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少数民族的银饰,可能你会立即想到苗银、藏银。 其实,除了这两个民族,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制作银饰佩戴银饰的习惯,比如侗族。 据说在湖南通道的某些侗寨,银匠阿哥做出的精美银饰,样样价值成千上万。
通道县的侗族同胞至今依然保留着重银轻金的观念,“男传地,女传银”是侗寨固有的传承习俗。 每个侗族姑娘出嫁时,都必须有一套银饰,从头饰、颈饰到手饰,缺一不可。
银饰是侗族姑娘最重要的嫁妆,是姑娘们身份的象征,质量越高,姑娘和家人便越风光。 不仅显示着家人的财富能力,也承载了侗家几代人的爱。 因此,在侗寨里,很多母亲从女儿一出生,就开始为女儿准备银饰做嫁妆。
银饰还是侗族盛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同胞佩戴银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除了婚礼,侗族女性和儿童在盛大节日或庆典活动中,都会佩戴上自己喜欢的各种银饰。 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以多为美,以多为富。
侗族女性会在发髻上,插着各种银花冠、银簪子、银簪花、银梳、银钗,簪上缀有花卉,象银蝶起舞,白凤展翅,走起路来,彩花颤动,吊铃摇曳,耳附晃动。 还会在脖子上戴银项圈,在胸前戴吊胸兜,手戴银质护手筒、银手镯,有的多达10多对,从手腕处叠到上胳膊。 还会在手指上戴有银戒指,耳朵上吊银耳环。
当一群盛装的侗族姑娘,银光闪闪,窸窸窣窣齐刷刷向你走来的时候,想想都叹为观止。 据说,侗族姑娘盛装时一身的银饰起码有8-10斤,财力雄厚的,可重达十二三斤,价值数万元。 曾有人开玩笑说,要做侗族最漂亮的姑娘,除了长的漂亮,更要有个好身体,要有足够的力气,因为光是这一身的银饰,都够有份量。
漫步在通道的侗寨里,能见到很多小银匠。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打造出精美无比的极具民族特色的银饰,受到不少的人青睐。 据了解,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银匠首先要把熔炼过的白银经过反复锤打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然后利用压、錾刻、拉丝、镂等工艺,制作出精美纹样,再焊接成型,还要经过编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多道程序。
一件侗族银饰需要经过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其中,最难把握的是焊接与雕刻。 焊接时要掌握好火候,火候过大会造成某个局部熔化掉,前期的制作就功亏一篑;火候过小则焊接不牢靠,容易被损,而且手也不能抖,靠的是手力和眼力。 雕刻的掌握全凭手上的感觉,用力过大容易将银片錾通,力道不够又不能将纹理的层次感突显。
纯手工制作的侗族银饰,如今已成为世界级的收藏品。 然而,侗寨里很多年轻一代都外出打工,学习手艺的人很少很少。 现在通道侗寨的很多婚礼上,用以彰显女方家庭地位的银饰嫁妆,已经开始被家电及汽车替代,银饰的重要意义也在逐步弱化。 侗族传统银饰工艺即将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有饮食习惯,穿衣习惯,交友习惯,唱歌跳舞等习惯,下面就跟我看看吧:
侗族饮食习俗很有特色。侗族以大米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麦、高粱、薯类,但一般为调剂口味而搭配。肉食以家养的禽畜为主,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尤喜食鱼类。蔬菜品种较多,以青菜、白菜、萝卜、茄子、豇豆、黄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为普遍。妇女们经常上山采集野生竹笋、菌子、蕨菜等佐餐。男人们农闲时猎取野猪、竹鼠、山鸡、鸟雀等食用。酒在侗族饮食中有极重要的位置。酒多以糯米酿成,家家都会自酿自烤。侗家好客,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平时则以酒消除疲劳。糯米、油茶、腌酸和鱼是侗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食品,这类食品与民族习俗息息相关,被公认为是侗家风味。大部分地区日进三餐,很多地方早餐吃油茶,而把午餐称为早饭。进餐时一般都摆低桌短凳,使用碗筷,合家围桌而食。有“牛瘪”、烧鱼、血浆鸭、红肉等特殊食品。以“油茶”、“酸宴”和“合拢饭”款待宾客。
