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据传,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化蝶飞
(2)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 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至当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江西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处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 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据查证,此“两朝说”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两朝说”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11)其他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12)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村医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这位乡村医生便上前动问: ' 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因此该文作者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众多权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学著作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来看,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是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其可信度有待商榷。
故事基本内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不同故事版本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 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2)上虞版本 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3) 杭州版本 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4)宜兴版本 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5) 济宁版本 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6)汝南版本 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篇目及流传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43则 浙江(其中宁波22则,其中有畲族) △山伯琴剑英台扇等15则 江苏 △三蝶奇缘等8则 广西(其中有壮族、瑶族) △尼山姻缘来世成等6则 河南 △梁祝同化白蝴蝶等3则 福建
编辑本段梁祝歌谣及流传地
△梁祝叙事山歌 2885行 流传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 2845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结义兄弟攻书传 2500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柳荫记 676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英台恨 800行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重整姻缘传 889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祝英台还魂团圆记后传 1865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游地府后生结夫妻 1050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山伯英台游十八地狱全歌 400行 流传于全国各地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历史渊源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导语:岁月荏苒,光阴似箭,又是一年凤凰花开,我整理了2017年大学毕业的诗歌,欢迎鉴赏。
篇一:2017年大学毕业的诗歌那年夏天
走进学院路30号
一走
便是四度春秋
银杏道黄了又绿
绿了又黄
叶子擦出的火花
可曾为我绽放
一夜风雨
打湿了海棠
西门凉亭的约会
弥漫阵阵丁香
夕阳垂暮
金黄了球场
带着泥土的气息
我曾在这里流汗
以前
我是迷途归人
以后
只是匆匆过客
还来不及细细端详
就要再见
多年后
这里是否残留我的足迹
再见
学院路30号
再见
承载我四年青春的地方
再见
亲爱的北科大
篇二:2017年大学毕业的诗歌我们从这里起航,走向遥远的地方。
当我们走向明天,又怎能把昨日遗忘。
回首昨日,那郁郁葱葱的日子。
有过青涩,也有过芬芳。
更有的是相遇相识相知
那瑰丽的宝藏。
今天我们流泪了那可不是忧伤。
是歌唱今天我们分别了
那可不是遗失
是珍藏!!!!!
篇三:2017年大学毕业的诗歌毕业了
闹钟不再和小鸟的晨唱合奏
床头的书都撤了
再也不会有“双人枕”
梦里的她可以无牵无挂地离开
毕业了
早餐和午餐一起吃
终于对得起那个被挖得坑坑洼洼的饭盒了
黑眼圈从此抹去
还给了我最美的容颜
毕业了
男生把歌唱得越来越沙哑
女生把诗写得越来越伤感
毕业了
满城烟雨
我摇坠了时间的链子
又望见了你那双结满哀怨的眼睛
篇四:2017年大学毕业的诗歌六月,你又一次如约而至
你那灰白的衣衫,躲羞了天边的晚霞
这,是一个樱花飘零的季节
六月的天空,忽而晴空万里,忽而阴郁满天
这,是一个挥手告别的时刻
不变的,是你流着泪的笑脸
逝去的,是那些云淡风轻
这,更是一个瞬间定格的画面
九月,这片熟悉校园,一定又是一片喧嚣热闹
四年前的这个时候 ,我们带着满心的憧憬,踏足这片陌生的土地
打开身上的背包,将新的生活,在眼前铺展开来
同样的年纪,我们在同样的校园里, 体验相似的成长
在终点与起点的交替中,
那些记忆里幸福的张扬,是否会勾起你我相似的回忆
从那时开始
开始了生命里最灿烂的一段年纪,开始了最自我的一段轻狂岁月
从那时开始
开始体会学科的光芒,开始接近心中的梦想,开始独自应对生活
从那时开始
故事就在夏天和秋天的区间里重复的上演着
就像一幕没有结局的舞台剧,情节没变,场景没变,而主角变成了我们
也许,毕业那天,我们还会像四年里的每一天一样
沿着再熟悉不过的路线 走出学院的大门
不过,当们我的脚步,跨出门槛的一刹那,我们将不再是这里的一员
这一次 我们不是去买盒饭 去附近的网吧上网 或者是睡眼惺忪的跑去上课
这一次 我们会很郑重的对这个留下我三年青春的地方 说一声 再见
还记得吗 那永生难忘的军训
九月的暑气还未褪去 ,烈日的炙烤不曾渐熄,紧张的气氛便扑面而来
面对繁重的内务整理 ,也许我们埋怨过
面对铁般的规章纪律 ,也许我们抗议过
面对教官的严厉教导 ,也许我们委屈过
可是 当我们在凉风习习的夏日里拉歌
当我们在最后的列检中取得名次
何尝没有欢呼 何尝没有雀跃
依稀记得
大一的生活是橙色的
太多的新生活扑面而来,新鲜而灿烂,热情而紧张
橙色的记忆里,布满的是光怪陆离的幻想
幻想走在雨后的林荫路上,邂逅迎面而来的美丽姑娘
直到双脚踏进大学的门槛,才明白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没有*雨霏霏的林荫路,也无从邂逅美丽的姑娘
我们就像这片土地一样,丰沃、华美,却有少许荒凉
然而,顽强的生命总能吸引发现的目光,乌云也不能阻挡我对未来的向往
于是从失望中寻找希望,于迷茫中分辨方向, 睡不尽的是早起跑操的最后一刻
走不尽的是明德楼楼错落有致的阶梯
不上的是食堂拥挤的坐位
赶不及的是综合楼八点上课的铃声
于是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满足
在安静的生活里寻找那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真庆幸,赶上老师掷地有声的点名
真走运,在图书馆借到最后一本
好惊险,上课差点儿迟到,
好幸福,在校园中找到那个心爱的`他
大一的生活是忙碌的,上课,吃饭,睡觉
依稀记得
大二的生活是绿色的
青春在这里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它旺盛得像正在生长的小草,伴随着梦想一点点接近现实
当别人还在游戏里厮杀时,我们早已习惯了图书馆的安静
在每一个旭日东升与夕阳西下的交替中,我们开始读懂了大学
你拼了命得在足球场上挥洒 却流下了男子汉的第一滴眼泪
第一次挂科恳求老师网开一面 却听到了语重心长的话语
一回回卧谈会 凝结了 多少兄弟情谊 姐妹情思
一场场运动赛 展现了 多少团体精神 班级荣誉
