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枚1804年美国自由女神头像银币,请高人帮忙鉴定价值。谢谢!

我有一枚1804年美国自由女神头像银币,请高人帮忙鉴定价值。谢谢!,第1张

如果是真品,而且品相很好,那么恭喜你,你发财了,不过这枚硬币在1993年发行过一个纪念版,这个纪念版不值钱,但是如果是1804年的真品可以去拍卖了,至少值几万不是问题

对于常见普通银元的鉴定其实不难,宣统三年造的短须龙版别,是宣统三年大清银币中惟一正式发行,广泛流通的版别。属于常见币种。至于明治八年银元,判断是否为银子很简单,但是,由于它属于日本龙洋中的稀世珍品,价格极高,用真银做的仿品太多,需要有专家级的水品才能准确判断

以下是几种判断常见银币的方法

 一、银质辨伪。辨别银圆的真假,首先从辨识银质的真假说起。银原子序数47,元素符号Ag,不易氧化,柔性好。真银光泽柔和,润白色。银的成色越高其泽度越白,真银圆清洗后雪白照人。银圆硬度低,两块银圆相叠摩擦,有油润感,听不到金属磕碰声音(外国银币或凸凹不平的银币除外)。假银圆或钢铁做胚、或铜铅做胚、或铝锡做胚,或金属粉末水泥合成做胚,其色度偏暗,无光泽。假银圆用火烧后便“丑态”百出,有断裂的、变形的、散化的,真银圆火烧不变形、不变音,清洗后雪白有亮光。假银圆清洗后泛黄、泛青、泛黑或泛灰。辨别银质是收藏银圆的前提。

  二、听音辨伪。用拇指和食指两指甲尖对卡银圆中心,或用中指托住银圆中部,用另一枚银圆撞击,声音清韵柔和的是真银圆。声音尖高的是钢铁做胚假币,声音嘶哑的是铜锡合金做胚假币,声音沉闷的是“银包铜夹馅”假币,无声的是金属粉末水泥合成胚假币。过去传统的鉴定银圆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两指甲尖掐住银圆中心,用力猛吹,能听到轻微韵音的是真银圆,无韵音的是假银圆。这种方法一是要听力好,二是切忌手指与银圆接触面过大,三是要猛吹快听。听音辨伪是识别银圆的基础。

  三、包浆辨伪。传世银圆表面有一层氧化银,就是人们常说的包浆。包浆主要有浅黑色、浅灰色、浅橙色和粟壳色。用鞋油擦涂和蜡火烧烤出来的包浆呈重黑色,一眼便识。辨认包浆是识别银圆的有效方法。

  四、锈色辨伪。银圆停止流通后,存放不当会生锈。传 世银圆锈层很薄,呈墨绿色。出土银圆一般锈层较厚,局部锈层凸起。两枚银圆锈在一起,磕开后,表面有分布不匀的白色亮点,迎光而视闪闪发光,俗称“泛银”,泛银现象是无法作伪的。陪葬出土银圆多数泛酱红色,局部有绿色锈斑。水坑银圆通体泛绿锈。真银圆的锈色是历史的烙印,很难去掉,用碱水沸煮而不退。假银圆人工做作的锈呈淡绿色,用指甲就能刮掉,用针扎在上面可直立不倒,用碱水沸煮半小时便锈色全无。假银圆的锈用鼻子闻有腥味,用舌头舔有酸味。锈色辨伪是识别银圆的关键。 

  由于“袁大头”逐渐得到收藏市场的认可,因此不乏众多造假者为追逐利益伪造或仿造“袁大头”,不少收藏者不小心就为了“袁大头”而稀里糊涂成了“冤大头”。原中国钱币博物馆副馆长、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姚朔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鉴别“袁大头”真伪的技巧:

  第一种方法是“敲”

