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青花瓷器鉴别

民国青花瓷器鉴别,第1张

1 瓷器鉴别

瓷器鉴别 瓷器鉴定

首先瓷器鉴定方法: 明清瓷器的鉴定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基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

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自已脑子里形成了 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现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代瓷器的特征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

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

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

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

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 、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

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

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

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 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 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

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

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 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

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

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

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

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

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陶器不是中国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如何鉴别瓷器的真假

一、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制作上比较追求工艺和程序,像胎土的处理上,一般会经过人工淘洗,烧制出来的胎质也会显得尤为干净。

由于时间的沉淀,这些个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二、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古瓷器在制作时都会经过人工调泥,经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反观现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烧制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当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三、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扩展资料:

瓷器的保养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

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2、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

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真伪家里祖传了一件瓷器,不知道怎么鉴定年代 爱问

区分真伪古瓷的方法 A。

假古瓷器胎体与真品不同,过重或过轻,质地常做得过细。仿古瓷的制作上常常有当时的风格,而与所仿瓷风格不同。

仿古瓷的线条一般太生硬,不流畅,没有真品的自然神采。仿古瓷的釉面光泽一般都太强、“ 火气”大,不细腻。

另外,仿制品上的绘画不自然,笔迹拘谨,运笔不流畅,笔画粗细不匀。 B。

仿制品作旧:青花瓷去光,用氢氟酸擦,再用烟灰擦就有旧痕。但此旧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锈”:用耕土掺蛋清拍于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铅粉在高温下烘烤均可得**土锈。这种土锈虽不易洗掉、刮掉,但锈色不自然,且锈痕太多、太过、太新。

作“开片”:在刚出炉的仿制品上洒上食盐水使其开裂,再用墨涂形成铁线,用茶水涂则为金线,但这种线用火可烧掉。 C。

款识:即各窑出产品都留有产出年份、地点等。不同朝代款识各异,如明代“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款识书写各代有专人负责,风格大体相同,而仿制品的款识常有破绽。 。

  正宗宜兴紫砂壶五大特征

  ■紫砂器使用的时间越长,器身就越光亮,这是因为茶水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可以养壶。

  ■紫砂器的冷热急变性好,既可以放到火上烧,也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而不会爆裂。

  ■传热慢,而且保温,在使用时无烫手之感。

  ■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其水也有茶香味。

  ■紫砂壶的泥色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

  鉴别小窍门

  可以将水浇在壶身上仔细观察,优质砂料制成的紫砂壶,因为具有良好的透气透水性,壶身上的水会慢慢挥发直至被壶自身吸收;而伪劣壶一经浇水,水会以珠状滚下,迅速荡然无存。干透的优质紫砂壶,一经注入开水,还会发出“淅淅”的响声。

  如何鉴别紫砂壶

  据专家介绍,真正的紫砂壶是由紫砂泥炼成,炼制的过程和掺杂的原料都非常讲究,烧成的砂壶可塑性强、透气性好,能经受冷热剧变,不会轻易爆裂损坏,甚至作为烧茶器皿在火上高温加热也不会炸裂。而且真正紫砂壶里外均不上釉,用作茶具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久用的紫砂壶,壶体本身会变得颜色温润,甚至会挥发出茶茗的自然香气。

  购买紫砂壶最主要是看泥色。紫砂壶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性,评断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在于其用泥的品质。好的紫砂泥应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著特性。紫砂泥主要有紫泥、绿泥和红泥3种。由于泥料的配比不同,还可以得到朱砂紫、栗色、海棠红等,故而紫砂泥也称“五色土”。

  鉴别一把紫砂壶的好坏应从它的泥料、做工、款等几个方面来入手。目前市场上见到的紫砂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任何收藏价值的劣质壶,一类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劣质壶的原料往往是沙锅泥、花瓶等低档泥料,它的颜色油亮,呆板,打碎后可以明显看出里外层的颜色不同。这类壶的价格往往在几元到几十元之间,基本没有收藏价值。真正的紫砂壶所选用的泥料是由紫砂岩风化、粉碎、调配而成的,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等特点,用不同档次的紫砂泥作成的壶,它的市场价格有很大的差别。

