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坐禅谷景区门票多少钱+优惠政策

南阳坐禅谷景区门票多少钱+优惠政策,第1张

南阳坐禅谷景区位于河南南阳市境内,是一处极佳的自然景区,这里的山水带着一股灵透的感觉,你将有一种亲密接触的冲动,让你的思绪得到全面的辐射,下面给大家分享南阳坐禅谷景区门票价格一览。

门票价格:

坐禅谷门票门市价60元/人;网上预订55元/人

开放时间:08:00-18:00

免票人群:

身高12米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军人、记者、导游凭有效证件免票。

优惠政策:

身高12-14米儿童、学生凭学生证、60-69周岁老人凭证到景区购买半价票。

坐禅谷景区好多河南人都没去过,更不用说外地游客了,这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非常低调,没有过多的宣传和包装,但只要来过的人都会述说它的美丽动人,它就像是隐藏千年的仙女,独居一隅,暗自散发着自己清净优雅的气质。它就是南阳坐禅谷!

坐禅谷位于淅川丹江西岸的深山密林中,是一个神秘、美丽而又传奇的峡谷。它始终保持的骄傲的态度,等着人们发现它,世外桃源般的美。

它有着一个充满仙气的名字--“仙境灵谷”,只有置身其中才会发现它的名副其实。

坐禅谷是一个水色闻名的景区,泉水淙淙,众多瀑布如千枝散叶般缓缓流下,犹如水中仙境。

瀑布是坐禅谷精华所在,你可以在转角处邂逅一幕幕被织成网的细腻瀑布,虽然小巧却这般精致,再往前走又能听到湍急的流水声。就是这样一瀑接着一瀑。

“白布朝阳”是坐禅谷最长的瀑布,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接天连地,好似一条挂于天际的白布。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虽然没有那么高,却有着“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神韵。

这里的瀑布不但多,而且各具特色,你能看到秀丽细腻的,也能看到瑰丽壮观的,甚至还能看到神奇的瀑布,这便是著名的“佛光瀑”,当日光照射到瀑布上的时候,便会出现奇异的彩虹,人们把它当做是佛光普照的现象,便有了这样禅意的名字。

这里还是度假的天堂,景区有统一规划的农家乐,干净整洁,进入景区门口便是锈石群,往山上走还有竹林,通天洞,让你玩上一整天都是足够的,景区附近还有香严寺,已有千年的历史,值得一去!

交通指南:

