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古法金工艺分为很多种,但不是所有古老工艺都被叫做古法金工艺。搂胎、刳胎、擀胎、锤揲、花丝、錾花、失蜡浇铸、金银错、宝石镶嵌、炸珠、吸珠、吹珠、手工修金、点翠、烧蓝这几种都可以被称为古法工艺。所以在购买古法金首饰的时候,如果看到显示是古法金工艺,但是采用的工艺不是上面这几种,基本上不是古法金首饰。
古法黄金是采用国家古老铸金工艺打造的黄金,这种工艺可不普通,它出自宫廷造办处,以前可是专门为皇家贵族制作金饰、金器的地方,是对传统珠宝工艺的传承,是千年匠艺的完美呈现。
古法制金工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代代相传,是中国皇家绝技,以前这些工艺作品现今大多收藏在博物馆,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如今古法金成为蕴含深厚的一种文化物质。古法金给人的感觉是色泽温润,贵而不显,华而不炫,凸显了内敛、低调的奢华之感,这充分体现了古法金的特征之处。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国的“工匠精神”自古有之,比如庄子就说过“技进乎道”,“技”就是今天的“工匠精神”,就是对所做事情有近乎强迫的专注。中国精美绝伦的古代八大金工艺就是最好的明证。
一、宝石加工的概念及其工艺特点
1宝石加工的概念
宝石加工就是实现宝石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具体讲,是指借助某种手段和设备,将宝石原石恰当地琢磨成精美的具有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工艺品的实际操作过程。
自然界有些宝石晶体外形独特,对称性好,外观漂亮,不需人工琢磨便可直接作装饰用。但是大多数宝石原石都要经过琢磨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其内在的美丽。对半透明和不透明的宝石而言,加工可使其表面反射的光线更强,看上去更明亮;而透明宝石漂亮的颜色和闪烁的“火”彩的出现,不仅取决于宝石表面的抛光好坏,而且与内部反射和折射的光线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宝石加工的目的就是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工艺措施去改造宝石原材料的形状、大小、面角比例、对称关系及表面质量,以增强宝石的美观。
2宝石加工工艺特点
宝石加工都是通过琢磨来完成的,所谓“琢”,即切开,就是将宝石原石中不需要的部分切去或将大块原石分割成所需的小块,同时又要为后面的工序留下一定的加工余量。“磨”,即指磨削,包括倒棱、圈形、粗磨、细磨和抛光等。宝石加工的工艺特点如下:
(1)宝石加工的手工艺性:由于宝石原石特性不同,因而很难大批量加工出一模一样的产品。特别是中高档宝石,成品的重量和造型很大程度上由原石的大小、形态和其他物理光学性质所决定,因此手工操作十分重要。
(2)不同宝石种类的加工工艺技术有所不同:由于宝石原石的种类不同,其性质、质量的差异和价值的高低不同,加工方法也有所不同,使用的设备、切磨工具和磨料也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钻石加工工艺(专用于钻石琢磨)、宝石加工工艺、玉雕工艺和珍珠加工工艺等。
(3)造型不同,工艺要求不同:宝石的加工必须准确地反映宝石原石的加工设计方案,最大限度的展示宝石的内在美。同种宝石,采用不同的造型,工艺要求也不相同,如刻面型宝石的加工就必须使用刻面型加工工艺,珠型宝石须采用珠型加工工艺等。
二、首饰加工的概念及加工方法
1首饰加工的概念
首饰最早是指用于头部(佩带在头上)的饰物。现在则是指各种金属材料或宝玉石材料制成的,作为人体装饰或与服装相配套起装饰作用的饰品。
首饰加工就是将用于首饰加工的各种材料按照设计要求制作、转变成首饰成品的过程。
2首饰加工方法
首饰加工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即:手造法、冲压法和铸造法。
(1)手造法:手造法是首饰加工中最原始的方法,也是最基础的加工步骤,无论是冲压法(锻压法)还是铸造法,均要以手造的首饰作为模具。
手造法用材一般是金、银、铜等,根据图纸需要,将这些材料制成片、条和丝,分别称为压片、压条和拔丝。加工中遵循先繁后简的原则,制作出首饰各个部件;然后将它们在橡皮泥上拼合(摆坯),并焊接成型;最后进行修整(植模)、镶石、抛光、清洗。
手造法制作的首饰做工精巧、款式富于变化,成品一般为独款,能满足个性化的追求;但因手工制作用时长、费用高、制作量有限,不适宜大规模加工。
(2)冲压法(锻压法):冲压法实际上是一种钢质模具锻造法。其加工过程是首先将制造好的首饰款式制成钢质模具,然后将其固定在冲压机上,再将制作首饰用的金属薄板铺在固定好的模具上冲压,压切下来的金属毛坯放入滚筒式的球磨机中进行抛光处理,接下来对抛光后变形的首饰进行必要的修复。
冲压法属机械锻压技术,冲力强,压力大,适用于硬度较大的合金首饰的大批量加工,但对于金、银等贵重金属则不适合,对于镶嵌珠宝玉石的首饰也不适用。
(3)铸造法(失蜡浇铸法):失蜡浇铸法是目前世界上流行并通用的贵金属珠宝首饰镶嵌方法,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起版:利用手造的方法将银、铜等材料制成首饰原形(制版)。