  作为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的紫砂壶,在做工方面是非常讲究的。壶身各部分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清晰流畅。壶嘴和壶口的高度一般应在同一水平线上,在倒水时,水流呈水柱形,不会是发散的。壶口和壶盖之间结合紧密自然,如果按在壶盖上面的通气孔,倒水时不会有水流出来。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壶体重、色紫,因为长期为人手抚摩,上面呈现出汕润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壶一般说来质地都比较疏松,颜色偏黄,有光亮的少,无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州白蜡打磨上去的。

  再从文字上看,旧壶的款都是用阳文,字体极为工整。新壶如果用阳文,字体因为摹仿或显呆板,或笔划长短粗细不一。如果是用旧壶加刻新款,则所刻文字为阴文。

  由于是否为名家所制作对于紫砂壶的收藏价值影响很大,因此壶身上的款识也成为判定紫砂壶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紫砂壶的印章一般打在壶底、壶盖、壶把等位置。好的紫砂壶制作者在打章时非常讲究打章的布局、一般大小比较合理,深浅适度,不会出现模糊不清或者打的过深,在壶内壁可以触摸到印痕等现象。具备以上特点的才称得上是一把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

  1、对紫砂器泥色的鉴别

  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这块江南文化发达地区——陶都的恩泽,是大自然的恩惠孕育了历代紫砂名匠,高手和艺术大师,历代紫砂陶矣家以共聪颖的知慧和灵巧的双手,为后人创造了蔚为壮观的壶艺天地。

  紫砂泥:是「黏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经一千一百度~一千一百八十度烧成,生成残留石英,云母残片,莫来石晶相,赤铁矿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烧结形成了陶瓷原料难得的单矿烧结双重气孔物相结构。使得紫砂泥「魔术般的五色土,天生就形成了中国茶道茶具系列适应茶文化之天性」。明代李渔说:「茗注莫妙於砂壶,之精者又莫过於阳羡。」「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难看,又无熟汤气,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好一句「色香味皆蕴」!使品茗者在味觉、嗅觉、视觉上达到了理念化的完美享受。

  古人描述的紫砂泥为「五色土」、「岩中泥」、「天青」、「暗肝」、「海棠红」、「朱砂紫」、「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栗色」、「桐绿」、「榴皮」、「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黄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红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团泥(即本山绿泥呈米**),这三种基泥由於地质成形条件不同,矿层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矿层深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差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妙不可思。

  紫砂泥色千变万化,紫砂泥旳原料处理也耐人寻味。在制作处理上大致要经过:天然风化—泥料粉碎—筛选除染—级配—练制—陈腐等原料加工过程。从制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现代机制泥。从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样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称「熟泥」,即可经陈腐后成型制作之用。历史上有许多好的调砂泥,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调砂特色,这就给收藏者和紫砂鉴赏家们提供了历史作品鉴赏的内 涵佐证。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艺品,特别是壶类、在实际使用中壶体表面肌理给人以手感舒畅、细而不腻,形如:豆沙、红木质的感觉,取悦於於心,雅致迷人。

  2、对造型设计的评估

  紫砂陶艺是中国工艺美术宝库中,造型最丰富、制式最广博、艺术品味最高的工艺精品,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盛誉。如何正确评估造型之美,也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口难调的艺术理趣,工艺美术品的鉴赏和收藏本身是“智者常乐”、“爱者如宝”之事。大度的爱大度挺拔;清秀的爱清秀细雅,古朴的爱古拙生辉;巧趣的更爱趣味耐寻。紫砂造型设计是造型形式美包容量很大的技术课题,至今还没有专人对这丰富的课题作详细的专业研究。我们只能从抽象的造型理念中,简略地评价一下“对紫砂造型设计的平谷”。著名紫砂艺术大师顾景州在他《壶艺说》一文中指出“一件佳美作品的内涵,必需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一件精品本身就必须给人以凝重朴致大方、轮廓周正,织巧适宜线条清晰,比例恰当,黄金分割到位的杰作。象形上要源于生活,高於生活,富於生活,千变万化、精思妙想。壶体每一个部位「过段」从点、线、面到三维空间视觉,每一个功用点曲线流畅,轮廓直线抑扬顿挫,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让作品有一种内涵度很深的气质和风格。对城作「形、神、气、韵」的理念都有交待。这就是紫砂陶艺作品,特别是壶艺造型设计的基本评价。