  拿两块银币,用双手的指尖各托住一枚银币的中心,慢慢靠拢,当两枚银币重合大约四分之一的位置时,使得两枚银币轻轻地磕彼此的边缘,真币发出的声音清脆,伪币声音听来发木。

  第二种方法是“吹”

  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捏住银元的正中心,猛地吹银元的竖边,迅速放到耳朵边听,真的成色好的银币尾音悠长而清亮,而其他金属或非纯银的不会有这样的尾音,比如市场常见的灌铅银币几乎不响,因为铅比较重比较软,不容易震动发音。现在的伪造者大多借用电脑制版,以合金材质冒充银子,其色、文图几可乱真,但终因不是银,其发音尖长,内行人一辨别就知真伪。

  第三种方法是“称”

  真币一般足重,经过流通损耗也在26克左右,其色润泽柔白、音色柔长、文图精确、包浆自然;伪币一般不足重,或加大加厚导致超重,且颜色灰暗。

  第四种方法是用化学分析(慎用,容易造成包浆破坏)

  在没有图案的地方,点一小滴硝酸,立刻会看到硝酸与银币中的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土**的硝酸银等其它金属的化合沉淀物。然后用布类的软性材料擦去化学反应沉淀物,你仍然会看到银白色的表面,这种实验不会伤害银币的整体结构,简单易行。因为金属币的金属成分的构成不纯,其化学反应物的颜色变化也较大,如果是假币,可通过化学反应物的颜色,来判断出银币的真伪。

例如:1,铜胎镀银 币的微米镀银层很快的会和硝酸进行化学反应,然后,再与铜基材料继续进行化学反应,最终的化学反应完成后,会呈现出浅绿色的硝酸银与硝酸铜等金属的混合沉淀物。擦净化学反应后的部位颜色,其不再是银白色,而是浅**的铜基材质。

  2,合金材料银币 不含银的合金材料假银币,用硝酸化学分析后,其沉淀物的颜色为浑浊的白灰色物质。

  3,如果用锡与铅材料制造的假银币,其硝酸锡和硝酸铅等金属的化学反应物为白灰色的沉淀物质。

  通过化学反应物的颜色,就能够判别出银币的真假。其他材料的假银币可用上述的三种方法进行验证。

鉴别妙招

  听声音

  就是利用银元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用一个指尖向上轻轻顶住银元的中央,用另一枚银元撞击这枚银元的边缘部位,发出的声音轻脆,柔和,是真银元。如声音发尖而高,带有铜声,是含铜很多的低成分假银元。如声音低而嘶哑,周边不一致,就是包皮、挖补的假银元。一般假银元的声音多半尖短而低闷。 

  看外形

  看外形结构,注意观察银元的颜色、花纹、图案、大小、厚薄等是否正常,有无经过酸洗、锉边、包皮、挖补的痕迹及是否私版银元等不正常现象,一般来说假银元的直径比真银元稍小些,只要用同等体积的假银元与真银元比较一下,即可辨出真伪。 

  验边齿

  由于真银元是机制版其边齿细致匀称,规整划一;假币的边齿粗糙,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局部修锉的痕迹。只要细心,肉眼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如真的"袁大头"边齿的两条粗齿里有一条细齿而假"袁大头"的细齿则模糊不清。 

  称重量

  银元的标准重量应是265克,成色88%。正常的银元经过流通磨损后,重量也应达到258克。凡是重量低于258克、成色低于84%的,不是洗版、锉边、包皮、挖补银元,就是假币。

