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的性质

关于银的性质,第1张

元素英文名称:Silver

拉丁原名:Argentum

中文是将金属金字部首,加上艮字形声。

元素类型:金属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Ⅰ类的副族元素

原子序数:47

相对原子质量:107868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103

颜色和状态:银白色金属

莫氏硬度:25

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率:(m/S)2680

物理性质

密度:1053克/厘米3 (20℃)

熔点:96193℃

沸点:2213℃

溶解热:1130千焦/摩尔

汽化热为:250580千焦/摩尔

反射率:91%

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延展性仅次于金,能压成薄片,拉成细丝。1克银可以拉成1800米长的细丝,可轧成厚度为1/100000毫米的银箔,是导电性和导热性最好的金属。

晶体结构:晶胞为面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4个金属原子。

晶胞参数:

a = 40853 pm

b = 40853 pm

c = 40853 pm

α = 90°

β = 90°

γ = 90°

电子层排布:2-8-18-18-1

常见化合价:+1

氧化态:

Main Ag+1

Other Ag0, Ag+2, Ag+3

电离能 (kJ /mol)

M - M+ 731

M+ - M2+ 2073

M2+ - M3+ 3361

M3+ - M4+ 5000

M4+ - M5+ 6700

M5+ - M6+ 8600

M6+ - M7+ 11200

M7+ - M8+ 13400

M8+ - M9+ 15600

M9+ - M10+ 18000

[编辑本段]化学性质:

银的特征氧化数为+1,其化学性质比铜差,常温下,甚至加热时也不与水和空气中的氧作用。

但当空气中含有硫化氢时,银的表面会失去银白色的光泽,这是因为银和空气中的H2S化合成黑色Ag2S的缘故。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Ag + H2S + O2 = 2Ag2S + 2H2O

银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但银能溶解在硝酸或热的浓硫酸中:

加热

2Ag + 2H2SO4(浓) ==== Ag2SO4 + SO2↑ + 2H2O

银在常温下与卤素反应很慢,在加热的条件下即可生成卤化物:

473K

2Ag + F2 ===== 2AgF 暗棕色

加热

2Ag + Cl2 ===== 2AgCl 白色

加热

2Ag + Br2 ===== 2AgBr 淡**

加热

2Ag + I2 ===== 2AgI **

银对硫有很强的亲合势,加热时可以与硫直接化合成Ag2S:

加热

2Ag + S ==== Ag2S

银易溶于硝酸和热的浓硫酸,微溶于热的稀硫酸而不溶于冷的稀硫酸。

盐酸和王水只能使银表面发生氯化,而生成氯化银薄膜。

银具有很好的耐碱性能,不与碱金属氢氧化物和碱金属碳酸盐发生作用。

(1)纸币退出现阶段来看是不可能的,也许能找到一种实体物质,代替纸币。不要说电子货币,真正的纯电子货币,现阶段还很容易出事的(大起大落),你看看比特币。

(2)这张小纸片控制着国家发型的货币总量,纸币让这个货币量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如果变成纯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什么,不是你现在的支付宝或者什么,而是一串代码,比如比特币),现阶段的技术并不是那么完善,一个技术高超的黑客或者一个团体,就能颠覆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至少这个隐患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比现在大很多,所以大多数国家不会冒这个风险。

(3)现阶段用纸币的时候看起来很少,但是真正的结算还是以纸币的方式,这不过这个方式换成了银行卡,手机支付等等,但是如果没有纸币,那么怎么结算。看起来没用纸币,但是最终的结算还是纸币。想象一下,如果某天,你去银行不能取出钱来,那么你还怎么用银行卡和手机支付,就算你用花呗等等工具成功付款了,但是那也是要还的,用什么还?看起来是一串数字,其实真正还的,还是纸币,只不过纸币从前台走向了幕后而已。

(4)纸币将来退出,就好像纸币替代金币、银币、铜钱一样,将来一定会有东西替代它。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我多久多久没用过钱了,手机就行。没错,手机就行,那么如果他的账户上没有那些纸币的符号(比如说账户有3000元,这就是纸币的符号),那么就算他有手机,那也是白搭的。

