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是水磨的
1、线切割法:用马尾可马鬃绳充当“锯条”,不断地加砂和水,来回往复地拉动“锯条”磨擦拉锯,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两面平整的玉片
2、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简单的机械原理作旋转,从而达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体方法是,在一个水平轴上安装一个圆盘,然后将缠在圆盘一侧的轴上的带子分别连接在脚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脚交替地踏踩脚踏板,轴子便旋转起来,旋转的由子同时带动被称为“砣”的圆盘转动,此时只要在圆盘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类物质,就可以通过磨擦来加工玉器了。在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发现,有明显的同心圆旋纹以及中间较宽深而两端稍细线的切割痕迹,专家们认为,这些应该是砣具加工的痕迹。至于砣轮的质地在没有金属的前提下,很可能为硬石质。
3、片切割法:用石片或木片等磨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种方法。这是根据良渚玉器上出现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来推测的。
据研究资料记载,人类远古的雕玉钻孔主要采用
钻和管钻,而钻所钻孔径较小,管钻多采用竹子、骨管等做钻头,孔径较大,且由于采用手工制作,在钻面上会出现螺旋纹,这也是古玉工艺技术区别现代玉工艺技术的主要部分
工具图以及更加详细的 LZ可以去百度文库,那里都有配图
中国古代玉器(二)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O1aGX2E3B62OGEPOpT9Db5k5gFuvpDX03vpYuDdswL23IGk4cCQwo9YyWs8E_-HccMSkWlCYp4lv8-GK_2-spDVBxO1BEURxXqz-9uNF6ZO
人们对玉器的喜爱由来已久,相比于现在翡翠进入百姓家,在古时候,玉器可是只有王公贵族才玩得起的奢侈品。
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玉器开采难度大,上好的玉石难找,更多还是因为古时的工具实在有限,打磨雕刻一件玉器饰品实在太难了。
所以,当时即便是富裕人家也都是穿金戴银,能够有一件精美的玉器那肯定是几代人传下来的传家宝。玉器既然如此难以雕刻,那么
古时的人们是如何将一块玉石雕刻成光滑精美的配饰呢?
一、中国最早的玉器雕刻饰品出现在什么时候?
良渚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最闪耀的阶段
,大概在五千年前,这里的人们就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许多现在的我们想象不到的奇迹,其中就包括玉器雕件
。
在良渚文明的发源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西坡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几千年的玉器,这些玉器的材质都是绝佳上品,每一块玉石都被雕刻成不同形状,或配饰、或器皿。
虽然略显粗糙,但是能够有完整的线条、形状出现,在当时完全依靠手工劳作的远古,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而且在这些出土的玉器上面都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在当时没有任何切割器械的情况下,人们是用什么办法来打磨这些玉石的呢?
二、古时人们是用什么来打磨玉石的?
当看到这些工具的时候,不禁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之大,能够为世界增添这么多美好。
1、用特制的线进行切割
天然的玉石都是没有规则的,如何将这些棱角分明的玉石切割成工匠想要的形状和大小呢?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利用了绳子。这个灵感可能来自于当时的摩擦起火,反复用绳子摩擦玉石,让玉石升温后破裂。
只是玉石的密度相当大,普通的绳子是无法实现这个目的的。当时的人们在失败中反复研究,最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选择牛皮绳或者麻绳,然后在上面粘上砂石,通过砂石对玉石进行反复摩擦,最终切开玉石。
但是对于砂石的选择可是很有讲究的,正常情况下,工匠们都喜欢采用石英砂,因为玉石的密度一般是在6以内,而石英砂的密度在7以上,通过更坚硬的砂石摩擦,才可以成功切割开玉石。
由于石英砂也是很难采购到的物品,因此当时也被人们冠以一个很迷人的名字:解玉砂。
之后随着弓箭的发展,聪明的劳动人民也开始使用绳弓来进行分解玉石,相对绳子的摩擦,绳弓会来得更快速一些。
2、
采用片状物体进行切割
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在劳动力上的飞跃发展,又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明出了许多更简便的设备,这当中就有专门切割玉石的“砣”。
砣到现在依然被人们广泛使用,因为砣其实就是一块铁片做成的,可以飞速运转的机器核心配件,通过电力的支持,加上玉器工匠的巧手,很快就能拥有一件精美的玉器了。
但是在古代没有电,如何让这个“砣”飞速的运转起来呢?
