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是怎样形成的?

珍珠是怎样形成的?,第1张

珍珠是产在海水、湖水和江河中的蚌蛤之类的办塞动物体内,贝壳外套膜内外表皮层之间的结缔组织,当受到外来异物刺激时(如沙粒,寄生虫卵及其它异物),它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把掉进去的异物层层裹住,使其圆滑,逐渐形成珍珠囊-光亮润泽的外层,这种以异物为核称为“有核珍珠”。  

珍珠主要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当蚌在海床进食中,贝壳张开,受到外来异物如沙粒、寄生虫等的刺激,偶尔就会掉进去,当外套膜受到刺激,它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把掉进去的异物层层裹住,使其圆滑,逐渐形成珍珠囊,就是一层光亮润泽的外层。  

一般认为,蚌的外套膜表皮细胞受到某一刺激而急剧地分裂增殖,逐渐包围刺激源,形成完整的珍珠囊,并以刺激源为中心,渐次一层又一层地分泌珍珠质,从而形成珍珠。因此,形成的珍珠是圆球形或非圆球形,关键在于珍珠质能否均匀地在刺激源周围积累。

还有一种是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后,一部分进行细胞分裂而后发生分离,随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机物质,同时逐渐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而后形成珍珠。因为没有异物为核,这种称为“无核珍珠”。  

珍珠具有瑰丽色彩和高雅的气质,象征着富有、美满、幸福和高贵。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根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珍珠。

珍珠,历来被视为奇珍至宝。古代人类从贝类体中采到原珠后,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于是在世界各国便有许多有关珍珠产生的神话。

国外传说:珍珠是露珠神的眼泪。在我国则传说是鲛人的眼泪,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了一段“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这个典故的名字就是鲛人泣珠。

在各种神话与传说中,泪水成珠的故事在全球的流传最广,其中又有仙女的泪、美女的泪、丑女的泪、幸福的泪或忧伤的泪等不同的说法。

食用牡蛎与珍珠贝之间的亲缘关系就好像人类与狨猴之间的那样,并不是靠得很近。它们都是双壳类软体动物,固着在浅海地带的岩石上,以过滤水流中的海藻为食,但是它们在分类上属于完全不同的目,而且二者中只有一类能够生产达到商业尺寸和价值的珍珠。珍珠贝与扇贝的亲缘关系比较近,生活在热带海洋中,而且体型较大,可以食用。

另一个普遍的误解是,珍珠的形成是由于一颗沙砾进入了贝壳里面。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珍珠就会是平凡的物品,而不会成为具有很高价值的稀世珍宝。珍珠贝生活的环境中充满了沙砾,它们生活在沙砾的世界里,毫无疑问,它们在生活中会不停地吸入和吐出沙砾。珍珠的形成是由更重大的外来物体侵入刺激所引起的。这些侵入物体可能是一些小的碎片,例如骨头、贝壳或者珊瑚的碎片,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侵入在很大程度上是蓄意造成的。珍珠贝被各种各样的寄生物所困扰,包括多种蠕虫、海绵和贻贝,它们钻透珍珠贝的贝壳,这种严重的刺激正是诱发珍珠形成的原因。

一旦被寄生物侵入,珍珠贝就会把寄生物隔离在“珍珠液囊”里。它的整个壳体的里层被一种膜所覆盖,叫做套膜,由它来分泌“珍珠母液”,也被称作珍珠质,这是一种令人惊奇的物质,坚固并且有韧性、具光泽,形成机理是把碳酸钙晶体包裹在了类似于角蛋白一样的有机分泌物的夹层里。通过不断地包埋这个外来的异物,结果就形成了一颗珍珠。珍珠质每天可以形成4层之多,但是完成一个厚度达15毫米的珍珠质需要2年的时间;而要形成一颗珍珠,则需要15~20年。这就是为什么一吨的珍珠贝可能仅仅生产出3粒珍珠,而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能成为完美无瑕的球形珍珠的可能性只有百万分之一。一个单个的珍珠贝可能会有多种情况发生,在野外它们能自然存活80年。

因为珍珠的稀有和美丽引发了关于它们起源的许多传说。一种说法是,珍珠贝在早晨晒太阳的时候,露珠滴到了它们体内;另一种说法是,它们是胆石或者水晶天使的眼泪;还有一种说法是,来自闪电霹雳。最早提出“沙砾”的说法是在17世纪的意大利,后来在19世纪海洋学家又提出是珍珠贝死亡的卵。直到20世纪的头10年,才有法国和日本研究者确立了“珍珠囊”的理论,在这种理论指导下首次培育出了人工珍珠。

大部分现代珍珠是人工养殖的;珍珠养殖是一个巨大的全球性产业,每年的营业额超过3亿英镑。珍珠养殖的过程是漫长的:打开每一只珍珠贝的贝壳,把一小粒蚌壳碎片和一小块取自其他珍珠贝的套膜小心地植入它的性腺,当蚌壳碎片与周围的组织融合在一起以后,就进入了刺激产生“珍珠囊”的过程,珍珠质不断包裹最初的小粒。两年后就会得到一粒与天然珍珠没有区别的人造珍珠,只是不能太用力刮擦它。

