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16世纪,银元流入我国。1890年(光绪16年)官方开始正式铸造银元,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银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种之一。具体价值由于没有,没办法具体帮你评估,这些钱币的价值取决你的出手方式,以及你的钱币品相和你的钱币当时的哪种版本决定的,有吗,上图看看,才能具体的帮到你谢谢
15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在欧洲发展壮大,许多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繁荣,欧洲商人随即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开始跟世界各国展开了贸易活动。为了结算方便,商人们发明了“银币”。
到16世纪初期,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末期,银币随着中外贸易活动的增多,逐渐传进我国,不过,此时期的银币并没有被当作真正的货币,仅仅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玩物。银币在我国成为真正货币是到光绪年间的事情了,名称也改称为“银元”或“大洋”。
1923年铸造的袁大头银元
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朝政府首次铸造了银元,由“广东造币厂”铸造,称作“光绪元宝”,直径为395毫米,厚度为23毫米,重量为7钱2分,约27克,含银量在90%,以后的含银量逐年降低,最低时降至70%左右。
我国最后一批银元在1923年铸造,由天津造币厂铸造,正面是袁世凯头像,因此,这一批银元称作“袁大头”。
从时间节点来看,流传下来的银元,以“袁大头”为例,至少经过了97年,它的品相多多少少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颜色变黑,表面不再光滑明亮,甚至还有一些坑坑洼洼的腐蚀痕迹。
1923年由天津造币厂铸造的袁大头银元
这些情况实际上都是银元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跟空气里的硫元素,如二氧化硫、硫化氢、硫酸钠等分子发生了化学变化,导致银子的本色发生了变化。
遇到这种情况,许多收藏者第一时间都会想着去清洗,把银元表面清理干净,让其光鲜如新。
实际上,我并不建议收藏者去清洗银元或其它银器,不管用什么方法来清洗,都会或多或少的损伤银元,一是让银元的总重量减轻,二是让银元表面留下划痕。
更重要的是,银元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保存,表面已经形成了包浆,包浆并不影响收藏价值和市场价格,若清洗方法不正确,会损伤包浆,从而影响到收藏价值。
如果非要清洗银元,那么,怎样才算正确清洗呢?以我的经验,主要有两种方法。
袁大头银元反面
第一种,用开水清洗。
这种方法是针对稍微有些变黑的银元。先把纯净水倒入陶瓷或玻璃锅里烧开,再把银元放进水里,然后烧开水,把银元煮上7分钟左右,待开水降温后,捞出银元,立即用软毛刷或棉布擦拭,若有些痕迹擦不掉,可以蘸一些锅里的温水来擦拭,经过多次擦拭,基本上能除掉锈迹。
为什么要用陶瓷锅或玻璃锅,是因为陶瓷或玻璃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加热后不会跟银元起变化。
1890年铸造的
第二种,用洗银水清洗。
这种方法是针对黑色较多的银元所用。准备好洗银水(硝酸盐水)后,把银元投进洗银水里,过7秒钟后,立即捞出,迅速用大量清水进行冲洗,然后,再用棉布擦拭干净即可。或者,把银元从清水里捞出后,甩掉表面的水珠,用吹风机吹干也可以。
用这种方法清洗时,务必要掌控好银元在洗银水里浸泡的时间,决不能超过7秒钟。
银元生的是红锈不能是班驳分布在钱币表面的,也不能这一块浅,那一块深。均匀的氧化层说明钱币始终处于比较稳定的环境,而班驳的氧化层必然是不稳定的环境或化学腐蚀造成的。另外,原光币并非没有包浆,尽管都有迷人的甚至耀眼的光芒,但其表面还是有一层致密的氧化层,这种包浆本身可以保护金属不被侵蚀。我始终认为,迷人的光芒是表面没有任何划痕非常平整的结果。好的包浆会让钱币更具风姿,大大提高钱币的收藏价值。不好的氧化腐蚀甚至造假的包浆会让精品变成遗憾,希望新人们多学习,多体会。银圆原光:所谓“原光”是中国机制币藏家或商家对钱币保存状态所用的一种特殊词汇。“原光”并不指光亮如新者为原光。原光这个词的含义深暧昧,事实上,仅仅是人对钱币的一种感觉。有人认为没有锈斑的就是原光,有些人觉得有薄薄一层锈的叫原光,有些认为保持原有状态没有磨损的才是原光。被化学(如洗银水)或物理(如去污粉)方法洗过的钱币无论怎样闪闪发光都不能称为原光。因此洗掉了锈色后的钱币不应该称为原光,因为把原来的东西都洗掉了,怎么还能叫原光呢。这种钱币现在送评级公司也都不能被评分。金、银、铜币经过岁月都会产生一种锈(金币由于都不是纯金的,所以根据存放环境,也有轻微锈色产生),外国钱币收藏称为Tone,中国称为包浆。这层tone色是十分宝贵的,既能体现钱币的历史沧桑,又能有各种美丽的色彩,观赏性更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