从郑州方向到达坐禅谷景区的自驾路线

郑州→京珠高速→许昌→兰南高速→南阳→二广高速→邓州→沿丹江大观苑方向→石桥码头→坐禅谷景区

从武汉方向到达坐禅谷景区的自驾路线

武汉→十堰→襄樊→丹江口→凉水河镇→石鼓镇→坐禅谷景区

从西安方向到达坐禅谷景区的自驾路线

西安→商洛→商南→西峡→淅川→仓房镇→坐禅谷景区

地址: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坐禅谷景区

 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由此衍生的七夕节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成为人们祈求一切幸福及表达感情、和谐相处的重要传统节日。为了进一步传承、保护老祖宗留给我们这笔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笔者引经据典、寻根溯源,初步考证牛郎织女起源于古老的南阳。 区域环境孕育了古老传说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有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水。它北控汝洛,南蔽荆襄,西通关陕,东连江淮,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贯穿南阳的“夏路”成为楚与中原诸国交往的重要通道。  南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战国时期,南阳淅川丹阳成为楚国始都。东汉光武帝刘秀及其重要文臣武将发迹于南阳,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同时,南阳还是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楚风汉韵是其典型文化特征。  汉水最大的支流白河环绕南阳,素有“天汉中白水”之称,形似“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河汉、天汉、银河。据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楚辞》地名考”引萧詧《愍时赋》:“彼南阳之旧国,实天汉之嘉祉。”牛郎织女传说中南阳城西二十里之“牛家庄”(又称桑林)位于白河西岸,应合了南朝梁殷云的《小说》所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废织紝,责令归河东。”牛郎织女萌生于楚国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趾彼织女,终日七襄……目完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南阳人张衡《南都赋》中也有“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  楚人雄踞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  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汉画像石印证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织女星隔河相望,使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  牛郎织女的传说萌生于楚,到了汉代,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其传说更为广泛、具体、生动、形象,并成为绘画与雕刻的重要素材。  汉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汉代的南阳是全国有名的都市之一,并成为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还诞生了一代天文学宗师的张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阳又出现了大量表现幽远深邃太空的汉画像石,形象生动地把星宿与传说结合在一起,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其中的“牛郎织牛星座”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的有力证据之一,也是牛郎织女传承谱系的重要见证。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南阳白河西岸的白滩汉墓发掘一块“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右边牛郎执鞭所牵之牛,从体态、神态及行走来看,无疑是经过驯化的耕牛——南阳黄牛;左下角织女的跽坐状,也是汉代妇女操机织布的劳动姿态。丝绸之乡源于“帝女之桑”  南阳是历史悠久的丝绸之乡。据史料记载,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张衡在赞美家乡的《南都赋》中记载有“帝女之桑”。《山海经·中山经》中所记载的“帝女之桑”正是“跪据树欧丝”的蚕神,居于南阳崿山(又宣山)。台北王孝廉《花与花神·桑树下》载“这个披发跪地的女子也就是神话中的桑神,亦即前举‘帝女桑’之‘天帝的女儿’,也许还是牛郎故事里最早的‘织女’。”  南阳南召县素有“柞蚕之乡”之称。人工放养柞蚕始于东汉。光绪十年立于南召的《蚕坡章程》碑中载有“昔黄帝夫人教民蚕……后汉光武江野蚕成茧,被于山阜”。  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南阳位于荆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此盛况有民歌一首为证:“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以上见证了“乞巧”中的织女与南阳丝绸的渊源关系。南阳黄牛历史悠久  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不仅仅与传说中的人物、地点和地方有关,而且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同时,牛也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  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享誉海内外。南阳牛的历史悠久,自然就产生了许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牛郎织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当今的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区,汉代的农业领域亦十分辉煌。张衡赞美家乡的《南都赋》中有“百谷藩庑,翼翼与与”。  早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养阶段。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于南阳城西麒麟岗牧牛为生,他曾闻周王子颓喜欢牛,即以养牛做为晋见阶梯,被传为佳话。在汉代,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牛的形象。