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金银器装饰纹样的制作以什么居多?

唐代金银器装饰纹样的制作以什么居多?,第1张

唐代金银器的装饰纹样大都精致,有用毛雕的,有用浅浮雕的,在银色的器皿上鎏金花纹,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纹样的制作以锤揲錾刻居多,所谓锤揲是以锤子之类从背面敲打,纹样正面突起,似浮雕。所谓錾刻是以凿子之类,从正面凿出阴线纹样,可凿出细微的局部变化。

首饰通指男女头上的饰物,俗称“头面”。以后又成为全身饰品的总称,古代的首饰分为发饰、颈饰、耳饰、手饰和佩饰等等。古代先民对黄金白银的认识,开始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当时人们把这些珍贵的金属制成饰品,提供给贵族享用。不过最初的制造工艺非常简单,表面基本上光素无纹。到了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出现了錾刻、掐丝、镶嵌等十几种装饰工艺。进入明代以后,金银首饰的制作,开始讲究线条柔和流畅,而且还把吉祥祝福的寓意附加在这些饰品上。后来,清代的工匠们又进一步发挥,借用花鸟鱼虫等动植物的谐音传递祝福之意。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形胜,钟灵毓秀。镇江博物馆富藏3万余仲(套)套文物,耕耘人文,积淀传承,其吴文化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代金银器、宋代丝绸服饰、明清书画、清代宫廷瓷器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更值得一提的是镇江博物馆馆藏唐代金银器基本出土于窖藏或墓葬,造型别致,纹样丰富,工艺精巧。无论造型、装饰,还是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代表了当时金银工艺的较高水平。本文将对镇江博物馆馆藏唐代金银器著名的三宗,即1960年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地宫[1]、1982年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2]及镇江地区唐墓出土的银簪、银钗、银栉背等饰件[3],分生活用具和舍利容器两大类略作介绍,并尝试对其制作工艺进行探讨。

一、生活用具

生活用具类主要有银酒瓮、银盆、银涂金筹筒、银涂金筹、银盒、银托子、银碗、银盘、银碟、银注子、银锅、银涂金熏炉、银鎏金人物瓶、银盖、银鎏金令旗、银棒、银筋、银匕、银勺、银镯、银钗、银簪、银栉背等,计金银器近1000件,金银器皿70余件,其中以“论语玉烛”银涂金筹筒、双凤菱形银盘、鹦鹉纹银盒、鎏金鱼化龙纹大银盆、银鎏金婴戏图小银瓶、鎏金双凤纹大银盒、蝴蝶纹银盒、荷叶悬鱼形银盖等尤称精品,集中体现了晚唐时期南方金银器的风格,充分展示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

银涂金龟负“论语玉烛”酒筹筒: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龟神态如生,背负圆筒,筒有盖,宛如龟背上竖起一支金色蜡烛。筒下设二层四面展开的莲瓣堆饰,筒座一周饰尖状条纹,筒身刻龙凤各一,间以卷草和鱼子纹,筒正面长方框内刻“论语玉烛”四字,下面四个并立的腰形区间内各有一对相啄的飞鸟;筒盖与筒身子口相接,盖面卷荷叶形,葫芦形钮,刻仰莲纹,盖身一周刻两对鸿雁及卷草、流云、鱼子纹。整个器物刻花处皆涂金。与此器同出的酒令筹,其大小正好可置于筒内。文字以《论语》为内容,有一枚酒令筹上还刻有“劝玉烛录事(饮)五分”字样,可知该物名称即是论语玉烛,是用来盛放酒令筹的。(图1)

银涂金酒令筹: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50枚,长方形,切角边,下端收拢为细柄状。每枚正面刻行体文字,文字内涂金,其内容上半段采自《论语》,下半段是酒令的具体内容,包括“自饮(酌)”、“劝饮”、“处(罚)”、“放”四种。其中一枚为“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觥录事五分”,民字缺笔,显系避李世民之讳。(图1)

鎏金压花双凤菱形银盘: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四出花瓣式菱形盘,宽沿,平底,矮圈足。盘内底压花鸾凤1对及火焰宝珠一颗,宽沿面上捶揲8只飞鸟和缠枝莲花,以鱼子纹为地纹,圈足无纹饰。银盘的鸾凤、宝珠及凸起的边缘处皆鎏金。造型独特,成型工艺较难,新颖奇巧。(图2)

鎏金鹦鹉纹银盒: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盒盖及身为四出莲瓣形,盖面圆弧状高高隆起,顶面捶刻1对衔草鹦鹉纹,间以缠枝莲花和鱼子纹地,莲瓣形直口的边缘饰以缠枝菊花纹带,下腹部为圆弧形,无纹饰,盒身下为四出莲瓣形高圈足,素面无纹。盖与身以四出花瓣形子母口相合。通体鎏金。外观金碧辉煌,纹饰华丽精致,盖、身、圈足均为四出莲瓣形,美观大方。(图3)

