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玉经

古玉的玉经,第1张

第一章

玉者,石之美也。至美,唯和田玉。玉不琢不成器,玉乃自然之造化,工乃人文之精华,工玉结合,谓之玉器。器有大小美丑之分,亦有巫神王民之别。八千年浩瀚历史,九万里广阔天地,华夏子孙,千秋万代,无不与玉息息相关,故有“玉魂”之说也。

第二章

玉有灵性,非附会也。玉质温润,触之如婴儿肌肤,瞬间引起人的共鸣;玉色和畅,观之如静雅美人,顿时令人血脉喷张;玉声悦耳,听之如天籁之音,立即让你浑身舒畅。此等天赐神物,与人竟是如此和谐合拍,能不让人在把玩之余概叹其通灵神授矣。

第三章

玉为王,白玉为皇,反映的是人性贪婪。玉生自然,本无王民之别。之所以为王所用,是因为王权至上,凡有稀罕之物,皆独揽享用。又因玉石资源匮乏,采之不易,雕琢亦难,成器成本之高,非凡夫俗子所能承受,故上古玉器皆为王器,是物权支配之结果也。

第四章

人道“玉有文化之分”,实则本末倒置。玉乃自然神物,唯有种类之别,岂能知晓文化。故文化乃人附加其上,玉成了人类文化之载体。人是主动附加,玉是被动接受。故所谓“玉文化”,其实与玉无关。文化是人类的,玉是自然的,玉文化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偶合,而不是自然对人类文明的反映。

第五章

玉选人,实属偶然;人选玉,则为必然。人生于世,孤独至极。茫茫宇宙,独我人类生于地球,无奈之下,只得与自然为友。名为和谐相处,实则为自己寻找慰藉。故玉与人结缘乃人类情感之需而非玉所求也。

第六章

玉用于巫,是对神的敬畏;玉用于王,是王权*威的结果。古人刻符求神,后人谓巫玉;古人赋型于礼,后人谓礼玉。可见,玉的称谓因用途而变也。

第七章

知荣辱而后做人,知好坏而后玩玉。古玉收藏不以数量论高低,唯求精品至上。何谓精品?质好精品乎?沁好精品乎?型好精品乎?工好精品乎?题材好精品乎?诚然,居其一可为精品。但能在精品之上,求稀,求美,能破历史记录,能填历史空白,此等稀罕之物虽一件足敌万件也。

第八章

古玉市场,满目疮痍。醒者笑醉者,醉者笑醒者,醒醉各自乐,黑白共乾坤。何时醉者醒?何时黑白分?但原有其时,玉界放光明。

第九章

网络论玉,始于汉龙,玉界高人多出其中也;其后雅昌,兴盛一时,因管理者缺乏胸襟气度,目光短浅,终至破落;如今,盛世人气尚可,但以逐利为重,古玉知识难以普及,久而久之,势必以讹传讹,新人入正道者寥寥矣。

第十章

天使与魔鬼仅一步之遥,古玉辩真假唯眼力而已。眼力不到者,以真为假,以假为真,乃是常事。本来也无可厚非,怕只怕眼力不济却不自知。眼力差者往往草木皆兵,唯以自己的认知范围看世界,诸不知世界何其大矣。

第十一章

美玉养人不无道理,悦目、悦心、悦耳、悦肤,悦神,五悦齐至,音乐可比乎?舞蹈可比乎?珍肴美味可比乎?或短暂可比,然能持久乎?

第十二章

自古崇尚白玉未可信也。以公元纪年为限,前三千年白玉甚少,后两千年白玉占比亦无优势。今人喜白玉,曰“白玉为皇”,实属附会也。

第十三章

古玉市场,青海玉仿古泛滥,鱼目混珠之作多矣。商周以降,有白玉“表如青海,质乃和田”,今已不见新出,概已绝矣。故见状如青海玉者,需细心分辨,不可因噎废食,否则会将真品当仿品也。

第十四章

灾至,玉碎人全,迷信也。即便如此,也属巧合。玉能辟邪,实则与暗示有关。正向暗示,不逊良药。人活一口气,地活一张皮,所谓“气”,除却活命之气外,更重要的是正直、进取、勇往直前之“正气”。美玉就是“人活一口气”的助氧剂。

第十五章

欲得美玉,先修自身。若无御玉之德,纵有美玉经手,也无缘得之。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美玉择德而居也。

第十六章

人若无德,必无美玉。即使借他人之眼强留美玉,也只能哗众取宠,不能得其灵魂而受益。

第十七章

古人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乃通灵之物,得之,养之,爱之、信之,久而久之,玉因人而润泽,人因玉而忠厚。人玉合一,相得益彰。回首细想,方明白她在精心呵护你的心灵,默默感化你的人格,此时,你才觉得终身离不开她了。

第十八章

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人玉合一,相爱相依。到此境界,纵有山珍海味不足以迷醉,纵有仙丹妙药不足以艳羡。此时,你会感叹,人生得一美玉足矣。

第十九章

古玉天生贵族血统。玩古玉你在感叹“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余,你已不知不觉间和这些王公贵族平起平坐。不仅如此,这些王公贵族之玩物,通过时光隧道出现在你的面前时,又多了上天赐予的一份厚礼—美丽的沁色。此时的你,岂能是王公贵族可比。

第二十章

古玉可护身、辟邪、延年益寿,并非迷信,实乃良性互动之结果也。人将愿望、图腾、吉祥图案赋型或刻图于玉,其伴随人左右时,良好的暗示作用起到安神、定心、镇静等作用,加之“古玉显灵”的传说,使这种作用得到有效放大。心定则少祸,神定则安康、镇静则诸事顺遂。

第二十一章

古人治玉善于用线,尤以商周见长;至春秋一变,至东汉又一变也。战汉虽历期间,却风格突变,改重线而重型。汉末型线并重,线条细且流畅,谓游丝描。其后千余年,线条已不占主导地位。

第二十二章

玉器的演变,简言之,一为工变,一为形变。工变的背后是经济基础,形变的背后是上层建筑。工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映,形变则是统治者的意志要求和社会意识的自然流露。或为巫,或为礼,或为炫耀,或为实用,玉器承载了厚重的文化要素和时人审美观念。

第二十三章

知玉乎?知和田玉乎?知商周战汉用何玉乎?知今人伪古玉之用料乎?不知,何以玩?何以藏?何以知真假?感觉乎?经验乎唯心之最也。以此可论玉乎?可教人乎?可以专家自居乎?

