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三日游”坐火车体验真正的印度

“草海三日游”坐火车体验真正的印度,第1张

印度的铁路极其发达。它不仅是亚洲最早拥有铁路系统的国家,也是目前世界第二大铁路国家。全国有7000多个火车站,每天有14000多趟列车运行,这让印度看起来像一个火车轮子上的国家。印度前总理尼赫鲁也声称,他是在一列周游全国的火车上发现印度的。

印度火车不仅是缩短空间的交通工具,也是拉近外国游客与印度文化距离的载体。没有坐火车,很难算是真正的印度之旅。

印度火车票实行实名制登记已近百年。一人一票不能转让,丢票可以补。然而没过多久,我就从一位看起来很绅士的印度老年乘客口中得知了实行实名制的另一个尴尬原因:印度火车太旧,管理效率低,每年铁路事故高发。有了实名登记制度,一旦发生事故,事故遇难者的身份可以很快得到核实。

印度的火车种类繁多,豪华车能让人感觉像度假一样舒适优雅。但这种车只在极小范围的线路上运行,更多的是以低票价迎合印度民众的普通列车。印度的火车票也分很多档次。当地人非常注意乘坐公共汽车。虽然没人在车门口检票,但是买什么档次的大巴车都会坐。否则,一旦在火车上被检票员抓住,将被处以5倍甚至高于车票价格的罚款。

在印度乘坐火车可能会改变甚至颠覆人们对火车的传统印象。步履蹒跚的印度火车令人难以置信地开放、自由和散漫。

火车到站后,游客们争相上车。没有列车员站在车外跟大家打招呼,乘客也没有排队的概念,所以每节车厢门前都会发生骚乱。站台广播只在列车到站前广播,列车启动前不会通知,所以几乎没有人知道列车停靠的确切时间。火车启动后还有很多乘客还在拖着包包。当地人似乎从来不在乎火车在他们面前缓缓启动。他们跑几步后就能跳上讲台。即使火车开出很远的距离,还是有人在后面追,一般都能追上。他们的敏捷总让我想起我们国家的《铁道游击队》**。

在印度的每一个火车站,自由和自在都被充分发挥。这些为乘客提供的公共设施不会排斥那些居无定所的穷人和无家可归者。火车站的公共设施也为他们提供公益服务。所以,印度无论哪个火车站,都不乏以车站为家的印度穷人和乞丐。他们住在地上,在车站晾衣服。对于游客来说,每个火车站其实都是一本厚厚的书,就像一个小社会,里面有着所有众生的缩影,是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孟买维多利亚火车站,建于1887年的哥特式建筑,外观宏伟。游客们几乎总是把它作为一个著名的景点来拍照。即使孟买火车站如此出名,它仍然保留着印度火车站特有的拥挤、嘈杂、嘈杂和混乱。不知道晚点火车什么时候到的乘客,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海誓山盟》

里面有男主角给女主角画的油画,男主角的妈妈反对他们的婚事,利用一次车祸把女主角逼走了,男主角很伤心,经常看这幅画追忆女主角…这是**前半部的内容。结尾是很幸福的,也是最经典的爱情情节!!

是我最喜欢的印度**,找了N年,才找到。

不知是不是LZ想要的。

如果LZ没看过真是太可惜了。

问题一:印度教有什么禁忌 印度人大约83%是印度教徒,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因为牛被视为是神圣的动物。一般人不用牛制品。印度角寺庙不允许牛皮制品入内,需赤脚入内。妇女要穿着适当,上衣不能过短,下半身需穿长裤或长裙。“托蒂”是印度男子的传统服装,印度女人的民族服装是“纱丽”。

六大禁忌

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湿婆神的坐骑,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制品。但是印度的 徒不吃猪肉,因此游客最好食用鸡肉或羊肉。

应避免以左手递物给当地人,因为左手被视为不洁的。

不要抚摸小孩头部,因为印度人视头部为神圣的。

进入宗教寺庙和古迹都必须穿拖鞋,最好入乡随俗。

参观印度寺庙时,最好不要穿短裤及短裙。

看到特殊宗教仪式时,千万不要带有鄙视眼光或加以批评,免得招惹是非。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盘用菜,素食者多。一般来说,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

问题二:印度人喜欢什么礼节 印度风俗和礼节

1、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伤害它们,牛群在大街上,消遥自在地走着,受到最玫谋;进入印度教的寺庙时,身上决不可穿着取材于牛的衣物或配饰。

2、在印度,若以左手把东西交给对方,对方会认为你是蔑视他,或怀有恶意。交东西时,必须用右手交出,或使用双手。吃饭也只能用右手。因为,印度人洗澡、上厕所时一般使用左手,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

