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至今有多少年历史了?
红山文化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位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是中国已知出现最早的文明。主要分布在热河地区(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
红山的文化遗址
内蒙古赤峰是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中华草原文明的重要源头。因时间关系与红山文化遗址失之交臂。我专程去古老而苍凉的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考察。赤峰因市区东北一座山的红色岩石山峰而得名,先民曾生活在这座古老而巍峨险峻的山里。我去内蒙古时江南已是桃红柳绿,春风拂面,而红山文化遗址迎接我的却是凛冽北风,逼人寒气——那里的气温还在零下16摄氏度,站在山上整个人都瑟瑟发抖。在遍山乱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五六千年前先民垒砌出来的半掩体圆形石穴,那些石穴虽不大,但一走进去“敬畏”之情顿生。在广袤的黄土斜坡上,先民们就地取材垒砌石穴,石穴门一律朝南或东南方向开,门前还有石砌,既可挡风避雨,又能防范野兽袭击,原来草原游牧民族的祖先也曾有过定居的生活。假使如我所想,那么,古代这里应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美之地。陪同考察的赤峰博物馆副馆长赵国栋告诉我:“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日本考古队,带队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滨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他们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文化遗址他们发现的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但从此也揭开了红山考古的序幕。最早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的是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和考古学家尹达。梁思永解放后任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他早年实地考察过赤峰地区。两位学者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属于长城南北接触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故定名为“红山文化”。新落成的赤峰博物馆有红山文化出土实物和展出。从展览可知,红山文化鼎盛时期距今约5500年左右,祭坛、女神、宗庙、积石冢等极为重要的文物告诉人们,那时红山古国形态已经出现了。红山玉器现已出土近百件之多,造型有龙、蚕、鸟、猫头鹰等,多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透亮,极具神韵;市面上流传的红山古玉,大都属于仿品。1971年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C形雕龙,其造型之优雅,质地之精美,堪称一绝。这件国宝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我曾见到过。由碧玉C形雕龙人们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赤峰地区远古时期也许就是产玉、制玉的基地,这样,它比南方良渚文化玉器早一千多年。玉文化从北国草原播撒华夏各地,形成了数千年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传统,这是赤峰先民的智慧,也是赤峰后人的骄傲。是的,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值得我们好好品味,细细研究。
上窑古代人类遗址距今多少年
“翁牛特”蒙古语,汉译为“诸王、神圣”之意。翁牛特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箸名的红山、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先后有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翁牛特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既有年代久远的上窑古人类穴居遗址,元代蓟国公张应瑞墓地,辽代永州城遗址,又有康熙乾隆年间建造的古建筑群梵宗寺;出土于赛沁他拉象征著红山文化的玉龙,将中华古文明史向前追溯了一千五百余年
红山文化把中国历史推进了多少年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是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现已在五处地点发掘出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发现了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遗址内涵丰富,出土文物精美绝伦、世界罕见。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可与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觉达罗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发现,该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红山文化坛、庙 、冢,代表了已知的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专家们因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 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自80年代以来,系列红山古玉的发现和研究,接连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辽宁西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沙拉乡茶海遗址,属于前红山文化类型。经过年代测定:距今8000年前。这一重大发现,印证了当代考古大师苏秉琦先生于1991年8月为阜新玉龙文化节手书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的论断。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它被发现于1935年,这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河北北部,东至通辽市、锦州地区。
红山文化以彩陶、之字纹陶器、细石器以及特有的掘土工具石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为基本特征。红山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均为手制,泥制陶略多于夹砂陶。