时至今日,一年一度的黄牛节使南阳黄牛文化得以传承延续。  如此渊源的“牛”文化,从而产生了南阳城西“牛家庄” 及白河东岸“牛郎庄”的“牛郎”就不足为奇了。历史遗迹处处可寻  桑林与桑庄在全国各地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版本中,要么没有交待故事发生地,而交待故事发生地的,几乎都指向了“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牛家庄……”或“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民俗学家张振犁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人……”。  根据古今流传的故事发生地,我们仍可以在南阳城西二十里处寻到古时的桑林及相关遗迹、风俗、传说。在1981年地名普查时,据一位有学问的老人吴德明回忆:“听外婆说,这里古时候叫‘桑林’,自从嫁到这里,庄北边就有一片上百亩的古老桑树林。”旁边现存有村民俗称“桑树坟”的汉墓遗址,草丛中,地埂边遗存着大量的麻纹汉砖及桑树毛子。  桑庄(桑林)位于今天的“二十里岗”,紧临古往今来的官道“夏路”。公元839年春,唐代诗人杜牧由宣州入京做官,途中经过牛郎织女故里有感而作的《村行》中“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指的就是“桑林”这一带。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南阳城西美丽动人的“桑林”全貌,其中的“柔桑过村坞”,描写出了一片桑林之广大,都盖过了村子。  牛郎庄与织女庄在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中,河西牛郎被嫂子赶出家门,带着一头老黄牛和破车离开了桑林(亦称牛家庄),在河东岸住了下来。这与白河东岸“牛郎庄”的传说十分吻合。  位于白河东岸的“牛郎庄”自古以来就有这个村名,至今遗存着牛郎的宅基地、饮牛坑、牛家冢、鹊桥等。相隔一里多地的史洼村俗称“织女庄”。自古以来,史洼的姑娘不嫁“牛郎庄”,这是受到“牛郎织女”爱情悲剧影响而遗存至今的婚俗。当地人认为,牛郎织女虽然恩爱,但不能白头到老,由此成为当地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还有一种说法是,嫌牛郎庄太贫穷。千百年来,史洼村的姑娘的确是无一例嫁到牛郎庄。  牛郎庄有一个传说:采桑织锦的织女,在白河岸边与河西牛郎邂逅相遇,谈情说爱。织女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嫁给了牛郎。天长日久,织女的父母发现并拆散了他们。思妻心切的牛郎赶着老黄牛寻到这里,由于织女父母嫌牛郎太贫穷,不让他们相见。无奈之下,牛郎便在附近搭个草棚住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今天的“牛郎庄”。但是,隔不断的亲情使他们悄悄地在村边的鹊桥相会,倾诉离别之情。史书记载皆指南阳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话传说自产生到流传过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与产生地区的地名风物相粘连,这是神话传说地方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使人们从感情上或从直观的感受上认为这个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广为传播。  东晋诗人苏彦的《七月七日咏织女》云“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以及在全国各地流传的故事版本中,其故事发生地几乎都指向了“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牛家庄……”或“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如1997年海燕出版社的《民间神话》、《民间节日》;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的《中华民俗百科》;2004年宗教出版社的《节俗》;2005年亚洲传播出版社的《中国节日》等等。其它诸如网上传播、报刊所载、口头传说明确指向南阳的,更是不胜枚举。  1997年海燕出版社的《民间节日》“七夕的传说”一文中,不仅载“如意家住在南阳城西一个桑林的小村庄里……”,而且在故事中多次提到“南阳”、“白河”、“伏牛山”,完全是以南阳为故事蓝本:“用织女的织布机织出的南阳绸细密闪光,畅销九州。随着南阳绸的远销,也把牛郎织女的故事传到各地。”  不同的版本中的人物、地点、风物都指向了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七夕节俗传承不衰  时至今日,由牛郎织女传说衍生而来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俗在南阳所辖十三个县(市、区)盛传不衰,丰富多彩,并独具南阳特色。其表现形式有祭祀、庙会、食俗、婚俗、丧俗、儿歌、民谣、民歌、鼓词、游戏等等。根据《明嘉靖南阳府志》、《南阳民俗》等史料记载,清末明初,南阳“七夕”仍很盛行,流传“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等俗语,这天各戏班子公演《天河配》。  七月初七不仅传承着“炸巧果”、“乞巧”、“祭祀”等习俗。在这一天早上,老人要把报晓的公鸡杀掉,怕它提前报晓而缩短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乡亲们思念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晚上,都要钻到茶豆架下,摆上瓜果,讲述牛郎织女传说及七夕节的来历。特别是姑娘、小伙子,躲在茶豆架下遥望天空,谈情说爱。  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后,白河东岸的牛郎庄及其周围村民,都要到牛郎庄的“牛家冢”烧香祭祀、祈福求子。2007年七夕节,成千上万的人们拥向牛郎庄,探寻牛郎织女遗迹,向牛郎织女祭拜祈福。在这一天,由宛城区政府等单位联办的首届七夕文化节暨万人相亲大会更是取得圆满成功。  每年的二月初七,在南阳城西二十里的“桑林”,由村民自发组织的“牛郎织女故里春会”,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世代操办春会的老人魏文章讲,春耕即将开始,乡亲们为了思念牛郎织女、祈求风调雨顺举办一年一度的春会。春会连续三天,有戏班子、黄牛交易、物资交流及民俗活动,充满了乡村泥土芳香。在这期间,更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依依难舍。在2007年的春会上,著名作家二月河也欣然成为“桑林荣誉村民”。  此外,在南阳民间流传的七夕民歌、儿歌、民谣、鼓词等,更是不胜枚举,甚至在劳作之时,抒情的劳动号子也把牛郎织女作比喻:“天上有个张七姐,她把鲜花送别人……好像牛郎配织女”。千百年来,“织女庄”的姑娘不嫁牛郎庄,更是牛郎织女起源地典型的婚嫁风俗。  综上所述,古老的楚汉文化、特定的区域环境孕育出了牛郎织女传说。同时,“商遍天下”的商业都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从而把牛郎织女故事传向天南地北,也就合情合理了。

