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

瓷器鉴定,第1张

清代青花瓷特征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

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

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

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

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

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

祭器多干支纪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

《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

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

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

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

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

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部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

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似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

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

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

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

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

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

好的青花有玉质感。

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

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

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

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

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

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

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

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

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

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

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

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

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

“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

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

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

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

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

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

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

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

芝麻酱口、康熙都有。

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

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

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

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

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

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

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

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

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

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

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

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

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

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

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

梵文扁长,图案化。

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

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

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

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

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

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

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

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

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

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

乾隆色鲜,康熙青灰。

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

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

后期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

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

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

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

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

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

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

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

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

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

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

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线条生硬。

瓶罐有饰耳的制作方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

新的品种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

3胎釉:胎质细致而脆,密度不强,硬度不够。

釉色细薄,不够滋润。

道光时釉面有波浪纹、不平整,光绪时部分有桔皮纹。

4青花:发色鲜艳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

总的特点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较薄。

出现洋蓝,呈色漂浮刺目。

5纹饰:不够精细。

吉祥图案流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福禄寿三星图,始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还有五福捧寿(团寿字)。

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起,意为瓜迭绵绵。

还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

嘉道时楷篆两用,咸丰后多为楷书。

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

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丰时蝙桃各一,咸丰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麒麟纹是元青花装饰中富有时代特征的题材之一,麒麟为传说中的祥瑞之兽,在元青花纹饰中其形象特征是鹿头、牛蹄、马尾,并常与花草、瓜果纹组合成画,也有与龙凤纹同时绘于一器的。

人物故事纹是元青花装饰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装饰题材,与其他动植物纹样相比,绘有人物故事图案的元青花器物虽然较为少见,但几乎件件可称得上是稀世珍品。从已知资料来看,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主要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蒙恬将军”、“文姬归汉”、“周亚夫细柳营”、“昭君出塞”、“尉迟恭救主”、“四爱图”等,此外还有一些难以分辨人物情节的图案。这些图案的故事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著名历史人物故事,显然它与宋元时期话本小说的流行及元代戏剧的发达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文学艺术对元代陶瓷装饰工艺的深刻影响。

元青花装饰除主题纹饰特点鲜明之外,许多辅助纹样也有着独特的时代风格,其中尤以变形莲瓣纹和云肩纹表现最为突出。变形莲瓣纹是最能代表元瓷特征的辅助纹样之一,除元青花瓷之外,亦见于同时期景德镇窑的卵白釉、青白釉产品以及元代龙泉窑青瓷装饰之中,其画法一般以外粗里细的两道线勾勒莲瓣的轮廓线,每片莲瓣之间不相连,即留有一定的空隙,莲瓣内加绘有花朵、云朵、火焰或琛宝纹。琛宝也称杂宝,元代杂宝纹常以火珠、犀角、古钱、银锭、葫芦、莲花、灵芝等组成,但组合并不固定。这种变形莲瓣纹多装饰在器物的口边、肩或足胫部,有绘一周的,也有在不同部位多绘至四周的,但都不作主题纹饰。云肩纹又称如意云头或灵芝头,俗称大云肩,多绘画在器物的颈肩部,纹内一般绘有各种繁密的动植物纹样,因其借鉴于元蒙贵族服装上的肩部织绣纹样而来,故而得名。 大致可分为饱满和疏朗两类。

饱满类型

饱满类型的装饰,无论圆、琢器,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有的器身布满青花纹饰达8层之多,以此突出表现元青花的壮美之感。元青花饱满型装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体以卷枝纹或海水纹为地,突出白色的花纹或在地纹上作菱形曲线开光,开光内绘一主题纹饰。这种饱满设计方法多在八棱器上体现,看似繁缛,实则安排有序,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