侗族服饰的衣料,过去以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普遍使用机织细布,自织的侗布成为馈赠亲友的礼物。侗族服饰多种多样,不同年龄、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装饰,有左衽、右衽、对襟;有布扣、铜扣、银扣;有裤装、裙装;喜青、蓝、黑、白各色;有头饰、颈饰、胸饰、腰饰、手饰、脚饰等等。其中头饰达50余种,以银饰为主,有银花冠,银簪、银梳、银发链、银耳环、银耳坠、银耳线等。妇女盛装时,唯见银光闪闪。妇女的发式较特别,分前、后、左右挽髻或盘发辫于头顶,有明显的地区差别。
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种类繁多,有刺绣、挑花、编织、彩绘、雕刻、剪纸等,大都实用美观,特色鲜明。侗族妇女善刺绣、挑花,图案有花鸟鱼虫和飞禽走兽,绣于胸襟、领襟、袖口、头巾、枕巾、被面、背扇、袜底为饰,形象生动,色彩绚丽而调和。编织有色彩鲜艳的侗锦,图案精致的侗帕和形式多样的花腰带。彩绘一般见于鼓楼,桥梁,庙宇的栋梁、檐板及匾额上,多采用工笔画法,内容多采自汉族历史故事和侗族民俗风情,也有各种鸟兽图案,色调鲜艳,神态生动。其它如雕刻、剪纸,以及日常生活常用的竹、木、藤等的编制,也都精致实用,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侗族社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每逢节日,农闲或劳动之余,姑娘和小伙子们便聚在一起唱歌游玩,用歌声来播种爱情的种子。这种社交活动南北地区有所不同,北部地区是白天在山坡上进行,称为“玩山”或“赶坳”,聚会的地方叫“花园”;南部地区通常在晚上的家中进行,男方称“走寨”,女方称“坐夜”,习惯称为“行歌坐夜”。侗族的婚姻,一般都经过“说合”、“订婚”、“迎娶”等过程。北部地区还有“讨八字”的习俗。一九四九年前,曾流行姑舅表婚,姑妈的女儿要优先嫁给舅家为媳。女子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婚后新娘即返娘家,遇有农忙、节日或重要事情,接回夫家住数日后又返娘家,有的往返数年,直到怀孕生子后才长住夫家。
侗族的家庭是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小家庭,两代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很普遍。这种大家庭通常是祖父母、父母与最小的儿子居住。一般情况下,儿子成婚以后,生育了儿女便与父母弟妹分居。分家时,要请舅父及族中的长辈到场,所有的田地、耕畜、房屋、家具、农具等由儿子们按人数均分。家庭中老人受到尊重,分家时要先留下父母的“养老田”。“养老田”随父母,父母跟谁居住便由谁耕种。家庭财产通常只有男儿才有权继承。南部方言区,女子可享有母亲陪嫁的田地以及平时自己积蓄的私房。在有女无儿或儿女全无的家庭中,可以招赘或立嗣传承。绝后家庭的一切财产则按照“有房归房,无房归戚,无戚归众”的习惯法处理。
侗族丧葬实行土葬。正常死亡的成年人可以埋入祖上的坟山,非正常死亡的人或未成年人夭折则埋于僻静的荒野。贵州从江和黎平一带过去有“停棺待葬”的习俗,人死入殓后将棺材停放在效外,等待本房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人都死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侗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侗族地区被人们称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抒情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诗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开天辟地、万物来源的神话以及豪放悲壮的英雄史诗,有叙述祖宗迁徙的古歌,有歌颂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诗篇和控诉阶级压迫、叙述劳动人民疾苦的长诗。