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千年前的月光,如水,如霜。
你穿透时空,流照我身上。
会不会,我,也是从一千年前穿越而来的呢?若非如此,为何恋你恋得这般痴狂?
你从仄仄平平的小路上踏歌而来,走过蒹葭苍苍,在水一方,走过星分翼轸,天高水长,过蜀道,游天姥,醉卧长安市上。张若虚、杜甫,王维,白居易…… 一路平平仄仄的咏叹,随了你,羽化翩翩,飞度流光。
李太白向你举起了豪迈的玉觞,杜子美咀嚼着刻骨的悲凉,李贺骑着瘦马,在月夜里奔跑,王摩诘坐在深涧外,读你,读你桂子般的天香。
学堂外的老婆婆还在溪边磨那根铁杵么?石壕村的老妪还好么?农家院落的老奶奶读懂了香山居士的诗么?蓬山路遥,青鸟殷勤,李商隐的心思,晓镜云鬓的那位明白了么?元微之还在窗前哭念自己的妻子么?前度又来的刘郎还在杨柳青青的河岸浅唱低吟么?
我去小城的江边找你。城南二里凉风台,三水汇作一水来。我去南山找你。南山春来迟,梅发三两枝。我去零零落落的栈道找你。故道百年废,嘉陵一水清。我去千年之前的大唐找你。月缺月圆云外客,独照唐宫旧菩提。我从楚辞追到乐府,从古风追到绝句,从唐初追到唐末,一直都追不上你匆匆而过的身影。
你在蓝天白云外,你在青山碧水间,你在春花秋月里,你在绿树浓荫下,你在雪夜红炉前,你处社稷庙堂之高,你放江湖草野之远,你在人间,你在天上…… 诗情画意的日子里,你的精灵,无处不在。
披上诗仙的大氅,敲着诗佛的木鱼,怀揣《与元九书》,作别诗圣的孤舟。一转身,催动老骥鸷禽,随了四明狂客,在高高秋月的大漠,我,仗剑而行。这剑,是贾岛在茅店板桥苦磨了十年,从未示人的霜刃。
日照香炉,在青烟缭绕的故事里皈依。我把九月的朝露凝炼成漫天苍茫的雪幕,我把飞溅的岁月幻化成浩瀚无边的星海。
幽篁独坐,把清明时节的牧笛在西塞山前吹响,桃花流水,白鹭飞。
你是一千年前的月光,如风,如空。
你来了,我也来了。不期的相遇,耗尽了你我千年的修行。
我,循着你深深浅浅的脚印,从赋、比、兴到起、承、转、合,从粘、对、韵到字、词、句、境。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健走如飞,到人生迟暮。从花鸟虫鱼,到斜阳草树,从冷月边关,到征夫思妇,从田园山水,到民殷国富。
困了,我抬头望月,月色漂白人间。累了,我低头想你,你在时光深处。和你的相伴,注定会孤独。与你的相守,注定更清苦。光影斑驳,长夜阑珊,我学春秋,读秦汉,口吐盛唐,写经成卷。
你璀璨着,辉煌了一个盛世。而今,又在盛世里辉煌。你是盛世的霓裳,盛世赋予你新的乐章。你为盛世添彩,盛世把你久久传唱。你漠漠的清辉,朗朗的银光,经天纬地,历久弥香。我知道,我只是光阴的过客,匆匆而过的行者,逗留在你横空隔世的旷野上。而你,在春江花月夜的弦音里恒久绽放,澹澹流芳,直到海枯,到石烂,到地老天荒。
喜欢,就这样,朦胧地走,在恍若虚无的结界里浮游。甘愿,就这样,被你俘虏,永不拗救,三平仄孤平到头,随波顺流。
假以舟楫,挂云帆,济万里。若有闲余,躬耕南山,种菊东篱,赏半坡仙境,三分旖旎。
今生,我恋上了你。任由你,千年的月光,把我一醉成眠,再醉成伤。
诗仙李白为后世所爱,他的诗狂得可爱。他的狂,潇洒、别致、风神兼具。李白说他少年时,“好任侠,手刃数人”,这是年少轻狂;后来他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志得意满之狂。
李白的狂,有一种恃才傲物之狂,纵酒即狂歌、狂笑,狂作诗。如果只认识到李白的这几种狂态,还真不算是李白的知音。因为李白还有一种狂态,不是出自才华,而是出自率真的本性,出自天真烂漫的一颗未泯灭的诚心和童心。
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喜欢做的事,李白从来都是坦率直接的。比如他很欣赏孟浩然,写了首《赠孟浩然》,首句就是“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而对于欣赏的女子,李白从来也不藏着掖着,往往直接写诗表达爱意,比如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这组肉麻情诗《相逢行》,一般文人确实很少如此大胆。大家且看:
这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写作的组诗,一共两首。这两首诗最令人吃惊的特点,就是极为大胆,极为“厚脸皮”。其中“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简直是有几分无赖情状。而至于什么“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也是很直接,这10个字一般文人确实不敢写,即便在李太白诗歌中,也不多见。
