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1600年前,地球上崛起了一个强大的王族,这就是英国王室。英国王室是现存最古老的王族,而每代君主的加冕仪式都严格奉行完全一样的传统,这使得英国王室的加冕典礼成为现存的、依然举行的最古老的仪式。在加冕仪式上,国王或者女王头戴的王冠和手持的权仗都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为了使王冠和权仗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权力象征,历代王室想尽办法收集钻石和珠宝,认为稀世的钻石最能体现王室尊贵。长达几个世纪收集钻石的历程逐渐形成世界上最有名的家族珍宝。早期那些伟大英王和王后佩带过的王冠已经找不到了。国王及其亲属为了发动战争、重建毁于大火的王宫和举办王室婚礼,不得不卖掉了许多珍宝。在中世纪,国王通常在作战时带上御宝,因为他们不信任留在宫中的皇亲国戚。1648年英国爆发的反王权运动对英国王室冲击极大,很多珍贵王冠和权仗流失了。1660年英王室复辟以后,开始大规模的重新制作王冠和权仗的工程,从那时到现在,很多稀世珍品都被保存了下来。随着王室的发展,从18世纪开始,英王室有了专用的珠宝工匠,他们用非凡的技艺制作出最精美的首饰。 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张,英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其中殖民地印度和南非都以出产钻石以及珍稀宝石闻名,这两地向英王室供应了无数一流钻石。而一些弱小的国家也愿意把本国最珍贵的珠宝献给英国,大多怀着破财免灾的想法。 王室成员都根深蒂固地习惯于把珠宝换来换去。本以为镶嵌在爱德华国王十一世入棺时所戴戒指上的一枚蓝宝石,如今却闪耀在“帝国之冠”上,这顶王冠上还镶有两串珍珠,据报道,那正是苏格兰女王玛丽1587年被斩首时戴的项链。19世纪的君主维多利亚女王尤其热衷于收藏珠宝,从帝国各地搜罗来的奇珍异宝令她陶醉不已。她的珍品中包括一枚拇指大小的印度钻石,名叫“光明之山”,是现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钻石,于1304年发现于印度,原重191克拉,后来维多利亚女王嫌它光泽度不好要再加工,它被磨得只剩10893克拉。正是这枚被镶嵌在女王王冠上的钻石激发了威尔基·科林斯的灵感,写出《月亮宝石》这部经典作品。 然而,在有史以来最大的钻石“非洲之星”面前,“光明之山”也相形见绌。1905年南非发现了重达3106克拉的钻石原矿,新开通的跨大西洋电缆将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当时宝石界行家就估计原矿的价值高达75亿美元。由于南非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大家一致认为应把它运往伦敦,献给爱德华七世国王。这件举世无双的珍品引起世界各地珠宝大盗想入非非,有关人员花了几个月时间考虑如何保障运输安全。最后,伦敦警察厅决定,最佳原则是“越简单越安全”。大如茄子的钻石被装进一个没有任何标识的包裹邮寄出去,一个月后出现在白金汉宫的皇家邮袋里。1908年2月10日,这颗巨钻被劈成几大块后加工。加工出来的成品钻总量为106365克拉,全部归英王室所有。最大的一颗钻石取名为“库里南1号”,也被称做“非洲之星”,重53002克拉。第二大的被命名为“库里南2号”,重3174克拉。现在鸡蛋大小的“非洲之星”被镶嵌在英王的权仗顶端,权仗上还有2444颗钻石。鸽子蛋大小的“库里南2号”被镶嵌在英王室最重要的王冠“帝国王冠”上。 人类开采利用钻石的历史已近几千年,但大于20克拉的钻石就极为罕见,而大于100克拉的钻石更被视为国宝。但是这样国宝级的钻石在英王室的收藏中就有好几颗。 现在王室已不再盲目追求将最大的钻石全部集中在王冠上。要知道威廉四世国王1830年加冕时就闹出笑话而未能尽兴。这位喜爱奢华的君主坚持把所有钻石和宝石镶嵌到王冠上。结果王冠太沉,国王的脖子一阵剧痛,不得不中断加冕典礼,随后拔掉一颗臼齿。 英王室拥有22599件宝石和宝器,但实际价值难以统计。 英王室珠宝(British Royal Jewellery)因其代表着最古老王室的尊贵和传统排在世界十大宝藏的第二位。
我觉可以抵半个世界,因为布达拉宫属于西藏有名的旅游景区。即使是没有去过西藏布达拉宫的人,也能够从50元人民币的背后欣赏到这座建筑的恢宏和伟岸。这座建筑无论是对于历史还是文化,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历史上座座建筑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这个是在当时松赞干布为了迎娶远嫁而来的文成公主所建造的。在这里会举办许多重大的宗教活动,或者说是仪式,而且也有人说在这其中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奇珍异宝,所以价值十分珍贵。