泥质陶多为红色,器形较常见的有钵、盆、瓮、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其中钵都为“红顶碗式”,有深腹、浅腹两种。罐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罐、敛口罐等。泥制陶器的主要花纹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纹,其中以平行线、三角形纹、鳞形纹最具特点,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压纹。
夹砂陶为褐色,器形少,陶质粗,火候低。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大口,深腹、小平底)。器表多饰有横压的之字纹和直线划纹。
红山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征的器物是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器形主要有烟叶形和草履形两种。桂叶形石刀通体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对称,这些表明红山文化中农耕经济已比较发达。
红山文化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比较少。其种类有牛、羊、猪、鹿、獐等。牛、羊、猪应是家畜,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红山文化的先民们过着以定居为主,兼有畜牧渔猎的生活。
红山文化出土的勾云形玉器总数已达20余件,勾云形玉器包含两个基本主题—勾角和小凸。利用勾角和小凸不同方式的组合构成了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各种形态,其中尤以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乡出土的大型墨绿色玉龙为代表。它高约26厘米,猪首蛇身,蜷曲若勾。接着在巴林右旗和辽宁文物店也发现了类似的玉龙。分析这些勾云形玉器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装饰类(如环、珠、玦等);二为工具类(如斧、棒、纺瓜等);三为动物类(如猪形、鸟形等);四为特殊类(如璧、箍形器等)。其中箍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典型器类之一。把以上几种类型的玉器形状与当时的文化联系起来看,红山文化特殊类和工具类玉器应为满足宗教典礼需要而制作的。这种勾形玉器不是一般的装饰品,它们在墓葬中多放置在死者的头胸部,说明红山文化已将玉器作为礼器使用,这对后来的商周文化是具有影响的。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龙与赵宝沟猪龙尊形器之间有明显的承袭关系,玉龙的发现说明内蒙古地区是探索中华龙崇拜的重要起源地。
八十年代以来,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和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又发现了红山文化宗教遗址“女神庙”和积石冢。东山嘴遗址中心为一座大型方形石砌建筑基址。基址总体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这种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还是首次发现。多处基址都有陶塑人像群出土,说明这是一处当时人们从事祭礼等活动的场所。
从红山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既是北方具有自身特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自己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首先,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是在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三者在宗教传统方面具有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在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中尚未发现专门的祭祀场所。而70年代后牛梁河遗址的发现表明,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祭祀中心,这不仅是红山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而且对探求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红山文化在建筑、制陶、玉雕、陶塑等发面都有显著成就,技术水平都高于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在敖汉旗西台红山文化房址堆中出土了两件方形陶制合范,尚属国内迄今为止最早的金属铸范,表明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掌握了铸铜技术。
再次,在兴隆洼文化与赵宝沟文化当中狩猎活动占较主要地位;而在红山文化中,农业生产已成为主导经济。
从红山文化在古代北方及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的地位来看,红山文化是当时中国南北各地古文化序列中最为先进的古文化之一。当时社会上已出现冶铜现象,以围沟圈护的早期方城也已出现,城乡分化已经发生。以崇龙尚玉、尊祖敬宗为特征的宗教礼仪活动极为盛行,各社会群团之间的冲突和由此导致的统一宗教神权之争已成为社会基本问题,这说明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率先由氏族社会跨入古国时代。
因此红山文化为中 家五千年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规定和影响了中华礼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格局,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距机场130公里,距码头250公里,距朝阳市115公里,遗址占地50平方公里。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已有5500年的历史。早在5000多年以前,这里就曾经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文明社会,它的发现将中华民族文明史又推前了1000多年,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自1983年发掘以来,已发现女神庙一座,大型祭礼平台一个,积石家群20余处,并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女神庙位居诸多遗址中心,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半地穴式建筑构成,多室在北,为庙址主体,第13号积石空,建筑规模宏大,外形酷似“金字塔”。在十多年发掘中,出土了大批玉器、泥塑、陶器等,及其精美。其中的彩绘泥塑女神头像最为精湛,造型古朴、形态生动、栩栩如生,为海内外孤品。“龙”作为远古族徽的图腾标志,始终也没有考古发现。遗址出土的龙形玉饰,才以确凿的考古材料证实了“龙”的起源。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文化源流:
红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
一、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变体;
二、红山文化继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红山文化很可能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新文化,含有细石器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
四、红山文化是这个地区独具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受到其它文化影响;
五、红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转折点。
出土文物:
红山文化以后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1973年敖汉旗小河沿类型的发现,为这个问题找到了有力的线索。小河沿文化类型是新分出的一种文化类型,它和石羊石虎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图案、纹饰方面,都具有与红山文化类型不同的特点,其年代晚于红山文化。结合敖汉旗小河沿南台地遗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沟石棚山墓葬群所获得的资料,在考古学上确定为“小河沿文化”。其分布区同红山文化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征可归纳以下三点:
石器:
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边起棱,横截面呈长方形的磨制石斧、石耜、出现磨光石铲,细石器有石镞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致。联系陶器上出现的猪首陶塑,反映其经济生活为农牧结合兼营狩猎。
陶器:
有泥制红陶、夹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类。饰细绳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由细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已初具雷纹特征。彩陶以黑彩为主,有红彩和施白衣,纹饰有斜平行线纹,折线回字纹,有内彩,一种典型绘法为施白衣后用平行斜线画出区界,内添黑、红、棕色三彩,组成回字、三角、八角、网状等多种几何图案,朱绘已见多例,其器物为夹砂灰陶直筒罐类、钵盆和镂空豆类、壶类以及器座、盂、尊、双耳大口罐型器。晚期出现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浅盘细柄豆,并出现有彩绘陶。
墓地:
氏族墓地选择在高山上,墓地内部分区,区内分行,墓室结构为土坑竖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烧墓坑的习俗,单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随葬生产工具。并有束发、佩带项环和臂环的习俗。
小河沿类型与红山后类型虽未发现明确的地层叠压情况,但两者之间在文化内涵上有明显的时代早晚和承袭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类型石器中细石器加工更为精致,圆弧骨柄石刃刀更为普遍实用,反映出生产技术较红山后类型更为进步。小河沿类型早期陶器与红山后类型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均有泥质红陶和彩陶,小河沿类型的泥质红陶敛口钵、夹砂灰陶式深腹罐、双耳双口连通壶以及平行斜线的彩陶花纹、刻划纹等,都有脱胎于红山后类型的迹象。泥质灰、黑陶增加,但却不见压印“之”字纹,而被细绳纹及菱形回字纹所代替。其它如镂空豆、尊等多种器类的出现,彩陶图案的几何化,表明制陶业有了新发展。
小河沿类型出现了双间房址和男女合葬的习俗,说明当时已进入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在社会发展阶段上,表现出较红山后类型进步。在时代上应是介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遗存,是由红山后类型直接发展演变的类型。
小河沿文化之后,这里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在敖汉旗南台地曾发现小河沿类型晚期文化层被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层关系,一些文化因素已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质黑陶增多,朱绘和彩绘出现,绳纹兴起,折腹器、大敞口浅盘细柄豆、大平底盆、镂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红山文化时期的特征。这样,由于小河沿类型的发展,填补了红山后类型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空白,它们已基本可以衔接起来,从此,距今四千年前,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时代。
出土文物:
查海遗址经过发掘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状器、如斧似锛形器等。陆续发现有:阜新胡头沟墓葬出土的玉龟、玉鸮、玉鸟、玉璧、玉环、鱼形玉佩、联环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区发现的马蹄形玉器、玉钺、玉环、勾云纹玉饰、玉蝉、竹节形玉饰、猪首玉饰;建平县牛河梁积石冢群发现的玉环、双联玉璧、马蹄形玉箍、玉猪龙、玉璧、方形玉饰、棒形玉器、勾云形玉饰;喀左东山嘴子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绿松石鸟形佩;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发现的玉蚕、玉猪龙、玉凤、勾云纹玉佩、玉鸮、鱼形玉饰、三联玉璧、勾云形玉器、玉斧、玉管等。
此外,在辽西地区和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汉旗、翁牛特旗、西林郭勒盟所属各旗,也都有玉龙、玉琥、玉鸟、马蹄形玉箍、勾云纹玉饰、玉斧、玉棒等各种形制的玉器发现,而且数量相当可观。
红山文化不断有新发现,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处牛河梁先后发现了牛神庙、积石冢和祭坛。2003年在红山后新发现了一处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红山遗址群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红山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红山文化的发现,使西拉沐沦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两大玉文化中心。
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