2)压胶:将首饰原形放在生橡胶片中,一起塞入一个预选的铝框内,利用压模机压制成型,然后用手术刀割开橡胶,取出首饰原形,在橡胶中则留下原形的模子,称为胶模。
3)注蜡:用真空注蜡机将熔融状的石蜡注入胶模中,冷却硬化后,从蜡模胶模中小心取出(也可用雕刻法制作蜡模)。
4)失蜡制石膏模:将一批首饰蜡模焊接在一起,构成一个蜡树,放置在钢制的容器中,用石膏浆灌满,使石膏凝固,再经过蒸蜡,形成石膏模。
5)熔金浇铸:通过铸造机(真空铸造机或离心铸造机)将熔融的金属液体浇铸到石膏模中,冷却后就制成了首饰毛坯。
6)后期处理:包括对浇铸后的首饰毛坯进行精细修理(修模)、镶石、抛光和清洗、打字印,以及电镀、喷砂等技术处理,即可完成珠宝首饰加工的全过程。
3首饰加工工艺
首饰的加工工艺一般可分为4 种:花丝工艺、实镶工艺、表面处理工艺以及镶嵌工艺。
(1)花丝工艺:花丝工艺是一种用金属造型的工艺,即用不同型号(粗细)的金或银拔成丝或线(金丝或银丝等),按设计的花样经过盘、掐、堆、累、填等工艺过程制作成首饰或工艺品的过程。花丝工艺品在历史上有过辉煌,但由于其自身牢固程度不够、光洁度不高、缝隙多、不易清洗等不足,现在国内市场上已不多见。
(2)实镶工艺:用锯、锤、锉、钳等手段制作饰品的工艺称为实镶工艺。用实镶工艺生产的饰品整体性好,光亮度高,线条清晰流畅,立体层次丰富,具明显的装饰效果。目前在我国流行的失蜡浇铸工艺中的起版工艺及手造法工艺,都是实镶工艺。
(3)表面处理工艺:在首饰制作完成后,对首饰表面进行处理,使之更漂亮,表面处理的手段目前主要有:
1)电镀工艺:电镀工艺是将饰品放在镀液中,在通电的情况下,将被镀的饰品表面盖上一层要镀的金属,如金、银、铑、钯、镍和铜等。被镀的饰品可以是金属或非金属,镀层金属的颜色也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当镀层为几种不同颜色时,我们称此镀层为花镀。
2)包金、鎏金工艺:包金工艺是把黄金打成很薄的金箔,利用高温和一定的压力,将金箔包裹到饰品上的工艺。鎏金又称混汞法,火法涂金或火镀金。鎏金工艺就是利用黄金可溶于水银(汞)的特点,将金或银与水银以一定的比例混合熔化成液体(通称金泥),涂抹于清洗过的贱金属、陶瓷或其他非金属制品表面,在一定温度下蒸发水银从而使金或银附在制品表面上的工艺。
3)錾花、抢花、车花工艺:錾花工艺是用各种刀口形状的錾刀在小锤的锤击下,在饰品上凿出各式纹样的一种工艺。
抢花工艺是用手推动各种刀口形状的抢刀在饰品上雕刻出阴线纹样的一种工艺。
车花工艺也称铣花工艺,是用车刀在饰品上车出闪亮阴线组成纹样的一种工艺。
4)抛光、丝光、喷砂工艺:抛光工艺是用抛光机将首饰打磨光亮,使饰品特有的光泽、亮度完全表现出来,增加质感的一种工艺。
丝光工艺(又称拉砂工艺)是使用铜丝轮(或镍丝轮)将首饰表面处理得如丝绢之感的方法。
喷砂工艺是在首饰抛光后,使用喷砂机将首饰表面金属局部或全部喷成砂面,处理成磨砂效果的方法。
(4)镶嵌工艺:镶嵌工艺实际上是在一种首饰材料中镶入另一种首饰材料,在此主要是在首饰的金属材料中镶入宝石材料或其仿制品。对于镶宝石的首饰,一切工艺都要围绕突出宝石这一主题。
金属与宝石牢固连接的常用镶造方式主要有爪镶、包边镶、迫镶、起钉镶、混镶等。
爪镶适合于镶嵌颗粒较大的刻面宝石,这种镶嵌方法空心无底、透光明显、用金量小、加工方便。爪镶包括二爪、三爪、四爪和六爪。
包镶适合于镶嵌凸面型宝石或随形石,分全包镶和半包镶,抓石牢固,但包镶要求石形与镶口非常吻合,且难于修改。
迫镶和起钉镶主要用于小宝石的镶嵌,迫镶多用于小方石的群镶嵌,而起钉镶则主要用于小圆石的群镶,包括马眼镶、梅花钉镶等。
将不同镶嵌方式结合在一件首饰上,称为混镶。
中国瓷器历代名窑-北方篇
山西省:
平定窑:在今山西平定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其产品特征与鉴定要领是:(1) 胎色灰白,白瓷釉色洁白,黑瓷漆黑。(2)白瓷产品受邢窑和定窑影响,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盘等。宋代的印花莲瓣纹碗,莲瓣的轮廓划以双复线,具有定窑作风。(3) 黑瓷器物有印花碗、剔划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露胎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4)碗、盘底足一般平切,足内无釉。
介休窑:在今山西介休县,故名。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四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白釉黑花及黄褐釉印花瓷等。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浅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内无釉,足端一般平切。(2) 早期白瓷器物胎体厚重,晚期受顶窑影响,产品胎体趋薄,有薄胎印花碗、盏,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内饰直线凸纹。产品主要为盘、碗、罐、盏、盆、盖碗等日用器皿。(3)白瓷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等,印花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与定窑有共同点,但不讲究均衡对称。