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生平简介
萧红生平简介
1911年6月1日,她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取名张乃莹。
1920年,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思想保守,专制顽固,只有年迈的祖父能给这缺少爱的孩子一点安慰。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王恩甲完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1931年,这个无家、无业、无处栖身的姑娘,在窘迫之际遇上王恩甲,先受骗后被弃,孤身困于旅馆。
1932年,在即将被旅馆老板贩卖以抵所欠旅食费时,她得到萧军的帮助,脱出困境。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他们租不起五角钱一天的铺盖,买不起五分钱一个的“列巴圈”;一个的鞋带断成了四截,另一个就把自己的鞋带分成两段,两个人束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里,两个人穿着夏天的鞋子,饥肠辘辘地在雪地上奔走谋生……
1934年,日伪在“满洲国”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办《时代批评》刊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发生,日军攻陷香港。她正患严重肺病,靠朋友的接济住院治疗。炮声隆隆中,端木蕻良弃她而逃。
1942年1月13日,她被医生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病情恶化。18日,确诊为恶性气管扩张,第二次动手术换喉头呼吸管。21日,所住医院被日军占领,改为日本战地医院,病人全部被驱逐。22日,在战争与病痛的折磨中,她与世长辞,年32岁。
病重的日子里,她已不能说话,只用笔在纸上写道:“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寥寥数语,写尽了一生的痛苦与挣扎、漂泊与无奈、奋斗与成就。
作为女人,她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父亲的绝情绝义、未婚夫的始乱终弃、丈夫的背信弃义、爱人的临阵逃离;全部苦难——仅仅为了活命的生存苦难、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苦难、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种种病痛对身体的折磨……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上海、日本、北京、重庆、香港之间,独自以柔弱之躯抵御着饥饿、寒冷、病魔、战火,不然又能怎样呢?她的家早就对她关死了门,她的国正被片片蚕食,她的爱要么被践踏,要么得不到回应,她的一生啊,多的是凄苦、误解和嘲讽,少的是欢乐、安宁与温情。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一只盘旋徘徊在20世纪初荆棘林里的鸟儿!
作为作家,她却并未颓然倒下,反而顽强地挺立着,以其柔韧持久的艺术生命力超拔于那个时代。
在饥寒交迫的1933年,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弃儿》。自此至1941年不到十年的岁月里,她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中,《生死场》是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这部中篇小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由鲁迅校阅、编订并作序,归入“奴隶丛书”之中。鲁迅对她寄与厚望,认为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在序言中说:“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生死场》轰动了文艺界,被誉为中国文学难得的收获,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萧红是从荆棘丛中杀出了一条血与泪的路,但她并未把创作当成个人情感的宣泄,取材上并未园囿于女性生活,而是着眼于群体——女性群体、民族群体、人类群体,艺术视野恢弘开阔,写作思想处于理性的自觉状态,语言明丽、和谐、沉静,没有幽怨、阴郁、罹怒,关于民族、关于历史、关于人生、关于人性……所有的感慨和无奈都沉在苍凉的底子里,使她迥异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女作家。这一点,在她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中表现得就更为突出和熟练了。
《呼兰河传》以闭塞的呼兰城为背景,展示了这里的风土、民俗和居民的生存状态、思想性格。这里,有明亮的天空、美丽的后花园、慈祥可爱的老祖父和自由自在的童年,“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树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也有荒凉、贫穷、冷漠、愚昧和野蛮,人们顺应自然、依附土地、信仰鬼神,不允许有任何个性、差别和改变,扼杀一切不驯与生机是全体居民共同的责任,而做这些又完全没有恶意甚至是出于善意。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仅仅因为“太大方了”,“不象个小团圆媳妇”,就被烧红的烙铁烙脚心,被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打出毛病后又被视为有鬼怪附身,被当众剥光衣服,放到热水缸里烫三遍又用冷水浇三遍——而这一家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善良,“为人谨慎,兄友弟恭,父慈子爱”。
