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钻石切工,一般分八大重要切工。
1、标准圆钻型切工(Round Brilliant Cut)
外形:圆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919年
市面上的钻石琢型一般都是标准圆钻型的。这种琢型共有58个小面。顶部的平面被称为台面,直径最大的部位为腰围,腰围以上为冠部,腰围以下为亭部。
1919年安特卫普切割师(Marcel Tolkowsky)通过光学计算,绘出了一个圆钻的切磨样式,能很好了反映火彩、光泽,这种切磨共包括台面、上腰和下腰小面、星小面、尖底共58个刻面,对25分以下的小钻则无尖底,共在57个刻面,从而奠定了标准圆钻型切割的基础。但一颗四尖的原石,按这样比率切割,损失的重量最多。因此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托考夫斯基切割比率为:平均腰围直径:100%台面:530%冠部高度:162%亭部高度431%冠部角度:34度30分亭部角度:40度45分这一切割比例奠定了钻石理想切工的基础。不同地区的切割比例有所差别。托考夫斯基切割也叫美国琢型,其他有德国琢型、欧洲琢型等。
2、椭圆形明亮型切工(Oval Brilliant Cut)
外形:椭圆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9世纪
有领结效应。其原石留存率可达到50%至60%,适合长形八面体的钻石原石。也因为它可以保留钻石较高的质量,所以多用于许多重新切割的古代钻石
外形轮廓要求:肩部对称
3、梨形切工(Pear Brilliant Cut)
外形:梨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7世纪 也称为泪滴形切工(Tear Cut)或者坠形切工(Pendloque Cut) 有领结效应。
梨形切工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十分流行,历史上著名的钻石中有将近20%使用此种切工,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库里南一号(Cullinan 1)。 此种切工适合加工一端边角有破损或者瑕疵的钻石原石。镶嵌时需注意尖角处的保护。 外形轮廓要求:两侧翼对称,尖角无缺损
4、榄尖形切工(Marquise Brilliant Cut)
外形:榄尖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时期
也译为马眼形切工或者舟形切工。 此种切工的钻石两端都呈尖角,形似果核,故名。有领结效应。
这种切工的原石留存率较低,其特色在两端尖角处,此处的包裹体能够被较好地遮掩,并且尖角处的闪亮度极高。镶嵌时需要注意尖角处的保护。
外形轮廓要求:尖角对称、无缺损
5、方形切工(Square Brilliant Cut)
外形:方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或 混合型
起源:上世纪中期,由比利时工匠发明,此种切工被不断完善,衍生出一系列改良形式。
由于其改良形式兼有阶梯型切工的特点,所以也可归类于混合型切工。
方形切工拥有方形或长方形外形,通常有76个刻面。但也有61个、101个刻面或144个刻面的。其中101刻面的方形明亮型切工为EFD钻石公司的注册专利切工,即公主方。
方形切工可多样化,但普遍冠部较浅,台面较大,亭部较深。
此种切工原石留存率高于其他明亮型切工方式,但不适用亭部较浅的钻坯。
尖角处和亭部刻面产生的亮度和闪烁降低了包裹体的可见度,也稍“提高”了钻石的颜色级别,并且同样重量的方形切工钻石与圆形切工钻石相比,外形显得要大15%左右。
方形的外形适合用于钻石紧密排列的无缝镶嵌,这是其他形状的钻石所无法做到的,但镶嵌时需要保护尖角。
6、心形切工(Heart Brilliant Cut)
外形:心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近代
钻石外形以对称得两个翼瓣、正中的凹槽和底部的尖角组成,似心形。
心形切工钻石全深较浅,适合形状不规则且整体较扁的钻石原石的,原处凹槽位置的包裹体可以被剔除,以提高钻石净度,但此种切工原石留存率较低。
