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籽料原石,也就是籽料最初始的状态,是带皮的。
所谓的皮,就是想鹅卵石一样,被水冲刷过的痕迹,而和田玉则表现为一定颜色的带“汗毛孔”形态的皮,或石性较重的表皮。
之所以称“带皮”,是因为很多俄料、青海料等和田玉(广义)冒充籽料而这些山料是无皮的,则现代玉雕师傅为保留籽料的“证据”而留皮。
建议多看少买,博宝宝珍商城有很多,以玉质为上,然后才看“身份血统”。
洒金皮和田籽料特别珍贵,是有原因的:
1,和田玉的洒金皮是和田玉籽料中的精品,正如字面表述的那样像撒了一层黄金一样,这种皮色主要成分是二阶铁离子,化学性能非常稳定,在实验室用强酸很难洗去。
2,真正的洒金皮下往往包有质地细腻、致密、品质优良的白玉,因此历来就有“洒金皮”下出羊脂一说。
3,因此对洒金皮的钟爱主要原因是肉质细腻,洒金皮的料子雕琢出来的玉器容易出现精品,所以只要是洒金皮的料子行情日渐高涨。
自从玉石的国标区分了软玉硬玉,“南翡翠,北和玉”就划分了南北分立的格局,唯一类似的就是翡翠与和田玉的好料价格都不便宜,可是大部分的内地玉友都不知道,和田玉的价格究竟是怎么样发展到今天的,和玉大叔就来和大家讲讲和田地区与和田玉的发展故事。
在之前大叔文章的普及中,很多玉友已经慢慢了解,和田玉的历史可比中国文明有历史记载的文化都要久远,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比不上和田玉七千多年的历史,可这些历史从未走进寻常百姓家,一直到明清时代,和田玉都是王公贵族的玩具,那可是宫廷的物件,普通人是不可能随便把玩的,当然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哪怕是建国以后,和田玉也并没有大规模进入市场,在那个红色初生年代虽然有玉雕行业,不过更多的是一种国有单位的概念,只是一份工作,没有什么买卖。
和田玉第一次开始有市场性的概念要追溯到七八十年代,说起那个年代,和田的老乡一般是拿和田玉来干嘛呢?答案是砌家里的围墙,因为籽料厚重紧实,拿来和泥巴打土坯垒家里的围墙非常的合适,一直到前几年,还有部分偏远村的当地老乡家围墙有籽料基石(当然现在有没有就不知道了)
我们说回到那个市场初开的年代,和田玉的出产更多是为了新疆玉雕厂搞的一些大件,有山水,也有人物和新疆特色造型之类的,主要是面向港澳台,以及英法这些国家出口,那个特殊年代时髦的名词叫“创汇”,像新疆工艺进出口公司也会送到广交会去参参展之类的。
至于和田玉什么时候突然开始涨价了呢?这个就要说起1999年的国石评选了,这个评选是当时的国家地矿部(现已撤销)和中国宝玉石协会联合一起做的,没想到因为各地踊跃参与,光确认入选名单就用了四年,要知道那个年代全国的各个地区都非常看中这种国家级的“名号”,一旦争取到手可以获得不少经济利益,拉动当地的发展,所以这个评选竟然拉锯评选了六年,最终新疆和田玉胜出,成为了“中国国石”。
要知道99年的时候,和田玉可是论堆卖的,很好的一堆料子,卖几千块,还要来回讨价还价才会成交,当“中国国石”的名号下来之后,特别好的料就已经开始论个卖了,哪怕是在活动评选初期和田玉呼声最高,众望所归,所以一下就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成为全国皆知的“中国宝贝”。
从那时起,和田玉就开始慢慢走上了火箭一样的飙升之路,在2004年,和田地区开始研究和田玉作为一个产业,先是搞了个和田玉石旅游文化节,后来又组织了两届和田玉文化学术研讨会,效果非常显著,当年和田地区的GDP就上升了10%,财政收入更是大涨了六成,这些推介活动的成功,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和田玉是个宝贝疙瘩,最终彻底市场化,这个全民高潮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都不曾停息,当年的奥运会奖牌选取了和田玉镶嵌其中,经济和文化的结合终于有了出口,从此和田玉的身价开始坐上火箭扶摇直上。
现在我们走进和田,街上几乎到处都能看到玉石店,当地最热闹的巴扎就是夜市和玉石市场(现在是有了顶棚有了安保的封闭式,不再是以前的那种散摊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做玉石的亲戚,就连你随便坐上了出租车,搞不好司机都会从哪个犄角旮旯掏出几块宝贝故作神秘请你品鉴,玉石文化深刻的影响了和田,也改变了这座边陲城市。
时光如梭,靠和田玉发财的人越来越多,玉龙喀什河上慢慢有了大量挖掘机的身影,伴随着城市里的霸道、宝马车越来越多,GDP随着沙尘暴和洪水一起在增加,环境的破坏开始困扰着曾经安静的“南疆明珠”,几年前只要你交一些费用,就可以包一块地掘地三尺,以挖矿之名采掘籽料,这种破坏式的挖掘给河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现在的管理日趋严格,机械慢慢少了,但只要有籽玉出产的一天,这条河流的人与自然竞争就不会消失。
和田玉的市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会逐渐的完善,就像那些为了暴富而热闹的日日夜夜,雪山孕育了流水的籽料,不变的,是和田玉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