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40年,但其深刻、独到、穿透人性的思想内涵,超越了时限和地域,令一代代读者体验到它对心灵的观照价值,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中的第九名。
观萧红其人,读萧红作品,令人想到《荆棘鸟》扉页上的那段话:
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棘刺上,在那荒蛮的纸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社会上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思想方面尤为明显,在过去人们认为女子相夫教子便是本分,但近代曾诞生了很多位同男子一样,在时代的浪潮中披荆斩棘的女性。她们在这个硝烟涌起的时代里熠熠生辉,她们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新时代女子的不同。
在众多巾帼中有这样一位不得不说,就在同龄女子还在为了嫁人学习女工时,她早已奔赴战场。与战场上的战友们相比,她更是多了一份细腻,除了能够拿起枪杆抵御日军以外,她还能够握起笔来,写出绝世文章,她就是国民政府女将军谢冰莹。
她的一生可谓是精彩无比,她曾两次投军,但因为时局的动荡,曾三次被投入监狱。对于人生,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她不想向其她同时代的女子那样,被所谓的包办婚姻所束缚,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可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晚年的生活却令人唏嘘,在死前,她无比思念遥远的家乡,特地嘱咐孩子们将自己的骨灰洒入大海,希望大海能够将她带回故乡。
年少指婚
在封建社会,两家一般会为了维护关系,给子女定下婚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娃娃亲”。封建家庭在订立“娃娃亲”时并不会考虑子女的意愿,在封建家长看来,他们年轻时就是这样,所以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在谢冰莹5岁的时候家里就给她定下了一门亲事,对象是比她大5岁的萧明。
萧家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个大户人家,生活富裕,萧明从小也读过一些诗书,他的伯父曾经做过湖南省议会的议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谢冰莹嫁过来过的也是一种少奶奶的生活,虽然不一定幸福,但也算得上是富足。
按照当地的风俗,只要是逢年过节,萧明就必须带着礼物前来拜见自己未来的岳父岳母。一开始谢冰莹以为这只是远方来的亲戚,对他还是十分和善的,常常与他嬉耍玩闹。但渐渐的谢冰莹长大了,家里面的姐妹也常常会拿她的亲事来调笑,对此,她的心中便升起了抵触情绪。之后,萧明再来,她就躲在房屋里,即使父母一直唤她,她也充耳不闻,家人只好说她是长大了害羞。
少年入伍
谢冰莹从小性格就大大咧咧,像一个男孩子。当时在她的家乡还没有专门的学校,只有私塾。但受封建礼仪制度的影响,私塾只收男学生,不收女学生。不过谢冰莹的外祖父是私塾先生的堂兄,就这样她成功进了私塾读书。
虽然是唯一的女学生,但她一点也不比那些男生要差,一般的课文她只要默读两遍就能够倒背如流,有时候自己都不用默,只要听别人读两遍,也就会了,因为这项才能私塾先生对她很是喜爱。要知道私塾和我们现在的学校可不一样,我们现在学校的老师在讲诗词时往往会逐字逐句的解释,让同学们体会到当中的意思,再进行背诵。
而私塾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育理念,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现在的学校,老师打学生是万万不可能的。而私塾便不是这样了,稍微有些差错,先生就有可能拿教鞭打手心。在谢冰莹读的那所私塾里,先生是极其严厉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被打过,唯独除了谢冰莹。
1926年,谢冰莹已经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私塾,知识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在这一年,她成功考入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军校,当时军校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除了文化以外,还要进行军事训练。对于一般的女子来说,这些训练可以说是很艰苦的,但谢冰莹从来都没有抱怨过。
北伐战争后,军校解散,学生们也各奔东西。考军校这件事,谢冰莹一开始并没有告诉自己的母亲,在她成功入学之后,母亲才知道这件事情。当时这件事情还在她的家乡里引起了一番轰动,有人说她中弹身亡了,有人说她做了俘虏,母亲每天都被这些谣言吓得寝食难安。如今军校解散,她终于回到了家。
逃婚被抓
回到家之后,母亲对她看管的极其严格,生怕她一时兴起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她的年纪也已经大了,和萧明之间的婚事也到了时间举办。但是谢冰莹拒绝嫁给一个并不了解的男人,母亲给她又是讲道理,又是威逼利诱,谢冰莹不为所动。最后母亲之后以死相逼,她虽然嘴上答应了,但内心依然无法忍受之后,她曾4次从家中逃跑的,可是都被抓了回来,婚礼那天她被绑着上了花轿。
