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三亦梅之《琥珀之蝶——给屈原》

读老三亦梅之《琥珀之蝶——给屈原》,第1张

有人说:“不孤独不自苦不成诗。”

亦有人说:“与世事背离的诗情毫无意义。”

这种探讨如同要对矛盾存在做出辩证,诗歌的表现方式没有黑白分明的界限,它以或纠缠、或矛盾、或呐喊的各种手法反复撞击麻木,在极少数中,用血和骨头站立成力拔山兮气盖世。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接纳所有文化艺术的存在形式,是一种能力,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点。

读老三亦梅的诗似觉一道寒光冲破云层,然后,就被利刃击中了。

他说:“堕落或者凋零/花朵坚持绽放/企望改变雨水的流程/我的诗或许只是那一现的昙花/若是我们次第盛开/短暂的延续/美丽不绝如缕。”

读诗,要透过意向去理解作者真正要表述的意义是很艰难的,因为你不是他,无法处于他的环境与经历,不可能成为他从文化到性情上的克隆。读诗,我只能顺着作者抒写的字面去回味那些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追求与存在的用词组合,并通过这种无缝组合让神经阵痛一会儿。

老三在《琥珀之蝶——给屈原》的开篇题记中就写:“所谓诗人,就是一个自囚的灵魂。”自囚,不代表避世,自囚,是坚守底线绝不随波逐流。

《琥珀之蝶》全诗借物抒情,透过一只被禁锢于松脂之内的蝶,惊涛骇世地挖掘出那个千年前抛却楚楚风姿投入汨罗江的诗人。作者以娴熟高超的手法转换再转换,把对诗歌、对生命、对理想、对宿命的意志淋漓尽致层层剖解。

晶莹欲滴的松脂、凝结成化石的蝴蝶、屈原、作者、生命、决绝、爱与忧愁……透过字行撞痛心灵,让人唏嘘。

解读:

一颗晶莹的松香如泪,把所有寂寞交给苍松嶙峋的枝,岁月流转,风霜凄厉,它在期待什么?

我是一只斑斓的蝶。或许世界过于无序,或许那缕暗香过于芬芳,我停驻在一滴松香前:这晶莹剔透的纯洁是多么美丽多么可怕的诱惑!松香啊,你是阅历多少沧桑才潜伏在我必经的这松枝之上?你是否也期待着我顺你一缕幽香翩然而至,如一场旷世的相逢,投入你以芬芳为饵的怀抱——飞蛾般的义无反顾。

还有那么的愿望呵!就要把那些报国无门的夙愿、那些未了的思想都装进寒酸的行囊了……

“楚天沉沉/我的忧伤是雨/是失弦的鸟语/是仲夏的菖蒲/落落寡合。”

汨罗江呜咽,前方就是盈盈剔透的美,迈出这一步,我就沿着目光穿过一片繁华似锦,而后,如一朵雪花融入你温润的唇。那里,会有我千百次回眸的阑珊,即便万劫不复,也要为隽永的构思留下最后的洁白。

哪怕下一步就融入这缕遗香,我的生命依旧流光溢彩。

我就这样轻轻而来,怀载半生楚楚风姿与无边寂寞。我将在你遍体幽香里续写未完的作茧自缚,之后脱颖成蝶。在生命坠落之前,请容我再踌躇:“迈出这轻盈的一步/就再也不能回头。”这绝望的悲凄,是源于江水可容纳一具铮铮躯体,还是一段松香美得让人心痛诱惑?我把躯体与灵魂一起,交给汨罗江水,如果插柳成荫,请在多年后的端午黎明开出千朵芙蓉,绽放一江轻柔的霞光照耀天地。

季节的旷野在辗转在呐喊。我们在岁月的雕痕里与生的价值回回对弈、落棋无悔,愿意相信:树木百年丛生、春笋在雨后蓬勃应运。可究竟是什么带走河岸上古老的传说,留下斑驳狼藉?飞掠而过的鸟儿可能回答:除却伤痕,还留下了什么?