3、在印度,摇头是肯定的表示。

4、印度火车上有固定驻点的乞丐,他们以此为业,有人甚至会故意自残博取同情,他们的收入大都不会低于田里的农民,所以建议还是横下心吧。

5、印度每个车站都有看起来相当美味的小吃摊,但请不要被其外表和香味骗了,除了水果的味道跟中国差不多外,其他几乎每一样都非常辣。

6、印度每个车站月台都会有好几个水龙头标明饮用水,几乎每个印度人停站都会去装水。但请千万不要跟着做,除非你自认为有铁胃,因为很容易拉肚子。

7、印度火车站承袭英国式的作风,车站入口可以根本没人查票,你可以随意的进出各月台,但车上的查票员却会查得非常紧,一抓到逃票就是重罚。

印度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国。印度是一个讲礼节的民族,又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共存的国度。有的印度人风到外国人时,能用标准的英语问候“你好”有的则用传统的佛教手势--双手合十。印度教徒见面和告别多施双手合十礼,并互相问好祝安。行礼时要弯腰触摸长者的脚。印度人在双手合十时,总是把双手举到脸部前才算合十。这种招呼,显得比握手高尚、文雅,令人有一种“仙风道骨”之感。你必须注意的是,切莫在双手合十的时候,也同时点头(外国人在印度常有这种动作,容易引起当地人的嗤笑),那就破坏了亲切和气的气氛,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在印度,迎送贵宾时,主人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的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现在,城市中男女见面已多实行握手,表示亲热时还要拥抱。在大多数地方,男人相见或分别时,握手较普遍。男人不要和印度妇女握手,应双手合十,轻轻鞠躬。男人不要碰女人,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不要和女人单独说话,妇女很少在共场所露面。 印度人认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举动,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他们认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为不流动的水为死水,孩子浴后会遭灾、夭折的。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和外国人的生活。 印度妇女喜欢在前额中间点有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印度男女多有配带各种装饰品的习惯。 印度人身份悬殊,有等级制度,很重视身份。甲某高乙某的等级,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当严格。 在印度的孟买,60%的人是素食主义者因此,宴请印度商人时,事先必须确认对方的习俗,是否是素食主义者。 在印度,你若要进入印度教的寺庙,身上绝不可穿以牛皮制造的东西,穿上牛皮制造的东西,会被视为犯了禁戒,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都不得入其寺门。印度人走进寺庙或厨房之前,先要脱鞋。他们认为,若穿鞋进去,既不礼貌,也不圣洁。不论男女老幼,统统把鞋放在门口,赤脚进去。 印度人爱喝茶,大多是红茶。各种 ,中间休息时也备有茶水,招待客人自不必说。在印度人家里吃饭时,客人可以给主人带些水果、糖作为礼品,也可以给主人的孩子带些礼物。很多妇女不同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饭。 印度人喜爱3、7、9数字。他们认为红色责示生命、活力、朝气和热烈,蓝色表示真诚。阳光似的**表示光辉壮丽。绿色责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宁静。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装色>>

问题三:为什么印度人在宗教信仰上选择了印度教? 第一,佛教原先之所以能击败婆罗门教成为印度宗教主流,是因为它有面向大众的特点。但六七世纪之后,一来佛教的哲学逐渐向繁杂深奥晦涩的经院派发展,二来密教的流行(印度教和佛教的互相深透)又使得诡秘和色情因素声势日上,佛教逐渐使得自己与原先的群众基础隔绝开来。

第二,被打败的婆罗门教,几个世纪中一直在吸取佛教在组织和思想上的优点。到了8世纪中期,印度教哲学天才商羯罗横空出世,一方面,他吸纳了龙树等佛教哲学大家的思想,和印度教吠檀多思想加以重新提粹,综合发展起了一个逻辑上强而有力的新流派,

第三,在佛教日益式微的同时,北方来自中亚地区的 对佛教最昌盛的北印度地区展开了入侵。几个世纪断断续续的入侵中,由于被视为异教徒,北印度佛教的寺院和僧侣都落入悲惨境地。而印度教,由于在 势力未达到的南印度有着深厚基础,虽然遭受打击,但终究保住了命脉。而佛教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十一世纪, 僧侣到访印度,发现印度最大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业已变成废墟。至此,佛教在古代印度彻底灭绝。

直到19世纪,佛教从缅甸、斯里兰卡重新传入,印度佛教才重获新生。

问题四:印度人禁忌什么? 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饮食上,信奉印度教的信徒们忌食牛肉,信奉 教的忌食猪肉。应邀到印度人家中作客,女主人往往不跟客人聊天,也不同客人一起吃饭,请客时,印度人认为费用应由有钱人来支付。

印度人十分忌讳用左手取递物品,认为左手是肮脏的低贱的。他们不喜欢别人触摸自己小孩子的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表示同意或肯定时,不象我们摇头“不是”点头“是”,而是摇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是”。

如果你想去印度各地的寺庙参观,身上绝不要穿以牛皮制造的东西,渚如皮鞋、皮表带、皮带、手提包等牛皮制品,也不要带入寺门,否则会被视为犯了禁戒。因为在这个信仰印度教的国度里,信徒们敬奉牛,视牛为圣物,牛不可以被宰杀,他们甚至连以牛皮制之的东西也不愿看到。走进印度的寺庙或厨房之前,还要先脱鞋。印度人认为,若穿鞋进去,既不礼貌,也不圣洁。总结就是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 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进入印度的庙宇或 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 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

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赴印度经商,要注意印度人每逢节假日一般都不再进行各种商务活动,与印度人交谈时,千万不要涉及他们的妻儿之事,他们喜欢谈论本国古老的文化方面的成就及本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及外国的事和外国人的生活。