常见图案装饰有缠枝花卉、婴戏牡丹等。(4) 受磁州窑影响,生产白釉划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种。器物普遍敷化妆土,纹饰以折枝花叶纹为主,纹饰部分因用料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盘、碗内心露胎五角、六角纹亦多见,还有一种白地红花的划花装饰,也为特色品种之一。(5)碗、盏等器的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垫烧,碗内多为缠枝花卉。盘、洗则四面饰以孩童荡船纹饰,是介休窑的独特纹饰,不见于其它瓷窑。金代产品器内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体。
霍窑:在今山西霍县,故名。又称彭窑。创烧于金而盛于元,结束于清代,以烧白瓷为主。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体白而细腻,但不致密。釉色洁白。(2)产品有仿定窑折腰盘、盏托、洗、高足杯、盖罐等,口沿极薄,制作规整。(3) 装饰仅见少量印花,大多光素无纹。见有折腰盘内印六条直线纹的。(4) 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内无釉,足内旋痕明显。金代盘碗挖足较深,器内刮釉一圈(即"涩圈")。元代产品挖足较浅。(5)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碗盘器内及器足一般留有5个小支钉痕,与定窑不同。(6) 定窑白釉有泪痕特点,霍窑没有。(7) 元代还烧白地黑花品种,胎色灰黄,胎质较松,产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8)明清两代绘花卉的较多,也有少量书写文字的。
大同窑: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烧于元代。以烧黑瓷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瓷。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 胎色灰黄,胎体较厚。(2)黑釉乌黑发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器物内外均施釉。(3) 器形有小口瓶、鸡腿壶、罐、盆之类,以弦纹瓶及剔划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因剔得较深,可见参差的刀痕。纹饰有卷草、水波、古钱绣球纹及鱼纹等。
浑源窑:在今山西浑源县,故名。始烧于唐,终于元代,产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两种。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唐代有白瓷和黑瓷两种产品,胎呈浅灰白色,胎质较粗糙,有黑点杂质且有小气孔,普遍敷有化妆土。产品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种。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胎;玉璧底碗的底心均施釉。有里施外釉,外施黑釉的碗,这种装饰唐代中仅河南巩县窑有类似制作,但巩县窑釉面不光亮,外釉乌黑;浑源窑则釉面光润,外釉介于黑、褐之间,具有其独特风格。除碗外,特色器形有唇口小罐,口沿凸起一道圆唇,平底,罐外印席纹装饰。还有一种碗形浅式、敞口、平底研磨器,器内划刻横、直线,线纹凸起,利于研磨。(2)金、元产品仍以白瓷和黑瓷为主,白瓷的特征; 1. 白釉多呈牙**,胎、釉之间敷化状土。 2. 器形有碗、盘、罐、瓮、枕等器。 3. 器物分光素和带装饰两大类,装饰技法与划花、剔花、印花、贴花、绘花等,常见纹饰有葵花、叶纹、S形曲带纹等,纹饰剔、划花后露胎,呈咖啡色。 4. 白釉印花盘均采用叠烧法,盘心留有不同数量的支烧痕迹。白釉绘花盘有采用刮釉叠烧的,盘心一圈无釉,具有金代制作特征。黑瓷的特征:1釉色乌黑滋润,流釉性较大,普遍敷化妆土。 2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为多。 3装饰技法有划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后剔刻装饰花纹,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衬托出黑色的花纹。纹样与白瓷题材相同,布局疏郎,线条简练。有一种纹饰是剔出一个小圆圈,中间留一朵小花,空地划一些花纹,这种方法是别的瓷窑中少见的。(3)金、元时期还仿烧顶窑、钧窑和磁州窑器物。仿顶器物仅仿印花装饰技法,但纹饰题材与装烧方法均与顶窑不同。仿钧器物主要仿钧天蓝釉大碗,造型与釉色与钧窑有差别。仿磁州窑有白地黑花盘、碗及枕等器物,盘、碗纹饰为简单的花草,枕面则胎较薄,易碎。(4)白釉剔花装饰品种,河南修武当阳峪窑也有制作,两窑的主要区别如下表:当阳峪窑浑源窑剔花露胎呈深或浅咖啡色 呈深咖啡色白花 雪白 灰白或牙**化妆土 洁白 内含黑点杂质纹饰 以方格辅助纹饰为其特色 以S形曲带纹饰为其特色技巧 成熟 稍差。
