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银子长什么样吗?

你知道古代银子长什么样吗?,第1张

相信每个人,都有捡到金银珠宝的幻想,除去作为货币本身的价值之外,金银这种闪闪发光的金属,也本能地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

那么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古代的银子是怎样的呢?是不是如同影视剧中洁白耀眼,类似于马蹄铁一样的银锭?如果你这么想的话,可能就要有些失望了,都是牙印,黑不溜秋,掉地上你可能都发现不了,这恐怕才是过去大部分银子的真正模样,别再被古装剧给忽悠了。

尽管中国很早就有了以银子作为贸易的历史,然而在民间,银子的使用概率并不高,到了北宋期间,随着技术的提升和矿脉的开采,产银量达到了我国古代的巅峰,但是平均下来每年也不过80万两,而且大部分作为硬通货还交给了辽国作为岁币。在此之后,很多银矿枯竭,产能反而下降。

不过到了真正使用银子的高峰期,反而是在明清期间,这又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全球化发展,西方殖民者在美洲等地开采大量银矿,而明代后期隆庆开海,大量的银元随着巨大的贸易顺差流入内地,这才让寻常百姓的身边,也能够出现一点碎银子了。

但是明清两朝基本的流通货币,还是铜钱,一直到1910年,清朝末尾,清廷才颁布《币制条例》,正式采用银本位制。

而根据计算,在道光年间,一两白银,大约能换到钱一吊,,也就是1000文钱,更是差不多能够买大约70公斤的粮食。由于价值实在是太高,这也就导致了民间的贸易,大部分都是用碎银两按照重量进行交换的。

如果是生活中佩戴有银首饰的朋友,就可能会了解到,如果在戴久了,可能会发黑,这是因为银元素和空气中的其他物质发生了氧化反应,导致被氧化的银失去了光泽,这还是在很多银首饰都经过了现代的抛光打蜡的前提上,而到了古代,由于人身上的体液等原因,银子变黑的速度,也就会更快了。

而银子的价值,也注定了它会被不法之徒盯上,明朝期间,官府在明面上是并不允许民间使用白银进行交易的,这也就导致一些小作坊趁机造假,在银块当中参与其他的金属。

而区分银真伪的最好办法,第一个是看底部是否有“蜂窝”,也就是铸造时留下的不规则气体空洞,第二便是使用牙咬一下,银子的硬度,要比其他的金属软,咬上去还能留下痕迹。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留下的口水,也就进一步促进银子的氧化了。

因此古时候留下的碎银子,也就成为了一副如此的模样,布满了牙印,丢在地上,就像一块黑漆漆的石头。

那么我们经常在古代看到的那种马蹄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们有些是贡品,比如元代在征服南宋后,将搜集的白银浇铸,以五十两为一锭上交给皇帝,才有了“元宝”的由来,而清代官方铸造的银锭,同样为五十两一锭,如此大的数值,自然也不会用来日常的使用。

相当纯了,但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限制,不可能象现在这么纯。官银的银锭有时为了增加成色,也放少量的金和其他金属。因为纯银容易氧化。变黑变暗,没有金属光泽。而春秋战国时代的金,实际上就是铜。

  我国古代炼银采用的是“吹灰法”,这是一种分离银铅的方法。银矿一般含银量很低,炼银的技术关键是如何把银富集起来。由于铅和银完全互溶,而且熔点较低,所以古代炼银时加入铅,使银溶于铅中,实现银的富集;然后吹以空气,使铅氧化,入炉灰中,使银分离出来。中国约在早商时期已经使用银器。甘肃火烧沟类型文化遗址(年代相当于夏代)曾发现银质饰物。战国已有错银器物。《魏书·食货志》提到:长安骊山银矿“二石得银七两”,恒州白登山银矿“八石得银七两”。这是关于银矿品位的最早记载。