鎏金鹦鹉纹银碗: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碗口为五曲花瓣形,敞口,深腹,高圈足。碗口呈破式海棠形,内底心刻1对鹦鹉纹,鹦鹉勾喙,足趾锋利,展翅欲飞,纤细的羽毛清晰可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周围间以缠枝莲花和鱼子纹地,边缘有联珠纹一周。腹内壁的曲处饰以花结,衬托五组团花。圈足的外边缘刻变体莲花装饰带,圈足内刻有“力士”二字。刻花处皆鎏金,余皆银器原色。整器刻工精美,造型独特大方。(图4)

鎏金鱼化龙纹大银盆: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形体较大,敞口,腹部五曲,平底。底面水波纹地,錾刻一对翘尾展翅、睁目张口的鱼化龙,其嘴前各有一颗火焰宝珠,间以莲花、荷叶和七条游鱼;底腹及腹沿之间,隔以破式草叶纹带与卷草纹带,腹内一周五曲区间内刻五对珍禽,衬以涡轮状卷草纹和鱼子纹,沿面刻瑞兽五只,间以石榴花及鱼子纹;外底镌刻“力士”字样。刻花处皆鎏金,花纹装饰比较独特,与同出土的其他银器有所不同,其他银器上的纹饰主题写实意味较浓,作风相对贴近现实生活,而此盒上的鱼化龙图案,显然包含有某种意义上的神话色彩。古代有鲤鱼跳过龙门变化为龙的传说,人们即借此鼓励子孙发奋读书,力图上进,有待来日,一跃龙门,出人头地。整器金光灿烂,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动感极强。(图5)

银鎏金婴戏图小银瓶: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侈口,束颈,鼓腹,圜底。下腹部有等距离三处焊接痕,原应有三足,出土时足已佚。该瓶通体鎏金,遍布纹饰。颈部分别刻有连珠纹、折带纹及蔓草纹;腹部以鱼子纹为地,用卷草纹构成三足莲瓣形开光,开光内刻三组婴戏图,开光间饰以串枝花;腹底一周錾刻十二花瓣。三组婴戏图的内容分别为:第一组为二童对坐斗草;第二组婴戏图为三童子表演“胡旋舞”;第三组婴戏图为三童子表演杂剧“参军戏”。小瓶采用满地装式的构图法,使器物更具华丽的艺术效果,图案形象生动,儿童天真活泼,亲切可爱,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三幅婴戏图所展现的斗百草、胡旋舞、杂剧场面是研究我国古代民俗、舞蹈、戏剧史等珍贵的实物资料。(图6)

鎏金双凤纹大银盒: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通体鎏金,身与盖分别为仰覆四出莲瓣组成,盒身下部为喇叭形高圈足。盖面高高隆起,似一朵覆盖的莲花,捶刻的凸花以衔草翱翔的双凤为主体纹饰,边缘一周环绕8对相向的飞雁,并间以缠枝莲和鱼子纹地。盖口沿錾刻8对奔鹿,均为雌鹿在前奔跑作回首状,雄鹿在后昂首急追,互相呼应,神态生动。盒身上腹部亦刻8对奔鹿,与盖口沿纹饰相同,下腹部刻有8朵牡丹团花。高圈足一周刻10只大雁,足边缘刻变体莲瓣纹带。盒外底部刻有“力士”及“伍拾肆两壹钱贰字”錾文,标明“力士”银酒具品牌及银盒的重量。银盒的花鸟动物图案反映了人们的吉祥观念,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图案中的双凤、对雁、雌雄双鹿均寓意为夫妻,莲花又称荷花,因“盒”与“合”、“莲”与“年”、“荷”与“和”谐音,此盒图案即寓意夫妻恩爱百年好合。又因牡丹花古人称之为富贵花,与缠枝莲相配,又象征“富贵万年”,还因为刻成牡丹团花,又代表了“富贵团圆”之意。整器造型华丽端庄,工艺精湛,錾刻的花鸟动物图案羽毛毕现,神态生动,动感极强,顾盼之间有呼之欲出之感,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制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图7)

银鎏金蝴蝶纹盒: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小盒呈蝴蝶形,盖顶面凸起,捶刻蝴蝶纹,盖边垂直,錾刻双线连续菱形纹,菱形内刻“米”字形花纹,双线内以鱼子纹为地纹,盒身底为圆弧形,上腹边缘亦是垂直的蝴蝶形宽带状,带状纹饰与盖的边饰完全相同。盖与身以子母口相扣。圈足为圆形喇叭状,无纹饰。盒身与盖通体鎏金,圈足未鎏金。整器小巧玲珑,錾刻的蝴蝶造型,纹样精致如真蝶无异。(图8)