  3、对制作技术的评拙

  型出於思,技出於精,一件上好的紫砂精品,必然出自一个富有文化修养,具有艺术内涵,取源与生活,有一定艺术灵性,基本功扎实,而又有灵巧之手的陶艺家之手。历史上从供春之日起,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陈鸣远、项圣思、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朱可心、王宝春、顾景州等壶艺名流,是制技精湛、艺术完美的艺术大师,在不同的紫砂陶艺史上,各自独领风骚。

  一件制作优秀、技艺精良的紫砂壶,必须具有备顾老指:嘴把舒屈自然,若生成者;盖独如人之冠,口盖直而紧,虽倾侧而无落帽之忧,眼处小而内锥,故无窒塞不通之弊。「克盖」於壶身必须和谐、而具有自然活泼的节奏感;「截盖」意即截壶身上部的一段,盖与壶身合则为一整体,不致参差不齐:「嵌盖」则嵌纳於壶身,以严密合缝通转而隙不容发「为上」。这些都反映了如变度刻划制作技巧的精细难度,同时也兼评了鉴赏和收藏紫陶精品的准则。

  4、对即上装饰的评价

  壶上装饰,就是壶上金石文化。

  紫砂壶上装饰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是千年陶文化发展的历史结晶。是治文学书法、绘画、金石於一体的综合文化艺术,它从「曼生壶文化现象」产生即日起,就为促进紫砂壶艺高度发展,开敞了历史的推动作用。

  紫砂器的装饰除制作造型设计的装饰(俗称花货)外。可分为,(一)线条,块面、图案浅浮雕装饰饰。(二)泥料捏塑,绞泥装饰。(三)金银线珠宝、钻石及非陶制材料相嵌装饰。(四)釉彩装饰。(五)而更重要的是紫砂陶刻「壶上金石文化」的装饰。清乾隆嘉庆年间如郑板桥、陈曼生、而后年代的子冶等文人墨客与紫砂艺术珠联壁合。融高雅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国画艺术,金石艺术於精湛的壶艺巧合於一体,从而使壶艺进入高雅的艺术殿堂,摆脱了工匠装饰的壶技俗气。壶上金石文化,推动了壶艺创作的兴旺发达,引成了历史上「壶随随字贵,字依壶传」的关键。

  紫砂陶刻艺术:必须研究「曼生壶文化」、「沏茶、沏壶、沏形、沏神」,之陶刻风范。才能创作出完美神韵的篆刻艺术融为一体,一件件富有「金石文化艺术」的佳作。

  5、对壶款真伪的鉴别

  真伪之鉴,首当印款鉴。一件精湛的紫砂壶艺作品是创作者艺术价值和身价的象徵,同时也代表著作品的经济价值。历来知壶高手和名家于现代工艺美术师们对印钤款识都十分讲究,用款钤印也涉及到制作者的艺术素养,壶外功夫可见一斑。大部分工衣美术家们及先辈所用的印款篆刻均出自金石高手之作。一枚印款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精品。一般假冒者,伪作者在作款上很难入真,具有一定金石艺术修养的鉴赏收藏家不难判别真伪。同时刻篆二枚精美的金石印款,刻篆於同款式,也不能自制到金石刀痕,完全仿真一致的地步。但紫砂印款大部分阴刻效果,而又偏偏要再现於壶底,盖、攀之上,金石刀迹暴露无遗。鉴赏和收藏者只有细心琢磨,就可以发现钤印款式的真伪。有些伪拓印款就更容易从印款外形尺寸烧成收缩率中计算出拓印之真伪问题。

  印款钤压每一个制作者都有各自的偏好和习惯,这也只能意会,很难言传。但只要每一个鉴赏家和收藏家对每位大师、工艺美术师制等作者作品进行专题研究,也能找到共性的经验。一件真正精美的作品,每一个作者都会给它赋予自己作品特有的、不大容易被人发现的记号,这些记号只有原制作者能判别出来。近来紫砂壶艺有一种新尚:制作者亲自铭刻一些斋室名号,制作纪年及壶名编号。这些壶铭刻虽不属金石篆刻尚品,但倒也能给收藏和鉴赏者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真伪鉴别的实用依据。

  印款钤印的鉴赏方法和收藏鉴别能力对於壶艺爱好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重要艺术课题。单纯从印章金石篆刻真伪判别作品好劣,只能讲是鉴赏方法的重要部分。而真正要收藏一件上好的紫砂艺术精品,爱好者、收藏家必须要认真选择收藏渠道和代理商、或直率地从制作者手中直购定制真正紫砂工艺美术家手中的「方圆牌」高水准之特艺作品,才是每一个现代陶艺收藏家、鉴赏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保障渠道。