红山文化是距今一个五、六千年间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末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辽宁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人一个新的阶段。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的。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
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扩展资料:
经济状况
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部落集团,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生活,已经发现了较多氏族居住营地的遗址。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敖汉旗河福营子村,有一处红山文化的氏族部落,两条保存较好的壕沟将部落遗址分别围成紧邻的两个部分,即两个氏族。
其中东南部的壕沟周长 600余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在壕沟的东南边留有一处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沟只有三边,包围的居住营地面积较小,另一边即为东南部氏族壕沟的一段。
这个红山文化部落营地的发现,提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规模和防卫性壕沟的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设施与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红山文化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红山碧玉龙的出土,使得有关龙的诸多谜团逐渐被解开……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尚玉之邦。红山碧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在红山碧玉龙出土的前后,红山文化遗址还有大量的玉器出土,玉器群中有龙、鱼、龟、蝉的形象,有取自然现象融入艺术构思的璧、环、勾云纹佩饰等,意象兼备,精致脱俗。 自红山碧玉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后,以蚌壳精心摆塑的龙形图案在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山西省吉县狮子滩也发现了鱼尾龙形岩画;用石块堆塑而成的巨龙图案在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此三地均将各自发现的龙形图案称为“中华第一龙”。顾名思义,所谓第一,自然就应该只有一个,突然冒出这么多“中华第一龙”来,争论自然在所难免。 不过,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在考古中都发现了不少龙的图案,可是在今年5月下旬召开的中国玉文化玉学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在辽河流域出土的红山碧玉龙堪称“中华第一龙”。 专家们指出,红山碧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队长、副研究员刘国祥认为,红山碧玉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龙形的龙。 会上,辽宁师范大学文博系教授田广林认为,红山文化的发现,证明龙在辽河流域至少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兴隆洼文化的发现,则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8000年以前。中国人崇龙礼俗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近年来,河南省濮阳县发现过有六七千年历史的蚌塑的龙,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过距今5000年前的鲵形龙,但这些都是龙的初级形态。红山碧玉龙是中国崇龙的最标准形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崇龙礼俗的最终形成。从崇拜各种动物到统一到玉龙,体现了中华龙文化起源的一个基本过程。红山文化是中华龙文化、玉文化的一个直接根系,是中国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基本标志。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他指出,除年代早以外,辽河流域的龙,还有形成类型多、成系列等特点。辽河流域考古发现的早期龙可以分8个类型,按年代早晚排列大致为摆塑型、浮雕型、木雕型、刻画型、彩陶型、泥塑型、玉雕型和彩绘型。在辽河流域出土的红山碧玉龙形象,证明了龙确实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这些动物原型中有猪、鹿、熊和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经过人们不断的艺术加工提炼最终定型为龙的形象。 玉龙精神扎根赤峰 龙在中国老百姓心中是吉祥、智慧的象征,也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被赋予了主宰风雨、载人升天、降临祥瑞等神奇功能。在中国古代,龙还被引入到古天象学、命理学以及帝王政治等领域,被赋予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由于人们在想像中赋予了龙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因此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各种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龙的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争论哪条龙才是“中华第一龙”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考古研究,让人们知道了在数千年前,先民们通过对龙的崇拜,已经开始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在出土红山碧玉龙的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赛沁塔拉嘎查村口,竖着一块儿高约10米,刻有“中华第一龙”字样的巨碑。巨碑顶上,一个被放大了几十倍的红山碧玉龙雕塑昂首欲飞。贯穿于嘎查间的一条油路也被命名为玉龙路。在玉龙路的东南侧,还有一个玉龙度假村,游客不绝。赤峰市目前也即将建成市内最大的玉龙广场,总面积达12公顷,绿化率将达60%左右,整个广场中玉龙的形像随处可见。 作为凝固历史文明的文物,红山碧玉龙所拥有的文化价值深深地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在赤峰市境内,红山碧玉龙优美的图案随处可见,赤峰人说起红山碧玉龙来,无不流露出自豪的神情。我突然感悟到,真正的文化传统,绝不仅仅停留在考古的层面上,“中华第一龙”那种昂首欲飞、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老百姓的灵魂,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中去了