问题五:印度教的礼仪 印度教从未规定过一成不变的与基督教或犹太教相当的统一礼拜仪式。虔诚的印度教徒天天在每个印度教家庭都备有的简陋祭坛前背诵规定的祈祷文,他们可能频频到印度无处不在的由叫做祭司的人照管的某个寺庙中祈祷或捐赠食物和鲜花。但不存在固定的刻板的仪式,没有固定的圣职委任或教士职务,也没有专门的类似基督教的星期日、犹太教的安息日或 的礼拜五那样的宗教节日供人礼拜。在宗教仪式中,担任专职书记员,和主要由梵文写成的吠陀经及叙事诗的朗诵员的人,都是最高等级婆罗门种姓成员,他们也是丧礼、婚礼、成年礼和代人向神祈祷的唯一执行者。这些无疑都是祭司的职能,然而并不要求执行人必为俗人与神灵之间的中间媒介。所有印度教婆罗门成员都不是祭司,虽然印度教祭司管理寺庙并接受供品,但他们远非基督教或犹太教那样正式任命的职务。印度教的节日也不少,其中大多数的文化色彩与宗教色彩一样浓厚,比如秋季的排灯节和春季的好利节。 排灯节,印度重大宗教节日之一,为期五天,相当于现在通用日历的10月下旬。此节供奉财富女神吉祥天女,在孟加拉则供奉女神迦梨。好利节,印度教的春节,即公历2、3月间的望日。该节富于纵情狂欢的特征,届时人们不分种姓、性别、社会地位和年龄,力求尽欢。印度教还存在到著名寺庙和圣地朝觐的古老传统。看一看现代印度节日和朝觐,就会对乔叟(GeoffreyChaucer,约1342~1400),英国莎士比亚时代以前最杰出的作家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在晚年所写的长诗《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叙述了朝圣者骑马从伦敦前往坎特伯雷城朝拜殉教圣人的圣祠的情景。――译者时代英国和中世纪欧洲的西方大多数人满脑子宗教观念的情形有所了解。2001年,在恒河中游阿拉哈巴德举行的12年一次的无遮大会,吸引了3000万人参与,这是印度最盛大的河边法会,每三年在四个地方轮流举行,故同一地方每12年举行一次。据说在大会期间,人们沐浴于河中,可以净身、涤心、洁口。不过,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时遍及欧洲的还俗浪潮,已在受到城市化、工业化、技术革命和民族国家兴起等冲击的今日印度出现。对于数量日渐增加的城市职业印度人来说,宗教已经不如其他更世俗的机会重要。虽然这些人仍只占总人口的少数,但他们多半就是那些抛弃了种姓或对种姓抱无所谓态度的群体。现代印度很多***已经采纳了非宗教观念,甚至甘地也曾声言反对种姓歧视,并公开反对苛刻对待不可接触者,不可接触者是印度各种姓以外的、没有权利、没有地位的、最底层的一部分人,也称移民。

问题六: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礼仪有哪些? 传统的见面礼印度人在见到熟人和客人时都双手合十,举于胸前,并面带微笑地道一句纳玛斯戴(Namaste)。这是印度的传统见面礼。纳玛斯戴在印度语中是一个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词语。印度人在见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时则要行触脚礼,即见面后俯下身去触对方的脚,然后再摸一下自己的额头。这是表示对尊敬者的最高礼节。印度礼仪现代的城市居民见面时更多地是行握手礼。但千万要注意的是,决不能伸出左手和别人握手,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上厕所时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视为是对人的不敬和污辱。印度人的家里一般都铺有一块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盘膝而坐,即结跏趺坐,将两 叉叠放于两腿之上,双手放在双膝上。现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发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爱在沙发上盘膝而坐。剃发礼按照传统的习惯,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满三岁时要举行剃发礼。剃发仪式要请祭司、理发师和亲友参加。父母把孩子抱进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仪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边画一个正方形,用红砂土画上图案,并撒上大米。然后让男孩坐在图的旁边,由理发师剃发。印度教徒的剃发礼并不将头发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缕头发。婴儿命名礼  婴儿出生后,父母经过仔细推敲、斟酌,会给婴儿起一个美好、吉祥、动听的名字。名字起好后,父母将在孩子出生后第十天举行命名仪式。  举行仪式前,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和婴儿也要沐浴洁身。举行完宗教仪式后,婴儿的母亲用洁净的布将婴儿包好,交给婴儿的父亲。父亲将婴儿贴在胸前,告诉孩子,父亲在给他起名。母亲则向着太阳祈祷。然后父亲附在婴儿的耳朵边:“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这时,在场的祭司和亲友则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名字。然后祭司为婴儿祝福。婴儿的父母招待祭司和亲友吃过饭后,众人才散去。佩圣线--高种姓的标志在印度,经常可以看见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线圈,这就是印度教高种姓佩戴的圣线。按规定,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这三个种姓才有权利戴圣线,道陀罗和贱民是不能戴圣线的。圣线由三股线拧成,婆罗门的男孩戴棉线圣线,刹帝利的男孩戴亚麻圣线,吠舍的男孩戴毛线圣线。男孩子首次戴圣线时举行戴圣线仪式。一般由婆罗门祭司口诵经文,给男孩子戴上圣线。男童拜师礼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个阶段,又称四个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岁至8岁期间也举行拜师礼和入法礼。这是为男童拜宗教导师、离家接受宗教训练而举行的一种仪式。拜师仪式开始时,父母要为拜师的男童沐浴、剃发,并接受老师赠送的离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块遮羞布。老师口诵经文把衣物送给拜师的男童。接着又赠送草编的腰带,授圣带,并把兽皮衣、木棍等物送给男童。此后,老师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师男童手中,象征着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拜师的男童要向太阳祈祷,才会被老师接受为自己的学生。老师在学生前念诵太阳经文:这是现实,这是智慧,这是光明,我们拥有明媚的阳光。它是火,点燃了我们的聪明和智慧。拜师仪式结束后,男童就被送到导师家,与导师同住,学习吠陀,钻研奥义书接受各种戒律训练,直至梵行期结束(大约12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过世俗生活,开始家居期。在印度的交往禁忌印度的许多地区都有不少禁忌。泰米尔纳德邦的村民忌讳数字,认为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说这些数字。对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讳,如认为第四胎生女孩便会倾家荡产,>>