  酸检验

  在银元上滴上一滴硝酸,如发现银元冒绿泡或变黑,就是成分不足或假银元。而铜芯银元只要是一触及硝酸,便会失去光泽。如是镀银,镀银表层很容易脱落,且脱落部分极易生锈。

  总之,要多学习通过形制、包浆、字体、锈色来判断银币的真假,以及识别银币的版别。敲击、酸检验等方法尽量少用。另外千万不要用牙齿去咬银币,否则会破坏品相。

将银币在一块试金石上擦拭几次,直至出现道道银白色的擦痕,然后在擦痕上滴入硝酸。这时,如果是真币,擦痕上的混合液体呈土**,伪币则呈无色透明状。

如果银币含银量不足,硝酸的混合液体也呈现为土**的不同过度颜色,但不够浓郁。含银量越少,其浓郁度就越低。

纯硝酸银的沉淀物结晶体为白色透明状,因为银币含银不纯,伴有其他少量的有色金属,所以,银币的硝酸化合沉淀物为土**。 硝酸锡,硝酸铅的化学沉淀物为灰白色物质。

市场上‘袁大头’假的很多。伪“袁大头”一般不足重,若重则是加大或加厚,色灰音尖;也有足重并且大小跟真银币的一样,里面是合金,外面裹上一层银。

扩展资料:

银币投资:

内在价值:

几千年来,尽管朝代不断更替,白银作为一种货币和一种交换的手段,保住了自己的价值和功用。白银一直保有内在价值,从未消失过。相反,10年又十年,百年又百年,白银一直在升值。今日1盎司白银的购买力和1千年前差不多,并没有太大的风险。

实物投资:

银币和银条是投资的不错选择,因为你可以把他拿在手里。不像股票,是受董事会控制的。你可以决定怎么使用白银。

-银币

与没有强制鉴定要求的其他的状况相近,日本银器上通常只有责任者和成色两种标记,即便有可取下的部件(如壶盖、盒盖),一般也仅在主体上打一组标。但在有些制品上我们还是能发现产地信息、造币局品位证明记号,以及特殊的美占时期标志等。

但明治中早期制品、皇室仪典赠品中有相当数量完全无标,出品人和材质说明最多只能在原包装上找到。一些金工师,如中川净益、一鹤斋等的作品大多只有作者名款,不标材质。而各类商店、百货店却正好相反,许多商品上只带材质或纯度标记,其他信息则写在盒上或印在标签和内附宣传资料上。

1责任者标志

在日本金银制品上,责任者的款识(“刻印”)又能分为出品人标志和工匠名款两类。出品人是洋商的话,会直接用英文名,日商则有时用日文名,有时用对应的日语拉丁化表示法。比如サムライ商会多用“SAMURAI SHOKAI”,也有少数打“サムライ”款。

一般而言,只带由假名和汉字组成的标记的器物多为内销或下赐品,而由西文和数字组成的标志则主要用在外来器型上。不过也不乏一些例外,比如横滨外销商的产品也有只打诸如“武蔵屋 纯银”款而无任何英文标识的。

而不少美术品店、钟表店、百货公司等出品的西式银器,其客户中本土和欧美人士皆有之,标志也是土洋会杂,时西时汉,时而两者共存。

实际上除了サムライ商会特意在名称中用片假名不写成“侍商会”外,其他日本内资商家的名称几乎全由汉文构成。在“二战”前,汉文名款多为竖排,横排较少而且几乎全部自右向左书写,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从左至右横向排列的逐渐增多。

出品人标志还可以是印章型的,以篆刻式为主,也有楷书体的。商行名称末尾有时还会带“造”“制”或“谨制”字样,即便其仅为经销商而非实际的生产者,例如“鸿池造”“大関制”“玉屋谨制”等。使用“谨制”这一措辞有时暗示该物件为皇族、贵族定制品。

用商标或图案标记的也有不少,多数是大正以后的产物,例如服部时计店的飞鸟、三越百货店的圆圈中的越字,山崎商店的五角星中的大写字母“S”等,有些标志上甚至只有商标,不带店名。

日本金属工艺品上常能见到金工师的签名,通常以竖排行书体直接刻在作品上且置于主体装饰图案的左下角——这是因为图案大都从右侧开始,反之则会出现在右下方。这种签名一般仅为名字部分,较少使用全名。