农民起义领袖吴勉、姜映芳的故事和“珠郎娘美”的传说,更是叙事诗歌里动人的篇章。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富于浪漫色彩,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自由、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和乐观主义精神。
侗族人民擅长音乐,唱歌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歌师传歌,代代相传,成为社会风习。侗族大歌,琵琶歌,拦路歌,均是侗族音乐的优秀代表。“大歌”是侗族音乐中的精粹,主要特征是在音乐上形成了复调结构与表现手法。侗族民间有传统的歌班、歌队组织,每逢节日或歌队出访或迎接歌队来访,以对唱“大歌”而获得声誉。歌班演唱时,领唱与众人合唱相结合,分出高低音声部,其完整的多声部结构是中国目前所发现最完美的民间合唱,被誉为“天籁之音”。
侗族舞蹈有芦笙舞、“多耶”舞、耍龙舞、狮舞等。其中芦笙舞曲调繁多,舞姿有“鱼跃”、“斗鸡”、“盘龙”等10多样,秋后赛芦笙,参会的芦笙上千架,方圆数十上百个村寨参加,观众达上万人。“多耶”舞是侗族古老的歌舞结合的舞蹈形式,活动时,参加的人手拉着手或以手搭肩围成一圈,有节奏的踏步徐行,歌词由一人领唱众人合,是侗族地区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侗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是:
1、侗族服饰的衣料,过去以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为主。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普遍使用机织细布,自织的侗布成为馈赠亲友的礼物。侗族服饰多种多样,不同年龄、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装饰,有左衽、右衽、对襟;有布扣、铜扣、银扣;有裤装、裙装;喜青、蓝、黑、白各色;有头饰、颈饰、胸饰、腰饰、手饰、脚饰等等。
2、建筑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户,小的二三十家。侗寨的房屋建筑,一般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
3、出行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桥。桥梁大都建筑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桥、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其中名为“风雨桥”或“花桥”的长廊式木桥,以独特的艺术结构和高超的建筑技巧闻名中外。
4、家庭
侗族的家庭是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小家庭,两代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很普遍。这种大家庭通常是祖父母、父母与最小的儿子居住。
5、语言文字
侗族的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侗语以锦屏县南部侗、苗、汉民族杂居地带为界,分成南北两个方言区,每个方言又因各地语音的不同又各分为4个土语。侗语方言的形成明显带有受汉语影响的印记。相对而言,北部方言区的侗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交往较密切,懂汉语汉文的人较多,汉文化水平的程度也较高。
