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的三要素

篆刻艺术的三要素,第1张

篆法、章法和刀法

1、篆刻篆法指写篆书和进行篆刻之法。

2、篆刻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

3、篆刻刀法包括执笔法和冲刀法。

  徽派篆刻 徽派篆刻兴起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以休宁何震等篆刻名家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徽州印人群体,人称“徽派”,促成徽州篆刻的第一个高潮期。清代康乾时期,歙县程邃等“歙四子”出现,变革创新,自成一体,形成徽派篆刻第二个高潮期。清朝晚期,黄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摒弃几百年来印家以切刀法摹仿烂铜印,追求古拙残破美的传统习惯,自立新意,自成风格,从篆刻艺术界脱颖而出,创立了“黟山派”,影响了后来的易大厂、乔大壮、王福庵、李尹桑,乃至齐白石等一大批书画印名家,使徽派篆刻走向了第三个高潮期。

  黄士陵一生治印万余方、留有书画千余幅,是晚清与吴昌硕同时代的书、画、篆刻大师。其中尤以篆刻成就最高,以薄刃冲刀重现秦汉玺印面目,独具峻峭古丽风采,被列为晚清印坛四大家。

  黄士陵篆刻艺术特色鲜明,他的刻印的特点是:平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既无板滞之嫌,也无妄怪之失。章法配字讲究疏密、穿插,彷佛有意,又若无意,密字清疏,意趣横溢。在刀法上,执刀极竖,无异笔正,每作一画,既轻行取势,一气呵成,干脆利落,又运刀猛辣刚健、洗练沉厚,气韵和线条的美感都非常强烈。

  黄士陵创立的徽派篆刻——“黟山派”,在浙、皖派外另辟蹊径,对篆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影响了众多名家。

  明代,徽州篆刻家较多,著名的有苏宣、程源、程朴 、汪关等人。印学界将他们与何震一起称为“徽派”或“ 皖派”。到明末清实,印学界泥守文(彭)、何(震), 陈陈相因,久无生气。邑人程邃起而矫之,乃参酌古文籀 体,力变大、何旧体,自成一家面目。周亮工在《印人传 》中说:“印章一道,初尚文、何,数见不鲜,为世厌弃 。……黄山和穆倩(程邃)以诗文、书画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变文、何旧习,世翕然称之。”

  他的篆刻作品 章法严谨,笔意奇古,丰满厚实,形成了苍浑雄劲、恣肆豪放的风格,在我国篆刻史上起了上承前人、下启来者的作用,成为清代篆刻宗师。黄易在《印款》中对程邃评价 甚高。歙县博物馆藏有程邃“江东布衣”朱文印一枚,布局匀称,笔势圆转遒劲,古秀苍逸,韵味深厚。本县博物 馆藏有他的书画册一本,所钤印记,大多自制。继程邃而 起者有汪肇隆、巴慰祖、胡长庚等人。巴慰祖少好刻印, 师承秦汉,著有《四香堂摹印》2册。 本县博物馆藏有巴 慰祖自刻的“莲舫”铜印一枚,庄严典重,温厚静穆,上密下疏,平稳自然。后人赞他的印章“巧工引手,冥合自 然,览之者终日不能穷其趣。”汪肇隆、胡长庚两人治印 均端严浑穆,卓然名家。后人把他们三人与程邃合称“歙中四子”,故名“歙派”。乾隆以后,著名歙派篆刻家叶熙锟、许钺、程奂轮、李有兆、吴山、巴树谷、程德 椿、谢黄山、曹应钟等人。近代精于篆刻家还有黄宾虹、 叶为铭、巴淑海等。黄宾虹刻有“黄质宾虹”,有边白文 印,“风格逼似巴慰祖”,对歙派篆刻有创创新,编有《 宾虹草堂藏印》,叶为铭善刻石碑,光绪三十年(1904) 与丁辅之、王福庵、吴潜泉等在西湖孤山,创设“西冷印 社”,为从事印者研究及保存古金石之所,影响及于海外, 并著有《歙县金石志》、《列仙印玩》和《广印人传》等 。

