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在古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墓里会有玉蝉?

蝉在古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古墓里会有玉蝉?,第1张

很多时候,人们会偶然发现一些古墓,而在古墓出土的众多文物中,玉器是一种工艺精湛的珍贵文物。玉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除了常见的玉璧、玉环、玉珏等玉器之外,还有一种玉蝉,顾名思义就是雕刻成蝉的形状的玉器。但是为什么要把它弄得像蝉一样呢?蝉在古代有什么特殊含义吗?为什么要和墓主人一起葬玉蝉?

1出土玉蝉

玉蝉是一种玉器,出现在许多古墓中。最早的玉蝉发现于新石器时代,是兴隆洼文化的文物,距今约8000年。这是发现最早的玉蝉,从商代到战国,玉蝉是古墓的常客。从这些出土的玉蝉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玉蝉造型比较简单,材质也不好,也不好。它们大多被用作装饰品,挂在身上。

然后,玉蝉的雕刻技术逐渐成熟。到了汉代,材料、刀具、形制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直到东晋,很少见到玉蝉。不是没有玉蝉,只是出现的数量和频率都比前期少。甚至到了清末,假玉蝉也开始制作了。成品与真正的玉蝉大相径庭。毕竟,它们是假的。谁会用真的好玉来造假呢?

2蝉的含义

夏天经常出现蝉,在闷热的夏天整天叫个不停,真的很烦。但除此之外,蝉还因为其他事件留在地下,有的要待上十几年才能钻出地面,享受一个夏天的阳光雨露。且不说会对树木造成伤害,但这种破土而出,跳跃式漫画jumpmh,就足以让人注意到她的存在。所以蝉有重生复活的意思。

3为什么要放生玉蝉?

玉蝉之所以被埋在死者口中,就是因为蝉的这一特性。蝉在土地里呆几年甚至十几年,人死后也埋在土地里。所以蝉的出现被代入人的生活,比喻人的重生。蝉当然可以破土而出,因为这是它成长的过程,但是人被埋了,就是它生命的终结,所以这种做法只能是一种道德,不可能成为现实。

另外,蝉只喝露水,不吃别的,是因为“喝露水不吃别的”。他们也被视为高贵和崇高的象征,所以他们给死者口中的玉蝉。封建迷信虽然不可避免,但也是古人的精神寄托。

中国拥有悠久的玉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早期文明就已将玉作为祭祀礼器和财富象征进行使用了。中国人不仅爱玉、喜欢佩戴玉质饰品,更是常常把君子比作美玉,用玉来称赞君王的美德,将玉作为馈赠亲朋友人的佳品,用玉的品德来教育子嗣后代。但大家知道吗?玉石虽好却不能随意佩戴或者赠送,有一美女带一“玉蝉”上鉴宝节目,自称已经戴了十几年,专家连称其胆子大。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件事,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普通人戴玉都有哪些讲究呢?

古人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常将君子比作美玉,贵族更是将佩玉作为身份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制度叫“六瑞制”,意思是身份不同的六种贵族要使用六种不同规格的玉器,即:“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在古代玉除了是身份的象征外,还被用来传递一些约定俗成又不便直言的信息,比如玉环既用作配饰,也可作为君王对臣下特赦的信物,如果是玉珏的话则是君王与臣下断绝的标志。

被用作祭祀礼器的玉璧有时也被当作见面礼和信物,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或两国之间进行国事访问时使者都要执玉璧作为见面之礼,显示尊崇敬意。如果是两国交战,降服者口衔玉璧,则意为自认死罪。玉璧如果用在墓葬中,常常被置于逝者的背部,表示必死,玉璧有时也和玉蝉一样被死者含在口中,称为“含璧”,表示无生。玉瑗做臂饰,地位极为尊贵者方可佩戴,也成为高位者驱使低位者活动的信物。到了今天,社会进步,对于佩玉,人们更多地是考虑其修饰及养身功能。

古人普遍认为食用和佩戴玉,能延年益寿、强健体魄、养颜美容,我们的诗仙李白就是一位狂热的食玉爱好者,在他的诗作中也多次提到服玉修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玉屑》中曾说:“玉可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而现代科学现代科学表明,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 铜、铬、锰等,于是越来愈多的现代人选择将玉作为自己的饰品来进行佩戴,那么,今天的人们佩戴玉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不戴来历不明的玉。玉埋藏在地下几万上亿年,经过复杂的地质活动,才形成玉石矿,玉石中含有大量矿物元素,这些矿物元素有一些确实是人类所需的,目前没有科学研究表明,佩戴玉石就能补充这些微量元素。但不少商家将戴玉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作为宣传噱头来吸引顾客,不少人也受到这类宣传的蛊惑,选择购置玉质饰品。而一些不法商贩为提高利润往往用工业化学品制造假玉石,这就会造成玉石饰品中放射性、重金属、化学品超标等问题,所以如果要戴玉,还是要到正规商家去购买有相应资质证明的玉石,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三无玉石。

第二、不戴古玉,特别是玉上有血沁的。带有血沁的古玉一般都是随葬玉,为了驱邪及保存尸身的考虑与逝者一起埋入地下多年后,被盗墓贼**出来拿到市场上售卖。这种玉本身作为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文物本就不该拿到市场上来售卖,再加上作为逝者的随葬品佩戴在活人身上,终归还是有些不妥。

还有一种带血沁的玉虽说不是古玉,但也最好不要佩戴,这种玉上的血沁是不法商人将玉放在活猫活狗腹腔内活埋在地下一段时间后形成的,不仅不是玉石历史悠久有价值的体现,而且还白白断送几条生灵的性命,这样玉再怎么戴也无法起到保健作用。不可双戴玉。玉石确实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也不是戴得越多越好,毕竟万事讲究适可而止。对于老年人玉项链、玉手镯、玉戒指不必都戴,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样佩戴就好,也不必过分追求金玉满堂。同时过分贵重的玉饰品也不适宜馈赠给年轻人佩戴,年轻人天性跳脱难免磕碰损坏。