  天津卫开埠以来,漕运大兴,南北地产,吞吐集散。票号银庄云集,承兑币种繁多,白银、宝钞、制钱、银票同时流通,官办、私营相互通兑,成为我国北方的金融中心,为后来 “造币产业” 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天津形成了深厚的货币文化积淀,在天津近现代史、金融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天津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座造币厂

严格说来,天津清末民初曾出现过三座“造币厂”,即“宝津局”铸币厂、北洋银元局铸币厂和户部造币总厂。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为推动币制改革,缓解因流通不足带来的经济萧条,率先在其创建的“天津机器制造局”(俗称“东局子”,现为解放军运输学院)内设立“宝津局”鼓铸制币。

由于当时各省发行的货币种类繁多、成色各异,一些新派人士就主张统一货币,进行币制改革。即用世界上通用的“银元制”取代传统的“银两制”,以金元银元为主币,以铜元为辅币,迫使方孔制钱退位。此举受到了保守派的顽强抵制。他们提出了各种理由延缓“币制改革”的进程。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直隶总督王文韶引进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先进造币设备,聘用外国技师,在“宝津局”试生产银元铜币。新币种投放流通后,鼓舞和支持了主张“币制改革”的维新派。只可惜这座颇具现代生产能力的造币厂,刚形成生产能力就毁于1900年八国联军的炮火,变成一片废墟。

1902年,袁世凯接任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当时的天津卫及附近地区经过八国联军的劫掠,社会混乱,经济衰溃,物价波动,流通严重不足。要想稳定社会,安抚民心,必先整顿金融,增加投放,统一币制。袁世凯上任伊始就命周学熙赴日考察“工商币制”,回国后立即筹办北洋银元局。

在“宝津局”的废墟中挖出未曾焚毁的制币设备,在原李鸿章淮军护卫营旧址上(该护卫营营房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现址为大悲院的中院,造币厂厂房的位置便是今大雄宝殿之所在)建起第二座铸币厂,即北洋银元局铸币厂(俗称西厂)。银元局的官衙就设在大经路宇纬路口(现址是铁路第一中心小学),周学熙任总办一职。旋即向社会公开招募原造币厂的工人和技师,日夜奋战,仅用72天就铸出了铜元。当年共铸出铜元150万枚投放市场。不久又加铸银元,年获利70余万元。不仅稳定了社会,而且还充实了北洋政府的财政。

清政府见天津银元局的成绩显著,便将筹建户部造币厂的任务交给了袁世凯,由徐世昌总领筹建事宜。户部造币厂是中央的造币机构,规模宏大,设备精良。当时北洋银元局铸币厂西边是寺庙,东边是直指庵,北边划给了高等工业学堂,南边的“河北义地”要建李公祠,无法再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便在银元局衙门的对面,中州会馆旁建了一座占地百余亩的户部造币厂即后来的天津造币总厂(俗称东厂)。

不久,清政府又将全国各地的九个造币厂改为分厂,隶属天津造币总厂管辖(九个分厂是直隶、湖北、江宁、福建、广东、奉天、河南、四川、云南造币厂)。 东厂的建立使天津卫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精、技术最先进的现代制币中心。

清宣统二年(1910年),清朝政府又决定将全国九个分厂生产的铜银币统归天津造币总厂生产,分厂只能生产小币值的铜元。由于大量的新制币投入流通,物价很快得到了平抑,正常的流通秩序也基本得到恢复,一些反对币制改革(由“银两制”转为“银元制”)的保守派也转而拥护“银元制”,从而推动和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东西两厂的没落

清末出现的币制之争,实际上是保守与革新的政治斗争在金融领域的反映。东、西两厂的建立,见证了中国近代史、金融史上的这场斗争,见证了封建金融制向现代金融制过渡的过程,即金本位的“银两制”向“银元制”过渡的全过程。

