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令牌一样的玉是什么,一头圆一头尖,圆的这头有一个孔,不明白这是什么东西,帮忙解答!谢谢!

像令牌一样的玉是什么,一头圆一头尖,圆的这头有一个孔,不明白这是什么东西,帮忙解答!谢谢!,第1张

仿古玉圭,玉质是山料,还是可以的玉圭是古代官员或权贵朝见天子时所执的礼器,这种款式多见于汉代以前,魏晋以后就不再沿用这种式样(形制)从雕刻的纹理看,不属于任何一个朝代由于大小和重量不明,无法给你估价

玉琮资料(附图):

http://baikebaiducom/view/54424html

用途:

在上面资料中,提到礼器或葬器```

实际在考古中,大多数是从墓葬中发掘出来的```

在CCTV中曾作过详细介绍```

玉琮作为葬器,是用于男性下体,内圆外方,象征天地```

玉器本身一直被人们看作,凝聚天地精气的物品```

用于死者,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思想在其中```

玉琮是夏王朝前后时期的祭祀礼器

☰ ☱ ☲ ☳ ☴ ☵ ☶ ☷

夏禹创造了以上八个符号文字,被武丁传承在《殷武·归藏》中、

继而又被周文王传承在《周文·周易》中。夏禹创造的八个符号

文字,中国玉学界称之为“纹饰”。至于这八个符号文字、以

及两两重叠后揭示的六十四种气象箴言,是否被夏禹凿刻在(祁)

连山的崖壁上,无从考证。

☰ ☱ ☲ ☳ ☴ ☵ ☶ ☷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的史前夏禹玉琮,有“玉琮王”

之称,是祭天用的礼器。

☰ ☱ ☲ ☳ ☴ ☵ ☶ ☷

但有符号文字的玉琮,大量出现在大禹治水的重点工程“三江

既入,震泽砥定”的太湖流域。

☰ ☱ ☲ ☳ ☴ ☵ ☶ ☷

太湖地区的玉器,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

到良渚文化,经历了一个数量由少渐多制作由粗糙到日益精致装

饰由素面发展到繁复的纹饰,形体由细小而曰趋大型化的过程。

☰ ☱ ☲ ☳ ☴ ☵ ☶ ☷

夏代初期玉琮的发现,证实了夏王朝的存在,也证实了《周易》中

八个符号文字是夏禹所创。看来百家说易,不幸被晋人孙盛之“夏

禹重卦”的推测言中了。

夏禹用铭刻在琮的礼器举行各类祭祀活动,比如祭天,就用刻有“☰”

符号文字的玉琮,大祭则用两个“☰”符号文字重叠的玉琮(甚至多重

重叠的“玉琮之王”)。玉琮礼玉主要分为腕玉和杖玉两大类,腕玉就

是戴在腕上振臂一呼;杖玉则是用木杖穿入长形玉琮的圆孔,挥杖而

主祭也。

☰ ☱ ☲ ☳ ☴ ☵ ☶ ☷

这八个符号文字仅出现在玉琮这一载体上。

例:

祈风所用玉琮 ·

玉琮铭文,就是《周易》记载的这组符号文字

把“☴” 与 “☴ ”重叠,正如上面玉琮所记载的,

夏禹概括了一个自然物理学概念,即“风上有风”。

“风上有风”是什么自然气象呢?季风!

古今易学大师研究了二千多年就只会八卦!

夏禹明白风就是气压

他的“☴☴ 巽上巽下 ”

表达的就是高气压和低气压

又例 “☵与☴ ”重叠为“坎上巽下”

应为“水下有风”

传世本《易经》乱辑为“木上有水”

☰ ☱ ☲ ☳ ☴ ☵ ☶ ☷

夏禹提出的八大自然体中有“木”吗

这么明显的错误古今中外的易学大师

公然二千多年无人站出来勘误

所谓“☵与☴ ”重叠为“坎上巽下”

只能解读为“水下有风”

井水上涌

难到不是风压形成的吗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良渚古城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让国人欢欣鼓舞。