怀仁窑:在今山西怀仁县,故名。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以烧黑瓷为主。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色灰黄,较粗糙,胎体厚重。 (2) 产品大多是瓶罐之类,以罐为多。 (3) 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纹样多数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纹,只用单线划成,不剔空地。有的则是把空地划成席纹。此外,以弦纹装饰瓶多见。
阳城窑:在山西阳城县,故名。文献少有记载,窑址于1980年在阳城东关外的窑畔间发现。以烧制白瓷为主,多为盘、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盘,显系仿定窑作品;定窑生产的大盖缸等,在该窑址中也有发现。胎色较灰,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妆土。
盂县窑:地在山西盂县而名。文献最早记载见于《元一统志》:“石甘有窑十处在盂州。”《永乐大典》:“盂县磁窑一座,在县东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县磁窑坡发现了窑址。产品以白瓷为主。有印花、刻花等装饰也有的以镂空装饰器足。
蒲州窑:在山西省永济,因旧属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窑。以烧法花器而称著,胎骨为土定、所烧瓷器,釉色鲜丽,色色俱佳,蓝如宝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黄似金箔,而孔雀绿一色,尤以妍丽。花纹以花草为多,也有用开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长治窑:在今山西长治八义镇,故名。烧瓷品种有白釉、白釉红绿彩、 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以白釉红绿彩绘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画折枝花卉,有画鱼纹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烧痕,这种碗晋南地 区金墓出土过。白釉有刻花及画黑花装饰,刻花纹饰较简练,黑 花多绘于碗内或罐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但为数较少。
交城窑: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烧于唐,以白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 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宋代有发展,仍以白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赭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 相同,赭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种有枕、洗等器, 但产量较少。
榆次窑: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数属榆次县,故名。 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 (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窑址遗存大 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中国瓷器历代名窑-南方篇
长沙窑:在今湖南长沙市铜官镇,又名铜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绿釉和蓝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窑。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黄褐和微带红色,后者往往再敷一层化妆土。胎体较疏松。(2)釉色多种,以青釉为主,青釉青中带**者为多。釉面均有细小纹片。(3)产品以盘、碗、碟、杯、壶、瓶、灯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还有猪、羊、马、狮、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后期趋于秀丽。以壶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单曲柄,条形横系竖系。后期多为瓜棱腹,喇叭口,细长颈,圆管长流,双曲柄,模制印花耳系。(4)装饰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绘及印花、贴花、彩色斑点等。釉下、釉中彩绘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绘以简单草率的花草纹,以后逐步演进到褐、绿两种彩色,一种是以笔直接绘画纹饰,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刻划纹饰轮廓,然后在刻线上填绘褐绿彩。