诗略长,不妨先从诗中的故事开始品读。第一首,写的是偶遇一位佳人,于是相邀同饮。然而这位佳人虽然同意共饮,却并不愿与诗人更进一步。短暂的欢聚就此戛然而止,这让诗人惆怅不已。第二首,应该是在分别后所作,诗人以极短的笔触,表达了对佳人的思念,并希望能够找到佳人,再续前缘。
李白不愿错过,于是骑马赶了上去。就在“夹毂相借问”的空隙,终于得见佳人。一见倾心,简直怀疑她是从天上来的仙女。诗人向佳人发出了同饮的邀请,没想到佳人居然愉快地应允了。于是他们喝酒唱歌,好不快活。“厚脸皮”的李白一定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了进一步发展的愿望。然而佳人也许温婉拒绝了,这让李白顿时由甜蜜转而为痛苦。
李白发出了“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的痛苦感慨。然而虽然这10个字略显无赖,但却并不是因为李白下作。因为他坚信自己已经动了真情,所谓“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便是一见钟情,如此纯粹而简单。
不仅如此,李白更是设身处地为佳人着想。所谓青春容易人抛,莫把青春辜负了。李白真心为佳人鸣不平“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对此,佳人回应道:“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可见佳人对李白也是有情的。然而,古代社会,对于女子而言,要接受一个男人,并非简单易事。
这一次短暂的邂逅,终于以分别告终。李白苦苦等待,也终于没有等来佳人的再现。或许佳人早已许配了人家,又或者佳人的承诺,不过是酒后的醉语。然而李白不管这一切,他只是希望青鸟能带去他的思念,送到佳人耳中。而“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年轻的时候不抓住爱情,不及时行乐,“老去徒伤悲”。这也是人生的一大真谛,一定“毋令旷佳期”。
第二首诗,则是在旷日持久的等待中,终于没有佳人的音信。李白回忆起当时的相逢,如今佳人不在。哪里才是佳人的家呢?即便找到了那一户人家,便真的能再续缘分吗?事实上,这注定成为一个永远的遗憾。
这样的“厚脸皮”之作,为何李白敢写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李白是从对人性的尊重,而不是从对一己私欲的满足上去写作此诗的。换言之,一个人写诗眼睛里看到的是人性的真与美;而若是心中不够坦然,则见到的都是不检点。
不管是对欣赏的男子,还是对喜爱的女子,李白都会用最直接的诗歌来表达。在李白眼中,只有人性之真,未曾沾染人性之污浊。因此,他才能坦坦荡荡,这就是他的魅力之一。
都说文如其人,我们很难要求李白像杜甫、王维一样有风度,一样儒雅。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李白够狂、够野,他才能站在唐诗之巅。因为诗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诗人的至情至性之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诗作,若非李白够野,写诗不讲规矩,是断然写不出来的。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弱冠之年,李白曾携友短暂隐居于山林。又几年,他决定出川远游,访山谒水,不定归期。
晨露足下行,山一更,水一更,聒碎几许乡心。
龙泉壁上吟,诗一巡,歌一巡,勘破多少风景。
吟诗杯中醉,剑风数度回。
他邂逅一位名门淑媛,喜结良缘,遂扎根安州达十年之久。安州北望,大别山巉绝入云,极目远望,李白择西南麓一小山隐居。
碧山桃花岩,别有洞天。
桃之夭夭,落英缤纷,绯红数里。流水杳然,清泉激越,夜静春山。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的碧霄诗情与这自然仙境相得益彰,一时不知今夕何夕,几曾问过天上人间。
十年仙人,一朝成凡。李白之妻病逝,十年蛰居安州的他乡岁月,尽成悲枉,李白又成了天涯旅客,好入名山大川,从此一生。
