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作为合法货币是在明末时期出现,银元的出现,是在此时期的后面,乾隆时间才开始铸造银币。随着鸦片战争爆发政府赔偿了大量的白银,鸦片太多了,大量的白银流入了其他的国家。清政府引进了国外的铸造货币的机器,才开始了银元的流通历史。
白银黄金作为贵金属,一直以来都很有价值,民国时期银元就正式登上了社会的舞台,可以说是银元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时期。民国时期的社会很动荡,只能以清朝灭亡,全面抗战爆发的前25年作为衡量的标准,以上海北京广州等范围作为参考的目标。要想弄清当时的物价,要搞明白民国实际的收入水平。
二三十年代,上海工人每月工资20元左右,小学教师,医护人员等收入不会超过50元,这也算是小康的水平了,医生,记者,作家,律师,他们的月收入可以达到100~200元,生活也是特别的好。那个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最好时期,鲁迅等人一个月可以拿到上千元的收入。
当时的银元购买力还是很充足的。房租价格在5~10银元之间,一壶茶的售价在02银元,看一场**需要花费03~08银元,穿衣方面,中山装5银元,皮鞋的价格是8~12银元之间,这是在大城市,小城市的话会低一些。所以,根据以上来推断,一块大洋放在现在的市场上,购买力差不多相当于150元人民币左右。
当年袁世凯出于私心将自己的大头照印在新货币上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这被人戏成为袁大头的银元竟然比自己还要坚挺。后人有句话叫什么来着,“我又不是人民币,让什么人都爱我”,但是袁大头通过这种方式,的确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袁世凯采取种种欺骗手段,在老百姓面前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总统变皇帝”的戏法。不过黄粱一梦83天,连个登基仪式都没享受一下就宣布取消了帝制,带着一腔遗憾归天去了,倒是袁大头不声不响地承载着他的皇帝梦。
时间倒回到1912年,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北洋政府首先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流通钱币的问题,对于当时的北洋政府来说,铸造钱币或者印刷纸币所要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国内百姓手上流通的货币林林总总有百种以上,主要是有很多洋币在其中插科打诨。这种情况之下,老百姓买东西就十分费事,左右换算,太过繁琐。
彼时的北洋政府还想借助铸造钱币解决军费的问题,于是袁大头就这样被制造了出来。袁世凯在生前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1914年他颁布了国币条例,定下了国币的种类,主要是以壹元银币作为主币。当时社会动荡,人们对于这种银币格外欢迎。在1914年袁大头正式与大家见面之后,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之内,天津造币厂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0万枚。
袁大头之所以在当时被百姓们接受成为主流货币,主要原因还是他的成色和分量都非常稳定,最纯的含银量可以达到90%。无论袁世凯本人的皇帝命运如何,袁大头还是继续保留了下来,记载之中一直到1929年依旧在制造。甚至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也制造过袁大头。袁大头成为了当时百姓最为信任的货币,社会各界都在使用。国民政府也曾经想要推行法币改革,将白银收为国有,想要禁止银元的流通。但是在战争时期,法币一路贬值,一天比一天不值钱,在老百姓心中,这种几个月甚至一个月就能变成废纸的法币,他们一般都不会接受。比如在1948年发行的银圆券和金圆券,名字听起来挺坚挺的,没到两个月就开始贬值了。在民国甚至出现过面额壹佰万元的金圆券,可能这堆纸币可能连个印刷成本价都捞不回来。
袁大头是中国近代史的典型货币代表,对于现在的收藏爱好者来说也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的功能。袁大头的存世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分布来说比较分散。其实在民间很多家庭都会有一两个袁大头,最近也宣传得不错,家家都能当个宝贝。加上金银这种贵金属大家心里都清楚的很,家里面不缺这几百块钱,不会随意拿出来换钱用。个人觉得吧,现在袁大头价格如此之高也是因为市面上流通比较少,都是以前币商囤的货,不过它毕竟是贵金属,玩玩儿可以,太认真去炒作就坑人了。
