另景观设计分很多种,不知你的景观是哪一种?室内的还是室外的,用在什么地方?
如用在办公场所多为外墙或门口处,竹林排列出层次感,辅以绿地即可,太多配花影响尤其成排成堆的配花反而影响整体感觉。
酒店景观:大范围使用竹子形成分隔效果的,可以选用较粗壮一点的,局部景观选用较细的文竹。景观用竹也要考虑整体建筑功效、色彩、主体。我公司近期兴建的一个酒店,中式现代风格,整体色调金、红,部分木结构,VIP厅中央采用细矮紫竹,紧邻小片水池用单瓣白莲搭配,效果不错。
以上仅属个人想法,抛砖引玉,不能提供准确意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