即便如此,我又怎能不相信生命如夏花般灿烂?生命倘若能在佛的法盘上旋转轮回,那,就让这清清汨罗江水濯洗我漫身风尘——我在繁华如锦的春天选择离开,伫立成最优雅干净的风景。汨罗江收容我一片冰心,等我以决绝优美迎接下次轮回。

“生命必须等待/灵魂必须自囚/爱必须孤注一掷。”松香,我将自己禁锢在你幽香体内,听作茧自缚的四面楚歌,经历千万年冰冷岩层的磨折,终于凝成这枚晶莹剔透的琥珀泪。若干时光后,当我被从泥土捧出,谁,能给我一个怀抱,温暖所有峥嵘与萧瑟?

那时刻,悲壮长歌踏江而来,被捧在手心的琥珀内,一只蝴蝶栩栩如生。

老三亦梅在《诗者,我们》中写到:“谁指引我泅渡白夜丛林/一万只鹦鹉学舌秋天的行板/白云四处逃遁/在红尘一隅/我根植下孤独/期待拔节成林/与风对峙。”

因此,他勇于成为那只被禁锢的蝶。

附:

琥珀之蝶——给屈原

所谓诗人,就是一个自囚的灵魂。

                                          ——题记

 

    一

 凝脂如玉,结在苍松嶙峋的枝

 恪守着经年的寂寞

 

 需要多么锋利的霜刀

 才能割开你一乘粗砺

 风雨如晦,必须阅历几许沧桑

 才酿就这滴盈盈的泪

 玲珑剔透,松香暗凝

 

 透过那若明若暗的思绪

 是什么 以芬芳为饵

 在生命的路口埋下伏笔

 珠圆玉润地策划

        一次旷世的不期而遇

 只等我涉足

 

 绕过山谷凋谢的杜鹃

 我来了  在汨罗江畔落拓

 楚天沉沉  我的忧伤是雨

 是失弦的鸟语  是仲夏的菖蒲

 落落寡合

 

 逆风而去啊  那些曾经迷失的蔷薇

 正沿着我的目光依次点亮

 譬如放逐,被蝉声此起彼伏追赶

 我翩然若叶  穿越一片繁花似锦

 以一朵雪花的轻盈

 轻盈的 融入你温润的嘴唇

 

 这是怎样一个隽永的构思

 美丽源于美丽的相逢

 桃之夭夭呵,当年年春回

 你可明白  我千百次的蓦然回眸

 只为这万劫不复的邂逅

 轻轻的,我来了

 依水翩跹  与落霞共舞

 一生天赋风流  我楚楚的风姿

 来自深深的蕴藏

 吐一缕寂寞日夜纠缠

 作茧自缚  然后习惯于孤独

 在孤独里脱颖成蝶

 

 如花  于纤纤的枝头摇曳

 如一缕檀香  氤氲一袭清丽脱俗的气质

 我的生命流光溢彩

 

 琢磨你遍体幽香  我知道

 迈出这轻盈的一步

 就再也不能回头

 

 再也不能回头啊

 所有生命在坠落之前

 都试图逃逸  可在如此美丽的疑惑里

 总有一种绝望不容躲避

 

 插柳若是成荫  我把诗和自己的影子

 撒进滔滔江水  多年后

 会不会在一个端午的黎明

 开出千朵芙蓉  一江轻柔的霞

 端午不是夏天的源头

 生命如弈  在岁月的阡陌落棋无悔

 百年树木,而春笋总在一夜里应运而生

 占据每一条道路

 

 还有什么  流放在千苍百孔的河岸

 除了传说,还有什么

 我询问每一只匆忙的飞鸟

 还剩下——什么

 

 当花儿离开枝头  曾经的诺言

 落地即碎  明天依然遥不可及

 那还有什么

 假若生如夏花  假若

 生命可以轮回

 那么请容我踌躇

 容我临水为镜

 

