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些收藏玩家爱好收藏古玉,其中高古玉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那么你知道对于高古玉应该要如何辨别清楚它的真伪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高古玉的鉴别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的鉴别方法
1,断新老:器物的钙化,沁色过渡自然,并且深入肌理。短时间作假,绝对不会如此
2,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有的还会有区域性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
3:盘玩时,有钙化的地方会慢慢的变回玉的本性,根据钙化的轻重,时间有长有短;上面的沁色会逐渐变浅,但不会消失。完全变化后,玉器会很润泽。假货则绝对不变。
4:把玉器放进80度左右的温水中,钙化的,会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气泡因为钙化后,改变了内部分子结构,变得疏松了。没有钙化部分不会出现此现象。
5:放进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会感到有一种粘粘的感觉。并且每次都如此,直到盘玩通透。
6:盘玩中的器物,见到汗液或是水后会有一曾灰皮出现。出灰现象
7:用PH值试纸测试,基本会成中性。与当地土壤结构也有关
8: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于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地热,地溼等影响,张裂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个明显的特性。
9:出土玉器都有阴阳面,因为受地溼地热矿物质等的影响,阳面变化较阴面变化小,也就是钙化,沁色,腐蚀等比阴面差。
10:看反光,因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加工面会有很多细小的面组成,所以迎光看时,会有不同的反光。
仿制古玉的七大造假手法
血沁作假
古玉“血沁”,是因玉质松软,地下红色矿质沁入玉体所致。真品苍老温润,精光内含,土锈、土斑较重,浓淡深浅有自然变化的色彩。土斑土锈,决不是浮在表面的。“血沁”作假,一是玉石皮层假冒。红色玉皮看上去很像血沁,光泽较暗,缺乏浓淡深浅的色泽变化。二是染色所为,不是太深就是太浅。
“橘皮纹”作假
古玉的“橘皮纹”,是因地温、地溼因素在玉器表面作用产生,也叫氧化突起。侧光观察时最明晰,手摸不明显。作假的“橘皮纹”,用手不断抚摩可以除去。真古玉的“橘皮纹”,是抚摩不去的。
“黑斑”作假
某些古玉,会在地底受矿物质影响而产生黑斑。“黑斑”作假方法,一般是烧烤后抹蜡。这种带“黑斑”的假玉器,欺骗性大。
“鸡骨白”作假
“鸡骨白”是质地疏松的玉石在地下出现的钙化现象。“鸡骨白”在南方古玉中出土较多,学名叫做“石灰沁”。造假手段有放在火里烧烤和用硫酸泡,“鸡骨”之“白”就是腐蚀后形成的斑点。因这种制作痕迹较明显,有的造假者再雇工擦拭,以达到乱真的效果。
“褪光”作假
有一部分作假“古玉”有独特的亮眼光泽,全无出土文物上的那种沧桑或者斑驳。利用特殊手段把玉器上的“光泽”去掉,会有一种看上去较为古旧、细润的光泽,欺骗性大。
“羊玉”、“狗玉”作假
此二法颇具迷惑性,但“羊玉”用手盘热时嗅之,微有腥味;“狗玉”细看内有雕痕,却少有历史古旧感。
“牛毛纹”作假
真品“牛毛纹”古玉,有一部分纹理是有凹陷的;而假的“牛毛纹”古玉没有细小凹陷,却是道道裂纹。质坚者纹细如发,再加上提油上色,看上去以为是“牛毛纹”古玉。
高古玉的保养方法
一畏火:“常与火近,色浆即退”。强光的持久照射亦应尽量避免,尤其出土不久的玉器,受光热后色更易变淡。
二畏冰:“常与冰近,色沁不活”。
三畏惊气:“佩者不慎,往往坠地,如落砖石之上,重则损伤,轻则肌理含有裂纹,其微细如发,骤视之而不得见”。
鸡骨白算和田玉的特殊品种,它的颜色比较均匀明亮,白度甚至高过羊脂白玉。其实它是一种介于白玉和石头之间玉化程度不完全的半玉石,具有和田玉籽料的皮色和油脂感,致密性高,但硬度很低,不通透。