首先最为主要的是寺庙当中的佛像,而这些佛像大多数都是用黄金所打造的。布达拉宫对于宗教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也是佛教的圣地,因此在其中拥有着许多的佛像,而且这些佛像大多数都是用黄金所打造的,因此不菲。
其次就是其中墙壁上所绘的壁画以及里面的宝石,布达拉宫做野建筑而言十分的著名,而且在其中也拥有着许多彩绘。无论是在殿堂,门厅,亦或者说是在墙面上,都有着大大小小的壁画,这些壁画色彩斑斓,而且题材十分丰富,画师的技艺也非常精湛,给人们视觉一种美的享受,除了一些比较珍贵的奇珍异宝之外,在其中还有一些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宝物,那就是重要的古典文献,以及一些文化习俗。而这些文化都是无价的,无法用金钱来进行衡量。
接下来就要给大家介绍世界顶级珠宝的制作历程,感受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阐释细节是如何缔造完美的。Van Cleef & Arpels,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珠宝品牌,以它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和精湛工艺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这些全球顶级珠宝,是由它位于巴黎的工作室内的一批技艺高超的工匠们创作的。
“Van Cleef & Arpels的创作理念来源于生活,我们力求使每一件饰品成为精品。”工作室里的工匠被称为“金手”,这来源于迈达斯的国王,据说他能将抚摸过的所有东西都变成金子,然而Van Cleef & Arpels的大师级工匠们却恰恰相反,他们能将金子和宝石变成一件件惊艳绝伦的艺术品。Van Cleef & Arpels的抛光师、设计师、宝石定型师都是自己作品的鉴赏家。他们对于工作十分尽责且充满热情。他们把工作视为兴趣爱好,或者是愉悦生活的方式。许多“金手”在设计室做了几十年了,他们大多出生于珠宝世家。除了珠宝师、宝石鉴别师、宝石定形师外,工作室还聘用模型制作师、雕刻师、画家和艺术家来一同参与创作,比如夏季收藏品“Seven Seas七海”,它拥有宛如艺术品般的绝佳比例,以及刻在手表、戒指、胸针等极小表面的精巧细节!
下面就以这两款珠宝为例,感受它们的诞生过程。设计室
诞生总是从设计室开始。在这里,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家们运用独特灵感创造出第一份手稿。用铅笔画完后,会用水粉颜料画在灰色纸上,因为如果用白纸的话,白色细节如白色钻石就很难呈现。对于设计师来说,在图纸上呈现出每一个细节是极其重要的,这样工匠才能够准确了解设计师的想法。制模工作室
之后,在制模车间,经验丰富的模型工匠们会制作出一个用锡材质和假钻石晶体制成的莱茵石模型。这个模型能让设计师和珠宝商在正式制作前感受珠宝的重量和形状,来避免浪费宝贵的材料。珠宝加工室
模型被测试后,便是在珠宝加工室加工出雏形。工匠用金属打造出造型精美、结构复杂的框架,来放置珍贵的宝石。珠宝工匠们需要是确保这些金属框架能与珠宝完美吻合。宝石筛选室
筛选室里的鉴赏师们会挑选出质量最好、纯度最高的宝石来进行正式制造。此外,也会使用其它材料,例如最高品质的珊瑚,绿珊石等。至于钻石,选用的是市场中最清澈、纯净和透亮的。采购过程会遵守金伯利流程以确保所有的宝石来自最好的产地。宝石抛光定型室
形成雏形后,工匠们会用线进行抛光,直到它微微闪耀并且看不到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瑕疵和标记,抛光工作都由女性完成。之后,在镶嵌车间,工匠们将钻石、翡翠、红宝石和其他宝石小心翼翼地敲打进金属框架。这儿的环境不同于其他工作室:必须先敲门,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入,因为镶嵌工作要求极高的专注力。隐密式镶嵌工艺则是另一种精致奢华的技法。它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现如今已成为Van Cleef & Arpels的代表手法。隐秘式镶嵌手法通过在每颗宝石上加工出一道隐藏的沟槽,再将宝石巧妙地嵌入,使他们一颗一颗紧密相连,每件作品不露出任何镶爪,一切就像天成。加工一颗宝石需要两至四个小时,而全世界熟练掌握这项极其复杂工艺的工匠屈指可数。宝石嵌入后,珠宝会回到抛光工坊进行最后一次抛光。在那里,工匠完成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魔术般的将大地深处的顽石、金属变成耀眼的珠宝杰作!