 且容我临水为镜  濯洗一介风尘

 纵然被春天流放

 在下一个轮回

 我也以最优雅最洁净的姿态

 酩酊在你一片冰心

 蛰伏在极冷极冷的冰层

 在岁月之下

 我们如胶似漆的等待多么悠长

 

 或者  生命必须等待

 灵魂必须自囚

 爱必须孤注一掷

 

 皈依在你温暖的怀抱

 此恨绵绵啊  我的围城我的宿命

 我四面的楚歌

 星霜暗换  有多少繁华被风吹熄

 多少鲜艳抛锚在记忆的深渊

 今兮何兮  谁与我穿越沧海

 在千年以后栩栩如生

屈原我想对你说

翻开一页页尘封许久许久的史册,抖落属于历史凝重的尘埃,他,身着兰草香服,眼神伤感迷离,拥着仅存的诗人的理想纵身一跃,消失在滔滔的汩罗江水中……始终的始终那绝美凄凉的跳跃是历史的必然,而我似邂逅了他的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屈原,我想对你说。

你是古人,我是今人,时间于我们是逾越不了的鸿沟,我于今日仰怀你,吊慰你,你于斯,安能知否?

你,若每一个男子汉一般拥有远大的抱负,出身于贵族的你,成为楚王的大臣似一个必然的生命历程。于是于政坛,于国家,于人民,你想施展你的才华,前期受到楚王重用,后期却只得游于江潭,行吟泽畔。人生的巨大落差让你感慨世态炎凉,愤懑难以抒怀。楚王的昏庸最终葬送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于是你成了亡国之臣,抱着对政治理想的坚持走向死亡。

我说亡国之痛是难以挥别的,可是为何你要选择死亡?为民族灭亡而死是崇高而坚贞的,可为何你只看到一个楚国,只看到楚国之一国百姓?难道你的眼中就容纳不了异国百姓吗?春秋亦有孔圣人,在鲁国无法施展抱负,游列各国,传播“仁”之思想,创建私学,桃李芬芳。你有你的才华与抱负,为何不去造福更多的百姓,如此的价值不是更大吗?守着无道的楚王,压抑自己走上不归路,试问值得吗?

屈原,我亦想对你说。

你以浪漫主义创造了骚体,留下了千古绝唱的《离骚》,为中国文坛创出了不朽。或许你仅仅为了表达对人民的忠诚与挚爱,而于我们却是代代的感动。中国文化厚重且华丽,一部《楚辞》,一部《诗经》便奠定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础。

于文坛你是不朽的脊梁,我愿意站在汩罗江畔,且听风吟,为你再吟一曲《离骚》,愿汩罗江之水能够带去我的信笺……

那段历史似永恒的结系于我心间,屈原,我想对你说,一场历史的邂逅,归于平静的心间,仿若渡口,你于我始终是渡口那边的人,仅以席慕容小诗予以相别:

在渡口找不到一朵花相赠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

而明天

明天又隔天涯

作为史剧家,郭沫若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情思异乎寻常的奔涌,借着当时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统一与分裂、进步与倒退大激战的巨澜,他构筑了名垂青史的六大历史悲剧。一九四二年推出的五幕剧《屈原》则是其中的高峰。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人们不再称羡他的峨冠博带,儒雅潇洒,他在剧作家脉律的击迫下咆哮着,掩映着日月星光,裹挟着风雨雷电。

屈原是一个为光明和自由而战的不屈战士,他是光明与自由的化身。诗人的身分在剧作中已淡化,屈原全然是作为政治家活跃在全剧的冲突中。他有崇高的政治理想,“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正是这种浩博的人道精神引发着他对于祖国和人民热切而忠诚的爱。他企盼着楚国能够和关东诸国和亲,结束分裂的局面,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让所有的百姓都能“过人的生活”。然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并不见容于这样的人物,相反更多地出演着联翩不辍的“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历史悲剧。楚国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等和秦使张仪,内外勾结,愚弄并利用昏君楚怀王,在屈原的周围布下了一张硕大的诬陷网。