鸡骨白算和田玉鸡骨白其实算和田玉的,它是和田玉中比较特殊的品种,它的颜色比较透亮,它的白度甚至高过羊脂白玉,在市场上也备受出名。
鸡骨白其实是一种介于白玉和石头之间玉化程度不完全的半玉石,具有和田玉籽料的皮色和油脂感,致密性高,但不通透。
同时鸡骨白的品质也有等级之分,其中质地较好的是叫做瓷白,表面的光泽度高,没有裂纹,密度高,具有很高的盘玩价值。
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但不是普通的光泽,而是特殊的光泽,专指古物表面的一层光泽。大凡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才会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即所谓“包浆”是也。可以这样说,包浆是在时间的磨石上,被岁月的流逝运动慢慢打磨出来的,那层微弱的光面异常含蓄,若不仔细观察则难以分辨包浆之为光泽,含蓄温润,幽幽的毫不张扬,予人一份淡淡的亲切,有如古之君子,谦谦和蔼,与其接触总能感觉到春风沐人,它符合一个儒者的学养。如果是崭新的器物,表面就不会有“包浆”,而是最普通的光泽,一眼望去锋芒毕露,像一位文化生意人善于夸夸其谈炫耀于世,用一个古董行专有词汇来形容,称之为“贼光”。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过去古董界称为“包浆”。它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或者土埋水浸,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静,告诉你,这件东西有了年纪,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那恰恰是与刚出炉的新货那种刺目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相对照的。 不只瓷器、木器、玉器、铜器、牙雕等有包浆,连书画碑拓等薄如蝉翼的纸绢制品在内行人眼里也统统有包浆。 包浆既然承托岁月,年代越久的东西,包浆越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新买来的竹席,不论打磨得多少光滑,都不算有包浆,但老祖母睡了五十年的竹席,包浆红亮不待言说。新锄头的把柄没有包浆,老农民的锄头柄,无不包浆厚实。以下分类讲解玉器包浆入土古玉简称“土古”。从现象看,其外表层很容易在常温下形成,好像南翔小笼包子淌下的汤汁,冷却后凝固成一层厚厚的半透明体,有这样的质感才弥足珍贵。 玉器包浆 高古玉品对温、湿度特别敏感,玉色深浅也会随之变化。玉品随着温、湿变化好像是个“感应器”,天热时敏感于空气的干湿,在生成中吸收人体的汗腺液,气温下降后,玉表层与凝聚的汗腺液得以收缩,又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作用,日月递增之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光泽,但至今无法解释它的形成机理,笼统归纳为仿佛是有生命的熟坑包浆。“土古”忌讳高温,一经“提灰”便成死玉,再保养至多也只是一层浮浅的光泽,诚如“传世古”那种薄光,这些均无手感可言。鸡骨白与玉质钙化则无法谈及,因鸡骨白上尚剩宝浆不具备典型的特征。也未必都能复苏还原,而玉质钙化更无包浆可言了。瓷器包浆事实上瓷器在传世过程中都会形成包浆,相对而言,在同等材料、工艺的成型器,并在同等环境中年代久的民器包浆更明显。这说明是一个规律,但如若不是如此,则决不可认真认定。因为环境与瓷器本身的配方、用材以及烧成温度等是材料差的一定陈旧、易陈旧。
通常我们认为年久的一定陈旧,年代近的一定要新一点,这(汝器除外)是我们常人的感官意识,因为主要和太多关注的是民窑,有关或者见多的为一般的器。包浆的形成一是外部自然环境,除外还与瓷器本身内部结构疏松与致密相关。而所谓胎骨的疏松与致密,一是反映在成器的温度上;二是材料本身的优劣和细密程度上。我们应当明白,包浆实际是由大量我们肉眼所不可见的细菌等而形成,那么从细菌可繁殖与生存的环境而言,自然是疏松的胎骨之器空间更大。于是绝对的说同一个时代的官器和民器在相同环境的存放过程中,民窑一定要比官器的包浆厚也陈旧的多。