在申遗期间,良渚古城遗址在提交的申遗报告中提出的两点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的。 第一点是见证:表明良渚古城遗址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第二点是典型:土筑文明,水利文明(三倍的西湖大小),代表当时东亚最高峰的湿地稻作农业文明,独一无二的玉文明。

独一无二的玉文明其内涵就更加复杂,玉文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玉是当时不可多得的资源,做玉需要消耗大量的生产劳动力。玉在良渚文明时期包含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反应拥有者的身份、等级和地位,第二个含义是体现当时原始宗教观念意识形态。当中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用玉文明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别是在1986年发掘古城遗址西北角的反山王陵是用玉代表的典型。

当时良渚的王和权贵用玉是非常讲究的。不但有等级上的区分,还有性别上的差异。反山王陵总共清理了11座墓葬,其中有九座是同一时期的,它们随藏品的组合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不一样?等级决定了它,性别决定了它。这其中12号墓葬是反山王陵的核心墓葬,光玉琮就出土了六件,其中有一件特别的大的琮,被称为琮王。

它体量大,重量13斤(65千克),玉料非常好,雕工最精美,所有反山墓葬中唯一雕刻了8个神像的大琮。他的出土位置也比较独特,出土在墓主的脑侧边上,推测当时很有可能是作为墓主的玉枕头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琮到底是社么?琮又是干嘛用的?琮到底有什么样的含义?他又是如何做出来的

—琮到底是什么?

北宋的 太平御览 中有6条对琮的记载,从 说文解字 到 吕氏春秋 。北宋晚期到南宋早期出现了和琮相关大家比较熟悉的"琮饰品",宋代人如何称呼它现在也不得而知。到了晚清时期,有一位著名 金石学家 吴大澄 在前人的基础上把有上千年历史的琮给鉴别了出来,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琮就是当时太平御览中所记载的琮,具有开拓性意义。但是只到1973年前考古学者们还认为琮是西周甚至汉代时期的东西。1973年,江苏考古学家在现在的 苏州草鞋山遗址 的发掘中首次从地层上证明了琮、璧、 串饰等玉制品是良渚文化的遗物。

良渚时期出土的高级琮中(尺寸接近10公分)琮王下面有个兽面,在其它高级琮当中兽面几乎就没有了。只剩下刻有小眼睛的神人,但雕工粗糙,眼角被省略,鼻子也未作细致的刻画,主要原因是良渚晚期玉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好的玉料变得很少了。琮王表面为何能雕刻得这么精细,参观良渚博物院反山王陵遗址中得玉器时我们发现展出得玉器雕刻得都非常精细,原因就是玉石的料好,所谓料好就是玉得致密度非常高,雕刻得时候不会崩表面就能进行细致的刻画。

那谁是最早的琮呢?最早的琮考古学家确定是1987年 瑶山墓地 出土的琮,主要依据墓葬内的陶器进行判断(泥质陶豆),处于良渚文化的早中期。

—琮是干嘛用的?

考古学者们通过当时现场发掘时琮的摆放位置推断出测琮的用途,大致有:戴手上,戴头上,搁置豪华权杖,捧在手上作为器座,当玉枕头(琮王)。

—琮到底有什么样的含义?

琮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神像,神像又是则么回事呢?神像也是被创造出来的,就如同代表封建皇权象征的龙被创造出来一样,神像由神人和神兽两部分组成。神兽部分有龙和猪的元素和影子,兽面形似被摊平的龙首,爪子形似前蹲的猪蹄。眼睛呈圆型边上刻有斜三角,这样的图案经考古学者研究是被刻意做出来的,圆形的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琮圈圆,如果把它理解成太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神人部分以帽子作为突破口,帽子的顶端有朝上的尖头,这样子的符号在很多少数名族中象征着天,考古学者认为神人就代表着上帝代表着天,是良渚时期人所崇拜的偶像,本质可能是太阳神。琮王上除了神像之外还刻有鸟,鸟最大的特点是鸟的身体和神兽的眼睛是一摸一样的,这说明两者之间是共通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将神像理解为太阳神的话,那鸟可以直接理解成太阳鸟,表现作为神的辅佐,表现天空的环境,表现精灵或者生命的迹象。

—琮是如何做出来的?