在一期鉴宝节目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女士带来了一枚“玉蝉”,这枚“玉蝉”玉质透亮,水色饱满,品质上乘,雕工栩栩如生,十分精美。据这位美女所言,这枚“玉蝉”是她十年前偶然购得的,因为“玉蝉”的模样十分好看精致,再加上听说长期佩戴玉能使人身体更健康、更有灵气,所以买回这枚“玉蝉”后,她就一直佩戴从未离身。现在因为家里生意困顿,急需资金周转,无奈之下,才带这枚“玉蝉”来上鉴宝节目,希望专家鉴定一下,看能否缓解目前的经济压力。

原本对“玉蝉”兴趣满满的专家在听完女子的讲述“玉蝉”从不离身的故事后,表情却突然变得有些微妙,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一枚随葬玉。古代贵族去世后,后人会在他们的口中放入一块玉。古人认为玉有通灵之能,将玉雕成“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女子所戴的这枚“玉蝉”,经专家鉴定确实为汉代所制。

那这枚“玉蝉”又如何到落到女子手中的呢?经专家推测,这枚“玉蝉”应该是被盗墓贼**后流落民间,在机缘巧合之下被这位女士购得的。经过鉴定,这枚“玉蝉”确实历史悠久,做工精致,收藏价值极高,最终专家给出的估值高达六十万,女子也算是如愿以偿,但专家的一席话还是吓得她脸色苍白,本想强健身体才戴的玉却将死人口中的东西自己贴身戴了十年,还是让人有些毛骨悚然的。

结语:其实无论古人戴玉还是今人戴玉,都是因为玉石的美好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的期望和追求。一块优质美玉的形成需要上万年复杂的地质活动,还需要成千年的流水冲刷浸润,《说文解字》里说“玉者,石之美者”,正是从外形和品质两方面对玉的高度赞扬。石性坚硬取其坚贞,玉为石之美者,在坚定不移之余更多了几分温厚之色。

古董文物之所以值钱,除了它本身的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历史意义。它们是时代的见证者,是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物质留存,它们应该待在博物馆中,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去参观瞻仰寻根问祖,找到文化的归处,而不该被盗墓者**出来作为某些人装点自身门面的可悲饰品,或是作为某些人掩饰自己数典忘祖本性的遮羞布,更不该被盗墓贼以可耻的价格卖到海外成为他人的猎奇收藏品。

对于盗墓贼冒犯逝者唯利是图的行为,我们要深深唾弃;对于文物贩子数典忘祖买卖文物的行为,我们更是要坚决反对积极制止。提升文物保护的意识,我们要从年轻孩子做起。盗墓故事虽然有趣,但盗墓倒卖文物的行为是违法。

玉蝉作为陪葬玉器已被广泛使用并经久不衰,尤其是在汉代。 葬礼概念与它有很大关系。

1蝉喝露汁,吸木髓生长。 古人视蝉为高贵之物,常用蝉来寓意美好的事物。 另外,蝉蛹变成蝉,意味着灵魂将重生。 因此,古人将其放入死者口中,希望能重生灵魂。 蝉本身就是文人墨客推崇的动物。 蝉生活在高大的树枝上,只吃露水而不吃人的烟花,这符合古人对君子形象的追求。 再加上晶莹剔透的玉石,堪称尊贵之物。 因此,水晶玉雕的蝉显得更加高贵典雅。

2玉蝉一般只配有钱人。 相传在乾隆的陵墓中发现了迷失在浑水中的玉蝉。 显然,这就是乾隆帝口中的陪葬品。 可惜他的陵墓被孙殿英等人毁坏。 石全老人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经受如此折腾,着实令人悲哀。

3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玉蝉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在红山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了更早的玉器,包括玉蝉。 显然,古人很早就知道蝉,并将其视为祭祀对象。 因此,佩戴玉蝉是道德和地位的象征,或者是“君子”身份的象征。 因此,《礼记·曲礼》中有“君子无故,玉不散”。  “君子如玉如玉。” 尤其是白玉雕琢的玉蝉,更能彰显其高高在上、格格不入的君子精神。

自汉代以来,玉蝉就以蝉羽化为比喻人重生。 将玉蝉放入死者口中称为蝉,寓意神仙不死,重生。 将蝉戴在身上,意味着高贵、纯洁,所以玉蝉不仅是生命的装饰品,也是死者的葬玉。 蝉翅又称蝉翅,薄而透明,花纹精美。 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常用于表达女性服装的美感和轻薄感。 也表达了女人的美丽。 所以,送玉婵和女人在一起,是为了赞美女人的美丽。 因为蝉的生命周期开始和结束,它是顽强的。 古人常将其比喻为子孙满堂,子孙繁衍无穷。 因此,送新人于婵,有子孙满堂、子孙繁盛之意。

中国 历史 上,人们非常重视人去世之后的事,无论是有钱没钱都非常注重,众所周知有钱人死了之后,陪葬品无数,王公贵族死后甚至拉人陪葬,皇帝就更不用说了,古墓里用宝贝成堆来形容都不为过,除此之外那就是他们的嘴里要含着东西。

有趣的是,即使有些人家穷的没有能力为死者准备棺材,也是要往嘴里塞东西的,一般都是铜钱,实在拿不出,米粒也行。民间管这个叫压舌。王公贵族们的压舌则是五花八门的。

比如清朝 历史 中慈禧的压舌之物便是夜明珠,价值连城,据说是漆黑的夜晚,百米之外都能看到其发出的绿光。也有传言说慈禧的身子不腐就靠它。可惜的是慈禧墓被孙殿英盗了之后,这颗夜明珠也不翼而飞,为了取它,慈禧的嘴都被刀子直接划破。

