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景德镇瓷器是什么样的?

明代的景德镇瓷器是什么样的?,第1张

我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渡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

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他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洪武时期,景德镇青花色泽偏于黑、暗,纹饰上改变了元代层次较多,花纹繁满的风格,趋向清淡、多留空白地。常见器型有玉壶春瓶、盏托、碗、盘口环耳瓶、折沿大盘、大罐、石榴尊等。这时期的釉里红瓷呈色不是很鲜艳,绝大多数泛灰色,纹饰多为双层瓣的缠枝扁菊花、牡丹、云龙、松竹梅、海水、莲花瓣四季花卉等。

明永乐时期,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型。永乐瓷器的造型清秀、圆润、灵巧,胎土淘炼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细腻而著称。釉面肥厚,莹润平净,无橘皮纹。白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色或**,釉汁厚聚处闪浅淡和虾青色。

永乐时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体态优美俊秀,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凸凹不平状。

并且从永乐时开始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永乐年制”4字。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4字为篆书,4字双竖行,印、刻或书写于器里心。

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4个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时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并且字体以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后来发展到隶、草、行3种写款。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某些特殊器型可视为始于或盛行于永乐朝,如瓢形扁壶、抱月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盖罐、花浇、压子杯、尖底莲子碗等。

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瓷器接口少见,胎体厚重、坚致。

宣德青花釉面特点为橘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宣德瓷器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6字楷书款,亦有4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青花暗花双凤穿花纹盘为宣德青花御瓷的卓越代表,其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为宣德一朝新出样式,造型端庄美观,线条转折流畅生动,釉汁凝润泛青,胎骨坚致细薄。

口沿绘卷草纹一周,盘心装饰升降相对的穿花双凤纹,外壁亦绘饰前后对称的穿花双凤纹。双凤形态一致,皆为鸟首双尾,对称分布,展翅穿梭于缠枝番莲之中,风姿婉约,颇见飘逸之态。

青花暗花双凤穿花纹盘布局密而不乱,画工精湛,细腻的笔触下展现番莲舒展之妍美,为双凤增添动感,青花之浓淡深浅各具意态,笔墨意趣尽在眼前,气韵随笔而生,平添一份苍雅之美。

更为精绝之处是,内壁留空处暗刻穿花双凤纹与外壁相对应,如此复杂之工艺正是体现皇权的独尊,彰显宫廷艺术之华贵,可谓巧夺天工。底心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6字款,其风骨隽秀,笔意清新,端庄内蕴稚拙,莫不合乎晋唐小楷浑厚朴拙之法度。

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蓝釉又称“雪花蓝”或“洒蓝”,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成化时期的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此时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蓝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6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

除6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4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4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时期瓷器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釉面肥腆滋润,洁白光亮。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弘治时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6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4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黄釉是明代黄釉烧制中最成功的品种,由于其**特别娇嫩,犹如鸡油之色,因此又称为“娇黄”或“鸡油黄”。如明弘治黄釉碗,高105厘米,口径236厘米,底径96厘米。侈口,圆腹,圈足。除底面外皆施黄釉,底面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弘治年制”双圈6字楷书款;釉面有细微开片。

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此时处于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正德瓷器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伊斯兰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画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6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4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

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4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的。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明初的瓷器常以梵文、阿拉伯文做装饰。由于正德皇帝重视伊斯兰教,所以当时阿拉伯文更为流行,出现在各类器物上,文字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

有时内容已不重要,相当一部分文字已无法释出原意,而只是作为装饰纹样。这种瓷器上的阿拉伯文装饰是研究明代中叶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影响的实物资料。

如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烛台,高246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13厘米。烛台分上下两层,上层托盘小而浅,下承以细长的支柱,下层托盘为撇口,折底,盘下承以喇叭形外撇高足。通体青花装饰。小托盘外壁绘如意云头纹,大托盘外壁绘勾莲花枝纹,间以菱形纹饰。

支柱及高足外壁的中部均有圆形开光,内书阿拉伯文,开光上下绘勾莲花枝纹及菱形纹。近足底处绘如意云头纹。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正德年制”双行6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正德黄釉是承弘治之作,但釉色不如弘治黄釉那样浅而嫩,显得深而老,胎也较厚,是正德官窑的特色。如明正德黄釉盘,高42厘米,口径207厘米,足径119厘米。侈口,圆腹,圈足。除器底外毕施黄釉,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正德年制”双圈6字楷书款。嘉靖时期,瓷器的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廓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嘉靖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蓝、青金蓝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4字双行和6字双行,以6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6字一横行、6字环行、4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除写款外,也有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