心形钻石的外形评价主要注重两侧翼瓣对称、形状饱满。
7、祖母绿切工(Emerald Cut)
外形:矩形
切工:阶梯型
起源:古代
典型阶梯型切工的衍生加工方式,所有切面均平行或垂直于钻石的方形外腰围,外形呈矩形,亭部和冠部较扁,底尖收成线状。因常用于宝石祖母绿的加工,故名。
使用祖母绿切工的钻石,较难遮眼包裹体,适合净度较高、长方形、边角略带破损或包裹体的钻石原石,其原石留存率可达60%至70%之高。
外形轮廓要求:注意切去四角的大小、线面必须严格平行。
8、外形:矩形雷德恩切工(Radiant Cut)
切工:混合型
起源:1977年
Radiant切工发明于1977年,匠人希望综合祖母绿切工的优雅外形和圆形切工明亮度,而创出此种切工。
Radiant拥有长方形外形和切去的四角。它兼顾了祖母绿切工较高的原石留存率和易搭配的形状,也拥有如圆形灿烂型切工的优秀光芒表现。
Radiant切工适合略显长方,四角有破损和瑕疵的原石,原石留存率较高。
在钻石上,一般分八大重要切工。
1、标准圆钻型切工(Round Brilliant Cut)
外形:圆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919年
市面上的钻石琢型一般都是标准圆钻型的。这种琢型共有58个小面。顶部的平面被称为台面,直径最大的部位为腰围,腰围以上为冠部,腰围以下为亭部。
1919年安特卫普切割师(Marcel Tolkowsky)通过光学计算,绘出了一个圆钻的切磨样式,能很好了反映火彩、光泽,这种切磨共包括台面、上腰和下腰小面、星小面、尖底共58个刻面,对25分以下的小钻则无尖底,共在57个刻面,从而奠定了标准圆钻型切割的基础。但一颗四尖的原石,按这样比率切割,损失的重量最多。因此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托考夫斯基切割比率为:平均腰围直径:100%台面:530%冠部高度:162%亭部高度431%冠部角度:34度30分亭部角度:40度45分这一切割比例奠定了钻石理想切工的基础。不同地区的切割比例有所差别。托考夫斯基切割也叫美国琢型,其他有德国琢型、欧洲琢型等。
2、椭圆形明亮型切工(Oval Brilliant Cut)
外形:椭圆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9世纪
有领结效应。其原石留存率可达到50%至60%,适合长形八面体的钻石原石。也因为它可以保留钻石较高的质量,所以多用于许多重新切割的古代钻石
外形轮廓要求:肩部对称
3、梨形切工(Pear Brilliant Cut)
外形:梨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7世纪 也称为泪滴形切工(Tear Cut)或者坠形切工(Pendloque Cut) 有领结效应。
梨形切工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十分流行,历史上著名的钻石中有将近20%使用此种切工,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库里南一号(Cullinan 1)。 此种切工适合加工一端边角有破损或者瑕疵的钻石原石。镶嵌时需注意尖角处的保护。 外形轮廓要求:两侧翼对称,尖角无缺损
4、榄尖形切工(Marquise Brilliant Cut)
外形:榄尖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时期
也译为马眼形切工或者舟形切工。 此种切工的钻石两端都呈尖角,形似果核,故名。有领结效应。
这种切工的原石留存率较低,其特色在两端尖角处,此处的包裹体能够被较好地遮掩,并且尖角处的闪亮度极高。镶嵌时需要注意尖角处的保护。
外形轮廓要求:尖角对称、无缺损
5、方形切工(Square Brilliant Cut)
外形:方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或 混合型
起源:上世纪中期,由比利时工匠发明,此种切工被不断完善,衍生出一系列改良形式。
由于其改良形式兼有阶梯型切工的特点,所以也可归类于混合型切工。
方形切工拥有方形或长方形外形,通常有76个刻面。但也有61个、101个刻面或144个刻面的。其中101刻面的方形明亮型切工为EFD钻石公司的注册专利切工,即公主方。