关于楚国始都丹阳,历来有四说:1、班固的安徽丹阳说。因其仅沿用秦汉时地理资料,未加深考,为目前学术界所否定。2、枝江丹阳说。1997年湖北省博物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与宜昌市博物馆联合考察,并对楚城试掘,证明季家湖楚古城是春秋晚期至战国之城,而不是楚始都丹阳。3、秭归丹阳说,有鲢鱼山遗址为据,但年代亦是西周晚期,故非西周早中期之丹阳。4、楚国始都丹阳,在丹江之阳(南),今丹(江)淅(川)地区。第4种观点可以说是最可靠的。《史记·楚世家》中说:“熊泽(西周早期封的楚王)既封丹阳又僻在荆山。战国时的地理著作《禹贡》说:古之荆山应在今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丹淅地区正在这一山脉的丹淅河谷中,在熊泽之前,丹淅一带地名叫丹渊。”《楚世家》还记载,楚王之子熊渠与其三子向南扩张,曾都秭归、枝江、江陵。除了不少史料记载丹阳之处,考古发掘的遗址、墓葬也有许多可供参考的实物资料。1958年5月至1959年12月,均州城南15公里汉水西岸关帝庙一带发掘有25000平方米的西周遗址,出土楚式鬲、陶罐等器,发现了西周遗址与墓葬共32处。1979年在丹江水库西岸出土了楚康王(前559-前552年)的令尹子庚之墓,出土有青铜器、乐器、玉器、马车器、海贝装饰品等5000余件。种种资料表明,楚国始都丹阳就在丹江之阳——丹淅地区。只可惜丹阳城址迄今未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1994年冬,长江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北省考古所等组成的南水北调考古调查工作队会集丹江口。来自北京、河南、湖北等地的专家学者40多人,奔赴丹江水库库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从肖川关门岩至温家坪沿库区边沿古墓达2400多座,随后又发现800多座。其中将近半数为楚墓,并有西周早中期遗址多处,特别是习家店十亩遗址有龙山文化到西周早中期以及汉代的文化层,是研究楚文化极为难得的遗址。似此一区一城密集上千楚墓及不少周遗址的情况,实属罕见。也说明已发掘的楚令尹、楚贵族的百座墓,仅是其中一部分,更多更大的发现还在后头。更令人振奋的是在这千座楚墓的附近,从肖川关门岩水牛坡到北太山庙等处,四公里长的水中,在库水消落时,考古人员发现了夯土城墙。这是不是丹阳城?尚有待邂逅大规模考古发掘来加于证实。但毕竟这里有了新的可供探索的地点。

  近年来,绿松石价格的疯涨,带动了竹山绿松石产业的发展,也让不少妄想一夜暴富的人动了邪念。

  河南淅川县8名犯罪嫌疑人,深夜驾车赶到竹山县得胜镇一农户家,蒙面破门入室,用绳索、胶带绑住房主和其儿子,抢走绿松石原石100多公斤,价值40余万元。得手后,该团伙连夜驱车走高速跑回河南。竹山警方费尽周折,于10月9日将8名河南籍犯罪嫌疑人和1名竹山籍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