我在“易被认假、断错的瓷中精品、御器”一文中,所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而且反复讲到宝石、玛瑙、玉以及水晶、珍珠等添入瓷器之中的事实。就是想让天下的藏家,注意关注那些真正的国宝,而不要进入误区。因为我们能见到早在汉代的宝石出土以后与现今的宝石只是微微的在放大镜下有一层雾光以外,和现今新的宝石全无任何区别,这说明材质是第一性的。而更现实的是,实实在在南宋官器远比民国瓷器表面更新,而且刺人眼目,而这种刺人眼目之光的光源,事实源于南宋官器中的宝石等之光源。而我们在南宋官器厚而极重的釉面不一定能较好的看出宝石之光,因为宝石比重大,所以在釉面烧时添加的过程会溶入釉底胎面之上,但在破器的断面则一目了然。当然这以事实在没有亲自体会和感悟的人会不接受,但这一定是事实。而如若我们能够认识与感悟到这一点时,我们才能从传统认证的理念中走出,更多的会对古瓷鉴定认识上来个飞越,同样花钱收藏,自然收之国宝为好。
综上认识瓷器的包浆,当辩证的去认识,不可只继承传统而没有创新,时代在进步与前进,理念应当更新。我们尊重先辈、前人,但他们的知识是哪个时代的高山,可在更科学进步的时代面前,则未必。超越高山不是否认,而是传承与继承以至于为了更好的发扬光大。文物是世界的,知识是人类的,我们自己微不足道,只不过在还原一个原本而已。铜器包浆 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判断一件铜器的真伪,主要还是从其外观上看,具体地说就是锈迹和包浆,而这两点也正好是商家们作伪的重点环节。“通常情况下,发掘品的伪锈作法有两种。一是将铜器放人醋酸中,然后埋入地下,这样很快便能生成锈色;二是将铜器放人盐卤(氯化氨)、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铜腐蚀成旧色,然后用胶水往铜器表面粘锈。当然,如果你手上的宝物是传世品,商家们则更加看重铜器表面的包浆,他们往往习惯将伪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蜡,以此形成漂亮的包浆。”
那么,在如此缜密的作伪手法下,如何才能有效鉴别真假铜器呢?据王老师介绍,判断一件铜器的真假与否,首先还是得看外观,“真品铜器上 的锈色往往是深入铜器表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不容易被擦掉。而伪锈则不然,由于往往是做在铜器表面,所以也被称作‘浮锈’,这种锈比较轻浮,容易税落,往往经碱水一煮便不堪一击。同时,传世品的包浆真伪也易识别,真品包浆沉着、光滑,而伪品则漂浮、发亮。”除此之外,铜器的气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赝品多用化学物质来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化学性怪味,而真品则没有这种怪味。“当然,仅凭这些来判断仍然是不够的,铜器的铜质、声音、做工等等,都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而这些一时难以解释清楚的东西,只能靠大家在今后的收藏中慢慢积累 。木质包浆紫檀、红木、黄花梨、铁梨木等一些高档木材,
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质外泄,和空气中的尘土、人们触摸的
汗渍,互相融会成了包浆。这种类似清漆罩过的光亮,却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蜡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产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这些非玉的东西,都呈现出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这就是藏家们所说的“包浆亮”。 其实,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等传世古玩之所以也会出现“包浆”,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长期把玩、擦拭的结果。由于成千上万次把玩和擦拭,把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变得光鉴可以照人了。