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哪些地方剧种?(四种以上)如,藏族的藏戏

全国有哪些地方剧种?(四种以上)如,藏族的藏戏,第1张

哦!那可多了,复制给你:

北京市: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 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锡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安徽省: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上海市: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 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歌仔戏

广东省: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粤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壮剧 苗戏 侗戏

海南省:琼剧 临剧

湖南省: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四川省: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彝剧 云南壮剧

贵州省: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是保镖系列的《情人保镖》 何家劲主演

紫水晶里是参与谋反的大臣名单、也是证明谋逆的唯一证据

当年看这部剧的时候也很喜欢啊

序:明朝正德年间,许多朝廷重臣无故身亡,经查证,这些案件均与南方新近崛起的门派紫晶门有关,皇帝震怒,下令彻查此事,曾于皇家有恩的长风镖局少主郭旭无意中卷入此场风波。。。。。。

第一集:“魂在九重天,身入紫晶门,有朝春雷动,文武一扫空”,一方面,紫晶门门主洪坤大肆杀害不肯归附紫晶门的重臣,一方面朝廷上,为了此事大发雷霆的皇上要锦衣卫指挥使翁泰北速办此案,而刑部尚书崔佑安责怪翁对于升斗小民市张牙舞爪,横冲直撞,对于江洋大盗则是裹足不前,以轻举骄躁为搪塞。在小彭王爷的激将法下,翁与尚书大人立下军令状∶如果在一个月内破不了案,翁将辞官退隐,永不起用! 山下:郭旭为了让因胭脂的死而颓废堕落的封平重新拾回信心,而打碎了胭脂酿,封平幡然醒悟,两人大笑而去,殊不知一场腥风血雨将等着郭旭。。。。。。 郊外,一紫晶门人策马急奔,突然被一地上的绳索绊住马腿,此人翻滚至地,拔出武器,正前方的树上却垂下白幡:“已等候多时”,瞬间,白幡一劈至二,一白衣女子从后面飞身而下。两三下就把紫晶门人踢翻在地,而剑从白衣女子的手上飞出,插在了此人身边。紫晶门人见白衣女子没有杀他,便快速的起身,飞奔而去,而白衣女子美艳绝伦的脸上露出了冷笑,并未追去。而逃走的紫晶门人没逃多远被一黑衣男子打翻在地,而白衣女子也尾随而至,在两人的逼问下,紫晶门人说出了他的身份和此行任务。

原来白衣女子和黑衣男子就是崔尚书的义女崔婷和儿子崔敬之。。。。。。洪坤扮作看相的来到翁府,暗示翁可以和紫晶门合作,结果翁早已做好埋伏,却被武艺刚强的洪给逃脱了,两人的冤仇就此结下。而另一方面,刚押送完镖回来的郭旭等人碰到了一群假冒长风镖局的人,为查清楚,郭等人也住进了客栈。在客栈内,那群人用言语侮辱郭等人,郭和好友铁衣刚要发作,却被也住进客栈的崔给劝住。郭也引起了婷的好奇心。为了躲避风雪两姐妹的石秀才和如风如雪也进了客栈。婷并没有听崔的话乖乖的留在房内,而偷偷去看了紫水晶,殊不知已经引起洪的主意。与郭把酒言欢回来的崔得知后,十分生气,但在婷的认错下,消了气。夜晚,崔和婷去夺紫水晶,而郭也来帮忙,但是洪武功高强,将崔打成重伤,婷拿着夺来子水晶先一步离开,却遭遇猿人,婷使计逃走。。。。。。崔在临死前要郭保护婷和紫水晶,并要郭在中秋节那天亲手杀了婷,郭不解,崔伤势过重,终不治身亡。。。。。。

银项圈是苗族的特征和大亮点。

在道具上,编导以银项圈为道具,一目了然,十分的点题。并且在舞蹈中有许多类似于筛的动作,把银项圈比做筛子,很好的利用了道具,也体现出了劳作的场面。

在构图上,开场时的一个半圆十分点题,就像是一个项圈的形状,最后一个造型银项圈串在一起姑娘走远很艺术化,也很聪明。表达了祝愿幸福到永远,还可以表达姑娘远嫁他乡,大家祝她幸福。

整个剧目在道具和构图上都十分巧妙,达到了一种很好的效果。

在藏戏中,表演者都会带上面具,面具分为温巴面具、人物面具和动物面具三种。各有不同颜色,也表示了不同的人和性格。你可以从中看出他们所代表的形象,不然可能会被面具弄混乱哦。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去了解看看,藏戏的白色代表了什么意思。

善者的面具——白色(白色代表纯洁)

白色:

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无害人之心,意味老者长寿,白色面具少者无理。

对比:京剧中的白色脸谱表示人物性格奸诈多疑,代表人物为曹操。

白面具藏戏的历史:

白面具藏戏,系藏族戏曲母体剧种,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十分广泛,藏语文称为“拉姆拔嘎布”,是仙女白面具戏的意思。

相传是汤东杰布为营造铁索桥募捐而组织“仙女七姐妹”班子进行演出从而形成的戏剧形式。它的起源和萌芽可追溯到藏族发祥时期,即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代。这时期西藏土着先民们就创造了比较灿烂的苯教文化。从白面具藏戏传统剧目的故事内容和表演形式,至今仍可看到不少属于苯教文化的遗迹。

公元6世纪以后,已进人奴隶制的藏族社会,鲁体民歌从民间进人宫廷,苯教“摇鼓作声”的图腾拟兽面具舞蹈也被吸收进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中,产生了由人戴白山羊皮面具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文成公主进藏以后,松赞干布以传人的汉族乐舞结合藏族的民间歌舞,训练十六名美女进行表演时,其舞蹈、歌唱和表演都开始有了一定的规范。

到8世纪赤松德赞时建桑耶寺,在落成典礼上,莲花生将佛学教义和苯教祈神仪式及土风舞相结合,创建了一种类似内地古代摊舞的哑剧性跳神艺术。

到11世纪,西藏卓地大庙会上,就有了“巫师多人,自在女二十八人,戴面具,手持兵器,另有长辫女击鼓,随之而舞”的明显具有戏剧性质的表演艺术。

15世纪,藏族封建农奴制经济急剧发展,藏传佛教着名的云游高僧汤东杰布为募集造桥资金,利用吸收了已有的民族歌舞、说唱,包括宗教仪式和艺术,以及百艺杂技等等众多的表演形式,进行综合性的创造发展,编演佛本生故事和民间传说,逐渐创建形成了“拉姆拔嘎布”这样一种以羊皮面具歌舞表演故事的戏剧演出形式。

到17世纪受到五世达赖的重视和扶持,进一步向前发展,成为以唱为主,唱、诵、舞、演、白、技等各有一套初步程式,而又与一部分生活化表演、民间歌舞、技艺等融为一体,很快产生了琼结宾顿巴、盘纳若捏嘎。雅隆扎西雪巴、尼木塔荣巴、吞巴伦珠岗、堆龙朗则娃六个着名的白面具藏戏班子,被规定为每年参加“哲蚌雪顿”演出的主要团体。其中发展形成了具有不同表演风格的古老质朴的宾顿巴,由白面具衍变为黄面具的扎西雪巴和向蓝面具藏戏过渡的尼木巴三个艺术流派,所演剧目主要是《诺桑王子》及其片断。

藏戏红色的含义:

国王的面具——红色(红色代表威严)

红色:

红色面具象征权力、正义,表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凡扮演国王、大臣者均戴红色面具。有时藏戏里宗教跳神中一些男性呈忿怒状也常用红色。

对比:京剧中的红色脸谱象征着忠义。代表人物为关羽。

你好 少数民族的纯银饰品不是国标的哦!他们在加工的时候惨了很多其它金属,如果你想知道纯不纯,可以送到省或市里的金银珠宝检测站去检测,但是我要告诉你,一般的人送进去检验差不多是100块一次!各地检验费不一样,你可以具体问问他们!

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

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 

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

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 

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 

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 

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

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 

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扩展资料

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娱性的圆圈舞除《果谐》和《果卓》外,《堆偕》、《谐》与《卓》更是人们极为喜爱和著名的舞蹈。

藏族人民把西藏的最高处,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定日、拉孜、萨迦以及阿里一带,统称为“堆”,流行在这里的农区自娱性圆圈舞,被人们称做《堆谐》。《堆谐》的最大特色与区别,是在人们以歌唱伴舞的同时,添加了乐器六弦琴。后因从《堆偕》中派生出表演性的男子《踢踏舞》,而是《堆偕》逐渐盛行于拉萨等地。

《堆谐》的历史十分久远,至今可见在公元10世纪时,建于西藏阿里地区古格王朝宫堡集会议事大厅的壁画,绘有身着长裙、体前交叉连手、右脚在前左脚略后,面向左转的10名少女的《堆偕》舞姿。其情状与仍盛行于当地,被称为“旋”的《堆谐》舞蹈姿态几乎不差分毫。在藏族所有自娱性圆圈舞中,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是《堆谐》所独有的形式。