考古学家在多个出土的古墓中发现了当时人们用来切割玉器的“砣”,其实是组装起来,并且通过人力就能够控制转动速度的切割机器。
古时候的人们将这种切割的机器设备称为:砣机,或者水櫈。人们用麻绳、转轴、木桶,一张挖空中心的课桌,就这样做出了一个简易的切割机器,并且只需要人为控制这种机器就行了。
操作的工匠一般都坐在椅子上,然后双脚踩踏板,这个时候金属轴片就开始运转起来,只要将玉器放在金属轴片旁边,转动的金属轴片就会开始磨去玉石多余的边角料。
而“砣”的发明,让人们切割玉石更加轻松,同时品质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因为转动的“砣”可以反复的对一个地方进行抛光般的切除、打磨,让整块玉器在被切割之后还能保证其完好的程度,对后期玉器的雕刻制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磨砂
从西周出土的文物中,人们也惊奇的发现一些石碑、野史中有记载,当时居然还有类似于磨砂石的物品存在。当人们切割、制作完一件玉器的时候,难免会嫌弃不够精致,于是就有人想出了类似磨砂的工具。
通过对打造的物品反复磨砂,让切割的部位达到平滑的状态,大大提高了玉石饰品的需求量,满意度也遥遥领先。
三、古时人们要完成一件玉制产品需要几个步骤呢?
首先,想要雕刻一件艺术品,应该是先有一块成色不错的玉石。赌玉从古时一直发展到现在,随着许多玉石矿产过度开采已经被封,找一块纯天然的玉石很不容易。所以当时的玉石饰品真的无法进入普通家庭。
像河南南阳、陕西蓝田等玉石,当时开采不容易,因此雕刻的时候都是采用解玉砂的打磨,在完成作品的时间上就没有保证了。
其次,应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切割方式,比如是采用绳子打磨,或者是砣切割的方式。切割方式选得对错与否,都和玉器的价值密切相连。甚至还会有人用抛打、扔的方式来打开玉石,这种做法其实会带来更严重的损耗,得不偿失。
再有就是对雕刻好的玉器进行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打孔,这样才能方便佩戴。最后一步则是对雕刻好的玉器进行打磨、抛光,提升颜值。
即便到了现在,真正品质好的玉器都十分宝贵,上好的玉石也都存放在博物馆,以让其得以更好的保存!
古代手饰是指古代时期人们佩戴在手上的饰品,主要包括手镯、手链、戒指等。古代手饰的制作材料多样,有玉石、金银、琉璃等。这些材料在制作过程中被赋予了深深的象征意义,手镯寓意着平安、长寿、幸福;手链寓意着美好、繁荣、自由;戒指寓意着爱情、婚姻、誓言。
古代手饰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常常采用雕刻、镶嵌、铸造等复杂的技术手段,制作出精美的图案和花纹。这些图案和花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因此古代手饰不仅具有装饰价值,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古代手饰中有很多经典款式,如唐代玉臂环、宋代金丝香囊、明代金镶玉手镯、清代翡翠戒指等等。这些款式不仅在设计上很有特色,而且制作工艺也非常精湛,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总之,古代手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精美的外观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人们追求美的对象。同时,它们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古法金指的是采用古代纯手工工艺制作而成的黄金首饰。
制作工艺包含了雕刻、篆刻、浮雕、花丝等。通过对黄金外表进行无痕处理从而使黄金首饰呈现出清晰自然的花纹的制作工艺。