嘉靖青花有代表性的是青花三羊纹碗,高105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55厘米。是一件嘉靖年间宫廷用瓷器。碗呈仰钟式,内外均为青花装饰。碗心绘麒麟,辅以松、花草。碗内近口沿处绘锦纹。

外壁绘神态各异的三羊,一羊正面伫立,一羊侧面作行走状,一羊回首观望。三羊间衬以松、竹、梅及杨柳、芭蕉。外底署青花“大明嘉靖年制”6字双行款,外围双圈。

此碗所施白釉莹润泛青,青花发色浓重艳丽,所用青料当系嘉靖朝盛行的“回青”。所绘三羊图案为吉祥图案,寓意“三阳开泰”。

“三羊开泰”谐音“三阳开泰”,“三阳开泰”本意是《周易》的“泰”卦,为最吉利的一卦,是以三阳爻开始的,其意之所以吉利,是因其寓意“天地交而万类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隆庆年间,青花色调蓝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造型多样,富于变化,其中仅盒的造型就有四方、长方、八方及银锭式、盘肠式、瓜棱式等,新颖奇特,且制作精细,独具风格。

如明隆庆青花龙凤纹盒,高153厘米,口径209厘米,足径192厘米。盒扁圆形,盒盖平顶微隆,子母口,圈足。盖面绘青花龙凤穿枝花纹。盖、盒外壁亦绘龙凤穿枝花纹,盖、盒口沿绘卷草纹,上下呼应,各组纹饰间以双弦纹相隔。足内青花双圈内署“大明隆庆年造”6字款。此盒造型古朴大方,设色浓重艳丽,纹饰繁复,观赏性与实用性俱佳。

万历时期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青花色调,早中期呈蓝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万历款识以书写6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6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4字双行、4字环行、4字钱文十字排列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万历朝创造了一些新的器物,有筒瓶、壁瓶、莲花瓣式盘、四吉祥开光花鸟盆、高达73厘米的大瓶和多棱器。主要造型有花觚,分撇口式、洗口式、倭角式、出戟式、海棠式,有四方形、六方形、瓜棱形,还有带环耳、兽耳、贴兽纹等。

雕塑类最著名的有青花吹螺人、布袋和尚、八仙、南极仙翁、真武神君、观音菩萨、文昌帝君、仕女、童子和各种佛像。

在装饰方法上,明代景德镇民窑为适应外销的需要,一改传统的自上而下划分装饰区域与层次的传统做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独具时代特色的装饰图案,为我国瓷器装饰的创新开拓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

明代晚期大量生产一种既有东方民族传统风格、又充满着浓郁异国情趣的青花瓷盘,这种瓷盘的内壁6至8个开光,开光内绘各种不同的锦纹和结带、璎珞纹饰。盘心处绘云龙、博古、双鹿或其他题材。

这种器物在江西各地都有发现,这种被欧洲人称为“嘉橹”,日本人称为“芙蓉手”的瓷器,是当时外销瓷中的重要品种之一,为我国瓷器装饰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形式。

如万历青花开光花鸟纹盘,高37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14厘米。盘撇口,浅壁,塌底,圈足。通体用青花装饰。盘心绘有花鸟纹,盘的内壁绘锦地开光8组,开光内绘花果纹,外壁开光内绘变形灵芝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天启、崇祯时期瓷器的器型大多不规整,而崇祯时的器型不规整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的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而且,此时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施**酱釉。

青花主要有4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比较悬殊。崇祯时期,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此时青花瓷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这一时期盛行题诗联句的风气,尤其是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显主,并且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天启器物款识很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明天启朝历时仅7年,传世品数量极少,所以带有明确纪年款的青花钟实属罕见珍品。如青花罗汉图钟,高196厘米,足径145厘米。钟为铜钟式,顶置双头龙纽。

