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要怎么鉴别真假?

银元要怎么鉴别真假?,第1张

一是听声音。这是银元鉴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银元,声音一般较柔和悦耳。不足成色的银元,因含铜量高,声色嘶哑、短促而又浑浊。假银元音长尖高或低闷。听声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银元敲击其边缘,听其声音进行鉴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银元挑出来,再行鉴别。二是靠碰,解放前的钱庄都有鉴定师,用右手拿几十个银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听其碰撞发出的声音,就可以迅速识别出假币。听声音,需要有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掌握。现在有些假银元敲击后的声音比真银元还好听。而真银元的敲击的声音并不是特别悦耳的。

二是看外形。早期的外国银元是粗糙一些,银元是采用冲压机冲压,之后在滚边齿。但工艺成熟以后,是一次冲压成型。冲压完成的银元文字、图案、花纹清晰有立体感,放大镜下观察很明显。成色好的银元其色泽光鲜自然,纹饰深浅适度。银元的边齿,线条粗细均匀,间距疏密一致。人像的发丝、胡须丝毫不乱。钱币面上的大小文字、龙纹、穗芒等细微之处都很清晰

分辨银元真假的5种方法:

1、听音法

用两枚银元相互敲击,听其声音。真银元:声音“平”柔和而音长,音频时间间隔可达4秒钟左右;假银元:声音“尖”,虽响,但尖而带轻,音从尖高到低落,音声过短,音频落差较大。

2、掂量法

用中指掂其币的重量,感觉是否轻飘。如内夹铜、铅、锌、锡等假银元,在重量上有一定的感觉。

3、秤量法

看其重量是否与真币的重量相符,一般假银元在重量上差别较大。

4、视形法

用肉眼仔细察看银元的老包浆颜色、花纹、图案、大小、厚薄、暗记、轮齿是否正常。假银元一般图案泛肿、重量轻重不一、银本色带青灰或暗淡无光(其成分含铜、铅、锌、锡)、花纹不甚凸出或者模糊不清、边缘粗糙、轮齿采用手工锉边。

5、考证法

(1)首先对收藏喜爱的银元,有必要了解此银元的铸造时间、发放数量、工艺图案、重量及历史背景等知识

(2)切记盲目收藏,对自己喜爱的银元,必须多花时间查阅此币的相关信息资料

(3)也可以利用高科技和化学药物等手段,对持币各种元素进行分析比对。

参考资料:

-银元

第一步:听声音。

就是利用银元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用一个指尖向上轻轻顶住银元的中央,用另一枚银元撞击这枚银元的边缘部位,发出的声音清脆、柔和,是真银元。如声音发尖而高,带有铜声,是含铜很多的低成分假银元。如声音低而嘶哑,周边不一致,就是包皮、挖补的假银元。一般假银元的声音多半尖短而低闷。

第二步:看外形。

看外形结构,注意观察银元的颜色、花纹、图案、大小、厚薄等是否正常,有无经过酸洗、锉边、包皮、挖补的痕迹及是否私版银元等不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假银元的直径比真银元稍小些,只要用同等体积的假银元与真银元比较一下,即可辨出真伪。

第三步:验边齿。

由于真银元是机制版,其边齿细致匀称,规整划一;假银元的边齿粗糙,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局部修锉的痕迹。只要细心,肉眼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如真的“袁大头”边齿的两条粗齿里有一条细齿,而假的细齿则模糊不清。

第四步:称重量。

银元的标准重量应是265克,成色88%。正常的银元经过流通磨损后,重量也应达到258克。凡是重量低于258克、成色低于84%的,不是洗版、锉边、包皮、挖补银元,就是假银元。

银元真假的鉴别方法:

1、通过锈色来辨真伪

由于银元退出流通市场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很多由于民间人们存放方法不当,导致银元的锈色出现了多种多样。