一般的袁大头价格,3年、9年和10年的普通袁大头现在的价格就是600元左右,8年的因为发行量少,价格会略高,在700元、800元左右。价格根据品相还有一个浮动,比如没有使用和磨损的原光币3年、9年和10年袁大头价格可以达到1000元。
古代一两银子价值多少人民币,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还曾经真有历史学家推算过,根据古籍里记载的货币购买力,折合人民币,比较固定的一个算法是和当时的米价相衡量。因为大米价格关系到百姓生死存亡,所以地方官员很重视,朝廷也很重视,都是定期记载的,比如《宋史食货志》“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的记载,都是根据原始记录记载下来的,所以拿大米价格来换算,比较准确。
宋朝,因为战争的关系所以比较动荡,大约30文钱才能购买一斗米,而宋朝变成两千文一两银子,也就是说,在宋朝,一两银子可以购买四石左右的大米,所以那个时候一两银子大约价值在1200元左右。而明朝一两银子可以买到的米就更少了,只有两石,一石相当于九十五公斤,所以在明朝一两银子大约价值600块钱。到了清朝的时候,由于市场的普遍开放,所以白银也大量贬值,那个时候的银子一两就只能当成200块钱来花了。
唐朝,物质丰富,尤其以贞观年间为最,大米很便宜,五文钱就可以买一斗,而一千文就是一两银子,可买两百斗米,则唐朝的一两银子=2000元人民币。
明朝,史料记载,一两银子可买中等大米二石,一石约为九十五公斤,所以明朝的一两银子=600元人民币左右。
清朝已经盛行货币,在乾隆年间,一两银子只能买米八十斤,光绪年间更惨,只能买到三十八斤大米,也就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一百五十元左右。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古代,银子作为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在每个朝代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而现在的银价在每克35元左右,一两银子也就大约170块钱。
清朝最大的贪官和珅,他的财富就富可敌国,有现银100万两,银元宝五万多个,大银元宝五百多个,折算下来是65万两银子,按照当时的购买力计算相当于现在人民币一亿多。以前看电视剧不觉得和珅有多少钱,现在看看和尚是真的有钱,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个县令一年下来才100两银子,折合人民币也就两万块左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大洋是出现在民国时期的货币,就是我们大家所了解的袁大头,当时市场面值是一块钱,那时的一块钱和现在的一块钱是不一样的,当时的一块钱可以买将近五百个包子,而一个普通家庭的开支一个月两个袁大头就足够了。袁大头也是分有年份的,市面上最常见的就是民国三年、九年以及十年所制造的,现在一个袁大头放到当今社会市面上的价格有一百到三千元不等。
收藏价值袁大头在民国以前一个大洋就相当于八百元人民币,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相当四百元人民币,而在解放以后一块大洋能换到两百元人民币。因为袁大头本来就是一种银币,也受到收藏家们的喜爱,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银元上的光头银元在市面上越来越少见,像我也只见过两次,还是家里的老人在收拾柜子的时候会拿出来看看,现在印象中已经不是很清楚,只记得就一个圆圆的硬币样式,上面有一个光头的人像。听他们说银元还分为蒋介石的头像和袁世凯的头像两种,我家里的这种已经不记得是谁的头像了。
银元是在民国时期常见的一种通行货币,因为他主要的材质就是白银,所以大家称为银元。在民国时候一块银元就可以买很多东西,比如当时一银元可以换一袋大米,一头牛的价格大约五块银元。一旦大米就等于一百斤,这是按当时的两三块钱一斤来算,一块银元就等于现在的三百元左右,所以五块大洋大约也要值个六七百元。网上曾经传出民国三年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上是有英文字的,现存量特别少,曾经还在国际的市场上拍出两百三十万的高价。那大家家里是否也有像袁世凯一样的银元,如果真的有那真的是很有收藏价值,说不定哪天就能值个几百万也说不定。
拜托大家有点历史常识好不好
1935年到1948年11月期间,在国统区一块银圆在市场上什么商品也买不到!!!!因为当时银圆已经禁止在市面上流通了!!!