他借着奉诏入京,谒路安徽,从此心心念念。仕途坎坷,不如寄情山水。不惑之年,他终于登上了他曾经北望的大别山,山南花烂漫,山北雪皑皑,造化神奇,令他大为震撼。
此间他来到霍山,邀约古人,回望汉时深居衡霍一带(今安徽霍山)的贤人杨伯起,心心相惜,生出“一辞金华殿,蹭蹬长江边”的感叹。他自称山野楚狂人,真到了山野,仿若山野均沾染了他的仙气。
来到皖西,李白便再也束缚不住自己的野游之心。
他北访淮南小山(今安徽寿春),邀饮仙人,醉卧松云,吟诵“小山连绵向江开,碧峰巉岩绿水回。”
凭崖听松声,绿萝树下天地莽。拂花弄弦琴,流霞杯中日月长。
又南拜司空山(今皖西岳西县,大别山东南段),赏“雪霁万里月”,观“云开九江春”。
诗人此时怀抱利器,却郁郁不得志,到此禅音袅绕之地,遂将满腹匡济天下之心化作高山奔日的狂念与摘星戏水的幻想。
偃蹇庐霍,李白一度东进,游览了庐州郡(今安徽六安、合肥一带),流连数载。
而后又远行,几十年里辗转安徽,或路过,或游玩,或避难,来去无影。
直至晚年长居皖南,魂归宣州(今安徽当涂县,唐时属宣州)。
岁月无痕,文墨生香。诗仙李白将盛唐的气息散落在葳蕤的皖西丛林里,山水邈远,诗文犹在。当残破的古卷和着南国的梅雨,生出**发霉的皱纹,千阕诗文里曾听见,诗仙孤独吟唱:
平林漠漠寒山远
缠绕愁思如烟
月明影孤相对
醉卧在花间
万里长风吹散
镜中秋霜疲倦
络纬声绝金井阑
羽衣霓裳飞云端
绿水青冥肝肠欲断
曲中折柳知为谁念
吴姬清酒宾客欢
舞长剑把诗书谈
绝巘飞瀑出流泉
月夜子规悲歌远
以血荐轩辕
凤歌大笑楚狂人
蓬蒿里千金尽散
嗟叹蜀道难
三车觉来僧伽问青莲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星光璀璨的诗人——李白。
儿时的李白很贪玩,不努力学习,一天,他看见一位老婆婆在把一根很粗的铁杵磨成针时,很是惊奇,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便发奋图强,最终成为一代名人。这个故事伴随着我成长,使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充满了对李白深深的崇拜,发誓一定要向李白一样努力读书。
李白“长大了”,我也长大了。我对李白的敬佩不仅仅是“铁杵磨成针”了。李白的才华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面对宫廷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他的气质没有被扭曲,不与奸恶之人为伍,依然保持着那分潇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离开长安,驾着马,行于山川之中,大唱着:“我本楚狂人,清歌笑孔丘”。行于朝霞,归于黄昏,永远都是那样自在,没有忧愁和烦恼。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当之无愧;“诗仙”与他再相配不过的了。我总在李白那醉人的诗中漫游,渐渐地,也被李白的潇洒所感染。事事不再想得那样狭窄,不会再为一点小事而与他人斤斤计较。在成绩不尽人意时,我不再自卑,不再气馁,而是像李白那样,保有一颗宽阔的心,自信萦绕着我,相信成功也会伴随而来。
感谢你,李白。你也使我学会交友之道。
“李白乘舟江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们俩深厚的感情,使我感到你交友的真诚,否则也不会“深千尺”。而与杜甫的友情,不但说明李白广交朋友,还善于交益友。给我打开了一条光明的交友之路。
李白,你是我永恒的偶像,我将追随你的品质,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红尘陌上,岁月无声。我们不过是这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尘,以过客的身份行走在这茫茫人海。遥远的路上,有杨柳依依,有雨雪霏霏,有瘦马天涯,有渔舟唱晚。走着走着,就成了一个人:瞧,那远处有几点灯火,许是哪位红尘中的故人在寂寞的修行。
把中国这几千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每一处都闪着微光,唐宋诗篇,千古流传。无论世事变幻,还是人生起落,都能在唐诗里遇见温暖。
于是,许多的诗人,在历史的长河边,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三杯两盏淡酒,或喜悦,或悲伤,或深情,或难忘。几杯浊酒,几行诗篇,沧海桑田斗跃于纸上。
