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大家都夸他是奇童。孔融很懂礼貌,父母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最小的小弟挑,小弟挑走了一个最大的。父亲让孔融挑,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战国时期,张良的爷爷和老爸,都做过韩国的宰相。后来秦国灭了韩国,张良把家里的钱财全都用来找勇士,刺杀秦王,给韩国报仇。
有一次,秦始皇到东方出巡。张良找到一位大力士,两个人造了一个120斤重的大铁锤。埋伏在路上袭击秦始皇。但铁锤砸到了旁边的车子,没有击中秦始皇。两个人各自逃走。
秦始皇大怒,全国搜捕刺客。张良只好换了名字,躲在一个小地方。
有一天,张良在一座桥上溜达。一个老头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甩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帮我把鞋捡上来。
张良觉得这老头好奇怪,念他年纪大,忍了忍,下去把鞋捡了上来。老头又说,帮我穿上。张良又帮老头穿上鞋。老头大笑,走了。
老头走了一里地,转身走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孩子还不错,值得我教教你。5天后的早上,到这里来见我。
5天过了,天刚刚亮,张良来到桥上,老头已经在了。很生气地对他说,跟老年人约会,怎么可以后到再过5天,早点来。
5天后,张良早早爬起来,天还没亮就到了桥上,可是老头又已经在了。很生气地对他说:怎么又来晚了再过5天,早点来。
5天后,张良半夜就去了,这次终于比老头早。过了一会,老头来了,很高兴说,这样才对。老头拿出一部书,递给张良,说,读了这本书,将来你可以给皇帝当老师。10年以后,你小子必有出息。
说完,老头走了。从那以后,张良再也没见过他。
老头送张良的书,叫《太公兵法》,张良非常喜欢,经常读。
张良是一个很勇猛、讲义气的人。躲藏的这段时间,干过不少好事,交了一些朋友,其中一个叫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叔叔,因为杀了人,躲到这里,成了张良的好朋友。后来,项伯帮了张良很多忙,包括鸿门宴那件事。
秦二世太坏,很多人造反。张良聚了100多人,打算投奔附近的一支军队,一起造反。
路上,张良遇到了刘邦,那时候刘邦有几千人。张良决定,暂时先跟刘邦,以后再去找另外那支军队。刘邦封他做了一个小将领。
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上的内容,给刘邦提建议,刘邦很喜欢,经常采用张良的计谋。张良很高兴,过去,他跟别人说这些计谋,别人根本听不懂。张良决定从此跟随刘邦,不找另外那支军队了。
张良跟着刘邦一路向西,攻打咸阳。一路上,张良给刘邦出了很多计谋,什么时候跟秦军打仗、什么时候劝秦军投降。这些计谋很成功,刘邦很快攻入咸阳,俘虏了秦王。
刘邦到了秦王的宫殿里,看到宫殿那么漂亮,好东西那么多,想在宫殿里住下来。樊哙劝他不要住宫殿,刘邦不听。
张良劝他说,秦王能住进这样的宫殿,是因为秦王对老百姓太狠。你能来到这里,是因为天下老百姓恨秦王。你刚刚推翻残暴的秦朝,一定要节俭朴素。樊哙的意见很对,如果你现在就开始享受,人们说不定把你当成又一个秦王看。
刘邦这才离开宫殿,住到城外。刘邦不住宫殿的做法,替他赢得很多老百姓的夸奖。
项羽的大军随后来到,听说刘邦提前攻下咸阳,又派兵拦在函谷关,很生气,打算攻打刘邦。项伯这时候在项羽的军队里,连夜跑来找张良,劝他提前逃走。张良说,我怎么可以做如此不忠义的事情呢他把事情告诉了刘邦。
刘邦很慌,问张良怎么办张良说,你应该见一见项伯。刘邦请项伯喝酒,许给项伯很多好处,让项伯回去帮着跟项羽解释,后来就有了鸿门宴。项羽终于没有打刘邦。
后来项羽封刘邦在四川地区做汉王,刘邦赏给张良很多黄金珠宝,张良全给了项伯。让项伯帮刘邦跟项羽再争取一块地盘,那块地盘虽然不大,但是很重要。
项伯跟项羽请求,项羽答应了,于是刘邦得到了那块重要的地盘,这对他将来走出四川很有帮助。
刘邦去四川之前,张良对刘邦说,项羽对你不放心,你去四川的时候,最后把经过的栈道烧毁,让项羽觉得你再也不想回来,别让他对你有猜疑。
刘邦按张良的主意做了,项羽果然不再怀疑刘邦,而把兵力用在其他地方。刘邦因此有机会,很轻松地从四川出来,重新占据咸阳这一片,跟项羽对抗。
张良身体不好,不能带兵打仗,但他一直跟着刘邦,做了很多重要的谋划,直到彻底打败项羽。
刘邦当上皇帝,封赏手下的大臣和将领。张良虽然没有战功,刘邦还是认为张良的功劳比所有将领都高,先封赏张良。刘邦封张良为侯,还要给张良一大块地盘,张良只要了很小一块。
将领们都在争功,所以封赏的事做得很慢。后来,军队里出现了不安定的状况,刘邦不明白,来问张良。
张良说,将领太多,很多人担心天下太小,可以用来封赏的地方不够。尤其是那些曾经犯过错的将领,既担心得不到封赏,还担心会因为过去的错误被找麻烦。封赏的事情越慢,这些将领越容易造反啊。
刘邦问,那该怎么办张良说,你比较讨厌的,而且大家都知道你讨厌他的人,有没有刘邦说,有这么一个家伙,好几次让我很不高兴,我早就想杀他。可是因为他有战功,所以又不忍心杀他。
张良说,那就先封赏这个人,其他人看到连他都能受封,就不担心自己了。于是刘邦先给这个人封了侯。其他将领们看到这个人也被封侯,都放心了,知道自己也一定会有封赏。果然没出造反的事。
刘邦先立大儿子做太子,后来,刘邦喜欢另外一个小儿子,想废掉太子的地位,立小儿子为太子。
这在当时是不合规矩的事,大臣们都觉得不好,但都不敢劝刘邦。有人来找张良,说,皇上一向听你的话,现在皇上要换太子,这事得你去劝劝啊。
张良说,这是皇上自己家的事,我劝也不管用。找他的人说,你是一个有主意的人,给出个主意呗。
张良说,我知道天下有四个声望很高的人,皇上一直想请他们出来做官。但这四个人都认为皇上对人傲慢,脾气大,不肯出来。皇上虽然请不来他们,却一直很敬重这四个人。
如果太子写一封言辞尊敬的信给这四个人,派口才好的人去,把他们请出来,让他们跟着太子做事,会对太子有帮助。
太子听从张良的建议,写了信,信里的态度特别诚恳。送信的人,带着非常丰厚的礼物,去请那四个人。四个人果然来到太子家,帮太子做事。
这四个人都很老。有一次,刘邦见到太子身边有四个年纪非常大的老人,忍不住问,你们是谁四个人上前说了自己的名字。
刘邦很吃惊,说,我曾经请了你们很多次,你们都不出来,怎么竟然愿意出来帮太子呢
四个人说,我们知道你傲慢,脾气大,不想在你手下受气。但太子仁义、对人有礼,是天下的好人,所以我们就来了。
四个人离去以后,刘邦对身边的人说,看来太子已经有了名望,不能随便换了呀。后来,刘邦果然没有换太子。
