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宴会怎么照明,有哪些要求?

古代宴会怎么照明,有哪些要求?,第1张

从前有一个叫颜叔子的人,上无长亲,下无寸男,独自一人生活。他的邻居也是位独居的寡妇,有一晚暴风雨摧毁了邻居女子的屋子,她跑到颜叔子这里求救。颜叔子收留了她,让她拿着灯烛,天快亮了,手里的柴禾要烧没了,就从屋顶取来茅草烧之。颜叔子整晚燃烛,肯定是考虑到孤男寡女共处一室,要是黑魆魆的,肯定要诽议四起了。

  没错,汉以前,正是以柴禾做灯烛,所以称“烛”为“火”。《晏子春秋》记载晏子和齐景公饮酒,“日暮,公呼具火”。清人俞樾《茶香室续钞十四》说到韩翃诗“日暮汉宫传蜡烛”,注曰:然烛之用蜡,不知起于何时,古人之烛或用麻或用木蓼或用胡麻或用脂膏,并无所谓蜡烛。漫长的夜晚因为有了烛火,而可以夜饮聚会读书写字。《古诗十九首》里感叹,“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试想在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你去参加一次宴会。到了主人家,好客的主人,殷勤告诉你,你认识的某某在哪。你不会奇怪为何这里黑灯瞎火,这是因为燃烛火大烬多,怕有危险,又不干净;再说除非大贵之家,也会觉得太过靡费,而且还得有人手里拿着烛火,这可不是什么轻省活儿,要随时用碗接着落下的灰烬,还要准备燃尽了加薪。直到所有人来齐了,开始上菜了,主人这才叫人燃起烛火。手里拿火的人要坐在屋里的一角,保证不妨碍客人行动,也比较安全。举火之人,不饮酒不唱歌,以免引发火患。曲尽星稀,酒阑将散,主人想留客再饮,便藏起灰烬,拿着还没有点燃的烛火敬客,显示自己的诚意。

  《史记·孟尝君传》里,这位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请客夜宴,“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大概好客的孟尝君是怕烟火熏到客人,所以让一个人遮挡一下,没想到引起了误会,那位误解了的客人更是搭上了性命,不过于孟尝君,好客之名恐怕又进了一层。

  若是大的环境里,比如天子议事、重大节庆,则用大烛庭燎。《明皇杂录》说:“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庭燎的制作,是用芦苇做心,用布缠绕,灌入蜂蜜,布的外面也涂上蜂蜜。这样不但质地坚硬,而且也耐久,不像火薪烧得太快。然而燃烧起来,味道闻着定然不雅的很。

  在室内,就只用小烛,燃烧得很快,随时的准备添薪。只是若逢盛夏,屋里火烧着,热燎燎得岂不是火上浇油故而古人习惯夏天在室外纳凉,月明星稀之际,“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当是何等美事啊!

  (二)

  “兰膏明烛,华容备些”。《楚辞》里的这句诗说出了一个事实。在遥远的战国时代,开始有油灯出现,从此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漫漫黑夜。不过,像大多数发明,开始的时候只是富人的奢侈品。因为那时候尚未有植物油,油灯用的是动物油,材料来源有限,若再加入香料,那就更加昂贵了。原来用薪束照明,一屋子烟火气,如今有了油灯这种设备,不啻是革命性的进步。那些在黑夜里作乐的豪富人家,一定十分的纵情快意。

  一直到魏晋时候,贫家照明,仍然用的是传统的老法子。《拾遗记》里说:“魏文帝所爱美人薛灵芸,常山人也。居生贫贱,每聚邻妇夜绩麻,以麻蒿自照。”这位出生于乡野的美人,后来被曹丕迎立为妃。曹丕让人在洛阳城外数十里处,筑土为台,台高三十丈,高耸入云;在台下四周布满蜡烛,名叫“烛台”。薛灵芸抵达之时,正好是入夜时分。只见从城郊至城里的沿路上,排满了粗大的红烛,烛光闪烁,把周围照耀得如同白昼一样,习惯在幽暗烛火下纺织的的薛灵芸,见到这种大场面,简直惊呆了,怀疑自己是不是登上了传说中西王母的瑶台。

  有蜡烛之后,油灯又不算贵了。蜡烛美丽而且易于携带,油灯气味不好,而且不好携带。真正的豪奢子弟,家里的照明都是大手笔。《归田录》里说“冦莱公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虽寝室亦燃烛达旦,厕溷间烛泪成堆”。在厕所点蜡烛,这位冦老西真不是一般的奢侈。