第二十四章

今人势利,以玉质论取舍,实乃目光短浅也。若古玉唯和田是取,则战汉以前十之七八将被遗弃;若和田唯白玉是取,又去古玉总数十之七八也。故古玉收藏首重玉材论愧对祖宗,有罪于子孙也。是以祖宗遗产,一珠一管不可弃也。

第二十五章

学玉如悟道,不在道本身,而在道之外也。故教你学工,小技也;教你认玉,小技也;教你辨识古玉之表象,小技也。技本有高低,若悟性不够,则学成难也。所谓悟性,即为道也,先知道而后学技,易成正果也。

第二十六章

只道是皇家工艺,殊不知天壤之别。同为汉玉,曾侯乙玉用料之精,工艺难度之大,盖天下莫能比也;南越王玉艺术水准之高,天下瞩目;中山国的玉座屏,瑰丽神奇,到了极点。可见,王室用玉并非皇家玉工统一制作,而是王侯割据自成一体。

第二十七章

古人是天生的艺术大师。红山玉器的抽象手法让人叹为观止,殷墟玉器的剪影工艺令人称奇;及至战汉,龙飞凤舞,张扬霸气,又将古人具象与抽象的艺术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十八章

春水乎?秋山乎?美景乎?非也。猎杀场面让人触目心惊。猎者,鹰鹘也,辽金元人宠爱之物;被猎者,天鹅、麋鹿也,汉人吉祥使者。以鹰鹘逐杀麋鹿天鹅赋型于玉者,实乃暗喻“以小博大”、“逐鹿中原”之政治意图也。

第二十九章

玉之发现,源自于对美的感知与认识;玉器之产生,源自于对美的创造与再现。美是贯穿玉器发展史的主线。故玉器收藏,首先需要关注的是美,需要理解的是美。理解了美就理解了古人,理解了那段历史。

第三十章

古玉有七美,精光内蕴之美,肌肤相亲之美,吉祥寓意之美,盘变通灵之美,材坚沁变之美、工巧型致之美,稀有奇特之美。古玉有四可四不可,可遇而不可求,可亲而不可辱,可读而不可问,可市而不可欺。概玉缘玉德之所故也。

第三十一章

玉有千百种,工有千百种,型有千百种,纹有千百种,沁有千百种,千百种组合,无数种结果,辨之何易?概“神仙难断寸玉”之所故也。固然如此,尚有规律可循。最难者乃在于人也,人有千百种,素质各不同,面对古玉之千百种组合,得真谛者能有几人矣。

第三十二章

变者,人之感觉也;不变,古玉之真赝。感觉源自认知,认知愈深愈近真实。主观认知乃是表象,客观认知才是本质。今人玩玉多求主观认知,诸不知其害大矣。故以客观认知为尺度衡己所藏,方得真谛也。

第三十三章

古玉藏家乎?古玉鉴定家乎?古玉理论家乎?何以衡之?头衔乎?专家认可乎?百姓认可乎?非也。认可者,古玉也。无论其多大头衔,无论其名声多大,倘若所藏所玩多为赝品或真赝不分,其头衔何用?其名声何用?或可忽悠一时,终将在历史中成为笑料。正所谓“人鉴玉三分准,玉鉴人百分百”也。

第三十四章

可罪己,亦可罪人,但不可罪玉。罪玉者,有违玉德也。今有三类人,大罪于玉,吾辈当口诛笔伐之。一类身居玉界要职,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者;一类打着专家学者旗号,替伪古玉摇旗呐喊者;一类神通广大,头衔颇多,以古玉赝品忽悠天下者。此三类人皆玉界狂魔。有其在,玉界难分黑白矣。

第三十五章

古玉鉴定,不可以料断,不可以工断,不可以沁断,不可以纹断,不可以型断。型料工沁纹,需综合考虑。即便如此,尚需三思。固然玉非因人而异,实乃人之鉴玉水平有别也。

第三十六章

古玉鉴定,不可以武断,不可以臆断,不可以故事断,不可以一眼断,不可以不上手断,盖古玉之状态千差万别,世人能识之挂一漏万也。武断势必犯错,臆断则无根据,故事断实在荒唐,一眼断非玉圣不可为也,不上手断仅可参考而已。

第三十七章

古玉鉴定,需用美学之眼光,哲学之态度,政治经济学之观点;需知历史之脉络,地理之概念,人文发展之背景。知古通今,博学多才,方才游刃有余。最主要的一点,需有玉之美德,方能得之,识之。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玉互赏,共性之所同也。

第三十八章

古玉鉴定,须以虔诚之心,敏锐之目,兼听之耳,慎言之口,辩证之思维,方能为之。心不诚则目虚,目不锐则脑浑,不兼听则将黑白颠倒,不慎言则可能断真为假、断假为真。其中,最重要的是辨证思维,不能辩证,则如坐井观天。总是把没有见过的,或是出土古玉没有的统而否之。诸不知,即便是出土古玉也是花样百出、不断翻新也。

第三十九章

古玉鉴定,须有好玉之德,薄财之心,通古之才,容人之量。不好玉则神不聚,不薄财则心不宁,不通古则无鉴玉之识,不容人则意乱情迷。故古玉乃至洁圣物,来不得半点邪念。今有所谓专家,左手点钱,右手看玉,欲开证书,动辄千元,其德何在?其心何宁?其才未必通古,其量怎堪容人?斯如是,何谓专家哉?!