侗族服饰历来是侗族人民追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各地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侗族服饰也多种多样,各有差异。侗族女服饰又分为盛装和便装两种,盛装尤其富于传统的民族特色,荟萃了民族工艺的精华。 侗族的服饰文化早在古时就有记载。唐朝李延寿编撰的《北史·僚传》上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记载,反映了当时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染色技艺。 到宋朝有关侗族服饰的记载逐渐增多。《老学庵笔记》卷四说:在辰、沅、靖等州,有仡伶,“男未妻者,以金鸡羽插髻”。“女以海螺数珠为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说:苗童(侗)之未妻者“罗汉”,“皆髻插鸡羽”。《黎平府志》载洪饴孙诗说:“高楼翠压千重树,雉尾饵环拜回互”,逢年之正月,“月也航年”时,男子头插鸡尾,穿着古装,吹着芦笙,威威武武。明朝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黎平府属“男子科头跣足,或趿木履”,“妇女之衣,长裤短裙,裙作百褶裙,后加布一幅,刺绣杂文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钱贯次为饰,头髻加木梳于后”,“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绣花绅如锦,钭缝一尖于上为盖头,脚趿无跟草鞋”。 清朝文献也有类似记载。 还说:“侗人、椎髻,首插雉尾,卉衣”,“罗汉首插雉羽,椎髻裹木梳,着半边花袖衫,有裤无裙,衫最短,裤最长。女子挽偏髻,插长簪,花衫、耳环、手镯与男子同,有裙无裤,裙最短,露其膝,胸前裹肚,以银镊缀之,男女各徒跣”。至近百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民族的交往增多,特别是清朝“改土归流”的实施,侗族北部方言区的汉化程度十分显著,南部方言区的服饰亦有所变化,唯南部山区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地变化不大,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 这是侗族的绣花上衣,它是将花纹绣在绣片上,然后根据需要把绣片剪成大小不等的块缝在衣服上,拼成整件衣服的图案。 侗族的服饰文化,不仅在史书中有记载,在民间文学中也广为流传。《款词》中有“父寻鸡尾插头,母制暖布盖身”之句;榕江车江的《祭祖歌》也说青年男子皆“鸡尾垂耳边,琵琶抱胸前”。现从江高船、信地一带,青年人每着盛装,还有头包花格帕,上插鸡尾或鹭羽为美的习惯。 传说中黔东南地区侗族服饰有四大款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侗族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迁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区域,形成了不同款式的侗族服饰。传说在很早的时候,侗族在从东向西的迁徙中,沿河而上,走到高安时,一部分人顺南江河而上,行至水口、安民等地(侗语称这一带为四脚牛地区)定居下来,在每年一度的八月十五的节日活动中,男青年比赛吹芦笙,女青年就要比谁的裙子漂亮。由于这一带的姑娘,头上挽鬓,并插有三片银冠,上衣敞胸紧袖,穿长裙,裙上有一条条的闪光亮珠,很似孔雀的羽毛。当地群众便把一带的姑娘服饰称为孔雀式。另一部分人迁徙到八洛时,顺洛香河而上,到了贯洞、独洞、屯洞、肇洞、云洞、汝洞等地,侗语叫六洞地区,其中一些人经中潮、佳所、黎平、潭溪到了清水江边的锦屏、剑河、天柱和经洪州到了湖南的通道等地,这一带妇女的服饰为青色衣裙,裙及胸前间有白色,很似喜鹊,当地群众便把这一带妇女的服饰称为喜鹊式。还有一部分人迁徙到银潭,顺四寨河而上,到了黎平的十洞和从江九洞地区,这一带的妇女服饰类似古老的和服,当地群众便称之为和服式。最后一部分人迁徙到了榕江古州,顺寨蒿河而上到了晚寨,侗话叫四十八寨地区,这一带的妇女服饰,简朴古老,显见典型的高山地区风貌。所以,人们将之称为高山式。 侗族的服饰,若以居住的地域划分,可大致分南北两种类型,各具特色。北部地区天柱,锦屏等地,由于水陆交通较为便利,生产水平较高,文化水平较发达。因此,男子服饰的演变与汉族服饰基本相似。