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印章上的篆体字有很大的难度,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篆字本身难识别,许多字的写法并不固定,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字基础,不易分清;二是“篆体字”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金文大篆、小篆、缪篆等等,它们的差别很大;三是篆刻的作者在制作时不会死守“标准”,掺和了艺术变化,以彰显作品的独特性,进一步增加了识别的难度;四是有关篆书的字典都是由楷书查篆书的,不能由篆书查楷书,本来就不认识的篆字,无法查字典。
如果希望自己能识别印章上的篆体字,需要学习篆书知识。根据一般经验之谈,先学好独体的象形字,因为它们通常是其他字的“偏旁”。然后再学不同结构的字,学起来相对容易。
例如“共”字,篆书写作:
上面是“廿”,二十的意思,表示人多;下面是举着的一双手。二十人都举着双手表示共同。
通过这样的学习,还能提高自身的古文字修养。
1、解答:
可查阅许慎的《说文解字》,该书每个字先列小篆字形,再做解释,方便对照。参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拓展: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2)《说文解字注》是清代知名学者段玉裁的代表性作品。段玉裁,生于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卒于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5年。宇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 曾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南溪、富顺等县知县。《说文解字注》从乾隆庚子即公元1780年开始写作,成书于嘉庆戊辰年即公元1808年,时间长达近三十年,刊行于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5年。
《说文解字注》的特点:校勘大徐本《说文》的不足之处,对《说文》本身进行了一些发凡起例,对许慎的不足于以批评,注释过程中注意到了词义的历史性及发展演变规律,注意到了同源词的探讨和同义词的辨析。《说文解字注》是徐锴《说文系传》以後的首部《说文》注释书,在清代数以百计的《说文解字》研究大军之中,段氏之作能够一枝独秀,的确有其过人之处。这部划时代的巨著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血,创见颇多,在学界影响深远,反响巨大,王念孙评价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说文解字注》也有不足之处:过分自信,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对《说文》作任意改动。过分相信许慎的说解,拘泥於小篆形体而强作解释。对《说文解字注》的微瑕,清代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并且以专著的形式予以订正。这类代表性的著作有冯桂芬的《说文解字段注考正》、徐承庆的《说文段注匡谬》、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钮树玉的《段氏说文注订》、王绍兰的《说文解字段注订补》等。
篆体字识别主要是学认篆字要有所本。弄清并掌握篆字部首与今日汉字部首之间的对应规律。 辨似。将特殊篆字加以识别的篆字收在一起,以便硬记。注意同一个部件在一个字的不同部位可能有不同的篆法。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识别篆书是学习篆书的必经之路。快速认识篆体字的前提是你下好足够的功夫。
写篆容易识篆难,习篆者大多数有这样的休会,初学者更是见篆生畏。实际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脉相承、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并不是孤立而存在,是有规律可循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