第四十章

人玩玉乎 玉玩人乎?人玩人乎?诚然,今日玉界兼而有之。得真,识真,玩真,谓“人玩玉”;得赝品,以为真,玩之,谓“玉玩人”;不识玉,以专家自居,误人子弟者;或识玉而恶意忽悠,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者则是“人玩人”也。其何之类,凡涉玉者,皆当时时自省也。

第四十一章

玉为玩物,毋庸讳言。但玩法各异,或以珍宝藏之,或以其美饰之,或用于生财而市之,此三类人皆不足道。惟有一种人最可贵,乃爱玉如妻,相濡以沫者,盖以玉育德,因玉而雅,玉贵人生之故也。

第四十二章

玩玉,需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入乎其中,方能爱之;出乎其外,方能观之。今有同好,玉藏洋洋大观,颇有天下舍我其谁之气势。初观之,震撼;再观之,尤为震撼;三观四观之后,哦声释然,原来是药啊。故古玉玩家须当警醒,良玉不可多得,多得必先多思,多思或可幡然有悟也。

第四十三章

玉有真伪,德有正邪。真玉正德,伪玉邪德。吾辈当至尚正德,方不违玉人之志也。倘以德真玉之诚德伪玉,其德正乎?其品正乎?其行将混淆是非,固然博人一时之欢,然将己置于似品非品,似德非德之境地也。

第四十四章

论坛纷争,皆为利益故。多以私利,建小圈,忘大义,全然不顾玉德,指真为假,颠倒黑白。凡入我圈中者,珉石皆是美玉;凡格格不入者,美玉亦是垃圾。故常见论坛如菜市,人声鼎沸,鸡飞狗跳,名为论玉,实则争利。固然不能一概而论,亦不能因此而罢黜论坛。论坛之风格与掌门之德性有关也。倘若在此学玉,不能仅用眼学,更以脑学为重。

第四十五章

古玉界混乱,源自官方。本当最具公信力之专家团体,多为私利而行为不检,四处鉴定而不能固守职业道德,信口胡言,信手胡写。当百姓意识被愚弄之时,公信力瞬间坍塌。于是乎,各路妖魔鬼怪打着“研究机构”、“大学教授”、“考古研究所”等各种旗号招摇撞骗,且多是“南郭先生”,致本来已经混乱之古玉界更加混乱。好在觉醒者越来越多,这当是古玉界未来之希望

第四十六章

玉人当日作三省,吾痴乎?日作三问,吾邪乎?痴者不识玉犹可救,倘若不自识,亦不识人,并因此而自误或者误人者,最可惧也。今日玉界,此类人何其多哉!邪者,识玉则洋装不知,识人则故意糊涂,或因事不关己,或有不良居心,或顾忌颜面关系,一幅阿哈面孔,虽无蛇蝎心肠,则已是古玉罪人矣。

第四十七章

古玉难辨,尚有法可辨;人心不一,乃大患也。今日玉界混乱,非无鉴玉之妙法,实乃掌握话语权之官方不作为。作为者,当以去伪存真为要旨,精确制定纲领性文件,把握舆论导向,统一思想,步调一致,珍惜祖宗留下之任何遗产,哪怕是一珠一管。而后,分领域,分等级,探讨之,研究之,方能繁而不乱,有效推进。

第四十八章

井底之蛙谓飞鸟曰:天何其小,尔能飞乎?鸟谓蛙曰:不知天之大,乃尔坐井观天之故也。玉人亦是如此,若无飞鸟之志,若无飞鸟之技,怎知天之大?怎知飞之乐?故如井蛙者,切莫以已所见而妄言对错。对错不在你我,而在乎眼界,在乎心胸。孰对孰错?问别人,何不先问自己矣?!

第四十九章

赝品者,物之废品,骗之诱饵,道德沦丧之工具也。今日玉界掌话语权者,竟有“古玉不打假”、“过百年也是古董”、“带动社会产业”之言论。诸不知,其言谬之极,其位愧之极,其害危之极。赝品泛滥之后果,乃是对社会资源之浪费,收藏者智慧之侮辱,祖宗遗产之亵渎,亦是对子孙后代之犯罪矣。

第五十章

玉人多以“众人皆醉我独醒”自慰。诸不知,此语亦多是醉者所言。孔子可谓圣人,尚有不醒之处,况我等凡夫俗子乎?故古玉玩家当时时警醒,而非独醒。警醒则有谦逊之心,求证之心,否我之心;独醒则有孤傲之心,固执之心,自以为是之心。二者虽仅有一字之别,其结果则迥然不同矣。

第五十一章

正德不兴,邪德生矣!正德不争,邪德兴矣!因正德居要位者,熟视而无睹,致邪德居要位者,兴风又作浪。正德之空间,因力之单薄而狭小,因争之不力而萎缩,致邪德气焰之嚣张,成历史之最之“辉煌”。固然如此,亦不可惧。因邪不胜正,乃不破之真理。故正德之发扬光大,当指日可期也。

第五十二章

玉者,石之美也;石之美者,未必是玉。玉之概念,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从古至今,尚未有公认之定义。玉之初,概念笼统,未予细分,凡石之美者,皆为玉也;而后,见多识广,始分其类。今已难究其源,故不必苛求定论。余以为,古玉者,当不分产地,除如玛瑙、水晶、绿松石等有明确定义者,皆为玉也。

第五十三章

新玉之魅,在其美,在其坚,在其温润,在其可琢可磨,在其可雕可刻。古玉之魅,拥新玉之所有,拥新玉之所无。所无者,数量之稀有也,历史信息之厚重也,文化要素之遗留也,美丽沁色之多变也。故古玉玩家,可与古人对话,可与天地沟通,其精神之富有,其胸怀之博大,非常人所能比也。

第五十四章

古玉之魅,魅在其“味”。时间愈久,玩味愈浓。就古玉分期而言,明清逊于中古,中古又逊于高古。明清玉,寡淡如水,铜臭十足;中古玉,品之有味,玩之有兴,藏之则会因玉而贵;高古玉,则如皇家公主,身份贵不可言,得之靠奇缘,品之如读史书经典,伴之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第五十五章

古玉之魅,魅在其魂,魅在其魄。其型,其工,其质,其沁,其饰,成其外表,涵其精魂。可读,可品。其五德之要义,六器之圣礼,祈福之图腾,成其气魄。潜移人之恶德而向好,默化人之邪念而向善。佩之,如有师教,如有佛佑。盖世间万物能有古玉之德者少矣!