要打破国王对屈原的信任,是南后集团最初阴谋的中心。南后美艳精明,也识得屈原的华美诗文,但她却同时又有着特别自私、阴险和残忍的心怀。第二幕,由她导演并主演的“ 宫廷”丑剧凸现其卑鄙 的灵魂,是她代表的卖国集团诬陷屈原的第一次突然袭击。屈原临对如许事变,开始是茫然不知所措,直到南后再次侮辱他的人格时,他才缓过气来提出分辩与申诉。他虽含冤莫白,胸廓中依旧系萦着楚国的大局和受难的人民。他沉痛地对楚怀王说: “大王,我可以不再到你宫廷里来,也可以不再和你见面”,可你“要多替楚国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他转而向南后发出使人全身骨节脏腑都能震撼的话: “唉,南后!我真没有想出你会这样陷害我!……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是我们的国王,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啦!”

经由第三幕靳尚等人欺骗鼓动群众为屈原“招魂”,屈原再次受辱后,第四幕的屈原被推上与南后集团正面交锋的峰巅。愤怒出走的屈原同张仪、南后等人邂逅,当南后对屈原的迫害从离间他与楚怀王关系发展到正面加倍的人格侮辱时,屈原摒弃了往昔申辩立场,把斗争的矛头直指阴谋的策划、指使者张仪,并毅然揭出了南后贿赂张仪狼狈为奸,陷害忠良,出卖楚国的罪恶事实。但是,他毕竟还宽宥怀王,这与其说反映了屈原思想上的局限,无宁说是表现了他蕴藏于内的深明大义、含辱负重的无私之心。他仍然呼吁怀王: “大王,你是始终不觉悟吗楚国的江山社稷在你一个人身上,你不要使我们若教氏的列祖列宗,断绝香烟血食呀!”所有这一切,还不足以减轻南后阴谋集团越来越凶险的迫害,屈原终于被关进东皇太乙庙。

当第五幕开启时,被禁的屈原又遭逢毒杀的诡计,他钟爱的学生婵娟因误饮毒酒而死于非命,太乙庙升腾起冲天的火焰。著名的《雷电颂》便出现在这一幕的第二场。郭沫若使他笔下的屈原经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甚至难以想象的苦难,曲折跌宕,日显严峻的冲突造成了主人公有力的悲剧环境。因为屈原所经受的磨难,他的生存环境不是平庸的,所以他的夺目光彩的生命力,他的忠贞至诚的精神力量,他“独立不倚,凛冽难犯”的斗争热情,得到极其浓烈酣畅的表现。面对着正在沉入黑暗深渊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冤屈,满腔忧愤,以凛然的气势,发出了闪电惊雷般的怒吼。他思念着洞庭、长江、东海……那是赤县神州、自由祖国的象征,借着风暴、雷霆、闪电的巨威,去驱逐黑暗,荡涤专制,迎接光明与自由的新世界。他身处充满严威的东皇太乙庙,却用愤怒的心火烧毁着一切权威的假面,对人民挚爱的伟大情感,终于使他对天下一切污浊秽垢作出了无情而神圣的宣判: “我没有眼泪。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啊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如果在方生与将死之间,屈原演出了雄浑悲壮的第一主题,那么,“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是屈原人格的第二主题。一篇《桔颂》便是他的伟大人格的最集中的写照。正因为桔树“内容洁白”、“心胸开阔”,故而能做到“赋性坚贞”、“至诚一片”,也故而能做到“不随波逐流”、“不挠不屈,为真理斗到尽头”。他的完善的人格理想是: “又聪明又厚道,又素朴又绚烂,亦圣亦狂”,他要的是人的“一片天真”。在抵御和抗斗南后集团诬陷迫害的情节中,屈原的人格力量和生命价值已经被剧作家勾勒得相当清楚,在全剧中,剧作家还调动了其它诗学手段加强了这个层面的色彩。除了用象征手法,即以桔树的坚贞洁白象征屈原的人格外,对照又被广泛地运用着。南后是显例。南后的阴险残忍的人品内容几乎可以用她自己的话来概括: “我要多开花,我要多发些枝叶,我要多多占领阳光,小草、小花就让它在我脚下阴死,我也并不怜悯。”她在剧中的所有丑恶表演凸现了她所具备的人格特征是同屈原绝然对立的。为了有意加强对比,剧作家布设了宋玉和屈原的性格矛盾。宋玉原本是屈原寄以厚望的学生,并以诗篇《桔颂》相赠。然而,宋玉究竟是一个没有骨气的 文人,在老师受到打击时,就动摇而成了南后的帮闲文人。“我们出身寒微的人,老实说是想高攀高攀一下的啦”!这类品性,那种攀龙附凤的性质,有负屈原。同时也反衬着屈原独立不倚的精神。此外,婵娟这个形象倒动人地烘托辉映着屈原的精神。她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她不能像宋玉那样“吟诗作赋,谈论国家大事”,但她懂得在 大澜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人,她是屈原的真正弟子, “意趣坚定”, “与桔树同风”,一直到死都将屈原写的《桔颂》藏之胸怀。在关键时刻,不怕威胁,鄙视利诱,表现出舍身捍卫真理的高风亮节。“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的磊落。先生决不愿苟且偷生,我也是决不愿苟且偷生的!”她在屈原的精神照耀下成长,接受了 大澜的考验,最后在屈原的怀抱中安详地死去。她的光辉同屈原的光辉合为一体了,或者说屈原的精神和他的生命价值,因着婵娟的精神及其归宿更加喷射着无际的光焰。