疏朗类型

疏朗形式的装饰,讲究无论是圆、琢器的青花纹饰都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的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全瓶绘一条龙盘绕器身,画面简洁,给人以龙在无垠空间中自由飞腾之感,视觉效果极好。另一种疏朗纹饰是写实或写意的瓷画,画面较开阔。再有一些民间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纹饰就更为疏简豪放,用线条快速描绘图案,可谓一气呵成,别具一格。

元青花的纹饰中有几种较为规范,从而形成了元代纹饰的特色:

1、变形莲花瓣纹,俗称“八大码”,无论圆、琢器小器型的多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元代风格较为明显,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纹饰在元时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这三种花的花与叶的绘画形式比较固定,牡丹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五叉的叶片。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边现象。

3、栀子花为元青花中独特纹饰,五瓣形小花小叶状缠枝花多用作边饰。有关专家论证此花别名蘑卜花,传说为佛喜爱的花。

4、大多数青花盘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装饰有缠枝莲花纹,盘外壁莲花为六朵者较多见。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头纹,称为“云肩”。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又称垂云纹,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6、由浪花与海水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细线条描绘的海水纹中以粗实线勾绘浪花组成海浪纹饰,形成特色鲜明的元代海水纹。

7、蕉叶纹常作边饰或纹饰间的装饰带,画法讲究用粗线描绘蕉叶边线,再用细线描绘叶脉。 (一)主体纹饰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人物故事都绘于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如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

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绘有此类纹饰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窑。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品的影响。

(二)辅助纹饰

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品种繁多,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明以后,青花瓷纹饰大多沿袭元青花画法,但略见变异。这种差别在辅助纹上有更为明显的反映,是鉴别元青花的重要佐证。

1、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纹应用于大盘的边沿、盘内纹饰间的隔离及花卉纹的底纹。边沿采用波浪纹的大盘一般为菱边。

波浪纹由浪纹和波纹两部分组成。元青花上的浪纹以轻重变化的粗线勾勒,形状如“佛手”,如棕榈叶又如姜芽,称姜芽海水。波纹以极细密的线条画成,放射状或旋涡状,后者如人的指纹。浪与波之间有留白以增加空间感。有些波浪纹中加绘简笔朵花。

模印的花卉纹饰带有些以波纹衬地,作为相邻的波浪纹的延伸。

明初青花波浪纹已简化,浪纹用细线双勾中空,有的加绘细小圆圈以示浪花。波纹粗而疏,层层叠叠,汹涌起伏。已不见指纹状的旋涡。

2、变体莲瓣

莲瓣分写实性质的和抽象性质的,后者为变体莲瓣,有仰覆之别,应用很广。元青花上的变体莲瓣纹饰于瓶、罐类器物的颈部和胫部。每瓣独立,由外粗内细双框组成。内框细线一笔勾成,外框双勾后填色或粗线画成。粗线画成的分两笔,均从中间起笔。莲瓣肩部方折。内框线条和莲瓣内纹饰连笔。莲瓣内填杂宝(火焰、宝珠之类)、花卉(以莲菊为主)或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

明初变体莲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圆柔,莲瓣内图案简单,有宝相花、旋涡纹等。

3、回纹

元青花上的回纹源自青铜器的云雷纹。单体绘制,自左上方起逆时针走笔,从外到内一般为套叠两框,也见单框。有变形回纹,笔画简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纹两个一组,笔画相连,借用一条边线。明初回纹的另一种画法是整个饰带一笔完成,从外向里画后再逆向画出,开始第二个单位。

4、卷草纹

元青花上的卷草纹每一单位独立绘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无中心波谷曲线,明初卷草纹先画一中心波谷曲线,在上伸发卷草纹,明中期起,有不画中心波谷曲线的卷草纹。

5、钱纹

元青花上的钱纹饰于盘沿口和瓶口等处,有整钱组成的装饰带,也有半钱交叉组成的饰带。钱纹以外圆内方为基本造型,有种种变化。有些钱纹中的方穿画成菱形,菱形每边加一点,如菱形饰带画法。