  ■文、图/记者 谭祥军特约记者 李俊 通讯员 王谨琪

  蒙面团伙深夜入室抢劫绿松石

  今年70岁的李某,住在竹山县得胜镇施家河村,该村距得胜镇集镇30多公里,平时人烟稀少。

  9月5日凌晨1时许,寂静的山村突然响起狗叫声,在通往李某家的路上,两辆越野车快速向李某家靠近。几分钟后,越野车在李某家门前停下,一串黑影下车后破门而入。20分钟后,几个黑影驾车离开现场。

  一个多小时后,竹山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报警人正是李某。

  李某告诉民警,一个多小时前,一伙头戴蓝色鸭舌帽、戴白色口罩的成年男子,破门闯进其家中,用麻绳和宽胶带将他和他的儿子绑在椅子上,用黑塑料袋套住头部,然后打开他家地窖,将里面6袋绿松石原石全部抢走,总共100多公斤。劫匪抢走绿松石后,驾车驶离现场。劫匪走后,他们父子费了好大的劲,一起将椅子晃倒,然后挣断麻绳报警。

  接警后,竹山县公安局刑警大队10多名警察连夜赶往现场,同时通知该县交警在各主要道路拦截嫌疑车辆。

  民警经过勘查发现,这是一起有计划、有预谋的入室抢劫案,作案对象是山中独户,离集镇30多公里,虽然有通村路,但平常很少有人走动,深夜车辆经过更没有人在意。被害人家中只有70多岁的李某和其智障的儿子,作案时很容易控制,加上作案人都蒙着面,夜晚老人很难辨别。作案现场除了犯罪嫌疑人扔下的一捆编织袋和一些模糊的脚印,再无其它有用的线索。

  很快,交警通报称,出城道路上没有发现任何可疑车辆。

  道路拦截无果,侦破难度上升。

  农户家摄像头拍下嫌疑车辆

  办案民警勘查完现场返回途中,一位民警突然发现通村路旁一幢新建的3层楼大门上装有摄像头,而且正好对着马路。

  民警立刻进入该住户家调取视频资料,发现案发时间段有一辆黑色长城越野车和一辆白色北京现代越野车先后从通村路经过,车牌分别为鄂CLHD73和鄂CBQ628。

  根据这一线索,民警迅速调取各公路与之相关的视频资料,发现这两辆车从竹山宝丰进入高速,经过十堰市向河南淅川县方向开去。两辆车一进入河南地界,立马停下,摘下鄂字头车牌,换上带豫字的车牌,其中黑色长城越野车的车牌号为豫R89G37。

  民警迅速查证两个鄂字车牌号的车主,发现两个车牌都是假的。至此,所有有价值的线索,只剩下豫R89G37这个车牌号了。

  黑色越野车4S店做保养露马脚

  9月24日,竹山警方组成8人专案组,赶到河南淅川县侦查。

  根据豫R89G37这个车牌号,民警查到车主为曹某,是河南唐河县某单位工人。经过定位跟踪,民警发现曹某名下的长城黑色越野车于9月25日在河南南阳市一家4S店做过保养。

  民警迅速赶到这家4S店调取视频资料,确认该车与作案嫌疑人所驾车辆一致,基本认定曹某就是犯罪嫌疑人之一。

  民警在对曹某的调查中发现,9月初,曹某和家住淅川县城30多岁的男子王某来往密切,并一起到湖北玩过。

  随后,民警对王某进行了调查,得知王某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跑过不少地方,朋友也很多。9月4日,王某曾邀约曹某、李某、胡某、黄某等七八个朋友一起出过门。民警同时发现,王某在案发前与竹山县得胜镇一位游姓男子通过电话。一切迹象表明,王某可能是这起抢劫案的主谋,竹山的游某可能是内应。