乾隆的压舌物在 历史 上也非常出名,是一个玉蝉,这个相比一些俗物有意境的多,因为这象征着死者的美好愿望,金蝉脱壳,这就是再说渴望自己能够轮回转世。

那么为什么古人死后一定要压舌呢?说法有很多,接下来为大家列举几种说法。

第一个也是最简单的就是,古人很迷信,他们认为人死后嘴里含着东西,在阴间就不会乱讲话,以防祸从口出。

第二个,此物可以再阴间充当买路钱,通俗的解释就是买通路上的小鬼。

第三个也是最靠谱的,从科学的角度看,人死后皮肤塌陷下去,死者看起来无比狰狞,在嘴里放东西可以将面部撑起来,也算是体面地离去。

但是要知道 历史 上古人可不会这么想,他们的这个习惯,说白了就是因为迷信。

古人死后嘴里放东西这一习俗被称为“压舌”,这是一种源自先秦时期的含殓制度。通常把死者口中放置的米贝称为“饭”,而把放置的珠玉称为“含”。含则是帝王、贵族死后所享用的礼仪,而普通人只能是饭。

含殓之礼通常在死者穿盖好之后进行,所有的至亲基本都会到场“亲视含殓”。古代对含殓制度也是有严格规定的,尤其是含殓物的选择要遵从规定,因为它是死者身份的象征,绝对不能僭越等级。

根据《周礼》中记载,含殓制度规定,天子死后口中含珠,诸侯口中含玉,大夫口中含璧,士则含贝。唐代杜佑所撰的《通典》记载,皇帝及三品以上官员饭粱含璧,四品和五品官员饭稷含碧,六品以下官员饭粱含贝。

到了宋代,含殓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司马光的《书仪》记载,宋时用铜钱代替了贝,珠玉往往会被盗贼盯上,而铜钱放的再多也不显得贵重,所以只放三钱便可。这种丧葬习俗现在民间也是有的。

为何会产生含殓制度为什么?

关于古人死后“压舌”习俗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也就两类,一种是说,死者口中有物,可避免死者去往阴曹地府的黄泉路上不会忍饥挨饿,如果受饿则对死者的子孙会有不利的影响。

还有一种是说,可以防止死者口舌之灾,希望黄泉路上少生是非,避免祸从口出,早日投胎做人。所以在清朝时,死者嘴里放入含物,会使用“紧口线”,也被人称为“噙口线”。清皇室的含殓物通常会采用珍珠等名贵珠玉。

一般要在珍珠上打孔,穿绑一根红线,然后将珍珠放进死者口中,红线的另一头系在死者衣襟飘带结上。这口唅物上穿线,可能是为了避免滑进死者喉咙。在民间通常把口唅俗称为“口头实”,穷人没实力含玉,只能以饭团代之。

明清时的北京,稍微家境好点的人家,一般会用茶叶包。其实用饭团塞口的风俗是含殓制度的源头,本是出于尽孝的考虑。在《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孝子所以实亲口,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也就是说不能让死者受饿。

不论是民间还是皇家贵族,都有含殓习俗。唯一的区别就是各自的目的了,皇家贵族主要是为了彰显富贵,希望死后到达极乐世界;民间的则主要是为了后代更好的生存,既体现了孝道,又不会妨害后代。

比如慈禧口中的夜明珠,它就是皇家奢华的体现。而乾隆口中的玉蝉,意义已超出了奢华的范畴,它体现的是对轮回的期望,也是其信佛的一种表现。古人在重视礼节的同时也对自然十分敬重自然,事死如事生观念根深蒂固。

古人认为阴阳本是无限循环,四季也在交替不断。对于古人含殓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或许现代人永远无法给出准确答案。人的生老病死也在无尽的轮回,含殓制度或许也包含了人们对于逝者的怀念与祝福。

古人认为用玉敛尸可保尸体不腐。《抱扑子》中记载:“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也有学着指出:古代人入葬时,用水银朱砂浸泡尸体,因水银遇玉则凝,为了防止水银进入尸体,故用玉塞满九窍。

古人九窍用玉,是指眼睑、鼻塞、耳塞、玉琀、肛塞和阴塞,而其中最重的是玉琀。《后汉书·礼仪志》记大丧需“饭含珠玉如礼。”;《礼稽命征》说:“天子饭以珠,唅以玉。”;《古玉史话》中说:“曾乙侯墓出土的唅玉多为猪、羊、牛、狗等形。汉以后大量使用玉蝉为唅玉。蝉蛹蜕变成虫,象征人的转世再生。”。

古代人死后用玉入殓开始主要目的是尸体防腐。玉放入口中也就是 九窍玉塞 中之一的 口含。 是为了水银朱砂对尸身做防腐处理时,避免流入尸体内。

口含 由最初的尸体防腐处理进一步延伸出了防止死者乱说话;买路钱; 玉蝉 可以超生: 蝉蜕。 乾隆口含 玉蝉:既是为了超生,又是他信佛,即 蝉,禅同音。其实,这些解释多是迷信的附会之说。 九窍玉塞防腐处理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只是古代人死后嘴里边都要含着东西,一直到近代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全部推行火化的时候,农村老人去世也是要嘴里含东西的。当然了,也不只是嘴里含东西,包括手里要拿着东西,脚底下要踩着东西,甚至肛门里都要塞进东西去。

今天重点讲一下“为啥古代人死后嘴里边都要含着东西?”