新婚当晚,她对萧明讲述了自己对于感情的看法。表明自己无法接受这种封建婚姻。之后两天。她又拉着萧明讲了自己对于自由恋爱的看法。就这样两人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她利用外出教书的借口,逃了出来,在报纸上她发声明解除婚约。
坎坷入狱
1929年5月,她与自己在武汉的同学符号结了婚,两人虽然相爱,但生活的极其贫苦。一次他们租到了一个便宜的小房子,他们不知道,这个房子是一个绑匪的房子,于是了,二人被怀疑与绑匪有所勾结,被警察关去了大牢。在好友的搭救下他们才顺利脱身。不久他们生下了一个女儿符冰。可是好景不长,当时符号在天津北方书店工作,可他不知道这个书店其实是一个地下机构,他也因此受到了又一次被关入监狱。
从此,谢冰莹的生活陷入了一片混乱。女儿过于年幼,她根本没有办法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工作,于是便带着孩子到了北平投靠婆婆。在北平,她找到了一份《民国日报》的编辑工作,可是因为她编辑的一篇文章涉及政治,最终还是失去了这份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她准备带着孩子回老家。可是婆婆却不允许她将女儿带走。
没有了照顾女儿的重担,她并没有选择回湖南,而是选择了南下。1933年她在厦门中学任教,在这里她认识了自己的第2个爱人黄维特,两人迅速同居,1936年谢冰莹因为抨击溥仪被捕入狱,这是她第3次被捕。
晚年漂泊
1942年她在桂林见到了女儿,她希望女儿能够跟自己一起生活,但却被女儿拒绝了。建国后,符冰在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当老师,本来前途一片光明,但可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浩劫,最终还是将她鲜活的生命带走了。
此时的谢冰莹,在美国生活得知这一噩耗之后,悲痛欲绝,看着自己与女儿的合影,痛哭流涕。她认为女儿的死离不开她的责任,为了给女儿祈福,在她晚年的时候,开始信仰佛教,她死前特地交代身边人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海上,她希望无边无际的大海能够让她魂归故里。
我本人认为 “解晚晴”一个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80后女作家。专业的文艺评论委员会主任史飞翔是这样描述女作家的——“一个集理性与感性为一身的女子”
本文摘自于“百度”,好东西自然要和大家分享啦!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80后女作家吧!
解晚晴,青年女作家励志美文集《倾一城烟花,伴一世清欢》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全国新华书店经销;淘宝,天猫,京东,亚马逊等各大网店同步热售。
《倾一城烟花,伴一世清欢》是作者首部散文集,文字凝练优美。细数流年,浮生若梦,被我们蹉跎的时光多如春天的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每一寸光阴里的酸甜苦辣;纵观宇宙,浩瀚广袤,我们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白驹过隙,最终都会被时光无声的消融淹没。“路漫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中那发人深省的呐喊还在耳边回荡。
解晚晴,八零后女子,祖籍陕西镇安。现为陕西丈八文化艺术馆特邀作家,陕西省雁塔区作协理事。先后在红袖添香、风起中文网、中国西部文学社等各大网站发表散文诗歌若干,有作品收录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作家丛书第四卷《墨染流年》里。喜欢以散文,诗歌,小说,杂文和文艺评论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附:
如歌的行板
——《倾一城烟花,伴一世清欢》序
文/史飞翔
“远方有多远?窗外又是什么?行走在阡陌红尘,我们都是孤独的舞者。尽管青春会散场;往事会随风飘散;一些逼仄的凄苦更会阡陌纵横;然而只要心怀希望努力向阳,我们的生活终将会衍生出一片茵茵的芳 草。”读着这优美、低婉、凄迷而又略带忧伤的文字,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颗孤寂、敏感、忧郁,但却不乏阳光与上进的灵魂。能写出如此感性的文字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解晚晴,一个柔柔弱弱安安静静,且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八零后女子,在尘世的烟火熏染里,却又不甘于日常的平庸和沦陷,于是便把灵魂放逐于文字。有了书香沁染的女子,必然有了内心的笃定和温婉沉静的光芒。解晚晴祖籍陕西镇安,现为陕西丈八文化艺术馆特邀作家,陕西省雁塔区作协理事。先后在红袖添香、中国西部文学社,风起中文网等各大文学网站发表散文诗歌若干,有作品收录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作家丛书第四卷《墨染流年》里。喜欢以散文,诗歌,小说,杂文和文艺评论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文学创作。
《倾一城烟花,伴一世清欢》是解晚晴的第一部散文集,记录着作者多年来在文学园地里“晴耕雨读”的脚印。虽深浅不一,但却清香悠远,如兰,又似菊。《倾一城烟花,伴一世清欢》全书分为六卷,每一卷都有一个诗一样的名字:往事落落,生命如莲;风花雪月,缱绻柔情;心音似水,清香悠远;青春无痕,成长有声;红尘纤陌,写意山水;细数流年,蓦然欢喜。仅从这些唯美的标题我们就能体会出作者那种“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恬淡心境,下面这段文字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剪裁一段生活的磨砺,做成别在衣襟上的花朵;用一滴智慧的绿水,染一池生命里的清泉;做生活里裂着嘴巴微笑的果子。往事、故人、风景、苦难,都将是丰盈我们生命的养料。用一颗充满感恩的心去触摸流年里的每一场遇见;在叮当作响的尘世烟火里携一份墨染的哲思,寂静欢喜地去穿越生命里的千山万水……”如此具有质感的文字,像清曲,更像国画,美得让人心醉。尽管我与解晚晴仅一面之缘,甚至谈不上交往和了解,但透过她的这些文字,我坚信我们是同一类人;皆是那种因情而生,敏感且多少有些神经质的人。我相信在灵魂的最深处我们是相通的——都是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理想主义。