唯妇女的服饰除县城地区外,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以锦屏县平秋侗族服饰为例:平秋地区妇女服饰的盛装,其穿着的布料从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种靛印染、缝纫织绣都是妇女一手操作,展示了她们的勤劳与智慧。外衣大多为青色,右衽圆领,钭襟开扣,托肩彩色滚边,衣长至大腿中部、衣脚有红色内套露出。衣袖平手膀,袖口镶花边。腰系彩色腰带的背后有两条带幛,随着人物走动而翩翩起舞。内衣为白色或月兰色,袖长超过外衣袖口露在手碗上。下身穿青色裤子,脚踏翘鼻绣花布鞋。 头饰和银饰是平秋妇女最讲究的装饰品。她们擅留长发,用红头绳扎发盘在头上再包黑纱帕,脑后别上银簪、银梳,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吊金银环;领口两组银扣对应排列,外加钭襟扣两组;颈戴五只大小不同项圈;胸佩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用以镇魔压邪;手腕戴上银花镯,四方镯等。银饰品中有雕龙画凤,鸟虫花草等图案,均为当地匠人所制造,是当地服饰文化的精品。此装具有古朴繁杂,别有情趣之味,银光闪闪,叮当作响。 南部侗族地区的服饰则迥然不同。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因而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古老的裙装。南侗善绣,服饰极为精美,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百褶裙,脚蹬翘头花鞋。髻上饰环簪、银钗、头戴盘龙舞凤的银冠,并佩戴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系腰带,银腰萎,青布包头,下着宽大长裤,穿草鞋或赤脚。盛装时穿古老的牯脏衣、百鸟衣、银朝衣、月亮衣等等。 侗族女子以其乌黑亮丽的秀发和发式多 样著称。她们用茶籽油调水洗发。无论是妙龄少女还是已婚妇女,都以乌黑光亮的长发为美,并挽出各种各样的发鬓,难怪人们要赞叹侗族女子的发式是少数民族中最漂亮的。 从江地区侗族女子发髻的装饰很丰富。她们在发髻上插饰银梳、木梳或彩珠和小银饰,也喜欢用鲜花装饰发髻。从江增冲一带的侗族少女将发髻绾于头顶左侧,上插一枚珍珠,极美。黎平地区侗族女子头戴银冠,银冠由鱼形、蝴蝶形、银币形等银质吉祥物组成,有的还插有各色羽毛。肇兴侗族少女将秀发松松地绾于头侧,饰以麻花形银质发箍和镶红宝石银饰,再将鲜花点缀其间,十分漂亮。镇远报京侗族女子的银冠更加精美华丽,由许多银花组成。黎平和锦屏毗连之地的侗族女子梳盘髻,包三角形头巾。天柱和锦屏等地的侗族女子婚前梳长辫,将辫子盘于头顶,饰有鲜花,彩穗和银链;婚后绾髻,用长帕缠头。 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悠久、灿烂的文化是靠口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侗族人民将自身一部分的文化特征储存在自己的服饰里,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直至唐朝才进入阶段社会。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人们共同劳动,种植稻谷,元明显的社会分工,人人处于同等地位,无贵贱之分,有长幼之别。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尤其是妇女服饰及重大节庆男子穿着的“百鸟衣”、“芦笙衣”等完全是图案化的,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梅花纹、花瓣纹、浮萍花、田螺花、水车花等植物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观的联系。侗族服饰较少反映狩猎经济的动物纹样,如鱼骨纹、虾纹、龙纹等也是与农耕有关的动物纹样。这些纹样特点,其价值取向始终离不开稻耕文化主题。此外,侗族服饰还有大量的抽象几何纹样,如三角纹、菱形纹、螺丝纹等,这些纹样,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在服饰上的抽象化反映。