也因为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烟壶、砚台、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们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频繁,“包浆”也愈加明显。当然,这里也因为人们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帮助了“包浆”的形成。 所以,一些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们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时候空气洁净,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尘数次,也就更难形成“包浆”了。如果你轻易地认为这种瓶罐由于缺少“包浆”而断定是新货赝品,那就像竹篮打水,永远要“漏”定了。 古钱传世日久,表面在空气中产生的一种色泽,也称包浆。这种包浆呈古铜色或黑色,真者沉着,伪者飘浮,一般年代愈久,颜色愈深,虽是极薄一层,但煮洗也不会脱落。伪造包浆是放在煤烟、油烟上熏黑,再上蜡打光,如用开水洗刷,伪浆便会失去。 鉴定古物,包浆甚为重要。倘你还不具备“望而知之”的功力,一时还搞不清楚古物的形制、时代面貌、工艺特征、不妨可以从包浆入手,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旧包浆。如果一件古物包浆是真旧的,是到那个年纪的,工艺又不错,你看了欢喜,买下来,虽不中,亦不远矣。
包浆种类有很多,近来亦多有高手仿制,但多数假包浆是匆忙做出来的,浮滑急躁,急功近利的马脚终将露出,多看多摸多想,真假判然可分。就像黄瓜、丝瓜、茄子,从没见过的人,你怎么说也不甚了了,倘拉他到菜场去,几分钟之内,他就一辈子忘不了了。
以下教你如何“看”包浆 有包浆的器物只要拿干净的燥布轻轻地揩擦,就会立即出现一种光亮,而且有越揩越亮的感觉,这就是所谓包浆亮。这也是寒来暑往,干燥与潮湿,乃至爱心所呵护的结果,也是历史打下的“火漆印”。有人为了追求包浆效果,常常将新品用蜡打,皮鞋油擦,椰子油搽,色拉油浸,于是也出现了一种光亮,但仅仅是一种肤浅的浮光,与精光深邃的包浆亮有千里之别。近年作伪的铜器,如佛像、香炉等,可以作成旧色,看似古色古香,可是难以造成深邃的包浆亮,会露出破绽。用氨水等化学药水浸泡的瓷器,可以退去火光,形成一定程度的宝光,却毫无包浆。木器更是这样,凡是高级的木器,如紫檀、黄花梨、红木、乌木等,其本身就有一种油性,加上包浆,就会越揩越亮,精光内含,灵气四溢,令人百看不厌。可是有人不知包浆的珍贵,硬是用热水和洗洁精,将包浆洗得一干二净,变得白乎乎、燥兮兮,毫无灵气可言,殊为可惜。近年来我们试用84消毒液浸泡肮脏的传世瓷器,发现可以用来鉴别瓷器的新旧和大致的年代。只要是传世的古旧瓷器,84消毒液不仅可以除去器身上的污垢,还能出现明显的包浆亮,年代越久的包浆也越亮。但釉上彩是禁止浸泡的。如果是近年生产的新瓷器,则浸前与浸后变化不大。这一方法公开出来,让爱好瓷器的初学者得以借鉴。当然尽量不用这些刺激性很强的化学药水。木器等更要禁止使用。器物需要清洁时,还是适宜用木盆或塑料盆,盛上清水也可少量放些洗洁精小心清洗。千万不能用坚硬的器皿用来盛水洗瓷器,稍一不慎就会造成磕碰等后果。几年前,有瓷器爱好者将一只罕见的康熙朝茄皮薄胎天球瓶,因玻璃质感极强,看似新品,实为旧物。他竟将它放在水泥制成的水斗中冲洗,结果将瓶口给碰碎了,殊为可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生产出的瓷器有些已经仿出了近似的包浆,不可掉以轻心,只看一点,不及其余。自然如发现了一点破绽,则要抓住不放,决不能有侥幸心理,想捡漏或相信故事,鉴别时要作全面观察。
其他如古籍善本、书画也同样存在包浆,不过没有出现光亮,只是一种旧色,阴阳面有明显的色差,作伪书画用浓茶水喷洒,混充包浆,正反面就没有色差。有种色差也称阴阳面,请参见《辨阴阳》。
包浆是一种难以伪造的时代特征,传世时间越久,包浆也越深,因而揩擦就容易出现包浆亮。包浆是传世古物的标志,新品与旧物的分水岭。只要学会看包浆,即能鉴别器物的新旧,再推断其真伪,以便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可以少花冤枉钱!