不过土匪、军阀们在黑市交易中倒是经常使用银圆是有的,但当时银圆不是用来买米、买牲口,而是用来买卖军火和烟土。
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早在1935年就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银圆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同时禁止银圆在市面上流通,并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
等到了1948年,恶性膨胀的法币实在是维持不下去了,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不得不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并严令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白银(银圆)、外币,凡私人持有者限于1948年9月30日之前兑换成金圆券。蒋介石还派出他的儿子蒋经国等经济督导大员到各地监督执行。一时间,小民惶惶,“老虎”或者入狱或者枪毙,杀气腾腾。在蒋介石的强权威胁之下,不少小资民众不得不服从命令把多年积蓄以备战乱和艰难岁月的最后一点看家压箱底儿的黄金银圆外币拿出来兑换成金圆券,而大一些的资本家和其他有钱人也不得不把自己的部分财产兑换成金圆券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强迫冻结了物价的货物被抢购一空。
很快地,蒋介石政权控制的国统区就发生了抢购物资的风潮。上海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都被抢购一空,人心惶惶。等到了1948年11月11日,蒋介石政权不得不修订金圆券发行法,准许老百姓拥有黄金白银外币并取消了金圆券的发行限额,这下子天下大乱,金圆券的价值一泻千里。为了拿废纸般的金圆券换回一点自己多年积攒的血汗钱,上海等地的老百姓彻夜在银行门口排队和挤死人踩死人的惨剧就发生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袁大头、孙小头,叮叮珰珰换银圆。”的银圆黄牛在上海等地极为活跃。普通老百姓一拿到工资或做生意一有收入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找他们把手里的金圆券换成银圆。这是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速度实在是太惊人,大家都不想手里留每天都在急剧贬值的金圆券吃亏。
参考:
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一块银圆(或国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来计算。但一方面,物价随年月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物价又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只能做一个大概的描述。
以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场的价格为例:
1872年上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许多人通常误认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价格为15分银圆。这时期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1百多元。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大约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0—35元左右。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由此,我们对于清末民初一块银圆(或国币)的价值可以得到一个具体的概念。
〔附注〕历史上猪肉价格的比较资料
2002年9月8日陶世龙先生看到我关于《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的研究文章,以及《鲁迅一生挣了多少钱》以后,在互联网上提供了以下补充资料:
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中,记录1912—1924年北京市的物价。当时北京的猪肉价格,1913年是每百斤11圆7角;1916年有所上升,每百斤13圆3角;
那时的1斤(老秤)合59682克,现在1斤(新秤)合500克。所以老秤1斤约合新秤1斤2两。
北京1913年猪肉每百斤(老秤)11圆7角,合每斤(新秤)约1角银洋;
1916年猪肉每百斤(老秤)13圆3角,合每斤(新秤)1角1分银洋。
由此可以计算出——
鲁迅1913年1月薪俸220银圆,可购买猪肉1122千克,即今秤2244斤;
1916年1月薪俸300银圆,可购买猪肉1346千克,即今秤2692斤。
又,陶先生举出当时李四光为答复鲁迅说他在京师图书馆当副馆长一事所作的说明;这副馆长一职的月薪是500银圆,但他只支取一半,还有一半捐给图书馆了;其实不捐也是可以的。所以当时教授的实际收入要比每月2000多斤猪肉还要多些。难怪鲁迅在北京居住的15年间,能花上相当26000斤猪肉的钱去购买图书资料,另外还买了住宅。
现在(2002年)北京的猪肉每斤价格是5元到7元之间。当然,货币购买力不应仅仅以猪肉一项的价格来计算,而应以多项生活用品的综合比价来计算。可见,陈明远估算民国初年(1912—1919年)的1银圆平均购买力约相当于今人民币50元,还是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的,甚至是比较保守的数字;因为当时北京市的物价比上海低廉10—20%左右。
楼主,您这玩笑开大了,银的分子结构是很稳定的,虽然我高一的时候化学经常不及格,但也知道这一点。而且任何古董包括银元最忌讳碰摔,破相后的价格可是大打折扣的,您这验真伪的方法实在是有点倒退到六十年前~~不奢望您采纳,玩收藏开心就好,也希望您心情愉悦。
银元宝放置半年会变黑。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银元变黑是由于和空气中的氧化介质硫发生氧化才至黑。空气环境不佳,因化石燃料燃烧,烹调食物,使用含硫信封或牛皮纸保存硬币,人体代谢物挥发而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都易与银在有氧环境下发生反应,致使银元变黑,银元变色的过程大致为白→黄→棕→蓝→黑,硫化物堆积越厚,银元变色程度越高。其变色范围遵循起源于边缘,并逐渐向内变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