方形切工可多样化,但普遍冠部较浅,台面较大,亭部较深。
此种切工原石留存率高于其他明亮型切工方式,但不适用亭部较浅的钻坯。
尖角处和亭部刻面产生的亮度和闪烁降低了包裹体的可见度,也稍“提高”了钻石的颜色级别,并且同样重量的方形切工钻石与圆形切工钻石相比,外形显得要大15%左右。
方形的外形适合用于钻石紧密排列的无缝镶嵌,这是其他形状的钻石所无法做到的,但镶嵌时需要保护尖角。
6、心形切工(Heart Brilliant Cut)
外形:心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近代
钻石外形以对称得两个翼瓣、正中的凹槽和底部的尖角组成,似心形。
心形切工钻石全深较浅,适合形状不规则且整体较扁的钻石原石的,原处凹槽位置的包裹体可以被剔除,以提高钻石净度,但此种切工原石留存率较低。
心形钻石的外形评价主要注重两侧翼瓣对称、形状饱满。
7、祖母绿切工(Emerald Cut)
外形:矩形
切工:阶梯型
起源:古代
典型阶梯型切工的衍生加工方式,所有切面均平行或垂直于钻石的方形外腰围,外形呈矩形,亭部和冠部较扁,底尖收成线状。因常用于宝石祖母绿的加工,故名。
使用祖母绿切工的钻石,较难遮眼包裹体,适合净度较高、长方形、边角略带破损或包裹体的钻石原石,其原石留存率可达60%至70%之高。
外形轮廓要求:注意切去四角的大小、线面必须严格平行。
8、外形:矩形雷德恩切工(Radiant Cut)
切工:混合型
起源:1977年
Radiant切工发明于1977年,匠人希望综合祖母绿切工的优雅外形和圆形切工明亮度,而创出此种切工。
Radiant拥有长方形外形和切去的四角。它兼顾了祖母绿切工较高的原石留存率和易搭配的形状,也拥有如圆形灿烂型切工的优秀光芒表现。
Radiant切工适合略显长方,四角有破损和瑕疵的原石,原石留存率较高。
钻石切工分为5种,包括了理想切工、非常好切工、好切工、一般切工、差切工,切工的基本形式包括:圆型、梨型、心型、祖母绿型、公主型、橄榄型、椭圆型。
钻石一颗永流传这句洗脑的广告语,相信大家都听过,那么我们对钻石又了解多少呢钻石切工有哪几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钻石切工的相关消息吧!
钻石切工有哪几种
理想切工理想切工(EXCELLENT):代表只有3%的一流高质量钻石才能达到的标准,这种切工使钻石几乎反射了所有进入钻石的光线,一种高雅且杰出的切工。
非常好切工非常好切工(VERYGOOD):代表大约15%的钻石切工。可以使钻石反射出和标准等级切工的光芒,但是价格稍高。
好切工好切工(GOOD):代表大约25%的钻石切工。是钻石反射了大部分进入钻使内部的光,比VG级便宜的多。
一般切工一般切工(FAIR):代表粗糙度为35%的钻石切工,仍然是优质钻石,但是一般切工加工的钻石反射的光线不及G级切工。
差切工差切工(POOR):这包含所有没有符合一般切工标准的钻石这些钻石的切工要么深而窄要么浅而宽易于让光线从边部或底部逸出。
9种著名钻石切工
标准圆钻型切工(RoundBrilliantCut)
外形:圆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1919年安特卫普切割师(MarcelTolkowsky)通过光学计算,绘出了一个圆钻的切磨样式,能很好了反映火彩、光泽,这种切磨共包括台面、上腰和下腰小面、星小面、尖底共58个刻面,对25分以下的小钻则无尖底,共在57个刻面,从而奠定了标准圆钻型切割的基础。但一颗四尖的原石,按这样比率切割,损失的重量最多。因此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托考夫斯基切割比率为:平均腰围直径:100%台面:530%冠部高度:162%亭部高度:431%冠部角度:34度30分亭部角度:40度45分这一切割比例奠定了钻石理想切工的基础。不同地区的切割比例有所差别。托考夫斯基切割也叫美国琢型,其他有德国琢型、欧洲琢型等。
椭圆形明亮型切工(OvalBrilliantCut)
外形:椭圆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有领结效应。其原石留存率可达到50%至60%,适合长形八面体的钻石原石。也因为它可以保留钻石较高的质量,所以多用于许多重新切割的古代钻石,外形轮廓要求肩部对称。