如果是传世银元,锈层很薄,一般都是呈现出墨绿色的。对于出土的银元来说,表面有一层很厚的锈层,局部的锈层是凸起的。

如果两枚银元一起出土,把它们分开后,在表面会看到分布不匀的白色亮点,遇到光时会闪闪发光,被人们称之为“泛银”,“泛银”基本上没有作伪的可能性。

2、通过文字来辨真伪

在真银元上,所有的文字,包括汉字、满文、藏文、维吾尔文或英文,其特点都是流畅隽秀,清晰可辨。如果是假银元,文字十分软弱无力,粗细不匀,模糊不清。

3、通过工艺来辨真伪

由于在我国,真银元是通过机子来制币的,工艺打磨导致银元的表面非常的平滑,图像的立体感非常强。

但是假银元的做工锉边痕迹,内齿粗细不均,外齿宽窄不等。真的银元,边齿一般呈梯形状,内齿精细,大小一致,厚薄一致。假银元的做工非常的不均匀,要么大,要么小,要么厚,要么薄。

4、通过擦痕来辨真伪

真正的银元经历过漫长的流通过程,会因为摩擦、磕碰,留下一些岁月的痕迹,如果用放大镜去看,会看到很多痕迹。

有的轻,有的重,有的长,有的短,凸出部位磨损较重,凹低部位磨损较轻。如果是假银元,是用砂纸打磨擦痕的,非常的不自然。

5、通过包浆来辨真伪

传世银圆表面有一层氧化银,就是人们常说的包浆。包浆主要有浅黑色、浅灰色、浅橙色和粟壳色。用鞋油擦涂和蜡火烧烤出来的包浆呈重黑色,一眼便识。辨认包浆是识别银圆的有效方法。

 银元宝作假在民国初年就已出现,主要手法是降低银的成色和重量。当然,目前这类偷工减料的银元宝并不完全视作假货,而仅仅被看作是一种降低了质量的“赝品”。不过,现在银元宝的造假就不同了,针对的主要是收藏者,可以说一些作假的方式已呈不择手段状态。下面由我为你分享银元宝的鉴别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元宝的鉴别技巧:

 近年所发现的造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李代桃僵,用铅锡等金属冒充银元宝。因铅锡会在表面呈现青黑色,因此这类作假手法比较容易辨认。

 第二种是外强中干。浇铸假货时,将铜块凝固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不过因比重不同,这类假银锭的体积大而轻,掂重时的手感明显不同,只要将同规格的银锭掂重对比,即可使之原形毕露。

 第三种是包藏祸心。即用灌铅方法,在真的银元宝底部挖个小洞,取出内部银子后灌入铅,再焊封住洞口。鉴别方法: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底部焊封的洞口会留有封焊痕迹。

 第四种是以新充旧。造假者用新白银铸成老的银元宝,图谋老货的高价。鉴别方法:这种假的老银锭,在包浆、蜂窝、铸文款识等方面,都无法逼真展现当时元宝的风韵,只要略有收藏常识的人,即可辨别。

 元宝,人们今天在古装影视片中能经常看到它。

 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至清,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重量不等,因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

 近年来,银元宝价格大幅攀升。2004年,一件元代扬州银元宝在嘉德春拍中以22万元成交,曾轰动了钱币收藏界。随着2007年这一银元宝拍卖价攀上1568万元新高,银元宝这种在几百年前曾进出于豪门大户、在富人之间易手的大额货币,吸引了更多投资人的目光,成为2008年钱币高端收藏的新亮点。

 皇帝私房钱

 银元宝是古代一种较大的银锭。银锭作为货币始于汉代以前,隋唐时称之为“银饼”、“银笏”,宋金时期称“银锭”,元代称为“元宝”。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行。目前存世的元宝级银锭以明清时期的居多。

 2007年11月,嘉德秋拍首次推出中国历代金银锭专场,拍品近500件,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元宝,是其中的压轴拍品。拍卖会上,这件银元宝受到买家的极力追捧,起拍价26万元,经过几十轮激烈竞投,最终以1568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

 在文物、公安等部门的联合工作下、在得到政府给予奖励的承诺后,黑龙江省庆安县新胜乡新清村村民陆续上交抢到的“银元宝”。

 黑龙江省庆安县新胜乡新清村村民在挖地基时,意外挖出一箱“银元宝''属“光绪31年”(公历1905年),属于国家3级文物。

 据专家介绍,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元宝为目前拍卖市场上仅见的带有年号的明代银作局银元宝。银作局是明代专为宫廷制造金银器饰的作坊。目前已知存世的银作局银元宝仅有4件,其中两件不带年号。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在其《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有一段引自《明季北略》的话:“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疑为十)两,镌有永乐字。”而这件永乐年官铸银元宝上镌刻了38个字:“银作局永乐陆年十一月内销铸花银五十两重作头顾阿福匠人仇士平陆字一千陆百七十号”,铭文详细,字迹清晰。更难得的是,这件铸造于1408年的银锭,距今已整整600年,仍保存完好,银光闪闪,弥足珍贵。嘉德邮品钱币部专家分析,此件银元宝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拍出这样的高价也在情理之中。