第五十六章

古人之“首德次符”乃就新玉而言。今人借古人之言,论古玉收藏,岂非荒唐哉?今之古玉,虽为古之新玉,然经岁月沧桑之变,已全然不同。其德之涵,符之义,已与古人之本意相去甚远矣!切不可信手拈来,奉为真理。古玉之德,增历史信息;古玉之符,增岁月见证。二者意义已超玉之本身。故论古玉,不可枉论德浮之首次。

第五十七章

知其真而后读之;知其美而后赏之;知其性而后护之;知其德而后品之。读其真,辨识得以提高;赏其美,情操得以陶冶;护其性方知责任重大;品其德,乃使人生境界得以升华。故古玉收藏当以此为要义也。

第五十八章

玉在人手,玉是过客;人在玉河,人是过客。过客之玉毁于人手,乃玉之不幸;过客之人毁过客之玉,则为千古罪人。古玉不惜永恒之身与尔相遇,本是千古奇缘,非人人尽享也。若能珍惜之,欣赏之,定会得益于玉,德贵人生;若漠视之,毁灭之,虽是无心,亦将平添无可救赎之罪过矣!

第五十九章

古玉之缘,缘在于遇,缘在于盘,缘在于思,缘在于爱,缘在于痴。遇、盘、思、爱、痴,循序渐进,次第而深厚。遇之,乃修之缘;盘之,乃体之缘;思之,乃智之缘;爱之,乃情之缘;痴之,乃德之缘。古玉之魂,当以德先。因玉而德,乃古玉收藏之最高境界也。

第六十章

辑要点太难,取共性不易,乃古玉难辨之主因。而要点、共性之把握,非具一定功力者不可为也。尤其是以料断玉,荒谬至极。时下玉人常以“青海玉”说事,诸不知古玉中类青海玉者多矣!故鉴别古玉无捷径可走,须对型、料、工、沁、纹深入研究,综合把握,方可定论。

第六十一章

宣其难,方有高技现;宣其难,方有玉痴出;宣其难,方能以诚待玉;宣其难,方能谨语慎言;宣其难,方能不没古玉真品;宣其难,方能让天下古玉赝品无所遁形。辨古玉之难,不在其道,不在其技,在乎心性之间也。人心不沽,好财忘义,焉能诚矣,焉能痴矣,焉能辨其真赝矣!

第六十二章

器出于心,“自然”得也;匠心独运,“美器”出也。为牟暴利而仿古,其心必歪,其念必邪,其所出之器,尽管刻意模仿,终究型呆工滞,缺乏自然之美。故古玉赝品,能仿真品之型,却不能得其灵魂;能仿真品工艺,却不能得其神韵。盖因心术不正之所故矣。

第六十三章

欲得真玉,须自爱始。爱则能诚,诚则能知,知则能遇。此乃世人常言之缘分也。缘来时,切莫以利当头。利欲熏心,则意乱情迷。纵有遇之缘,若无大诚之心,则有过手而不得之失矣!

第六十四章

古玉之沁,神秘莫测。刘大同之《古玉辩》,历数沁色种类,实属徒劳。尔能想到者必有,更有诸多沁色,出人意料,幻化无穷,非言语所能尽述也。受沁之原,一类如同染布,外物之色渗入玉体,致玉色有变;一类如同瓜熟变色,初始浅薄,日久深厚,色变种类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盖为内外之因相互作用之故也。

第六十五章

“有沁必有沁门”一说,实乃讹传。此说流行,易使好古者误入歧途。以沁门辨古玉,当下赝品合章法者甚多,而古玉真品循沁门而沁者相对少数。古玉之沁,并非皆是“物理现象”,焉能以“沁门说 ”统而概之。或有作伪者宣扬此说,混淆视听,以行欺骗之实,故不可不防也。

第六十六章

古玉之美,贵在有沁。沁乃自然之恩赐,亦是岁月之见证。浅薄深厚之间,总是让人意外连连;浓凝淡匀之下,又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恩怨。玩古不玩沁,犹如雨过天晴无彩虹,虽给人以清新,却少了绚丽与惊喜。切莫以沁玉为病玉,无沁才真正地恼人。

第六十七章

古玉受沁之过程,乃动态发展之过程。环境、温度、湿度、外围物质无不因时而变。百年,五百年,一千年,虽玉不位移,受沁状态却截然不同。刘大同之《古玉辨》以及当今玉界观点,无不局限于静态。动态过程以静态观之,必然会生许多谬误。譬如,石灰沁,可致**,可致肉色,可致红色,可致褐色,可致黑色,亦可使诸色汇集,盖与时间长短、玉器密度高低、玉器阴阳各面小环境有关,而今世人仅知“孩儿面”而已!