一次次辩论赛 秀出了 多少出类拔萃 年少有为
一年年迎新会 浸透了 多少浓烈深情 悲喜汗水
大二的我们,依旧殷勤的奔走于教室、寝室、图书馆之间
我们收获了知识、勇气、友情,还有爱情
依稀记得
大三的生活是蓝色的
我们从迷茫中冷静下来,明白自己离未来究竟有多远
并要为此做出选择,考研还是工作
所有与这个决定相关联的一切,都在以不变应着万变
选课的人少了,上课的人渐渐更少了,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忙碌着;
昔日的学生会、社团干事如今也成了元老
周围喧嚣的声音逐渐降低,生活开始变得安静
今天,我再次走在学府路上,细抚着时间的脉搏
离别女神的脚步近了,又近了
慢数回忆,往事涌上心头
现在,也许就在明天
身边的知己朋友 兄弟姐妹 校园的一花一草 一蜂一蝶
都将离我们而去
然而许多年后 当你闲暇时
是否会想起曾经与你共看花开花落的兄弟姐妹
当你功成名就时 是否会想起曾经育你成才
引领你走向精彩人生的大学校园 当你白发苍苍时
是否能在那片友谊之洋中 撷取一朵浪花去映射出追忆往事的彩霞
终究是要离别吗
毕业聚餐的那个晚上 已分不清你的笑脸与泪眼
觥筹交错间 你温热的手掌拍着我们的肩膀
一遍一遍 伤感的像个老者 却又故作潇洒地挥挥手
作别了今天 踏上远方的征程 在执手相看泪眼的瞬间
终究是要离别的
然而我们为离别伤感 却不会泪水涟涟
我们为母校留恋 却不会止步不前
因为这里酝酿了我们的梦想 磨砺了我们的智慧
因为这里锻炼了我们的意志 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因为这里激发了我们的热情 给予了我们展示的舞台
因为这里充实了我们的头脑 放飞了我们的青春
3个365啊
我们不会忘记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而辛勤耕耘的园丁
我们不会忘记朋友,陪伴我们朝夕的友谊
我们不会忘记政治系,给予我们知识和力量的殿堂
我们不会忘记济宁学院,它将是我们一生的印记
六月我们将远行,带着对大学深深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告别这美丽的时代
六月月我们将离去,带着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沉淀的点点滴滴,接收风雨的洗礼
再见了,最可爱的同学
再见了,最敬爱的老师
再见了,最亲爱的母校
毕业 季的来临,你想对谁说更多的话又在毕业季为谁流泪你又知道哪些毕业诗最感人下面我整理了最感人的毕业诗朗诵,供你阅读参考。
最感人的毕业诗朗诵篇01
六月,你又一次如约而至
你那灰白的衣衫,躲羞了天边的晚霞
这,是一个樱花飘零的季节
六月的天空,忽而晴空万里,忽而阴郁满天
这,是一个挥手告别的时刻
不变的,是你流着泪的笑脸 逝去的,是那些云淡风轻
这,更是一个瞬间定格的画面
九月,这片熟悉校园,一定又是一片喧嚣热闹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 ,我们带着满心的憧憬,踏足这片陌生的土地
打开身上的背包,将新的生活,在眼前铺展开来
同样的年纪,我们在同样的校园里, 体验相似的成长
在终点与起点的交替中,
那些记忆里幸福的张扬,是否会勾起你我相似的回忆。
从那时开始
开始了生命里最灿烂的一段年纪,开始了最自我的一段轻狂岁月
从那时开始
开始体会学科的光芒,开始接近心中的梦想,开始独自应对生活
从那时开始, 故事 就在夏天和秋天的区间里重复的上演着
就像一幕没有结局的舞台剧,情节没变,场景没变,而主角变成了我们
也许,毕业那天,我们还会像三年里的每一天一样
沿着再熟悉不过的路线 走出学院的大门
不过,当们我的脚步,跨出门槛的一刹那,我们将不再是这里的一员
这一次 我们不是去买盒饭 去附近的网吧上网 或者是睡眼惺忪的跑去上课
这一次 我们会很郑重的对这个留下我三年青春的地方
说一声 再见
还记得吗 那永生难忘的 军训
九月的暑气还未褪去 ,烈日的炙烤不曾渐熄,紧张的气氛便扑面而来
面对繁重的内务整理 ,也许我们埋怨过
面对铁般的规章纪律 ,也许我们抗议过
面对教官的严厉教导 ,也许我们委屈过
可是 当我们在凉风习习的夏日里拉歌
当我们在最后的列检中取得名次
何尝没有欢呼 何尝没有雀跃
依稀记得
大一的生活是橙色的
太多的新生活扑面而来,新鲜而灿烂,热情而紧张。
橙色的记忆里,布满的是光怪陆离的幻想
幻想走在雨后的林荫路上,邂逅迎面而来的美丽姑娘,
直到双脚踏进大学的门槛,才明白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没有*雨霏霏的林荫路,也无从邂逅美丽的姑娘
我们就像这片土地一样,丰沃、华美,却有少许荒凉
然而,顽强的生命总能吸引发现的目光,乌云也不能阻挡我对未来的向往
于是从失望中寻找希望,于迷茫中分辨方向,
睡不尽的是早起跑操的最后一刻
走不尽的是文科楼错落有致的阶梯,
不上的是食堂拥挤的坐位,赶不及的是综合楼八点上课的铃声
