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生活里,翡翠由于它太多的好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为它除了可以当做饰品装饰我们的外表,还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而且它还有特别高的收藏价值。所以我们在购买翡翠的时候一定要辨别好,因为翡翠的级别不一样它们的价格也是相差很大,所以在购买时,我们一定要先知道掌握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尽量防止被骗。
翡翠分为很多级别,这是由它的种、水头、质地、颜色、透明度等等因素来决定的,这就是所谓的“黄金有价玉无价”的基本意思。所以我们要先从它的这些因素说起。
首先是按颜色,从优到劣主要有这几种:祖母绿、翠绿,然后是苹果绿、秧苗绿,然后是黄阳绿,然后是葱心绿,然后是鹦鹉绿,然后是豆绿、豆青,然后是蓝水绿、菠菜绿、瓜皮绿、蓝绿、油青绿。
然后是透明度,也就是我们行内人士说的“水头”,翡翠的透明程度可大致分为透明、较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当然水头越足的等级越优越透明价格也越高。
然后是质地,质地主要说的是构成翡翠玉石内部的结晶体的颗粒大小,越细的质地就越高,越细腻,档次就越高,价格也就越高。
然后就是底色了,也叫“地子”“底”,这主要分为这么几种:玻璃底、冰底、蛋清底、芙蓉底、鼻涕底、青水底、灰水底、浑水底、藕粉底、细白底、白沙底、灰沙底、白花底、瓷底、芋头底、干白底、豆底、马牙底、香灰底、石灰底、干青底、狗屎底。
然后就是种了,俗话都说“外行看色,内行看种”,这主要讲的就是种,翡翠的种是指翡翠的绿色与透明度的总称,也有说法指翡翠的结构粗细和透明度。种是评价翡翠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其重要性不亚于颜色,因此有种的翡翠不仅可使颜色浅的翡翠显得温润晶莹,更使绿色均匀、饱满的翡翠水淋明澈,充满灵气。一般我们行业里把翡翠的种分为老坑种和新坑种,所谓老坑种是指绿色纯正、分布均匀、质地细腻、透明度好的翡翠,新坑种是指透明度差、玉质粗糙的翡翠。现在的分类方法可将翡翠的种分为以下几类:老坑种、冰种、芙蓉种、金丝种、干青种、花青种、豆种、油青种、马牙种。
1、翡翠的结构越细腻、透明度越高、洁净度越高则说明其底子越好。通常情况下,我们按底子好坏将翡翠分为玻璃底、糯化底、冰底、糯冰底和灰底等,其中玻璃底、糯化底和冰底的翡翠一定属于老种翡翠,其他底的翡翠则属于新种或新老种翡翠。
2、还可以根据绿色的纯正度来判断翡翠是老种的还是新种的。绿色纯正的翡翠,比如帝王绿就是老种翡翠,绿色鲜嫩的翡翠就是新种翡翠。
3、可以通过翡翠的透明度来看翡翠是新种还是老种。老种翡翠颗粒细小,杂质矿物比较少,而且内部晶体颗粒均匀,水头充足;新种翡翠内部晶体颗粒比较粗大,分布也不均匀,内部杂质矿物也多,没有老种翡翠的水头好。
1、冰种翡翠飘花是指冰种翡翠里的颜色分布,形成原因是致色离子在冰种翡翠形成过程中,渗透冰种翡翠内部,导致致色离子与冰种翡翠底子相互交融,因此冰种翡翠飘花具有很多种类。在通常情况下,蓝绿色的冰种翡翠飘花较为常见。
2、冰种翡翠飘花,指的是冰种翡翠中的色泽分布。冰种翡翠之所以会出现飘花,主要是因为致色离子在其形成过程中,渗透到了冰种翡翠内部,导致致色离子与冰种翡翠底子相互交融所产生的,整体看起来具有独特的意境。
3、冰种翡翠的飘花有很多种类,颜色也十分丰富,一般来讲,冰种翡翠以蓝绿色的飘花较为常见,也有绿色、红色等颜色的飘花,其中以飘蓝色的飘花品质最高。
4、通常来讲,冰种翡翠飘花一般呈丝线状、点状色斑、层状分布在冰种翡翠的底子上,是天然分布的一片,或由一团分散的色根色斑所构成的色彩,这也是鉴别冰种翡翠真假的重要特征。
1、翡翠化冰底,化冰种就是指翡翠看起来像要化开的冰一样的感觉,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没有化开的冰。
2、冰化底翡翠其实是由糯种翡翠中划分出来的,由于它的棉质化比较的严重,并且在翡翠的内部结构中比较的杂乱,甚至是融为一体,可能是外力作用太强大,将翡翠内部的杂质都揉开了,但是在这种情况的基础上,翡翠又有着比较好的种水,透明感也是比较的强烈,所以被称为冰种化底。
因为看了很多翡翠,市面上的一般只要能和冰沾边都当冰种卖。其实细分的话,你必须仔细去观察。你只要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冰种就明白其它的了。真正的冰种 底子是非常细腻的 透光的 ,底子和正面放报纸上都能看见字。但 很多市面上卖家嘴里的冰种翡翠只有正面水头足透光好 甚至起光,其实都是因为底子不干净有底色 引起的起光效果 并不是冰种起莹光 也就是说不是晶体反射出的正常光线 而是由底色 反光引起的。因为真正好冰种 价格都很高 我就不上了 2万以上的真冰种 即便在非常暗的地方 边缘都是起莹光的。而那些个冰糯 糯冰都必须在光线好的地方才能起光。
冰糯的表现 正面有水头 底子脏 有色块 肉粗。正面肉和底面肉质不同粗细,透光观察内部棉质是块状 颗粒状
糯冰的表现 正面有水头但没有冰糯水头足,肉均匀细致 。正面与背面肉质均匀干净 色匀 ,棉在内部化开,透光观察时 棉质丝状。(很多认为也能叫冰了 因为肉的确是细 只是透光不如冰 所以我觉得冰种化底的叫法还挺正确)
我个人认为糯冰比冰糯干净细腻 即便颗粒跟冰种比的话较粗但很均匀 不像冰糯底子全是棉 看着脏。而且最近发现高冰和玻璃 也会底子脏的例子。比如说 正面是玻璃种 非常通透水头足 但翻过来看底子就是冰底 模糊的肉质 水头很低。但你能说它不是玻璃种么?
