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故事发生地在哪里啊?

梁祝的故事发生地在哪里啊?,第1张

  历史渊源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据传,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化蝶飞

  (2)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 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至当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江西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处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 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据查证,此“两朝说”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两朝说”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11)其他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12)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村医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这位乡村医生便上前动问: ' 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因此该文作者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众多权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学著作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来看,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是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其可信度有待商榷。

  故事基本内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不同故事版本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 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2)上虞版本 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3) 杭州版本 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4)宜兴版本 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5) 济宁版本 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6)汝南版本 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篇目及流传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43则 浙江(其中宁波22则,其中有畲族) △山伯琴剑英台扇等15则 江苏 △三蝶奇缘等8则 广西(其中有壮族、瑶族) △尼山姻缘来世成等6则 河南 △梁祝同化白蝴蝶等3则 福建

  编辑本段梁祝歌谣及流传地

  △梁祝叙事山歌 2885行 流传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 2845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结义兄弟攻书传 2500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柳荫记 676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英台恨 800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重整姻缘传 889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祝英台还魂团圆记后传 1865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游地府后生结夫妻 1050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山伯英台游十八地狱全歌 400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原籍山东济宁

名人姓名:乔宇

出生日期:1927年

名人头衔:前中戏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第八届国家政治局委员。

名人:山东省济宁市

相关介绍:

姓名:乔宇性别:男出生日期:1927年出生地:山东省济宁市职务: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写歌的生活是磨练出来的。

乔宇,待人以诚而不疏,亲近而不可笑。他浓重的地方口音铿锵有力,言语幽默风趣,字里行间的手势动感活泼。乍一看,他给人的印象是精力充沛,充满活力。

乔宇,祖籍山东济宁。年轻时受父亲文学影响,4岁就能读三千,读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也不难。他自幼刻苦学习格律诗、乐府、古今民歌,广博的学识和超强的记忆力以及来自民间的禀赋,为他的歌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乔宇年轻时就很有决心,他的作品很有名。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给了他最大的见识。他经常说,写作中的许多感受来自生活。

他用自己的才华写歌,但在他眼里,写歌词并不是什么高尚神圣的创作。乔宇经常说,“我总是不把歌词当成一件美好的事情,而且是一个高贵的家。是老百姓必不可少的家常菜,粗布衣服,还是不宽敞但很温馨的小院。”在他心里,是最有朴素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的作品。有人说乔宇演奏的《土里土气》很地道。他的知识结构可以说是打好了人的基础,把古籍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就搭起了架子,把各种杂七杂八的书时刻摆满了门墙,国内外都有。于是,人们听到了这样一句常见的歌词,“姑娘如花,小伙子心胸如此宽广,朋友来了好酒,豺狼来了就用猎枪招呼。”还有“人说山西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五谷飘香”。这是多么的简单和精致!乔宇说:“我不喜欢粉刷和抹灰。我喜欢直白的白话。”其实他的歌词看似很普通的语言,但只有乔老深刻体会到,它们是“写起来容易,写起来难”。

◆当年创作的故事很多。

说到乔宇先生的话,有很多故事。最有意思的一个,今晚难忘。乔说他花了两个小时写这首歌词。那是1984年,在央视春晚的彩排现场。当时,总导演黄一鹤突然觉得缺少一首歌来配合整个晚会,于是他急忙跑到乔宇的办公室,直接要歌词。“你马上给我写一句歌词,我要在春晚上用。”乔宇当时很惊讶。“你说‘立即’。什么概念?”“现在就去,我会坐在这里等。等我写完了,我就把它拿走!”乔宇见总导演很着急,但又不能当场写出来,就让导演先回去,答应早上五点把稿子送过来。但是给导演送行已经凌晨3点了,事情来得太快,导演连写什么都没告诉他。在这个时候,乔宇已经处理好了调查。他想起了当时的聚会,大年三十家家团圆,大家都有美好的祝愿。这应该是人们永远记住的一天灵感突来,病如春雨。乔宇立即开始写,并站起来,“永远不要忘记今晚,永远不要忘记今晚,不管天涯海角,全中国的土地拥抱在一起,祝愿祖国过上好日子。”歌词深情,道出了所有中国人在除夕夜的心声。两个小时,凌晨五点,字准时交到了主任手里。