问题七:印度人主要信仰什么宗教 许多人可能是看西游记了,误认为:印度信佛教。

其实,印度根本没有佛教。

(只有极度少量的佛教徒,是从中国藏地,传播过去的)。

印度最大的宗教,是印度教。(这是世界第四大宗教)。

印度第二大宗教,是 教。(这也是世界第二大宗教)。

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是中国。

有人说是泰国,那是按照信佛比例排的。如果按照信佛人数排列,应该是中国最大。

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国家,是美国。

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国家,是俄罗斯。

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国家,是巴西。

世界上最大的 教国家,是印尼。

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国家,是印度。

问题八:印度都喜欢什么颜色或崇拜什么颜色?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为 教、基督教、锡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恭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喜欢中国的粤菜、苏菜。

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泰国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现在,泰国城市中的男子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深色的西装,打领带。妇女在正式社交场合穿民族服装,也可穿裙子;在日常生活中,可穿各式流行服装,但在公共场合忌穿短裤。

仪态礼仪

在泰国,进入佛殿要脱鞋,进入当地人家的客厅也要脱鞋。他们讨厌在平时生活中拍拍打打的举止习惯,认为这是不礼貌的。当地人向上伸出小指表示和好,大拇指朝下表示失败,伸出弯曲的食指则表示死亡。

相见礼仪

生性宽厚,温和有礼的泰国人在见面时不是握手说哈罗,而是合掌说声“沙娃滴卡”。这种合掌问候方式在泰语称为“威”(Wai)。做法是把双手提到胸前,双掌合并但不贴合,犹如在掌心握着一片棉花。这时您的双手的形状就有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

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或事时,“威”的做法便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在向同辈问好时,合掌后指尖不高过下巴。在对长辈行“威”礼时,则须低头让指尖轻触鼻尖。对尊贵的对象如德高望重的长辈表示尊敬时,则把双掌抬高至额头。泰国人遇到僧侣或象征佛陀的佛像,都会下跪,合掌,并以额头触地膜拜。一般遇到同辈向他们“威”时,泰国人都会以“威”礼回报。但若是晚辈向长辈“威”时,长辈是不须回“威”的,有些只以点头或微笑回应。

一、社交习俗

印度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印度国民多“种姓”, 不同宗教多规定;

民族繁杂多信仰, 性格一般多稳重;

绿色吉祥多偏爱, 白色懊丧多忌用;

讲究礼貌>>

问题九:印度人喜欢的动物是什么 在印度,牛被当作神灵受到崇拜,这一特殊地位的确 有其历史演变过程,其发展演变跟印度教在印度地位的兴衰消长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印度人关爱动物的行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也是有迹可考的,它跟原始宗教 不随意屠杀动物的禁忌有着相似之处。

另外,在印度猴子横行,大象、蛇等等动物都受到保护。

问题十:印度人的风俗习惯 四大传统仪式走遍全世界,入境随俗是不变的真理。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项特殊习惯和6大禁忌,保你玩得开心、一路平安。

出生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 印度教徒在恒河“圣水”中沐浴去的。而这对于贫穷人家而言,确实是一项庞大的负担。

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儿时,会用拍手示意,代表两手空空来也。但如果生的是儿子时,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会立刻敲锣庆祝,表示儿子将来娶老婆时,可以带来响当当的嫁妆。

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o。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 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 。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婚礼

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妇女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区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o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 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o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印度传统舞蹈――婆罗多舞男性>>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在中国待时间长了坐高铁坐多了的话,再去坐印度的铁路,真的有一种不能言说的感受,哈哈哈,小编就不地域黑了,感觉印度还是很值得一去的,想知道印度铁路是什么样的,默默看文章就是啦!