人死后在嘴里含着东西,在中华民族葬礼中叫“饭含”。饭含是根据死者身份不同,把谷、贝类放入死者口里叫饭;把珠、玉类放在死者口里叫含。所放之物根据死者地位不同而有不同。

我们现代最有名的死者嘴里的含物估计就是慈禧太后死后嘴里含着的夜明珠了。其实古人丧葬礼仪中饭含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后来逐渐演化成一套完成的礼仪。商朝人含贝,西周常含玉,春秋多含珠玉。战国以后,盛行死者含蝉形玉,到汉代就出现了对后世玉雕影响比较大的“ 汉八刀 ”形制玉蝉。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中载“蝉,脱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蝉自幼虫从地下钻出以后,经过蜕壳长为成虫而飞向天空,出淤泥而不染,“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表达了生者希望死者的灵魂如蝉蜕而升天的美好祝愿。蝉身小巧玲珑,美玉制成蝉形既后便于含放在口中,又寄托了生者的哀思和祝愿,非常具有审美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后来随着 历史 的演进及古代采玉制玉技术的进步,就已经不再局限于天子一人含玉了,当然所含之玉因死者身份贵贱地位高低而各不相同,如周制“天子饭黍含玉,诸侯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天子之士饭粱含贝,诸侯之士饭稻含贝”。唐代皇帝饭粱含玉,三品以上官员饭粱含璧,四、五品饭稷含碧(绿玉),六品以下饭粱含贝。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粱含小珠,庶人饭粱含钱。

古代达官贵人及皇亲国戚之属死后含玉,和中国的玉石文化密切相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礼》云:“ 君子比德于玉”,即说君子就象玉之德一样,是故君子无故不辞玉,佩玉以增德。

《汉书·杨王孙传》中有“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的字样,于是才有玉衣、玉棺、含玉之说。故而人死后口中含玉,或身内放玉,亦确有防腐之功。如上述含玉的丧葬习俗,以及帝王陵寝中的“金缕玉衣”,即以金为线传起玉片制为寿衣。除防腐外,还可防灾,含玉被认为是吉瑞的徵兆。

人死后口含物由来已久,随后慢慢形成了一种礼节。民间认为人死后要过断肠桥,如果没有东西贿赂看桥的小鬼,小鬼会刁难死者,这就有了手里攥着铜钱,口里含着东西丧葬风俗。

《后汉书.礼仪志》就曾经说过:“登遐,饭含珠玉如礼”。死者口中含东西这是古代丧礼之一,称之为“饭玉”、“含玉”等。由于死者身份等级不同,故含的东西也不一样。有钱的含黄金,美玉,珍珠,没钱的含米,谷子等。

慈禧

若以谷米为食物,普通者称为“饭”,若以“贝玉,则称“琀”。

据史书记载:“皇帝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医生饭以米,士以贝也。”这就为以后死者划定了规格。

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命丧五丈原时,嘱咐姜维在他脚旁放七盏长明灯,口含七粒米。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家无私财的情况。本来以诸葛亮的身份,口含珠玉不为过也,但是他带头节俭,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下葬,可见其高风亮节。

但是到了清朝的慈禧却不同了,这个祸国殃民的老巫婆,居然把价值8亿的夜明珠含在嘴里下葬。慈禧在人间享尽荣华富贵,也想把这些带到阴间继续占有。

孙殿英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慈禧于1908年11月去世,口含八亿的夜明珠,葬于菩陀岭定东陵。仅仅过了20年,也就是1928年7月,她的陵墓就被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盗掘,孙殿英的士兵撬开慈禧的嘴巴,把夜明珠掏了出来。然后把金银财宝洗劫一空,慈禧的尸骨扔的到处都是。

慈禧本来想在地下入土为安,结果由于陪葬品太惹人心动,最后落得鸡飞狗跳,尸骨不安,反观诸葛亮的陵墓,千年没有人盗掘,尸骨得以永久保存。这也说明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好人一生平常”!

撰文/秉烛读春秋

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丧葬习俗,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古人死后,在口中含放物品,称为口含(口琀),民间俗称为饭含。在上万年的时间里,口含的种类和形势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根据《周礼》一书的记载,称“大丧共饭玉,含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提到:“琀,送死口中玉也。”所以,琀即为丧礼中置于死者口中的玉器,而周代同琀一并使用的,还有“饭”。据此推断,周代丧礼中会在死者口中放置“饭”和“玉”。这与如今人们俗称的饭含有较大差异。

古人对玉有着特殊的情怀。除了使用玉石加工制作礼器以外,还会佩戴各种形制的玉制饰件,而在早期的墓葬中,同样会使用玉器敛葬。被用于陪葬的玉器,称为葬玉。在葬玉中,有一种特殊的种类,即口琀,亦称玉琀或琀玉,也就是含在死者口中的玉器。

最初的玉琀形制差异非常大,在大小和形状方面有着显著区别。以上海青浦县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例,其出土的玉琀主要有 鸡心形、 圆饼形和环壁形,加工技术还比较原始,但已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人为加工意识。

到商代时,由于将贝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因而也在死者口中放置贝壳,成为与玉琀共见的口含形式。此后,两周时期的玉琀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以各种动物形象的玉琀代替了之前几何形的玉琀,考古发现所见的玉琀有龙形、鱼形、蚕形、牛形、羊形、猪形、狗形、鸭形和鱼形等,同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

秦汉大一统后,尤其是进入汉代以后,玉琀的形式趋于统一,主要成为蝉形,称作玉蝉。由于汉代玉蝉出土量大、艺术水平高,因而成为了汉代玉琀的代名词。事实上,玉蝉并非起源于汉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史前遗址中已发现的玉蝉数量不下五十余件,在商代的藁城台西遗址中,玉蝉的雕刻水平已经比较成熟。