剧作《屈原》是一部伟大民族灵魂的史诗,屈原的形象寄寓着剧作家深厚的忧愤和欲罢不能的 ,他是郭沫若“献给现实的蟠桃”。

歌名《烈酒》

歌手:屈原

词:蒋蒋

曲:蒋蒋

分开后总喝不够 醉了后总会难受

我像个过街小丑 也像个滑稽玩偶

还把你放在心上 有好多话还没讲

用不着摆我的人墙 不回头不肯罢休

要亲手撒我伤口 我想过多年以后

也想过长相厮守 反驳声多么高亢

好几副吓人模样 你搞得我也很彷徨

喝过最烈的酒 才显得我悲伤

上了头烧了喉 让相思愁断肠

那长亭的邂逅 离别总在深秋

终于释怀 终于放了手

那壶最烈的酒 没有诗和远方

小阁楼老黄狗 已被岁月遗忘

那无意的回眸 深情总要腐朽

终于摊牌 终于放了手

分开后总喝不够 醉了后总会难受

我像个过街小丑 也像个滑稽玩偶

还把你放在心上 有好多话还没讲

用不着摆我的人墙 不回头不肯罢休

要亲手撒我伤口 我想过多年以后

也想过长相厮守 反驳声多么高亢

好几副吓人模样 你搞得我也很彷徨

喝过最烈的酒 才显得我悲伤

上了头烧了喉 让相思愁断肠

那长亭的邂逅 离别总在深秋

终于释怀 终于放了手

那壶最烈的酒 没有诗和远方

小阁楼老黄狗 已被岁月遗忘

那无意的回眸 深情总要腐朽

终于摊牌 终于放了手

喝过最烈的酒 才显得我悲伤

上了头烧了喉 让相思愁断肠

那长亭的邂逅 离别总在深秋

终于释怀 终于放了手

那壶最烈的酒 没有诗和远方

小阁楼老黄狗 已被岁月遗忘

那无意的回眸 深情总要腐朽

终于摊牌 终于放了手

扩展资料

《烈酒》

由屈原演唱,专辑介绍:夜那么黑,路那么长,感到害怕时,那么就闭上眼睛睡觉,睡着了就什么也不怕了。

亲爱的,那时如果你想我了,我也想你了,那么我会偷偷进入到你的梦里,但是永远都不会再进入你的心里。愿静且安。我喝过最烈的酒 也放弃过最爱的人。

歌曲鉴赏

年少时,你扬言要饮遍天下千种烈酒; 年老时,你慨叹白开水原来最长情。 年少时,你做了一个决定,要把生命献给爱情;后来,你没死,年轻替你抵了命。

参考资料:

-烈酒

这首诗是出自屈原的《楚辞·渔父》。

这首诗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

扩展资料: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

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渔夫

  屈原,我想对你说

  在众多的历史古人、名人中,屈原,您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此时此刻,我只想对您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感到您的死是伟大的,犹如泰山之重,祖国的人民永远铭记你。革命前辈徐特立说过:“人民不仅有爱国权,而且爱国是一种义务,是一种光荣。”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一支点燃为祖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发挥一切聪明才智的献身精神火炬。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密不可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当我读完《离骚》一文时,我知道“爱国”二字是神圣的,爱过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中最珍贵的,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爱国的感情在一切感情之上,它是一种纽带,是一种号令,没有爱国,国家就不存在了,不讲爱国,国家将是一盘散沙;没有爱国主义,就不可能抵御外侵,一击就破。

  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爱国就意味着无条件听从国家的召唤。当我们在巨大的个人利益面前,当我们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关头时,我们千万别忘了我们的国家。我们要用生命和汗水捍卫我们的国家的尊严,如果因为一己私利,而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某人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永远遭人唾弃,所以,我认为您的死是重于泰山的。

  今天的中国,是腾飞的中国,当时代的浪潮推动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当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时候,中国成了举世瞩目的强国,在世人面前成功的,骄傲的举办了百年奥运、残奥会,并成功的发射了继神六之后的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中展现了我国的强大与魅力!祖国在迅速发展,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了您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您那坚贞爱国的情怀。

  我们身为90后的人,身为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人,我们永远怀念着你,在今天祖国59周年国庆之际,我想对你说:“我们永远热爱祖国。永远继承您的遗志,将爱国精神永远记在我们心中,发扬光大。

  我想对屈原说

  翻开一页页尘封许久许久的史册,抖落属于历史凝重的尘埃,他,身着兰草香服,眼神伤感迷离,拥着仅存的诗人的理想纵身一跃,消失在滔滔的汩罗江水中……始终的始终那绝美凄凉的跳跃是历史的必然,而我似邂逅了他的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屈原,我想对你说。

  你是古人,我是今人,时间于我们是逾越不了的鸿沟,我于今日仰怀你,吊慰你,你于斯,安能知否?

  你,若每一个男子汉一般拥有远大的抱负,出身于贵族的你,成为楚王的大臣似一个必然的生命历程。于是于政坛,于国家,于人民,你想施展你的才华,前期受到楚王重用,后期却只得游于江潭,行吟泽畔。人生的巨大落差让你感慨世态炎凉,愤懑难以抒怀。楚王的昏庸最终葬送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于是你成了亡国之臣,抱着对政治理想的坚持走向死亡。

  我说亡国之痛是难以挥别的,可是为何你要选择死亡?为民族灭亡而死是崇高而坚贞的,可为何你只看到一个楚国,只看到楚国之一国百姓?难道你的眼中就容纳不了异国百姓吗?春秋亦有孔圣人,在鲁国无法施展抱负,游列各国,传播“仁”之思想,创建私学,桃李芬芳。你有你的才华与抱负,为何不去造福更多的百姓,如此的价值不是更大吗?守着无道的楚王,压抑自己走上不归路,试问值得吗?