商山四皓分别是哪几位?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的四位饱学之士,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_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这四人对黄老治学很有研究。因为不满秦始皇焚书坑儒,他们隐居到陕西的商山,因四人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所以被人称为商山四皓。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急需文臣安邦,久闻商山四皓名望,一直想请商山四皓出山辅政入朝为官,但都遭到了拒绝,但是为什么吕后只请了一次,商山四皓就出山了呢?
高祖二年,刘邦将他和吕后所生的嫡长子刘盈立为太子,后来由于戚夫人受宠,并且戚夫人所生刘如意更得刘邦喜爱,因此以刘盈仁弱,不类我为由,要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古代在皇位传承上,一向遵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制,刘邦想要废掉太子刘盈,但是却受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刘邦不解,觉得这是我的家事,你们这么激动干吗
御史大夫周昌平时是个结巴,不过由于废太子的事让他过于愤怒,说话倒也利落了,他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意思是说你要是废了太子,俺就辞官不干了。不过刘邦生性草莽,哪听得进去大臣的谏言,一心想要改立太子。
吕后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但她已经年老色衰,想到刘盈若是被废,自己日后就再无希望,于是寻找各种办法来帮助刘盈稳定太子之位。
首先,吕后先是感谢以周昌为首的大臣们能始终如一地反对刘邦改立太子。她这样做,无疑赚到了许多同情。有的大臣私下就给她出点子,说张良不光有权谋,而且刘邦对他也很信任。吕后赶紧又求张良出面劝谏刘邦。
张良说:那时因为要夺天下,我才有幸让皇上听从我的计策。如今天下已定,皇上又出于偏爱要换太子,这是帝王的家事。既然他已经打定了主意,那就算有一百个张良去,也无济于事啊。吕后听后大哭,退而求其次,恳求张良给个主意。
张良起了怜悯之心,于是说:皇上一直有意请商山四皓出山,但这四人听说皇上一直瞧不起文化人,因此宁可继续在山中隐居,也不愿为汉臣。若是让太子写一封情真意切、言辞谦恭的信,再备上丰厚的珠宝玉帛,另配备舒适的专车接送,来以后,再以贵宾之礼相待,然后让他们跟随太子,皇上见后,也许会改变主意的。吕后听从张良的建议,果然把商山四皓请出山了。
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见开国功臣韩信、彭越先后被杀,心知兔死狗烹的道理,起兵谋反。当时刘邦在病中,再加上他多年征战,早就厌恶了打仗,于是派刘盈前往平叛。
商山四皓对吕后建议,不让刘盈带兵。并让吕后去刘邦那里哭诉,表示将士都是刘邦的人马,不如刘邦自己亲自率兵。
吕后依计,果然在她的痛哭中,刘邦信不过刘盈的实力,带伤上火线,亲自出征。刘邦打了胜仗归来后,在朝中宴请群臣,刘盈身为太子自然也要出列。
刘邦突然看到刘盈身后站着四位白发老人,便惊问其故。得知这就是自己屡求不得的商山四皓时,大为震惊,于是问他们:多年来,我屡次征召你们入廷为官,你们都拒而不来。为何现在你们却要主动来追随太子呢
商山四皓这才说出答案:陛下一向轻慢高士,动辄辱骂,臣等不愿自取其辱。如今听说太子仁厚孝顺,恭敬爱士,天下之人无不伸长脖子仰望着,期待为太子效力,所以臣等自愿前来。
刘邦知道,有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难以撼动了。刘邦最终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其实,从商山四皓的回答中,就能看出他们惧怕在刘邦手下做官,会遭到凌辱。并且刘邦只是召他们入朝为官,并不恳切。再说了,他们年事已高,若是应召,就有些自掉身价的意味。而吕后卑辞厚礼去请这四人出山时,态度截然不同,又加上太子的亲笔信,总之脸面是倍儿有光。因此几个人二话不说,就坐着吕后给他们准备的专车下了山。
刘盈继位后,吕后专权,杀害了戚夫人和刘如意。而后刘盈不理朝政,让吕后垂帘听政,自己却借酒消愁。商山四皓苦阻无果后,一气之下离开了朝廷,再次归隐。
1、斗智鸿门
前206年(汉高祖元年),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屡次举目示意项羽,又再三举起所佩玉块,暗示他速下决断,杀死刘邦。项羽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只好又从帐外召来勇士项庄,授意他舞剑助兴,伺机杀掉刘邦。项伯看出破绽,拔剑对舞,时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刘邦。
张良一看情况不妙,赶快起身出帐去找樊哙,命其速去护驾。樊哙二话没说,持剑拥盾闯入军门,直奔帐下,两眼怒视项羽,头发上指,大有万夫不挡之勇。
项羽不禁骇然,忙问:“这是什么人?”张良答道:“是沛公的随从卫士樊哙。”项羽说:“一条好汉,赏给他酒!”左右的侍从捧上一大杯酒,樊哙站着一饮而尽。
再劝再饮,并借题发挥地数落项羽道:“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接着,便厉声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忠义,指斥项羽疑心太重。
项羽一时竟被他慷慨激昂的言辞所震慑,无言以对,只是招呼樊哙说:“坐!”樊哙乘势坐在张良身边。
过了一会儿,刘邦见情势已渐好转,便借口入厕,招呼樊哙出帐,张良随之而出。三人商量对策,决定由樊哙保护刘邦赶快脱身,张良留下来应付局面。
张良在这次生死攸关的斗争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
2、暗度陈仓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
并违背楚义帝“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
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
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这样, 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