  紫砂壶保养有学问

  1、在开始使用砂壶时要备一块纯棉毛巾,沏茶时趁着壶身热,用热水浇毛巾,再将毛巾的水挤干,擦拭砂壶。

  2、每日要将壶内的茶清洗净,洗时忌用各式洗涤剂,尽量设法使壶阴干,置放在阴凉干燥处。

  3、根据经验,养壶用茶第一当选台湾高山冻顶的乌龙茶,其次是福建安溪乌龙茶以及铁观音,再其次是红茶。在玩壶时最好用山泉水,因为它是自然之水没有任何异味,不会干扰茶叶的香气。千万别用自来水,因自来水里漂白粉的气味能直接破坏茶香的醇正。同时也建议不用花茶来养壶,因为花茶花味太强烈,会破坏壶内留有的其他茶叶香味。

  沏茶选壶

  绿茶尤其是小叶种如碧螺春一类细嫩的茗茶,应选用较扁的壶,红茶应选壶身筒略高的壶,而所有青茶(俗称乌龙茶)则选容量小的壶。沏细嫩芽叶时用较扁的壶,是因为如壶身较高,芽叶易泡料,绿茶沏完一般应敞盖。现在时尚茶馆中,一般顾客喜欢乌龙茶,就要使用水平壶、“倒把西施”一类很小的砂壶。

所谓“原矿紫砂”是近些年的流行提法,过去的紫砂,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没有什么真伪问题。有的只是从开始对泥料认识不够带有杂质的使用,到后来对泥料逐渐地掌握,对纯度要求的提高。现在是因为有了“非原矿”(化工泥)了,才强调“原矿”。这应该是从流行中的“正宗”和“不正宗”那儿演变而来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强调原矿泥料呢?宜兴紫砂,除了泡茶的实用功能优越,独特以外,其独一无二,它处不可寻觅,不可再生,只会越来越少的珍贵稀有,是我们追捧和喜爱的主要原因。玩赏收藏的人都知道,玩玉只能和田翡翠,古瓷只玩宋元器物、明清官窑,家具必须紫檀、酸枝、黄花梨。而当前,市面上充斥着大量被冠以紫砂之名的所谓紫砂壶,实际上都是高岭土加化工着色剂调配出来的,或是用别的什么地方弄来的类似宜兴紫砂的泥料,经过模具制成充当宜兴紫砂的壶,其材质和物理性能跟原矿紫砂是无法比拟的。这种只有紫砂之名,而无紫砂之实的玩意儿,就是做到天荒地老都做不完。珍稀何在?价值何存?

  我们虽然推崇原矿紫砂,但没有真正亲手接触紫砂泥料,又如何识得什么是原矿泥料呢?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却很难言传的,紫砂基本可以算作这一类。我们知道紫砂各异的天然材质和经人工调配的品种很多,但前提是其成份必须是纯天然的,即原矿的。没有多方面各种类的拥有地道原矿泥料制作的紫砂壶,是很难理解和识别什么是真正的紫砂(即使有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认识清楚的)。为了便于理解和认识,在这里我们谈一些直观的辨认方法。

  一、辨质感

  所谓质感,是指泥料在壶体表面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感觉。原矿紫砂,精光内敛,温润似玉、色相沉稳、老气十足。好的泥料使用起来,不出十天半个月便能看出效果。而低档的化工泥壶,不管怎么养都没多大变化,照样是干巴巴的。虽然也能做出所谓的绿豆沙效果(也并不是所有的泥料都有绿豆砂的效果),但由于表面的玻璃相(加入刨花水的原故亦称石英水)太重,茶水吃不进,把玩的油脂也渗不进去,故这样的壶是养不出来的。现在有紫砂研究所已注意这个问题,已生产出表面不带玻璃相的化工泥,这类泥被用来做高档的仿名家壶,非常能欺骗人,没有将原矿泥与化工泥对比认识的,极容易上当。具体的辨识有:1由于原矿泥料中的砂粒与泥质在高温烧制下的收缩不平衡,一些原矿泥的壶通体(赵庄朱泥、黄金朱泥、砻糠泥等)尤其是口沿的颈部等拐角地方,会出现细密的竖皱纹。这种竖皱纹的分布是均匀的,有的地方明显集中,有的地方稀疏。2原矿泥的砂粒是大小粗细不等的,这是因为过去的泥料都是经过自然风化后,再用石磨碾磨过竹篾筛子得来的。所以砂粒是不均匀的。而化工泥料是用高速的雷蒙粉碎机加工出来的,砂粒目数非常均匀。一眼看去就缺少天然质朴的感觉。3原矿的泥料往往会带有一些杂质,即一些颗粒不匀、分布不均的小点,尤以白点,灰白点居多。这是某一个泥种中参杂着极其少量的其他泥料的成份所致。而化工泥的异色砂粒是人为加进去的,通体都是,极为均匀,让人感到不自然、不舒服。