是古代匠人用手工制作黄金首饰而传承下来的一系列制作方法,如花丝镶嵌、鎏金、掐丝、锤揲、錾花、金银错、炸珠、累丝等。
点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首饰制作工艺。从汉代开始流行,到清代康乾时期达到顶峰。里面的玉是翠鸟的羽毛。制作这种首饰,先用金银等金属做底座,再在底座边缘用金丝做凹槽,最后用翠鸟羽毛粘在底座上,做成各种形状的首饰,有时还会在图案中镶嵌珍珠、翡翠等宝石。虽然没有其他珠宝能让这件珠宝引人注目,但它高贵典雅。总的来说,皇后凤凰冠采用“点翠”技术。
翠鸟羽毛的颜色非常艳丽。有人认为翠鸟羽毛做的装饰品永远不会褪色。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饰品上的颜色只能说不易褪色。这些饰物保存100年左右,颜色会逐渐褪色。
在一些鉴宝类综艺节目中,民间传家宝制作的饰品很多,供专家鉴定,但大多是由于保存不当,一些翠鸟的羽毛被昆虫和蚂蚁吃掉,有些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变得暗淡。
据说采集翠鸟羽毛时,通常先用剪刀剪掉活的翠鸟羽毛,然后粘在饰物上。但是,因为这样对翠鸟太残忍了,带羽毛的翠鸟不久就会死。
所以民国初年,制玉的工艺被烧蓝的工艺所取代。后来,翠鸟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所有的装饰品都被其他替代品取代。这个过程现在已经逐渐消失了。
古代妇女头饰 ,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吧,自己看受用不受用
工具类
1。剪刀——见到没有什么大的要求,一般的美工刀即可。
2。钳子——个人意见可以去看看五金店最新的钳子,就是手柄之间有弹簧的——倒不是为了别的,只是长时间使用的话,有弹簧的比较轻松,没有的当然也能用。
3。热熔胶——如图,我这里有粗的也有细的,个人觉得,至少我家的是这样的——粗的融化比较慢,不怎么好使唤,细的融化比较快,但是很容易滴的到处都是,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细的——至于胶枪……出于个人原因我不喜欢用,虽然用它比较方便也不会烫到自己,但是会留下很多多余的痕迹,我自己看着不爽(虽然照的时候是看不出的)
顺便说一个小常识——用打火机烧交棒的同学们注意,是不是会为是不是烧黑而郁闷?记得,用火焰的边沿来烧,不要用火焰的头来烧,这样就不容易黑了。(表示听得明白么……我知道自己语文不好OTZ。)
4。铁丝——这玩意,五金店随便看吧,粗的细的,都要,有色可以一并买了也可以事后自己上色——自己上色总有点缺陷的,但是胜在什么颜色都能上,用来拍照绝对是足够了
颜料
就是一些颜料,什么丙烯,喷漆之类的
簪体
簪子的簪体一般来书,常见的就是棍簪和U簪(这个术语叫啥我不清楚=-=我就随便叫了,大家知道是啥就好)。
棍簪和U簪的棍面一般比较细,在一些小巧或日常饰品上最常见。一般要是做的头饰比较华丽,比较大只,也用这两个就会有头重脚轻的不协调感,所以这个时候,就会用一些别的替代,常用的替代——筷子,扇子,木板,纸板,PVC,EVA之类的东西做成的簪体
1。筷子——筷子是最常见,最好用也是最方便的,而且上色容易。一般来说要是想在筷子加上金属片,个人意见最好再用铁丝或者透明细线固定下,因为上了色后的筷子,不是很容易用胶固定的。
2。扇子——也是最常见的,很多人就会用到扇子片,简单方便又便宜,上色也容易,一般用扇片有扇子里面和扇子壳两种,扇子壳比较厚,比较有质感,但是一把扇子只有两个壳,扇子片比较轻薄,但数量多,在使用的时候可以看个人喜好,一般如果需要吊坠的不是很多,那用扇子片就成。
3。木板——这玩意,曾经做到我崩溃,在没有专业工具什么的情况下还是别用了,磨边,打光什么的都很麻烦。
4。PVC——这个就不解释了,大家都熟悉。
5。EVA——这个就不解释了,大家都熟悉,too。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