  植物油出现之后,油灯就更不是什么奢侈品了。《齐民要术》:“种红花收子,既任车脂,亦堪为油。”、“麻子科大,收此一实”,足供美烛之用。点灯最好用乌桕油,依次为油菜子油、亚麻子油、棉子油和胡麻子油(消耗比较快),桐油和桕混油为下品。

  宋代更发明了一种“省油灯”。据《老学庵笔记》记载:“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故易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油灯一般是用铜、铁、锡制成,下承以盘,中间是柱,盏者,盛油之器,放在柱子顶端,时间久了,发热,热油容易干掉,在盏内放水,盏不热,所以便可以省油。

  油灯发明之后,幽暗的中国夜晚充满了光的伟大和灵动。“咸阳宫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炳若列星。”《西京杂记》的这个描述,让人想象汉代宫廷绮丽的夜晚。汉武帝思念李夫人,有方士为之招魂,在帷帐里点起灯烛,果然看到了李夫人的倩影。武帝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想必是武帝神思恍惚,在迷离跳动的灯烛之下,出现了幻觉。

  “满园芳草年年恨,剔尽灯花夜夜心”,唐人唐彦谦描绘的这幅画面,是古代文学中令人难忘的意象。炽热的内心,似乎便是油灯里的灯芯,在漫漫长夜里煎熬、等待。剔灯花这个充满文学意味的小动作,一个遥远的美丽的挥不去的手势,成为女性代代相传的心理记忆。

  (三)

  最近我去西安,一下子被曲江的灯迷住了。矩形的毛玻璃外罩,灯柱上刻着唐诗。远远望去,如一条灯光隧道。五一那天,密密麻麻的人挤在灯影里,人声鼎沸,恍若天街。唐朝时候,长安人的游乐也是这等繁丽吧。郁达夫有一句诗:四壁旗亭争赌酒,六街灯火远随车,他用了诗人王之焕等旗亭赌酒风流旖旎的典故,那六街灯火也同样照亮通往大唐的想象。大唐,长安,都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语码。只要是说出这几个字,便可以勾起多少深植在民族记忆里的东西,引发出多少是句诗情,多少幅画意。而游人在昏黄灯下读灯柱上的诗歌,那真是令人感动的场景呢,这就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背景了——每个人心中总藏着一两句唐诗,随时迸出来打动心魄。

  曲江无中生有,居然也成就一派气象万千,直承开阔高远的唐诗意境。真的,唐诗,即便最缠绵悱恻的诗句,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柔中带刚,气质高华。

  在静夜,美女与蜡烛相对而坐,思念远人,这是唐诗常见的情境。杜牧有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或红烛,是唐人审美生活中重要的道具。夤夜里燃烧的蜡烛,一点一点燃尽,流淌下来的烛液仿若人的眼泪。唐代诗人们喜欢用这个意象,来渲染深闺女子被情思煎熬的内心痛苦。“自君之出矣,红颜转憔悴。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的这首诗直接以烛喻人,直陈那些离别带来的痛苦。诗人韩偓也写过一首《闻雨》,想象一个女子,在生命和爱情萌发的春天的夜晚,闻听外面春雨霖霖,躺在床上,脸朝里,背对红烛,辗转难眠,头上的玉钗敲击着匣枕。这红烛,似乎又是女子内心勃发的生命力象征。(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春梦不成。罗帐四垂红烛背,玉钗敲著枕函声)

  但唐人所谓的蜡烛,其实并非我们今天所见到蜡烛。宋代以前,并没有今天由腊树而制作的蜡烛。那时所谓的蜡烛,又称蜜蜡。古代蜜和蜡不能分解,所以称作蜜烛。据《西京杂记》的记载:“南粤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可见汉初中原尚没有此物。魏晋时将蜜蜡分解,专门用蜡作烛。晋初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蜡烛,不过蜡烛很贵,只有贵家才常常使用。因此《世说新语》里说“石季伦以蜡烛作饮”,石崇以此来竞豪富,其贵可知。唐代人所作的《夜怪录》里说:“少顷有秉蜜炬自内出者”,可见唐仍然以蜂蜡作烛。后来人们才学会在腊树上刮白膜制作蜡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腊树四时不凋,五月开白花,其虫打如虮虱,延缘树枝,食汁吐涎,剥取其渣,炼化成蜡。”

  (四)