  二、辨泥色

  原矿泥料的颜色大多不会太艳,一是因为早期的紫砂很多是浅表层的,本身就有了一定的原始风化。二是因为紫砂矿从地下被挖掘上来以后,要放置露天场地日晒雨淋一年半载,自然松散变成小颗料后,再碾磨成粉,最后再经过锤打陈腐才能使用。经风化陈腐的原矿泥中的金属物质会发生氧化作用,泥色就会发暗、发沉、发旧,不会有新鲜亮丽的感觉。有些泥料会陈腐存放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才使用,故现在还会有少量清代、民国保留下来的老泥,但已弥足珍贵稀少了。而化工泥是由高岭土加石英砂、刨花水和致色金属氧化物调制的,现调现用,加上金属氧化物往往超标添加。所以,泥色鲜、泥色艳,做出来的壶鲜亮无比就不奇怪了。用这种超标色素的壶泡茶喝,对身体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为此,当我们看到一把壶泥色新、泥色艳,就要考虑这把壶是否有问题。如果有40倍以上的放大镜,可以观看壶体表面是否有与壶体同色,但又深于壶体总体颜色的细微颗粒,这种颗粒就是没有完全被粉碎的致色氧化物,紫色的是氧化锰,绿色的是氧化铬,**的是铬锡黄,红色的氧化铁。有些颗粒粗的,不用借助放大镜,肉眼就能直接看得到,这样的超标就是相当严重了。原矿泥料的紫砂壶,壶体发色都比较沉、比较暗,尤其是使用过的壶尤为明显,有一种老气横秋,饱经岁月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讲的色泽。而化工壶是绝对不会达到这种效果的。

  三、辨工艺

  由于现代制作工艺规范、效率极高,所做出来的壶周周正正、乖巧精道,让许多初学者非常喜欢。而手工做的壶没有统一的模具,只凭艺人心灵手巧,凭积累的经验,胸有成竹的按自己的要求喜好而制作。故同一形制、同一规格的壶都会在身筒的形状、壶口直径以及壶嘴、壶把的安装位置,粗细高低有所不同,不会有完全相同外观、规格的壶出现。加之原矿紫砂本来就很少、很珍贵,根本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多泥料大规模的机械化、模具化批量生产。所以,分辨传统工艺还是现代工艺,这也是判断泥料是否地道的一个方面。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这样,那就用手工方式做化工壶好了。话说得不错,但由于机械化、模具化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大肆兴起,原来会做手工的,现在没几个了,剩下的都是用模具教出来的,即使会的,因为手工制作效率极低且外形、处观高低不等,大小不一,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做了。我们一些所谓的制壶大师请人做的模具壶(称之为代工壶),都卖到几万块,甚至更高的价,都是化工着色泥。他们引导人们注重的只是名气,是什么大师名家的,泥料好不好早已经被忽略掉了。这一点,不得不承认他们运作得相当成功。传统手工壶和机械模具壶的做工区别在哪里呢?1手工壶由于是围泥片打身筒成型的,所以,在壶把位置的内壁会有一条竖直的凸起的按缝,盖内弧顶与子口墙结合处也往往有这样的接口。一些套模具的壶(将泥片按在模具壶壁上成型,与灌浆壶不同)也会有这种接缝,但这种壶属于半手工制作了。2壶的口沿和盖沿往往会有一圈或明或暗的泥边痕迹。壶底内与壶身相接处。一般都会有接缝和刮抹痕。壶嘴和壶把与壶身相接处也往往会有未经修饰的刮痕。清中期嘉庆以前的壶底没有放射状的刮痕。3壶嘴内孔多为独孔,最多不超过九个眼(指大壶)。4壶身和壶底的刻款在字画的边缘会有毛刺感或崩缺。这是因为泥料未完全干透时用竹刀刻划(钢刀没有毛刺感)和泥内含砂粒造成的。而模具壶是在第一次低温烧过后,刻上字画,再高温复烧一次,故刻款字画的表面是平滑的。5壶口内沿和盖的子口外沿不会有砂轮机打磨的痕迹。这种磨痕是模具壶经第一次低温烧制后,对盖合不好的口沿和盖沿进行打磨修饰的结果。总之,一句话,传统手工制作的壶,怎么看多少都会留下手工的痕迹。那种中规中矩,周周正正、一模一样的壶,绝对不是传统手法的东西。