银鎏金鱼纹盒: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呈海棠形,顶面凸起,荷叶卷边,一片荷叶上捶刻四条精美的小鱼。叶面錾刻的叶脉似放射的光芒,盖边是垂直海棠形宽带状边,上面錾刻连续的三线组成的波浪纹,大波浪中刻有短线条组成的密集小水波纹,圈足为圆形喇叭状,底边錾刻一周花瓣纹。盒身通体鎏金,圈足部仅花瓣鎏金。盖与身以子母口相扣。鱼纹小盒金光闪闪,灿烂夺目,精致小巧,整体纹饰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图9)

银鎏金荷叶悬鱼形银盖: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呈翻卷边荷叶形,盖面双线条錾刻荷叶的叶脉线饰,盖顶中心,有一圆形蒂和一根卷曲的茎状钮,盖下面的底边处等距离焊接有3条小鱼作为器盖的子口。整器形象逼真,线条流畅,下面3条小鱼仿佛游动于荷叶之下,一幅荷塘清趣图就呈现在眼前了。(图10)

二、舍利容器

舍利容器类主要是金棺、银椁。金棺银椁是佛教僧人安葬佛舍利(遗骨)的葬具。据佛教经典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后,其舍利被分成八份分给古天竺八国国王建塔供养。后来供养舍利的风气逐渐盛行,安葬舍利的容器也日益豪华。供养舍利之风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的丧葬制度相结合,将盛放舍利的容器做成棺椁形,制作上也极尽工艺之能。有唐一代,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尊佛崇佛达到鼎盛。统治阶级以贵重的金银为材质、以佛教题材为纹饰、参照棺椁制度等丧葬礼仪打造舍利容器,制定了一整套供奉舍利的礼佛仪轨,为绚丽的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一抹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地宫出土的金棺、银椁正是这种文化的反映。

长干寺舍利金棺:1960年5月发掘于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地宫。棺以纯金捶揲而成,除底部外,遍体刻精细花纹。棺头以鱼子纹为地纹,上部刻如意云纹图案,中部刻直线纹,类似栅栏,下部刻门扉,左右各有乳钉三排九枚;棺尾以鱼子纹为地纹,刻有下面共出的如意云纹五朵,上托一轮慧日(或称智珠);棺身两侧亦以鱼子纹为地纹,各刻两个高髻人首人手鸟身、鸟脚鸟尾羽人,前者两臂伸张,后者双手合捧果盘,周围遍饰如意云纹图纹,錾刻仙鹤三只,翱翔于如意云纹之中。棺内存放素面小金棺一只,内盛释迦舍利子11颗。(图11)

长干寺舍利银椁:1960年5月出土于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地宫。椁以纯银捶揲而成,形似棺。除底部外,遍体錾刻精美的纹饰。头部以鱼子纹作地纹,下侧中间刻门扉,门扉下各有乳钉三排十二枚,门扉上为栅栏,两边饰卷草纹,门上双线界内间以卷草纹,界上两侧亦刻卷草纹,中间拥托慧日一轮;椁尾亦以鱼子纹为地纹,錾刻共出的如意纹十朵;椁两侧各刻双头迦陵频伽像一身,间以纤细的缠枝花纹;椁盖饰飞天二,高髻,裸上身,着长裙,前者左手张开高举,右手持花盘作转身回顾状,后者双手持果盘,作行进状。飞天身体柔软,姿态自然,借风飘而起舞,借流云而飞翔,二飞天前在如意宝珠四周衬以花朵流云,图案极其美丽动人。(图12)

禅众寺舍利银椁:1960年5月出土于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地宫。椁为纯银捶揲而成。椁作带座箱形,遍体以鱼子纹为地纹,錾刻精美纹样。椁头刻门扉,下部各有乳钉七排,每排五枚、四枚不等,饰门环一对,突出于平面外,上挂一精致银锁,锁匙可取卸;椁尾刻鸿雁一对,间以如意云纹;椁身两侧各刻高髻、双翅、人头鸟身的迦陵频伽像一身,一作合掌状,另一作双手持盘供养状,均飞翔于缠枝花叶之间;椁下为须弥座,饰破式海棠及蔓草纹;椁顶饰仙鹤一对,间以如意云纹,造型纹饰精美。(图13)

三、制作工艺

从以上两部分的客观描述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镇江博物馆馆藏唐代金银器的总体特征,如圈足宽大;器皿口部多采用花瓣形处理;器壁变薄;造型整体富丽堂皇,精致细巧;出现不少象生器;花纹以缠枝花鸟为主;多用散点或满地装饰;多用中国本土或神话中的各种动物形象,特别是鸳鸯、凤鸟、鹦鹉等民间喜闻乐见的生活题材;整体作风写实,结构紧凑,整齐活泼,图案化意味浓厚等,亦可大略了解其制作工艺、审美倾向和艺术内涵。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金银器的制作方法很多,金的加工方法就有销金、柏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捻金、戗金、圈金、贴金、嵌金、裹金等十四种,从上述器物的描述来看,镇江博物馆馆藏唐代金银器各种工艺技法均有所使用,但主要还是采用捶揲与錾刻,辅以切削、抛光、焊接、刻凿、铆、镀等多种生产技艺制作,综合运用流线、圆弧式手法造型,器物舒展大方、轻松活泼。

