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款制与造有什么区别?答:制造, 这里的造,就是生产出来,做出来。 这里的制(它繁体字的下头有一个衣字),意思是缝制,编制,铸制,是《根据定好的图样规制》来做来生产的。 ——由上可见,造,没有强调必须用定好的规制来做。有可以自行设计的权力。元代瓷器其造型既继承宋代传统,也有元代创新。元代瓶和罐的品种也很多,大多是再宋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如元代的梅瓶与宋代已有区别,其肩部膨大,使得腹部上升,将整个瓶的重心都提高了。腹部下半部分逐渐收敛,使得瓶身亭亭玉立,形态修美。也有在腹部迅速收削以后,往外撇出的,从而是梅瓶更加稳定。宋代的梅瓶极少有盖子,元代的梅瓶则出现瓶盖,采取钟罩形的天包地式,上设宝珠钮。还有元代宁一种特征是增设器座。元代的盘用途很广,因此比碗的制作更为讲究。盘的外形多为圆形,尺寸较大,有撇口也有折沿两种。这就是元代瓷器款式制与造的区别。
一万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即发明了陶器,7000多年以前便出现了彩陶,3000多年以前便出现了原始青瓷,2000多年以前的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的龙窑便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瓷器一经问世,就以其坚固耐用,古朴典雅的风格得到人们的喜爱。从原始青瓷到成熟的青瓷虽经历千年有余,但这是了不起的进步,是伟大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自强不息与崇尚美好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我们的祖先对整个人类的重大贡献。美国学者威尔.杜兰所著的《东方遗产》一书中说 “中国瓷器是中国文明的高峰和象征,是人类所能制造的最高贵的物品之一”。
说到瓷,就不能不说釉。最早的色釉产生于商周时期,那是一种与器物本身一起烧成的高温釉,到汉代又发明了700℃左右的低温釉。
说到瓷,更不能忘了陶。但瓷虽由陶来,二者却又本质上的区别,专家总结主要为以下四点:
1胎料不同。陶器的胎料可以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必须是主要成分为高岭土且含有长石、石英石、莫来石成分的瓷土。陶胎含铁量3%以上,一般不透明,带色,为灰、红、褐色。瓷胎的含铁量通常在3%以下,胎色白或近白色,具有透明性或半透明性。
2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须在1300℃左右。
3釉面不同。陶器不施釉或施低温釉,而真正的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胎体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4胎质不同。陶器胎质粗松较软,断面吸水率高,叩之其声不脆,瓷器胎质致密坚硬,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叩之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公元500多年后(即从隋朝开始以后),白瓷得到迅猛发展;公元600多年左右,即隋末唐初时,南青北白(南越青北刑白)的色瓷局面形成(这与两地域人们所喜爱的当地大自然的主要色调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名窑有越窑、刑窑,前者生产青瓷,后者生产白瓷。此时瓷器的日用品逐渐取代了铜器的地位。青、白瓷的美感得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高度赞赏,“茶飘万古幽香,碗呈千峰秀色”“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等赞美之诗不少。
唐朝时制瓷的技术已经较发达了,出现了产区遍布全国的蓬勃发展局面。青花瓷就是唐末发明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中期后长沙窑突破了邢窑和越窑单一的釉色,创作了集彩绘与模印于一身的装饰手法,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长沙窑当时就能釉上、中、下彩绘,人物、花鸟、诗词一类精细作品一般用釉下彩绘工艺。更为难得的是,长沙窑当时就能烧制釉层均匀、颜色亮丽的铜红釉瓷。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烧制在瓷器上也是长沙窑的首创。最生动的描写景物的诗见于湖南望城县瓦渣坪窑址出土的一只黄釉执壶上。诗云:“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鸣春声。”目前所发现的唐代唯一一件融诗书画为一体的瓷器,是1983年发现的长沙窑址出土的青釉褐绿彩“竹林七贤”诗文瓦罐。作为唐代著名瓷窑之一,长沙窑包含了巨大的文化容量。它首次将瓷与茶、瓷与酒、瓷与绘画、瓷与书法、瓷与诗词融为一体,构成了多元复杂的文化综合体。