  四、以书为鉴

  如果以上方法让你仍吃不准,没把握的话,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照紫砂壶图鉴中民国以前和当代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因为这之前的紫砂图谱基本涵盖了自明代以来所有的原矿紫砂泥料(当然那时也有少数化工泥,如民国绿、黑料土)。当你的壶经过对照,发现是书上没有的泥色。或有类似的,但过于鲜艳亮丽,这样的壶就不要玩,不要买了。也就是说,这样的壶十分八九不看真了。

  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收藏紫砂壶都有考虑它的投资价值,升值空间。都希望自己买的壶突然有一天身价百倍,价值连城。但是,这种神话绝对不会发生在化工泥的模具壶上。想想吧,柴木的料做红木的工,就能当红木卖吗?铜顶针做得再好,抵得过金戒子吗?汉白玉雕得再精,能比得了和田仔料吗?紫砂自古就有“质地如玉,价可比金”,“一两黄金一两砂”之赞誉,区区几十块、几百块你就能买到真紫砂吗?世界之大,壶店之多,名家大师一生能做几把壶?你却轻易就能找到多把名家大师的作品,这不很搞笑吗?道理很简单:泥料,配之不尽,用之不完;制作:机械化、规模化。夸张地说,你有的,兴许全世界人民都有,这就是前面那句话:呜呼,珍稀何在?价值何存?

墨绿泥是将着色金属氧化物氧化钴、氧化锰加入本山绿泥中配制而成的一种紫砂色泥。经烧成后,呈深绿色至墨绿色,是人工配制为数不多的紫砂色泥之一。墨绿泥呈色的深浅,随氧化钴、氧化锰加入量的多少而定。烧成窑温约1150℃,收缩比约15%。

紫砂墨绿泥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墨绿泥不同于绿泥,用该泥制作的茶具泡茶,茶性温顺滑腻,味香凝聚,冲泡时间易掌控,能以轻松心情泡杯好茶,实为品茗之最佳帮手。

制作时较易变形,对窑温要求高,窑温足则色泽温润,不足则色嫩枯燥,原料收集不易,练制困难与繁杂。烧成后泥色特异,青蓝色中略泛绿光,清秀独特;稍一泡养,色调更形稳实,温润透明,变化甚巨,玩赏深具成就感。

扩展资料

紫砂墨绿泥近天青泥色调,玩家易感迷惑,常误云“绿泥”,绿泥者,澹草绿色也;本山绿泥者缎泥之原矿矣,泥色青蓝略泛绿光而(无灰色调),始称“墨绿泥”。

墨绿泥泥性粘度适中、疏密均具,能制作细腻花货处理,云母、石英含量较高,张力足,变化不大。原矿开采难度大,收集不易,色泽特殊,故于器物形体线条之搭配,易产生不同效果,设计制作较费心。制壶光、花均宜,为优质泥矿,产量不丰。

特点是颜色变幻多端,墨绿泥品系众多,争论不已,唯以蓝、绿、灰基本色调为主来识别,色调傲然不群,气质高雅,不玄夸。泡茶特性是亲茶性佳,香气醇滑,甘韵可口,温度时差掌握平实易上手,是很好的泥料之一。

-墨绿泥

有。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的绿泥紫砂壶都是手工制作,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也因历史缘故,数量有限,更为珍贵,绿泥紫砂壶是紫砂壶中的一种,以青绿色泥土而得名。

绿泥紫砂壶质地细腻,制作精美,采用了许多经典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备受收藏家青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8464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