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古玉,造型一般比较简单大方,就是给你感觉雕刻不是很精细,但是会很生动形象
而在造型上,商周玉器的特点比较明显。商周玉器的纹饰工艺,以“勾撒”、“浅浮雕”、“减地”、“压地”等雕刻手法来塑造玉器形体轮廓,以阴、阳线表达玉器细部特征。一般情况下,其玉器会呈现这样的特征,但同时应该铭记,有些造假的商周玉器正是模仿这种制作手法来让收藏者上当。而在玉器的选材上,商周古玉大量使用昆仑玉。
一、唐代玉器多以和田玉为主: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开拓西域,使得新疆和田玉大量地输入内地,因此,唐代玉器材料以和田玉为主。
唐代玉器装饰纹样方面多姿多彩,首次出现了植物纹图案,常见的有各类花卉瓜果,并且出现了飞禽走兽、人物纹饰等,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最重要的特点是在花、鸟、兽等器物边缘饰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
二、唐代玉雕人物的特征:
唐代因为文化对外开放,儒家思想大大削弱,加上受西域胡人等影响,风格自然迥异,一反前数朝之玉雕传统。例如唐代之白玉圆雕人物与动物,甚有“雕塑感”,也有不少作品将唐人绘画之线描手法活用于玉雕方面,一些玉人有独特阴刻线(向内徐徐斜下),予人浑厚有力度之感,而且多强调形体肌理,一如当时之石刻及泥塑作品。最为人熟悉者,为玉雕伎乐玉人、托塔天王(见附图)、西域跪俑、牵马人、大玉豕和玉飞天,造型丰满,栩栩如生,具鲜明时代气息;写实与艺术性并重,另创一格。
玉器表面有半点。
玉器入土易沁 , 松软处首当其冲 ,表面出现的坑凹星罗棋布,又好似被飞沙击中,故名“沙坑沁”,又称“芝麻沁”“沁斑”。
古代研究玉器的学者曾总结地谈到古玉器有十三沁,主要是古玉表面的浸色,却未谈到凹于玉面而产生的 “沁斑”。
鉴定古玉,沁色、包浆、器形和纹饰特点等是判断其年份的重要依据。
文化期玉钺 有白灰沁 朱砂沁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这种文化差异会导致,出土文物的造型和纹饰产生很大的变化。而不同的地域会导致出土文物的沁色有不同的地域差异。所以我们就可以解释即使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化期表现的更为突出,通过对史前出土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化期的每一个地域的出土文物都会有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时期、地域玉质不同的蝉沁色也不同
很多好古者都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古玉之美,贵在有沁。所以我们不可避免的就说一下玉器的沁色。虽然沁色的研究探讨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们依然要谈沁色,因为沁色对于古玉鉴定的影响太大了。
齐家文化时期有雾化沁的素面玉璧
就古玉的沁色而言,古玉的沁色乃是自然的恩赐,是岁月流转的见证。在古玉表层沁色浓淡、浅薄、大小、深厚之间,古玉的沁色形成的图像总是让人意外连连;在古玉沁色浓凝淡匀的图像上,古玉似乎在通过这些沁色诉说着千百年前其原主人生前的恩怨情仇。总之,玩古玉的人不玩沁,就犹如雨过天晴后没有彩虹一样,虽给人以清新,却少了绚丽与惊喜,让人心存遗憾。与此同时笔者在此再次强调,切莫以沁玉为病玉,对于一个好古玉的人来说,古玉无沁才真正地使人恼火。
沁色斑斓的商周玉器
在谈完对古玉沁色的看法之后,我觉得有必要谈一下古玉受沁的过程,古玉受沁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玉埋藏的环境、温度、湿度、外围物质无不因时而变。古玉在这种环境中虽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不位移,但者丝毫不会影响玉器表面的受沁。受沁状态却截然不同。在此我想要澄清一下石灰沁,其实石灰沁并不只是白色,据出土文物观察可知,石灰沁玉器,可致玉器表层呈现**、肉色、红色、褐色、黑色,亦可使诸色汇集,而这一系列的沁色与时间的长短、玉器玉质的密度高低、玉器阴阳各面的小环境,古人的切割琢磨制作工艺有很大的关系。
商周时期的玉戈