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具有悠久稻耕文化的江南、西南等省区,发掘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和流传下来的工艺、服饰,几乎都是植物纹样和抽象的几何纹样。这些地区是我国最早耕种水稻的地区,也是百越分布区,侗族自形成民族以来,也主要居住在这个地区。 侗族服饰具有“族徽”标志功能。侗族内部虽然分为“佬、坦、纹”三大支系,但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基本相同,民族内部基本上形成鼓楼与服饰两大族徽标志。只要有侗寨就会有鼓楼,鼓楼成为侗族的标志十分明显。而作为侗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侗族服饰,其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之一,是凝聚侗族人的精神,以形成集体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集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对于别的民族,它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本民族,它是相互认同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三大支系服饰类型都有所区别。“佬”支系以善绣而著称,即在服饰上是构图精美,图案细致,侗锦是其典型代表。“坦”支系善制陶,反映在服饰上是线条纹样清晰,长褂短裙是其代表。“纹”支系善建筑,反映在服饰上是宽松和谐,素雅端庄。 侗族服饰中的多种崇拜意蕴。侗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大凡天地间的事物如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于是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侗族是个农耕民族,特别崇拜与稻耕有关的自然物,如山、水、地、太阳、天、雷、谷种、树等。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然失去了原来的面目,但崇拜习俗却流传至今,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谷粒纹与谷种有关,流行于整个侗族地区的“吃新节”习俗就是谷种崇拜的反映。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图腾。侗族有许多鱼图腾的神话传说,如大年初一早晨必须有鱼,结婚必须有鱼,为老人送终或祭祖时,也必须有鱼等。水波纹、旋涡纹与侗族水崇拜有关,螺旋纹、龙纹分别源于对蛇崇拜和龙图腾,圆圈纹与太阳崇拜相连,云雷纹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童帽上常仿动物的头,是为儿童健康祈祷,具有护身符的含义。部分地区妇女包牛角帕,传说与牛图腾有关。许多侗族服饰尤其是侗锦中手牵手的人物图案,正是侗族祭祖母“萨岁”时,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的踩堂“哆耶”的舞蹈场面的写照。从这些花纹图案中,我们既可以看出侗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意蕴,也可感受到浓厚的侗族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真的! 现在那们竞争的社会 有的当铺都挂羊头卖狗肉 还没借都讲得很好听 借了之后 难商量 难沟通 被绑住的感觉 其实我也遇到很多那种当铺 自从我找到了 中坜仁宝当铺 之后 那种感觉完全不见 觉得 仁宝当铺 跟那些当铺 完全不同 完全不必看人脸色 就跟去银行的感觉一样 服务态度好 以客至上 详细解说 不会有被骗的感觉 店长 人非常亲切 好商量 真心推荐 中坜仁宝当铺 本人亲身经历 也可以上网搜寻看看 风评超好 超多人推荐 中坜YKK对面 非常好找 03-4520077
贵州有个全国最大的侗寨——肇兴千年侗寨,曾是2018春晚的分会场,肇兴侗寨风景区位于贵州黎平县东南部,黔、湘、桂三省交界地段。2017年初次来贵州时,林也在贵州旅游,给我推荐过这里的八寨一山徒步之旅,但当时已从兴义到云南了,甚觉遗憾。今年夏天就去这里看看吧。