上文已说到瓷器也同样有包浆。现在高仿红釉器,如瓶、盆、罐等,缺乏鉴别经验的人看不出是新是旧,亦可用布揩。旧瓷充满包浆,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釉面还有一种古旧肥厚滋润的感觉。有些有年份的新仿瓷品、也有类似湿润感,但缺乏久经沧桑的古旧感,难以和真品相比拟。有包浆的旧瓷用手去摸,没有涩度,比较滑手,新器缺少这种感觉。这主要是包浆在起作用。多年前发现仿青瓷海浸作伪之法,即让刚出窑的仿晋唐瓷品,如怪兽、羊、天禄等,用网袋包裹,全部沉到海水里,并设法让一些寄生物如海贝、牡蛎等来叮吸。一年以后,打捞上来,再将寄生物大部分清理掉,只留下小的以及剩余的痕迹,混充古物。对这种“新发明”稍不注意即会上当,因为出水、出土的古物不存在包浆,藏家不可不察。当然也确实有沉船出土之物,要注意全面观察和考察,乃至调查研究,不可混为一谈。
高古玉器不仅有古朴的包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且又有神韵鲜活的外表,而现代的仿品却缺少高古玉独有的神韵。正因为如此,高古玉也受到了很多古玉收藏爱好者喜爱!但目前高古玉市场上的高古玉真伪难辨,也令众多古玉收藏爱好者吃亏上当,以下小编就总结了一些高古玉简单实用的辨伪小窍门,希望此文能够对各位古玉收藏爱好者有所帮助。
1、玻璃光
玻璃光一般在潮湿和密闭的环境中容易形成,颗粒细、密度大的玉质容易形成,盘过的比没有盘地的容易形成。玻璃光泽,又似由内发,其色蓝盈盈的,还能反射其他物品的影子。沁成时间在1200年以上。
2
包浆
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3
玉萎缩
由缝隙处萎缩,再形成线状萎缩,再导致边缘等处的大面积萎缩。用几百年至几千年不等。
4
绺莹沁
绺莹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200年以上。
5
黑漆古
多由墓坑中的水银所沁,有凹陷现象或闪现银星。时间在1600年以上。
6
开窗
古玉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洁和距离边缘远的地方,在到了满沁或者快到满沁的状态时,往往会留有一小块尚未受到沁染而显露原来玉器底子的地方,这片地方就称为“开窗“,从开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玉器原来的本来面目。沁到这样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
7
变形
松软的玉器,遇到外力,就可能扭曲变形。刚出土的松软古玉,在初盘时期,不要过于用力,以免损伤玉器。经后之后,就会变得坚硬起来。
8
花脸沁
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9
牛毛纹
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时间需要800年以上。
10
全皮色
某种单一皮色基本能布满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钙化、包浆等,但并未将玉器的肌理渗透。时间需要1300年以上。
11
铁红沁
受铁或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12
石灰沁
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石灰沁重者,玉内开始变得发红,像小孩子的脸色,称为“孩儿面”需要千年以上时间。沁蚀的更重者,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皮壳,有薄有厚,称为“鸡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时间。沁得最重者,状如朽骨,时间要在3000年以上。
13
血沁
又称血古。古人认为血古为血所沁。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血液时间一长就不再是红色。这种色是由尸骨、色液、颜料、石灰、红漆、木料、土壤等东西共同沁成的,可将玉器沁成猩红色、枣皮红、酱紫斑等色。不过,要形成枣皮红和酱紫斑得需要700年以上的时间。
14
朱砂沁
主要受殓葬的朱砂所沁。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粗糙处,将附近的玉皮染红。若将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红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时间。
15
水银沁
水银沁的水银既来自殓葬水银,也来自土壤中的水银。一般来讲,土壤中的水银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们习惯将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沁古,将沁成线状的或小斑点的叫做水银沁。千年以内的水银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内的水银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银沁又黑又厚又亮。
16
土沁