曾经地矿学家做过测试,琮王的玉料为透山石软玉(莫氏硬度55-6),是良渚时期品质最好的玉,其它玉料还有蛇纹石、荧石等。随着身份和等级的提高不同玉料的等级会发生变化,等级越高使用透闪石软玉的比列越高。料取来之后首先加工成柱状初坯,上下用圆规画圆用工具刻成浮边,中间攥孔,孔洞再打磨圆润。刻玉的工具就是遗址中大量出土的燧石(莫氏硬度7-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琮是不是一个人做出来的呢?从琮的八幅神像图来看,八幅神像中有两幅神像有6个手指头,其它六幅是5个手指头,有些琮上的神像兽面部位刻得也不标准,部分有凌乱和模糊的迹象,以此有学者推测琮不是一个人刻的。这个问题比较重要,之前有研究者认为反山12号大王的墓葬主人即是大王又是刻玉的人,但这件琮都不是他一个人刻的,何况其它的呢同一个12号墓里面出土的琮的风格不一样,我们说刻的内容可以不一样,但是刻的风格不一样那就说明不是同一个人刻的,所以王死了以后墓葬里面埋的随葬品有刻纹的往往是有很多工匠来雕刻的。这一发现背后说明王不是工匠(他可以是设计师),他身边有很多的高级工匠在帮他刻。20号墓和12号墓出土的琮雕刻风格又不一样,说明每个墓主人的身后都有一批工匠在为其雕刻玉器,这对良渚社会阶级的复杂化证据增添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听完本次讲座的小结

1、良渚的玉文明反应了当时萨满司的一个世界观,琮和神像是密不可分的。

2、良渚琮的复杂制作工艺基本上可以代表新石器时代晚期集大成的代表。

3、良渚以琮玉为代表的玉礼器开启了古代中国 藏礼于器的最早传统, 直接连接了后续的青铜文明。这种通过一件器物来体现身份、等级和地位的传统其实在现代社会也时不时的有所表露。

1986年5月底,余杭,位于浙江杭州北部地区。

一支正在寻找良渚文化的考古队在发掘出十余座汉墓后陷入困境——所谓的良渚文化,邈然无影。

良渚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其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余杭地区的良渚遗址最早发现于1936年,后因战争、内乱等原因未有更多发现。

在一个电闪雷鸣的下午,阴云翻滚,已经兜不住聚集得越来越多的水滴,大暴雨就要来了。

考古队挖泥翻土的民工们,就在这令人压抑的气氛中提前收工了。

不过,这可不是要放弃。

恰恰相反,云层之下风雨飘摇,穿过厚重云翳却是无垠的蓝天,太阳,耀眼,刺眼。

在一座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高出地表约4米的大土墩上,反山遗址12号墓已经露出端倪,遣散工人不过是为了保密起见。