  民警历时一个多月,辗转鄂豫两省调查取证,终于锁定9名犯罪嫌疑人。

  经过周密部署,10月7日晚,竹山县公安局9名刑警、8名特警赶到河南淅川县和唐河县,在当地警方协助下,将王某、曹某等8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另一路民警在十堰市区将游某抓获。警方在曹某家中查获尚未出手的赃物绿松石原矿100多公斤,后经评估价值40多万元。

  威海邂逅谋划抢劫绿松石

  一群河南人不远千里到竹山县的大山里抢劫绿松石,这其中有怎样的背景?民警在审讯主犯王某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早在今年2月,同在山东威海一家金矿打工的王某与游某相识。其间,游某脖子上戴的一串家乡产的绿松石项链引起王某的注意,王某向游某询问了绿松石的出产情况、市场价格,当得知绿松石价格比黄金还贵时,王某心中起了歹念。

  随后,王某让游某回老家打听一下,看有没有合适的货源,如果有,他们就一起去抢了,然后卖钱平分。游某当即答应帮王某打听消息。随后,两人互留了电话。

  今年6月,游某在老家打探得知,同乡李某某前些年采购了不少绿松石原矿,有一部分藏在乡下的老家,由其父亲李某帮忙看管。

  于是,游某将这一信息电话告知了王某,王某立即开车来到竹山与游某见面,并在游某带领下,对存放绿松石的李家进行了仔细的勘查,对道路、环境、房屋结构等都作了详细记录,一个非盗即抢的计划逐渐形成。

  9月初,王某按捺不住一夜暴富的念头,便召集一群狐朋狗友,说出了“发财”的想法以及作案计划,其他人一致响应。9月5日,这伙人伸出了罪恶的双手。

  目前,王某、游某等9人已被刑事拘留,案件在侦。

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由此衍生的七夕节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成为人们祈求一切幸福及表达感情、和谐相处的重要传统节日。为了进一步传承、保护老祖宗留给我们这笔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笔者引经据典、寻根溯源,初步考证牛郎织女起源于古老的南阳。

区域环境孕育了古老传说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有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水。它北控汝洛,南蔽荆襄,西通关陕,东连江淮,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贯穿南阳的“夏路”成为楚与中原诸国交往的重要通道。

南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战国时期,南阳淅川丹阳成为楚国始都。东汉光武帝刘秀及其重要文臣武将发迹于南阳,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同时,南阳还是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楚风汉韵是其典型文化特征。

汉水最大的支流白河环绕南阳,素有“天汉中白水”之称,形似“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河汉、天汉、银河。据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楚辞》地名考”引萧詧《愍时赋》:“彼南阳之旧国,实天汉之嘉祉。”牛郎织女传说中南阳城西二十里之“牛家庄”(又称桑林)位于白河西岸,应合了南朝梁殷云的《小说》所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废织紝,责令归河东。”

牛郎织女萌生于楚国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趾彼织女,终日七襄……目完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南阳人张衡《南都赋》中也有“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

楚人雄踞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

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汉画像石印证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织女星隔河相望,使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

牛郎织女的传说萌生于楚,到了汉代,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其传说更为广泛、具体、生动、形象,并成为绘画与雕刻的重要素材。

汉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汉代的南阳是全国有名的都市之一,并成为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还诞生了一代天文学宗师的张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阳又出现了大量表现幽远深邃太空的汉画像石,形象生动地把星宿与传说结合在一起,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其中的“牛郎织牛星座”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的有力证据之一,也是牛郎织女传承谱系的重要见证。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南阳白河西岸的白滩汉墓发掘一块“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右边牛郎执鞭所牵之牛,从体态、神态及行走来看,无疑是经过驯化的耕牛——南阳黄牛;左下角织女的跽坐状,也是汉代妇女操机织布的劳动姿态。