汉代是玉蝉发展的高峰,也是葬玉使用最为普遍的时期,对后世口含有着重要影响。此后,虽然玉琀的使用较少,但在敛葬时却一直没有摒弃在死者口中放置物品的习俗。皇室贵族等特权阶级,自然会使用珍贵的珠宝玉石,而达官贵人也不乏在死者口中放置贵重之物,贫苦百姓虽然没有殷实的财力,但也会使用铜钱或用饭食来代替。

所以说,古代人在死者口中放置东西,是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代表着生人对逝去亲人的美好祝愿和期许。

这个事属于中国特色的 历史 悠久的丧葬习俗,含的东西叫口含,直至如今很多农村仍然保留这一传统。不论什么身份,人死后嘴里都要含些东西,时代不同,口含不同,寓意也不同。

口含的东西,有钱人会是比较贵重的东西,如玉石、珍珠,没钱的人则是一枚铜钱。

就考古发现而言,隋朝以前口含的东西大多是玉质的,形象大多是玉雕的袖珍牛、羊、狗、猪、鸡等,意思就是死者撒手人寰,要到另一个世界报到,黄泉路上不能饿着,口含就表示让你路上不缺吃。含一枚铜钱则表示,让你带着钱上路,吃啥买啥随意。

汉代时最有代表性的口含是玉蝉,是取蝉“破土重生”之意。唐宋以后,口含日益多样化,有钱状物,有金、银、玉、翠等物。明清以后,主要是贵重物品,最著名的便是慈禧太后嘴里含的夜明珠,堪称古往今来第一口含。

现在农村保留的丧葬习俗,虽然也有口含,但更多是一种传统遗留,不是作为陪葬品,一般使用硬币,很少使用贵重物品。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迷信,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尸变。香港僵尸**中,死人嘴里的口含一旦被取出来,就会变成僵尸,四处蹦蹦跳跳抓人了。

我们知道,古人是相当迷信的,即使在慈禧去世时的20世纪初,人们对丧葬之事依然看做是极其神圣的事情,对葬礼的各项细节力求细致周到,以求死者入土为安,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普通百姓尚且如此,达官贵人、皇亲国戚的葬礼更是极尽奢华。

慈禧养尊处优了半个世纪,死后依然带着大量奇珍异宝随葬,希望在阴间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

结果,就如同我们知道的,慈禧在那边没怎么享受到好日子,仅仅20年,就被东陵大盗孙殿英带着军队给扒了陵墓。

且不论慈禧随葬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慈禧嘴里口含的据说价值8亿人民币的夜明珠也被孙殿英强行撬开取走。

据孙殿英描述,这颗夜明珠其实是分成2块的,奇怪的是分开的时候黯淡无光,合在一起组成圆球形就会散发绿色的寒光,很亮很亮,即使在晚上百步之内都可以看到发丝。

慈禧口含的物品俗称压舌,这是古代一种古老的丧葬风俗,不光宗亲贵族下葬时会压上一个物件,连普通的老百姓也会找个什么东西压压舌。

这古人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结合自己的经济情况,压舌会压诸如玉器、玉璧、珍珠、其他珠宝、钱币、铜币、贝壳等等,也有含大米或者含食物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殷墟遗址里,就发现了一些死者口内含有贝。

在河南洛阳中州路上的西周墓,在死者的口中就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而玉蝉在许多的汉墓里都有发现,可见玉蝉作为含玉的 历史 非常悠久。

那,古人为啥非要在嘴巴里整这么一个物件呢?自然有其特殊的寓意。

首先主要就是压住舌头,免得去世的人到了另一个世界多嘴饶舌话太多 ,毕竟祸从口出,即使死者生前有多么富贵,到了另一个世界都是全新的开始,如果不管住自己的嘴,可要在那边倒霉的。

其次呢就是可以让死者在那边当盘缠 ,不至于在那边饿肚子,所以压舌又叫“饭含”,就是可以当饭吃的。

还有就是防腐作用 ,古人觉得这些珠宝能起到防腐作用,但其实古人的尸体下葬前本身就做了防腐处理的,夜明珠等珠宝本身起不到防腐作用。

还有一点,古人也会考虑到人死后皮肤塌陷,死者面部看起来无比狰狞, 在嘴里放东西可以将面部撑起来 ,也算是体面地下葬。

当然了,古人在嘴里放这些东西关键还是迷信,还是希望死者在那边过的顺利一些。

当然,武则天在这方面也很厉害,她倒不是给自己搞压舌的东西,而是对于那些反对她的人,在处死这些反对派之后,武则天喜欢下令在这些死者的嘴里塞木头,以免他们到了那个世界说她的坏话,告她的密。

而武则天在自己死后也给自己嘴巴里塞了东西,还立了无字碑,自己不评价自己,这个活儿留给后人自己去评判。

人死了,口里含玉,看家庭经济而定,富贵人家,含口玉很贵,下世投胎在富贵人家。贫穷之家,含一个铜钱,下世去投胎,也能丰衣足食。金口玉牙,说话值钱。

玉蝉

炎天暑月,耳边不时传来阵阵蝉鸣声,“蝉”这种独特的生物有多种叫法,如螓、蜩、螗、蟪蛄等等,还有一种十分有趣味性的说法:知了。“知了——知了——”知了会不会以为自己都知了,所以才一直歌唱着知了?