世界顶级珠宝的制作历程细致入微,每一步都是对技术与耐心的考验。
探索有创造性的生活方式 - buds创始人姚九思 公众号ID:buds2016
在西方魔法的世界里面,巨龙有一些独特的生理特征——它们喜欢占据无法使用的金银财宝。
传说巨龙是古希腊神话里半狮半鹰的神兽格里芬gryphon的变形,在神话传说里格里芬栖息于乌克兰延伸至中亚的斯基泰大草原,守护着宝藏,会撕碎所有心怀不轨的陌生人。
已知的所有文献里,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最早记载了斯基泰言及在斯基泰以东有独眼人和怪兽格里芬争夺黄金的故事。而格里芬与独眼人也确实最早来自斯泰基人的神话,但两者争斗的故事可能是希腊人的历史发明。
现代学者认为斯基泰语Arimaspi独眼人是对吐火罗语Armaspasa孤独的守望者的误译,而后者是富产黄金的阿尔泰山脉上某个游牧民族,阿尔泰Altai就是黄金的意思。
由于斯泰基人热衷于用黄金铸造格里芬式样的装饰品,导致希腊人将黄金宝藏与格里芬相挂钩,历史上可能存在独眼人与斯基泰人争夺黄金的故事,因此独眼人被希腊人谣传为盗窃格里芬黄金而与格里芬发生冲突。
于是格里芬因为这个神话而有宝藏守护者的代名词。然后在中世纪的纹章学发展里,格里芬与其他神话生物一起变形为龙dragon,然后就有了巨龙喜爱收集亮晶晶的宝藏的故事。
和阿玛松人的传说一样,“独眼人”和怪兽格里芬争夺黄金的传说也是古希腊人中很流行的神话。一般认为他们都只是传说中的角色,但传说也未必全是虚无飘渺之物。
比如“独眼人”吧,没有人会真的相信有什么民族是天生一只眼睛的,但奇怪的是不光是斯基泰人说存在这么一个民族,古代中国人也相信。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在我们先秦的古籍《山海经》中,也提到了一个“一目国”。
《山海经》记载的奇奇怪怪的民族和动物太多了,不可能是客观的实录,但作为民间传说集成,“一目国”的记载告诉我们:所谓的“独眼人”并不单纯是斯基泰人的想象之词,可能真有一个民族被西方的斯基泰人和东方的我们同时误解了。照希罗多德的说法,“独眼人”的名称(Arimaspi)来自斯基泰语,arima是“一”的意思,spou是“眼”的意思(四27)。
对此,有研究吐火罗语的学者指出,这是斯基泰人或者希腊人的一个误译。因为arima相当于吐火罗语的arma(“孤独的”),spou相当于吐火罗语的spasa(“看,望”)。
这样一来,Arimaspi的原义就不是什么“独眼人”、“一目国”,而是“孤独的守望者”的意思。这个民族其实很正常,不是什么天生一只眼睛。那么什么又是“孤独的守望者”呢?
我国学者们的解释是:
在新疆北部以及蒙古西部一带,分布着大量的游牧民族树立的石人像;
这些石人像的作用是守卫王族的陵墓(后来中国王陵前的“石翁仲”可能就是学习了这种风俗);
而且它们的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8世纪以前,所以“孤独的守望者”可能指的就是树立了这些石人像的民族。
这个民族究竟是谁,现在仍不得而知。不过从石人像的分布,以及我们在前面根据希罗多德的描述绘制的欧亚大草原东部的地图,我们可以大致知道他们居住地的范围。
相比之下,半是狮子、半是鹰的怪兽“格里芬∕grypos∕gryphon∕griffin”在后世西方文化中命运则好得多,它得到了大量的、长期的表现。在希腊人、罗马人的神话中、在中世纪的教堂建筑中、在贵族的纹章中,我们总是能看到格里芬的形象。和它们有关的故事最主要的就是它们为了保卫黄金和“独眼人”作战的神话。
既然“独眼人”也许不是子虚乌有,那么格里芬呢?是否也有一点事实基础?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格里芬是斯基泰人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在斯基泰人的神话里,这种半狮半鹰的动物是一种神兽,出土的斯基泰人的装饰品中经常出现它的形象。这种神奇的动物对于斯基泰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斯基泰人的神话世界里,格里芬只是一种凶猛的怪兽,喜欢捕食动物(特别是马),不过从来没有和人交过手,所以它们和“独眼人”为了黄金而打仗的故事应该是希腊人的创作。
可能是因为斯基泰人喜欢用金子铸造有格里芬形象的小饰物,导致希腊人把格里芬和黄金、宝藏联系到了一起,从而有了它们是黄金看守者的传说。既然有了看守者,也就需要有它们防备的对象,所以“独眼人”便被说成是企图抢劫黄金的人。
如果说这个神话中有一点历史依据的话,那么就是在阿尔泰山脉,即历史上的“独眼人∕孤独的守望者”居住的山区,确实是富产黄金的地方。阿尔泰山(Altai)的原义就是“金”山。所以历史上可能真的有“独眼人∕孤独的守望者”和斯基泰人争夺黄金矿的事情发生吧?于是希腊人便创作了这个神话。
不过格里芬的形象通过这个神话,从此在西方文明中成了“宝藏的看守者”、“勇敢的斗士”的代名词。前面提到一些贵族的纹章中有格里芬,而当时的规定是只有在战场上表现出特别的勇敢的人才能在自己的纹章中用它的图案。
另外,西方文化传统中原来是没有“龙”的形象的,后来在中世纪出现的龙大多是格里芬的变形(当然还混有其它神话动物的因素)。明白了这个,你才能理解为什么西方文学中的龙都是有翅膀的,而且总是看守着什么宝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