土沁一般由红土和黄土沁成,呈浇黄至土红色,中间似乎有一个小核,核周围呈现放射性云块形斑痕状,好似用**炸药的鞭炮崩的痕迹。过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会出现疙瘩或小坑,或变为土咬或蛀蚀。
17
水沁
净水能使玉器晶莹、滑润,几百年之内的,呈玻璃质的蓝绿萤光,被称为“澄潭水”;几百年以上表面就长一层水锈。大部分的水沁是污浊之水,玉器被染上污浊之气,或被水中矿物质所沁,300年开始长水锈,1000年可使玉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锈变得十分干老。
18
钉金沁
钉金沁的沁占呈钉子眼儿状,带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线状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钉金水银沁。形成钉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19
凹陷
开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进的物质与玉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挥发、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属沁入。时间分情况而异,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会开始显现,时间越长,凹陷越重。
20
饭糁
是指在玉的里面生成的点状、颗粒状的带色物质,就像玉的里面有大米饭粒、小米饭粒、玉米糁,有的还伴有粥状物。沁成这种情况,玉质疏松的600年即可,致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21
冰裂纹
冰裂纹又称“开片”。是玉石的自然老化(例如受热胀冷缩和水、空气作用,以及弱酸、弱碱的腐蚀)现象,以及沁进之物的催化作用的结果,需要的时间要在1900年以上。
22
钙化
这是玉石一种变质现象,多由氧化和复分解过程而形成比较疏松的物质,所以较为松脆,怕磕碰。这种钙化层就越厚。
23
全色沁
也称坩色沁。这种沁的特征是,大面积的乃至整个玉器,从外到内沁成某一主色调。名称有坩黄、坩青、虾籽青、皮蛋青、秋葵黄、枣皮红、老土红、冰糖色、玫瑰紫等几十种。沁成这类颜色至少要用1500年以上。
以上沁蚀状态生成时间,是相对于中等的土壤、气候条件而言的。我们习惯将古玉存放环境为分干、中、湿以及热、温、寒等若干类土壤气候类型。若在干性和高寒地区环境内,沁蚀的速度就慢得多;在密闭及腐蚀物少的环境里,沁蚀的速度就会更慢一些;在湿热性环境内,沁蚀的速度就会快得多;在强酸、强碱或海滩盐地区的环境中,沁蚀和腐蚀的速度就更快。古玉所处的小环境还分水坑、火坑和干坑。一般讲,水坑之玉多斑点,形如虫蛀;火坑之玉多裂纹,形同石灰;干坑之玉皆带有枯槁之色、土锈之痕。三者如无变质或蚀缺,盘之日久,皆可复原,但水坑不如火坑,火坑不如干坑,火坑之玉是最难恢复原状的。
和田玉的“白度”一词在行业间、收藏界、交易市场、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因认知不同、恶意传播、地域差异等多种原因导致的千差万别五花八门的说法。那么我们客观的就目前的一些主流的分类说法做一个求同存异的梳理。
我们先码一下过去到现在大家用在形容和田玉里的白度的名词:从白度的色力从强至弱我们可以做一个大概分级:特级白、一级白、二级白、三级白、高青白、青白。这个分级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新疆地区的分级里多一个羊脂白,其实“羊脂白”这个词并不是“白”这个颜色的力度的表达,而是质量的一个概称,我们常说“白如凝脂”就是形容羊脂白,但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其实绝大部分羊脂玉的白并非顶级的那种耀眼的白,而是一种暖白。新疆市场还约定俗成的对于特、一、二、三级白在一些地区和领域给予了指导性的价格区间。对于市场的区域性阶段性良性发展和活跃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行业外广泛的消费者、玩家这里大家对于白度也有着不同的认知。大抵出于三个原因,一是每个人对于白度的区分认知不同;二是大家赏玩交易和田玉的地区不同,以经验来看,同样一块和田玉在不同地区的白度表现是有差异的,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是因为各地区的空气净度不同,自然光光线的强度不同、紫外线照射强度不同等,使我们经常出现同一个人看同一块玉,在新疆看起来很白,拿到北京上海等地方看就没有那么白的情况。三是从和田玉的矿物质角度上讲,和田玉属于集合体玉石,除了大量的透闪石以外,有的还含有多达几十种其他的矿物质元素和金属元素微量沁染等。有透辉石、绿帘石、斜黝帘石、镁橄榄石、粗晶状透闪石、白云石、石英、磁铁矿、黄铁矿、镁铁尖晶石、磷灰石等,加上观察光线和环境色的不同,这些会对我们的视觉观感造成各种各样的差别。从而也导致丛生了各种各样的“白度”或者说“白色”。诸如:“葱白”、“鱼肚白”、“钻白”、“月牙白”、“直白”、“纸白”“礓白”“鸡骨白”“珍珠白”各种对于白度的描述词。白度也不是直接关乎玉质,我们在赏玉、藏玉的过程当中正确的理解和传递就可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