在收藏界所谓的“沁生色,色生光,光生气,气生神。”的说道很是有科学道理可循,这句话既简单又生动的描绘了古玉受沁的过程,并且言简意赅的讲解了玉器鉴定的几个方面。总而言之古玉之沁,是集自然之灵气,借时光之酝酿,采地穴之风水,自然而生,光气活现,人文浸润,其神韵非常,表层有沁色处古朴沧桑,无沁色处温润如婴儿之肌肤。故而凡是古玉真品,因为保存条件的缘故,玉器表面可以没有沁色,但不可以没有温润的光气,人文神韵的浸润和天地精华等要素。今天人虽然可以采用老的玉料仿造古玉的形状、工纹,但很难仿其沁色;即使用化学药水侵蚀,高温高压的催化仿出了以假乱真的沁,却很难突光气和神韵的统一。因此古玉鉴定,能看出形状、玉料、工纹这是初学者的基本功;能看懂沁色的人就足以称其为高手;而那些能够辨识光气、神韵的鉴定者方才是古玉研究鉴定的方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龙佩
在讲到沁色时必然要提及“黑漆古”亦或是“水银沁”。在此笔者要陈述一点,黑漆古与水银沁虽然很是相似,但也有相当的界限,因此黑漆古未必是水银沁。众所周知水银作为一种液体状金属,它的颜色呈银白色,容易挥发,且挥发成气体后对人体有很大的毒害作用,古人因为处于防盗的考虑,会在墓室之中洒下大量的水银,这种防盗方式运用最为典型的便是秦始皇兵马俑。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古墓中洒有水银的墓穴,其墓主人的骨骸呈黑色,这是水银挥发附着在股海之上的一种中毒之表现。
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神人
当然水银附着在玉器表面时,因为玉器的密度比较大的缘故,所以水银未必能够与玉器相融能通,更不可能出现如人骨中毒那样的颜色变化。从考古发掘来看,古代墓葬中使用水银防盗的很多,但黑漆古的玉器很难见到(而那些有所谓的黑漆古的玉器,一般都是玉料原有的皮子亦或是某种化学反应的结果),水银沁的玉器更是难见其例。所以黑漆古即为水银沁需待考证也。
此汉代玉璧右边白色上的黑点疑似水银沁
说完器物的沁色,我们来探讨一下玉器的器形和纹饰。关于玉器的器形和纹饰有一点可以非常肯定,那就是它们是一种同一时代的产物,当然那些“老料新工”玉器除外。关于这一点很玩收藏的人都明白,但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的认识玉器器形和纹饰方面的时代性,笔者就举一个非常易懂的例子,其实关于器形和纹饰的时代性就像200年以前,清人的装扮是长袍马褂大辫子,很少有西装革履的打扮,即使有西装革履的出现,那也是留洋回来的,在茫茫众生中也算例外,所以玉器的器形和纹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非常具有时代性。
文化期有朱砂沁的玉神人纹佩
商代玉鸟
其次,笔者就目前猖獗的文物造假讲解几点,现代的玉器造假几乎都是参照图录上的器形和纹饰所为。如果你单纯的从器形和纹饰去推断,是非常缺乏说服力的,因为以现代的雕刻工具完全可以雕刻出比古玉更加精美的纹饰和器形。如果你不懂得一些古玉入土埋藏特征的规律和古代因为文化因素影响下产生独特的纹饰,以及受限于生产力水平的玉器加工工艺痕迹特征的话,那么吃药、打眼,也是必然的结果。器形和纹饰,虽然能够对断定古玉的年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依然难以突破判别古玉新老的魔咒,换言之纹饰与器形对判断玉器的新老起不到决定作用,而只是有一些辅助作用。
现代玉雕虽采用温润的和田玉但泛有贼光
所以,我们不要随意拿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些有待考证的结论,作为鉴定古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比如水银沁是水银造成,红沁是血液或朱砂造成,等等。因为当时先人们获取知识有限,对古玉研究的认知能力有限,古人很难用科学的手段解释玉器上面存在的一些现象,所以先人留给我们很多经验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这些理论是否成立,是否正确,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玉的细节图
时间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物,正应了一句古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同样,“盘摸百件古玉,真赝不辨自明”。
雕琢精美的古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