墓的西南角,是一座在领袖号召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遗留下来的防空洞。

防空洞与墓之间,只有区区50公分的距离。

这座史前大墓没有在狂热的年代被捣毁,实属万幸。

这是考古发掘的第一座大型良渚文化古墓葬。

此后持续数月的发掘也证实,大墓所在的这个大土墩,完全是五千多年前的先民们人工搬运土方堆筑而成的。

就在这座大墓里,发掘出700多件各种形制的玉器,可以说整座墓坑都被玉器铺满。

随后另十座贵族墓葬也逐一被发现——迄今为止,良渚文化最高等级的贵族墓地非反山莫属(王明达:《良渚文化嵌玉漆杯出土记》)——又有大量文物出土。

反山遗址,十一座大墓,共发现各类文物1200多组3200多件。

除玉器以外,还有陶、石、象牙、嵌玉漆器等各种材质,但玉器是绝大多数,占比达九成以上。

是的,这是一个玉的王国。

玉,正是良渚文化最典型的特征。

在这些玉器当中,最引人瞩目也最令人费解的,是一件玉琮。

这件玉琮整体呈内圆外方中空的柱形,高88厘米,外围直径176厘米(两端大小不一,另一端略小,直径171厘米),重达13斤,是目前已发现的体积最大的一件。

不只够分量,这件玉琮也是纹饰最繁缛的一件,采用浮雕、阴刻等工艺,在四面的中间各有上下两个造型奇特的半人半兽形象,四个转角上又各有上下两个简化版的半人半兽,也就是一共有十六个半人半兽。

这个半人半兽,后来被称为神徽。

这个玉琮,后来被尊为琮王。

玉琮,所为何来?

神徽,意义何在?

琮,先秦史籍有载,但在历史的长河里早已沉沦,似乎汉代以后的人们都已经并不认得。

传说周公所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就有多处关于琮的记载。

按《周礼》所载,琮有不同规格,七寸、八寸、九寸、十二寸等大小不一;琮的功用也多种多样,既是祭天地的六器之一,也用于朝聘、嫁娶或殉葬等不同场合,更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

以《周礼》为证,可知周代时应该还有琮的广泛使用。

但实际上,早在殷商时期,琮的存在就已经渐趋没落,考古所见商周时期的玉琮普遍已经变得粗糙,甚至连纹饰都没了,与良渚文化等史前遗迹发掘的玉琮不可同日而语;到春秋战国时代,玉琮更加难得一见;秦汉以后,这种器形几乎就消失了。

到宋代又开始出现仿古玉琮,此时琮这种形制的玉器已经完全变成了艺术品,刻绘的纹饰也都是当时流行的式样。

明末以后又兴起复古风,要么仿商周的素面无花,要么仿史前的繁复朴拙,但不论怎样,走下神坛的玉琮,已经与身份地位没了任何关系,更遑论祭天祭地这样的重器。

不仅如此,古书里记载的琮与现实中把玩的琮甚至都已经对不上号,也就是说,《周礼》里说琮是祭天地的礼器,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个琮到底什么样,因为沦为艺术品的琮其称呼已经变成了辋头之类。

比如乾隆就很喜欢这种东西,还考证说确实是用在车轴上的装饰并定名为掆头(掆gāng):

其实在东汉许慎的《说文》里琮只是像车釭而已:

车釭(gāng),亦作“ 车缸 ”,指车毂内外口用以穿轴的铁圈。

没成想,代代相传终失传,琮最后真就被当成车轱辘上的装饰物件了,真让人哭笑不得。

到光绪年间(1875-1908年),吴大澄《古玉图考》才明确说所谓玉釭头,大个的那些都是古代说的琮:

《古玉图考》还搜集了不同规格的二三十种玉琮,如下图。

如图所示,琮的典型特征是:

1、主体为中空圆筒状,周围有四个突起围合构成方柱体,这四个突起部分有的彼此分开,有的完全相连形成标准的方柱体。

2、上下两端粗细略有不同,以前曾以为大的一头在下,考古发现其摆放方式应为小头在下。

3、外围方柱体部分可分节,少的只有一节,多的就不一而足,两节、四节、五节、十节等都有,目前已知最多的有十九节。

如上文浙江反山遗址出土的玉琮王就是两节。

十九节的玉琮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497厘米,是目前所见最高的一件,是1958年征集所得的良渚玉器,其四边突起部分也刻有兽面纹。

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玉琮有单节多节之分,这每一节又都是由上下两层组成的。这两层上各有一个浮雕,上层是人面,下层是兽面,两层的图案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半人半兽式的神徽。