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
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3、下邑奇谋
公元前205年,暗度陈仓、从汉中出军争夺天下的刘邦,连战连胜,大军很快达到56万,连连招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五个诸侯。
趁着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的机会,直接攻打到了楚军的定都彭城。胜利来得太顺利和快速了,刘邦有点被胜利给冲昏了头脑,竟忘记该继续采取恰当的政治、经济措施,安抚人民,获得人心,反而得意忘形地大肆收集金银珠宝,整日沉溺在酒宴里。
结果项羽也因此而赢得了休整的时机,当他得知彭城失陷了,就率领三万精兵从小路赶回了彭城,急救彭城。
情况很快就被逆转了,刘邦数十万乌合之师都沉迷在胜利的喜悦当中,不仅懒散没有军纪,不听从协调指挥,同时连粮饷都没有筹备好。
两军一交战,刘邦大军便遭到惨败了,几乎全军覆没了。
许多诸侯王见风使舵,纷纷偏向了项羽,而背弃了刘邦。他只好带张良等十几个大将赶紧逃跑了。
狼狈不堪的刘邦逃到了下邑,靠在马鞍上,对张良说:“我想放弃函谷关以东的地方,用来封赏能人,为我建功立业。你看谁适合辅助我成就功名呢”。
张良道:九江王英布(因为曾受黥刑,又叫黥布,是秦末义军领袖之一,先投项羽,后从刘邦),是楚国猛将,此人一向和项羽不和,可以拉拢。
另外,还有彭越(彭越也是秦末义军领袖之一,活跃在现在山东河北一带,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独独遗漏了他,因此彭越对项羽一直心怀怨恨),现在正联合齐国田荣,在梁地反楚。
这两人,都是地处项羽心腹地带,可以引为奇兵。而大王你的部下诸将,只有韩信足智多谋,可堪大用,足以委托大事。大王如果真要用关东地区封赏诸将,最应该赏赐这三人,如此,自能打败楚国。
刘邦听完,精神为止振奋了起来,认为这确实是一个以弱制强的妙计,施行的话很有可能取胜。
于是就派遣善于辩论的名臣隋何前往九江,在九江王英布耳边煽风点火,鼓动他造反,接着又遣使使者去联络彭越。与此同时,又委派韩信率兵攻打燕、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再迂回包抄楚军。
4、虚抚韩彭
前203年(汉高祖四年),汉对楚已逐渐形成合围之势:韩信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彭越又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楚军的粮道。楚军兵疲粮竭,项羽无奈,终于送回了被扣押的刘邦的父亲与妻子儿女,与刘邦讲和。
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立约解甲归国,各不相犯。项羽如约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刘邦也欲引兵西归汉中。
在这重大的转折之际,张良以一个政治谋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捉襟见肘的处境。
便与陈平同谏汉王道:“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否则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
刘邦采纳的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
刘邦率大军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太康),却迟迟没有等来韩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结果惨遭失败。
刘邦躲在固陵的壁垒中,不胜焦躁,便问身边的张良:“他们为什么没有如期前来?”此时,张良对韩、彭的心思早已了然于心,对应之策已思谋成熟。
见刘邦询问,忙答道:“楚兵既将灭亡,韩信、彭越虽已受封为王,却没有确定的疆界。二人此次不来赴约,原因正在于此。陛下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否则最终成败,尚不可知”。
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张良计,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封齐王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封给梁王彭越。两个月后,韩、彭果然派兵来援。
5、劝都关中
一天,刘邦从阁道上看见诸将三三五五地坐在沙土上窃窃私语,就询问张良他们在谈论什么事。
张良故意危言耸听地说:“他们在商议谋反!”刘邦大吃一惊,忙问:“天下初定,他们何故又要谋反”。
张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用这些人才争得了天下。现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时喜爱的人,而诛杀的都是平时您所仇怨的人。
现在朝中正在统计战功。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这些人怕您不能封赏他们,又怕您追究他们平常的过失,最后会被杀,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
刘邦忙问:“那该怎么办?”张良问道;“您平时最恨的,且为群臣共知的人是谁?”刘邦答道:“那就是雍齿了”。
张良说:“那您赶紧先封赏雍齿。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了,自然就会安心了。”于是,刘邦摆设酒席,欢宴群臣,并当场封雍齿为什邡侯,还催促丞相、御史们赶快定功行封。
群臣见状,皆大欢喜,纷纷议论道:“像雍齿那样的人都能封侯,我们就更不用忧虑了” 。
张良此举,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他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也常常为后世政客们如法炮制。
——张良
鸿门宴前后发生的事情
一、宴前,沛公情知危难,为何执意赴宴?