《倾一城烟花,伴一世清欢》这部散文集不止有人文生活的见解;也有对浪漫风花雪月的细描;当然更多的还是对生活和生命的感触。而作者笔下的这些文字,不止包含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智慧思考;同样也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人这一生能够自始至终贯穿我们生命的便是爱:爱生活;爱亲人朋友;爱故乡的一草一木;爱历史长河里那些文人墨客身上一些动人而朴素的情怀;当然更应该热爱生命和自己。也正是因为有了爱,我们的生命才会散发出斑斓而璀璨的光芒。比如:作者在《莫将良辰付残垣》一文里这样写道:“在生活面前,我们都是微笑的果实。静看温润如水的日子,世间的万般情缘琐碎,都是丰盈生命的养料。一朵微笑的野菊花在云卷云舒的光影里摇曳妖娆;心灵深处那些缱绻的情思还在青山绿水的柔波里痴缠起伏;而总有一些墨染生香的情怀,会鼓励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去跋山涉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细读作者的这些文字,不难发现晚晴是一个集理性与感性为一身的女子;因为在这些文字里不止有尘世烟火的琐碎,也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而生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诗意,才会在众多的磨砺面前,时时焕发出春风吹又生的美好和感动,这是一部让人心怀希望并且温暖而感动的散文集。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写母亲的那篇文字——《端坐在秋天的门槛上》。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叙:“遥看秋色已成伤,枫叶浓成愁。此时的家乡,满山遍野已是层林尽染的斒斓;而母亲的两鬓却被无情的岁月,摇曳成银色的绝响,让人凝噎成伤。很多颤抖的酸楚,或许只有经历过事实地浸泡,才能更懂其中的苦涩。”这样的描写,既透露着对现实的心酸,也流露出了作者心底诗意的情怀。
这部文集之所以取名为《倾一城烟花,伴一世清欢》,其实更多体现的是作者的一种生活态度。作者说:“清欢是一份难得的境界,它饱含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深情。无论是一个人行走,还是群居的相邀,每一片走过的足迹里都有很多的感动,用一种浅喜的生活态度去对待每一份遇见,生活本身便成了清欢。把自己活成悲悯的清欢,其实我们悲悯的并不只单是尘世的万物,更多的却是自己那颗躁动而无所适从的心。恍惚只是一眨眼的时间,整个世界就静了,从此我们的世界便会如一溪流动的清泉,每天都漾动着常活常新的精彩。而人生一旦拥有了清欢的境界,可以在光阴里穿云破雾,活出一派永远的天真。”纵观整部散文集,写作手法介于写意和写实之间。既有水墨淡彩的诗意描摹,也有事实感悟里的酸甜苦辣。作者以娴熟的笔法在这这两者之间自如地进行转换,非常巧妙的把让人酸涩的现实诗意化、情怀化,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用作者原文里的话说,那就是:“无数细碎的日子就这样在可供触摸的烟火里叮当作响,我们风雨兼程的怀抱着残缺,却又义无反顾的栖息着诗意且歌且行……”
散文是什么?散文就是一个人面对自己内心世界时的心灵独语,惟真惟实方能打动人心。解晚晴是一个主体意识特别强烈的人,生性敏感,这从她的文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文字其实就是她的身份证,是她性情的最好诠释。一般来说,主体意识强的人都比较自负,有一种“难于世同”的孤独与寂寞。这样的人强调自我、重视内心精神的自省;这样的人时刻面临思想的剧烈冲突;这样的人更适合写散文。传统意义上的抒情散文在我看来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悟层次、心灵层次、生命层次。解晚晴的文字显然已经超越了感悟和心灵的层次,已经抵达了生命的层次,这样的文字已不仅仅是美和励志,更多的包含着一种人生的沉重和厚实。
(史飞翔,著名文化学者、散文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咸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当代文艺批评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散文学会秘书长、文艺评论委员会主任。出版作品16部,引起海外华文文学界强烈关注,并多次获得各种奖项。)
真的很感谢能看到这位女作家的作品,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她的其他作品。
今天是12月25号,重庆这边的天气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些冷。下图是我昨天在沙坪坝新华书店二楼老塞咖啡看女作家书时的照片。