第六十八章

沁生色,色生光,光生气,气生神。古玉之沁,集自然之灵气,借时光之酝酿,自然而生,光气活现,神韵非常。凡古玉真品,可无沁色之表象,但不可无光气神之灵魂要素。今人可仿型料工纹,但难仿其沁;能仿其沁,却不能与光气神达到统一。故古玉鉴定,能看型料工纹者乃是初学;能看沁色者可谓高手;能将光气神烂熟于心者方为高人也。

第六十九章

黑漆古未必是水银沁。水银无色而有毒,遇人骨可致黑色,乃中毒之表现。水银之于玉器,未必能融,未必能通,未必亦如人骨中毒而变色。古墓葬用水银者多,而黑漆古却难见其例,岂不怪哉?古人所言,虽有其据,盖以人骨变黑而推之,故言黑漆古即为水银沁需待考证也。

第七十章

古玉鉴定之技法,不可尽宣之。宣之,即有人仿;人仿之,此技法已无大用矣。凡玩古玉不得其法者,皆以人人尽知之技法为用,自然亦易为他人刀下之鱼肉,任人宰割却浑然不知。若将古玉鉴定之技法分为二十二条,公用占十条,能熟者,入门者也;私密占六条,能用者,高手也;绝密占六条,能知者,高人也。

第七十一章

出身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心胸,心胸决定气度。古玉收藏群体大多出身寒微。名为收藏,实则为营生谋计。买卖之间仅以薄利多销着眼,此乃明清古玉盛行之主因。而对古玉精品、美品却不敢问津。即使偶遇,也不敢相信,致使古玉之路越走越窄。故欲出此困境,需要的是眼界、心胸、气度,除此别无良策。

第七十二章

官不以民为然,民不以官为信。官民隔阂乃古玉处境尴尬之根本。官方以己所见为正统,漠视天下苍生,底气源自其对核心资源的拥有与掌控;而民不服官,乃在于官方观点陈旧,实践能力低浅,贻笑大方之事屡屡频现。官爱玉乎?非也,所爱乃名利也;民爱玉乎,然也,所恨者乃在于亲睹无数先民遗物得不到有效保护。官无愧乎?官无改乎?如是,则为古玉之殇矣!

第七十三章

古玉面前,若言贵贱,当贵在有知,贵在有识,贵在有诚,贵在有爱,贵在求真务实,贵在因玉而德;而非贵在有权,贵在有势,贵在有钱,贵在享有资源而不用,贵在浪得虚名而不爱。唯知真说假,知假说真,忽悠天下者,至贱也。

第七十四章

古玉乃具灵性之圣物,人玉相通,非因最爱而得真谛。与人相融者,趣味相投也;与玉相通,需历练自身,具五德,方能心有灵犀。自谓最爱者,若无一德,终将徒耗心智财力而置身门外。置身门外者,不识真玉,或可蒙蔽一时;不识真人,虽长命百岁,则无缘入门矣!

第七十五章

初学学技,中学学道,大学悟道。不知技,无以学道;不知道无以悟道。学技者不知道之用而笑道;学道者方知技之用唯皮毛而已;学道者不知悟道之艰辛,及至悟道时方知悟道之苦旅。学技者大骂学道乃骗局,学道者方知被骗多是学技不精者。及至悟道,已无人能骗,更无心骗人,盖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

第七十六章

玉之道,非常道,发乎自然,存乎内心,现于德操,形于玩玉之人。故道有深浅,德有正邪,修行造化,因人而异,不可强求其类,唯顺其自然而已。然道可修,德可养。若以正道而进,必能育人正德。正德所至,方能宠辱不惊,从容淡定,少了愤世嫉俗,换得了淡雅人生。其得,胜于名,胜于利,何乐而不为也。

第七十七章

古玉盘变之过程,犹如与古人对话,与岁月交流。盘磨之间,忽见凤凰涅磐,焕发迷人风采;对视之下,恰似千百年前之美人复活转世,粲然一笑,华丽转身。那一刻,可谓是魂荡九州,心如电击。此乃古玉报恩之举,亦是人世间万物无法替代之享受。是天地恩赐,人间大福,唯尔独享,何其幸哉!

第七十八章

古玉乃万宝之首,非钻石、翡翠、红蓝宝石可比矣!若论其稀,古玉可比之;若论其美,古玉可比之;而古玉之内涵,古玉之灵性则远胜其上。世人不敢追捧,盖因法度拘泥;世人不识其尊贵,盖因宣传不足,认知错位。而“李鬼”多于“李逵”之现实,更让人敬而远之。然古玉之出路虽漫漫而非遥遥无期,世人趋之若婺之日已不远也。

第七十九章

旷世之中,唯古玉空灵奇幻。虽不见车马舟楫,却听得古人喧嚣;虽不着只字片语,却读得祖辈心音。把玩摩挲之下,犹如静雅美人在与你喃喃细语,纵有哀愁劳顿,也在一瞬间消失殆尽。品读留连之间,恰似佛传经典,虽不能尽解禅意,却早已物我两忘,感激涕零。盛衰荣枯,万象变迁,只一块古玉,便将古人之遭遇,沧桑之巨变,展现在今人面前。感慨由此生,萦怀如流云,令人欲罢却不能。

第八十章

汉人崇蝉,世人不解其意。或喻高洁,或喻再生。仔细想来,人生与苦蝉无异。生于北土,蜕于南枝,四处飘零,不能自持。生来攀高枝,逝去伴糟泥。纵有万树繁花,到头来属于自己的只是一杯黄土。人生与蝉何相似,黄泉路上相怜迟。因恨口中含,盖悔醒悟迟。

第八十一章

古玉圣洁。厄则不改其志,辱则不变其德。因凡而圣,因圣而凡,和光同尘,与俗俱化。虽无佛之相,却有佛之德。于无声处彰君子之德,移小人之恶;于有形处显祖辈之贤能,化忘本之罪责。救赎苍生,教化国民。古玉之功,可谓大矣!

