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苗族是少数民族,但在外的名声还是非常大的,现在很多景点都在接受苗族的文化,很多来自苗族的姑娘,长相和气质都非常吸引人,如果有客人去当地旅游,很多人都会被苗族的姑娘吸引,而且他们的穿着打扮也非常的有特点,苗族喜欢用银饰来装扮自己的衣服,一些手工绣的衣服是非常贵的,与之相比银饰就便宜一些。
苗族人喜欢银饰,在姑娘们出嫁的时候,娘家会送出很多银饰陪嫁,很多人都说苗族衣服是最美的服饰,这也是有所依据的,对于这么漂亮的银饰为何游客不为所动呢,导游最后说出来原因,原来有的银饰并不太真,制造有点粗糙。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高了,所以在选择买东西的时候,更加注重东西的质量,不仅仅要求外观好看,对待物品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苗族这些便宜的银饰,大家并不热衷购买。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些银饰的个头太大了,游客买回去之后只能当个装饰品,自己平时也穿戴不了,而且有的银饰做得比较单薄,很容易损坏,坏了大家觉得非常心疼,所以很多游客来到这样的地方,一般都是租一套衣服拍拍照就行了,既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又不浪费钱,一举两得好办法。
银发簪 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
虽然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就风格而言,有的发譬纤巧细腻,灵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各具特色。
雷山西江苗族银发暂数十朵连枝银花呈扇形展开,绿、黄、红、白四色料珠装饰花蕊。
扇心有五只银风昂首欲鸣。
其排列疏密有致。
发暂平伸譬后,如雀尾般散开,很是美丽。
凯里苗族的银蝶发替三支为一套,五花银暂插在譬顶,双花银暂分插左有。
施洞苗族银风发替造型生动,风头冠雄嗓秀,风颈用银丝编织,质感极强。
王司苗族银风替的造型则手法夸张。
银风背上满布银花,翅腹密垂灯笼穗、叶片穗。
整暂以鸟身为中心,辅饰的银片、垂穗呈辐射状向四周伸展,恰似一团锦绣花簇。
苗族银饰所显示出的不同风格及特征,极大程度上同当地服装绣染纹饰紧密相关。
如与壬司苗族属同一文化地域的丹寨苗族,其蜡染纹饰中也常见鸟背生蔓、蔓头长鱼、鱼口吐枝、枝头绽花的形象,表达了当地苗族骂信生命不灭、循环无穷的观念。
银耳环 银耳环是苗族银饰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仅贵州省博物馆不完全的收藏,已近百种。
耳环分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四种,以悬吊型、环状型较多。
其多样的款式,一是得益于仿生设计的大量运用。
苗族耳环造型除了常见的花、鸟、蝶、龙等题材外,其他形象亦多有出现。
湘西苗族的茄子形耳环,从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到茄柄、茄蒂等细节的处理,都忠于原型,力求逼真。
流行于贵州都匀基场的蒜蔓耳环,将蒜蔓杆设计为环,一笔略过,着力喧染作为坠饰的蔓尖部分。
整个耳环造型简约,风格独特。
松塔形耳环以剥离后的松球为原型,自下而上,层层收敛,韵律感极强。
塔尖处理成铜鼓纹圆顶,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类似的设计还有牛角形耳环、钉螺坠耳环、催米虫耳环、隋蜒耳环等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银匠师承自然、积极进取的创作精神。
二是得益于相同题材不同的处理手法。
如造型并不复杂的牛角形耳环,即有四棱柱、刻花挖槽四棱柱、刻花扁平形、丝编圆柱形之分。
题材相同的坠朵花耳环,不同造型的更是不下数十种。
另外,苗族银匠还善于从生产、生活中捕捉灵感。
都柳江流域水源充足,池塘、稻田养鱼十分普及,流行黎平迫东一带的坠鱼罩箩耳环便是当地捕捞方式在银饰上的反映。
罩箩当地叫圆箩,无底,捕鱼时先将鱼罩在箩内,然后抓获。
坠鱼罩箩耳环上段为箩,以银丝编就,沿箩口为鱼坠,鱼头朝箩,仿佛成群结队的鱼儿游迸罩箩,寓意芋收。
按照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文化形态首先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作为银饰,也离不开其独特的地域,性,并直接受到它的影响。
苗族耳环的款式如此丰富多样,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苗族分支众多。
同一分支内,往往男女耳环不同,婚前婚后有异,而且与其他大件银饰相比,耳环较少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因此,在所有苗族银饰中以耳环分布最广,款式最多。
手饰 手饰包括银手锚、银戒指银手镯 手镯亦称手圈,是苗族银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造型不一,形式多样。
多数苗族分支的手镯款式统一,妇孺老少皆然。
苗族手镀有空心筒状型、绞丝型、编丝型、浮雕型、搂空型、篓花型、焊花型等等。
不同类型及风格的手馈反映出苗族不同分支的审美差异。
风格粗扩的手镊光面无纹,硕太沉重;风格细腻的手馈用极细的银丝编织或焊成空花,工艺精致。
浮雕型手馈以连续花枝纹或龙纹居多。
龙纹手镯双龙盘旋,龙眼凸出,生动夸张。
焊花型手镯以网状银丝为面,以悔花或乳钉为纹,极富民族色彩。
雷山独南苗族的乳钉纹筒状手馈造型最为特殊。
其馈面颇宽,类似同古代盔甲配套的护腕。
苗族手镯的佩戴方式也极具特色。
贵州施洞苗族饰镊不以一对为限,实际佩戴多达四五对。
从江苗族则以五对为套镯,排列于腕肘之间。
唐代盛行用金银条盘制的状如弹簧的"臂圳",又叫"跳脱",系从北方传来的少数民族妇女饰物。
银戒指 苗族戒指的戒面较宽,几乎遮住整个指根表面。
戒面为浮雕花鸟或搂空花朵及绞藤等。
对于佩戴位置没有明确规定。
贵阳附近的苗族戴戒指,须戴八枚,拇指之外,每指一枚。
同其他银饰相比,传统的银戒指样式最少,流行面最窄。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铛”,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我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
而在众多的银饰中,以苗族的最有特色。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首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已有千年历史。
在苗族的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比如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
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而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是我们中国一个比较大的民族,也是我们当今中国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苗族的居住分布范围比较广阔,文化也比较丰富,当然,苗族的一些服饰也比较的独特。那么,大家对于华丽的苗族银饰文化都不是特别的了解。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看看华丽的苗族银饰文化吧!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其中,苗族银饰最富盛名。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苗族银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下面来看详细的介绍!
据悉,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黔东和湘西苗族男女均戴银饰,以妇女最为隆重,头戴银冠、项饰、银圈,身着银衣,手配银镯,脚套银链,以多为美,以重为富。
苗族银饰种类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加工精美,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苗族女性所佩带的银饰丰富多彩,从头到脚,处处银饰,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这些都真实地装载着苗族历史、经济、文化、艺术等情况,客观地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苗族银饰原料
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苗族银饰加工
苗族银饰的加工基本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此外,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
通过介绍,也可以反映出苗族银饰文化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文化底蕴,更映射出的民族先民的古老传统成为了现代社会探索人类历史的线索。此外,在全球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苗族银饰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实现了文化的传承,承担了播撒文明、传授知识的任务,更向世人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其实苗银、雪花银之类都是当地人的叫法,银子没有真假之说,是按含银量来分的,纯银就是含银量990,925银就是含银量925%。椰田古寨的银饰基本都是纯银990以上的,部分小件像手链啊项链有些是925银的,商品上都有标注含银量的。你要不放心可以去质监部门做鉴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