梨形切工(PearBrilliantCut)
外形:梨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梨形切工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十分流行,历史上著名的钻石中有将近20%使用此种切工,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库里南一号(Cullinan1)。此种切工适合加工一端边角有破损或者瑕疵的钻石原石。镶嵌时需注意尖角处的保护。外形轮廓要求:两侧翼对称,尖角无缺损。
榄尖形切工(MarquiseBrilliantCut)
外形:榄尖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也译为马眼形切工或者舟形切工。此种切工的钻石两端都呈尖角,形似果核,故名。有领结效应。
这种切工的原石留存率较低,其特色在两端尖角处,此处的包裹体能够被较好地遮掩,并且尖角处的闪亮度极高。镶嵌时需要注意尖角处的保护。
外形轮廓要求:尖角对称、无缺损
方形切工(SquareBrilliantCut)
外形:方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或混合型
方形切工拥有方形或长方形外形,通常有76个刻面。但也有61个、101个刻面或144个刻面的。其中101刻面的方形明亮型切工为EFD钻石公司的注册专利切工,即公主方。
尖角处和亭部刻面产生的亮度和闪烁降低了包裹体的可见度,也稍“提高”了钻石的颜色级别,并且同样重量的方形切工钻石与圆形切工钻石相比,外形显得要大15%左右。
方形的外形适合用于钻石紧密排列的无缝镶嵌,这是其他形状的钻石所无法做到的,但镶嵌时需要保护尖角。
心形切工(HeartBrilliantCut)
外形:心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钻石外形以对称得两个翼瓣、正中的凹槽和底部的尖角组成,似心形。
心形切工钻石全深较浅,适合形状不规则且整体较扁的钻石原石的,原处凹槽位置的包裹体可以被剔除,以提高钻石净度,但此种切工原石留存率较低。
心形钻石的外形评价主要注重两侧翼瓣对称、形状饱满。
祖母绿切工(EmeraldCut)
外形:矩形
切工:阶梯型
典型阶梯型切工的衍生加工方式,所有切面均平行或垂直于钻石的方形外腰围,外形呈矩形,亭部和冠部较扁,底尖收成线状。因常用于宝石祖母绿的加工,故名。
使用祖母绿切工的钻石,较难遮眼包裹体,适合净度较高、长方形、边角略带破损或包裹体的钻石原石,其原石留存率可达60%至70%之高。
外形轮廓要求:注意切去四角的大小、线面必须严格平行。
雷德恩切工(RadiantCut)
外形:矩形
切工:混合型
Radiant切工发明于1977年,匠人希望综合祖母绿切工的优雅外形和圆形切工明亮度,而创出此种切工。
Radiant拥有长方形外形和切去的四角。它兼顾了祖母绿切工较高的原石留存率和易搭配的形状,也拥有如圆形灿烂型切工的优秀光芒表现。
Radiant切工适合略显长方,四角有破损和瑕疵的原石,原石留存率较高。
镶嵌时至少应以四爪镶嵌的形式来固定四个被切除尖角的部分,以保证镶嵌的牢固安全。
垫型切工(CushionCut)
外形:矩形圆角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古典
又称为“枕型”切工(PillowCut)。
垫型切工有58个切面,是现在明亮型切工的前身。相较而言:其台面较小,其他切面更大,钻石腰围较薄,整体较扁平,并且底尖被加工成一个小切面,则从台面观察钻石内部可见一个“空洞”。
垫型切工流传于19世纪至20世纪,是经过多次发展和改良形成的切割方式,在此之前钻石经过了几次改型,从1830年起,钻石有将近一世纪的时间运用且只运用这种切工,包括许多世界闻名的钻石,如:Hope、Regent等。
相较现代明亮型切工,垫型切工的钻石拥有更高的散射火彩。
现在年轻人结婚之前都会去购买钻戒,但是很多人对钻石了解并不多。以上是关于钻石切工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好了解钻石的。
正是由于钻石出色的切割工艺,才使得,一颗金刚石散发出迷人的光芒。让无数女性为之倾倒。那么钻石的切割工艺有哪些,钻石切割形状有哪些呢?