具有代表性的藏族男子《踢踏舞》,来自于《堆谐》。公元17世纪以前,《堆谐》只由歌曲伴舞,后来六弦琴“扎木年”作为伴奏乐器进入后,逐渐担任起舞蹈伴唱歌曲前奏、间奏和尾声的演奏,使原来的《堆谐》随之在舞蹈形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因六弦琴的加入,使《堆谐》渐渐摆脱了原有受唱词、句、段作舞的限制,而成为能随不同节奏乐曲进行多种舞步变化的舞蹈。

至17世纪中期,一次在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上,各地藏戏团云集拉萨。当时,在后藏“穷巴藏戏团”的藏戏中,穿插了由六弦琴进行伴奏的《堆谐》男子舞蹈,舞蹈的不拘一格和欢快、热烈,引起了人们不约而同的新奇和惊喜。从此,这种舞蹈开始传入拉萨。

后经民间艺人们的相互交流与提炼,在原有的基本舞步上,强调了后半拍起步,并创造了用脚踏出节奏响声的新步法,对舞蹈结构和套路进行了重新的规范,从此,一个新的舞种——男子《踢踏舞》便脱颖而生。以后,在伴奏乐器上又逐步增加了洋琴、笛子、胡琴、串铃等,使男子《踢踏舞》成为表演性舞蹈登上了舞台而倍受人们喜爱。

以后,一人们为了丰富《踢踏舞》的音响和技巧性,在表演者的脚腕或小腿上缀满响铃,使响铃和踏脚声同起同落,甚至能掌握铃声在踏脚过程中起、落的高难技巧,已成为衡量《踢踏舞》水平的一项标准。

《谐》,是即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曾盛行于现四川省的巴塘、昌都、甘孜和青海省的藏区,但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因此,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弦子》。

每当节日,人们聚在一起,跟随着一位或几位手持胡琴,边拉琴伴奏边频频起舞蹈的伴奏男子之后,甩动如云长袖在歌声和琴声的相互变换中,翩跹起舞,乐而忘返。《巴塘弦子》 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

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令无论是舞者还是观者都陷于无尽的陶醉而难以自拔。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为“表演性的圆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

藏族自古认为,“鼓”能给人带来吉祥与欢乐,是求得神灵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节日舞蹈中,必须要进行击鼓作舞的表演。

西藏的山南地区流行着一种身挎扁圆形腰鼓,双手持马蹄形鼓棰边敲击边作舞的男子鼓舞《卓谐》,就是人们极其喜爱和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民间鼓舞。据说,这种“大鼓舞”产生于 8世纪左右,藏戏创始人,白教喇嘛汤宗杰布为修建铁桥造福于人民,组织歌舞表演班子四处义演过程中,所创作的。

当年击鼓作舞的形象,至今可在西藏著名唐代建造的桑鸢寺金城公主殿内,硕大的“庆贺桑鸢寺落成图”壁画上看到。那些身挎扁鼓挥棰作舞,栩栩如生的“鼓舞”形象,与《卓谐》的舞姿几乎仍无所出入。

《热巴卓》和《热巴》都属于“卓”中的表演性民间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难以分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热巴》是指过去流浪艺人卖艺为生,所表演的杂艺歌舞节目。其中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三部分。流传在昌都、工部地区以及云南、四川省的藏区。

而《热巴卓》则是以表演“铃鼓舞”和各种高难技巧的舞蹈。《热巴卓》的表演,在由专人向大家致以吉祥、康乐的祝词后,由男持铜铃、女持扁鼓和马蹄槌翩跹起舞中,拉开舞蹈的序幕。

他们先以围圆圈跑动的舞蹈打开所需用的场地然后,由女子先表演集体鼓舞,在人数不限,刚柔相济的少女舞蹈中,以“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鼓技,表现出藏族女子舞蹈所特有的婀娜风采。之后,是在女子击鼓伴奏下的男子单人技巧性舞蹈表演。

英姿飒爽的健儿们,一个个在呼叫声中,以“躺身蹦子”、“躺身平转”、“踢腿跨脖”、“单腿跨转”和“兔子跳”等动作,博得在场观众的连连喝彩。在观众的要求下,随伴奏鼓点,还可以增加表演有着不同套路和高难技巧的女子“鼓舞”。

舞蹈的快速、激烈、翻腾旋跃,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舞动,与节目最初所表演的女子集体“鼓舞”形成了阴柔之美与阳刚之气的强烈对比。无论是《热巴卓》还是《热巴》中的“铃鼓舞”,因演出内容的丰富和舞姿的优美、技巧的高难而被人们所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流浪四方的《热巴》没有了,但文艺工作者曾根据《热巴卓》编创的舞蹈《草原上的热巴》,却在世界舞蹈比赛中获得了铜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730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