以彩色斑点作装饰较普遍,始饰以大圆斑四组,渐变为小斑点组成的纹饰,大圆斑有褐色、褐绿色两种,小斑点则多数为褐绿或褐蓝相间的纹饰。贴花多装饰在壶、罐腹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双鱼、葡萄和圆景等,在纹饰上多施以酱釉圆斑。晚唐出现印花装饰工艺,主要见于盘、碗、碟的器内,纹饰以花卉居多,较简练。此外,以诗和商品宣传文字为题材的装饰也多见。(5)碗、盘、碟一类器物采用叠烧,器心与器底均无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垫烧,故烧成后一般都不存在痕迹,仅个别喷心发现3枚支钉痕,其中一部产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盖美化。此外,盘心有作方块状露胎的。盒类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无釉露胎。罐类器物则平底内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无釉露胎。
岳州窑:在今湖南湘阴县,唐属岳州,故名,烧瓷于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胎色灰白,胎较薄、较轻,胎体不太致密。(2)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黄或酱绿色的。釉拨且光亮,釉面有细小纹片和气泡,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隋代产品均施半釉,内壁与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现象。(3) 器物有碗、盘、钵、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碗足以圆饼形和玉壁形足多见,高足盘、浅盘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风格。(4)装饰以印花为主,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高足盘盘心纹饰多达30种以上,尤其是盘中心部位的多层花纹装饰,为其它各窑所不见。此外,还见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5)装饰方法与长沙窑基本相同,五代时有所改进,采用支钉支烧,所烧盘、碗底部均留有4-6个小而圆的支烧痕。
湘阴窑:在今湖南湘阴,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共发现三处,以县城内遗址为最早,出土遗物都具隋 代作风,器身多有印纹装饰,仅高足盘心纹饰即达三十种以上,为同时期其他瓷窑所少见。铁罐嘴遗址标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属典型唐代式样,为唐代岳州 窑的一部分。乌龙嘴遗址多印花鱼纹碗,碗心饰团菊一朵,有宋代特征。
安徽省:
寿州窑: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属寿州,故名。共发现隋唐窑址六处,是唐代著名的黄釉瓷产地之一。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隋代产品 1隋代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厚,胎色青灰;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 2釉色青中带黄或带绿,光泽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片。 3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划花有莲瓣纹、单弦纹、复弦纹、波浪纹等;贴花仅见卷草纹。图案的组成常采用带状或团花状。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2) 唐代产品 1胎体比较厚重,胎色白中泛黄。 2釉色以黄为主,釉面光润,开小片纹,表层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大多施用化妆土,但釉与化妆土结合不牢,有剥落现象。 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碗、盘内心和底足留有3个支钉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盏、杯、钵、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数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盏一类器足的边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