1、外因

蚌的外套膜受到异物(砂粒、寄生虫)侵入的刺激,受刺激处的表皮细胞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陷入的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细胞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把核包被起来即成珍珠。以异物为核称为“有核珍珠”。

2、内因

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后,一部分进行细胞分裂而后发生分离,随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机物质,同时逐渐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而后形成珍珠。由于没有异物为核,称为“无核珍珠”。

扩展资料

生活习惯

蚌是生活在江、河、湖、沼里的贝类,种类很多,一般常见的有两大类,一类喜欢生活在流动的河水里,它们的贝壳很厚,两个贝壳在背面相接合的部分有齿,壳的珍珠层较厚,叫珠蚌;另一类喜欢生活在水面平静的池塘里,它们的贝壳很薄,两个贝壳在背面相接合的部分没有齿,叫池蚌。

它们的身体很柔软,活动能力很小,但是,它却有两扇坚硬的石灰质的贝壳保护着身体,遇到敌害向它进攻的时候,柔软的身体便立刻缩到两个贝壳的中间,同时把两个贝壳紧紧的关闭起来,形成一道攻不破的“铜墙铁壁”。

-珍珠

-蚌

蛤蚌具有左右两瓣贝壳,背缘绞合,腹部分离,贝壳内软体部主要有外套膜、内脏团、足等,外套膜位于体之两侧,与同侧贝壳紧贴,构成外套腔。当我们掰开一个河蚌的壳后就可看到贴在贝壳上的这一片状结构。蛤、蚌类的贝壳的结构分三层,外层为角质层,中层为棱柱层。这两层是外套膜边缘分泌而成的,最里面一层,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里面的与珍珠光泽类似的一层,叫做珍珠层。珍珠层是由外套膜全部表面分泌的珍珠质而构成的。从以上可看出外套膜有分泌珍珠质的功能。

当蚌壳张开的时候,如果恰好有沙粒或寄生虫等异物进入蛤、蚌那坚硬的小房子,处在了外套膜与贝壳中间,没办法把它排出来,沙粒等异物就会不断刺激该处的外套膜,就如同人的眼睛被灰尘迷了一样,使得又痒又痛。则该处外套膜的上皮组织就会赶快分泌出珍珠质来把它包围起来,形成珍珠囊,包了一层又一层,久而久之,就在沙粒等异物外面包上一层厚厚的珍珠质,于是就形成了一粒粒圆圆的漂亮的珍珠了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蛤、蚌自己的有关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细胞分裂,接着包上自己所分泌的有机物质,渐渐陷入外套膜,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珍珠。

1)从形状上:) x |6 D' |, Z" f, x

  海水珠为插核养殖的海水珍珠,它的优势之一,就是容易获得较大比例的正圆形珍珠。因此一条特级的海水珠链首要的是它的大部分的珠子是正圆(直径偏差〈1%〉的。绝对不会有近圆(5%〈直径偏差〈10%〉的珠子出现,如果出现偏向于扁园的珠子,即是淡水珍珠。5 y3 M' V B% a8 A: ]6 _

  淡水珍珠因为大部分为无核养殖,很难获得正圆的珍珠,所以国标里对淡水珠的正圆直径偏差要求下调至小于3%(海水珠是小于1%)。; W$ i7 T S" V- b, q

  因此判断一条特级珠链是否为海水珠,从形状上入手是很关键的。5 i5 L" R2 d4 l: R3 a$ Q5 M! a

  2〉从瑕疵上:

  海水珠的珠面极少有螺纹状的瑕疵出现(即使是很浅的螺纹),淡水珠的螺纹常见,因此一旦特级珠链出现螺纹状的瑕疵出现(即使是很浅的螺纹),你可以判断这条珠链是淡水珠,而不是海水珠。( m( S3 X8 c, R# \0 R `( {( M

  3)从手感上:9 K: @! u6 i Y

  海水珠的手感相对细腻,淡水珠的手感较粗,有发涩的感觉。

  4)从光泽上:2 b7 Y5 X0 x) w+ C$ I& i3 5 a5 x

  一般来说,海水珠的光泽华丽,质感较淡水珠通透。

分类: 生活 >> 美容/塑身

问题描述:

贝壳品种!!!!!!!!

解析:

能产珍珠的贝类约有20~30种。当产珠贝的两壳张开在水里活动的时候,如有小虫或砂粒等异物偶尔侵入壳内,贝体受到 ,外套膜的表皮细胞就会把虫体或沙粒包围起来,并且层复一层地分泌珍珠质。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由珍珠质构成的珍珠,这就是天然珍珠。人们根据天然珍珠形成的原理,把预先准备好的、用贝壳或外套膜等制成的小球或核,植入贝体内,然后将这些贝放在适宜的水域里养殖,一段时间后(通常1.5~2年),植入的小球或核被外套膜所分泌的珍珠质包围,便形成了明晃晃的珍珠,这就是人工培育的珍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培育珍珠的国家。根据记载,早在宋代便发明了人工养珠法。新中国成立后,人工培育珍珠有很大发展,我国的南方,如广东、广西等地,多用海产的珍珠贝来培育海产珍珠。江苏一带大都用河蚌(三角帆蚌)来培育淡水产珍珠,并且还育出了颜色艳丽的彩色珍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606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