沛公破秦入关,是为让怀王的允诺变成现实,实现自己关中王的梦想,无奈项羽成为最大阻碍,就先从怀王说起吧。当时的楚怀王熊氏,名心,是战国时楚怀王之孙,秦灭楚后,在民间为人牧羊。
项梁起事,听从范增计谋,立其为王,为的是众心归服。项梁战死,怀王因宋义预见项梁骄兵必败而认为他有雄才大略,任其为上将军,而任项羽为中将军共同救赵。宋义46天止兵不前,欲以此举坐收渔翁之利,项羽盛怒之下杀死宋义夺回兵权。
此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尊怀王为义帝,却因怀王两次关键时刻倾心刘邦而心揣怨恨,让他徙居长沙,在众人神不知鬼不觉中派英布追杀于彬县(湖南)。
怀王与诸将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沛公先请命,项羽亦请命,无奈当时章邯的20万役囚编为秦军后,凶狠异常,所向披靡,无人可敌。当此危难,怀王首先想到用项羽敌章邯救赵。项羽虽有一百个不愿意,碍于在众人前的脸面也只得从命,对怀王极为不满。
想到章邯偷袭楚营,杀死叔父项梁,对其恨之入骨,章邯本有战胜项羽之资本,无奈二世受赵高蛊惑,欲将兵败的一切过错转移给章邯,让他当替罪羊。章邯被形势所逼,万般无奈之下,虽历经坎坷最终率20万大军降楚。项羽虽因此耽搁了入关的时间,但此时却拥有雄兵40万。谋士张良、郦食其用财宝买通函谷关守将,沛公轻而易举破秦入关,占领秦王宫,珠宝尽有之。
子婴乘白马所拉素车,白绫系颈,手捧玉玺请降。此时的张良异常清醒,权衡利弊后,极力规劝沛公封存府库,还军霸上。因为此时沛公仅有10万人马,论军队,不敌项羽,若交战,必失败。而秦王宫的珍宝多数已为沛公所有。张良欲用假象蒙蔽项羽,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不至于以卵击石,所以才有了鸿门宴。
二、宴后,项羽分封天下,沛公曲意接受,张良智烧栈道
宴后,项羽兵进咸阳城,可能是出于对暴秦的痛恨,也可能是想通过此举为叔父项梁复仇,他洗劫了全城,杀了降王子婴及家眷,尽收秦王宫中珍宝,掳走宫女千余人,放了一把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之久,可惜,无数民脂民膏凝成的这座繁华富丽的宫殿最终化为乌有。
项羽在志得意满后,大肆分封天下诸侯。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两地,这里道路艰险,原为流放者居住地,而自封为西楚霸王,管辖原魏国和楚国的大部分地区。在项、刘封地中间又安插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意在提防刘邦。
两个月后,诸侯相继赴国就位,刘邦虽很无奈,却只能起程前往封国,一路上仰慕追随者甚多,军队一下子多出几万人。行至褒中,张良以韩人身份,意欲回到韩王身边为由辞别汉王,烧毁栈道,一是告诉项羽,汉王自绝回路,并无东归之心,让其放心。
二是告诉诸侯,汉王之地道路已绝,若想进犯是难上加难。其实,张良的离开完全是项羽的逼迫,他要求韩王召回张良,去掉汉王的一只手臂,而项羽在得知张良送别汉王,一怒之下竟杀了韩王,这无疑也为后来张良死心塌地投靠刘邦创造了条件。
张良在刘邦称帝后被封为侯爵的143位功臣中,排行为第62,但司马迁却把他列在《史记》的"世家"中,所谓"世家"就是有封爵、有领地可以世代相传的家族。刘邦功臣有幸列入"世家"的只有五个人,即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张良在功臣中的排名如此靠后,而司马迁写《史记》却对张良如此重视,将他排在陈平、周勃之前,这里面体现了司马迁对张良所起的作用以及其思想人格的特别认识与特别评价。 张良一生活动、一生事业的轨迹,可以这样说:1,帮着刘邦与秦朝斗;2帮着刘邦与项羽斗;3帮着刘邦与功臣斗;4,还要留着一份心思与刘邦、吕后斗。 一,张良的历史功勋。 张良的功勋很大,但与萧何、韩信等不同,萧何、韩信的功劳有目共睹,张良的功劳多数不为人知。因为他的一生就是跟在刘邦身边出主意,出点子。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制胜于无形","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因而也就"无知名,无勇功"。对于这种人,尊重的说他是"运筹帷幄",是"帝王师";不尊重的说他是搞阴谋、耍手腕,大家的看法会很不同,所以张良的排名上不去。 (一)张良帮着刘邦与秦朝斗的显著事例是峣关、蓝田之战: 张良跟着刘邦从洛阳一带一路向南打,中间所打的硬仗甚多,不多述,单说峣关、蓝田一战,可以看出张良运用谋略之精良。他先是虚张声势,令敌恐惧;再金钱收买,分化敌人内部;最后趁敌松懈而击之。于是一战结束了秦王朝,其功勋真是辉哉煌哉。 说到张良的谋略,我们必须注意一个名词:"黄老哲学"。"黄老哲学"就是把老子学说用于政治、军事,用于治国平天下的一种学说。其主要点是"讲究清静无为","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讲究"以柔克刚",讲究"后发发人",讲究"吃小亏占大便宜"等等。 (二)张良帮着刘邦与项羽斗的第一个显著事例是鸿门宴。 在鸿门宴上,刘邦一方的每个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张良事先安排好的:诸如刘邦见项羽时说话的那种谦卑、恭谨;樊哙闯帐时说话的那种正义凛然。樊哙这套话的基本意思,第一次是刘邦在头天晚上对项伯讲的,项伯回去已对项羽说了一遍;次日一早刘邦来到鸿门,一见项羽又表达了一遍;而后到宴会上又让樊哙大噪门地当众说了一遍。于是项羽已被争取得处于中立状态。剩下地就只有集中力量对付范增了。 张良所导演的刘邦集团应对项羽集团的策略,最主要是就是"以柔克刚",当前的形势对我不利,我们就得隐忍,要设法保存实力,要在隐忍的过程中显示自己一方的正义性,以争取名路诸侯,乃至项羽阵营中一部分人的同情、支持,从而积蓄力量,以求日后的反攻。