然而,有一个词,却是乔宇花了几十年才写出来的。在乔老的记忆中,有一次奇妙的“邂逅”:有一次我回到家,打开卧室的窗户,突然飞进一只金色翅膀的蝴蝶。它舒适而骄傲,开朗而温柔,灵动而优雅,像老朋友一样在墙上盘旋了好几圈。乔宇惊讶地看着这个小东西,直到它再次飞出窗外,才开始去打扰它。当时,一种善良而神圣的情感充满了乔宇的头脑,但这种情感当时并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那是25年后,也就是1988年,当他开始创作歌颂友谊的歌词《思念》时,他重新打开了沉淀在心中的记忆,写下了又一首经久不衰的好歌。如果他心中没有一只活着的蝴蝶,没有对故人的深深思念,这种感觉和形象永远无法融合,而他只是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融合得如此巧妙、生动、深刻。

◆老年烦恼平淡。

两年后,将是乔的80岁生日。今年是他妻子通奇的金婚纪念日。一路走来,夫妻俩学会了互相包容,互相帮助,婚姻美满。到了晚年,大家都恭恭敬敬地称乔宇为“领导诗人”、“不朽诗人”,乔老却对此一笑置之。当学生们称他为“音乐文学的领军诗人”时,乔先生严肃地说:“我反对这种说法。大师是那些总是光明的,指引道路的人。而我只是一个歌词作者。现在的人在一些报刊杂志上总是被称为“名人”,后面是大师、大师。这是一种浮躁的社会现象。没有人会说‘著名的鲁迅’,我们可以只说鲁迅先生。曹雪芹写了《红楼梦》。他的名气就不用说了,因为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会肃然起敬。毛泽东说:中国除了地大物博之外,还有红楼梦。这就够了。”

乔总是对名望微笑,对财富漠不关心,乐观豁达。他平时喜欢抿酒抽烟,也喜欢交朋友。他把一天分成两部分,早上闭门写作,拒绝访客。一旦投入写作,不接任何电话,可见你创作态度的认真。下午有空,或接待访客,或与老朋友聊天,或散步。我喜欢在工作日钓鱼。他说他特别喜欢在雨中钓鱼。知足常乐,乐在其中。

从他身上,你可以明白:有那么多你以前不想要的东西,那么多知识;原来头脑真的可以不厌倦浮名和习气,很多苦只要当时减轻了,以后都可以当谈资和笑料。

这一切,用乔老的一句歌词最能形容:“青山在,人不老”。

他是**和文学剧本的作者:刘姐,红孩子,歌词:我的祖国,牡丹花歌,人们说山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挥动我们的桨,心中的玫瑰,难忘今宵,思念,谈论聊斋,巫山神女,。乔宇代表作品:我的祖国,人们说陕西有美丽的风景,让我们挥动我们的桨,心中的玫瑰,难忘今宵,爱中国等。

“呼兰说徐志胜济宁”是一句近年来热门的网络段子,主要源自于江苏徐州徐许高速公路沿线的广告牌。广告牌上写着:“呼兰说你来济宁了?徐志胜请你去吃沂蒙山鸡。”随着广告牌被不断转发和热议,这句话就成为了一个流行的网络梗。

在这句话中,“呼兰说”是一个人名,他并不是广告牌上的人,而是一个一名日本学者阎崇年的笔名,代表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与探索。而“徐志胜”则是山东省委原书记,代表着一个在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形象。

网络上的段子通常需要一些动图或来衬托,这个梗也不例外。有网友在中制作了“呼兰说徐志胜请你去吃沂蒙山鸡”的意向图,并将其应用于各种场合,表达出一种幽默的情感,成为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之一。

从这句话的语言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这句话中,“呼兰说”取自明代诗人辛弃疾的名句,通过这种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方式来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讽刺。同时,“徐志胜”以及“沂蒙山鸡”等元素也反映出了地方文化、民俗文化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在社会网络中产生了一定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总体而言,“呼兰说徐志胜济宁”这句话主要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出对当下社会的关注和讽刺,并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共鸣和回应。它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交网络和文化创造中来,成为一种有趣而具有启发性的社会现象。

说到过年,自然而然联想到的就是中国。在中国,这个节日是举国同庆的,这一夜我们的家人团聚着,吃年夜饭、看春晚,其乐融融。个个地方的过年习俗不同,下面小编带你济宁文化中感受下过年习俗吧。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主要活动为打发老灶忽爷爷(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进行,一般扎纸马,连同灶君一块洒酒焚烧,口中念念有词,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并摆有贡品,灶君像旁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帖春联,并上林请先人回家过年。到了晚上,家家点亮天灯,一个大家的男人们一般聚在一起喝酒熬夜,而妇女则会在一起包水饺,包完后一般就睡觉了(我们那里没有晚饭一说,都不吃)。