 一件明代“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银元宝,在这次拍卖中也拍出了56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此件拍品为首次发现的内承运库银元宝。资料记载,明代内承运库设立于明初洪武年间,刚开始时用以贮缎匹、金银、珠宝、齿角、羽毛等,属国库,由户部管理。正统元年,英宗允许将部分漕粮折为金银,存入内承运库。从此,内承运库变成了皇帝的小金库。有趣的是,过去皇帝的私房钱,如今变成了寻常百姓手中把玩之物,真让人感叹时代的变迁。这件“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银元宝,是研究明代皇帝私库的重要实物资料,有着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16世纪,银元流入我国。银元的真伪鉴别方法有哪些呢

一、银质辨伪

辨别银圆的真假,首先从辨识银质的真假说起。银原子序数47,元素符号Ag,不易氧化,柔性好。真银光泽柔和,润白色。银的成色越高其泽度越白,真银圆清洗后雪白照人。银圆硬度低,两块银圆相叠摩擦,有油润感,听不到金属磕碰声音。假银圆或钢铁做胚、或铜铅做胚、或铝锡做胚,或金属粉末水泥合成做胚,其色度偏暗,无光泽。假银圆用火烧后便“丑态”百出,有断裂的、变形的、散化的,真银圆火烧不变形、不变音,清洗后雪白有亮光。假银圆清洗后泛黄、泛青、泛黑或泛灰。

二、听音辨伪

用拇指和食指两指甲尖对卡银圆中心,或用中指托住银圆中部,用另一枚银圆撞击,声音清韵柔和的是真银圆。声音尖高的是钢铁做胚假币,声音嘶哑的是铜锡合金做胚假币,声音沉闷的是“银包铜夹馅”假币,无声的是金属粉末水泥合成胚假币。

三、包浆辨伪

传世银圆表面有一层氧化银,就是人们常说的包浆。包浆主要有浅黑色、浅灰色、浅橙色和粟壳色。

四、锈色辨伪

一般出土银圆一般锈层较厚,局部锈层凸起。两枚银圆锈在一起,磕开后,表面有分布不匀的白色亮点,迎光而视闪闪发光,俗称“泛银”,泛银现象是无法作伪的。陪葬出土银圆多数泛酱红色,局部有绿色锈斑。水坑银圆通体泛绿锈。真银圆的锈色是历史的烙印,很难去掉,用碱水沸煮而不退。用碱水沸煮半小时便锈色全无。

五、边齿辩伪

真币边齿平整,大小一致,齿深深浅一致;假币边齿则不工整,深浅不一,边齿歪斜。

首先是声音辨别法,古钱币年代越久远,其内所含的锡、铅等杂质流失越多,声音听起来也就越沉闷。相反,年代越近的,声音听起来越清脆。

其次是观察铜色法,一般古币的材质有青铜、红铜、黄铜、白铜等之分,青铜币易断裂,黄铜币不易断裂磨损,白铜多为样币用材。明代以前钱币大多由青铜铸成,没有黄铜币,如果发现明代以前的黄铜钱币,要多加小心。

第三是沸水烧煮法,古币上往往附着红绿锈或传世的黑色锈,真钱锈是过长时间自然氧化而形成的,附着力比较强。而伪造的假锈经沸水烧煮容易脱落。

第四是钢针测试法,古钱币的锈比较坚硬,把缝衣服用的钢针尖向下竖直下压,放手后,钢针会立刻倒下。伪品的锈往往是真锈加入粘合剂之类的东西涂抹而成,有一定的弹性,钢针就不易倒下。

风格断定法。每个朝代铸造钱币都有自己的风格,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鉴别古钱币是否属于伪造币。还有一种比较版别法,早期古钱币都是由手工铸造的,即使用来铸钱的母钱也是由手工雕刻而成的,所以各枚钱币之间多少会有一些差别。如果发现一批钱币,它们的版别一模一样,甚至局部的缺陷也丝毫不差,就应该怀疑有作伪的可能了。