6、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饰带画于盘的口沿或作瓶罐纹饰的间隔。圆口大盘一段用菱形饰带装饰边沿。每一单体为两个菱形套叠,有的在其间填青。内菱形中心和四边各有一点。

7、蕉叶

元青花上的蕉叶纹来源于商周青铜器的纹样,饰于瓶颈和下腹部。叶的中茎画至叶尖,一笔画成或两笔画成后填色。叶的边沿用细线勾勒后填色。叶脉细线勾勒。有单层和前后双层两种画法。

明初蕉叶纹中茎用两条平细线画至叶尖,不填色,永乐起叶的中茎已不到叶尖。叶纹细密如鱼骨。叶边如锯齿般尖细,轮廓线用复笔加粗。一般为前后双层画法。

8、如意云头

元青花上的如意云头为中间粗两边细的三条线画成,二阶,三阶,四阶均有。云头内纹饰稠密丰满,有细小的花卉纹、海水纹等,有些在此底上再画动物纹。

元青花如意云头有数种装饰方法:

(1)饰于器物上部的云头下垂(称云肩),饰于器物下部的云头上伸。一般由3个,4个或6个云头组成。

(2)饰于大盘盘心一周,云头向盘心伸展,云头间不相连,由6个三阶云头对称组成。

(3)由两个云头对接或4个云头相接组成“开光”,前者用于瓶腹,后者用于盘心。

明初如意云头以外粗内细的双勾线画成。云头间以简单的弧线相连而不用反向云头。云头缩小或大小相间分布。云头内绘简单图案,或折枝花或叶脉或填色。

明初青花另有用单个云头开光的装饰方法。

除上述纹样外,元青花的辅助纹饰还有鱼鳞纹、云纹、旋涡纹、三角带纹等形式。

中国传统陶瓷的装饰纹样多样主要有如下:

一、几何纹

以点、线、面组成多种有规则的几何图样,称为几何纹。如三角形、网格纹、方格纹、锯齿纹、圆圈纹、菱形纹、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

二、篦纹

陶瓷的一种装饰纹样,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的篦状纹样。商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多见于宋元时东南沿海地区的瓷窑,以青瓷和白瓷器物最多。

三、联珠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形为联串的双圈圆珠组成。盛行于晋代南方青瓷器物上。

四、莲瓣纹

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南北朝时出现,宋代以后盛行,有浮雕、刻花、划花、印花、绘画等技法。不同时代的莲瓣纹其风格又有所变化,有的修长,有的宽硕等。

五、缠枝花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枝茎缠绕,成连续的波状线,枝茎上填以花叶,构成缠枝花纹,如缠枝莲、缠枝牡丹等,为我国传统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六、把莲纹

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将莲花、莲蓬、荷叶以带系成一把组合的画面,称把莲纹。始于北宋耀州窑,在青瓷碗内饰有三束“把莲纹”,并印有“三把莲”三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多见。

七、卷草纹

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上广泛采用。

八、蕉叶纹

以芭蕉叶图案组成的带状纹饰。宋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常用的纹饰题材,明清时更为盛行。青花、釉里红、彩瓷均广泛采用,一般装在器物的底部和近底部。

装饰纹样:

在现代的图形纹样设计中,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图案形式。如服装的面料图案、陶瓷工艺品的纹样、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墙纸及地毯纹样的设计等等,在设计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陶瓷讲究装饰体现在装饰手法多样、装饰纹样丰富以及图案布局新颖别致等方面。中国传统陶瓷的装饰性主要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上发展起来,所以装饰手法非常多,纹样也极为丰富,常见的有牡丹纹、莲花纹等,还借鉴了剪纸的特色,图案布局新颖自然。

 中国传统陶瓷讲究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

 中国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慢慢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还是创造方法等方面,都是在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上发展起来的,在陶瓷中,优秀的装饰纹样有“牡丹纹”、“莲花纹”、“卷草纹”等,都被大量广泛的运用,并称为民族性、国家性的代表。