  徽派篆刻代表人物及其艺术风格

  何震(1535—1604),字主臣、长卿,号雪渔,休宁人。何震与文彭同时而小于文彭,他探知印外功夫对于篆刻的重要性,因此精研六书、文字学,主张篆刻应以六书为准则。队为作篆治印的关键在于用笔运刀,笔有尖齐圆健,刀宜坚利平锋。执刀有力,运刀迅速,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实现了刀法与书法的—致,内容与风格的统一。又创单刀边款,顿挫跌宕,欹斜错落,蕴意深邃,具有气势磅礴,淋漓雄浑的独特风格。其作品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个性。如“柴门深处”印,笔画刚健,字体简洁,突山力度,锋芒峭霹;“无功氏”,“无”字笔画尖如刺芒; “听鹂深处”,虽摹汉印的方整,但也可看到刀锋,给人以“猛利”的感觉。

  苏宣(1553—1626年以后),字尔宣、啸民、朗公,号泗水歙县人。寓居松江顾从德、嘉兴项元汴两位大收藏家家时中,曾纵览秦汉印章,眼界大开,“知世不相沿,人自为政”,由此而领悟到篆刻创作要有变化。于是将《石鼓》、《季札》等碑刻上的韵趣用于篆刻,文字之间故作剥蚀的痕迹,很有金石味。如“苏盲之印”从汉印中来,很有自己个性,刀法老辣,书味盎然。“我居古人实获我心”印刻于明天启二年(1622),印文用古篆,每一笔划的首尾二端都呈尖状,笔势飞动,印文结构重视变化,两个“我”字用不同的写法,以避免印章上部左右二角雷同;刀法亦冲亦切,劲力所到之处石花斑驳,古趣盎然。

  朱简(生寸:1570年,卒年不详),字修能,号畸臣,休宁人。以草篆入印,注重笔意刀韵,使笔画线条之间具有一种呼应连贯自然和畅之意,从而突出笔画造型感。他还开创厂短刀碎切技法,把每根线条的锲刻分解为短刀连辍,从而使笔划线条产生一种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具有涩滞苍莽的金石效果,对后来的浙派丁敬有—定影响。所作“冯梦祯”印, 切刀的痕迹明显,刀刀表现着笔意。横画都顺着笔势,有的弓形向上,有的向下。直画有的带着斜势,起笔、收笔都较凝重,撇捺笔势分明。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富有新意。朱简还具有很深的印学理论造诣,著有《印章要论》、《印品》,在阐述印章的古今流变之余,同时考证了金石碑版法帖之间的关系,还对当时各家印作进行批评,颇有卓见。

  汪关(约生于1575年,卒年不详),字尹子、呆叔,歙县人。原名东阳,因获得一枚“汪关”汉铜印,遂改名汪关,并将自己的书斋名为“宝印斋”。他一变何震之法,直追秦汉铸印,以冲刀法开创一种与何震大不相同的工整雅妍的面目,据说将他的作品杂诸汉印一起,很难辨别真伪。周亮工把明末篆刻家分为“猛利”和“和平”两派,推何震为“猛利”派代表人物,推汪关为“和平”派代表人物,可谓名重一时。所作“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一印多达十字,以朱文为之,方整朴茂。印文的笔画以直线为主旋律,方折劲挺,清爽悦目。布局取汉印匀称平实之法,有些结构简单的字屈叠笔画示繁势,以填塞白地,如“子”字的下部、“蜕”宇的“虫”部、“已”字下部和“矣”字上部;有些结构复杂的字简减笔画求简势,如“孙”字的“系’’部,“委”字的“女”部;字里行间的组合,紧实严整形成了一个庄严的整体。