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是长沙窑较早地让后人领略了瓷文化的丰富和辉煌。唐代的唐三彩宫女、马等彩瓷已非常有名。尤其是唐代和五代越窑烧制的秘色瓷,以其精美绝伦和色彩清亮的风格成为难得的珍品,其艺术性可与金银器相媲美,常为供奉之物,百姓不得沾边,真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昌盛的辉煌时期,艺术造诣之高使其达到了中国瓷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宋黑釉剔花罐、耀州窑青瓷缠枝牡丹纹瓶等已是非常精美的艺术品了。官窑瓷器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民窑瓷器粗狂豪放,独具匠心。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宋代民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窑系并存、名窑迭出争奇斗艳的新格局。“汝、官、哥、定、钧”为当时的五大名窑,还有烧制青瓷著称的耀州窑和龙泉窑,装饰手法丰富多彩的磁州窑和吉州窑,以创烧青白瓷而闻名遐迩的景德镇窑等。在此期间,景德镇窑在经历了400多年经验积累和技术革新,并借战乱吸引了大批南迁的制瓷人才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历代和各地名窑之长,加以发展和提高,由原来几乎与各地名窑并驾齐居的地位,逐渐发展到了独占鳌头的局面,成为后来元、明、清三代全国瓷业的中心,代表了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南宋哥窑生产的“百圾碎”瓷也独具特色,其特点是釉厚于胎,布满裂纹。
元朝瓷器的最大进步和提高是,纹饰更美,画面的文化内涵更深,艺术性更强,品位更高,常把历史典故在瓷器上表现出来,如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等。青花瓷在这时期已经发展到了高峰。2005年7月12号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行将一只“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拍得1568﹒8万英镑(合2﹒3亿人民币),由此可见元代青花瓷价值之高。在元代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
相对于元朝,明朝的制瓷业更为发展,器形更多,色彩更丰富,纹饰也更为丰富、精美而独特。如瓷佛像、蟋蟀罐,具有西域特征的双耳扁壶等新器形相继产生,具有伊斯兰文化、艺术特色的纹饰问世不断出现。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达到了鼎盛期,也独具特色,它既不同于元代的繁缛热烈,又有别于清代的精致华美,它释放出的是高贵、神圣和典雅,具有深邃无际的艺术底蕴,专家称之为旷世奇葩。永乐一朝还创烧出了纯正的黄釉瓷,其颜色柔和娇嫩,与皇帝袍服上“明黄”达成了统一。自此黄釉瓷器因技术上的革新与提升,由昔日平民百姓的日常用瓷摇身一变为皇家内廷的至尊祭礼器,成了皇权礼仪的象征,也即成了真正的“帝王黄瓷”!明宪宗成化期间,还发明了斗彩瓷器(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用青花在瓷胎上描出全体或主体轮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于釉上青花轮廓线内填、染各种彩料完成彩色图案,复入材炉二次烧成)。明朝的釉上彩和青花五彩也是非常精美而独具特色的。在窑口方面,整个明朝虽是官民竟市,但基本上是景德镇御窑一枝独秀。
青花瓷
元 青花鬼谷下山图罐 明 青花玉壶春瓶 清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青花瓷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彩瓷品种,创烧于唐代。其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以氧化钴为呈色剂作为彩料,在瓷胎上直接描绘纹饰图案,施釉后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我国古人称黑、蓝、青、绿等诸色皆为“青”,故名青花瓷器,简称“青花”。青花釉色晶莹、透彻、素雅。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
湖南德兴瓷业愿意给您更详细的解说,witty0413@163com
元代的青花瓷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又称元青花),即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扩展资料: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
而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大体可综合为五大类。
—元青花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