好的糯冰价格 比 冰种都高 其实很多时候不用去计较 符合自己的审美条件就行。糯冰和冰糯 最大的区别就是色和棉的表现不同。糯冰就像果冻一样 冰糯看着恶心。
个人观点 欢迎交流
下面这张是我的叶子 冰种 差一点点就沦为糯冰
下面的是冰糯
底是指一件翡翠成品除了绿色或者其它主色调之外的其余部分的总和。底是指一件翡翠成品除了绿色或者其它主色调之外的其余部分的总和。其余部分,是指种、种的变化、水头、各类次要的颜色、各类瑕疵缺陷等,这些所有因素的综合情况。其中,种的变化是指在同一件成品上,无论挂件或手镯,都可能出现某部分种好,而另一部分种会变差的现象,当然,水也会跟随变化。翠轩一品给你总结一下“底”。
可以说无种,但不可以说无底。
所以,底不是种,种也不是底,但底包含种,是另一个比种更宽泛的概念。如前所述,当种很差的时候,为避讳可以说无种,但底就是存在的避不开,不可以说“无底”,底之不存,色之焉附?因此无种时用底来代替,是恰如其分的。
除了色,底是评价翡翠好坏的总结
在买卖的业务交流中,当人们对一件成品的绿色或者其它主色评价后,常对其它因素进行综合观察,做出一个总的评价,用以估计其品质、档次及价位。对应的描述语是:好,一般,或差;干净,或脏(不干净);清爽,或灰、发灰(不清爽)等。
如果种好水好,种水不变差,无瑕疵无脏杂,就说底好、底干净、底清爽;如果种水一般有少量瑕疵不影响美观,就说底一般;如果种水差、灰暗,有瑕疵脏杂,很影响美观,就说底差、底不干净、底不清爽、底脏、底灰、底发灰。
种水好底未必好,底好则种水必定好
由于底包括种,若种水好但其他不好,如有脏杂等,则底仍不好,即种水好底不一定好;反之,所有条件好,底才会好,所以底好则种水必定好很多人将底代替种来称呼,如玻璃底、冰底、糯底、豆底等,但这其实是一种含混的称呼法,业内只有少数人在不甚明白的使用它。
底的含义
翡翠的底又叫底子、底张,也叫地、地张或地障。
其实,底或地这个概念,不唯翡翠独有,它在中国玉文化中早已存在,其他各种玉石人们都要考虑其底子的干净程度。而在传统玉雕中,古人早就将阴刻凹纹和铲出大片低凹部分的工艺,叫做“剔地”。这与翡翠的底的概念和所指毫无二致。
而且,底或地这个概念也不仅仅是玉器行业使用。例如瓷器,其上绘制的各式图案必须衬有底色,这些底色便被称为“地色”:白地、蓝地、红地、黄地,都是瓷器行业的行话。著名的青花瓷,便是青色绘于白地之上。
可见,艺术形象雕绘于各种“底地”之上,正像万物生长在大地上,“地”由此来,这便是“底地”概念形成的根源。
翡翠的“地张”又称“底”,或“底子”,在种、水、色、底等评定翡翠质量的指标中,最让人感到模糊但又回避不了的概念就是“底”了。因为论玉必论“底”,谈翡翠也必谈“底”。对于底的解释,在翡翠界和以往的珠宝书籍、书刊中有过多种不同的解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1、 一件翡翠饰品,很少有满绿或满色的底,就是翡翠玉料中无色的部分——这是翡翠商界对“底”最传统的解释。
2、 整个翡翠饰品的外表面,就是翡翠的底。若将一件翡翠制品比作一件书画作品,则整张纸就是书画作品的底(这张纸可比作翡翠饰品的外表面),而玉料上的颜色就是纸(底)上了墨彩的部分。当然,着墨彩的部分与空白无色部分必须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这幅作品才算好的作品、才具有较高的价值。这是对翡翠“底”所作的带有艺术性、形象性,但却有点牵强附会的解释。
3、“地张”或“底子”就是质地,质地是指翡翠本身除颜色以外的其他性质。这种观点在传统的玉石界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软玉、寿山石、青田石等玉石的“底”就是这样解释的。但仔细一想,却与翡翠界中所指的“底”的概念不相符——首先,既然“底”不包括颜色,那么流行于翡翠界的“紫花底”、“豆青底”等等名词,又将如何解释呢?其次,翡翠界中所称的“质地”,是指硬玉的结构与构造,即“种”概念。所以“地张”并不是质地。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对翡翠“地张”——“底”的解释都不确切。评价翡翠价值时最注重的是绿色,对于翡翠而言,绿色的载体即为“底”(除绿色以外的所有物质的总和就是“底”——包括其他颜色)。