2、形制特征辨伪

古钱币的外形厚薄、大小尺寸规格,制作粗精优劣,各形成其不同的形制特征,为鉴定钱币的真伪提供了依据。如汉代以前的圆钱为平背,汉以后至明代的古钱多数面深背浅。但西汉三铢为平背。北周三品(布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太货六铢、天策府宝、部分宋徽宗的钱、金朝的钱、大元通宝(巴文)、崇祯与天启、咸丰大钱等,一般正背两面均深。六朝五铢钱比两汉五铢钱面背均浅,文字笔划较细,轮廓不正者居多,钱形较小。元代钱除至正通宝较精美外,其余轮廓均较浅,钱肉漫接;至正权钞背面错范者多,造成文字和轮廓都倾斜一边,背文笔划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天启(徐)、天定、天佑、大义、龙凤铸工精美,但钱背不精;五者相比,又以大义略差,故有“精天定,滥大义”之称。陈文帝五铢“朱”圆折。高出“金”字旁,外廓略宽,“五”字对顶成上下两等腰三角形。中国古钱以王莽、宋徽宗、金章宗、北周铸造的钱最精美,前三者俗称“三绝”。王莽出的“一刀平五千”,“一刀”二字是镶嵌上去的金质,与钱肉平,不突出,不内陷。泰和重宝折十篆书钱,其钱肉平整细腻,无砂眼,内外廓对称,粗细均匀,文字深峻,笔划之间无粘连,字缝内、内外廓与钱肉的转角处无杂物,泰和二字与内外廓既靠近,又不粘连,而且文字、内外廓凸出部分均倒圆角。以辽钱、大历、建中、会昌开元、天福元宝、太平百钱、元代钱(除至正外)等品质最低劣,大多数面背内外廓迷漫不对称,流铜、砂眼比比皆是。而且天福元宝,太平百钱大小不一,轻薄简陋。中国古钱最轻薄者,要以六朝的孝建、永光、景和为最,俗称“能浮于水”,直径一般在1.5~1.7厘米之间,钱小穿大,钱文笔划细小。凉造新泉文字瘦小端正,笔划间常有流铜,钱文不甚清晰。龙鳯通宝有大样、小样两种版,文字略有肥瘦之分,大样较少见,小样的“鳯”字内“乌”字下部有断足点,犹如防伪暗记。……

经钱币专家鉴定,在我国曾先后出现过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钱币,有的还上了图谱。现例举如下:天策府宝背有文字的铁钱与铅钱、“齐之化”三字刀、齐九字刀、宝字布、宁字布,汉代的“五凤”,唐代的“证圣”、“大足”、“宝历”,五代的“凤历”、“广顺”。这些钱币均属伪造。

其它方法辨伪

除采用以上几种主要方法辩伪外,还可以闻其气、舔其味、听其声、衡其重等等。这些辨伪方法对古铜币来说,一般很有局限性,而且有的难以判定准确。在此也作一简单介绍。

(1)用鼻嗅其气味。此法只对有气味的涂料才有效。如用松香制作粘合剂的涂料作成的伪锈可以嗅出松香味来。一些无味的伪锈直接嗅不出气味来。只有用火焚烧伪锈后,才能嗅出气味来.前面已经谈到了。

(2)用舌舔其味。此法只能对部分有异味的伪锈才能舔出来。如用盐卤溶液浸泡过的伪钱币呈咸昧。而且真锈、伪锈均有微毒,用舌舔不卫生,不宜采用。

(3)用耳闻其声。

用钱币往台板、玻璃板、硬地板上抛掷,闻其声,别其材质和传声性能。此法往往不甚准确:钱币的大小轻薄不同,锈蚀程度不同,钱体有无损伤等等,都影响钱币的传声性能,难以判定准而且用此法有损钱币品相。在前面“材质、金属原色、声音辨伪”中已经提到,不宜采用。

(4)衡其重。

古钱币配料不准确,形制大小有差异,锈蚀磨损程度不同,同一品种规格的钱币其重量也有差异。就算与真钱比存在重量差异,也有可能是以前未见过的异品钱,也很难肯定是伪钱。因此,对古铜币的鉴别真伪,测其重量差异,难以判断准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713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