钻石的切割工艺钻石切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钻石的外观,特别是影响钻石释放的火彩。因此,消费者在追求克拉重量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切工的好坏。通常来说,切工比率越接近完美,钻石越能充分地反射、折射光线,钻石也就越璀璨、越美丽。
1、标准圆钻型切工(Round Brilliant Cut)
外形:圆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919年
市面上的钻石琢型一般都是标准圆钻型的。这种琢型共有58个小面。顶部的平面被称为台面,直径最大的部位为腰围,腰围以上为冠部,腰围以下为亭部。
1919年安特卫普切割师(Marcel Tolkowsky)通过光学计算,绘出了一个圆钻的切磨样式,能很好了反映火彩、光泽,这种切磨共包括台面、上腰和下腰小面、星小面、尖底共58个刻面,对25分以下的小钻则无尖底,共在57个刻面,从而奠定了标准圆钻型切割的基础。但一颗四尖的原石,按这样比率切割,损失的重量最多。因此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托考夫斯基切割比率为:平均腰围直径:100%台面:530%冠部高度:162%亭部高度:431%冠部角度:34度30分亭部角度:40度45分这一切割比例奠定了钻石理想切工的基础。不同地区的切割比例有所差别。托考夫斯基切割也叫美国琢型,其他有德国琢型、欧洲琢型等。
2、椭圆形明亮型切工(Oval Brilliant Cut)
外形:椭圆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9世纪
有领结效应。其原石留存率可达到50%至60%,适合长形八面体的钻石原石。也因为它可以保留钻石较高的质量,所以多用于许多重新切割的古代钻石
3、梨形切工(Pear Brilliant Cut)
外形:梨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7世纪 也称为泪滴形切工(Tear Cut)或者坠形切工(Pendloque Cut) 有领结效应。
梨形切工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十分流行,历史上著名的钻石中有将近20%使用此种切工,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库里南一号(Cullinan 1)。 此种切工适合加工一端边角有破损或者瑕疵的钻石原石。镶嵌时需注意尖角处的保护。 外形轮廓要求:两侧翼对称,尖角无缺损。
4、榄尖形切工(Marquise Brilliant Cut)
外形:榄尖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时期
也译为舟形切工。此种切工的钻石两端都呈尖角,形似果核,故名。有领结效应。
这种切工的原石留存率较低,其特色在两端尖角处,此处的包裹体能够被较好地遮掩,并且尖角处的闪亮度极高。镶嵌时需要注意尖角处的保护。
5、方形切工(Square Brilliant Cut)
外形:方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或 混合型
起源:上世纪中期,由比利时工匠发明,此种切工被不断完善,衍生出一系列改良形式。由于其改良形式兼有阶梯型切工的特点,所以也可归类于混合型切工。
方形切工拥有方形或长方形外形,通常有76个刻面。但也有61个、101个刻面或144个刻面的。其中101刻面的方形明亮型切工为EFD钻石公司的注册专利切工,即公主方。
方形切工可多样化,但普遍冠部较浅,台面较大,亭部较深。此种切工原石留存率高于其他明亮型切工方式,但不适用亭部较浅的钻坯。
尖角处和亭部刻面产生的亮度和闪烁降低了包裹体的可见度,也稍“提高”了钻石的颜色级别,并且同样重量的方形切工钻石与圆形切工钻石相比,外形显得要大15%左右。
6、心形切工(Heart Brilliant Cut)
外形:心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近代
钻石外形以对称得两个翼瓣、正中的凹槽和底部的尖角组成,似心形。
心形切工钻石全深较浅,适合形状不规则且整体较扁的钻石原石的,原处凹槽位置的包裹体可以被剔除,以提高钻石净度,但此种切工原石留存率较低。
7、祖母绿切工(Emerald Cut)
外形:矩形
切工:阶梯型
起源:古代
典型阶梯型切工的衍生加工方式,所有切面均平行或垂直于钻石的方形外腰围,外形呈矩形,亭部和冠部较扁,底尖收成线状。因常用于宝石祖母绿的加工,故名。
使用祖母绿切工的钻石,较难遮眼包裹体,适合净度较高、长方形、边角略带破损或包裹体的钻石原石,其原石留存率可达60%至70%之高。
8、雷德恩切工(Radiant Cut)
外形:矩形
切工:混合型
起源:1977年
Radiant切工发明于1977年,匠人希望综合祖母绿切工的优雅外形和圆形切工明亮度,而创出此种切工。
Radiant拥有长方形外形和切去的四角。它兼顾了祖母绿切工较高的原石留存率和易搭配的形状,也拥有如圆形灿烂型切工的优秀光芒表现。
Radiant切工适合略显长方,四角有破损和瑕疵的原石,原石留存率较高。
9、垫型切工(Cushion Cut)
外形:矩形圆角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古典
起源:1977年
又称为“枕型”切工(Pillow Cut)。
垫型切工有58个切面,是现在明亮型切工的前身。相较而言:其台面较小,其他切面更大,钻石腰围较薄,整体较扁平,并且底尖被加工成一个小切面,则从台面观察钻石内部可见一个“空洞”。
垫型切工流传于19世纪至20世纪,是经过多次发展和改良形成的切割方式,在此之前钻石经过了几次改型,从1830年起,钻石有将近一世纪的时间运用且只运用这种切工,包括许多世界闻名的钻石,如:Hope、Regent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