“底”主要指玉质(矿物组织结构)细腻的程度、玉件的透明度、裂绺、杂质(纯净度)的状况,同时也兼含了色调和颜色的分布特征。总而言之,“底”是翡翠种、水、色净度的综合体现;“底”既是人眼对翡翠外表和内部的一个直观感觉,又是一项综合评定翡翠质量的指标,它更多的是作为一项观赏性、审美性的评价指标。离开了矿物的结构与构造(种)、离开了透明度(水),不考虑颜色的种类和颜色的分布特征,我们就解释不了以往翡翠界对“底”的界定和描述。在观察和理解“底”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翠(绿色)以外的其它颜色——底色
当翡翠无色时,此时“底”为种、水、净度、裂绺的综合体现。
当翡翠为满绿或满色(橙、黄、黑等)时,颜色与底子融为一体,此时“底”即为种、水、色、净度和裂绺的综合体现。
评价一件翡翠成品或半成品“地张”的优劣,主要着眼于:
首先,看翠与种、水之间相互映衬的效应。这个效应包括三者之间互补或不补,甚至互相制约的效应,以及玉件外表的光泽特征。
其次,看翠和翠以外部分,即与整个基底的协调程度。
第三,看翡翠的净度。翡翠玉件的裂绺、白棉、黑斑、灰丝、冰渣等瑕疵越少,则“地张”可能越好。
综合以上三项评价原则可知:“底”以质地坚实、透明度高、光泽柔润、洁净无杂质的硬玉结晶集合体为好。底洁净细润的翡翠玉料经加工后,表面非常光滑,在光的照射下光泽熠熠,充分反映出翡翠的神韵和灵气,在翡翠界称这种现象为“宝气足”。只有底洁净细润,光芒四射,才能陪衬出翡翠的高雅富丽,给人以碧绿欲滴,静若秋水或如如火如荼的感受,翡翠界称这类感觉为“放晴”。“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翡翠玉件的加工质量,影响到翡翠玉件的质量品级和商业价值。所以,正确识别和评定翡翠的“底”,具有重要的美学和商业意义。
具有玻璃光泽及透明度的底称为“玻璃底”,其透光深度约为9毫米;在光照下细腻润泽、柔和宜人的底称为“糯化底”或“芙蓉底”,其透光深度约6毫米;清澈明亮的底称“冰底”或“水底”,其透光深度约为6~9毫米间;质地如同蛋清,但稍显混浊的底称“蛋清底”,其透光深度在3~5毫米之间……这些都是优质翡翠的底。劣质翡翠的底看上去粗糙、暗淡、杂质多;缺乏生气和灵性,如石灰底、岩石底等。翡翠中常见的底有玻璃底、蛋清底、糯化底、米汤底、青水底、灰水底、紫水底、浑水底、细白底、白沙底、灰沙底、豆青底、紫花底、青花底、白花底、瓷底、白底、糙白底、粗灰底及褐黑底等。
“种”和“底”是两个非常容易混为一谈的概念,“种”的内涵是矿物结晶体粒度的大小、硬玉纤维结构的粗细和构造的疏密;“底”则是种水色等特征的有机结合综合反映;识别“种”注重的是对翡翠内部构造的微观指标,观察“底”则强调的是翡翠的有关指标综合而形成的一个外在的、宏观的、整体的感觉。所以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种”差则“底”差,但“种”好“底”却不一定好,只有种水俱好,才能有好底子,只有种水和色的均匀度俱佳,才会出现很好的底子,这是我们对翡翠的质量进行长期观察,思考后做出的总结。
由于历史的、文化的、商业习惯等原因的影响,在玉石评价过程中,对同一个名词,同一项指标,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书刊中常常会有不同的解释;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名词在不同的玉石与翡翠的“底”的概念不尽相同。玉石界有些名词术语的混乱造成了概念的模糊,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也不利于科技、科普工作的开展。如果对流行在玉石行业中的名词术语以技术标准的形式,做也科学、准确、简洁的定义或规定,则对珠宝科技进步和商业发展,对消费者认知和接受宝玉石商品,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