所谓捶揲是指利用金银质地较软、延展性强的特点,采用反复捶击的方法,使之延伸展开成片状。金银器捶揲工艺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自由捶揲法,自由捶揲法是以预先设计好的图形,敲击金银薄片,以比较自由的手法制作出二维或三维的器形;另一种是“模冲”捶揲法,模冲捶揲法需要事先按设计要求刻制底模,底模一般以锡铅合金制成,加工时将底模衬在金银板片下反复捶揲,底模上的花纹就翻印到器物上。镇江博物馆馆藏唐代金银器中的盘、杯等大多数用捶揲技术制作,一些形体简单、较浅的器皿也是直接捶制出来。[4]

錾刻则是利用钢制的各种形状的錾子,用小锤敲击钢錾将花纹錾在退过火的条块状黄金的表面。錾刻工艺用錾、戗等方法雕刻图案花纹,这些图案花纹有深有浅,富有艺术感染力。錾刻工艺有阳錾、阴錾、平整、镂空等数种。

相比较而言,捶揲工艺主要用来制作器物的形体,錾刻工艺主要用来制作器物表面的装饰纹样,在制作器物表面装饰纹样时两者还可以结合使用,将捶揲工艺、錾刻工艺、模冲工艺完美的结合,将器物及器物的装饰纹样制作得十分逼真写实,将形体刻画得深入动人,将整体的形和局部的形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线条流畅,富有韵味。

当然除了使用捶揲与錾刻这两种成形加工工艺外,这批器物还有其他的最常用的装饰工艺使用,那就是鎏金,这在唐代的高档金银器加工中几乎无器不用。

鎏金工艺是金银器表面装饰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工艺,亦称“涂金”、“火镀金”。先将金与水银混合熔化成金汞剂后,涂于器物(多为银、铜器,也有铁、陶质)表面,经烘烤加热,让其中的水银蒸发掉,使金固着于器物表面,再磨压加工而成,华贵璀璨,经久而不褪色。[5]此工艺始于春秋末期,至战国、两汉达到很高水平,唐代银器,主题纹饰多鎏金,称为“金花银器”,达到巅峰,这批金银器就是“金花银器”风格的真实写照。

金光闪闪、银光熠熠的金银器,成为显示唐王朝国力强盛的标志。其精巧的制作工艺、优美的造型艺术、丰富多彩的装饰技艺无不展示了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金银器也不再只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历史和文明的印迹。王朝的身影远去了,但岁月依然在流逝中记住曾经的辉煌。

注释:

[1]江苏省文物工作队镇江分队、镇江市博物馆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发掘记 [J]考古,1961(6):302-315

[2] 丹徒县文教局、镇江博物馆: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唐代银器窖藏[J] 文物,1982(11):15-24

[3] 刘建国 江苏镇江唐墓[J]考古,1985(2):131-148

[4] 段丙文 论唐代金银器的錾刻与捶揲工艺[D] 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5)

[5] 欧阳摩一 神工鬼斧 溢彩流光――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综论,金色江南――江苏古代金器[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208

唐代金银器设计是中国古代设计成功的典范

唐代金银器的制作,有“官作”和“行作”之分。“官作”即由少府监中尚署直属的“金银器作坊院”负责。“行作”即金银行业的工匠产品。上述圆雕作品工艺复杂,设计巧妙,制作上精益求精,是否“官作”所为,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同时,由于这些作品均为传世器物,缺乏科学的考古发掘依据,因此在具体制作阶段的判别上有一定难度。但我们可以从它的造型、錾刻纹饰的流行时间以及文献考证上去探究端倪(因片幅关系,待以后再作展开)。至于它的功用,毋庸置疑,它和其他金银器皿一样,除了满足陈设观赏、日常生活所需,还在于它的特殊价值所产生的社会功能。引用齐东方先生的话说:金银及其器物已“成为广泛运用于馈赠、供奉、赏赐、赋税的最佳物品,作为对外交往、经济制度、政治斗争的媒介物,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甚至重大政治生活……”。这方面有史为证,无须赘述。

另外,有唐一代金银器制作高度发达,从文献资料看,当时制作数量巨大,不管是地方进奉或皇室赏赐的金银器玩均不在少数,为什么长期以来唐墓出土很少有此发现?历代盗墓者的疯狂盗掘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唐时厚葬之风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对殉葬品均不惜倾资以求,以致官府不得不明令禁止。《唐六典》卷二十八载:“凡丧葬则供其明器之属,……所有以瓦木为之”。《唐会要》卷三八记载着开元二十九年另外颁布的敕令:“三品以上明器,……皆以素瓦为之,不得用及金银铜锡……”。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个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华美绚丽的唐代金银器中,动物造型的塑造和运用虽不是主流,但是,其高超的制作技巧、富有想象力的艺术构思,却是人类手工艺术登峰造极的具体表现,在唐代金银器制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王朝是充满蓬勃朝气的大一统封建帝国,国力十分强盛。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银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抑或是制作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汉代金银器工艺在前代的基础上,又获进一步的发展。为满足需要,所制器物极为精致、豪华。如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发现的单鎏银盒,湖南省长沙五里牌和五一街东汉墓发现的银碗、银调羹等。除饮食具外,更多的是各种金银装饰品。如在江苏省邗江甘泉山汉墓发现大批黄金首饰,其中的一对金胜由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和圆形组成,圆形凸起如球面,用绿松石掐丝镶嵌圆心,外有小金球组成一圈联珠纹,制作甚为精美。

