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尚无货币本位制度,一直是以银铜并行的方式铸造货币,而银锭最早出现在汉代,明代时期开始盛行,直到清朝才成为中国主要流通货币。如今随着钱币收藏的日益普及,银锭也渐渐成为人们收藏的焦点之一,但是对于很多刚入门的新手而言,银锭的鉴别成为了一大难题,而以下的5个技巧则可以帮助藏家鉴别银锭。
明代盐课一百两银锭,拍卖成交价格RMB 1380000元。明代“徵完崇祯十一年 足永通七井盐课 课司税课银壹佰两正 匠李”一百两银锭,重3632克,十分罕见,美品。相关链接:崇祯在位十七年(1627年-1644年),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永通”今犍为县,犍为盛产井盐。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书》“南安县有盐官”,《广舆记》注谓“犍为县东山出(盐)”。
不过应注意的是,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以下5个技巧仅是钱币藏家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能适用于每一种情况。而钱币收藏的魅力就在其多样性和特殊性。因此鉴别银锭并无捷径可言,还需要藏家们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鉴别能力。
清代江苏“咸丰七年 江海关 江海关”五十两银锭一枚,重量:18677克,江海关为上海海关前身,历史悠久,而江海关银锭与东海关、江汉关相比较,数量稀若星凤,目前除中国人民银行钱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有馆。拍卖成交价格RMB 1012000元。
一、观色
银锭的颜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银锈,一是内在的成色。古代银锭的成色一般都在95%以上,尤其是宋元时期的银锭,为了检验银锭成色,铭文上都记载着行人、库子、秤验银库、监铸官之类的职务。金代的银锭铸造对成色、重量更有复验的程序。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银锭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达到了99%以上。由于成色高,当它全新时,具有一种特有的亮丽的光泽,浑身带有“珠光宝气”。相反,伪品的成色往往达不到95%,一般含银量都在90%以下,色泽较暗。
民国“湖南 黑铅炼厂 民国十五年”五十两银锭,重1815克,锭面带金色光泽,保存完好,底部金珠挂底,极美品,束腰高挺,品种仅见。此锭为民国时期湖南特有的银锭。拍卖成交价格RMB 575000元。
二、验重
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古代银锭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重的银锭。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所以,同样是重五十两的银锭,重量上也有差异,因为唐代的一两合42克,宋代的一两合39克,金代的一两合398克,元代的一两合366克,明代一两合37克左右。所以,古代五十两重约合今天的1809克到2100克之间,给人的感觉是沉甸甸的。
作假的银锭却不尽然。在过去,为了降低成本,作假者要么在白银中搀杂铜、铁、铅等金属,这样,使银锭成色降低,或者为了蒙骗过关,在铜铁或铅块的外面用白银裹住,并做成银锭形状。这种里面藏铜、铁等金属的伪银锭虽然重量也在1800克以上,但没有真银锭那样的沉重感。
清代陕西“西安省 义兴炉院 足色纹银”五十两银锭,面有戳记“方”,重1798克,此枚大宝品种极罕,通体带银光,宝面完美,底部气孔均匀,光泽亮丽,银质洁白,堪称近代五十两元宝之珍品。拍卖成交价格RMB 575000元。
三、看气孔
古代银锭表面往往能够看到像螺旋一样的丝纹,这种丝纹由外及里,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银锭表面往往微凹。如果纯度低的银水在急剧冷却收缩时,是形成不了丝纹的。因此,对明及明以前的银锭,看看锭面是否微凹和有无丝纹,就可以知道它的成色。但是在清和民国之后,这种细纹可以人为控制,所以对清和民国的银锭,我们无法单独通过此种办法进行鉴别。
除了看有无丝纹和微凹,银锭底面的气孔或蜂窝也是鉴别手法。由于各种银锭成型时氧的释放,当浇铸银水时,所产生的气体逸出,就在银锭侧面或底部产生了气孔。气孔不太美观,但是却成了我们鉴定真伪银锭的重要依据。气孔较深,孔内圆润光亮、有神,说明成色高;反之,则成色较低。铸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气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浅不一。伪造的银锭的气孔,口大洞小,深浅均匀,一般较浅。另外,从孔的大小上,也能鉴定出银锭的铸造年代。大体上说,宋元时期的气孔要比明清时期的大。
清代湖南“光绪三十年 玖月 巴陵县 熊新盛”五十两龟宝一枚,重量:18627克,均匀原色包浆,戳记清晰规整,全字口,两侧分别打“大”、“顺”字戳,品相完美,“巴陵县”地名锭尤为少见,珍罕。拍卖成交价格RMB 460000元。
四、审造型
就形制而言,银锭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时代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形制特征,比如说,同样是五十两的银锭,唐代的船形银锭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的银锭长。宋元时期的银锭两端呈弧形,并且,虽然周边也起棱,但不上翘,锭面微凹,且有由外及里的丝纹,一般锭面要比底面大些,束腰较宽。
明代银锭比起宋元时期来,显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当厚。束腰处的弧度缩小,两端双翅上翘,弧线增长。明代的圆形银锭发现很少,形制与清代民国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清代民国时期的银锭,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形制。所以,银锭的形制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清代甘肃“光绪十年 天水县 晋吉”五十两银锭一枚,重量:18525克,甘肃省五十两大宝极其少见,是清代边疆铸造银锭的宝贵实物史料,一翅小损,五彩银光,极美品。拍卖成交价格RMB 460000元。
五、视铭文
铭文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赋、税、解、贡方面的银锭属官锭类,不管这些银锭是否官炉所铸都是官锭;另一类铭文为银楼、炉户、公司、银行吉语等银锭,属商银类;第三类是以个人的名义,铸的银锭为私银类。
各个历史时期银锭铭文的格式特征吗,比如,唐代的银锭中,没有出现过检验成色的“行人”之类的职位,直到宋金时期的铭文才出现。唐代的银锭铭文与时代的金银器上的文字一样,如同手写;宋代银锭有錾刻和戳记两种;金代则以錾刻为主。元代早期为戳记,排列无规,背面常铸阴文,晚期则以錾刻为主;明代的银锭铭文较少发现戳记的,除“金花银”之外,一般都是錾刻,文字排列间隔不规范,尽管有序,但依然感觉杂乱
值钱。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你可以去博宝在线拍卖,他们真正收古代钱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