印度的铁路真是一朵奇葩,对于刚刚习惯了高铁的我们更是如此。

我和旅伴背着鼓鼓的行囊,走在一条罕见的路上:躺在路中间生仔的母牛、乱窜的野狗、积着泥浆的水坑需要小心绕行。汽车和三轮摩托震耳欲聋的嘀嘀声中,我们从一动不动的修行者脚边走过,走向前方一个不知名的火车站。

前天,我们买到了去拉贾斯坦的车票,可惜是印度特有的等待票(WL-Wait

List)。不像国内的火车或者高铁只分坐票/卧铺或者一等/二等,印度的火车有一等空调(1AC)、二等空调(2AC)、三等空调(3AC)、头等(First

Class)、高级空调座位(ACExecutiveChair)、普通座位(ACChair)、硬卧(Sleeper)、二等(Second

Class)等眼花缭乱的八九种。买票的过程更是非常独特:有些票只能提前一天买,有些票只能在指定车站买,有些票只能外国游客使用外币买每节车厢的票卖完了之后还会再卖顶替票(RAC-Reservation

Against

Cancellation)和等待票。买到了正常票的乘客如果最后赶不上火车,他的位置就会分配给买了顶替票的乘客,而这个顶替的位置再分配给等待的乘客。

昨天,我们的等待票被升级成了顶替票。不过,好运气也到此为止,后来就没有了进一步的消息。唯一能够赶在发车前确认是否有位置的办法就是按照发车时间背好行囊,来到站台。火车进站之后,车站的工作人员会把临时排出来的乘客名单打印在纸上,贴在每个车厢的门边。无数的旅客在列车进站瞬间蜂拥上去寻找自己的名字,看到的一阵雀跃;若是没有,便只能垂着头背着行李悻悻地走下站台,期望着候车室拥挤的地板上还有容身的地方。

这铁路、这系统,是印度的骄傲,也曾经承载着来自世界另一端的白人的梦想。当两个世纪前英国人把印度划入自己的版图,他们惊异地发现:传说中的富饶国度却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无数民族、语言、宗教和文化的大杂烩。大小各异的邦国们因为土地、贸易或者应该相信哪个神常年混战不休。这样的土地怎能成为女王皇冠上的宝石于是,英国人祭出两大法宝:英语和铁路。将来,印度次大陆上的人们无论信仰、民族如何,都将使用同一种语言讲话,记得自己是大英帝国的臣民。为了让物资和军队能更迅速地到达各个地方,一张巨大的铁路网渐渐铺开。从这里,蒸汽列车满载着茶叶与鸦片,装上帆船;带着英国人的荣耀和梦想航向海的另一边。

几百年过去了,英国人走了,但是铁路却传了下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锈迹斑斑的列车辗轧着古老的轨道——哐当哐当——带着黑洞洞的门口和挂在车厢外的人群,走向一个又一个拥挤的城市。

列车进站

夕阳的余晖里,我和旅伴在地板上横七竖八的人群里穿行。或许他们刚刚错过了火车,或许他们的列车还没有到来。没有人抱怨,他们裹着厚重的毯子,在冷风中静静地看着站台,用嶙峋的手从地上抓起当地小吃或者米饭放到嘴里。旁边的一只小老鼠从开裂的缝隙中不时探出头来,对着周围的食物残渣垂涎欲滴。

我们不幸的预感被证实了,两个人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刚刚到来的车厢上。从车头看到车尾,再从车尾跑到车头,确实没有!仗着自己是外国人,我们闯入车站办公室。一张张名单正从黑黢黢的打印机里吐出来。不过问询的结果只是耸耸肩和摊开的手掌。这些天在印度的旅途已经教会了我们这种独特的语言:如果印度服务生说需要等5分钟,实际的等待时间会在2分钟到2小时之间。如果你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那呵呵静静祈祷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我们还想坐上这趟火车,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不对号的二等车厢了。在印度,没人知道一节二等车厢会卖出多少张票。车门打开的瞬间,人们便蜂拥而入。谁能抢到座位甚至地板上的落脚之地就看自己的本事了。我们走上一节二等车厢,车上的几十双目光瞬间集中到我身边的这个年轻女孩子身上。忽闪忽闪的灯光里,没有人说话,只是这样面无表情地盯着。旅伴立刻做出了决定:下车。

昏黄的光里,我们坐在车站地板上。又一列铁皮火车从堆成山的垃圾和捡垃圾的人群中穿过哐当哐当只有水泥缝隙里的小老鼠泰然自若,看准机会一次次冲出来叼走食物残渣。远处城市时刻不停的嘈杂声像潮水一样渐渐淹没了耳膜,我闭上眼睛。印度,我们来啦。

印度的**天生一对

片 名 Rab Ne Bana Di Jodi

年 代 2008

国 家 印度

类 别 剧情/音乐/爱情

语 言 北印度语

导 演 阿迪提亚·乔普拉 Aditya Chopra

主 演 沙鲁克·罕 Shahrukh Khan

朴雅卡·乔普拉 Priyanka Chopra

普丽缇·泽塔 Preity Zinta

拉妮·玛克赫吉 Rani Mukherjee

卡卓尔 Kajol

安努舒卡·莎玛 Anushka Sharma

影片简介

萨哈尼(沙鲁克·可汗饰)是一个单纯、诚实的人,他在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工作,过着平静单调的生活,当他遇到他生命中的另一半时,他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开朗、活泼的塔妮(阿努什卡·沙尔玛饰演),她的整个世界像彩虹般多彩。直到无法预料的事情发生了,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并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影片充满了爱的欢笑、眼泪、快乐、痛苦、音乐、舞蹈,它使我们相信在每一个平凡的爱情故事中有着如此的不寻常。

再平凡的人也有不平凡的爱情!一个无聊透顶的男人遇见美艳的妙龄女子,还是相差24岁的老少配!事实证明:老牛与嫩草的故事也可以很浪漫!