  屈原,我亦想对你说。

  你以浪漫主义创造了骚体,留下了千古绝唱的《离骚》,为中国文坛创出了不朽。或许你仅仅为了表达对人民的忠诚与挚爱,而于我们却是代代的感动。中国文化厚重且华丽,一部《楚辞》,一部《诗经》便奠定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础。

  于文坛你是不朽的脊梁,我愿意站在汩罗江畔,且听风吟,为你再吟一曲《离骚》,愿汩罗江之水能够带去我的信笺……

  那段历史似永恒的结系于我心间,屈原,我想对你说,一场历史的邂逅,归于平静的心间,仿若渡口,你于我始终是渡口那边的人,仅以席慕容小诗予以相别:

  在渡口找不到一朵花相赠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

  而明天

  明天又隔天涯

李清照写过屈原。

鹧鸪天桂花 1.写作背景简介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界尚无确考。李清照24岁时,其夫赵明诚奔父丧,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累,曾屏居乡里多年,从作品的内容格调看,或许作于这一时期。 2.基本解读:这是一首咏物词。通过赞扬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表现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主旨)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这是议论的第二层。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是议论的第三层。“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 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经过层层的议论,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情疏迹远”而品格高洁的桂花的形象特征就非常突出了。 如果认为,我们在上面所谈到的写作背景是可信的话,那么,此词所描写的桂花的形象特征,与作者当时屏居乡里的处境和人生志趣就有着质的共同点了。换言之,词中的桂花形象,就是作者自我理想人格的艺术再现。 3.鉴赏要点:善于在咏物词中议论。这首词是咏桂花的。全词除了开头两句是直接描写桂花外,其余都是议论的文字。把桂花的内质美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情志,水乳交融地融会在议论之中。而且,在开头两句的描写中,就隐含了议论的因素。桂花“暗淡轻黄”的外表是不怎么耀眼的,她的社会声望似乎也很平淡,“情疏迹远”,有多少人知道她呢,更谈不上什么荣宠了。但是她有很丰厚的内在美。她有温柔的体性,她有浓郁的芳香。内美与外美相比较,何者更值得珍重呢,在作者看来,当然是内美。因此她认定,桂花尽管没有“浅碧轻红”的艳丽外表,但她还是“花中第一流”,是秋花之冠,连历来都被人们倍加宠爱的梅花、菊花也会自愧不如。最后作者从更深层的传统文化内含着眼,对历来为人们所敬重的屈原,给予颇有分量的批评。本来屈原是很懂得鉴别和珍惜香花香草的,他却竟然忘了桂花,多么的遗憾! 在议论的过程中,也表达了作者的情志。桂花的品格和处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趣的自珍和自信。 二、永 遇 乐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词的具体写作时间、地点,难以准确考定。但从作品所写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却可以断定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流落江南所写。教科书的“资料信息”所录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应是可信的。李清照这个时期的境遇和心态与靖康之变之前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2.基本解读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 

对屈原说的话写法如下:

敬爱的屈原爷爷:

您好!我是您从没见过的,来自未来的一名小学生,在暨阳小学读书。

你知道吗?现在我们有端午节,是在五月初五,我们在一天会举行很多的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煮鸡蛋等,都是来纪念的屈原爷爷您的。

  我听说在两千多年前,您因为对社会不满,而且当时奸臣当道,你迫不得已抱起石头,跳进汩罗江。人们很敬佩您,所以划着龙舟想把你打捞起来,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您了。后来,就把这个演变成了赛龙舟来纪念您。

而吃粽子的来历是因为人们希望您的尸体不被鱼儿们吃掉,就把粽子一个个的扔到江里,希望他们不要碰你的尸体。

今天,我亲手包粽子,刚开始我兴致勃勃,可是当老师拿来糯米、红枣、箬叶和细绳,我突然就手足无措了,不知道该怎么做。后来,老师教我们,要里面空心,成圆锥形。老师告诉我们,粽子美不美观的决定性是那几个角,要匀称有型!当在捆粽子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红枣好没放呢,要不然把线缠好了,就前功尽弃了。

我又实验了一次,这次,我有经验了。我认认真真的做,小心翼翼地做好每一个环节,最后,一个小巧翠绿的粽子就诞生了。

听到这里,您是不是很欣慰啊!我还要告诉您一件事,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很强大了,那些个“小人”已经很少很少,而且以后我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一定会持续下去的。

祝愿您在另一个世界里,也像小鱼一样过的无忧无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7628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0
下一篇2023-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