在大唐,在那个诗的年代。有风花雪月的故事,有诗酒田园的潇洒,有霜冷长河的孤寂,有意气风发的朝气。因为有这些,所以整个时代都像是安放在烟雨中,无限华美又透着些许凉意。
这凉意从何而来?回神之际,我看见了一抹身影,自烟雨中徐徐走来,身影消瘦,沉默冷静。许多年过去了,他似乎一直都是那个模样,漂泊着,悲伤着。他从开元盛世走来,见过唐朝的繁华,所以年少时期的他,也曾意气风发。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的他出游郇瑕,从这开始,开启了他的出游之路。二十岁时,他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到了开元二十四年,他进京参加考试,结果没考上,随后便随好友一路游山玩水,向衮州而去,此时他的父亲在衮州任司马,于是他在衮州过了四五年的快意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望岳》《房兵曹胡马》等诗篇,《望岳》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千古名句,也流露出少年时代的他不平凡的抱负。
天宝三年的四月,考试落第的他在洛阳与赐金放还的李白不期而遇,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的友情之路。或许有才华的人都是心意相通的,尤其是这才华横溢的两人,这一相遇,便是''与君初相识,犹如归人归。''
在洛阳的这段日子里,他们白天相约四处游玩,晚上纵情饮酒,相谈甚欢。偶尔大诗人李白还会感慨自己怀才不遇,但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下和知己的陪伴下渐渐忘却了怀才不遇的失意。对于他来说,和偶像李白成了知己,那些生活上的不快,考试的落第这些都不算事儿了。
相遇的时光总是短暂,离别总是悄悄来临。临行之际,他为李白写下''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的诗句,约好下一次相聚的地方。
到了天宝三年的秋天,两人在梁宋之地如约一见,同时还邂逅了另一个人高适,他们三人在一起干嘛呢?
戴建业教授说他们三人相聚,一起去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去了。这段时间简直潇洒得不行,快乐得不得了。然而分别又一次来临,李白离开这里,去下一个地方游山玩水去了,而他则去往齐州。别后不久,他又开始怀念和李白游山玩水的日子,并且期待下一次相聚。
终于,在天宝四年,他在齐鲁之地和李白再次相遇,可把他高兴坏了,平日里饮酒赋诗,醉了并肩而眠,这日子过得十分惬意,除此之外,他们还一起讨论炼丹求仙之术,一起拜访世外高人,然而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
后来齐鲁之游结束,他要北上而去,偶像李白也要仗剑走天涯。于是两人互赠诗篇,各自离去。或许是他心思细腻,在二人分别之后,他几多怀念,并多次写诗赠予李白。
或许是李白生性豁达,想念却不流于外表,在收到他的诗后,却鲜少回赠。从这离别后,他与李白便再没相见,余生只是在回忆里相遇,仅剩下些许怀念。
走过了唐朝盛世,走出了繁华热闹,遇见了兵荒马乱。此时的他已到中年,少年时期的抱负依然没有实现,这心中难免戚戚。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战火连天,战争的硝烟弥漫在天空中久久不散,百姓流离失所,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眉头紧锁。
战争的到来并没有使他感到害怕,少年时期的梦想还是想要实现,于是他安顿好家里后,只身一人北上前往灵武,投靠唐肃宗。途中却不幸被俘,押往长安。虽然他身遭不幸,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时刻关心着政治局事,想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
至德二年,几经辗转,他终于得见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这得来不易的官职却因房琯案被贬华州,这一贬谪让他的心情十分的苦闷和烦恼。本想大展拳脚,却遭遇贬谪。不仅如此,唐肃宗也不再重用于他。这怎么能不令人伤心?