你能想像一个看起来超级平凡的阿伯也有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吗?爱情是不挑人的,不管你特不特别、有不有趣,爱情让人神魂颠倒、生活天翻地覆,还能创造奇迹!

Surinder Sahni是一个在电力公司工作的平凡人,生活很简单、人也很单纯,直到一个巧合,把极无趣的他和与他完全相反的Taani拉在一起,而Taani是个乐天又热力四射的女孩儿,每天都沉醉在自己彩虹般的画画世界里。

两人凑在一起,生活变得酸甜苦辣什么都有,还有印度片里少不了的音乐、舞蹈和满满的爱啊!不管是谁,都可以拥有美妙又特别的爱情故事!

  新年伊始到印度旅游,初到新德里,住的酒店在一个火车站附近。每拉开窗帘,就能看到有火车从眼前过往停靠,也有乘客登上跳下,还有民工用毛驴清运站台上的渣土……那火车多为蓝皮或绿皮车厢,中间喷涂一条白或黄的色带,将一个个窗户串起来,不少窗子只有几根铁条代替玻璃,窗内影影绰绰可见坐满的人,车门几乎都是洞开着的。一列火车就像一段**胶片。每临窗眺望,有如观看万花筒。直到后来也登车入内,才有机会同普通印度人接触,得以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社会生活。

第一次是从泰姬陵所在的阿格拉(AGLA)到占西(JHANXI)。这是旅行社原计划中仅有的一段火车之旅,预定好10012次空调软座,告知早8点开车。清晨,在住地阿格拉的家庭宾馆吃过早餐后,7点半小面包车便出发,一刻钟就从容来到火车站。

印度火车站可以随便进进出出,既无安检,也不验票。月台上都是人,靠背椅上和地下,有坐着的,站着的,还有不停走动的人。清晨寒意很浓,一月是印度的冬季,在北部平原地区最低温度在5℃左右,我穿着羽绒服也不感到热。不少印度人则在肩背上围着色彩鲜艳的厚围巾,或披着毯子,还有的干脆盖着毯子躺着睡觉,也不知是旅客还是流浪汉。

我走进候车室,椅子上、地上一样也都是人,或坐,或站,还有来回走动的,混乱无序。我坐在椅子上,正翻看着带去的介绍印度的书,忽然耳边传来一声熟悉的汉语:“台湾的?”一位女士,说看到我手上拿的中文书,我回答:“大陆的。”也许这可能使她多少有些失望,就没再交谈下去。

8点早过了,也未见火车影。这时,对面月台上开来一列火车,停的时间不很长,我目睹了惊险一瞬。在火车刚刚启动之时,旅客却仍在竞相争上,一位身着纱丽的妇女刚迈上一只脚,另一脚突然踩空,眼看要被转动的车轮卷下去,紧张得我心一下提到喉咙眼。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两个男青年迅捷出手,两双刚劲的手臂组成一把强力钳子,架住正下滑的女人,司机可能也发现了这意外的情况,猛然紧急刹车,真是万幸啊万幸,一场惨祸避免了。

快到九点时,我们要坐的10012次车才到。站台上的搬运工很像北京的“小红帽”,一位红巾包头,上衣也是红色的白胡子搬运工,主动上前帮助,将我的拉杆箱举放到头顶,——在平地上拉时我都感到沉重分量的拉杆箱,他却如此轻松顶着上了车,摆放到行李架上。两件行李,按当地的市情,给10卢比小费就够了,我把兜里的30卢比零票,都给了他表达我的谢意。

这时,车上着西服领带的乘务员查验了我们的车票,对照他手里登记本,与其记载相符后,引领我们到座位前。印度火车是实名制,据说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在始发站,还在每节车厢门口张榜公布旅客姓名及座位,对号入座,井井有条。

我们坐的是空调软座,宽敞明亮,淡蓝色卷轴窗帘,蓝色天鹅绒座套,让你感到一种温馨。座前小桌上摆着当天的英文报纸和一瓶矿泉水,赠给旅客。如同飞机一样,椅背可以调节。与中国的一些动车相同,车厢里座席的排列分为前后两半边,面对面,而横排五人,被过道分开左二右三。我向车内瞥了一眼,肤色黑黄白棕都有,人们都着装整洁得体,轻声细语交谈着,一派从容自得。我们正好坐在中分线这一边,对面是位印度乘客,我女儿用英语与之交谈,得知他曾在香港待过三个月,他赞扬中国变化快,留下了美好印象。