  中国文化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随时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审美主体,对生活里的普通事物,一山,一水,一石,一木,由感官上的印象,而升华为一种精神上和鸣。几千年来王朝变幻,岁月更迭,这种由生活细节而来的感发力量支撑中国人走过每一段艰难的日子。所以,每每看古人的生活,往往一面叹息帝王豪富们的穷奢极欲,一面又羡慕他们把日常生活陌生化的丰富想象力。

  唐人撰写的《明皇杂录》,记录了唐明皇期间的一些人和事。有一则令人飞思遐想:上在东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中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时有匠毛顺,巧思结创缯彩,为楼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乃以灯为龙凤虎豹腾跃之状,似非人力。连绵的灯火,照亮了大唐东都的暗夜,夜风中琮琤的声音犹如天籁,兼之形状各异的灯,真是人间天堂。

  及至宋代,文人们盛行在灯下赏花的雅集。宋人张功甫说和赏花相称的有二十六条:为淡阴,为晓日,为薄寒,为细雨,为轻烟,为佳月,为夕阳,为微雪,为晚霞,为珍禽,为孤鹤,为清溪,为小桥,为竹边,为松下,为明窗,为疏篱,为苍厓,为绿苔,为铜瓶,为纸帐,为林间吹笛,为膝上横琴,为石枰下棋,为扫雪煎茶,为美人淡妆篸戴。独独漏说了“为红烛”。但这位张功甫正是烛下赏花的大行家。他家牡丹花会,请来一帮文人朋友,坐在一间堂屋内。正当朋友们惊异屋里看不到牡丹花。张功甫问仆人香发了吗,仆人回答已发,于是便命令卷起帘子,从帘子里花香扑来,一会儿,满座皆是浓郁的异香。酒肴、丝竹次第而至。几十个歌妓都穿着白色衣服,衣领上绣着牡丹,头上戴着山茶花,清歌侑酒。如此这般,喝上十杯,换了十批歌妓,她们戴白花就服紫,戴紫花就穿鹅黄衣服,戴黄花的话就穿红色衣服。客人们喝完酒后,在烛光下掩映下,美人们列队送行,牡丹花香萦绕,鼓乐歌吟,客人们如同仙游一般。

  烛光香雾,正是这牡丹花会动人心魄之处。虽然名花倾国两相欢,如此这般大规模荡气回肠,乌泱乌泱的歌妓们反而显得多余了。倒是苏东坡更有雅趣,他坐在长廊中的亭子里,东风吹佛,香雾空蒙,一树树海棠开得正盛,透过明晃晃的烛光,明明是他自己睡意迷蒙,却偏说害怕夜深花睡去,要烧高烛照着那花(东风渺渺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到明清之际,四时花开,譬如梅花开、牡丹花开、海棠花开,正是文人们的社交季。《儒林外史》里记载了这么一次牡丹花会的狂欢。“小寓牡丹盛开,薄治杯茗,屈三兄到寓一谈”。暮春夏初,杜慎卿写请帖邀请三位朋友来家。然后是饮酒谈话。杜家的牡丹宴,清清疏疏的几个盘子,只是江南时鱼樱笋下酒,买的是永宁坊上好的橘酒。传杯换盏,吃到午后,才是各样点心。有猪油饺饵,鸭子烧卖,鹅油酥,软香糕。同上的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对名花,聚良朋,又有鲍廷玺吹笛,一个小小子唱李太白的《清平调》。

  吃到月上时分,照耀得牡丹花色越发精神;又有一树大绣球,好像一堆白雪。三人不觉的手舞足蹈起来。

  有个老和尚也凑趣,放了一串祁门小炮仗,说是替各位醒酒。这场宴会,从中午开始,一直到夜晚方散。

  国公府的徐九公子和表兄陈木南在自家花园里赏花的情景更是美妙。“两人又饮一会,天色昏暗了,那几百树梅花上都悬了羊角灯,磊磊落落,点将起来,就如千点明珠,高下照耀,越掩映着那梅花枝干,横斜可爱。”

  宇宙永恒无尽,人事短暂无常,中国古人在这对比中为自己找了一条心路。在劈天盖地而来的广大悲哀中,收缩自己身上,收缩到心灵审美一角,藉由烛下赏花这一类的审美活动,为生命开拓另一种丰美。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能力,与色、声、香、味、触、法,相接触,塑造出一个圆融的心灵世界。这世界是,不朽的。

  五行土旺缺火怎么办,补救时可从衣着、佩饰、家具、装潢、日常用品等采用喜用神之颜色。五行土旺缺火怎么办,一定要养成补火的良好习惯:不要带有色眼镜。不要炒股票,因股票属金水。不要在早上洗澡,更不要泡澡。头发向后梳,不要留刘海。五行土旺缺火怎么办,上衣口袋插支红色的笔,或放红色手巾。