于是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满足,在安静的生活里寻找那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真庆幸,赶上老师掷地有声的点名,
真走运,在图书馆借到最后一本
好惊险,上课差点儿迟到,
好幸福,在校园中找到那个心爱的他
大一的生活是忙碌的,上课,吃饭,睡觉
依稀记得
大二的生活是绿色的,青春在这里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它旺盛得像正在生长的小草,伴随着梦想一点点接近现实。
当别人还在游戏里厮杀时,我们早已习惯了图书馆的安静
在每一个旭日东升与夕阳西下的交替中,我们开始读懂了大学
你拼了命得在 足球 场上挥洒 却流下了男子汉的第一滴眼泪
第一次挂科恳求老师网开一面 却听到了语重心长的话语
一回回卧谈会 凝结了 多少兄弟情谊 姐妹情思
一场场运动赛 展现了 多少团体精神 班级荣誉
一次次 辩论 赛 秀出了 多少出类拔萃 年少有为
一年年迎新会 浸透了 多少浓烈深情 悲喜汗水
大二的我们,依旧殷勤的奔走于教室、寝室、图书馆之间,
我们收获了知识、勇气、友情,还有爱情
依稀记得
大三的生活是蓝色的
我们从迷茫中冷静下来,明白自己离未来究竟有多远
并要为此做出选择,升本还是工作所有与这个决定相关联的一切,都在以不变应着万变
选课的人少了,上课的人渐渐更少了,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忙碌着;
昔日的学生会、社团干事如今也成了元老
周围喧嚣的声音逐渐降低,生活开始变得安静,
今天,我再次走在学府路上,细抚着时间的脉搏
离别女神的脚步近了,又近了 慢数回忆,往事涌上心头
现在,也许就在明天
身边的知己朋友 兄弟姐妹 校园的一花一草 一蜂一蝶
都将离我们而去
然而许多年后 当你闲暇时
是否会想起曾经与你共看花开花落的兄弟姐妹
当你功成名就时 是否会想起曾经育你成才
引领你走向精彩人生的大学校园 当你白发苍苍时
是否能在那片友谊之洋中 撷取一朵浪花去映射出追忆往事的彩霞
终究是要离别吗
毕业聚餐的那个晚上 已分不清你的笑脸与泪眼
觥筹交错间 你温热的手掌拍着我们的肩膀
一遍一遍 伤感的像个老者 却又故作潇洒地挥挥手
作别了今天 踏上远方的征程 在执 手相 看泪眼的瞬间
终究是要离别的
然而我们为离别伤感 却不会泪水涟涟
我们为母校留恋 却不会止步不前
因为这里酝酿了我们的梦想 磨砺了我们的智慧
因为这里锻炼了我们的意志 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因为这里激发了我们的热情 给予了我们展示的舞台
因为这里充实了我们的头脑 放飞了我们的青春
3个365啊
我们不会忘记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而辛勤耕耘的园丁
我们不会忘记朋友,陪伴我们朝夕的友谊
我们不会忘记政治系,给予我们知识和力量的殿堂
我们不会忘记济宁学院,它将是我们一生的印记
六月我们将远行,带着对大学深深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告别这美丽的时代
六月月我们将离去,带着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沉淀的点点滴滴,接收风雨的洗礼
再见了,最可爱的同学
再见了,最敬爱的老师
再见了,最亲爱的母校
最感人的毕业诗朗诵篇02
小学。毕业。我十四岁。初中。毕业。我十八岁。
高中。毕业。我二十二岁。
大学。毕业。我二十五岁。
十七年的读书生活,十七年的青春年华,十七年的父母的血汗,二十五年的期望。
二十五岁,我离开像天堂一样的地方,将去另一种环境下生活。
二十五岁,我会告诉爸爸我毕业了,我要为你们带来希望。也要告诉妈妈我是男人,我可以挣钱了。
二十五岁,我要告诉我未来的妻子,请相信我,我会给你带来幸福,虽然我有太多的多愁善感。
二十五岁,如果我有小孩子,我会告诉他,时间太快,社会的脚步也很快,要健康的成长才会成为人才。
二十五岁,我会告诉我哥哥,我可以不问你要钱了,你可以安心培养小侄女和侄儿了,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会帮你的。
二十五岁,我会告诉姐姐,呵呵,我没有叫过你姐姐哦!以后我我可以为爸爸妈妈做点事了,我不再是以前的小屁孩子了。
二十五岁,我会告诉我的朋友,你们要好好的生活,世界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也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相信自己,未来我们一起努力。
二十五岁,我会告诉我的大学同学。别笑话我怎么大还在读书,别笑话我二十五岁才大学毕业,我希望你们前程似锦,步步高升,以后有钱了,遇见你别说我们傍大款哦!