  程邃(1607—1692),字穆情、朽民。号垢区、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人、江东布衣,歙县人。精于金石考证之学,又长于铜玉器的鉴别。篆刻白文印多取法浑朴一类的汉铸印,参以己见而出新意。印文方中寓圆,不露圭角,疏密均衡自然,苍浑凝重。朱文印则多以钟鼎款识之大篆参合小篆入印,并作较粗笔画的印文,追求苍浑古朴、凝重的风格,清新叮爱,富有笔意。当时名重一时的梁清标、周亮工等人的用印都出自程邃之手。所作“徐旭龄印”为其代表作,此印在形式上取法汉印,但在印文、布排、朱白等方面极尽匠心。印文用笔圆润浑穆,转折处不露棱角,以直线为主,略参弧笔,将动与静有机地结合,庄重中蕴含了灵巧。“徐”字“彳”部的厂半部分打破丁小篆作竖向取势的方法,运用斜笔结构,与上部笔势协调;“余”部的下方二点,用两个向背的折笔,不同:厂规范小篆竖画。经如此变化后的“徐”字,产生了避熟就生的意趣。 巴慰祖(1744—1793),字隽堂、晋唐,号子籍、子安、莲舫,歙县人。家境富裕,雅爱收藏古玩和书画、印章,珍品颇多。治印初学程邃,后来变更风格,改宗汉代古印,构思奇巧、章法绵密、字体工秀,得汉印之神而又有自己的面目。赵之谦对巴慰祖的作品甚为折服,曾对挚友魏锡曾说“近来所作,多类子籍”。并把巴慰祖与丁敬、黄易和邓石如相等同,称“丁黄巴邓”。所刻“己卯优贡辛巳孝廉”朱文印,篆体近寸:六朝、唐、宋之朱文印,但线条较粗,笔力厚实,稳健圆转,布局子和而谨严,规矩而不滞。“孝”上部拉长,以对称“己卯”占地,也使“廉”宇缩短些。

  此印字形活泼,篆法和刀法均显得柔和、徐缓,体现了巴慰祖的风格。

  黄土陵(1849—1908),字牧甫,亦作穆甫,别号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青年时书斋名“蜗篆居”,中年曾用“延清芬室”,后用“古槐邻屋”。黟县人。他的篆刻不敲边,不击角,不加修饰,专以薄刃冲刀去追求汉印光洁妍美的本来面目,表现完整如新的汉印所具有的锋锐挺劲的精神,从而形成他那种干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的刻印风格。他的刻印章法极讲究疏密、穿插、变化,不少印作都显得匠心独运,意趣横溢。他还扩大了篆刻取资的范围,不论彝鼎、权量、诏版、泉币、镜铭、古陶、砖瓦、石刻都能熔铸到自己的印章中去。他的不少作品带有鼎彝、镜铭等文字的风味,看似平常而变化无穷,能于徽派篆刻衰竭之时独树一帜,卓然成家。他的边款也独具一格,以单刀拟六朝碑刻楷书,边款文辞隽永、翰墨味很浓。所作朱文印“黄绍宪”用的是金文,整个印右疏左密,“宪”字头部粘到“绍”字上去,使其错综复杂化,众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或半圆圈互为呼应,形成一个生动的印面,分散而又紧密。

  徽派篆刻的兴起与发展

  徽派篆刻兴起于明代中后期,其时徽州人何震、苏宣、朱简、汪关以篆刻名家,世人称“徽派”。在他们的影响下,徽派篆刻名家迭起,高手辈出,先后涌现出李流芳、汪涛、胡文淳、罗王常、汪镐京、程林、胡正言、金光先、汪宏度等一大批优秀篆刻家,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一个高潮期。

  清早中期,歙县程邃、巴慰祖、胡长庚、汪肇隆继承何、苏、朱、汪等印家的长处而又变革创新.专学秦汉,变化多姿,用力简涩,自成一体,人称“歙四子”。与歙四子同期的黄吕、黄宗缉、汪士慎、程瑶田、汪启淑、唐燠、程奂轮、程芝华、汪绍增、汪文适、陈思圣等徽州印人各呈风姿,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二个高潮期。

  到了晚清,黟县黄士陵崛起,人称“黟山派”。黄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弃几百年来印家以切刀法毕仿烂铜印追求古拙残破美的传统习惯,自立新意,影响了后来的齐白石、李尹桑等人,形成徽派篆刻的第三个高潮。

  近代黄宾虹治印师崇程邃、巴慰祖,印作苍劲淳朴,凝炼安详,对徽派篆刻有所发扬,在南社中享有盛誉。尤其黄宾虹大师对收集周秦古玺,考释印文,用力颇深,对印学发展很有贡献。