丝绸之乡源于“帝女之桑”

南阳是历史悠久的丝绸之乡。据史料记载,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张衡在赞美家乡的《南都赋》中记载有“帝女之桑”。《山海经·中山经》中所记载的“帝女之桑”正是“跪据树欧丝”的蚕神,居于南阳崿山(又宣山)。台北王孝廉《花与花神·桑树下》载“这个披发跪地的女子也就是神话中的桑神,亦即前举‘帝女桑’之‘天帝的女儿’,也许还是牛郎故事里最早的‘织女’。”

南阳南召县素有“柞蚕之乡”之称。人工放养柞蚕始于东汉。光绪十年立于南召的《蚕坡章程》碑中载有“昔黄帝夫人教民蚕……后汉光武江野蚕成茧,被于山阜”。

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南阳位于荆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此盛况有民歌一首为证:“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以上见证了“乞巧”中的织女与南阳丝绸的渊源关系。

南阳黄牛历史悠久

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不仅仅与传说中的人物、地点和地方有关,而且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同时,牛也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

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享誉海内外。南阳牛的历史悠久,自然就产生了许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牛郎织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当今的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区,汉代的农业领域亦十分辉煌。张衡赞美家乡的《南都赋》中有“百谷藩庑,翼翼与与”。

早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养阶段。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于南阳城西麒麟岗牧牛为生,他曾闻周王子颓喜欢牛,即以养牛做为晋见阶梯,被传为佳话。在汉代,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牛的形象。时至今日,一年一度的黄牛节使南阳黄牛文化得以传承延续。

如此渊源的“牛”文化,从而产生了南阳城西“牛家庄” 及白河东岸“牛郎庄”的“牛郎”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遗迹处处可寻

桑林与桑庄在全国各地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版本中,要么没有交待故事发生地,而交待故事发生地的,几乎都指向了“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牛家庄……”或“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民俗学家张振犁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人……”。

根据古今流传的故事发生地,我们仍可以在南阳城西二十里处寻到古时的桑林及相关遗迹、风俗、传说。在1981年地名普查时,据一位有学问的老人吴德明回忆:“听外婆说,这里古时候叫‘桑林’,自从嫁到这里,庄北边就有一片上百亩的古老桑树林。”旁边现存有村民俗称“桑树坟”的汉墓遗址,草丛中,地埂边遗存着大量的麻纹汉砖及桑树毛子。

桑庄(桑林)位于今天的“二十里岗”,紧临古往今来的官道“夏路”。公元839年春,唐代诗人杜牧由宣州入京做官,途中经过牛郎织女故里有感而作的《村行》中“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指的就是“桑林”这一带。诗人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南阳城西美丽动人的“桑林”全貌,其中的“柔桑过村坞”,描写出了一片桑林之广大,都盖过了村子。

牛郎庄与织女庄在广为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中,河西牛郎被嫂子赶出家门,带着一头老黄牛和破车离开了桑林(亦称牛家庄),在河东岸住了下来。这与白河东岸“牛郎庄”的传说十分吻合。

位于白河东岸的“牛郎庄”自古以来就有这个村名,至今遗存着牛郎的宅基地、饮牛坑、牛家冢、鹊桥等。相隔一里多地的史洼村俗称“织女庄”。自古以来,史洼的姑娘不嫁“牛郎庄”,这是受到“牛郎织女”爱情悲剧影响而遗存至今的婚俗。当地人认为,牛郎织女虽然恩爱,但不能白头到老,由此成为当地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还有一种说法是,嫌牛郎庄太贫穷。千百年来,史洼村的姑娘的确是无一例嫁到牛郎庄。

