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知女神到全网群嘲,“两副面孔”的柴静现在过的怎样了?

从公知女神到全网群嘲,“两副面孔”的柴静现在过的怎样了?,第1张

从公知女神到全网群嘲,柴静已然跌落神坛,当初那个备受尊敬与认可的知性女主持人成为了网友口中的“两副面孔”。如今的柴静已经退圈,在国外生活,平淡安静,柴静的情况让人无法评价,作为一个记者和央视主持柴静的立场跑偏了。

一、公知女神柴静

柴静是天赋型选手,家庭虽然算不上书香门第,但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柴静从小耳濡目染,也养成了文艺知性的性情。柴静有一档著名的节目《夜色温柔》,柴静人如其名,作为访谈者像夜色一样温柔深邃,她的举止优雅、言谈有深度、气质温文尔雅,获得了观众的欣赏和喜爱。

有的人天生就是语言大师、心理大师,柴静就是如此,柴静仿佛有一种能走进人心的魔力,用最温柔有力的语言去显示别人的内心世界。

知性的女人有一种别样的优雅,柴静的问题有深度但从不会让人不舒服。后来柴静也顺利进入央视发展,成为有一个著名的央视女主持。

真正让柴静成为女神的还是2003年的非典采访,非典当时爆发得非常严重,人心惶惶,病魔肆虐,柴静当时以记者的身份勇敢去往一线对当时的情况作出纪录,对非典中的人们进行采访。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随时有被传染的可能但是柴静毫不畏惧,舍己为人。

此后柴静更是成为人们公认的公知女神,在人们眼里柴静是一个慈悲的女人,为一切卑微申诉,平易近人,将心比心;同样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女子,有这最文艺的内心,读书、写书、出书,那几年柴静的书非常受欢迎。

二、柴静遭全网嘲

柴静被嘲先是因为赴美生子事件,柴静一直说自己爱国,如今却主动赴美生子,让自己的孩子做美国人,谈何爱国呢?加入美国国籍无非是想让孩子享受美国的资源和社会福利,本质上还是对祖国的鄙视。

作为一个央视主持,且一直被认为爱国的央视主持,柴静的这一做法显然犯了众怒。2014年柴静离开央视,去到美国养精蓄锐。

离职之后立刻去美国修养柴静的速度未免快了些,顺理成章了些。如果说柴静因为赴美生子这一点还有理由说她是为了孩子着想,那她接下来的操作就涉及到了立场问题。

2015年柴静参与了纪录片《穹顶之下》,主要讲述了雾霾带给人类的危害这一主题。那个时候的中国的确雾霾比较严重,因为那几年正处在工业建设的高潮期。发展期,近年来国家也在花大力气治理环境。柴静的观点认为由于工业带来雾霾空气污染,所以建议整改工业。柴静的这番话很容易让人会错意。

之后柴静又被扒出在美国开排放废气的汽油车,之前柴静还说讨厌雾霾,如今又主动排废气,所以被嘲“两副面孔”。自此柴静彻底跌落神坛。

三、柴静如今在美国低调生活

出事之后柴静也彻底出走移居美国,突然消失在镜头前再没出现过。柴静如今过着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平淡安逸。回想当年那个公知女神也不禁令人感慨,一朝天上一朝地下,柴静终究翻了车。

这件事的确是柴静的问题。柴静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可以对将镜头拉进群众,可以用文字表达社会,但仍然没有资格对国家问题提出质疑。何况这种问题并不是说说就能解决的,它需要考虑各种情况。

工业确实会造成环境污染,但也不能放弃工业发展,谁都不希望大自然被损害,但是总要有所取舍,何况现在环境污染已经在有效治理中。

何况柴静身在美国还公然双标,口口声声说讨厌雾霾自己却开车排放废气;让自己的孩子加入美国国籍,出事之后在美国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吧。美国仿佛成了柴静的天堂避难所,可以享受她眼红的福利,可以让她有一处安定的港湾。当年那个公知女神终究成了过往。

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恋上了柴静,就像柴静自己说的,她去翻自己二十几岁时的日记,已经全然忘了自己当时的心境,甚至和自己恋爱的人也是那么的模糊不清。也许是从非典、也许是从重回汶川她和老人的那个留影,也许是因为药家鑫案,也许是因为《看见》。她的声音有一种特质,没有那么的动人却那么的安宁。可能更早的时候我还没兴趣看东方时空的时候,错过了柴静的成长。但在我开始有自己的世界观、是非观的时候,柴静却开始陪我成长。大学时期重新去翻看的《新闻调查》,到现在每期 比看的 《看见》。从虐猫事件、华南虎事件、隆胸假体事件、药家鑫事件、卢安克和告别卢安克等等。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人评价柴静说她只不过是把 社会 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用最文艺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语气中带了些许不屑,但我想说,能把那么多 社会 现象用最平实但却深刻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不知道有谁能做的比柴静好。

柴静的《看见》首发会上,邱启明说柴静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确实,柴静最善于用一个又一个的案列来陈述一个事实或者引出一个问题。但柴静说更多的时候,她只是希望还原一个事实。让更多的东西明朗化。在非典期间,她在非典最初忽视过自己的职责,所以这样的错误她不敢再犯。她说生活就是一种体验,只有体验了生命才没有虚度。而她是一个幸运的人,她能比普通人有更多的体会。白岩松说他们这一代电视人是幸运的,在发展最快速的几年,他们见证了所有变化并参与其中。但很多人都想着怎样可以让现状更好。而白岩松说,即便我们不能把它变得更好,但经过努力我们至少可以让它不变得更糟。而这样的努力过程往往不会有人看到,因为所有人的眼光都盯着更好。即便这样,他们还是继续努力着。希望能够以一天在一个平稳的起点看到一个更好的未来。