乾元元年,他暂离华州,回洛阳探亲。第二年三月,他探亲结束,准备回华州。此时朝廷军队与安史叛军对战,朝廷大败,这一路上他看到了战争给百姓们带来的无穷灾难和无法磨灭的心灵伤害。内心感慨万千,写下了不朽的史诗:《三吏》,《三别》。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乾元二年,华州及关中大旱,对于统治者的决策,他无能为力,他彻底对这官场失望了。于是放弃华州司公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后又辗转到了成都,并在此寄居了下来,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还曾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历五年,他思乡心切,乘着一艘小船朝着家乡的方向出发,回家的路也不是那么顺畅,又是叛乱又是洪水,最终他病逝在这条去往家乡的小船上,时年五十九岁。
生于盛世,见过那繁华热闹,前半生生活美满,有知己相伴;走过盛世,见过那流离失所,中年失意生活贫困,妻子儿女相继离去。他走出了繁华,走近这乱世就走不出来了,眉头紧皱,眼含泪水,为黎民百姓,为那渐行渐远的大唐盛世难过。
相比较于陶渊明和屈原等人而言,李白和杜甫从“知己”这个层面来讲,又要幸运许多,戴建业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两人的相遇:“中国古代被称为“大诗人”的屈指可数,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他们中间屈、陶、苏,在各自的时代都是孤日当空,唯独李白与杜甫是双日并世。”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故事
在我的想象中,李白一生浪迹天涯,漂泊不定,似乎始终都在不停地四处漫游。然而,在民间传说中,却有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讲到李白在开封有个牵系着他后半生的家。 故事发生在大唐天宝三年,李白、杜甫、高适三大诗人相聚开封,同登吹台饮酒赋诗。有一天,他们正在吹台开怀畅饮,忽听窗外传来如梦如幻的琴声。三人疑是师旷再生,不禁心生感慨。似醉非醉之间,李白即兴赋诗,挥笔在粉墙上写下了那首千古名作《梁园吟》。三位诗人走后,一位年轻貌美的白衣女子带着丫环来到这里。她云髻高耸,裙裾飘飘,站在壁前反复吟诵那气势磅礴的诗篇,如醉如痴,连僧人进房都未能觉察。僧人看到粉白的墙壁被涂得黑乎乎一片,心生怨气,举布欲擦,却被这位姑娘拦住。经过一番交涉,她取出千两银子,买下此壁,保住了墙上的诗句。不久,李白听说此事,深受感动,便托杜甫和高适作媒,娶这位宗氏才女为妻。
宗氏就是李白的第四位夫人。
这个“千金买壁”的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宗氏才女却确有此人。据郭沫若考证,李白“在梁园也有家,往来于此,累十年之久。”宗氏的祖父名叫宗楚客,在唐高宗时曾做过宰相,后因依附韦后,被唐玄宗所杀。李白和宗氏结婚后仍四处漫游,也常回家看看。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他才带着宗氏与她的弟弟宗昂逃到江南避难,结束了“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生活。
我们已无法确切知道,诗人在十年间曾多少次回到这里、每次在
家里住多久,但即便他是一叶任意漂荡的孤舟,想必在疲惫的时候也
会停靠到自己的港湾。家是思念的方向,是梦中的牵挂,是诗人漂泊
孤旅中洒到床前的那缕月光。有了这个家,李白落拓失意的后半生,
便有了一份无可替代的心灵慰籍。
二
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写道: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
陇
西或山东,
青莲乡或碎叶城
/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关于李白的身世,
历来争论颇多。按较为普遍的说法,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其先祖于隋
朝未年被流放到西域。李白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五岁左右随父亲迁
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有感于“铁杵磨成针”而发奋好学,
“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还热衷于剑术和纵横术,青年时代就游遍了蜀
中名胜。
26岁那年,李白仗剑走出巴山蜀水,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在湖北安陆,他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先后生下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此后8年,他对出仕为官满怀自信,四处求仙访道,结交各方人士,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后来,他又举家迁往山东济宁,仍然奔走于各地,向官员锐身自荐,苦苦寻求出仕的时机。不久,妻子许氏病故,李白又与一刘姓女子结婚,并迁居安徽南陵。但这次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二人分手后,李白与一山东女子再次结婚,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颇黎。