知了在成为成虫之前,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泥水之中土地之下,隐忍潜伏,短至三四年,长达十数年,直到脱壳化蝉,才能破壳而出重见天日,引吭高歌。但出土后蝉的生命十分短暂,活不过一个夏天。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古人称这种行为品行高洁,不食人间烟火,出淤泥而不染,有重生之意,故而十分推崇,成为古人追求新生、高洁的象征代表。蝉的寓意、地位和用处,也变得越来越赋予人文的深邃形象。

夏蝉

小小的蝉有大大的寓意

1、与佛道同路的重生与永生

由于蝉的生命周期中能羽化,古人认为其是一种周而复始、绵延不绝、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生物,汉朝以后,人们都用蝉的出土来象征人能重生,也代表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追求的无限执着。

古代随葬的重要器物“蝉形玉琀”,就是人们把玉蝉放入逝者口中以求庇佑,寓意着灵魂不灭,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同时,道教思想把蝉蜕看作是飞升登仙的门道,蝉就以灵物在道教著称。后佛道两教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蝉这一灵物符合佛教静心的思想,同时“蝉”与“禅”同音,所以佛道造像也深受蝉的影响,如菩萨头冠上的蝉纹就是著名象征,为轮回之意。

菩萨蝉冠

2、与器具同行的神秘与圣洁

早在商周时期,起到一定装饰和美观作用的蝉纹就已经被铸刻在青铜器之上,如鼎、爵、、盘等等,以露水为食的蝉被人们尤其是上层贵族阶级赋予饮食清洁的意义。

蝉只以食露水为生,餐风饮露,与世无争,而且生活轨迹不易被人察觉,古人不知其如何生死,以致于人们把蝉神化,认为只有品行高洁的神仙才能这样生存,所以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神秘且圣洁的灵物。

玉在中国的丧葬习俗上也极具有无比神秘的宗教色彩,加之人们把玉的本身的一些自然特性与人的品德修养相结合,“玉蝉”这样代表君子清正高洁的习俗也就流传了下来,蝉也常被古人用来自喻是具有仙根的表现,也是自己清高的表示。虞世南的《蝉》中:“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古代玉蝉

3、与生活同向的多重寓意

首先,蝉又名“知了”,寓以“知足常乐”的含义。《赋得蝉》中:“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蝉,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志向高远,与众不同,不与世同污;自己当官时清正廉洁,是因为自己知道满足。

其次,古代学子多在胸口佩戴刻蝉的玉器,取陆龟蒙《引泉诗》中:“是时春三月,绕郭花蝉联。”中的“蝉联”与一下子就能做出惊人的成绩出人头地的“一鸣惊人”之意,寄予了莘莘学子期盼的高中上榜的说法。

再者,依中国古代阴阳学家和玄学家流传几千年的说法,蝉有先知先觉的先见之明,可以认识事理较早,知人所不知,觉人所不觉。然后,“蝉”与“缠”同音,往往是爱人之间的信物,寓为情谊缠绵长久、永永远远。还有,蝉“鸣”谐音于“名”,在腰间佩饰蝉意为腰缠万贯,名声远扬,名利双收;蝉伏卧于绿叶上,名为“金枝玉叶”。

清代腰间配饰

听,蝉在歌唱着自己的地位

1、蝉和玉器相结合的审美文化

蝉的形象文化盛行于古代,是古人都熟悉了解的昆虫之一,尤其是在一些玉石器皿上。蝉在古代经常以一种最为普遍最为悠久的昆虫形象出现在古人的玉雕中,尤其是玉蝉作为古代常见的玉石雕刻题材在古代玉文化中的地位备受尊崇。

蝉是古人认为的推崇物,是圣洁之物,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对蝉有着别样的情怀,经常吟诗作画用以自喻。因此,将蝉与玉放在一起再合适不过了。据考证,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蝉形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蝉

商朝的青铜器上镌刻着蝉幼虫的形象。汉前的玉蝉大多采用玉质细腻、色彩洁净白皙无瑕疵的青玉、碧玉琢磨,对雕工讲究极深,力求匀称清晰的轮廓、简单粗犷的线条与优美精细的描绘,多用古典朴实的造型,纹饰简单干净、简洁流畅,入手圆滑易把玩。

明清后的雕刻玉蝉讲究记实和玉的完美品相、醇厚包浆,但也会在蝉身周围加上回纹、勾云纹等多种吉祥纹样,在不同器物上的蝉纹所蕴含的某些寓意和审美意境也不尽相同,所以蝉纹具有很强的审美性、观赏性与装饰性。

明清玉蝉

古代的劳动匠人们将高硬度高质量的玉石从头到尾精心雕刻出轻薄的蝉翼、细小的蝉足,蝉的样子也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细致逼真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再辅以精美绝伦的雕花纹饰,彷佛这蝉马上就要活过来似的。

古代的玉蝉形象的变化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象的过程。直至汉代,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来到了重要的转折时期,“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以玉比德”的影响,玉器在汉朝产生了经典的“玉德学说”,玉蝉在其中较为突出,足以体现玉蝉文化影响力的广泛深远。

2、口衔玉蝉便可羽化登仙

蝉是纯洁、身份、通灵的地位的象征。商朝的青铜器上就有了蝉的形象,自周代后期直至汉代的丧葬习俗中,都有在逝者口中含蝉的文化风俗。玉蝉距今的历史已约有七八千年,流传至今,弥足珍贵。

青铜器蝉纹

古代用于丧葬的含蝉的玉蝉的一种,古代人们认为蝉能羽化不死,人去世就好像蝉化茧为蛹,来年就能重新活过来,是古人视死如生的心态的反映,企盼自己或者亲朋能如同蝉一样蜕化再生,转世轮回后依旧为世间上等生物——人。所以含蝉一般体积小巧,刀刻纹饰简单,没有穿眼,在死者口中含蝉用于压舌的随葬品。

再者,蝉纯洁、通灵,在逝者口中含蝉可以使他不受邪魔侵扰,永保身体不腐,灵魂不朽。《说文解字》中:“蜕,蛇蝉所解皮也。”蝉形的玉唅,是古人借助蝉的生理特性来赋予其特定的意义,希望人能在死后,脱胎换骨,清白于世,羽化飞升。

从人的精神层面上来说,古人用蝉的一生来比喻自然界人类生命的代代相传,这是人死后留下的一种精神寄托,富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汉代含蝉