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县,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市。童年,她在烟台度过了七八载山陬海隅的生活。冰心早期的作品,常常亲切地写到大海。幼年,她广泛地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译外国作品。1912年她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1913年随家到北京,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1918年,冰心抱着学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后改变初衷,转学文学。192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在新思潮的激荡下,1919年9月她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揭示了为了事业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性。以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1921年发表的《笑》,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美文。她还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出了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很受读者欢迎。 1923年秋,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从这时至1926年,她把自己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感受以及对往事的追忆,陆续写成亲昵恳切的29封寄小朋友的信,发表在《晨报》的《儿童世界》专栏,并结集为《寄小读者》于1926年出版。这是冰心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她的散文比小说和诗歌有更高的成就,在当时被称为很有魔力的“冰心体”。 1926年,冰心在美国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这期间创作较少,有影响的作品有《南归》、《命》、《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等。这些作品有较多较深厚的社会内容,显示出冰心对生活的新认识。 1936年暑假,她赴欧美游历,经日、美、苏、意、英、法、德等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冰心到重庆,曾主持过《妇女文化》半月刊。 1941年到1947年她曾担任参政会议参政员。1946年夏回北平,斯年冬天,全家去日本。1950年,冰心作为东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在该校讲授中国新文学。 1951年,冰心从日本回国,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她的生活和创作揭开了新的一页。 1958年和1978年以后,她先后为孩子们写了《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还写了散文《归来以后》、《走进人民大会堂》、《樱花赞》等。这些散文不仅保持着她独具的艺术风格,更在富于时代气息的广阔背景上,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呈现出明朗乐观的色调。 1980年她创作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的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等,在1980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开始出版五卷本的《冰心文集》,同年出版三卷本的《冰心选集》。 冰心还翻译出版过泰戈尔的诗集、剧作和其他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她于创作之余,致力于保卫世界和平,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等工作,多次出国访问。她曾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和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副主席和名誉主席。 1988年7月28日巴金在给《冰心传》一书所作序中,称她是“我们新文学的最后一位元老”﹔同时又说“她的头脑比好些年轻人更清醒,她的思想更敏锐,对祖国和人民她有更深的爱”。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着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 主要译作有:(叙)凯罗﹒纪伯伦《先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穆拉﹒安纳德《印度童话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印度)泰戈尔《吉檀迦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初版,1983年再版),《泰戈尔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园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集》(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诗选》(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泰戈尔抒情诗选》(中国香港万里书店,1959年),《泰戈尔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泰戈尔小说选》(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泰戈尔诗选》(《吉檀迦利》、《园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马亨德拉《马亨德拉诗抄》(合译,作家出版社,1966年),安东﹒布蒂吉格《燃灯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等。