沿途风景在窗外变换着,在绿油油的农田里,金灿灿的油菜花格外醒目,仿佛交织出大块大块的双色地毯;远处闪过小村庄;公路上跑过一辆大轿车,车顶上竟然也坐着好几个青年;田间走着明艳纱丽的女人……

停靠的车站都很漂亮。只是沿途不时出现垃圾堆,塑料瓶和各种废弃物乱扔一气,塑料袋随风半空飘舞。

这趟火车9点从阿格拉开出,12:15到达占西。这段路程约215公里,平均每小时只有70公里吧,比中国动车慢得多。车内没有广播报站,车停站了,对面印度朋友说占西到了,这时乘务员也专门过来通知。正在思考下车后如何联系而朝车下张望时,发现在我们的车窗下,一位男士正举着纸板,上写我和女儿的英文名字。这肯定是来接我们去克久拉霍的司机,旅行社安排得周到细致,很职业。

如果不是出现了新情况,可能就不会有意外的惊心动魄之旅。

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小城镇克久拉霍(KHAJURAHO)返程时,原计划是先飞往瓦拉纳西(VARANASI)然后再转飞新德里,一条新路线。这天中午,我们接到机场发来的短信,告知当天唯一的航班取消,这一来,原计划也就泡汤了。跟旅行社联系,答复:只能推迟到明天继续原计划。这怎么行呢?明晚我飞中国的返程机票早已确定,女儿明天下午要从新德里转飞印度东南一个城市,那里工作急等着她。可否从陆上走呢?接待我们的旅行社在新德里,女经理说无法临时定到这边的火车票。看来,只能自己碰运气啦。

女儿到酒店前台询问,有个当地旅行社的青年说,可以到车站试试。他开车带我女儿去车站,找了熟人,果然有办法。返回酒店拉上我带上行李一起奔车站,他拿来两张说是卧铺的票,要了1000卢比,外加手续费1000卢比。他和那车站熟人带我俩来到月台停着的一列蓝皮车前。拉开车门,进到空无一人的车内,他俩帮着把拉杆箱放到顶层,让我们爬上去躺下,并告诫不要轻易离开。那顶层硬光光,没有任何东西铺垫,但躺下总也能舒展开身子。他们走后不久,呼啦涌进一大帮旅客,我们的下边立刻被抢先上来的坐满,内中有带孩童的女人,其余的只好站立着,也有的干脆坐到地上。这时有个白胡子老头不时用疑惑的目光打量着我们,还用印地语说着什么。

我女儿注意到有位男青年着装整洁时尚,在满车衣冠不整中鹤立鸡群,便试着同他讲英语(有文化有教养的印度人都懂英语)有了回应后,便交谈起来,他说自己为占西一家旅行社干事。

火车沿途停靠站时,总是上的人比下的多,车厢内旅客渐趋饱和。再下发生的情况,令人瞠目结舌。

又到一站,开门是行进的另一侧,左右滑动的大铁门,刚被外边推动,就被门内一男子,迅猛关紧,并将铁门上的扣吊旋转过来卡死,而外边则不停猛敲,一声紧逼一声,车内车外僵持着。

印度火车乘坐和国内相当,没有实行男女分开座位的,公开的乘客信息只是方便,独身乘客方便调换座位。印度也不是莫斯林国家,没那么封建。

        印度铁路和航空公司一样实行实名制。车票上打印着旅客姓名、座位(或铺位)号、车票编号,甚至还有年龄、性别。

月台上贴的旅客信息

  实名制的好处是杜绝了“黄牛票贩”。印度火车站的售票员绝大多数是中年男人,打字速度很慢,倒也没见他们忙不过来。旅客信息还按车票编号汇总成表单,打印出来张贴在月台公告栏上。

  印度空调列车上还会给外国人的座位上贴着名字等信息的不干胶标签。而一般印度人座椅上并没有这个标识。

  车票、表单列出性别、年龄,可能是为了方便男女旅客的座位或铺位分开,避免尴尬。在印度南部的老旧长途汽车上还能看到用油漆歪歪扭扭写的“Lady”座位区。

通常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去印度旅行的第一站几乎都是先飞到德里。感受印度德里最直接有力的方式,不是拖着长途飞行后累到软绵绵的身体去朝拜德里清真寺,而是直奔当地最有人间烟火气的帕哈拉甘市集吃吃逛逛。

帕哈拉甘市集在新德里一条狭长的街道上,除了印度各邦的特色手工艺品、鲜花、印度风格贴纸,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各种充满东方神秘风味的香料。咖喱、肉桂、胡椒、八角、柠檬叶、阿月浑子、辣椒、姜、姜黄、芫荽、丁香、肉豆蔻、大小茴香、藏红花……

几十种你叫不出名字的香料以五颜六色的状态呈现在你面前,甚是震撼。原来香料也可以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比印度女人的纱丽更风情万种。

据说,当下英国最受欢迎的烹饪节目主持人Jamie’s Kitchen多次来这里拍摄外景。这其中包含的是真诚实在的祝福,一点不花哨,不虚张声势。

在印度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曾教人用树草的果实来调配长生不老药,并以其当初传教的地名“咖喱”作为这灵药的名称。而现实中,咖喱也确实能驱寒除湿,甚至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若要以某种气味来概括印度,毫无疑问,就是“咖喱”。