  徽派篆刻的贡献

  (一)确立了篆刻造型艺术地位

  中国古代印章一般由铜铸或凿制,也有金、玉等其他材质刻制的印章,主要为实用。宋、元以降,由于米芾、赵孟顺、吾丘衍等文人的提倡,印章开始由实用向艺术过渡,他们自己篆字,请人雕刻。明初王冕和明代中期的文彭发明用冻石刻印,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使篆刻成为专门的造型欣赏艺术。但王冕和文彭一般也都是篆字,很少自己操刀。真正开文人刻印风气,自篆自刻,把篆刻推向艺术高峰的是徽州人何震、苏宣、朱简、汪关,世人称之为“徽派”。正是由于徽派篆刻的崛起,才真正确立了篆刻造型艺术地位。实现了由印章实用艺术向篆刻造型欣赏艺术的转变。

  (二)强调篆刻家必须精通篆字原理

  篆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篆字造型,对于篆字的了解、研究和书写,是篆刻欣赏艺术区别与印章实用艺术的关键。在徽派篆刻以前,还没有人对篆字造型进行过深入系统的探讨。徽派篆刻家治印,很注重从习篆字入手,精研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钻透汉字构造,同时从金石、碑版、法帖、钟鼎、泉币、砖瓦等篆字造型上吸取营养,构思篆法与章法。徽派篆刻名家汪镐京著有《文字原》25卷、《正字通正》1卷,项怀述有《隶法汇纂》10卷,程瑶田有《解字小记》1册等,为篆刻篆法打下理论基础。

  (三)开创切刀和边款早刀雕刻技艺

  篆刻运刀方法明清时有7种、13种、19种之说,其实概括起来只有3种,即切刀法、冲刀法和冲切结合。冲刀法启发于传统的“凿印”,运刀法持用正锋或侧锋向前推进,刻出来的笔画爽利劲健,是篆刻时的常用刀法。朱简篆刻改变运刀方式,持刀向下压切,稍微前推,进刀的长度较短,长的笔画需用数刀连接刻成,刻出来的笔画由于线条呈现不规则的弯曲,长的显得苍老,短的显得平实。从而使笔画线条产生一种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具涩滞苍莽的金石效果。此种刀法以后为丁敬所吸收,由此而形成—种切刀篆刻群体 —浙派。何震在边款上也首创单刀法,刀锋洒脱洁净,风格猛辣劲逸,同样被丁敬等浙派所吸收。

  (四)首倡篆刻艺术批评风气

  除了在创作实践中推动篆刻艺术的勃兴,徽派篆刻家还从理论上展开探索,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启迪和指南的作用。朱简历时14年写成《印品》一书,首倡篆刻艺术批评风气,采取论点与论据(印作)相引证的编排法,文图并存,互为发明,该书涉及到玺印的考旺,篆法、章法的研讨,辨析印作的真赝,评论印作的优劣,论说犀利,颇饶胆识。并提出厂以“神品、妙品、能品、逸品、外道、庸工”六项篆刻批评的标准,指出“篆病、笔病、刀病、章病、意病”五种篆刻创作上常见病。他在《印品》—书中还单列“谬印”一章,敢于对当时名家篆刻进行有理论依据的批评,开创了篆刻史上印学批评的先河。

  浙派篆刻 浙派篆刻又称“浙江印派”,历史上著名篆刻流派之一。清代乾隆年间由丁敬在钱塘(今杭州)开创。

  “丁敬远承何震,近接程邃,博采众长,不主一家,治印宗秦汉,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

  “其后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继之而起。他们均系杭州人故又派‘西泠八家’。后凡篆刻艺术上宗此风格者均称之为‘浙派’。浙派在篆刻史上绵延二百多年,影响深远。”

  “晚清赵之谦,精于书画,尤擅篆刻,自云:‘生平艺事皆天分高于人力,惟治印则天五人五,勇然。’在近代篆刻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赵氏曾出入浙、皖两派,并取古代镜铭、钱币、碑版文字人印。又首创阳文入款。自成风格,人目之为‘新浙派’。

  西泠八家 西泠八家是以丁敬为首的在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篆刻流派。治印宗汉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以切刀治印,豁然天成。即能刻出急就章的天真烂漫,又能表达铜铸印的庄严古穆,在近代篆刻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泠八家是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一般写作:篆法、章法、刀法。