萧窑:在今安徽萧县白土镇,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金。唐代烧黄、白、黑釉瓷器,入宋 以后主要烧白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唐代产品 1胎体厚重,胎质不纯,呈焦**,胎体内杂有不少白、黑或红褐色微粒。 2黄釉瓷产品釉色黄中闪绿,流釉处成墨绿色,积釉处有小开片。 3萧窑与寿州窑相距较近,深受寿州窑影响,产品工艺特征与寿州窑基本相似 (2)宋、金代产品 1胎色有灰白和焦黄两种。胎质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黄者粗。 2以白瓷为主,釉色白,釉薄处灰暗无光,釉厚处呈牙**,并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还兼烧黄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种。 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故碗、盘等器内心和底足留有支钉或托珠痕,一般3个。 4器形除碗盘外,还有枕、双耳罐、小件瓷塑动物等。
繁昌窑:在今安徽繁昌县,故名。烧瓷于宋代,专烧青白瓷。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较薄,胎色白中闪青,釉面光润。(2)碗盘类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显,底足可分三类; 1平底内凹。 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产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温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无纹饰,碗内心饰团花纹较多见。(5)采用垫饼垫烧,器物足内无釉。
淮南窑: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称名。是一处隋代的青瓷窑场。烧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胎质坚硬、 细腻、击之音脆。胎壁较厚、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青色釉为透明玻璃质、光泽好。釉层 厚薄不均,釉厚处色浓,釉薄处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带 绿,有的青中带黄,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 片,积釉处往往产生一种紫翠色的窑变釉。瓶和罐上有装饰纹样,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划花有单弦 纹、复弦纹、弧纹、波浪纹、莲瓣纹等。贴花只见卷草纹一种。
泗州窑:在泗州境内(今安徽泗县),故名。始烧于宋代。 以烧白瓷著名。最早见于南宋周辉《清波杂志》,渭 泗州窑在泗县附近,所烧瓷器也属定窑系。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宿州窑:在宿州境内(今安徽宿县),故名。始烧于宋代,以烧白瓷为主。 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辉出疆时见虏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近年所用乃宿、泗近处所出,非真也,”可知宿州白瓷有定窑作风; 明清两代文献著录宿州窑者多来源于此。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江苏省:
均山窑: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之均山,故名。是东吴后期至唐代的青瓷窑场。常见青瓷品种有钵、碗、盏、洗、壶、罐等。青釉常作豆绿色,微微泛黄,器黑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装饰花纹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和铺首,耳面常印有人字纹。
四川省:
邛崃窑:窑址在今四川省邛崃县,故名。创烧于南朝,是隋唐时期四川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较厚,胎色多种,以紫红色胎为主,还有灰色、土**、黄中带褐等,胎中有分布均匀的细砂料。胎釉之间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2)釉色有青釉、青釉褐绿斑、青釉褐绿彩绘等品种,与湖南长沙窑有不少共同点。(3)南朝时期的器物,常见的有四系壶,壶的四系多为桥形;还有敛口的小杯,高足盘则具有隋代作风。唐代器物造型多样,有碗、壶、罐、洗、盘、瓶等器,不少器物具有四川地区特色,在其它唐代瓷窑中极少见,如提梁罐,口大于底,罐身成斜线形,在口缘上有弓形提梁,便于提携。油灯的制作也极别致,碗形灯为夹层,中空,可注水降低油灯的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还大量烧制小件雕塑,有动物、杂技佣、胖娃娃等形象,姿态生动。(4)装饰纹样简单,除青釉褐绿斑、褐绿彩绘外,点彩较多,有用褐点组成纹饰;或用褐彩点成一圈,中央点绿彩;也有用褐绿两色间隔排列组成纹饰等。