这个词在印度语中意思是“许多香料混在一起烹煮”,印度人用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黄姜粉和辣椒等近十种味道或刺激、或平和的香料调制成了咖喱,也真的混出了跟印度这个国家气质最接近的一种物质,重口味,层次丰富。

在帕哈拉甘市集,有些香料店是可以现场调制咖喱的,店主像老到的炼丹术士一样,把各种香料放入一个大铜器,研磨出新鲜的咖喱,然后分装在彩色的绸布袋子里,这可是极有印度风味的“礼物”。

帕哈拉甘市集地址:新德里火车站附近开市时间:早上8点到晚上9九点,全年无休

帕哈拉甘市集上惊艳的食物

1、能辣到人头皮发麻的咖喱饺(samosa)这种特色食物的英文发音颇似《sex and the city》里那个热辣的性爱女神“samansha”,至于味道品尝起来也是足够“hot”。面皮里包上咖喱味的蔬菜馅儿,放到油锅里炸。一口咬下去,貌似并不“红艳”的咖喱馅会辣到你发根直、头皮发麻,很值得挑战。

2、和12英寸电脑一样大的冰砖还记得咱们小时候吃过的光明牌冰砖吧?毫不夸张地说,印度的冰砖个头足有咱们冰砖的6倍以上,是货真价实的砖!捧着12英寸电脑大小的冰砖解暑,甚是豪迈。

3、瓦罐里的优酪乳在帕哈拉甘市集上常有印度人挑着用瓦罐装的优酪乳叫卖。这种农家自酿的“酸奶”很有印度特色,质地比酸奶稀,喝起来水水的,很酸。印度人喜欢把它加在糕点和咖喱食物里吃。居然“喝了这个就不会泻肚子,可以当肠胃药”。

4、嚼着吃的香烟在市集上有一种咀嚼式的香烟很好玩,用叶子包着槟榔和自己挑选的各种香料,嚼起来有点涩涩的、苦苦的,整个嘴都变得红彤彤,连牙齿都会被染红。

印度人喜欢色彩,他们不仅把各种缤纷的颜色穿在身上,也喜欢把它们涂在自己的房屋上,有人说这是和过去的种姓制度有关,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种姓。

也有人说颜色有助于驱赶各种蚊虫。斋普尔就是一座把色彩发挥到极致的小城。斋普尔很小,最好的旅行工具就是步行,不得不佩服印度人在色彩搭配和感受上的天赋。难怪有人说印度人人都是艺术家。

姜黄配孔雀绿,或者绛紫红搭配艳绿、奶油黄搭配浅蓝……色彩的千万种搭配组合,印度人玩起来总是随心所欲,恰到好处。印度人喜欢在墙上绘画,在印度教、婆罗门教中有特殊意义的孔雀、大象都是民间壁画的常用素材。

阿格拉是泰姬陵的所在地,这里有流芳百世的旷世爱情和建筑。但对于潮人来说,不能错过的还有各种做工精致、设计独特的珠宝饰品。

在阿格拉,你会发现街上所有的女人都是“穿金戴银”的,她们没有人穿现代服装,都是一身彩色纱丽,然后搭配各种饰品,从头链、项链、手链到脚链,从额头美到脚踝。

难怪,不少时尚大牌的设计灵感都取自印度,比如2015年爱马仕的秋冬系列,从巴黎时装周的T台大秀到遍布全球的硬广都弥漫着浓重的印度色调和气息。所以来阿格拉游完泰姬陵后,去旁边专卖首饰的一条街Johan Bazzar转转是非常有必要的。

印度本身盛产黄金、银、钻石、宝石及半宝石,所以在珠宝首饰的制作工艺上也是登峰造极,而且极具地域色彩。造型大多华丽抢眼,手工细致。另外,印度特有的纯银脚链近一年来居然火到了好莱坞,LA的明星们人手一条。

瓦拉纳西是印度的圣城,是《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取经的终点。印度人一辈子至少要有一次来这里朝拜。日本游记作家妹尾河童在《窥视印度》中记录到:这个城市可以说是印度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混乱和安宁、贫穷和满足、生和死共存。

瓦拉纳西最不可思议的体验

1、亲眼目睹火葬在恒河岸边几米开外就是瓦拉纳西最大的火葬地:马尼卡拉尼卡河坛(ManikaranikaGhat)。河岸边堆放着高塔般的木柴堆,四周挤满人群,有看热闹的观光客、专门负责火葬祭典的死者的家属、出售木柴以及收取火葬费用的印度人。在这里可以亲眼目睹逝者被火化的全过程。

2、供养老鼠的老鼠神庙在印度,老鼠是贵为神灵的,当地有个说法,若是老鼠爬上你的脚,就是你撞大运的时候了。瓦拉纳西恒河东岸的这个老鼠庙则更加极致:殿堂内专门放有一个硕大的盘子,每天会有专人盛放鲜奶喂养老鼠。更不可思议的是,每天下午,老鼠们喝剩下的牛奶将由僧侣们发放给门口的信徒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700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