 另外,我国当今的陶瓷装饰吸收和借鉴了民间剪纸的艺术特色,而剪纸艺术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运用到陶瓷装饰方面能增添器物的美,以及丰富多变等特色,增添艺术感。

 中国传统陶瓷之所以装饰性强,和其图案布局也脱不开关系,不同的装饰需求图案布局都不同,例如在家中厅堂里面会更讲究温馨、自然,因此在图案布局上就团圆和睦为主,而在一些需要欣赏的场合,图案布局则主要以精美、精致为主。

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当中的重大转折点,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器形多样,装饰手法繁多,釉彩各异,烧制技术是革命性的创造,开创明清和现代瓷器的新格局,以至于影响到世界陶瓷的发展。在元代瓷器当中,尤其能把青花和釉里红、绘画和雕塑集于一身。

青花釉里红盘口瓶

青花釉里红器始见元代,明中早期曾一度出现,然后便销声匿迹了。直到清康熙才恢复明前期水平,至雍正年间成效显著,不仅青花色蓝纯正,而且釉里红鲜艳亮丽。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精妙绝伦的佳境。

这种独具魅力的釉下彩工艺,是分别利用钴料为着色的青花和铜红料在瓷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经入烘炉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由于钴料与铜红发色温度要求不同,所以将二者装饰在一件器物,实难烧制成功。难怪令人发出:“千窑难烧一宝”的感叹,故此又称颂其名为“宝烧红”。

龙凤戏牡丹盘口瓶(见图),高566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9厘米,国内一线拍行征集藏品。腹部最大直径248厘米。胎质欠坚,肩饰双花耳,{一叁壹}〇一;柒一,叁〇〇肆;内壁有接痕。通体施粉白釉,釉面不平呈波浪状。青花发色灰蓝,凝聚处泛黑,釉里红呈色浅淡乌暗。圈足底釉散布深可见胎的小棕眼。据此,应该鉴为清中晚期烧制。

此瓶纹饰精美,笔法酣畅。寓意荣华富贵龙凤呈祥,寄托着人们憧憬未来的美好愿望。历经沧桑流传至今,委实难觅值得珍藏。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附狮钮盖。

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钮下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口沿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饰下垂如意云头纹,云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间隔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勾菱形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等四季园景,其中釉里红绘山石、花卉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云头纹相对应。腹的底部饰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为近似的两件之一,是元瓷中的珍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花釉里红“过墙龙”纹瓷盘

清雍正时期民窑的花卉类纹饰非常丰富,有不少花卉图案喜用“过杖”技法,花卉内盘碗的里部越过器口延续到外壁,这种画法通常称为“过杖花”或“过墙花”。雍正民窑青花龙纹盘也常常采用这种画法,龙的头部及前半截身体画在盘心,后半部分经过盘口转折后画在外壁,称为“过墙龙”。“过杖”、“过墙”这种技法,雍正以后十分流行,直至清末。

笔者曾见到过一件雍正民窑青花釉里红“过墙龙”瓷盘(见图),高54厘米、口径287厘米、足径168厘米,砂底无釉。

此器造型规整,修胎精细,敞口,弧形壁,圈足修削整齐,为内斜削式圈足,外壁口沿下一圈凸弦纹的唇口,砂底有细旋纹。胎质细腻坚硬,胎釉结合紧密,釉色白中闪青,施釉虽薄但有肥润感,侧视釉面可见均匀细密的“桔皮纹”。

此器“过墙龙”纹饰绘画精美细致,画风活泼、笔力工健、线条流畅、格调清新。在火珠、山字形火焰和蓝白相间云朵的衬托下,一条四爪游龙由盘内伸向盘外壁游荡,富有动感。以青花为主色,釉里红点缀于鳞片之间,青花呈色纯正艳丽,釉里红发色略差,呈暗红色下凹,有锡光色泽,基本达到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215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