参考: people/BIG5/channel6/32/20001013/271006
「冰心」原名是谢婉莹。 请参考: (中国文坛祖母)之谓的冰心
原名谢婉莹
在一九OO年生于福建长乐
在一九一九年大学一年级
五四运动炽热的年代
首以(冰心)为笔名投稿
自此(冰心)一名便活跃于文坛
与夏衍及巴金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文坛太斗 (纸船)中学生课文 二二年
才二十二岁的冰心便开始发表其作品
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和诗集(繁星)
(春水)等 她的作品(纸船-------寄母亲)
现时乃本港中学生一年级中文科课文之一 冰心的创作路程
主要受其母亲影响
其母拥有深厚的文学根基
冰心耳濡目染下
亦学得一身好文采
把文化延续 在世纪初
适合青年阅读读物不多
冰心有见及此
在美期间特意撰写一篇篇的(寄小读者)文章
把自己旅期间的事物与中国的小读者分享
享誉文坛 (当代巨人传记)对冰心有这样的描写:(她纯真清丽的文字以火星闪烁的文字
在将近一个世纪里
点燃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自小己看冰心作品的名作家王蒙对冰心的作品更是推崇备至
评语为(在自然
本色
真诚
平实之中又富有原则
高尚和尊严)
(幽默之中含锋芒) 经历了七十五个寒暑的创作路程后
冰心在九四年才停止其文学创作
九三年出版的(冰心全集)
总结了冰心生平创作的銎
说诗歌
散
文通讯等
数目过千
近四百万字 (全集)近四百万字 冰心在十二岁随父母迁到北京居住
在燕京大学毕业后
在二三年赴美留学
三年后回国
曾任教于燕京大学
北京女子大学及清华大学
二九年与在吴文藻结婚 抗战胜利后
随丈夫东渡日本驻使
直至五一年回国 参考:cytcampus/~cyt-8l /test/images/Star2 繁星闪烁著── 深蓝的天空, 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童年啊!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个忆时含泪的微笑. 人类呵~ 相爱罢, 我们都是表行的旅客 向着同一的归宿 小孩子! 你可以进我的园, 你不要摘我我的花── 看玫瑰的剌儿 剌伤了你的手. 青年人呵! 为著后来的回忆, 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 心灵的灯, 在寂静中光明, 在热闹中熄灭. 言论的花儿 开得愈大, 行为的果子 结得愈少.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 牲的血雨. 冠冕? 是暂时的光辉, 是永久的束缚 流星, 飞走天空, 可能有一秒时的凝望? 然而言这一瞥的光明, 已长久遗在人的人怀里. 阶边, 花底, 微风吹着发儿, 是冷也何曾冷! 这古院── 这黄昏── 这丝丝诗意── 絻住了斜阳和我.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参考: cytcampus/~cyt-8l /editor/author
冰心,本名谢婉莹,1900年出生,1999年逝世,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长寿的一位。她生于福州,在山东烟台度过童年,成长于北京。19岁,「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冰心还在念预科,开始发表白话小说和散文,不久就成名。她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硕士学位,并获聘回母校教书,期间结了婚。抗日战争时,她随夫婿吴文藻去了大后方,战后又作为国民 代表团的眷属,到 了日本。1951年,全家回北京定居。在她漫长的一生里,她的家庭和在烟台海滨度过的童年,对她影响最大,她的作品也多与家庭和大海有关。她自己说,她的作品是写给小孩子看的,代表作如《寄小读者》、《繁星》和《春水》等,拥有好几代读者。 谢婉莹 谢婉莹 谢婉莹 谢婉莹 谢婉莹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中国作家,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 父亲谢葆璋在清朝末年曾经参加过甲午战争,其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是一位爱国的海军军官。在烟台长大的小冰心,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度过了穿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女生活。辛亥革命之后,冰心随同父亲返回福建的家乡、一所从林觉民烈士的遗族购置的大宅。之后父亲去北京国民 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亦一同前往。冰心的最初志愿是做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所以预科时报读了协和女子大学的理预科。五四运动时冰心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这件事使冰心开始了她的创作之路,后来还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参考:
丁立梅是一位用音乐煮文字,文字暖人生的暖心女作家。每次读丁老师的文字,总有很多温暖与感触。她的这篇《我的2020》亦是如此!