汉代有的金银器除镶嵌绿松石等材料外,还饰以人物、动物等,如河北省定县汉墓发现的金银错狩猎纹铜车饰,呈竹管状,表面有凸起的轮节。

将车饰分为4段,用金银错装饰以狩猎为主题的花纹,并嵌有圆形和菱形的绿松石,其间饰有人物及象、青龙、鹿、熊、马、兔、狼、猴、羊、牛、猪、狐狸、獐、鹰、鹤、孔雀等动物形象,并穿插以菱形纹、波纹、锯齿纹。

整个车饰构图饱满,气魄宏大,风格瑰丽,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技巧。

金制的动物如江苏省盱眙县发现的西汉金兽,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9000克。空腹、厚壁,浇铸成形。

金兽下盖着一个精美奇特的铜壶,壶内装满了金器,其中9块半金饼重达2864克,15块马蹄金、麟趾金重达4845克,11块金版“郢爰”重达3260克。黄金总重量超过20千克。

金兽呈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腿上,屈腰团身,首靠前膝,耳贴脑门两侧,头大、尾长、身短而粗壮,似虎更类豹。附耳瞪目,张口露齿,神态警觉,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钮。

通体斑纹是在兽体铸成后再捶击上去的,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十分精美。底座空凹,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两字,为秦汉文字。“黄”指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

错金银技艺在春秋中晚期开始兴起,到汉代,这种技艺已经成为我国传统金银工艺的主流,并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如中山靖王刘胜王后的陪葬品中发现了一些错金银器物,一件“朱雀衔环杯”上复杂多变的花纹都是用金线错出来的。

朱雀衔环杯通高112厘米,宽95厘米。以衔环朱雀脚踩一四足双耳兽为主体造型。杯内外饰错金柿蒂纹,座饰错金卷云纹。

朱雀衔环矗立于两高足杯之间的兽背上,通体错金。朱雀展翅翘尾,双翅羽毛向上卷扬,呈展翅欲飞状,轻轻盈盈地凌空取势,神采飞扬,喙部衔一能自由转动的白玉环。

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代《说卦传》中的“乾,为天为环”之说:正像圆环的无始无终一样,天道的运行亦是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无尽的……这枚玉环更为朱雀衔环杯增添了神秘色彩。

朱雀所踏四足双耳兽匍匐,四足分踏在两高足杯底座上。在这里,兽的突然介入,不仅调节了朱雀双腿之间的跨度,也从意象上渲染了神雀凌驾万物之上的傲然风度。

朱雀衔环杯通体鎏金,其间还点缀有30颗翠绿色的松石,松石分为圆形和心形两种,其中颈和腹部嵌4颗,杯外每一个杯分别嵌13颗共26颗。

除此之外,墓葬中最炫目的宝物是一盏长信宫灯。作为灯体的宫女显得金光闪闪,但是它并不是纯金制品,而是用鎏金的技艺制作的。

西汉之初,刘揭在消灭吕后的势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阳信夷侯。汉景帝时期,刘揭的独生子因参与“七国之乱”而被废除了爵位,他的财产被没收,进入了长信宫,其中就包括一盏做工精巧的青铜灯。

长信宫是汉景帝时皇太后窦氏居住的宫殿,这盏灯被送入长信宫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长信宫”字样的铭文以示宫灯易主。

后来,这盏“长信宫灯”又由窦氏送给她心爱的孙儿刘胜。刘胜之妻窦绾将铜灯视为珍宝,死后就将灯随她埋入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夫妻墓中。

此灯的形态为一跪地执灯的梳髻覆帼、着深衣的跣足年轻侍女,手持铜灯。整件宫灯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

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阳信家”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光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

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两片弧形板合拢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的气体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到周围环境中。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

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灯座底部刻铭文9处,共65字,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如:“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

宫灯通体鎏金,光彩熠灼。宫女身穿长衣,衣袖宽大,她面目端庄清秀,凝眸前视,目光十分专注,头略向前倾斜,神情恭谨、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神态。宫女双手持灯,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宛如举灯相照的神态。

长信宫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长信宫灯形象秀美,设计精妙,将灯的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造型自然优美、舒展自如、轻巧华丽,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刘胜墓同时发现的一件错金青铜云纹博山炉高26厘米,腹径155厘米,圈足径97厘米。炉身呈半圆形,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