交通
肇兴侗寨距从江高铁站很近,从江高铁站位于贵广线上,很多地方都可直接乘高铁到从江。我从贵阳坐高铁到从江站,仅一小时四十多分钟,经龙里北、三都县(可从这里到荔波)即到从江站,出站右侧是汽车站,有直接到肇兴侗寨的中巴车,十几分钟就到了。
侗寨的第一道大门前是一广阔的广场,2018年的春晚分会场即在这里,广场的一侧矗立着银色的月形侗族头饰,广场中央正在修建鼓楼。寨门对面有停车场,若是自驾,可将车停在这里,买门票后或徒步或乘观光车进寨。若乘中巴,司机会让你下车买票,然后再上车进入寨子。
住
侗寨有许多客栈,我住在肇兴河畔的兰草昕客栈。客栈取名“兰草昕”,我想是有寓意的,兰,取兰花之高雅,客栈装饰的花大多为兰花。草,取草之旺盛的生命力。昕,为初升的太阳。我喜欢这种感觉。
客栈是木质的三层小楼,一楼有茶座。墙边的装饰柜上放着各色的小摆件,小花瓶里扦插的吊兰洋溢着生机。
服务台旁的夏兰散发着缕缕清香。
窗外的各色小花正在怒放……闲坐小窗旁,或读本书,或聊天,听窗外哗哗的河水声,看河对面干栏式木楼,感觉妙极了。
我住在二楼,沿着台阶上楼,墙壁上悬挂的吊兰迎接着客人。客房的门前亦摆放着兰花,楼道里静静贮立的挂烫机令我有回到家的感觉。
房间虽不大,但精致温馨。木质的窗很是原生态,隔着白色纱帘,看到对面的侗家木屋。草绿色的落地窗帘与木窗极和谐,小花瓶中扦插着吊兰,摆放在木架上。推开窗,飘来湿润的风,小河的水哗哗流着,对面小楼的窗半开半掩着。
卫生间摆放的洗漱用品亦是家庭常用的品牌,可看出客栈主人在细节方面的用心。
兰草昕客栈的店长一一小刘是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他来自黔东南。他善良而能干,稳重而幽默。有时我们在门口聊天,他讲他的工作和生活,对面的侗家木楼上,有他在这里新结识的邻家朋友。当朋友忙时,他会照管朋友的孩子。从他轻轻地描述里,感受着他与乡邻的温情,这种温情,也给了我们这些游客。
侗寨三宝之侗族大歌
我很幸运,到侗寨时,正赶上侗家人的节日一一六月六,这是他们的粽子节(他们不过汉族的端午节),过节时,吃粽子、唱侗族大歌庆贺节日。小刘接我时告诉我,下午在表演场有侗族大歌的表演比赛。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表演场的长条木凳上坐了许多观众,我寻找无人的空位坐了下来。因为座位没有层次,所以前方的观众还是有点儿遮挡视线。但挡不住那天籁清泉般的旋律传入耳廓,感觉那样的原始和纯净。
它歌唱劳动,自然,爱情和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侗族大歌来源于自然和生活。比如说蝉歌,就是模仿蝉鸣形成的。
他们在劳动之余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效法自然界的声音形成自己的音乐。侗寨的一位中年男子告诉我,因为侗族没有文字,所以侗族大歌都是口耳相传下来的。自六月六以后,侗家的节日特别多。因为各种庄稼蔬菜水果陆续收获,侗家人就特别高兴,他们以节日形式来庆祝收获。听着侗家大哥的介绍,我对他们很钦佩。他们能够把快乐融入劳作与生活当中。生存条件虽然艰苦,但苦中能寻到乐身养心的方法。
表演队有四十多个,来自肇兴侗寨及周边各个侗寨。每个表演队着不同色彩的侗族服装,但无论头饰及款式都体现了侗族服装的特点。
侗族服饰崇尚黑色和蓝色,凸显出侗族凝重深沉,厚重朴实的民族特点。在衣襟和袖口处,饰以亮色的刺绣、织锦纹样,与大面积的黑篮色衣身形成对比,在深色基调上不会显得过于沉闷和单调,体现了侗族人低调内敛含蓄的审美原则。
但是作为演出服装,色彩要艳丽丰富了许多。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女子的服饰。他们把头发在头顶盘成发髻,为了让发髻大一些,他们用黑色的棉质细线与自己的头发合在一起,再把它们盘起。然后再把各样的银饰插在发髻上。
她们着上衫下裙,她们的上衫,有的开襟,有的对襟,领口、袖口等部位镶着各种花边,腰部系着有银饰的围裙,显出体态的婀娜。紧速纤腰以后,就从下到上逐步收缩, 使整个胸部处于开放状态,再恰到好处的衬上一块儿锦绣般的胸兜。下着及膝的百褶裙,膝盖以下,系有与衣裙协调的绑腿,便于行走,劳作。
她们的银饰华贵而有异域风情,一对精致的耳环,画龙点睛点缀了整个脸庞,胸前的硕大的银项圈,昭示着雍容华贵。一块儿不大不小的银背坠垂在后背,恰如其份地填补了后背的空白,与胸前的银项圈相映成趣。
我好奇的看着他们化妆,梳头,演员无论老少,都很投入的做着这一切,我问她们,
“头饰和项链是银的吗?”