  色质是玉的自然属性。一块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那么这时对于这些古时的玉应该如何鉴别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玉鉴别真伪的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古玉鉴别真伪的技巧

一、工艺痕迹鉴定

古玉工艺就是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而且,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出现硼碴。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

二、氧化鉴定

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二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出土古玉。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区域性或全部,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

火烧仿氧化古玉,表面通常为薄薄的一层呈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非常薄,任何部位皆有一致的深度,而自然氧化深度则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值得我们注意。而且伪造鸡骨白的白斑点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凹陷形。此种鉴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腐蚀鉴定

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的腐蚀现象。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适用范围:受腐蚀的出土古玉;其特点通常是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料加工成伪古玉,这种古玉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加工痕迹处无氧化,缺乏腐蚀自然普遍性。

四、凝结物鉴定

凝结物鉴定也称包浆鉴定,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牙签,观察不同位置;用牙签刮划附着物;适用范围:没清洗的出土古玉;

出土品的包浆有一种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上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五、气味鉴定

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

鉴定方法:溼水,可用水点溼玉器,可嗅出气味;适用范围:出土古玉。

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六、沁色鉴定

沁色是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产生的颜色变化。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区域性或内部产生的颜色。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适用范围:出土受沁玉器;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区域性沁,特点是沁色较多,镭射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镭射伪造沁色的,但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七、化学鉴定

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石灰、火及其它方法烧制呈白化现象的伪古玉,目前主要应用食醋和二是丙酮两种化学物品进行鉴定。

鉴定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区域性烧煮,丙酮刷洗;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先把醋烧开,把伪古玉区域性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可清洗掉白色粉末,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质,真假立断,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丙酮主要是针对用胶及颜料一类物质调成的白浆涂刷在玉器表面,利用丙酮区域性刷洗,即可洗掉白浆,真伪立断。如是真古玉的鸡骨白现象,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洗不出白浆的。此种化学方法请慎用,即使真旧古玉,也千万不可长时间浸煮在酸性化学试剂里,因为任何玉石长期在酸性溶液腐蚀下都会受到破坏的。

八、艺术水平鉴定

玉器制作工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有时技术达到了,艺术却达不到,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

鉴定方法:人眼观察,与真器对比研究;适用范围:一切具有艺术性玉器;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

古玉的断代常识

红山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年左右,距今已6000多年左右。1971年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入土5000多年,全身黑漆古成块如黑石,全身受石灰沁已变相,全身糟朽土吃不定,区域性带褐色土斑,不见质地,透过强光也不可能见质地。

良渚文化时期——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250年左右,距今已400多年。从良渚文化时期的

玉琮,由于在土中受的色沁不同,所以良渚玉琮有不同的生坑情况。早期玉琮受土沁质如**玉石、略带红土斑;中期玉琮受石灰沁全身变相,糟朽较少,不见质地。

三代古玉——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21年,距今已二三千年。三代古玉粗看如石头,细审如玉石,全身土吃土斑比例大,有的浑身石灰沁、浑身黑滦古。

秦汉古玉——公元前221年——200年,至今二千年左右。秦汉古玉远看如玉石,近看有玉性,玉身有土吃比例小,全身有土斑比例大,有的是满斑。全身或区域性黑漆古。

两晋六朝古玉>——距今1800年左右

出土古玉已有玉相,有土吃土斑,也有少量玉皮出土,大部分有玉皮之古玉,在玉皮处有开裂,全身或区域性有较薄黑漆古。

隋唐古玉——距今1000多年。

出土古玉一看便知是玉,无满斑,区域性有土锈土魔,区域性有较薄黑漆古。

宋代古玉——距今只有1000,玉体上只有少量土斑和黑漆古。

明代古玉——距今五百多年,玉就是入土后出土已无多大变化。

古玉保养的技巧

一、禁油,许多玩家常常会用油抹在玉石表面,认为这样可以使古玉质地更为温润,面油、发油以及人体分泌的油脂,深深被认为对玉石保养极为有利,其实不然。这些油脂反而会阻碍古玉的光泽透出来,反而不够温润鲜亮。事实上,古玉在盘玩一段时间之后,都是清洁去油,退油保养,以使其温润。

二、禁腥,古玉石对于腥味、咸味等等比较敏感,玉质也容易受到损害。

三、禁污秽,玉石在盘玩过程,暴露于空气之中或人体分泌物,都可能致使古玉土门闭塞,让其不能“呼吸”,时间久了,也会影响玉质。

四、怕跌,玉石硬度有限,在剧烈的撞击时容易直接破碎或者出现绺裂,影响其结构的缜密性、完整性。

五、怕火,古玉与火接近时,容易导致颜色褪去。

六、怕冰,古玉石既怕冰也怕水,一方面冰会影响玉石的致密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颜色变暗淡。

七、怕姜,古玉怕姜,很多以为姜可除臭除腥,但实际情况是,姜水会让古玉起麻点,且颜色失去。

高古玉最简单的鉴定方法如下:

1、气味

高古玉的气味就是鉴别它的最简单方法之一。大部分的高古玉因为常年深埋在土里,会有着泥土特有的味道。这种味道带着一丝土腥味或者墓葬的气息,即便是清洗得干干净净,也无法将这种味道彻底消除。

2、沁色

沁色也是鉴别高古玉的简单方法之一。任何一种玉,只要被掩藏得够久,都会被沾染上另外一种颜色。这也是行家经常说的自然色变,就比如将一块玉埋进黄土之中,几十年上百年之后,这块玉就会有黄褐色的沁色产生。这种沁色颜色深浅不一,毫无规律,而且看起来极为自然。要是发现高古玉有一坨沁色,或者大范围均匀的沁色,说明是假的。

3、包浆

包浆也是鉴别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不是只有文玩手串才会有包浆产生,高古玉也是有包浆的。这是一种在高古玉表层形成的物质,这些物质中,既有一些腐烂的杂物,又有一些污垢,还会有一些矿物质的凝结物。这种包浆在多年里已经与高古玉融为一体了,很难被洗刷掉,而且有时候也不完整。要是一块高古玉的包浆异常漂亮干净,说明有猫腻。