3、诗书赞歌中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蝉作为重生与永生的代表,可以说,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生命的渴求从未变过,《庄子·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不知春秋。”《荀子》中:“饮而不食者,蝉也。”《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古人知道蝉的一生短暂,就会充实自己生命里的每一刻;古人了解蝉的清高自洁,就会把其作为自己的品格追求;古人悲哀蝉的一夏光阴,就会慨叹世事无常,发出对生命的质问。蝉,在古代中国的诗歌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逍遥游

古代的蝉可不是用来吃的

1、玉蝉的三种用途

玉蝉既是生人的配饰,也是死者的葬玉。古代玉蝉的用途一般分为三种,除了用于丧葬的含蝉,还有佩饰蝉和冠蝉。佩饰蝉,顶端有对穿眼可佩戴于身上以作装饰或用于辟邪,有利于为家族增添财运福寿。

冠蝉,是帽饰的一种,修缀于帽子之上,作为主人身份的象征,既能彰显地位,又能显示清高。君子冠蝉是把自己与玉石的品质相较量,豪门贵族冠蝉则是身份、权势与地位的象征。历史悠久的蝉配饰,不仅出现于人们的衣着上,还存在于香囊、丝织物、玉器之上,不仅是美好的代表,也是文化传承与丰富的发展历程。

冠蝉

2、带有蝉的礼器愈发高贵

礼制在现代人看来是有些古板,但在古代却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行为准则。礼器也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古人将蝉铸刻在青铜器、玉器之上,或直接琢磨雕刻成蝉形器物,把自己对蝉的喜爱和对蝉意的理解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在各种器物上,有明显自然沁色的玉蝉更是一种高贵的礼器被载入史册。

蝉纹礼器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以蝉的蜕化来比喻人的重生的思想早已不复存在,但人们赋予蝉的品行其中衍化出的文人气节,在诗词歌赋中集中于精华流传至今。

从礼器到配饰,从丧葬文化到玉文化,蝉一直都处于重生、复活、神秘、圣洁、清高的品格风骨,这种内在的精神价值体系、图腾象征、品德代表已经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血之中。于是,蝉成为至今为止人们仍不可或缺的吉祥之物,深受古人甚至现代人的青睐,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如今鉴宝节目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专家们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为来访的收藏者鉴别宝物的真假,以及宝物的实际价值。在节目中来自五湖四海的藏友们纷纷带上了自己家传或者淘来的宝物,把他们搬到了舞台的中央,让现场的专家们瞧一瞧,看看能不能给一个满意的答复。

收藏者们带来的宝物也是千奇百怪,有些是我们很少见过的,其中不枉有些是货真价实的珍宝。

在一次鉴宝节目中,一位女士就带来了自己的一件宝物——玉蝉。

鉴宝节目中的玉蝉

专家经过辨认之后,给这位收藏者讲明了这件玉蝉的真实来历。这件玉蝉来自汉代,是一件货真价实的珍品。收藏着一听,当场拍了拍胸脯,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这个微笑是每一个收藏者在知道自己的藏品是真品的时候,会自然流露出的一个表情。

不过专家接下去解释,这件藏品并不是玉的材质,而是琉璃。这件玉蝉和古代的丝绸之路有关系。此玉蝉造型精美,专家现场也进行了估价,给了收藏者一个较为中肯的价值参考范围。

虽然,此件藏品不是真玉,不过历史上真正的玉蝉却是很多的。它们还有特殊的用途。玉蝉出现的时间较为久远,从新石器时期就有玉蝉的踪迹。到了汉代,人们赋予玉蝉特殊的精神含义,让它的内在价值进一步拔高。

玉蝉是汉代就有的一种塟玉,下葬时放入逝者的口中

在古代,生人和逝者皆可拥有玉蝉。在人活着的时候玉蝉是作为一种首饰,人们可以将其佩戴在身上,作为自身的装饰。当一个人走完自己的生命旅程的时候,玉蝉则拥有了另外一个特殊的用处了。人们会将这玉蝉放入到逝者的口中,让逝者含着。

这种习俗是从汉代开始的。至于这种习俗为什么会出现,还得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这第一个方面就是古人“生和死”的看法。古代人认为人在逝世之后,他的灵魂会从躯体上脱离出来。这种想法经不起现代科学技术的推敲,不过深受“人受命于天”思想洗礼的古人却是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乎就有了陪葬品和殉葬制度的出现。而玉蝉就是其中的一类随葬品。

其次是从玉蝉自身来说。玉蝉在汉代有着一种特殊的寓意。因为蝉会脱壳,于是人们在这种自然现象中联想到了自身。他们将蝉的脱壳引申为羽化,来比喻生命获得重生。所以他们将玉雕刻成蝉的形状,将其放入逝者的口中,以此来寓指逝者的精神不死。这也是古代的“轮回”之说的一种表现。

这种含在逝者口中的玉蝉又被称作“含蝉”,除了“含蝉”,还有“冠蝉”和“佩蝉”。后两者只是作为装饰用的。

“含蝉”自汉代就有,这是古人对逝者精神的一种寄托,在相信有轮回之说的古代,玉蝉也成为了一种美好的象征。

蝉的寓意和象征有:高洁、通灵;复活、永生;命运坎坷等等。

蝉幼时生活在土壤之中,历经多年之后而出土羽化,变成为成虫。汉代以来,人们皆以蝉的羽化,来比喻人之能够重生!因此,汉代以后流行将玉蝉作为随葬品放于死者口中,称作琀蝉,寓意亡灵,精神不死,可以待时去再生而复活!