博山炉汉代开始出现,多为铜铸,后代多有仿作。香炉的肇始起因于焚香习俗。西汉初期,汉武帝之前,已经有了许多专用于焚香的香炉。古人多采用焚烧香料的办法驱逐蚊蝇或去除生活环境中的浊气。特别是在南越,熏香的风气更盛。但那时所用香炉造型大都非常简单。

汉代神仙方术流行,人们多向往长生不老的仙境。汉武帝嗜好熏香,也信奉道教。道家传说

武帝即遣人专门模拟传说中博山的景象制作了一类造型特殊的香炉,即博山炉,博山炉盖作尖锥状山形,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刘胜墓发现的这件错金青铜云纹博山炉,炉盖呈尖锥状博山,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流畅、精致、舒展的云气纹,金丝有粗有细,细的犹如人的头发丝一般。座把呈透雕三龙出水状,龙首顶托炉盘,象征着龙为沟通天、地、人三界的神兽。

炉盘装饰以错金流云纹。盘上部铸出峻峭起伏的山峦,奇峰耸出,山林间饰错金线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蹲踞在高层峰峦或骑在兽身上嬉戏玩耍,猎人们出现在山间,有的肩负弓弩,有的正在追捕逃窜的野猪,气氛紧张,画面生动。两三棵小树点缀其间,

刻画出了一幅秀丽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而且工艺复杂精细,技术含量很高。那么古代银器收藏有什么知识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古代银器收藏知识,一起来看看。

古代银器收藏知识:古代银器收藏价值

 银器与其他工艺品一样,同样存在鉴定真伪的问题。银器是用贵金属银制成的,尽管所用材质纯度不一,但必是用含银80%左右的材质制成。从历史地位上来看,银器的价值随着生产国家和地区、生产年代、生产者、拥有者及用途的不同也有所不同。从品相来看,银器的品位完整程度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银器的标识。中国传统银器自古手工制作,没有商标概念,除了极少数工匠作坊外,大部分不刻名号。在宋以后的银器上开始有印记,银器上的印记多为中国文字“纹银”、“足纹”、“足银”等字样。凡是带有此印记的均为纯银器。其次,银器上还常有银楼、银匠等名款,然而有些非银器上也打有“足纹”、“足银”字样,但字体极不规范。这是制假者造的假款,往往打在铜镀银器上,此点特别值得注意。

 欧洲银器则大多刻有生产厂家的铭徽,也有一部分会刻上生产年号、工匠名字和器物名称。据了解,英国是最早由国王设定银器监督制作组织的,每件银器都带有作坊和年代标识。同时,这种监管和标识为银器的收藏提供了重要的鉴别标准。

 同时,藏家收藏老银器最好是成套收藏,比如银手镯、筷子、耳环等必须成对收藏,银器具如茶杯、茶壶、茶盘等必须成套收藏,像少数民族的银饰品,包括项链、手镯、耳环、头饰等等,成套收藏的价值大于单件收藏的价值。

古代银器收藏知识:古代银器收藏鉴别方法

 1、掂重量: 白银密度较一般常见金属略大,一般地讲:“铝质轻、银质重、铜质不轻又不重。”因而掂掂重量可对其是否为白银作出初步判断。若饰品体积较大而重量较轻,则可初步判断该饰品属其它金属。

 2、看颜色: 纯度愈高,银色愈洁白,首饰表面看上去均匀发亮,有润色。如果含铅,首饰会呈现出青灰色;如含铜,首饰表面会显得粗糙,颜色没有润泽感。

 3、听声韵: 纯银饰品掷地有声,无弹力,声响为“卟哒卟哒”。成色越低,声音越低,且声音越尖越高而带韵;若为铜质,其声更高且尖,韵声急促而短;若为铅、锡质地,则掷地声音沉闷、短促,无弹力。

 4、查硬度: 白银硬度较铜低,而较铅、锡大,可用大头针划首饰不起眼的地方进行测试,如针头打滑,表面很难留下痕迹,则可判定为铜质饰品;如为铅、锡质地,则痕迹很明显、突出;如实物留有痕迹而又不太明显,便可初步判定为白银饰品。

古代银器收藏知识:古代银器收藏方法

 金,有华贵的**光泽;银,有端庄的白色光泽。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而且工艺复杂精细,技术含量很高。金银是人类发现、使用最早的贵重金属。它们不但有着灿烂夺目、高贵华美的色彩和光泽,而且化学性质又非常稳定,硬度不高,延展性极佳,具有易于加工的特点。金银的这种特性,非常适宜于制作具有精细工艺的器皿和饰物,以及用于对其它质地的器物表面进行装饰。因此,很早以来,人们就开始用金银来制作各种器皿和饰物。可以说,人类对金银的利用,其历史远早于铜铁锡铅等,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步。制作金银器所用的黄金在自然界中大多以游离、单质的形式存在,而银一般与其它矿物共生,开采、冶炼的技术难度要比金大得多,因此,人类对黄金的利用又比对白银的利用要早大约1000年,工艺水平也要高些。