与平面化的神徽其线条极为繁复相比,四角突起部分雕刻的半人半兽图案更为简略,突出的是两只眼睛和一张嘴。两只眼睛分在凸起转角的两侧,嘴居于正中。

请注意这一点,每一节上下两层突出两只眼睛和一张嘴,也就是各有三个节点。

在地域上,玉琮这种器形的分布非常广泛。

除了最具代表性的苏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山东、河北、山西的龙山文化(公元前2400-公元前2000年)、广东的石峡文化(公元前2900年左右)、甘肃的齐家文化(公元前2000年左右)、四川的金沙遗址(公元前1700年以后,即商代晚期以后)等史前遗址,都有玉琮的存在。

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一件玉琮,就出自安徽潜山的薛家岗遗址,其年代为公元前3200年左右。不过,这件玉琮体量很小,高2cm,宽18cm,孔径08-09cm,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琮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费思量。

《周礼》记载是祭天地的礼器,乾隆御定是车轴上的装饰,除此以外,有说取象女阴,有说取象男根,有说为男女交合,有说为图腾柱,有说为织机零件,有说为天文观测机件,有说是招魂降灵的媒介,有说内圆外方象天地是祭司巫师通天地的法器,也有说是镇墓压胜的法器,或是驱邪避凶的佩饰……

关于玉琮的功用,各种猜测不下20种。

尤其是玉琮上的神徽,更费解。

神徽看起来线条非常繁复,但实际大小只有3厘米×4厘米(以反山遗址玉琮王为例),所以,线条格外细,一毫米的宽度内就有三条线,说其细如发丝,并非形容。

从考古发现来看,神徽的形象出现以后保持了高度稳定,直到良渚文化突然消亡,这个神徽贯穿始终,某此细节虽有变化,但整体形态一直没变。

玉琮是神徽图案比较多见的器形,但神徽并不仅见于玉琮,在贵族使用的玉钺、三叉形冠饰、锥形器、项饰的玉璜、穿着点缀用的玉牌饰等各种器物上都能见到。

这些半人半兽形象,我们不明所以,故称其为神徽。但是,捧上神坛冠以神名,并不能解决疑问,这个神是何方神圣,神的观念源出所处,其意象本体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更让人觉得连猜测都无处着手。

可以肯定的是,分布地域广,传承时间长,形象保持稳定,玉琮及神徽的存在,毫无疑问说明一个事实:其承载的观念必然是上古先民们普遍的共识。

巫术也好,宗教也罢,共同观念的形成,其背后一定会有源出的本体意象。

所谓大道至简,方向对了,帷幕下的真相其实一望可知。

玉琮的典型形象,一般都描述成内圆外方,进而引申出天圆地方的联想。

事实上,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主体就是圆柱,圆柱外面附着有四个有棱突起,其俯视图如下:

抛开圆形方形的惯性思维,也许换种说法会更为形象——圆形外侧附着有四个箭头

秘密就隐藏在这个箭头里面。

如果你对本号有持续的阅读积累,那么,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北斗七星。

如图所示,北斗七星以亮度最暗的天权为界,两端各三颗星正好组成两个箭头。

在北斗七星围绕北天极旋转的过程中,这两个箭头分别指向北天极和四周,在每天固定的时间观测,北斗形成的这两个箭头正好一年旋转一周。

也就是说,北斗箭头相当于天然的钟表指针,我们可以通过北斗箭头的指向判断季节时令节气,不论对上古先民还是现在的我们,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通过北斗指向分辨季节见载于战国《鶡冠子》、西汉《淮南子》等,具体从略。

北斗箭头、北极、诸天星宿的中心,北斗曾经被当作北极星,北斗的形象既是勺子也是车,还被看成猪、熊等不同动物,对这些概念不熟悉的朋友请移步阅读前文《五千年前北斗七星的正确打开方式》、《北斗七星的万年轨迹》、《七只小猪的千年迷踪》等(详见公众号Hailion1999)。

再来看神徽。

平面化的神徽看起来是一个半人半兽形象,但是,这个所谓神徽实际是由两个完全分离的部分组合而成。

这一点,玉琮其实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提示。

显而易见,折角上立体化的神徽图案分为上下两层(上图左侧),不论是一节的玉琮还是十九节的玉琮,都有这一特征。

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神徽(上图右侧),则通过工艺手法作了区别,上部的人面和下部的兽面分别用浮雕的方法进行雕刻,上下两层的意思非常明确。

上文提请大家注意过,神徽的半人和半兽部分都突出两只眼睛和一张嘴,都是三个节点,这一共六个节点,其意象本体正是北斗七星中组成两个箭头的那六颗星。

也就是说,人面的眼和嘴,是北斗斗柄上那三颗星;兽面的眼和嘴,是北斗斗勺上那三颗星。

为什么要执着地将神徽分作上下两层呢?