其次,因为蝉之品性高洁,被众人所推崇!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记述说:“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也常常喜欢作文咏蝉,或以蝉自喻。蝉在脱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脱壳化为蝉时,飞到树枝上,只饮露水。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一直为古人所推崇。

蝉的其他寓意

1、蝉,又名知了,就是知道了的意思,寓意读书一听便会,功课进步,考试高分、努力向上。

2、蝉的鸣声可谓是余音绕梁,所以有着鸣惊人之意,佩戴于胸前象征着可以平步青云,一飞冲天、事业红火。

3、蝉是周而复始,延绵不断的生物,寓意子孙万代、生生不息。

4、蝉谐音于"缠",在腰间佩戴翡翠蝉寓意腰缠万贯。

5、古代蝉代表第一之意,我们常说蝉联冠军的"蝉联",也就是连续不断,象征位居榜首、勇夺第一。

如果去过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墓室展厅,很多人就会看到有一个地方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是用玉制作而成的很多小动物的形状,而这些小动物之前一直是被曾侯乙含在嘴里面的,是考古学家们发现的。很多人可能对此并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在曾侯乙的嘴里含了那么多的动物,就像是含了一个动物园呢这些动物的作用是什么,在古代代表什么含义呢

1曾侯乙简介

曾侯乙,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的国君,姬姓,氏曾名乙。生卒年不详(据考古发现推定,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史籍并无其人记载。是中国战国时期南方姬姓曾国(即姬姓随国)的国君。

此曾国与史书中的随国一国两名,始祖为赫赫有名的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文物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漆器、青铜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9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出土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从楚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三十一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2曾侯乙嘴里为什么含了那么多小动物

在发现的这个墓葬的墓主人嘴里面发现了整整21个小动物,这超乎了当时绝大多数史学家的预料,因为人的嘴容量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容量里面塞进21个动物,怎么塞的想想都觉得牙疼,不单牙疼,整个脸皮都疼起来了。

这里面有两个点需要我们再一次阐述一下,因为这两个点非常重要。

第一点,曾侯乙并不是一个人。如果大家看过武林外传,就会觉得有一句话特别有气势,那句话叫我上面有人。而同样的道理,我们把这句话还原到曾侯乙这边来,曾侯乙也可以大方的说:我上面有一群人,而且这一群人组建了一个国家。没错,曾侯乙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的是一种姓氏,代表的是一种国家的文化图腾和文化渊源。

第二点,这21个小动物并不是活着的动物,而是用玉石雕刻的动物。

当时好像有专门的媒体曾经报道过这件事情,想想也甚是惊恐,因为媒体报道当中曾侯乙的嘴中有着一头牛。

那时候年纪小对于这种报道还是非常吸引人的,我就一直在想人嘴里塞一头牛,那牛得多小,那人的嘴得有多大

这些小动物是一种玉石,简而言之,像我们看到的一些小型的雕塑一样,只不过这种雕塑是拿玉石雕刻的。

即便是拿玉石雕刻的,往嘴里面塞21个小动物,想想也甚是惊恐,更要命的是他们不怕死者来找他们麻烦吗

哈哈,开个玩笑,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里面,上层的贵族人士更希望往自己嘴里面塞一些玩意儿,甭管是金银铜铁矿还是什么木头、土块儿甚至是小石子也可以。

当然上层贵族绝对不能塞得这么寒酸,于是他们就想出了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类似于玉石的玩意儿,把它们塞到了墓主人的嘴里面,寓意着墓主人去世之后在世界的另一边依然能够享福。

3玉石动物代表什么

这些小动物叫玉琀,也称“饭含”。古人有“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不朽。”所以,就有“九窍玉塞”。塞于口、鼻、耳、肛门等部位的叫玉塞,而放在口中的还有个专属的名字叫玉琀。

两汉时期最常见的玉琀是蝉的形状,大墓小墓中都有出土。为什么是蝉这主要和蝉的生长特性,有关。蝉的幼虫入土后变成蛹,出土后又变成蝉,古时候的人们因为蝉的这一特性,寄希望于来世,希望死者的灵魂也能如蝉一样复生。目前流传的很多蝉形的古玉,多无孔,其实很多就是玉琀。

我国从史前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玉敛葬”的习俗,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君子贵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贵族继承并发扬了“贵玉”的思想,不但生前玉不离身,死后也以大量的玉器陪葬。汉代的厚葬使葬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令人瞠目的玉衣,镶玉棺,在南京博物院就看到了一个镶玉棺,实在是太奢华了。还有别出心裁的玉握。玉握是握在死者手里的玉制品。

从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看,曾侯乙可能是枚吃货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国的国君,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他不仅是位深谙车站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很可能还是个吃货。

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类随葬的物品多达一万多件,其中有一件是青铜制的煎鱼盘,出土的时候盘下放着木炭,盘上有一条鱼,从鱼骨头的形态来看,这是一条鲫鱼。而曾侯乙墓中煎鱼盘的出土,说明这个小国的君主曾侯乙,在吃鱼方面已讲究煎炒的吃法了。曾侯乙墓中煎鱼盘的出土,说明我国至少在东周时代已有了煎炒鱼类等烹饪的方法了。

此外,考古专家们在鱼骨中还发现了梅核,梅子可去除鱼腥味 。曾侯乙墓还出土了大量的调位料,如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于、芒耳等等。

而且,研究发现,曾侯乙在饮酒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在酒里过滤掉其中的一些沉淀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在夏季使酒降温,冬季使洒升温。

古人的墓葬多仿照生前,而曾侯乙作为一位国君自然更是极尽所能的让身后事也能如现事搬了。综上所述,曾侯乙是位美食家,妥妥的,没错了。

所以,曾侯乙口中的玉琀,特意制作成牛、羊、猪、狗、鸭、鱼的形状,可谓是“六畜”具全了,数量也很可观,共计有21件。很可能就是希望曾侯乙的来世也能享受到这些美味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1050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