 金银器是用贵金属制成的,材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收藏和保存价值,再加上金银器的制造对工艺和技术要求较高,因此,相对于其他质地的器物,金银器的作伪现象要少得多。一般伪造金银器最常见的是在材料质地上作假,如以铜、铅、锡等冒充金银,以此牟取高额利润。日前的技术手段对金银器质地的鉴别已能做出比较精确的测定。比如器物金银含量的成色测定,对金银器内所含其他金属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甚至对一件金银器不同部位的金银含量,亦能分别做出测定。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盏、勺、杯等金器,其含金量均在85%以上,并含有少量的银和微量铜;浙江龙游县出土的明代金杯,其上部含金量为73%,足与把含金量却只有60%,其足为空足,为使金杯内盛放酒液后,不至于重心不稳,空足内还加铁以配重。

 除材料质地作假外,古玩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古代金银器的复仿制品。一般说来,复制品均按出土实物进行复制,其外形、纹饰与原器酷似,很容易迷惑收藏者。若非对原器相当熟悉并进行反复揣摩,很难识别其真面目。仿制品的形制和装饰花纹一般都有所依据,但仿制时大多经过改形或改绘,然后拼凑成型的器物。这两类器物的制作水平都很高,但是只要掌握了各地出土和收藏的历代金银器的资料、各时代金银器的器形特点装饰特点及制作工艺,然后对器物逐项观察分析、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破绽和漏洞,最终判明其真伪。

 关于时代鉴定,经科学发掘出土的金银器物,由于有明确的墓葬年代地层关系以及其他伴出物,其时代或时期的判断相对比较容易。而对那些非正规考古发掘发现的金银器和传世品的时代,则只能通过铭文、造型纹饰、制造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进行间接的推断。

 鉴赏与收藏金银器,除了必须掌握并熟知各个时代器物的形制特点、装饰风格和制造工艺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文化方面的综合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些保养常识,尤其对于那些已经拥有金银器藏品的人来说,保养知识更是不可缺少。

 相比其它金属质地的器物,金银质地偏软,在鉴赏把玩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挤压、碰撞或接触坚硬物体,以防止磨蚀表面或使器物变形损坏。金银质地虽软,但化学性质却非常稳定,特别是金,不易氧化,耐腐蚀性强,如果单独把它放在盐酸、硝酸或硫酸中,都能安然无恙,保持颜色不变,这一点是其它金属质地器物所无法相比的,如铜制品只要触及硝酸,便会失去光泽。也正因为如此,不少金银制品可以历经千年,仍新亮如初,成为传世之宝。当然,古代的金银器出土时,有些表层带有铜锈,尤其是银器。这是由于金银器在出土前,接触过其它腐蚀的铜,如与铜器一起随葬,而沾染了铜锈。另一原因,则是古代银器银的纯度不高,含有一定成分的铜银合金,当铜氧化腐蚀后,便在银器表面上形成铜锈覆盖层。不过,经过除锈垢处理后,大多可以恢复器物的本来面目。

 与金相比,银的防腐蚀性能则稍差,使银器的保养难度也相对比金器大一些。潮湿的环境、硫化氢和硫化物都会使银器表面氧化,使其色泽由白亮转变为灰或黑色,因此,银器的养护重点在于防止氧化、保持光亮。在这方面,人们已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应保持器物的干燥,存放在没有含硫和烟气的房间内(远离暖气),以免硫化(俗称氧化)变黑。其次,金银制品长期摆放后定期用擦银粉擦拭,也可防氧化。第三,如果银器表面氧化,可将洗净的金银器浸入加有铝箔或铝片、温度约78度的盐水或苏打水中1—3分钟,也可用海绵或纯棉布涂上光亮剂干擦,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透明的保护膜。第四,定期清洗。可用温水加普通洗洁精清洗(所有金银产品均不能用漂白水、强酸类去污粉等化学剂漂洗),并用清水过清,待晾干后,用干布沾少许擦银粉将有污渍的地方擦拭干净,既可保持光洁,又可以防氧化。此外,一些镀金银器也会因不小心使用、经常碰撞或刮磨,使镀金的部分脱落及失去光泽。对此,可试用一只蛋白,用打蛋器发打致微微起泡状态,然后用温水将器物清洗干净,并且抹干,用毛笔蘸上少许蛋白,轻轻在镀金部分拭擦,这样镀金部分就可保持光泽,并且不容易脱落。

金,有华贵的**光泽;银,有端庄的白色光泽。天生丽质的它们,不仅是自然界中的稀罕金属,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价值传统;而且还与生具备着各种良好的品质,使得古今中外诸多民族的人们,无不对其情有独钟,往往在各种文明创始之初,便与其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而以金银制成的工艺品,则又常常凸现着制作者技艺的精湛与构思的巧妙。相得益彰之下的各种金银器,实现了形与质的完美结合,虽经千锤百炼,历沧海桑田,仍可世代流光溢彩,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辉。