单刻姓氏的就更少了,或许实际上是出品商标志的一种特殊形式。若作者为雕金师,其最常见的刻铭格式为名字另加一“刻”“刀”或“镌”字,如“光山刻” “光春刀”(桂光春)。

以珐琅、贴焊、捶錾为主要表面装饰工艺没什么刻工的器物,则一般会加“造”或“作”字,如“忠久造”(松尾忠久)“一信作”。也有不带任何修饰文字的署名,如单单的一个“正秀”。

铸金师的名款往往在制造模具时就已设计进去,会与作品一同铸造出来,不过也有另行刻加的。对于使用钢印打款的金工匠人,比如一些釜师,如果某件作品不是由他们自行售卖,而是通过某个商店经销的,可能会同时带两者的印记。

有些匠师还在名字下加花押和篆章,主要流行于幕末至大正时期。这种花押的形式起源于我国古代,在近代日本仍有沿用。在美术作品上通常紧接名款出现,有一定的防伪作用。有些用钢印打款的工坊也有类似做法,比如平田重光家就常用“重光”加花押构成的标识。

以“口打出”工艺闻名的釜师北村静香及其弟子木村节三、松本治三等人的标志则干脆就是单单的一个花押字。工艺师的篆章在银器上较为罕见,其他金属制品中用得更多些,有直接刻上的、有用钢印打的,也有通过局部镀金或错镶技法添加的。

章上的文字内容可以是姓名,也可以是字号甚至闲章。比如海野胜珉号芳洲(常在作品上刻 “芳洲迂士胜珉”,晚年有时会署“芳洲叟胜珉”),曾用“芳洲生”印。加纳夏雄70岁以后的几件作品上所加的“古稀叟”印则是闲章例子。

“二战”后的进驻军向制品,尤其是小银器上,大多不带出品人标志,这种情况在批量制品(如调料盒、纪念勺)上最为普遍,相关信息一般在包装物上,没有了盒子,便无从判别。但在有刻镶工艺的产品,特别是烟盒、雪茄箱、酒盏、花瓶等有较大施展空间的器具上,即便不打经销商款,一般也会刻有雕金师的签名。

2材质与成色标志

明治初期及更早以前的日本内销金银器多不标材质,最多在包装箱上书写品名时提及。世代袭名(即家元制)的金工师作品、银底镶嵌其他合金材质的器皿,以及银胎的芝山螺细镶嵌物,也大多如此。

横滨各出口商行从一开始就普遍使用英文材质款,昭和时代进一步扩展到钟表首饰店和百货公司的产品上,有“SILVER”“STERLING”“STERLING SILVER”“PURE SILVER”等。

汉文的材质标记在明治时期也已有之,大正以后逐步普及。主要是“纯银”和“银制”两种,偶尔还能看到三字的“纯银制”,以及更少见的“银”“纯”单字款。大致从昭和年间开始,纯银器、镀银器渐而统称银制品,因此也有人将“银制”款用于镀银器件,战后初期尤多,以作为银器的代用品。

但若为知名商号所售,则通常可认定是实银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产品中带“银制”款的则基本全为纯银制造,毕竟此时日本人已较为富裕,玩文字游戏来诓些小钱实无必要。汉文成色有时还会与出品商名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标,例如“纯银服部制”等。

日本银器中表示纯银的常用词还有“南镣”和“精银”,它们通常出现在传统制品的包装箱上,以款识形式打在器具上的很少见。南镣一词可能源于我国古时一处白银产地(南挺),在日本,它起初代指从海外输入的品质精良的白银,至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逐渐演变为对所有成色足质量好的白银的雅称。

德川幕府自明和9年(1772)起曾数次发行的一种银制辅币与之同名,每枚背后均注有文字“以南镣八片换小判一两”。一两等于十六朱,因此这实际是一种二朱银币。江户晚期新造的同类货币已经直接改称“二朱银”,但因南镣一词古雅,至今不少金工师在为茶道具、日本酒器及祝仪用具等传统类型作品命名时,都偏爱以之代替“纯银”之类过于直白的字眼。