以今天的"无为"达到日后的"无不为"。 (三)张良帮着刘邦与项羽斗的第二个重要事例,是刘邦在彭城惨败的关头,张良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彭越、黥布三将。 彭越原是一支独立大队,并不属于刘邦,他的活动地区是在河南与山东交界的一带地方。他与田荣首先举旗反项羽,已经给刘邦的趁势取关中帮了大忙。如果能紧紧团结、利用彭越,就等于在项羽后方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事实上刘邦正是这样做的,他派刘贾等人率军进入彭越地区,联手发动运动战、游击战,牵得项羽像救火队一样地东线、西线两头跑; 韩信是刘邦刚得到不久的将领,拜为大将后,在收复关中的决策与实际指挥上起了重要作用。但在乘虚进攻彭城时,刘邦没有任用韩信,而是把韩信留在了后方,这与刘邦对韩信的担心与使用原则有关。在彭城惨败的时刻,张良重新提出韩信,对刘邦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的战略决策有重要影响,从此韩信以每年灭两个国家的效率报效刘邦,第一年灭了西魏与代;第二年灭了赵国、燕国;第三年灭了齐国,大破齐楚联军。并最后在垓下指挥刘邦全军彻底消灭了项羽。 黥布是项羽的猛将,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在今天安徽省的江淮地区,张良提出要利用他与项羽的矛盾,使其矛盾激化,并设法将他挖过来。这样首先是削弱了项羽的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和压力,反过来则是给项羽的左翼构成威胁;黥布在那里集合旧部,策反项羽的名臣良将,逐渐形成了刘邦的南方面军,从而对项羽形成了战略上的四面合围。 张良的这一套思想指导了刘邦战略相持阶段的由弱转强,并为最后消灭项羽铺平了道路。 (四),张良帮着刘邦与功臣斗 1,韩信平定齐国,先已自己称王,而后请求刘邦照准,刘邦发怒,张良及时阻止,示意他要隐忍,不要因局部利益而坏大事。劝刘邦答应韩信的请求,这是非常符合时宜的,符合刘邦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 2,鸿沟之约后,刘邦与韩信、彭越约定共击项羽于固陵,韩信、彭越违约,刘邦失败。一个帝王,受制于握有强兵的大臣,不听指挥,为个人利益居然向帝王讨价还价,这是不能容忍的。刘邦的发怒当然有理。但眼下的局势却不容他发怒。因为韩信、彭越一旦不来,项羽就没法打垮,日后天下到底归谁,就又成了问题。故而张良还是说服刘邦,眼下必须隐忍,小不忍就要坏大事。长期受张良薰陶的刘邦,自然能心领神会。于是刘邦给韩信、彭越、黥布等划出地盘,令其战后上任。"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于是有垓下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刘邦说张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策千里之外",是一个以谋略见称的人,但张良的谋略又是集兵家与道家的智慧于一身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司马迁笔下的张良,对后代小说、戏剧中的"军师形象"系列的形成(诸葛亮、吴用、徐茂公、刘伯温)有重要的影响。 二,张良的神奇谋略,曾受高人指点拨。 张良最初反秦是个人行动,刺秦不成,"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有一个被人称为"黄石公"的老人,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让张良拣,是看他有无忍耐性;当张良通过他的考验后,他送张良一编书,叫《太公兵法》。"太公"就是姜子牙,想当年周武王能推翻殷朝,就是靠着姜子牙的法力与谋略。今天的图书馆里有《太公兵法》其书,大约是战国时代的人编的,被历代用为考试武将的基本教材之一。黄石公预知十年后,反秦的战争将会涌起,张良也将参加。张良如能精通此书,就能成为帝王的军师。并说反秦战争将于三年后结束,你将会路过济北郡的谷城山。到时你会看到山下有一块黄石头,那就是我。 这个故事当然是张良发达起来以后编造的,目的是神化张良与其主子刘邦。但这里有一个重要情况应该注意:张良开始是一个血气方刚,对秦朝充满仇恨、点火就着的鲁莽汉子,后来怎么会成了一个半人半仙、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手摇羽毛扇的人物,这中间必须要有一种契机、要经过一场托胎换骨的大变化。司马迁如何表现张良的这种变化过程,他很聪明地借用了流行于当时社会市井的生动传说。 三,张良的自我防护谋略。 张良是黄老哲学的化身,黄老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讲究养生,讲究如何保护自己。张良是如何地留着一份心思与刘邦、吕后斗。其主要表现如下: 在权力面前他处处退避,常把"为韩报仇"挂在嘴上,不争权、不谋利,从不引起刘邦的猜猜疑与担忧。他总与刘邦保持一定距离,保持一种"半朋友、半宾客、半臣子"的可进可退的状态。刘邦一生谁都骂(包括吕后、萧何),一张嘴就是"你爸爸"、"你老子";但从来没有骂过张良,对张良总是客气地称"子房"、称"先生"。 在封赏面前也尽力退让,这与其他文臣武将的相互争夺、相互攀比形成对照。 张良给刘邦提意见、提建议,多是后发制人,让别人先说,看情况决定是否跟着补充;即使说,也是点到为止,从不过分坚持,不惹刘邦讨厌。 在第一次打入咸阳,刘邦贪恋咸阳宫里的金银珠宝、妇女众多,就想住在咸阳宫里,当时先有樊哙出来劝说,于是张良又跟着劝,刘邦采纳,退回了霸上兵营。 