天津造币总厂的诞生,加快了这场变革的步伐,铜元和银元的大量发行,最终迫使方孔制钱退出了历史舞台,促进了我国金融货币的进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然而,辛亥革命后,东厂和西厂便不再辉煌,尤其是经历了壬子事变,天津的造币产业逐年下滑,直至最后停产。民国建立后,东、西两厂尚能正常生产。

1912年3月,袁世凯为定都北京,向民国政府施加压力,一手策动了兵变(史称壬子兵变),变军自新车站(现天津北站)一路抢下来,东、西两厂均遭哄抢,损失惨重。事后统计,损失白银30万两,厂房被焚,工厂停工。后虽设法恢复了生产,无奈已元气大伤。1928年,北伐革命胜利后,天津造币总厂基本停止了生产。1932年,国民政府在上海重建了一座“中央造币厂”,正式撤销天津造币总厂。自此,天津造币总厂才结束历史使命,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造币总厂在天津只存世30年,但在老百姓心目中,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以至于后来在民间广为传唱的《天津地理买卖杂字》中也有“李公祠,地面广,东西窑洼洋钱厂”的词句。由于这段历史专业性较强,又事关对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评价,故长期以来没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北洋银元局及造币总厂乃至和造币厂相关联的大量历史史实和历史地位始终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提升和关注,令人十分遗憾。

近日报载:河北区政府将要开发建设天津造币总厂旧址,又令人十分欣慰。愿这段历史能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启示。

造币总厂的地道

天津卫的百姓们早就听说,天津造币总厂院内有一条用来运送金银的地道。这条地道给百姓们展现了想象的空间,因而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

由于很少有人目睹过这条地道,使得这条地道愈加神秘。 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天津造币总厂院内真有一条地道。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时任造币总厂厂长的刘梦庚在原北洋银元局官衙院内建造私宅,为出入方便及运送金银币的安全,动用大量人力开挖了一条长约200米横穿大经路的地下通道,直通银元局院内。地道由青砖砌卷石板铺地,据说中山公园里的土山就是用挖地道的土堆起来的。

设在银元局官衙内的洞口,上世纪70年代曾被铁路一中心小学的工宣队挖出来过,并没有发现藏有金银,便用土填死,现在洞口处已变成学校的操场。天津历史上供人通行的地下通道很鲜见,见于记载的更是不多。而河北区就有两条。一条是造币总厂的地道,另一条是曹家花园的地道,这两条地道不是同一年代却相隔如此之近,的确令人称奇。愿此次河北区政府开发此地区能发掘出地道的一端,搞个旅游项目,倒也“曲径通幽”。

关于中国货币,有人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考证的标准不同。 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众所周知,海贝便是其中之一,海贝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这个约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 根据科学考古的发掘资料,在中国殷商时代的中、晚期,已经有了原始的金属铸币--青铜仿制的海贝,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铸币孕育于伟大的青铜时代,诞生于公元前14-11世纪,距今已有3100年以上的历史。在西周时代(公元前11-8世纪),青铜块成为中国普制的一种称量货币。青铜仿制的贝壳在这个时期也有铸行。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由于诸候割据,中国的货币文化呈现出自由奔放的势头,就青铜铸币而言,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货币。不同地区的铸币,它们的器形、重量、文字标志、货币单位、合金成分都不一样。中原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工具刀削,称之为刀币;南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青铜贝。称之为蚁鼻钱;中西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纺轮(或是玉壁),称之为圜钱;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孔圆钱。就目前掌握的资料,除了大量的青铜铸币外,偶而我们还会发现铅质的铸币。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还使用黄金,称之为金钣,也有人称之为印子金。西方的秦也曾仿制过金钣,中原也有过金贝、银贝,还发现过银币。