  许容在《说篆》中云: “ 夫刻印之道,有文法、章法、笔法、刀法……各朝之印,当宗各朝之体,不可混杂其文,改更其篆。”沈野在《印谈》中也表明了刀法、章法、字法在篆刻创作中的重要性。可见,篆法、章法、刀法在篆刻创作中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可称篆刻创作的三要素。

  

  学篆刻,得先学篆。治印之法,首重篆法。写好了篆书,就是掌握了篆书独特的结构与线条,掌握了将这种文字符号塑造完美的造型能力,也就是解决了篆法的问题。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明白:学篆刻要写好篆书。精通篆法需广闻见博,不可偏旁点画凑合成字,故朱简在《印经》中说:“学无渊源,偏旁凑合,篆病也”。通常学习篆书,《说文》为根本,能通《说文》则不差。方寸之间,弹丸之地,约篆文长、短、阔、狭、圈于纸上,试篆于内,必当可增则增,当省则省,例如,古玺印中,字法的变化各有不同,有增画法、减笔法、借并法、移位法等。众所周知篆法古而章法奇,但勿以奇巧而失古法。入印的文字取法要广,再如赵之谦不仅取法古代碑刻,更把借鉴的范围扩大到战国钱币、诏版、汉灯、汉镜、汉砖、封泥,以及魏晋南北朝的碑版造像,凡有文字可以取法的,全都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如“沈树镛同治纪元后所得”是取法祀三公山碑;“灵寿华馆”是取法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黄士陵则以取法吉金为主,在赵之谦成就的基础上再加熔铸,印作便很协调,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新手玩篆刻首先是要注意自己的手,别被刻刀刻着喽。除了自己的手需要特别注意外,还需要提防着某宝上的各种新手篆刻套装和石料套装。这些个新手套装和石料套装不是说不好,如果你要是仅仅想体验一下这个篆刻的话,这些套装是个好选择,相对便宜,东西还全。但是想要认真玩下去的话,那这些套装就太鸡肋了。

在回答的最下面我推荐了一百多册篆刻书籍你可以看一下,在最上面这张篆刻图的右下角可获得这些所有篆刻书籍

刚开始学篆刻,你得配一把好刀。刀分钨钢和白钢。钨钢刀硬,不容易磨损,但是它也脆,一些磕碰就可能导致刀刃崩碎掉,刀刃坏了之后还不好磨,因为它太硬了。白钢刀相对较软,容易磨损,但它韧性好,磕碰大多也就是导致卷刃,而且白钢刀因为它软,所以好磨刀。还有就是白钢刀一般比钨钢刀便宜。我接触钨钢刀多一点,白钢刀接触少,不了解,所以我只能推荐钨钢刀。钨钢刀就选最普通的永字刀,不用那么花里胡哨的,一般买个八毫米的或者六毫米的就行,也可以配个三毫米或者两毫米的来清底或刻一些细朱文。一般永字刀两把最多七十块钱,不摔的话用几年没啥问题。

石头的话买青田石或者红石就行,我推荐青田石,因为青田石便宜好刻。店铺去淘宝搜“青田金石坊”(我没拿钱)。我经常在这个店买石头,价格便宜,石头质量也好。

然后就是印泥,印泥的话可以先买个便宜的,“双维”就可以,便宜实惠(我也没拿钱)。后期可以买点好的,比如上海西泠的印泥。

最后就是印谱,这是个重点,刚开始买个汉印印谱就行,淘宝上也就一二十块钱就能买到了。汉印入门要多临,后期深入学习也要临,有名的浙派,海派,皖派,京派都跟汉印脱不了干系。

最后的最后,就是记得多写篆字,毕竟“印从书出”,篆字写多了对于印面布局和篆字使用作用很大。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小东西,比如连史纸(盖印花用的),转印纸(把印文转到石头上用的),鬃毛刷(拓边款用的),小楷笔,墨汁啥的。

估计刚开始买工具大概需要一两百块钱,前期投入较多,但后期花费绝对很少,注意,千万别买淘宝上的各种新手套装,把所有工具分开买。(我没有拿钱宣传,也没有拿钱当水军)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提供帮助。

注意看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书籍资料均出自于此处

推荐篆刻工具书目录:

│  山西博物院藏历代玺印pdf

│  峄山碑pdf

│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pdf

│  峄山碑及其笔法pdf

│  张遴骏道德经pdf

│  影印古本篆刻学邓散木pdf

│  徐正濂谈刀法与线条pdf

│  战国文字编pdf

│  战国玺印字根研究ZIP

│  明清着名藏书家-藏书印pdf

│  明清着名藏书家[1]藏书印pdf

│  来一石先生篆刻pdf

│  来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  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一册]pdf

│  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二册]pdf

│  西泠四家印谱pdf

│  西泠秋拍陈巨来精品pdf

│  赵之谦印谱原印本pdf

│  边款知识和钤印法pdf

│  送给篆刻新手的礼物 临摹教程pdf

│  逍遥-武陵老井近作十数方pdf

│  邓散木原拓印稿pdf

│  金意庵篆刻pdf

│  汉玉印精选(正)jpg

│  汉瓦当精品doc

│  汉私印pdf

│  汪关印谱pdf

│  沉阳古籍:百体千字文pdf

│  沙孟海印学史pdf

│  沙村印话-沙孟海pdf

│  河南驻马店的新蔡地区出土的战国封泥pdf

│  古玺汇编pdf

│  古玺鉴赏150例pdf

│  古肖形印臆释pdf

│  古陶文汇编pdf

│  高清汉代私印印谱2pdf

│  方介堪精品鸟虫篆印pdf

│  施晓峰篆刻网络展pdf

│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  篆刻技法图典pdf

│  篆刻爱好者最易进入的四个误区pdf

│  篆刻病印评改200例_韩天衡pdf

│  篆刻病印评改摘要pdf

│  篆刻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 边款pdf

│  篆刻针度pdf

│  罗福颐+汉印文字征补遗pdf

│    篆刻编 先秦玺印pdf

│   《古玺汇编》

│   《古鉨文编》罗福颐pdf

│    《古籀汇编》pdf

│      篆书的辨识与写法pdf

│      篆字印汇pdf

│      篆字汇pdf

│      集古印篆增补六书通pdf

│      鸟虫书通考pdf

│  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七篇pdf

│  战国鉩印分域编pdf

│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pdf

│  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pdf

│  方介堪《心经》原打印谱pdf

│  方介堪篆《心经》pdf

│  大千印留pdf

│  天津博物馆藏印pdf

│  安持精舍印冣djvu

│  宝子碑pdf

│  封泥汇编-福庵pdf

│  将军印100方rar

│  履盦三代朱迹pdf

│  篆刻印史编年txt

│  篆刻四大家印谱pdf

│  玉印集存pdf

│  玉印(反)jpg

│  玉印(正)jpg

│  王福庵pdf

│  王福庵印存pdf

│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  王福庵篆书千字文pdf

│  王福庵篆书说文部目pdf

│  古玺文编pdf

│  古玺汇编 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pdf

│  罗福颐印选pdf

│  虢季子白盘清末朱拓pdf

│  西夏官印汇考pdf

│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  西泠印社社员袁道厚作品欣赏pdf

│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  百扇斋主手拓悲鸿用印pdf

│  福庵印缀pdf

│  秦印文字汇编pdf

│  秦汉鸟虫篆印选pdf

│  简明中国文字学 [修订版]pdf

│  篆书技法百日通pdf

│  篆书的辨识与写法pdf

│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pdf

│  甘氏集古印正pdf

│  印面pdf

│  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篆书卷pdf

│  历代印风系列 汉印pdf

│  历代篆刻作品精选 doc

│  古图形玺印汇pdf

│  吴昌硕临石鼓文pdf

│  吴颐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  图释古汉字pdf

│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pdf

│  增补徐三庚印谱pdf

│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  金文大字典pdf

│  金文编(四版)pdf

│  陈巨来治印墨稿选pdf

│  青泥遗真-新出秦汉封泥特集pdf

│  篆书章法pdf

│  篆刻doc

│  篆刻五十讲_吴颐人pdf

│  篆刻入门pdf

│  篆刻刀法常识pdf

│  鲁迅美术学院藏《峄山碑》pdf

│  鸟虫印精选(反)jpg

│  齐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0600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