二十五岁,我的大学生活结束了。明天,将是另外一个世界;明天,将是一个崭新的我;明天,请记得我们参加在一起,一起努力一起奋斗。
二十五岁,再见了大学里我喜欢的女孩,再见了我的酒友,再见了我的麻友。感谢你们在生活中太多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室友给我的友情帮助,感谢老师的关心与照顾!
最感人的毕业诗朗诵篇03
XX年盛夏的这一天,我们真的,真的要毕业了……
a 未来就像天空中一朵飘忽不定的云彩,而我们,从毕业的这一天起,便开始了漫长的追逐云彩的旅程。
b 明天是美好的,路途却可能是崎岖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有一份弥足珍贵的回忆,一种割舍不掉的友情,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
c 毕业,就像一个大大的句号,从此,我们告别了一段纯真的青春,一段年少轻狂的岁月,一个充满幻想的时代……
d 毕业前的这些日子,时间过的好像流沙,看起来漫长,却无时无刻不在逝去;想挽留一伸手,有限的时光却在指间悄然溜走,毕业答辩,散伙席筵,举手话别,各奔东西……
a 一切似乎都预想的到,一切又走的太过无奈。每一天,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再逛逛校园,看一看它今天的样子,想一想四年前它如何迎来稚气未脱的我们。走了四年,似乎又走回到了起点。
b 突然觉得,四年的同窗、身边的朋友,比想象中要和善、可爱得多!星光下的夜晚,每一个都温柔如风。
c 再看一看吧……那赫然相对的男生楼,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还曾经硝烟四起;窗外的晾衣绳,飘荡着不知哪个宿舍落下来的白衬衫。
d 插着爱护花草牌子的草坪,记不清什么时候已经被抄近路打水的兄弟们踩出了一条小路
a 路旁的女生楼,对男生来说,几乎成为永远的禁区;
b 图书馆自习室的门还开着么, 考研 时鏖战过几个月的那个屋子,如今应该没有什么人了吧。
c 一直对那段埋头苦读的日子心存感激,不论结果如何,它让我收获了很多……
d 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烂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也见证着我们的友谊和爱情!
a 来到这片校园之前,想象大学生活是白色的。因为象牙塔是白色的,整个生活就好像它折射的光:纯净而自由。
¬b 大一的时候,生活是橙色的。太多新生活扑面而来,新鲜而灿烂,热情而紧张。有第一次见到知名教授的激动,第一次加入社团的好奇,第一次考试的紧张……
c 大二的时候,生活是绿色的,青春拔节生长,旺盛得像正在生长的树,梦想也一点点接近现实。开始熟悉校园里任何一处美食,也常常上bbs……
d 大三的时候,生活变成蓝色。我们冷静了下来,明白自己离未来究竟有多远,并要为此做出选择:考研,还是工作。
a 大四的时候,生活变成了灰色。我们在各种选择里彷徨,每一个人都忙忙碌碌,一切仿佛一首没写完的诗,匆匆开始就要匆匆告别。
c 但那灰色里,却有记忆闪闪发亮。那些彩色的岁月,凝成水晶,
d 在忙碌的日子里,它们是我们的资本,也是我们的慰藉。
a 七月,我们和去年学长毕业时一样,把行李装好了箱,一点点往外运,整个宿舍楼就这样在几天之内变回空楼,变成一个无限伤感的符号。
b 记忆也同时从校园离开, 收藏 进内心的匣子,那是我们的流金岁月,也是我们的宝藏。
c 自进入七月以来,我第一次感到鼻子酸酸的……真的不想说再见。
d 但是,XX年盛夏的这一天,我们真的,真的要毕业了……
合 但是,XX年盛夏的这一天,我们真的,真的要毕业了……
最感人的毕业诗朗诵相关 文章 :
1 毕业季的感人朗诵稿3篇
2 毕业季感人诗朗诵稿3篇
3 大学毕业感人朗诵稿3篇
4 毕业感动朗诵稿3篇
5 最感人的诗歌朗诵3篇
6 大学毕业经典诗朗诵稿3篇
7 最感人的诗歌朗诵两篇
8 最感人的诗歌朗诵稿3篇
9 最感人的诗歌朗诵散文3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