“若是银的早就不见喽。”一位演员呵呵地笑着。
各个表演队依次上场,动情地演唱着他们的歌,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
获奖的队伍兴高采烈,放鞭炮庆贺。
未获奖的,虽不及获奖的那么兴奋、但也有着参与后的淡淡的满足。他们手拉为演出准备的行李,如一道风景走在肇兴侗寨的主街道上。
侗寨三宝之鼓楼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是侗寨三宝之一。有“无鼓楼不成寨”的说法,鼓楼既是他们的家园,又是他们的殿堂。肇兴桐寨鼓楼为多层密檐宝塔状木质建筑,由杉木制成的柱、板穿榫而成,不用一钉一铆。作为侗寨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鼓楼具有集会、议事、祭祀、娱乐和休闲等功能。几乎所有的鼓楼都占据着该寨或“团”风水、视线最好的位置。
肇兴的五座鼓楼,分别属于五个“团”,在弄况坡上观察,五座鼓楼按照一条大船的造型来布局,有船头、船尾、船蓬和两个桅杆。肇兴人希望借着这条船,回到他们的祖先骆越人曾经栖息过的地方。鼓楼是侗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侗家人不仅在这里栖息身体,而且在这里栖息灵魂。
鼓楼与周围青色的山水、绿树、侗家木楼构成一副和谐美丽的画面。
夜幕下的鼓楼熠熠生辉,好似五顶金冠,那是来自远古的神秘和庄严。
夕阳照在鼓楼顶上,送给侗寨每日最后的光芒。
侗寨三宝之花桥
花桥(即风雨桥,侗寨人称为花桥),侗族三宝之一。花桥上有桥廊,桥廊内过道两侧有供人坐靠的长椅。梳状的栏杆既美观又通风透气。
清澈平静的肇兴河上,静卧着五座大小相近、风格各异的花桥。分别与五座鼓楼相应。
这些花桥全部用杉木建成,檐牙交错,所有的梁、柱、枋、板,全系穿榫逗扣衔接拼合,不用一钉一铆。经多年风雨、人畜走动,尚未有稍许松动变形,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侗寨的人们坐在桥内的长凳上,有的打牌,有的闲聊,有的躺在长凳上打盹,那样放松和闲适。
花桥连着肇兴河两岸的人家,也是人们休闲乘凉的场所。河水从桥底哗哗流过,水的流动带来了风,这是夏日里极凉爽的地方。
花桥廊内上方,绘有彩绘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侗族神话故事、祖先传说、风俗节日场景,也有侗族的图腾标志,甚至还可以看到源自侗族民间传说的故事图谱。
梁上悬挂着灯,夜幕降临时,灯便亮了。花桥更显得亮丽,如花船在水面行走。
每天当我经过这里回客栈时,如侗家人一样在长凳上坐坐,听听水声,沐沐夏风,暸望两岸的碧树与木楼,美好的感觉和画面便流进心中。
侗寨掠影一一 入口
从中巴车下来就是寨子的正式入口了,肇兴河从寨子里缓缓流出。
干栏式木楼坐落在青山与稻田之间,炊烟慢慢升起。
水车缓缓转动,浇灌着稻田。迎接我的就是这样一幅田园人家的画面。我在这里静静等待兰草昕客栈的小刘来接我。
侗寨掠影一一侗文化展示中心
到侗寨,侗文化展示中心是要参观的。这里介绍了侗族的文化生活。
院内建筑是二层干栏式木楼。
前院的木楼内主要展示了侗族的芦苼,侗戏,侗族大歌,服饰,生活场景等。
后院有刺绣,蜡染,扎染的体验馆。
侗寨掠影一一音画歌舞
肇兴侗寨有以侗族文化为主体的文艺表演。白天有寨门迎宾以及以侗族大歌为主并伴有民俗民风展示。夜晚场的表演包括歌舞及剧目。
侗寨掠影一一肇兴侗寨的路
侗寨的主街道从景区寨门开始,经过五座鼓楼,可通向到堂安侗寨的乘车点。有寨内的观光车通过。凡是买了门票的游客在这里都可以免费乘车。
街道两旁的房子是干栏式木楼,有客栈,饭馆和各种店铺。
繁华的街道上相当一部分都是游客。在这里做生意的,不但有本地人,很多都是来自外地的。他们看好了这里的商机。
我最喜欢肇兴河两旁的小路。
在这里行走可以看侗家人的生活。
看他们晾晒的衣服,漂染的侗布。
有时还能看到有人在垂钓。
看他们围在一起吃饭。看侗家灯火依次亮起。
这个美丽宁静的山寨,依靠肇兴河的滋养,侗家人在这里休养生息。我喜欢这份宁静和原生态。
随着交通的便利和游客的涌入,侗寨的生活和经济模式已在悄悄地改变,许多外地客商进入侗寨。
他们的物质生活比原来富裕了,但愿他们的精神生活仍像原来那样纯朴、乐观、向上。
当我离开侗寨时,仍感意犹未尽,也许我会再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