彭县窑:在今四川彭县,故名。烧造年代为宋代,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 瓷窑址。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体致密,胎色白中闪黄。釉面光亮,釉色白中带黄,但有一部分呈灰白色。(2)产品以碗、盘、碟为主,瓶、罐、洗、盒等品种极少。 (3)装饰有刻划花、印花、堆线三种,前二种与定窑风格类似。刻划花以双鱼纹多见 ,还有缠枝牡丹、折枝莲、莲瓣及风扇形花瓣等。印花纹饰以花鸟为主,如飞鸟衔草、凤穿牡丹、鹞鹰穿花、双雁、鱼鸭、鸳鸯戏莲图及各种缠枝花、折枝花、朵花纹,鸟类 多为展翅飞行,最大特点是都不画足。堆线是用瓷浆以笔勾勒出六根线条于碗、碟的内 壁,表示六出花瓣,或用六条曲线表示花瓣形。(4)与定窑的区别 1彭县窑口沿有釉,器内和外底粘有砂痕,圈足端或底无釉,产品皆施化妆土。定窑 口沿无釉,器内外光洁平整,圈足内有釉。 2彭县窑的六出花瓣采用白色瓷浆堆线,较浅;定窑则以起棱线条表示。 3印花效果彭县窑显得有些模糊不清,线条略为呆板;定窑则纹样清晰流畅。
中国瓷器历代窑口-江西篇
江西省:
景德镇:在今江西景德镇,故名据文献记载始烧于唐玄德年间,但目前考古发现瓷窑遗址,最早为五代,烧青瓷和白瓷。宋代烧制青白瓷。元代青白瓷继续烧制,并创烧青花、釉里红及卵白釉瓷。明代一跃成为全国瓷器生产中心,明清两代烧制青花、彩瓷及单色釉瓷,成就卓著,名闻暇耳。
洪州窑:在今江西丰城县,唐代属洪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东晋,终于晚唐。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骨坚硬,胎色灰白;胎体厚但匀称,旋削规整,多数器壁下端有一道规整的旋削面。(2)以青瓷为主,釉色有青绿、黄褐等色。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烧成后釉面光亮,青中泛白。多数器物有开片现象。(3)器形常见碗、盘、杯、豆、盏、碟和钵等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朴实,但富于变化,并具有仿金银器的特点。(4)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剔花、镂空、堆塑和模印等;纹样线条清晰,刻划纹样有莲瓣、蓖纹和水波纹;模印纹样常见重圈、梅花和宝相花纹。(5)在装烧技术上,除支烧、垫烧外,还采用匣钵装烧,钵内一般放3-5件器物,叠烧或大小套烧,故器物底足无釉,有的器内还有叠烧痕。
白舍窑:在今江西南丰县白舍,故名。烧瓷于宋元,专烧青白瓷。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洁白,胎体较薄,釉色白中泛青。(2)器物以盘碗为主,还有注壶、盏托、盒子与枕等,壶为瓜棱或八方形,保留有金属器物造型的遗风。(3)装饰以刻花居多,莲瓣纹多见;还有剔刻月梅纹的。酱色釉口刻花碗,为其它青白瓷窑所不见。(4)造型、釉色与景德镇青白瓷产品相似,区别是白舍窑器物底部垫饼支烧痕不呈黄褐色。
七里镇窑:位于江西赣州东郊七里镇而名。始烧于晚唐,盛于两宋,终于元。前后延续三百多年历史。窑址范围在东西宽约一公里的范围内,有窑址堆积十六处,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是江西省目前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烧制历史最长的宋元古窑场。七里镇的产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种。青釉胎质坚细,胎色灰暗,釉呈蟹壳青,有细小开片,带有砂粒。白釉,影青瓷胎质细腻,火候甚高,叩之声脆;釉厚呈乳白色,釉面光泽晶莹。黑瓷制品较复杂,有黑釉,酱红釉,酱褐釉,茶青釉,黑釉窑变等。但真正乌黑发亮的黑釉不多,窑兔毫,玳瑁等斑纹也不太成功;胎呈暗红或紫灰色。七里镇窑生产的多为碗、盘、盏、碟、罐、钵、壶等日用器,器体厚重,大多为实圈足,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
乐平窑:因窑址在江西省乐平县而名。烧造年代在明嘉靖前后。所烧青花瓷器分粗细两种,粗者胎质厚重,釉汁呈蓝灰色,青花色调较淡;细者胎质白而薄,釉色晶莹,青花色调清新明晰。器物多为碗、盘、碟、盅之类,以碗为大宗。图案有人物、奔马、八卦、菊花、缠枝花卉、变形梵文等。乐平窑以青花碗为最具特色,碗心往往有“福”、“寿”、“善”、“光”等字样,或有鱼、蟹、兔、菊、牡丹和缠枝花卉等图形。碗底写有“万福攸同”,“ 富贵佳器”之类的吉祥语款,或“大明年造”等款铭。
吉河南省历代窑口
河南省:
扒村窑:在今河南禹县扒村,故名。创烧于唐,终于元,属磁州窑系,以烧白地黑花瓷为主。其产品特征是: (1) 胎色深灰或米黄,白釉呈乳**。 (2) 白地黑花与磁州窑风格相似,不同处是纹饰笔调粗放凝炼,黑彩浓厚,也有在白釉上画红、绿、黄等彩色花卉的。 (3) 器形主要有瓶、盆、罐、盘、碗、枕等,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盆内用黑彩绘莲花、荷叶、水波等纹饰,纹饰布局层次繁多,为扒村窑装饰一大特色。