红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动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迄今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在辽宁西部地区的几近千处。在中国卷帙浩繁的典籍中,一向视中华文明史为上下5000年,然而从考古学角度,其地下证据只能上溯至4000年——红山文化提供了前1000年文明史的实物证明。
自秦始皇以长城将华夏大地南北两分,中原即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摇篮,就成为2000余年间不争的事实——红山文化向世人揭示,素以荒蛮称世的北方,亦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红山文化以其灿烂的远古文明,验证并扭转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思维定式。
红山文化是指华人祖先在距今五、六千年间,于北从西辽河流域,南到大凌河流域、渤海湾北岸,并延伸到燕山以南的区域内,创造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原始文化形态。因1935年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红山后村,而于1955年正式得名,并将其后面世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之代表为牛河梁。
牛河梁位于建平县、凌源市交界,居大凌河、老哈河之间,是蔓延于努鲁儿虎山谷的三道黄土山梁。自20多年前红山文化得以在此发现并发掘,这三个土得掉渣的字就变得大气十足,几乎在一夜之间举世闻名。
女神庙处于整个遗址中心,面积75平方米,现被圈起,并用8道房梁搭了个篷。篷内只是一块长方形空地,凹凸起伏,坚硬的黄土地残留着发掘的痕迹。远近松涛在篷外阵阵呼哨,使之显得空旷而又苍凉。
由于科技上的不足,当年只对女神庙进行了局部试掘,之后掩上黄土,一直保护至今。至于何时才能具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没有人说得清。
试掘之时,女神庙出土了红陶彩绘的壁画和祭器残块,以及泥塑的熊爪、鹰爪和鸟翅。最令世人震惊的是女神像残件,分属于6个个体,有大小不一的女神头像、手臂、腿部,以及鼻和耳。女神头像缺了半边耳朵,整个面部表情却依然生动。绿玉石的眼睛深深凹进眼窝里,使眉骨、颧骨显得很高。嘴巴有点特别,回缩微咧,好似略带笑意。
牛河梁女神庙是考古界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神殿;女神庙里的女神像,是亿万炎黄子孙第一次看到的5000年前由泥土塑造的祖先形象。当年女神头像重见阳光的辉煌一瞬,曾被辽宁省博物馆的摄像师抢入镜头,照片以“五千年后的历史性会面”为题,刊登于国内外大小报刊。后人一片喧哗,祖先雍容自若。
环女神庙而建于各山头的,是诸多积石冢和祭坛。所谓积石冢,即以石板搭建的坟墓,其墓室、墓盖、墓底、墓界均为石板。祭坛则是积石冢的附属设施。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的特征之一,与国内华北、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以土坑为主的墓葬形制完全不同。
纵观牛河梁发掘的所有遗址,每一处积石冢群均是小墓围绕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筑石墙以为框界。大墓上面积石封土,形成高耸的山头。大墓皆为男性,其随葬品亦明显多于周边小墓。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古人,无疑已经学会了区别,以及区别对待,从而形成阶级的雏形,文明的原胎。
红山文化的墓葬另有一独特之处,即只随葬玉器。这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普遍随葬有陶器,亦迥然不同。其墓葬玉器除常见的玉镯、玉箍、玉璧等之外,比较打眼的有玉龟、玉凤、玉人。而其最为夺目的亮点,则是玉猪龙。
牛河梁第4号墓为成年男性,随葬品不多,只三件,但除了一只枕于头下的玉箍形器,另两件均为珍贵的玉猪龙。两只玉龙安卧于人体胸腔,一大一小,大的10厘米多一点,小的充其量6、7厘米;一绿一白,绿的莹澈闪亮,白的泛着微黄;头朝下,背靠背而眠。通体胖嘟嘟,头部肥大,支楞着饱满的双耳,嘴和鼻梁上有活灵活现的皱纹,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微微突起,好像在目不转睛地望着人。其神其态,酷似女神庙对面的猪首山。
龙是炎黄子孙的原始情节,其究竟起于何时成于何物,现已难溯其源。历来最流行的说法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闻先生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再结合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形成——内里没有猪的影儿。
事实上从发现第一块玉雕龙时起,其命名就已被考古界吵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其形像鹿,有人认为像熊、像金龟子的幼虫蛴螬,甚至像胎儿、像道家的阴阳鱼儿,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10月21日,在距今8000余年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发掘出一个由石块和陶片组成的S形动物,静静地躺在一个灰坑里,活脱脱一只巨龙,其龙头部,安放着一只野猪头骨。
——“玉猪龙”由此叫响全世界,并认为其不仅仅是一种饰品,而更应是一种图腾物。
玉猪龙大体可分两类,一类体形细瘦,长鬃飘飞,形似英文字母“C”,称“C形龙”,红山文化另一处遗址——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龙即属此类;另一类环体肥厚,形象似猪,称“玉猪龙”。牛河梁出土的玉雕龙均属此列。
红山文化北从西辽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科左中旗、开鲁县,到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三星他拉,再到辽河上游及老哈河、大凌河流域的阜新、赤峰、喀左、建平等地,其文化行程陆续南移,一直到辽河入海口的盘锦。
盘锦于1982年在市郊发现七处红山文化遗址,并于地表采集到彩陶器残片、细石器、玉石斧、磨制石斧、网坠等,至今没有进行发掘,以至再无收获——辉煌数千年的红山文化,据此在长城以北消失了踪影。
然而红山文化一经发现,其文化特征就迅速被世人捕捉。
中国史前集中出土玉器的文化,除红山文化外,还有距今3、4千年前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两者都有以玉器为陪葬品的特点,其玉璧、玉环、玉龟、玉鸟等玉器均有一定相似性,尤其是红山文化“C”形龙的龙头与良渚文化大目兽的面纹,具有共同的基本构成因素。
遂有学者以此为据,推测后期红山先民迁至盘锦后,曾沿着渤海湾海岸线陆续南移,不断向中原迁徙,从而使长江下游文化面貌剧变,融入诸多红山文化的崇玉传统,最终形成了良渚文化。
进而推出一个足以令世人震惊的结论:史前更为发达的文化,并非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仰韵文化,而恰恰是中国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除长江、黄河之外,辽河,更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