从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王朝,至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220),历时400多年。汉代的历史经过西汉(前206~8)、新莽(9~25)与东汉(光武帝至献帝,25~220)三个阶段。从西汉开始,玉雕就进入一个“自我”的领域,除部分器物形制相同外,还大胆地创造出独特的雕琢风格。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汉代刀法,其刀法苍劲有力,粗犷流畅;其次是动物造型优美,转折有序,大有慑人魂魄之势,故又称之为“真浮雕”。 玉材和玉色:汉代玉器材质基本属于透闪石软玉,其中新疆和田玉和玛纳斯玉占很大比重。和田玉中又多见水料中的籽玉、羊脂玉。其他玉石有玛瑙、水晶、滑石、琥珀、绿松石等。玉材颜色有白玉、青玉、黄玉、绿玉、褐玉等,还有一部分玉器是用蛇纹石玉制造的。造型:汉代玉器器物造型可分为几何形和人物动物形两大类。几何形有璧、环、珠、管、圭、戈、琮、璋等;人物动物形有舞人佩、凤形佩、龙凤佩、螭纹佩、玉猪、玉蝉、玉马、玉熊等。

纹饰: 汉代玉器纹饰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几何纹,另一类是动物纹。汉代玉器上的几何纹以涡纹、谷纹和蒲纹最为常见。谷纹和蒲纹主要是刻在玉璧上。涡纹和卷云纹有的可能是由蟠虺纹发展而来的。动物纹又可分为写实和图案化两种。汉中期的玉器特色比较明显,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别是这时期的动物形态的圆雕作品、丧葬玉、佩饰玉大量流行。汉代玉器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影响在汉玉中是根深蒂固的。汉早期的玉器同战国晚期的玉器如果不是出自墓葬玉之中,是很难判断其是战国还是汉,只有出自战国的墓葬才能明确其真实身份,即使是出自汉的墓葬,也有战国晚期器物的可能。汉中期的玉器特色比较明显,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别是这时期的动物形态的圆雕作品、丧葬玉、佩饰玉大量流行。汉代的玉雕动物多为圆雕动物,动物的造型一改抽象的图案为并非全貌的写实图案,非常生动优美,幻想与写实;绘画与文字;外来的影响与中土文化的融合,一切都是两个极端的调和,同时并进。用写实的方法刻划出动物充沛的生命力和动物生动的神态,用自然主义的表现风格体现出特征化的精神刻画,而并非是靠玉器本身品貌的逼真写实。战国时期的谷纹转化为汉时期的乳钉纹,玉璧出现了多层分区,浮雕螭纹更为挺拔,都是站立形态。牛的刻画只是以结实憨厚为特征;狗的刻画是表现其忠实俏皮的一面;龟的刻画则表现出其铠甲的坚实感。在汉代的玉器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应属于圆雕和高浮雕的陈设艺术品,往往这类作品玉质极好,琢磨精细,造型优美,在中国的玉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丧葬玉则是汉玉器中较有特色的品种,主要有九窍玉、握豚、玉衣、棺璧,其完善、齐全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作为装饰玉类型的玉蝉、冈卯、司南佩、翁仲都是表达当时的人们向往祥和、太平的美好愿望。汉玉的雕琢技法中,有的雕工是明显的“汉八刀”。“汉八刀”的刻法是起脚浅落脚深,线条简练明快,干净利索,棱角线分叉,表现方法对称,形似神往。汉代的玉蝉就是“汉八刀”的典型作品。西汉的蝉翼是伸展形的二边分开,顶端非常尖,扎手的;而东汉的蝉翼是并在一起不分的,顶端圆浑不扎手的。汉代的组佩由于儒家思想的流行,佩玉成为象征身份和品德的“德佩”,而多用腰带的玉印和玉刚卯,仅是佩戴的装饰品。玉印比较流行,都是刻有文字,无论是隶书还是篆书,大多方起方收,一气呵成,且转折自然,方中富圆,线条笔画同战国有明显的区别,不再是中间粗两头尖的“柳叶形”了。汉印在千百年来对后人的影响深远,清代印坛名师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事实上,汉印在形制与钮式上的多样,即字体的雕琢,章法的变化等方面已成为宗师,被历代雕刻家公认为唯一法门和楷模。刚卯是汉代人佩带在身,用以驱逐疫鬼之物,是柱形的,中空穿孔,四面都刻有辟邪的四字句,字体多为篆或隶书,文字均为阴线刻划,草率不很规整,卯面也无纹饰,后仿的刚卯刻的都数是楷书。司南佩因为佩带者都是有身份的士大夫,所以一般都是用价值很高的和阗玉料雕制而成。司南佩的造型很奇怪,顶上像把钥匙,中间穿孔,上下两截,下面有钮。翁仲也是汉代佩玉之一,既有装饰性,也有辟邪的作用,翁仲的形象源于秦时的一位阮姓的勇士,身高13丈(秦量),神勇非常,匈奴人闻风丧胆,称他为石将军。翁仲的纹饰很简单,几道线条表现出鼻、眼、耳,脸部很长,身着长袍,宽袖,两手插在宽袖之中,无手脚可见,有上下通天钻孔德,也有横腰穿孔的。在汉代的人物雕刻中,除了翁仲外,还有著名的东汉舞人。东汉舞人的造型一般是单面工,动态的舞人刻画其衣姿和舞姿都是顺一致方向的,如是相背的方向的话,那肯定是后仿的,舞人的衣饰上有很细的纹饰,舞人腰部显得很柔很美。汉代玉器有比较多的纹饰,特点是很多的玉璧出廓,谷璧、蒲璧的外边有加添螭龙、螭虎、卧蝉、雷云纹等装饰,而且比较成功。龙头是背对背的出廓较多,不是一头一尾相互追逐的,头尾相互追逐是后仿的。龙的尾部雕刻有很细的旋纹,像绳索纹。螭龙的头部是扁形的,龙身扭曲,尾巴是甩过来的。玉璧除了出廓的特点外,还出现了吉祥语,如“宜子孙”,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语言内涵的装饰内容,首现于东汉。高古玉的造型简单,拙朴,材料来源比较广泛,同时市场交易利润偏高,就使得自清代以来,高古玉仿品极多,高古玉埋于地下,几千年受地气的浸浊,熏蒸,变色变质,自有其辨识的特点:首先,从沁色来辨识。高古玉受沁变化的颜色比较丰富,有地火沁、血沁、水银沁、土沁、寿衣沁等,有的跟陪葬物也有关,其如果长期接触金银器、铜器、铁器,就会受沁变色,形成红、黄、蓝、白、青、绿、紫、褐、黑等不同的杂色外表。如果用现代化学的方法加工处理出来的沁色,易变色,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真品高古玉沁色自然渗入纹理内部;伪品高古玉沁色呆板,无渗透性,入色较浅,颜色刺目,不柔和,有人为作伪的痕迹,因其产生的是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其次,纹饰鉴定也是很重要的。真高古玉的纹饰,不论是蒲纹、谷纹,它们的平地、勾线、碾轧、镂空都是生动而又规整、洒脱的整型,所呈现出的是装束美的效果,不是现代人按葫芦画瓢仿制出来的。固然有的仿品几可乱真,但不会没有一点破绽可寻,有的把玉器上本是加工留下的痕迹改为对称的纹饰,有的形似但无神似,有的加工技艺特点不对。