大年初一,男人们在凌晨四点左右就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发马子,下水饺吃早饭。而后家中留下一中年人照顾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而其他人则会出门拜年,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拜年,给长辈磕头。

然后近门近族聚在一起到别人家中拜年。就不用磕头了,见面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吃扁食了吗?然后抽棵烟,喝口茶,吃点瓜子,同老人聊聊天。从村西拜到村东,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这些活动都在天亮之前完成。东方发红的时候,都已经拜完年了。然后可能有人会到其他村子给同姓人拜年。这是初一,给本家及本村人拜年。

到了初二,开始外甥到姥娘家拜年。初三四到姑姑家,初五初六到老丈人家。特别初六,一般新姑爷都在初六回门。初七初八开始到姨家等等。初三还要吃水饺,还有初五,都有说法的,我一时想不起来。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接着分享一下我的山东济宁南阳古镇之行,可能有人不太熟悉,这是一个微山湖与古运河形成的古镇,始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200年 历史 。

南阳古镇位于南阳湖中,元朝至顺二年(1331年),这里建起南阳闸,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竣工,南阳成了运送货物的码头。其后明清两代,南阳“渔船、酒船、商船、米面船、往来相接、群聚檐樯林立如街市”。

繁盛之时,南阳镇有皇宫所(现存)、皇粮殿、二爷庙、古运河闸、魁星楼、文公祠、大禹庙、杨家牌坊等十多处名胜古迹。清政府曾在此设守备及管河主薄。乾隆皇帝下江南也曾慕名在镇上逗留。

南阳古镇里有一条不长的老街,老街上有处胡记钱庄。据载,胡家历代以镖船押粮和典当生意为生。清朝中期,随着漕运的兴盛,南阳镇成为运河的四大名镇和繁荣的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贾经常会把贵重物品和银两存到胡记当铺,后来当铺逐渐的发展成了钱庄,同时也经营与票号相同的业务。因胡家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夏镇、济宁、徐州、镇江、扬州及其江苏、河北等各地设立了30多家分号,所以称为“运河第一钱庄”。

南阳古镇算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景点,而像我这样在古镇里留宿的游人可能更少,当天只有我一位入内参观的游人,门票十元。胡记钱庄显然经过了翻修,新建的感觉十分明显,但也值得一看。

胡记钱庄为典型的四合院格局,整个院落保存完好。钱庄由前厅、账房、银窖、银库、正房等几部分组成。前厅是办理业务的地方,是与客户谈业务和办公的主要接待区。这柜台怎么看都像高高在上的当铺呢?

前厅墙上钱匾上写着“承诺守信”,四个大铜钱上的字分别是“一本万利”、“日进斗金”、“汇通天下”、“通财惠民”。侧门通往账房。

账房位于中部,是记账和算账的地方。每天账房都要把日进日出的银两详细统计记账。墙上挂着租与袋,将客户与钱庄往来的账目和信件搁在里面。到了年底,还要把总庄和各地分号的全年经济情况进行汇总,汇报给主人。图中这张罗汉床,俗称“大烟榻”,是账房接待各分号掌柜往来对账小憩的地方。

账房内供奉着财神,以求庇佑和财源广进。

账房的二楼是银库,力求展现原貌,墙上是钱库库规,箱子里满是大元宝,当然是复制品无疑了。

后院保存完好,两侧厢房里有中国古代钱币展,可以慢慢看一下。

正厅是主人会客起居的地方。南阳古镇以钱庄出名,兴旺昌盛达600余年,被称为明清时期运河“四大名镇”之一。

去南阳古镇稍有不便,我从曲阜坐大巴出发到鱼台,再花15元打车去码头。南阳古镇是没有门票的,游客往返船票是40元,本地居民往返是10元,这也算是变相的门票了。南阳古镇里可以划船赏湖、可以品尝湖鲜,沿着运河两岸逛一逛,而我此行的目的却是要找一家传承三代的中医诊所,在热心的古镇居民指引下,我还有了段奇遇。济宁南阳古镇的奇遇,邂逅名医后人,传奇色彩的百年药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7150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