牛郎庄有一个传说:采桑织锦的织女,在白河岸边与河西牛郎邂逅相遇,谈情说爱。织女不顾父母的反对,偷偷嫁给了牛郎。天长日久,织女的父母发现并拆散了他们。思妻心切的牛郎赶着老黄牛寻到这里,由于织女父母嫌牛郎太贫穷,不让他们相见。无奈之下,牛郎便在附近搭个草棚住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形成了今天的“牛郎庄”。但是,隔不断的亲情使他们悄悄地在村边的鹊桥相会,倾诉离别之情。

史书记载皆指南阳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话传说自产生到流传过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与产生地区的地名风物相粘连,这是神话传说地方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使人们从感情上或从直观的感受上认为这个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广为传播。

东晋诗人苏彦的《七月七日咏织女》云“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以及在全国各地流传的故事版本中,其故事发生地几乎都指向了“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牛家庄……”或“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如1997年海燕出版社的《民间神话》、《民间节日》;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的《中华民俗百科》;2004年宗教出版社的《节俗》;2005年亚洲传播出版社的《中国节日》等等。其它诸如网上传播、报刊所载、口头传说明确指向南阳的,更是不胜枚举。

1997年海燕出版社的《民间节日》“七夕的传说”一文中,不仅载“如意家住在南阳城西一个桑林的小村庄里……”,而且在故事中多次提到“南阳”、“白河”、“伏牛山”,完全是以南阳为故事蓝本:“用织女的织布机织出的南阳绸细密闪光,畅销九州。随着南阳绸的远销,也把牛郎织女的故事传到各地。”

不同的版本中的人物、地点、风物都指向了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

七夕节俗传承不衰

时至今日,由牛郎织女传说衍生而来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俗在南阳所辖十三个县(市、区)盛传不衰,丰富多彩,并独具南阳特色。其表现形式有祭祀、庙会、食俗、婚俗、丧俗、儿歌、民谣、民歌、鼓词、游戏等等。根据《明嘉靖南阳府志》、《南阳民俗》等史料记载,清末明初,南阳“七夕”仍很盛行,流传“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等俗语,这天各戏班子公演《天河配》。

七月初七不仅传承着“炸巧果”、“乞巧”、“祭祀”等习俗。在这一天早上,老人要把报晓的公鸡杀掉,怕它提前报晓而缩短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乡亲们思念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晚上,都要钻到茶豆架下,摆上瓜果,讲述牛郎织女传说及七夕节的来历。特别是姑娘、小伙子,躲在茶豆架下遥望天空,谈情说爱。

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后,白河东岸的牛郎庄及其周围村民,都要到牛郎庄的“牛家冢”烧香祭祀、祈福求子。2007年七夕节,成千上万的人们拥向牛郎庄,探寻牛郎织女遗迹,向牛郎织女祭拜祈福。在这一天,由宛城区政府等单位联办的首届七夕文化节暨万人相亲大会更是取得圆满成功。

每年的二月初七,在南阳城西二十里的“桑林”,由村民自发组织的“牛郎织女故里春会”,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据世代操办春会的老人魏文章讲,春耕即将开始,乡亲们为了思念牛郎织女、祈求风调雨顺举办一年一度的春会。春会连续三天,有戏班子、黄牛交易、物资交流及民俗活动,充满了乡村泥土芳香。在这期间,更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依依难舍。在2007年的春会上,著名作家二月河也欣然成为“桑林荣誉村民”。

此外,在南阳民间流传的七夕民歌、儿歌、民谣、鼓词等,更是不胜枚举,甚至在劳作之时,抒情的劳动号子也把牛郎织女作比喻:“天上有个张七姐,她把鲜花送别人……好像牛郎配织女”。千百年来,“织女庄”的姑娘不嫁牛郎庄,更是牛郎织女起源地典型的婚嫁风俗。

综上所述,古老的楚汉文化、特定的区域环境孕育出了牛郎织女传说。同时,“商遍天下”的商业都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从而把牛郎织女故事传向天南地北,也就合情合理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8949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4
下一篇2023-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