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佛像有什么忌讳吗?我平时挺爱这方面的,但家里老人挺反对,说是没学过,不可以随便乱刻,求大神解答

雕刻佛像有什么忌讳吗?我平时挺爱这方面的,但家里老人挺反对,说是没学过,不可以随便乱刻,求大神解答,第1张

首先我们要知道,佛乃什么,佛,乃仁慈宽厚等称味的集合,雕刻:“首先需要干净整洁,所谓:执笔有文,自有神,有神则成,静心则明。”

若是选材不当,刻画出时,反而会招来阴邪之气居之,则是正气不足邪气有余!

而你这佛,无那高尚大气之感,反而一股邪气滋生,还是早些处理吧!

乐山大佛是由海通禅师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

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扩展资料:

景区组成

乐山大佛景区位于乐山市郊,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等组成

凌云山紧傍岷江,上有凌云寺,建于唐代。依山开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脚背宽85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为唐代开元名僧海通和尚创建,历时90载完成。大佛为一尊弥勒座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景区

佛乃觉者,佛本无形。金可,玉可,石可,土木亦可。

比较常用的,佛家七宝,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玉髓。再根据是居家供奉,还是随身佩戴而选择。

阿弥陀佛,是生肖“狗”和“猪”人的本命佛,若能虔诚佩戴或供奉阿弥陀佛之本命佛法像,则一生顺利,逢凶化吉。

南北朝时期、盛世的唐朝以及宋代至明清时是我国佛教造像具有不同特点的三个历史时期。三个时期是我国的佛教由初期转入盛期并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时期,再转入衰落的三个不同阶段 。中国古代寺庙造像的发展也是随着这三个时期的兴衰起落而一同兴衰发展的。

云冈和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是佛教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的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 那时正是中国处在大分裂的时期,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充满了悲苦和灾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因此就把希望寄托干来世的希望和因果报应之中,这也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必要条件。因此,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的造像正是那一时期人们理想的化身。这些佛像虽不表现具体的思想内容,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那超脱傲然,看透人世的神秘神情,对于处于悲苦离合中的人们来说,正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并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因此这些佛教造像所表现出来的宁静、洒脱、飘逸和充满智慧的神态,实际上寄托了人们对来世的美好希望和渴盼。当时大量的佛教塑像的形象也正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所追求的形象的体现。

当时的佛像形态都是瘦削略带病态的身躯,不可言喻的神秘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摆脱世俗的超然风度,是体现当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形体、神态和风度的真实写照。是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叵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并且佛教是统治阶级实现自己统治的工具,他们认为,人间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就更加注重去表现佛智慧的内心和脱俗的风度,于是印度佛教艺术当中那种强调女性形体半裸扭腰姿态都逐渐在中国佛教造像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庄重、神圣的美。因此佛教造像在传入中国后逐渐具有中国特色了。

丝绸之路是古老的东西方贸易之路,是横贯亚、非、欧三洲的一条重要的陆路通道。几百年来,丝绸之路对沿线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东亚、东南亚与东非、西亚和南欧贯通起来。在这条古道上留下足迹最多的是商人和驼队,但最早和最坚毅的是西行学法和东游弘法的佛教徒。西行学法的最著名的就是高僧法显、高僧玄奘等人,而东游弘法的强大推手却是一位国王,他就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这些西行东游的佛教徒的弘法求法来回往返过程中,也让世界各地的雕塑工艺汇聚、融合在古印度的佛教中心——犍陀罗。从而形成了一种举世闻名的佛教雕塑工艺风格——犍陀罗风格!

辩才天女浮雕 犍陀罗风格

其实,犍陀罗艺术风格并不是一古印度原生的艺术风格。它是在古印度原有的佛像、佛塔的雕塑技艺的基础之上,受到了来自中国、波斯、罗马和希腊等不同文明的雕塑技艺影响之后融合而成的。而它之所以被命名为“犍陀罗风格”,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重大的关系。位于南亚的犍陀罗地区是当时的佛教圣地、佛教中心。正是因为它是佛教的圣地、中心,所以这个地方在阿育王推动对佛塔的崇拜之后,便对佛像、佛塔之类的宗教物品有着极大的需求,在需求的拉动下犍陀罗地区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佛像和佛塔的最重要的生产地和主销地(佛像、佛塔大多由石头雕刻而成,犍陀罗地区的石材适于雕琢,又处于佛教中心,对佛塔和佛像有大量的需求。因此犍陀罗地区也就成了佛塔、佛像的主产地和主销地)。

悉达多诞生浮雕 卡拉奇国家博物馆

佛塔崇拜与佛陀时代之前的古印度习俗有关,在佛陀时代之前的古印度就有在亡者遗骸之上建塔或修墓的习俗。关于这一习俗,在佛陀涅槃后的文献中这样记载,据载:人们在佛陀舍利之上建造佛塔用于崇拜,共建八座,而这八个佛塔分布在八个主要部落。于此相似,关于佛塔崇拜的记载也可以在数千年后西行求法朝圣的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的西行游记中看到,在他们的游记中记述了:在舍卫城附近的一座小邑中存有佛舍利,其上矗立着与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等过去七佛有关的古佛塔。而这两段记载则有力的说明了,为亡者建造纪念塔已然是古印度一项古老的习俗。但是,早期佛教文献并没有关于阿育王之前民众或者僧侣们对佛塔进行大规模崇拜活动的记载。

所以说自佛陀涅槃后,建造在佛陀舍利之上的八座佛塔虽然一直是僧侣们崇拜的对象,但崇拜佛塔这一风俗在阿育王弘法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小范围的、自发性的活动。直到阿育王时代它才成为佛教徒们明显的大规模进行崇拜活动的对象。因为如果早期的僧侣确实有大量崇拜佛塔等纪念物的活动的话,那么文献肯定会对此有所记载。但就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佛塔在阿育王之前就被公认为佛教信仰的标志。

而关于阿育王推动佛塔崇拜的举措主要归功于他打开了上述的八座佛陀舍利塔中的七座,并将这七座佛陀舍利细分给了王国中所有的主要城市,并在每个主要城市的舍利上都建造了宏伟的佛塔之后,佛塔才成为真正的佛教信仰标志。因此阿育王才是推动佛塔崇拜的第一人,才是犍陀罗风格的催化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8465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