  高古玉一般是指战国和汉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高古玉具有很大的价值,于是使得市面上多了很多造假分子对其进行造假,该怎么辨别真伪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高古玉的鉴别,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的鉴别

一、工艺痕迹鉴定

1工具、方法:用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

2适用范围: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古玉。

  3局限性:对腐蚀严重、脱皮、玉器钙化严重成粉状者不能鉴定。

谈古玉工艺,具体是指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棉、麻布轮砣等。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而机械孔壁则较规整,会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观察穿孔特点,是鉴定新石器玉器的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玉器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会出现硼碴。

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到粗细不匀、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的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的、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还有,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若使用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分析这种工艺的特点是鉴定古玉真伪的极其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鉴定方面起主导作用。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

2适用范围: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传世品,未受氧化古玉。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他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两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他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氧化情况较重时,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区域性或全部,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

要知道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可火烧假玉器却不这样。用火烧手法的仿氧化古玉,通常表面为薄薄的一层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层非常薄。自然氧化深度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类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值得注意。而且伪造鸡骨白的白斑点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凹陷形。运用此种鉴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做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腐蚀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

2适用范围:受腐蚀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没有腐蚀现象的古玉,传世品。

多数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都会有腐蚀的现象出现,特别是酸性土壤对玉器破坏较重,玉质较软的,氧化严重的玉器受腐蚀最重。其特点通常是出现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经化学变化而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而成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玉器,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料加工成伪古玉,这种伪古玉的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加工痕迹处无氧化现象。

四、凝结物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不同位置;牙签,用以刮划附着物。

2适用范围:未经清洗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长期在封闭环境储存的、清洗过重的伪古玉。

此法也称包浆鉴定。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对实物多年观察的经验得出判断。出土品的包浆有一种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熔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经过刷洗也仍然存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

现在流行一种把新玉用细铁丝缠住,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使红褐土锈固结在玉上以冒充古玉的作伪手段。但实则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会上出现,在玉器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是不可思议。

五、气味鉴定

1工具、方法:溼水。可用水点溼玉器,嗅其气味。

2适用范围:出土古玉。

3局限性:传世品,出土之后刷洗时间较长者。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因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品特有的气味。玉器的气味一般在新近出土时最为浓烈,要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的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出土早晚,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六、沁色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

2适用范围:出土受沁玉器。

3局限性:传世古玉或无沁古玉。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所产生的颜色变化,这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区域性或内部产生的颜色,实则是物理现象,是自然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放于黑漆器中则可能产生黑色沁,在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产生,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称作“满浸沁”,盘玩之后会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会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所以鉴定时当看到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区域性沁,特点是沁色较多,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在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有人用高科技手段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镭射伪造沁色,需知晓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这两种情况下亦可以无沁。

七、化学鉴定

1工具、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区域性烧煮,丙酮刷洗。

2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3局限性:无氧化现象古玉。

此种鉴定方法主要针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以及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用石灰、火及其他方法烧制呈白化现象的伪古玉,方法是先把醋烧开,将伪古玉区域性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清洗白色粉末,如果能清洗掉,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质,则真假立断。因为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针对在玉器表面涂刷的用胶及颜料一类物质调成的白浆,利用丙酮区域性刷洗,即可洗掉白浆。如是真古玉的鸡骨白,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洗不出白浆的。此种化学方法请慎用,也千万不可长时间将玉器浸煮在酸性化学试剂里,因为玉石在酸性溶液腐蚀下会受到破坏。

八、艺术水平鉴定

1工具、方法:肉眼观察,与真器对比研究。

2适用范围:一切具有艺术性的玉器。

3局限性:器型极为简单或严重腐蚀、残件。

艺术性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玉器都有鲜明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察。”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有时技术水平达到了,艺术水准却达不到。古代玉器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比如汉代玉人、玉马、玉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越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越容易鉴定。原因是仿制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

高古玉的禁忌

一忌油:“旧玉地涨未足,常粘油腻,则清光不能透出,故佩玉者,把玩日久,恐被油沁,脑油鼻油则尤甚,必须用滚水洗之,方能退油,盘者倘用鼻油摩擦,是爱之反不如毁之之愈也”。

二忌腥:“玉与腥物相接,即含腥味,且伤玉质”。平时可将古玉置于软囊盒中珍藏,一般温溼度条件即可,但应避免因气候变化过剧产生裂纹。如器物断裂,应用环氧基树脂或聚醋酸乙烯乳剂涂于其上黏结,缺失部分则可将合成树脂掺滑石粉塑刻或翻模成所需之形,进行黏合修补,为使颜色一致,在填科中可加入造当颜料,也可在修复后着色。器物表面如有小块缺陷或脱落,可用封蜡调配色料加以充填,再以柔和的铭黄打磨剂予以抛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182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