汝窑:在今河南宝丰县,宋属汝州,故名。以烧青瓷为主,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 胎质细洁而呈香灰色 (2) 釉色以纯正的天青色为主,有淡和深两种此外还有卵青和粉青等色釉面较为光亮,一般都是细密开片,无纹片者较少见 (3) 器形有盘、碟、洗、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三足洗、撇口碗、十瓣葵花口碗、葵瓣盏托、椭圆形水仙盘等。盘的圈足较大,圈足外卷呈八字状。 (4) 烧造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支钉支烧,一种是垫圈或垫饼垫烧。采用支钉支烧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支钉痕,支钉细小如芝麻状,且多靠近圈足内墙,支钉断面处一般呈白色;支钉数为3、5、6个,以5个为多,椭圆形水仙盆则采用6个支钉。采用垫圈或垫饼垫烧的器物圈足足端无釉,但少见。 (5) 少数器物有铭款。见有两种,器底刻"奉华"和"蔡"字款。
钧窑: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因钧台或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宋代产品 <1> 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
当阳峪窑:在今河南修武县当阳峪,故名。烧瓷于宋代,烧制白瓷、黑瓷、酱色釉瓷、白釉剔花及绞胎等品种。其特征是:当阳峪窑(1)胎色以赭灰居多,故多施用白化妆土。(2) 以白釉剔花最富有代表性,纹饰流利洒脱,尤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瓶罐一类器物上除主题纹饰外,剔刻方块形组成的几何图案作辅助纹饰,为其它瓷窑所不见。(3)绞胎器的特征是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组成对称整齐与羽毛相似的纹理。
临汝窑:在今河南临汝县,故名。烧瓷于宋、金,以烧制青瓷为主。其青瓷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胎较厚,胎色有灰白和浅褐两种。(2)釉色多青中闪绿,釉层较厚。(3) 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以印花为主。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但比耀州窑逊色,题材多见缠枝、折枝的菊花或牡丹花,团菊花常见。海水纹具有独特风格,布局多为圆圈形式,一般8-10圈,形成多层波浪式水纹,中心常为一朵花或田螺纹。(4)宋代碗、盘圈足较宽,足端一般无釉露胎,足内有釉。金代产品则挖足较深,足内一般无釉,器内底刮釉一圈,有"涩圈"痕。
鹤壁窑:在今河南鹤壁市,故名。始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唐代烧白、黄、黑瓷;宋金时期以烧白地黑花瓷为主,属磁州窑系。其产品特征是:(1)胎色灰白。(2) 唐代器物有短流壶、花口钵等。(3) 宋金时期除烧白地黑花瓷外,还有白釉划花、褐黄釉刻花及钧窑系青瓷。白地黑花彩色乌黑;褐黄釉刻花最富代表性,有鹅、莲花与兔吃草等纹饰,在纹内敷一层薄薄的白化妆土,然后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托出褐**纹样,具有特殊风格。(4)白釉划花大碗与磁州窑风格相同,碗心有5个长条状支烧痕。盆口径一般都在40厘米以上。
密县窑:在今河南密县,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金,品种较多,有白瓷、黑瓷、黄瓷、 青瓷及珍珠地划花。其特征是: (1) 唐、五代以烧白瓷为主,胎较粗糙,普遍使用白化妆土,以增加釉层白度。器物以碗、盘、壶等生活用具为主,碗多唇口外侈,圈足平面宽、浅,足外侧 边棱用刀削去;壶颈较宽,柄与口沿齐平,均具有唐代特征。 (2) 晚唐、五代创用珍珠地划花装饰,至宋代流行,纹饰具有仿唐金银器錾花工艺特征。 (3) 还烧制白地黑花瓷,瓶、壶等器物上多画简洁的花草纹,画花纹的较别致 ,是此窑独创。 (4)采用三岔形支具垫烧,有的器底留有3个支烧痕。
1957年出土于隋代李静训墓的金丝项链和头饰,精巧华丽,标志着此时金属工艺已成熟。唐代铜器,因陶瓷工艺的迅速发展而在某些日用器皿上相对减少,甚至被替代,但仍获一定发展。像河南洛阳西郊涧河西唐墓出土的铜盘、铜洗和铜灯。
内蒙古赤峰唐墓出土的铜碗、铜薰炉、铜勺和铜匕,安徽太和唐墓的铜粉盒、铜灯等,造型轻薄单纯,比较实用。西安博物馆收藏的有唐睿宗景云二年(711)铭文的铜钟,重万余斤,钟身饰有舞狮、翔鹤、云纹、宝相花等纹样。
扩展资料闻名于世的“金錾花丝”工艺是中国古代宫廷工艺的杰出典范。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仅限于为皇宫贵族服务。用錾刀錾出的流畅花纹和细如发丝般的金丝所编织的精美花饰,显示出宫廷工艺大师们的非凡技艺。
这些精湛的手工艺品,采用黄金和天然宝石制成,是财富和权利的象征。 他们以中国独有的艺术神韵和宫廷色彩,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也是国内外艺术博物馆和著名收藏家的珍爱。
-金属工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