柴静介绍新书的短片中引用了胡适的话:自由是外面给的,但独立是自己的。我们不要以为的去追求自由,而是应该首先学会独立。因为如果给了你自由,而你不独立依然是奴隶。柴静说,我没法说我能做的更好,我能做的只是“此时、此地、此身。”此时我能做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我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我绝不妄想以他们替代。柴静说,因为她的起点那样低,所以努力的过程可以这样的漫长,想到这里她平衡了。喜欢柴静也许也是基于一种共鸣,对于我来说错过此刻才是不可原谅的。我没法知道下一秒,但至少可以改变这一秒。

白岩松说柴静到CCTV之后的第一个搭档是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自己,而这本书的最后出版权辗转到了一个也是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优秀主编手中。草原合该是柴静这一生该有的缘分。还是那句话,就算我们生命中有一步走的不同,我们便不是现在的我们。所以现在所遇到过的,经历过的就是属于我们的缘分和独一无二。《看见》记录了柴静十年来所看见的一部分。而这十年风云变幻,作为80末的一代人,我们也经历了太多的独一无二。

《看见》是讲述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清晨看了《看见》的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是活着。还记得那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春天,充斥着人们的恐慌和满大街的消毒水味道,路上的人们带着口罩,行色匆匆、满眼写着警惕。2003年,非典肆虐全国。

记得那一年还在上小学的我跟着妈妈去菜市场买白醋,菜市场一片狼藉,空空如也只有几家小商贩还在摆着摊子,那时候所有跟有效治疗非典的药方子全部一售而空,可怕的是那时候还有人拿着兑了水的白醋长了好几倍的价格。趁机大赚了一笔呢。

有时候人的冷漠会直接把人狠狠的打倒,不说远的,小商贩为了多赚点钱的小伎俩,加了瘦肉精的,兑了水的,不仅害人又害己。现在马路上的呢,有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起来这又是伤脑筋的问题,这点我说来甚是愤怒,前几天不小心骑车摔了一跤,就躺在路边,我内心os会有人来扶我起来,但是看着一辆辆车,一个个人从身边眼睁睁的看着你,冷漠刺痛着我,忍着痛站了起来,用尽自己的全身力气慢慢起来,哪里摔倒了哪里在爬起来。

清晨看完这一章节有些害怕和难受。刚开始的几位病人被安放在没有任何治疗措施消毒措施的破旧房屋里,没有生还的希望,我好像是看到了他们绝望的眼睛,是得不到帮助的绝望,是无法把握生命的绝望,内心里会不会也有一些怨恨呢?生这么大的病却没有安排在好的病房里,没有得到好好的照顾,连家人的面也没办法见到,那种无助之感谁能了解呢?

当然人们都会自动避开有可能感染病毒的人,希望被避开的人会理解,这不是没有人情,这是自保的人性。可是,在脑海中假想出他们的眼神,心里除了可怜、无奈,还有什么也帮不上的自责。

最后,给柴静信的那人让我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会在那样充满恐怖和自己生命岌岌可危的时候,产生爱呢?是一个人久了,在危险时候需要人陪么?需要人分担自己和对方的精神负担?

一章关于非典的文字,里面夹杂着太多情绪,害怕、无助、勇敢、感动、不知所措、怜悯和爱。

希望自己在面对劫难时会勇敢。

柴静,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她矜持冷静,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

柴静的人物经历:

1992年,16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中专,1995年毕业时,恰好逢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了。1995至1998年,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文艺广播任主持人,主持《夜色温柔》,这成为大学宿舍的必修课;1998年,中国传媒大学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总台主持《新青年》。

1998至2001年,湖南广播电视总台卫星频道《新青年》节目主持人;1999年,偶然进入央视《东方时空》。2001年10月,加盟《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

2003年4月,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同年,非典肆虐。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被评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2013年,柴静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引起热议,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2014年,有媒体爆料称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已从央视低调离职,她本人尚未对离职一事进行回应。据柴静前同事邱启明接受采访时透露,柴静自2013年7月《看见》停播有辞职意向,后来离开央视。

柴静出版的书只有两本:

1、2001年出版《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2、 2013年出版《看见》。

柴静,女,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临汾,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记者、主持人。

柴静,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

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在非典期间,她曾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

她矜持冷静,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

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和。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欢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柴静在媒体上表现出来的形象也让公众相信她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公知女神”。

扩展资料

《看见》创作背景:

《看见》的写作动机,很自然也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两个“离开”。第一个是2000年引她入央视的“导师”、《东方时空》创办人之一陈虻去世,第二个是2009年突然调离《新闻调查》。

两件事,都是柴静无法预期的,让她感觉到生死万物的无常。她说:“人其实是背对着死亡,一天天倒退地活着。人都有一死,但内心需要一种东西活着,而用文字记录,就是唤醒这种内心的过程。”

-柴静

参考资料:

-看见

-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7776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1
下一篇2023-10-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