因为必须这样。

因为北斗的两个箭头其指向并不一致。以公元前3400年为例,当斗柄箭头指向东方的时候,斗勺箭头指向的是西南;当斗柄箭头指向北方的时候,斗勺箭头指向的是东南。

也就是说,北斗的两个箭头其指向始终有一个夹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如果将这两个箭头分别联想成人和兽,人面和兽面根本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

所以,玉琮四个突起折角上的神徽,其完整而正确的识读应该是这样的:相邻的两个突起,一个取上层的人面,另一个取下层的兽面,这两个错层合在一起,正好是北斗七星的两个箭头(或者取相对的两个突出)。

每天同一时间观测,当北斗七星的两个箭头围绕北天极旋转一周,人间正好是一年,玉琮四个突起,对应的正是四个季节;玉琮主体的中空圆柱,代表的则是北天极,这是北斗七星围绕旋转的中心,也是诸天星宿围绕旋转的中心。

至于玉琮的意义,一节玉琮有四个突起,代表的是一年。那么,两节玉琮,就是两年;十节玉琮,就是十年;十九节玉琮,也就是十九年。

是否确实如此尚不得而知,但想来倒也算顺理成章。

于是,半人半兽的神徽其含义也就昭然若揭了——

从纪时的角度看,这个神人可称为岁神,他驾驭着神兽周流不息,带来人间的四季更替;

从所处的位置来看,北斗斗柄的三颗星被联想成神人(斗勺三颗星是神兽),而这三颗星组成的箭头在公元前3400年前后这一时期始终指向的是北天极。

也就是说,以北天极为中心,所有星宿都围绕着北天极旋转,而这三颗星无疑是所有星宿中最接近北天极这个中心的。

我们现在习惯于说北极星,即所谓北天极是一个点,但是,如果将诸天星宿围绕旋转的这个中心从一个点扩大到一片区域来看,那么,这个神人所在的北斗斗柄三颗星以及周年运动所划出的圆面,也就是所有星宿围绕旋转的中心。

所以,刻有半人半兽式神徽的玉琮作为一个整体,其所代表的正是北天极,与我们现在的习惯性认识略有不同的是,这个北天极是一片区域而不是一个点。

从天人相应的角度看,北斗七星所在这个区域是所有星宿围绕的中心,其地位相当于人间主持一切事务的首领君王(掌握祭祀宗教军事等权力),所以,玉琮上神人的脸是奇怪的倒梯形,这个倒梯形的脸,正是来自代表权力象征的玉钺——一把大斧的形象。

天下共主的王这个字正是由玉钺演化而来,玉钺同样又是年岁的岁字,所以,梯形脸这个神人,是岁神,也是人间的首领(君王)。关于钺与王、岁的关系,请参阅前文《岁戉如一:王从何处来?》。

最后,我们再从文字的角度来看看。

琮,可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如图所示,甲骨文的琮字没有王字旁,是四个三角围绕着中心的一个圆形或方形,这个造型是否源于对玉琮俯视图的模拟不敢确定(三角箭头指向中心,玉琮是指向四周),但毫无疑问,这是北斗箭头指向北天极的形象表达。

中间有孔的 根据孔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

你这样描述,谁都不确定它的价值。

如果是古代的。价值就高。

如果是现代的。价值就一般。

也有可能是河南的锈玉。

也有可能是和田玉。

也有可能是人造石。

谁知道呢?

对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1134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