  路旁土缺火命理特征

  路旁土如果缺火,算是最难解决的五行命理。因为石榴木缺火代表紫薇命盘里面一直运气停留在伤官这颗星星,这样会大大影响自己的运气。女孩子带橘子石、男孩子带红竹石。之后必须请法师用“樱花石、蜜蜡石、云海石、素落”之后在结印册上施加“橘梗结印”可以大大提高护身符和饰品的功效。

农历小知识(420x280)

  路旁土五行缺火佩戴什么

  路旁土命五行缺火佩戴:五行缺火戴木制的饰品是最好的,大家都知道在五行当中,木是生火的,因而佩戴木质的饰品可以补充缺火的人,帮你转运,像黄花梨、小叶紫檀、檀香,这些都是很珍贵的木材,做出来的饰品都很好,也可以佩戴红发晶和茶晶,这是因为红发晶和茶晶的颜色都是接近红色的,有旺火的作用。

  屋上土命补火需要养成什么习惯

  不要带有色眼镜。不要炒股票,因股票属金水。不要在早上洗澡,更不要泡澡。

  头发向后梳,露出额头。上衣口袋插支红色的笔,或放红色手巾,或者用红纸包着三个红辣椒放于口袋。

  少乘坐地铁。

  红衣服披在椅背上,脚下放一块红地毯。

  早上9点到下午3点火最多,要把握时间工作。多吃巧克力。卧室放电视机。亲入厨炒菜做饭。

  常饮红枣茶或番茄汁。家中尽量用漂亮的灯饰,灯泡越多越好。

  在家里拜财神,如关公或招财猫。头发染成栗子色,或一部分红色,女性可染红指甲。五行缺火,八字过弱,八字喜火,取名字要五行属火的字比较好。1衣服床单被褥枕巾等尽量多用红色紫色,不要黑色蓝色。2不要放鱼缸养鱼。3多养绿色植物1

五行土旺缺火的人适合的方位。

要说火命的人适合在哪个方位工作的话,最好的就是东南方向,因为火命的人多火,选择在东南方向工作的话既可以抑制身上火势的蔓延,也能够很好的提升自己的运势,让自己的事业上面蒸蒸日上,所以说如果火命的人想要在事业上面成就一番的话最好选择在东南方向。

2

五行土旺缺火的人从事的职业。

八字五行缺火的人,可从事相关的职业来弥补属性。 大体来看,五行缺火的人可从事的职业非常多,例如热度性质、火爆性质、光线性质、加工修理性质、做工性质、易燃性质、手工艺性质均属之。 此外还有照明、光学、高热、液热、易燃烧物,或油类界、酒类界、热饮食界、食品界、手工艺口、机械加工品等等。

3

五行土旺缺火的人喜欢的颜色。

八字五行缺火颜色调整之法,颜色对人的影响其实也比较大,常见的就是颜色对人心理的影响,而从八字命理来看,颜色也同时能够弥补属性的缺失。 例如五行缺火,那么可多用红色作为自己的主色调,平时可穿红色色调的衣物以及使用红色的日常用品。

4

五行土旺缺火的人适合的食物。

和世界史差不多,我国最早出现的“蜜蜡”,大概是公元前3世纪左右最早出现,也就是秦朝的时候,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改进。但由于稀少且使用不便利,在明清之前,蜡烛一直是作为宫廷御用,身份象征,君王赏赐,外贸交易,普通百姓使用的还是以油灯火把等为主。直到1825年,舍夫勒尔和盖·吕萨克研究出了以石蜡为主要材料的蜡烛,降低了其成本,才使得蜡烛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这种蜡烛也就是我们现代所使用的蜡烛,最初称为“洋蜡”

蜡烛。

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蜡制成,在古代,通常由动物油脂制造。可燃烧发出光亮。此外,蜡烛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在生日宴会、宗教节日、集体哀悼、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现代一般认为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传说在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

扩展资料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

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

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

到了南北朝时期蜡烛稍微应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层社会,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时也记载了在晋州上贡时的贡品当中有蜡烛,另外唐朝的官员还专门设置一个官员来管宫廷蜡烛。宋朝记载有当时和西夏的边境贸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蜡烛。

蜡烛作为外贸、对外交换的一种东西,说明虽然当时用的比较普遍,但还是比较珍贵的。到了明清以后,蜡烛才渐渐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较多了,但是一般的灯具,像油灯、火把依然不能和蜡烛同日而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6824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