金银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是吉庆与高尚的祥符,更是比德与喻美的寄托。而由金银幻化出的艺术珍品,则将丰富的艺术欣赏价值与文化收藏价值兼容而蕴含其中,展现着远古先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他们世世代代于心中无限渴求的美好愿望。

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出现于公元前五千年的古埃及,最早的银器则出现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随后,希腊、罗马、波斯、萨珊朝等都开始了对金银器的广泛使用。金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足可谓之绵久而辉煌。早在距今约三千余年前的商周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了金制品。略迟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则开始了对银制品的使用。早期金银器均为小型装饰制品,小巧简约、清新活泼便成为了对此时金银器特征最为恰当的概说。随后,金银器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又融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异域风情,最终形成了唐代绚丽多姿、成熟健康、优雅活泼的独立风格,并成为一代盛世的标志。宋元时期的`金银器,在装饰上引入了绘画艺术,因而较之前代器物更多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愈发清秀典雅。而华丽浓艳则是明清时期金银器的显著特征。该时期内,金银器造型与制作均讲究美观与精细,以至流之于繁琐,褪尽了唐宋时期的勃勃生机。在金银器上镶嵌珍珠、宝石,金银工艺也开始与漆艺、木艺、玉器工艺等进行了结合。在精雕细琢的高超工艺与富丽堂皇的整体效果掩映下,一系列颇具奇胜之姿的合璧产品,为金银器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而且工艺复杂精细,科技价值含量很高。从其用途划分,不但包括了生活器皿、服饰、宗教用具、殡葬用具、医药保健用具、钱币、工具等大类,另外还有少量祭祀、兵器、模型等类,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金银制品一开始就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形式出现,而不像铜器和玉石等制品,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才逐渐从具有功利目的性的生产工具中脱离出来,进入审美对象的范畴。更为有趣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的金银器皿直至唐以后才大量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特性,使得人们赋予了金银器以更多远超于实用物品本身的意义,着意于“金银”,而失意于“器”。同时,一件精美绝伦的金银器,从肇始至完工,又往往需要使用多种工艺,将大自然的创造与人类的智慧完美结合,从而成就其集千恩万宠于一身的连城之价与夺目之光。

中国古代金银器不仅工艺繁复,制作技巧高超,而且造型精巧,装饰细密,每一件都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佳作。无论是以几何形为主的平面造型,抑或是以写生动物、植物为主的立体造型,无不展示着制作者观察的细腻与比例掌握的准确。大体量者往往显得稳固、刚劲,而小体量者则纤巧、灵动,优雅大方。栩栩如生的造型,配以或金黄璀璨,或银白庄重的底质,给人以强烈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的暗示。而花纹图案的装饰,则极为注重整体效果。布局安排则凸现出两大特点。一为讲究对称。以器物中轴线为中心,左右相向地布置同样的纹样,使整个器物显示出均衡、饱满的感觉。二为讲究对比。以大小、高低、动静、颜色的对比,形成各种变化,造成节奏感,从而突出主题,对文化内涵进行清晰、流畅的表达。而用以装饰的题材内容,则可谓丰富多彩。有以写实或图案化的动植物为内容的;有以反映时代生活的人物故事为内容的;有表现流云、飞瀑、晨曦的自然景象;也有表现菩萨、罗汉、金刚的宗教形象;还有高度抽象化、概括化的几何纹样图案,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排列方式:或对称式,或回旋、抱合、相背的平衡式排列,或一整二破的连续式排列。最为代表着人们亘古不变美好希冀的,便是以各种吉祥图案与文字为内容的器物。不同的表征,代表着人们多种多样祈福纳祥的心理渴求。如以龙象征神圣,以凤象征高贵,以牡丹象征荣华富贵,以鹊闹枝头象征吉庆,以鸿雁衔胜象征平安,以石榴、鱼子象征多子多孙。此外,还有以谐声寓意纹样,吉祥文字,以及将此二者相结合的主体表达方式。常见的吉祥图案有蝙蝠、如意、磬、鱼、松竹梅等。而文字则有“福”、“寿”、“吉庆万年”、“祝延万寿”等等。这些伴有着浓郁中国特色的象征组合方式,与金银器物进行结合,既满足了人们追逐财富,渴望坐拥权势的心理,又满足了对种种美好寓意的寄托,真可谓合璧之作。

金银器,以贵重金属为材料,施以精湛巧妙之制作工艺,配以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之构思,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更迭出现之不尽相同的各个时代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各个时代相同的追求富贵、吉祥的民族心理阐释的畅晓明白。集装饰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金银器,也因其不菲的价值,独具的特质,于普通金属器皿之中,着意显示出了其自身别具的人文、科学、经济价值。耀眼悦目的金银器,成为了绵延长久、当之无愧的传世珍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174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