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子口中的石球,在古代人们是如何放进去的呢?

石狮子口中的石球,在古代人们是如何放进去的呢?,第1张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根本无法理解古代人的智慧。古人留下的伟大奇迹建筑,或者技艺精湛的文物,都让现代人膜拜。像秦始皇的皇陵,像长城,各种堪称完美的文物,文物上面的雕刻艺术,都被现代人,视为奇迹。因为在现代,生产力提升,人们会用特定的工具,现代高科技来实现。所以,不敢想象古人是怎样生活的。现代人假如生活在古代环境下,肯定会发疯的。一天离开手机,都感觉缺少什么,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过了衣食住行。下面来看看古人的智慧所在,石头做的狮子,到底是怎样把石球放进去的。

石狮子,是人们的一种向往,尤其是对身份的象征。现代很多建筑,在修建完成后,会在门口放上石狮子,盖上红布。一些老百姓的院落门口,也经常能看到石狮子。现在人们对石狮子,只是起到镇宅的作用。但在古代,可是身份的象征,跟古代的官职有很大的联系。在石狮子的头顶,有凹凸不平的疙瘩,是专门雕刻的,虽然跟真实的狮子不相同,依然被赋予了不同。古代一品官员,家宅的石狮子头顶,像这样的疙瘩,有13个,往下一级就少一个。

外形的疙瘩好雕刻,但是石狮子嘴里的石球,可是让人们猜测很多,当然,有的人都不会注意到,是不是很好奇。用现代人的思维,那个石球,应该是先做好,然后用特殊的方式,放进去。或者是做成两半个球,然后在狮子嘴里,拼成一个球。或者现在已经有了石狮子的模型,直接按照模子刻出来的,包括嘴里的石球。

确实,古代没有现代人的技术,但他们的智慧是让人佩服的。古人雕刻完狮子的轮廓之后,会雕刻嘴里的石头,一刀一刀的雕刻,然后剩下中间那个圆球。让现代人看,这样太费劲了吧。看似,古人用的办法是最笨最实在的办法,但是能够像这样做的,都是高手,可见古人的雕刻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现代人无法比拟的。

中国古石雕技法的另一源头——线雕,这也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发现于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石刻雕像,据认为就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原始先民凿刻的。这种线刻石雕形式,在历代的石雕创作中,被运用得最为广泛。新石器时代的石雕虽然出土不多,但其风格并不单纯,也是完全不同于石雕岩画的另一番天地。出自辽宁东沟后洼的几件滑石雕刻,皆为圆雕小人头像,这种刀法显得粗犷奇拙,形象古朴、生动,表明它们是象征性的作品。人首石雕尽管表现手法稚缺陷抽象,但并不意味着当时雕刻技法低下。如大溪文化的浮雕人面就采用了刻磨的技艺,而且其形象还具有一种无形的宗教力量。显然,当时的雕刻家是把他们主要的精力放在创作玉石雕刻品这上了。因为我们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已看到了许多精湛绝伦的玉雕作品以及小石雕工艺品。红山文化的玉龙是罕见的杰作,它是用硬度较高的岫岩玉制作的,这是石雕技法应用于玉石雕刻创作的证明。众所周知,古代雕刻品中,玉与石的质料是很难区分的,在专家的鉴藏分类标准中也只有相对看法。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古代雕刻家是将玉和石同等对待的,所以我们在红山文化和北阴阳营文化中,见到与五雕并存的还有鱼形石坠、雨花石装饰品。

古代碑刻刻字方法:

但凡碑刻刻字,第一步必须把需要雕刻的文字内容影印在石头碑面上,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人做碑刻刻字时候,如何把书法笔迹不失真的刻在石头碑面上。

1大部分的都是直接手写在碑面上的,也称书丹:书丹,是在碑刻技术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的一种书法艺术性工艺。碑刻,首先要把碑文的字样转写到碑面坯上,其办法之一,就是用红色的颜料在碑石上直接书写,所以叫做“书丹”。

书丹

在雕刻时候写的不好地方,可以用刀法再适当修正。

早期时候,有人用朱丹(即朱砂)将字直接写在石碑上,而后开始凿刻。但后来,纸张大幅改进之后,大家就不再这样做了,因为可以保留原作,何乐而不为?

2描双钩:拿一张半透明的纸蒙在书法原作上,用细小的毛笔对原作字迹描画双勾,然后贴在石面上按双勾的痕迹雕刻,因此和原作书法作品笔迹吻合。

宋 苏轼 《太虚以见寄作诗为 谢》:“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釐。” 记载了摹刻的方法。 把碑文写在纸上,用半透明纸蒙在原作上的背面(注意是背面,因为要刻反字),用笔蘸取银朱(银朱是一种红色无机颜料,色泽鲜艳,不褪色,防蛀效果好)对字迹进行双勾。然后把双勾好的摹纸复于碑石,用多层纸叠加在摹纸上,用石头均匀砑磨,使双勾银朱粘于碑面。然后按照银朱痕迹进行雕刻。

查资料发现双勾的方法有两个版本。 一种如前文叙述的,用半透明纸从原作背面描空心字。 另一种是“ 选用较为透明的宣纸(或用油素纸)覆盖在法书墨迹上,用钩线笔作单钩墨迹文字一遍(类同于描摹空心字),取得'单钩本'后,再将'单钩本'置于窗前,映着阳光,在'单钩本'的背面再朱砂单钩(描摹空心字)一遍,正面、反面两次单钩,一面墨笔,一面朱笔,称为'双钩'。”

描双勾字

3九宫格方法:古人也会放大书法字迹,这时候会用米字格或是九宫格,可最大程度与原作品字迹一样,但这样会很难保存原作的精气神,除非刻工极为高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523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