刘邦扭不过众将,想建都洛阳,娄敬出面劝阻,提出建都关中,于是张良跟着出来劝,刘邦立即拍板定案。 当刘邦攻下彭城,进入项羽的宫殿时,"收其货宝美人,日日置酒高会。"情景与当初攻入咸阳时一样,那时有樊哙先劝,张良随后跟着劝,从而使危机得以解决;这一次为什么没有人劝了?樊哙是否在场,一时查不清楚,但张良却分明在刘邦身边。他是没有劝?还是劝了刘邦不听?两种情况都是严重的。根据张良的秉性,大概是他看到不可劝,于是也就不劝了。 儒家讲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讲究坚持原则、守死不移;讲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等,夏朝有龙逢、商朝有比干、春秋时吴国有伍子胥,等等,都为了劝谏君主送了命。道家是不这样的,他们所看重的是生命,如果连生命都没有了,那还有什么别的可讲呢? 结束语 对于张良,前人有两种评价,一种说张良是个善于玩弄权术的阴谋家;另一种说张良是个清高出世,不考虑任何个人利益的圣贤,其实都不是。 张良是"黄老"的化身,他运用"黄老"应付一切问题的能力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别人看来,"先帮着刘邦与秦朝斗;又帮着刘邦与项羽斗;又帮着刘邦、吕后与功臣斗;同时还要留一份心思与刘邦、吕后斗",这一辈子不是活得太累了吗?别人是觉得累,但张良运作起来却游刃有余、如鱼得水。至于晚间躺在床上思前想后,是否也有时内心感到对于某些事情的愧疚呢?那就只有他个人知道了。司马迁对于张良,我觉得是敬畏有余,而缺少感情上的喜爱。
汉高祖刘邦出身于草根,所受的文化教育也不是很多。刘邦经常“出口成脏”,对待手下大臣也是动辄出口大骂。我们在史书中经常可以看到刘邦骂街的记载,许多大臣也都非常了解刘邦的为人。刘邦对待手下大臣经常表现得非常没有礼貌,尤其是对待儒生。刘邦还时不时用儒生的帽子当夜壶。根据史料记载: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当年,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之后为诸侯王之时,刘邦曾经骂郦食其为“竖儒”。刘邦曾经将周昌按倒在地,骑在周昌的脖子上。刘邦曾经因为对待赵王张敖非常傲慢无礼,险些导致被贯高杀害。陈平也曾经说过刘邦对待士人非常没有礼貌。史料记载:
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
刘邦也不是对待所有大臣都非常傲慢无礼,他对待张良却非常恭敬。刘邦称呼张良之时,基本上都是称呼其为“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刘邦曾经下令不准称呼项羽为“羽”,只能称“籍”。刘邦称呼张良的“字”,足见他对张良的重视与尊敬。
汉朝初年,掌握政权的是“布衣将相”。刘邦手下的文武大臣大多出身于草根。张良却是刘邦阵营中,为数不多的贵族出身。张良祖上“五世相韩”,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贵族,也算是刘邦阵营中出身最显赫的大臣。
张良、萧何和韩信三人被合称为“汉初三杰”。萧何以政治才能见长,韩信以军事才能见长,张良则以谋略见长。张良被称为“谋圣”,也被一些人称为“阳谋之祖”。韩国灭亡之后,张良便一直想替韩国报仇。张良散尽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始皇。刺秦失败之后,张良改变了策略,决定辅佐君主推翻秦朝统治。
张良准备投靠景驹的时候,在留地遇到了刘邦。刘邦和张良两人初次在留地相遇,两人都将对方视为“知己”。张良感觉刘邦能够赏识自己的才华,刘邦认为张良是天纵英才。史称:
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刘邦西征途中,再一次遇到了张良。刘邦进入汉中之前,张良一直辅佐他。在此期间,张良为刘邦立下赫赫功劳。
在此期间,张良立下的功劳有以下几点:
攻取南阳。刘邦攻打南阳之时,打算绕过南阳。张良建议刘邦一定要打下南阳,解除进入关中的后顾之忧。
智取峣关。张良建立刘邦利用峣关守将的特点对其进行劝降。峣关守将决定投降之时,张良又建议刘邦趁峣关将士松懈之际,趁机攻打峣关。最终刘邦轻松占领峣关,咸阳就是只剩下一道关卡。
鸿门宴。刘邦灭掉秦朝之后,占据了关中地区。刘邦封锁函谷关,惹得项羽大怒。项羽攻破函谷关之后决定找刘邦算账。张良和刘邦一起成功拉拢了项伯。鸿门宴上张良又成功地帮助刘邦解围。
求封汉中。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非常不开心。张良建议刘邦接受封赏。张良又用金银珠宝收买项伯,帮助刘邦成功地获得了汉中郡。
火烧栈道。张良建议刘邦烧毁栈道,表示无东归之意,以迷惑项羽,同时也可以防备其他诸侯袭击汉军。
楚汉战争期间,张良是刘邦手下最主要的谋士,也是刘邦最重要的智囊。张良为刘邦也立下不少功劳。
迷惑项羽。刘邦攻占关中之后,彻底惹怒了项羽。张良修书给项羽,陈明刘邦只是想遵照怀王之约占领关中,绝对不敢东出函谷关,同时把齐地作乱的消息透漏给项羽。项羽把主要精力由西攻刘邦转移到东灭齐国。刘邦因此躲过一劫。
下邑划谋。张良为刘邦确立了以土地换取人心的策略,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分封给能击败项羽之人。刘邦成功地拉拢了英布、彭越等人。
荥阳阻封。郦食其为刘邦出了一个复立六国的馊主意。张良急忙阻止刘邦的愚蠢行为,并且分析了不可复立六国之后的原因。
劝封齐王。韩信求封假齐王的时候,引得刘邦破口大骂。张良建议刘邦用齐地换取韩信出兵,用梁地换取彭越出兵。他们最终两个起兵参与灭项,并消灭项羽。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非常感激张良,也非常重视对张良的封赏。刘邦在还没有大规模封赏功臣的时候,便决定封赏张良。史称:
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刘邦分封功臣的时候,头号功臣萧何、二号功臣曹参的封赏也基本上在万户上下。酂侯萧何的食邑为八千户,后增加了二千户;平阳侯曹参的食邑为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刘邦封给张良的封户为三万户,汉初其他功臣都没有如此封赏。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刘邦让张良在齐地随便选择封地,汉初所有功臣中也只此一家。
刘邦封赏张良三万户,让张良在齐地选择封地,足见刘邦对张良重视与喜爱。面对刘邦如此丰厚的封赏,张良却没有被利益冲昏头脑。
张良非常清楚君臣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白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张良也非常清楚刘邦的为人,他知道刘邦是一个心怀大志的君主,也知道刘邦最看重的是什么。刘邦为了自己活命可以将自己的子女踹下车,为了江山可以置自己的父亲和妻子性命不顾。和刘太公、吕后、刘盈等人比起来,张良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并不比他们高。刘邦为了自己和江山,可以置家人的生死不顾,张良又能有多少分量。
刘邦之所以如此看重张良,一方面可能因为欣赏张良,更大方面是因为张良可以实现刘邦的志向。张良也确实一次又一次于危难之中拯救刘邦的性命,拯救大汉江山。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和功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刘邦一方面要利用功臣,另一方面却也要防着功臣。功臣们都成了刘邦潜在的处理对象。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自然是刘邦首先要清除的对象。汉朝建立之后,刘邦第一个动手解决的也是韩信。最终刘邦和吕后杀死了韩信。长于政治的萧何,也曾经是刘邦的眼中钉。刘邦一度也对萧何不信任。萧何为了自救只能散尽家财,将自己的家人送到前线。即使这样,刘邦依然没有放松对萧何的警惕心。最后萧何只能以“自污”的方式保全自己。
韩信不知道功高震主和功成身退的道理,最终成为刘邦剪除的对象,本人被杀。萧何有高人指点,知道自己功高震主,也有人告诉他如何让刘邦消除疑心。萧何虽然得以善终,但也多次被羞辱。
张良的政治敏感度则要远远高于韩信和萧何。张良知道如何自保,也知道如何打消刘邦的猜忌。刘邦封赏张良三万户,让张良在齐地选择封地。一方面确实因为刘邦非常敬重张良,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试探张良。
如果张良真得选择三万户食邑的话,一来有可能会遭致刘邦的猜忌,二来更可能会引起其他大臣的嫉妒。萧何是刘邦亲命的第一功臣,最终的食邑只有一万户。曹参战功更多,史称:
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
战功如此卓越的曹参的食邑也不过是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张良虽然“运筹帷幄”,但却没有实实在在的战功。如果张良接受三万户的封赏,就有可能得罪萧何、曹参、周勃等丰沛系功臣。如果得罪这些功臣或者引起这些功臣嫉妒的话,他们极有可能在背后陷害张良,或者当张良遇难的时候落井下石。所以张良才不敢接受三万户。
刘邦让张良在齐地选择封地,张良选择留地也非常巧妙。如果张良选择肥沃的土地,一来可能会引起刘邦猜忌,二来可能会引起功臣嫉妒。张良选择留地则是一个绝佳的选择。留地是张良和刘邦初次相遇的地方。张良选择这个地方,一来是这个地方不是重要之地,二来这个地方对于张良和刘邦有特殊意义。张良希望以此向刘邦表明自己没有私心,也希望刘邦以此感念与自己的情谊。
张良此举打消了刘邦的猜忌,也避免引起功臣的嫉妒。
西汉建立之后,张良给刘邦出了两个计策。
劝封雍齿。刘邦封赏的时间过长,引起部分大臣的不满。张良建议先封赏刘邦最憎恨的雍齿以稳定功臣。最终巧妙地化解了这场政治危机。
劝都关中。刘邦选择都城的时候,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张良劝说刘邦听从娄敬的建议定都关中,最终稳定了大汉的局面。
此后张良基本上淡出了政治舞台,是汉初为数不多的急流勇退的功臣。史称:
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张良主动放弃了手中的权力,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山中练起了气功。史称:
“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张良此举成功地让自己避开了当时复杂的局面,得以完整地生存下来。此后张良除了建议吕后请出商山四皓,稳定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在朝堂之上再也没有任何政治活动。
吕后掌权之后,张良也没有再出山。公元前189年,张良去世。张良死后,与黄石合葬在一起。
张良拒绝了刘邦三万户与在齐地任选封地,选择了与刘邦相遇的留地。张良在最受刘邦重用的时候选择了急流勇退。张良此举成功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保全了自己的名节。如果韩信学学张良,也许就不会被杀;如果萧何学学张良,也会就不会受辱。
不得不佩服张良的才智,不得不佩服张良的明智!张良不愧是谋圣!