天宝元年秋天,唐玄宗接受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的举荐,征召李白入京。此时,李白已经42岁了,正住在安徽南陵一个小山村里。接到消息,他欣喜若狂,连忙烹鸡置酒,高歌取醉,还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可谓意气扬扬,踌躇满志。他原以为,此去定可以酬其为帝王师、画经纶策的的夙愿,不料,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梦想,他得到的翰林供奉不过是皇帝为附庸风雅而设的一个闲职。
当时的唐玄宗在位已三十年,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久疏朝政。这使李白感到万分失望,他不能忍受“以俳优蓄之”的待遇,不甘心扮演一个跟在帝王、贵妃身后赋诗纪盛、歌咏升平的角色,时常借酒浇愁,亦醉亦狂。即使这样,他还是遭到了权贵的谗毁与排挤。“君王
虽爱蛾眉好,无奈后宫妒杀人”,在朝仅一年零八个月之后,李白便怀着失望与悲愤走出了长安。
三
走出长安,李白向东漫游,一路凄凄惶惶、无限迷茫。被召进宫的恩宠已恍若隔世,才济天下的宏图大愿也随京阙城楼渐渐远逝,今后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走呢?疲惫与失落中,他让流浪的长靴踏进了洛阳的街巷。于是,杜甫走进了他的视野。
此时,李白44岁,杜甫刚满33岁。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官
宦世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为奉天县令。杜甫自幼受到正统的儒家文化熏陶,七岁能写诗,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与文士们交游酬唱。24岁时,他到洛阳参加科考,却未能及第。从此,他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过着“放荡齐
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
也许前世有个约定,让李白与杜甫终于在洛阳邂逅。他们意气相投,一见如故,几番把酒长谈之后,相约汴州同游。
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就在他们惺惺相惜、商定前往开封之际,同样落拓失意的高适,正流浪在开封街头。
高适自幼学书学剑,雄心勃勃,非常自负。与李白一样,他也不屑于走科考入仕的常道,而寄希望于经人举荐得到天子的赏识,一鸣惊人。20岁时,他曾西游长安,首探仕路,结果无功而返。此后十年间,他居住在开封一带耕田读书,等待时机。后来,又北游燕赵,试图走从戎入幕而登仕途的道路,仍然失败而归。“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良苦。”两次求仕失败,使高适贫困潦倒,但凄草荒田掩不住他过人的才气,他那雄健奔放的诗句早已让他的名字远播四方。
李白来了。杜甫来了。于是,三位诗人携手登临高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酣饮豪歌,慷慨怀古,在猎猎秋风中揭开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幕。
据说,文坛三杰吹台相会之际,都曾写下传世诗篇。高适的《古大梁行》古朴豪迈,杜甫的《遣怀》沉郁苍凉,李白的《梁园吟》则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正是这首《梁园吟》,让宗氏才叹为折服、如醉如痴,引出了一段流传千年的佳话。
四
吹台相传为春秋时期乐师师旷所筑。汉孝文帝时期,深受宠爱的皇子刘武被封到开封为梁孝王。梁孝王在吹台四周兴建亭台楼阁,遍植奇花异草,常在此饮酒作赋,因而得名“梁园”。
到了唐代,梁园的富丽堂皇早已湮灭,但开封作为全国的水运中心却日渐繁华。也许是为开封迷人的风光所吸引,怀才不遇的三大诗人来到这里,有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心灵对话。
这次欢聚深深刻进了杜甫的心灵,他一生都在苦恋着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动则写诗感叹,深情吟唱。直到晚年,他在诗中还这样写道:“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挥手告别吹台,高适东游江苏,杜甫西行长安,李白则继续四处浪游。一年之后,李白和杜甫虽然在山东又见过短暂的一面,但分手以后各自飘零,动如参商,再也无缘相见。
笃于情谊的杜甫对李白无日不忘,写下了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赠李白、忆李白、怀李白、梦李白、寄李白,杜甫写及李白的诗竟有十余首之多,而且几乎每首都是呕心沥血、情真意切的名作。“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社会秋水多。”……千载之下读这些一往情深的诗句,仍然令人情动衷肠。文人历来相轻,尤其是在年龄相近的男人。萍水相逢的男人可以产生深厚的友谊,但象杜甫这样在梦中呼喊着李白的名字、醒来后情人般为梦中男人写诗的,似乎绝无仅有。
在李白的诗中,写及杜甫,也有“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何时石门路,重有开?”等表达友情的诗句,但远没有杜甫的诗深切感人。这可能与二人当时的名气有关:李白已名震天下,而杜甫在世时诗名不显。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性格使然,因为李白不是一