  战国中期以后,秦国的主要货币是"半两"方孔圆钱。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秦始皇把他的货币制度推广到全国,于是货币也得到了统一。统一秦的金币形制犹如晒干了柿子饼,称之为柿子金,和战国时一样,也可以切割使用。 因为"钱重难行",西汉早期,铜钱也曾几度减重,到西汉武帝的时候,最终确立了法定铜钱重五铢的制度,并且第一次推行中央集权的政策,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钱。王莽篡位以后,打出复古旗号,实际是推行大钱制度,收敛钱财,于是在中国货币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当千、当五千的大钱,并且恢复了布币、刀币等钱制。但它只是昙花一现,汉光武帝重建东汉政权以后,很快便恢复了五铢钱制。从此,五铢钱一直沿用到隋末唐初。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用黄金最多的时期,主要是用于帝王的赏赐。金币的器形仿照马蹄形状,故称之为马蹄金和麒趾金。 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铸行的开元通宝钱,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的宝货制时期,从此铸币不再以重量铭名,彻底摆脱了称量货币的影印。

  用年号作为钱铭,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出现于十六国时期的"汉兴"钱,即成汉李寿汉兴年间(338-343年)铸行的钱币。但年号钱真正盛行是唐宋以后的事情,到北宋淳化(990-994年)以后,一般情况下,每更换一次年号,便会改铸新钱。

  两宋(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铸币的巅峰时期,不仅铸币的数量最多、品种复杂,而且铸钱工艺技术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宋钱上有很好的反映,真、草、行、隶、篆各种书体在宋钱的钱文上都有应用。而且一种年号钱的钱文往往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书体,称之为"对钱",形成了风气,使宋钱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对币制有过一次变革,从淳熙七年起,铜钱的钱文统一改为宋体字,并且在钱背开始纪年。

  元朝以后,中国铜铸币的制作趋向简单,钱文的书法一般都采用真书体,而且钱币的名称也多以"通宝"铭名。明朝中期以后,大约从嘉靖年间起,铜钱逐渐改为黄铜铸币,从此结束了青铜铸币的历史。由于纸币和白银货币的使用,也在铜钱上有所反映,元朝惠宗至正年间曾有过权钞钱,而明末清初又出现了权银钱。

  中国的古代一直采取浇铸工艺,方孔圆钱的形制则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国初年,到民国三年才最后退出历史舞台。受西方货币文化的影响,清光绪二十六年,在广东首先制造了新式的机制铜元,一时间,各地纷纷仿效,大量发行。新式铜元开始是作为机制银元的一种辅币出现的,但在流通过程中,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方孔圆钱。机制铜元只有短短三十几年历史舞台,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以后,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铜元的种类却极其繁杂。

  中国在唐朝以前,白银的使用是很有限的,而且多数用于对外贸易。白银的使用从两宋以后渐渐多起来,就遗存的实物看,宋、元的银铤已经很多。但白银真正取得价值尺度的地位,是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长期作为一种称量货币,到清道光以后,才有了自铸的地方银元。光绪十五年广东试铸光绪元宝大龙图案的机制银元以后,各省才竞相仿制,广为流通。而银元作为真正统一的国币,是民国三年发行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以后,到民国二十四年实行法币政策为止,只有20多年的时间。

  中国的纸币产生于北宋时期,先是由四川地区的一些富商发起,(1023年),政策在益州设"交子务",并于第二年正式发行官交子,以取代私交子,这便是由政策发行的最早的纸币。早期的纸币,名目繁杂,制度也不规范,经过宋、金时期的实践之后,到元朝(1279-1368年),纸币成为中国的主要通货,这对西方也曾经有过很大的影响。到明朝(1368-1644年)纸币名称统一为"大明通行宝钞"。清朝曾一度禁行纸币,到咸丰三年,因财政拮据,才又重新发行"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对于这些古代的纸币,钱币界统称之为古钞。中国的新式纸币,出现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即由北洋铁轨官路总局和台湾先后发行的银元票。光绪二十三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最早的银行,从此中国才有了银行发行的兑换券。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且开始发行人民币,中国的货币又重新统一发行。 纵观中国货币的历史,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它走过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一种极具个性特色的货币文化,还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它和西方的货币文化相映生辉,成为东方货币文化的代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943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