常读她文字的读者,都喜欢叫她一声“梅子老师”。
每到年末,她都要自我盘点一番,这习惯,已延续很多年了。
2020,她的脚步慢了下来,有更多的时间跟自己待在一起,过着清简的日子,活得更从容更自在了些。
她所在的小城,是个草木众多的地方,这给爱阅读的梅子老师提供了无穷的便利。
每日黄昏,她必出门去。草长,花开,鸟鸣,蛙叫,萤飞,果熟,叶黄……没有一页她会错过。她捕捉到无数个美的瞬间,美的心动,它使梅子老师长长久久地愉悦。愉悦,让她有足够的底气,面对疾病、衰老、平庸和艰难。
最是喜欢梅子老师的一句话:“我以为,活得愉悦,才是生命中一件顶顶重要的事情。”
有时从六点,读到八点。有时起得晚一些,就把时间往后顺延,读到九点,边读边写。一年里,梅子老师要写满三大本读书笔记。
她所读内容庞杂得很,选读几首诗是一定要的。诗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
她推荐读者读一点宋词。你可以把它当剧本来读,当小说来读,当散文来读,当音乐来读,人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在里头。你尽可以放慢速度,一字一字,感受字里行间那音律的律动和宛转。汉语言之美,美不过宋词去,这是梅子老师的感悟。
她认为一天的好时光,是从读书开始的。
梅子老师说自己天资有限,但勤能补拙啊。有时坐电脑跟前,也不知自己会写啥,写半天,敲敲删删,到最后所剩无几。但没关系,有那个状态就够了。
当你让自己久久处在一个写作的状态中,慢慢地,灵感也就来了。
每天让自己写一点儿,哪怕只有几行字,这是梅子老师对自己的要求。这些年的坚持,写作已成为她的一种习惯,一种乐趣,一种生活方式。
“我就这样读下去、写下去,不刻意讨好谁,我给了我的文字最大的自由和宽容,我喜欢,就够了。如果刚好你也喜欢,我当然会非常高兴。”在读梅子老师文中的这段话时,常常能让我感受到她可爱的一面。用平常心读书与写作,给自己宽容与自由,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烂,这就是梅子老师!
2020年梅子老师出版了《我把今天爱过了》与《恰好》两本新书。
“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里遇见,没有别的选项了,只有这一个,这样的天,这样的地,这样的水,这样的树,这样的人,对我们而言,都是恰恰好。”这是梅子老师写在《恰好》封面上的一段话,非常的喜欢。
新书《恰好》所记录的,正是这些“恰恰好”。那些意外的重逢,那些偶然的邂逅,那些低眉的眷顾,那些瞬间的绽放,它们,是这个百味纷呈的世界里的光和暖。
2020年的梅子老师生活富足,内心充盈。亲近大自然、读书、写作、旅行、出书与读者见面一样也没落下。
读梅子老师的文字让我感到温暖,同时这也是读者们共同的心声。每次看到读者们在梅子老师文末的留言,总有一种美好捧在心间。
梅子老师是幸福的,因为有那么多读者的喜爱与追随。读者们也是幸福的,因为梅子老师的文字可以抚平他们的忧伤,让他们带着一颗饱满的心重新去面对生活。
“平安,顺遂与如愿”是梅子老师发出的新年愿望。她总是温暖别人的那个,无数的读者被梅子老师的文字温暖着、感动着。她在做着一件有价值的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