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到底是什么材质的玉,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的描述加以想象。和氏璧是什么玉”的说法出现了很多种:
说法一:和氏璧是独山玉。和氏璧产于湖北襄阳,而河南南阳独山玉的产地与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阳最近,所以独山玉的可能性较大。然而独山玉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被开采利用,至卞和所处的春秋时期已普遍流传,楚国的玉石鉴定高手们没理由不识独山玉。
说法二:和氏璧是和田玉。璞就是藏有玉的石头,外面是石头,美玉藏中间,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种,有的外皮很厚,是糖色和石头,称石包玉。
这种“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头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点。加之蔺相如提到和氏璧“有瑕”,这瑕就专指玉。那个时代的玉德说多次提到和田玉的“瑕”问题。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
说法三:和氏璧是拉长石。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和氏璧为拉长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据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记述“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符合拉长石的变色光学效应,且杜光庭曾随唐僖宗入蜀避乱,亲眼见过传国玉玺,其描述应该可信。但拉长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传说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状,有较厚的皮壳,拉长石却未曾见到似有皮壳的形态出现过。
说法四:和氏璧是绿松石。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杜光庭杜光庭的《录异记》和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和氏璧颜色现象的描述,认为产自湖北荆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释为绿松石岩,俗名“襄阳甸子”。因为绿松石是湖北特产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谓荆州地界之内,而且,绿松石通常有一层外皮。
扩展资料
和氏璧
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
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
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
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和氏璧
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著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且它们的形成时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
玉有硬软之分,硬玉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造岩矿物之一辉石族中的一种少见品种,属单斜晶系。 软玉 是一种具链状结构的含水钙镁硅酸盐。它是造岩矿物 角闪石 族中以 透闪石 、 阳起石 为主,并含有其它微量矿物成分的显微纤维状或致密块状矿物集合体。化学成分为Ca2(Mg,Fe2+)5 (Si4O11) 2(OH) 2。属单斜晶系。 从矿物学和 岩石学 的概念来考证,中华文明中所用的所谓“真玉”,实际上就是现代所说得“软玉”。现代矿物学对软玉特征得描述,与古代对其质地细腻坚韧、色泽温润典雅、硬度大、具透明度、适合雕琢玉器美术品特征得描述是相吻合的!因此,从玉的狭义概念出发,可以将玉定义为:通常是指有某种矿物所组成的单矿物集合体。具体地讲,既指的是“硬玉”和“软玉”。前者是由矿物学上的辉石族矿物硬玉所组成的矿物集合体,俗称“翡翠”;后者是由矿物学上的角闪石族矿物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矿物所组成的矿物集合体,俗称“ 和田玉 ”它们的硬度均大于6。国际上统称的玉(Jade)也是专指硬玉和软玉,其他玉雕石料统称为玉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