“精银”的语源也在我国。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之《癸辛杂识》中称:“银之品,有纹如罗甲者,有松纹者,有中洼而郭高者,皆为精银,其绝品则色青。”该词在元曲中亦时有所见,同样表示纯度高的白银。

1920年以后数值型纯度标记愈发流行,“二战”后的外销器则十之八九都带千分比成色值。最常见的是950,也有925、970、980、990、995、997、998、999,甚至1000—日本可能是极为罕见的一个长期使用1000和24K之类实际无法达到的理论纯度数值的。

在真空铸和离心铸这类现代工艺未登场之前,高纯度白银由于其材质特性,并不适合铸造,铸银制品因此会使用成色略低的原料。比如内岛市平(青凤)所做香炉、摆件上的标记通常为“银900”或“银925”。除千分比外,百分比及小数形式的纯度也偶尔可见。

一些长崎产的搅拌勺、挂坠等打84标,比较奇怪。长崎作为从幕末闭关锁国时代就保持有限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外销银器出产实属正常。此类制品皆为一体铸造成型,再局部刻花装饰,因此成色较低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为何选用“84”这一数值,想来应与俄国的影响有关,具体情况尚不明确。带84款的铸银器件并不多见,很可能为当地个别厂商的产品。

英文材质常与纯度数值相连,形成诸如“SILVER 950”“STERLING 950”一类的标记。这些大多是“二战”后制品,以烟盒最为常见,多不带责任者信息。根据尚存的包装、宣传卡来看,出品人以那几家大百货公司和钟表、美术品、贵金属商店为主。

西文和数字款通常用阴文,而汉文材质标记的情况则比较复杂,“二战”前以阳文为多见,字形上以篆书和较粗壮的楷书为主,不少是手写体风格的,文字基本上都为竖排或从右至左的横排。

“二战”后使用阴文细线体的逐渐增加,且以至左向右横排为多。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的新作,所用“纯银”“银制”款不少为规整的印刷字型,非常近似电脑用字(明朝体),这反应出打款方式和钢印制作工艺的变化。不过袭名金工师常沿用本家系历史上的刻铭、印戳的风格与形式,也有一些新出道的釜师、银器工艺师仿用传统形制的“纯银”标。

5造币局品位证明记号

日本是少数设立过鉴定制度的亚洲,它的官方贵金属检验机构为造币局,因此相关标记被称为“造币局品位证明记号”,目前由代表出产国的日章旗和菱形外框中的千分比纯度值这两个符号组成。

自1928年以“大藏省令第十二号”的形式公布以来,制度细节曾多次修改。最后一次修订是在2012年4月,为合乎国际标准,将所有的1000纯度值改为了999。

自鉴定体系在日本建立以来,在大多数时期内送检打标都是自愿的,而非产品能上市交易的先决条件。因此这个标志在造币局自制的器皿和纪念章上用的最多,比如为政府机关加工的用于赠送给就职满一定年限的公务员、警察、消防员的银质酒杯,以及造币系统内部和相关组织(如泉友会)所需的纪念品等。

其他商家也有一些打过此标识的产品,其中不少可能也是有背景的定制品。

6外国鉴定标志

日本银器上的外国鉴定所标记难得一见,远少于带此类记号的中国银器。打有英国进口标的占了其中的大多数,也看到过瑞典进口标。还有少量关节可以活动的银制动物摆件(“自在置物”)和容器带西班牙标,它们基本上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

一面是女神像,一面是PLASTRE DE COMMERCE 外国的银元是坐洋,美品市场能值350--400元分辨真假下载同类型银币借助电脑软件放大与同版别对比观察,假币的每个细节会露出原形,一目了然,察看花纹和颜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957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