个儿女情长的人。
五
李白狂傲不羁,超脱豁达。他一生都在流浪,一生都在结交朋友,却从没有哪个人能让他长久地放在心上。年轻时,他认识了比他大岁的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表达出在他诗中极少见到的钦佩之情;应诏到长安后,李白与贺知章交好,同为“酒中八仙”,贺称李为“谪仙人”;有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对李白十分崇拜,追顺随他来到开封,随后又到山东、到江浙,千里迢迢苦追不舍,一直追到扬州才追上,李白大为感动,引为知己,还将诗稿相托付。然而,对这些朋友,李白也和对杜甫一样,相聚时酒酣意浓,分手后极少牵
挂。
对朋友如此,他对妻子也显得无情无义。李白长年游荡在外,在他的诗中却几乎找不到思念妻子的作品。“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来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在仅有的几首写及妻子的诗中,也都是这样无情无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对李白来说,家在哪里似乎并不重要,无非是漂泊中的一个驿站。他一生真正情有独钟、念念
不忘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出仕为官。
李白浪迹天涯,目的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寻找机会,希望能够
得到朝廷的任用。即使在从政失败、走出长安以后,他仍然时刻渴望
着重登龙门,再摄魏阙。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正在江南漫游。唐玄宗之子永王璘在江陵起兵,征李白为幕佐。诗人以为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满怀热忱地从戎入幕,却糊里糊涂地卷入了皇权斗争。为时不足三个月,永王兵败被杀,李白被流放夜郎。经受15个月颠簸流离的流放,遇朝廷大赦,他才得以到回到江西南昌与夫人重聚。政治上两遭惨败,他并甘心也未死心。61岁这年,听到李光弼出兵东南的消息,他按捺不住心潮的狂涌,前去投军,不幸半路病倒,次年在贫困潦倒中死去,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李白不适合于官场,他情绪冲动,耽于幻想,天真幼稚,放荡不羁,这种气质和性格,决定了他的仕途蹉跌和悲剧命运。他那激情浪漫的诗魂只属于山水,妻子的温柔缠绵留不住他,家庭的幸福温馨留不住他,朋友眷恋相恤更留不住他。他忘记故乡在哪里,家园在何处,走了一生的迷途。
好在他还有诗,还有酒,“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我与李白的一天
一日,我不小心在睡梦中踩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开元盛世”——唐朝。
长安城车水马龙,形形色色的店铺一家连着一家。路上的行人向我投来奇怪的目光,我看了看自己的衣着,这才明白,穿成这样在唐代简直是个怪人!我连忙跑到一个无人的胡同,摇身一变,便变出一身古装和一些银子,在长安街上闲逛。
日高人渴漫思茶,于是我来到一家茶馆,点了一壶茶和几个小菜,味道还不错。在我对面的,是一个二十出头,三十有余的白衣人侧身而坐,他气度不凡,两眼冷峻,腰间插着一把宝剑。好像似曾相识。他要了一壶女儿红,一饮而尽,叫小二拿纸笔来。只见他在纸上狂草道:“金樽清酒斗十钱,玉盘珍馐值万钱。”我低吟:“举杯停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好像听见了,看了我一眼,扣下几个铜板,便走了。我也赶紧结帐,一路跟随他来到马棚。“小兄弟,不必躲躲藏藏的了,快出来吧!”只见他一边说一边从马棚里牵出一匹枣红马。这真是一匹千里驹,鬃毛油亮,健壮挺拔。“刚才那句诗对得极妙,敢问小兄弟尊姓大名。”“不敢不敢,在下姓徐,名欢杰。阁下尊姓大名?”话一说出口,我便被自己的文绉绉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在下姓李,单名一个白。”原来他就是李白!怪不得刚才他写的是李白的《行路难》。“如果小兄弟有兴趣的话,今晚可以去后山,和我一起饮酒吟诗。”说着,李白跳上马,消失在暮色中。
我在街上又转了一下,天就暗了。我来到了后山,爬上山顶,李白就在不远处,他一手执壶,一手持杯,白衣素衫,轻袍缓带,像极了飘飘欲飞的谪仙!只听他吟诵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不是《月下独酌》吗?我走上前去说:“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如此良辰美景,李兄怎能独酌?就让小弟陪你一起狂欢醉饮”“哈哈,还没有谁说过我狂欢醉饮,你是第一个,其实也是如此,何须忌讳?来,干杯!”喝了几杯酒,我问他:“李兄文采非凡,为何不考取功名,进京当官?”“小弟啊,你可不知,如今国家鼎盛,可昌盛之中隐藏着一些危机,君王无能,官员腐败,我宁可流落,也不愿意去当官授禄。”说着,李白干脆扔掉酒杯,抱起坛子狂饮。这回他是真的醉了,踉踉跄跄地走下了山顶,一边走一边大喊:“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唉,李白啊李白,你可知道,在千年之后的今天,有多少人崇拜你,敬佩你这位一代诗仙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