项西安àng颈的后部,泛指脖子:颈项。
项链。
项缩。
强项。
量词,分类的条目,:项目。
事项。
钱款,经费:款项。
进项。
存项。
数学用语,代数式中不用加、减号连接的单式,如“4ax2”。
姓。
笔画数:9;部首:页;笔顺编号:121132534笔画顺序:横竖横横撇竖折撇捺
详解
项_西安àng名同本义〖nuque;napeoftheneck〗项,头后也。
——《说文》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曹植《洛神赋》项背相望。
——《后汉书·左雄传》又如:项髻;项窝泛指人颈〖neck〗老魔将芭蕉扇插在后项衣领。
——《西游记》项掣金锁。
——唐·李朝威《柳毅传》青项金翅。
——《聊斋志异·促织》又如:项头;项领;项缩代数中不用加、减号连接的单式〖term〗。
如:内项;外项款项〖sum〗。
如:进项;欠项;出项;项头春秋时国名〖Xiangstate〗。
在今河南省项城县东北冠的后部〖hatback〗宾右手执项,左手执前进客。
——《仪礼·士冠礼》姓项_西安àng量用于分项目的事物〖item;subparagraph〗。
如:八项注意;下列各项;一项任务;援引该法律的第六条第三款第二项项背西安àngbèi〖aviewofsb'sback〗颈项与背脊。
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项背相望。
——《后汉书·左雄传》。
李贤注:“谓前后相顾也。
”今多用以指水平,且多用于否定式,意谓学识水平相去甚远难望其项背项脊轩西安àngjǐxuān〖Xiangjixuanstudio〗明朝后期著名的古文家归有光的书斋名。
因其远祖归道隆住在太仓的项脊泾而命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项链西安àngliàn〖necklace〗金银、珠宝制成的挂在颈上的链条形状的首饰项目西安àngmù〖item〗事物按性质分成的类首先兴办关键性的建设项目项圈西安àngquān〖collar;necklace〗戴在颈部的环形饰物项饰西安àngshì〖sautoir〗项间戴的链、带或围巾,两端在前面作斜十字交叉项图西安àngtú〖termdiagram〗弧立原子的能级图,其中每一能级均标出其相应的量子数项羽XiàngYǔ〖XiangYu〗秦下相人,名籍,字羽,楚国贵族出身。
秦二世元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项梁战死后他杀宋义,率军渡河救赵,巨鹿一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六国贵族为王。
后与刘邦争做帝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在垓下乌江边自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XiàngZhuāngwǔjiàn,yìzàiPèiGōng〖XiangZhuangperformedthesworddanceasacoverforhisattemptonLiuBang’slife——actwithahiddenmotive〗典出《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见,酒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乘机杀死刘邦。
刘邦的谋士张良对樊哙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后用来比喻言行表现与真实企图不一致,别立名目暗藏或暗示对某种人事的攻击和胁迫;殷勤的表面后面隐藏着杀机
出处
[①][西安àng][《__》胡_切,上_,匣。
]“项1”的繁体字。
颈的后部。
亦泛指颈。
冠的后部。
大;肥大。
参见“__”。
种类;款目。
特指经费,款子。
量词。
多用于分项目的事物。
数学名词。
代数中不用加减号连接的单式。
古国名。
在今河南省项城县东北。
姓。
周代有项橐。
见《战国策·秦策五》。
戌集下_字部_;康熙笔画:12;页码:页1410第45唐_胡_切集___正___切,_上_。
_文_後也。
_名_,确也。
_确受枕之_。
__·士冠__布冠缺_。
_缺_如有_者弁之_,_布冠__者,著____,__中,隅_四_,以固冠也。
又冠後__。
__·士冠__右手__。
__,__也。
又_名。
春秋·僖十七年夏__。
___,今汝___。
前_·地理志汝南郡_,_。
故_。
又唐_·西域_党_,_西羌__。
又姓。
__本姬姓_,__之,子_以__氏。
史_·_羽本__氏世世_楚_,封於_,故姓_氏。
又大也。
_·小雅四牡__。
__,大也。
_但_大其_,不肯_用。
又唐_正古胡孔切,_上_。
_衡·西京_____,修_短_。
大口折鼻,__殊_。
考_:〔__·士冠__布冠缺_。
_缺_如有_者弁之_,_布冠__者,著___,__中,隅_四_,以固冠也。
〕_按著字下脱_字,今照原文增入。
〔__古音胡孔切〕_按胡孔切__唐_正非__也。
今___古音胡孔切改_唐_正古胡孔切。
卷九_部编号:5590_,[胡_切],_後也。
从_工_。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