此器里白釉无纹饰,器外通体都以青花为饰,钟顶的舞部与边部绘以缠枝花卉,腹部绘十八罗汉图,肩部环刻阴文“大明天启元年孟夏月造”铭。

此钟形制系模仿周代青铜打击乐器中的青铜钟。其造型秀丽,线条圆滑流畅,龙头钮设计巧妙,使精巧的瓷钟平添几分庄重气派。

钟体洁白莹润的釉面上,以工整细腻的淡描青花描绘十八罗汉图,画中人物或卧或立,各持法器,各显神通,形象鲜明生动。此钟在天启青花大多画意粗率的器物中堪称精美之作。

明末清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不仅为瓷器纹样提供丰富的创作题材,而且还深刻影响着瓷器装饰画面的艺术表现手法。

民窑瓷器上的许多人物画中除了常见的婴戏图、八仙祝寿外,表现戏曲故事也特别盛行,《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等作品中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与明代万历以来带有版画的戏曲剧本的大量流行有关。

如崇祯青花人物纹缸,高145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95厘米。缸直口,平沿,深腹,腹下渐收敛,平底,底心略凹。内施白釉。外壁绘青花人物纹。山石掩映的军帐前旌旗招展,大将吕布头戴束发金冠,身穿百花袍,身后有一侍者,周围站立几名武士,手持兵器。

吕布对面李肃手捧珍宝,献给吕布,其身后的几名随从也各持宝物。周围绘有旗帜、军帐、城池、山水、草木等。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此缸描绘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中的《馈宝说吕布》一节,李肃受董卓之命,带着赤兔宝马、黄金、珠宝、玉带等宝物来到洛阳城下的吕布军帐中,说服吕布投降。匠师巧妙地将此故事情节移植到器物的装饰画中,人物形象生动,青花色泽浓艳,为崇祯朝青花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时代需要变化而新产生的,如永乐、宣德时期的压手杯、双耳扁瓶、天球瓶等。

成化时期则以“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正德、嘉庆、万历各朝的大龙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芦瓶等也都颇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笔管、瓷砚、水注、镇纸、棋子、棋盘、棋罐等瓷器传世。

明代彩绘瓷分期:

早期: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

中期:成化、弘治、正德

晚期: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

洪武青花瓷的特点:,

洪武瓷器有元代遗风,但造型不如元代粗大,纹饰不如元代肥美。已向永乐秀美、飘逸过度。青花为国产青料所绘兰中泛灰。

明代早期彩绘瓷

胎、釉、彩的特征:胎细而白,釉白中泛青。进口钴料绘画,呈色清翠浓艳。

永乐瓷器造型秀丽俊俏,纹饰以折枝瑞果纹较多,布局疏朗秀丽,多留空白

宣德瓷器造型相对较大,纹饰以人物纹较为典型,布局较繁密

宣德年款 字体刚劲有力,自然大方,个别草率不拘。书写位置极多。

明代中期彩绘瓷

青花瓷的特点:胎体细腻洁白、轻薄,釉层肥润,成化胎釉最好。钴料为国产平等青(陂塘青),色调淡雅清新。造型轻巧俊秀。纹饰布局疏朗。

成化斗彩瓷

彩:起源于宣德,成熟于成化。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结合的彩绘瓷。方法为釉下青花勾勒轮廓,釉上五彩填涂,相互争奇斗艳,故曰“斗彩”。

斗彩创烧于成化时期,流行于江西景德镇等地, “斗”是斗拢、凑合的意思,用釉下青花勾勒轮廓,釉上五彩填涂,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争奇斗艳,故称“斗彩”。

明代晚期彩绘瓷

嘉靖青花瓷的特点:青料为回青,呈色鲜美浓艳,微闪紫红色。大型器较多,造型粗犷。纹饰布局富丽繁密,缺乏层次感;道教色彩的纹饰最为流行。

嘉靖年款:字体瘦长,笔划较粗,刚劲中藏有秀逸。

隆庆年款:多为为“大明隆庆年造”,而非“大明隆庆年制”。笔划顿挫有力。

天启、崇祯时期的青花瓷:共有24年,官窑几近停产,故年号款瓷器极少。青花呈色比较复杂。纹饰中道教色彩减少,写实性的纹饰增多。与顺治时期同称为青花瓷史上的“过渡期”。

明代瓷器的特征:

1、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瓷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肉层的衔接痕迹。

5、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6、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7、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规定的任务后,可以进行自由经营,客观上对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民窑不仅产量超过官窑,而且烧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以与官 窑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二、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远近疏密的层次,笔力纤弱等等。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1、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

3、釉面: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

4、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

5、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

明代瓷器: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渡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明代青花瓷的烧制工艺达到了中国青花瓷发展的顶峰。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691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