  明陆容《菽园杂记》记述炼银过程颇为详细:“矿石不拘多少,采入碓坊,舂碓极细,是为矿末。次以大桶盛水,投矿末于水中,搅数百次,谓之搅粘。凡桶中之粘,分三等:浮于面者为之细粘,桶中者谓之梅砂,沉于底者谓之粗矿肉。若细粘与梅砂,用尖底淘盆,浮于淘池中,且淘且汰,泛扬去粗,留取其精英者。其粗矿肉,则用一木盆,如小舟然,淘汰亦如前法。大率欲淘去石末,存其真矿,以桶盛贮,璀璨星星可现,是谓矿肉。”这是选矿过程。“次用米糊搜伴,团如拳大,排于炭山,更以炭一尺许覆之,自旦发火,至申时住火,候冷,名窖团。”这是烧结过程。“次用�银炉炽炭,投铅于炉中,候化,即投窖团入炉,用鞴鼓扇不停手,盖铅性能收银尽归炉底,独有滓浮于面。凡数次,破炉爬出炽火,掠去炉面滓垢。烹炼即熟,良久,以水灭火,则银铅为一,是为铅驼。”这是炼制铅银合金。“次就地用上等炉灰,视铅驼大小,作一浅灰窠,置铅驼于灰窠内,用炭团叠,侧扇火不住手,初铅银混,泓然于灰窠之内。望泓面有烟云之气,飞走不定。久之稍散,则雪花腾涌。雪花既尽,湛然澄彻。又少顷,其色自一边先变浑色,是谓窠翻。烟云雪花,乃铅气未尽之状。铅性畏灰,故用灰以捕铅。铅既入灰,唯银独存。自辰至午,方见净银。铅入于灰坯,乃生药中密陀僧也。”这就是灰吹法提银。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也有类似记载,并有附图,反映从采矿到灰吹法提银的情况(见图)。

  至于鼎为炼银,是圣经里的话“鼎为炼银,炉为炼金,惟有耶和华熬炼人心。” 大概是说人是需要经过磨练的。

1、我国古代以白银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是从元代开始的,而且标准单位是「两」。那种像船一样的「元宝」,就是所谓「元代的宝货」。元朝的元宝银锭以两为单位,有「50」、「20」、「12、5」三种规格。

2、元蒙没有入主中原以前,受西亚国家的影响,曾经铸造过银币。也受汉文化影响,也铸造过外圆内方的「大朝通宝」。入主中原以后,主要货币就是「元宝」。从元、明、清开始,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铜钱退居次要位置,即便是钞票等信用货币,其标的物也是白银,而不是铜钱。

3、所以,元、明、清三代,大部分时期银子都是以「两」做主要单位计算的。到清末民国才有「银元」这种标准统一货币,「元」就成了货币单位,直到今天。

4、在元明清三代,一两银子购买力是非常强的,一般的普通消费,一两银子绝对是要割开使用的。我们知道,白银本身就是贵金属,是非常保值的货币。(中国在古代就是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当时的丝绸、瓷器、茶叶贸易,使得西方在美洲殖民掠夺来的白银,大约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明代隆化以后,白银开始贬值,但即便是这样,白银的购买力依然很强。)据一些学者估算的材料,如:明代嘉靖、万历时期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米两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500——600元人民币。在元、明、清三代,国家发型的银锭,最小的单位是「十两」。「十两银子」在明清也能过几个月的日子。在唐宋时代是一笔巨款。平时生活购物,银锭就要分割开来用,以「两」、「钱」做单位,或者再以铜钱作为辅助。

5、明清时代的大妈、店小二等市井小民,都是分割银子和识别成色、估算重量的高手。银子跟金子一样很软,牙齿都可以咬出印记,所以,用铁器很轻松的就可以割开。

6、因此,久而久之,市场上购物流行的银子,都是「碎银子」。十两、五十两一个的元宝银锭,用于大额支付、官方、银行结算等场合。碎银子的形状是不规则,也很容易参假,那么做生意的小商人,饭店老板,平时买菜买米的大妈,经过生活经验的「千锤百炼」,就拥有了跟今天超市收银员一样的技能。

7、再普及下计量单位:明朝一两百银=200元人民币=1000文钱=1吊(贯),而1钱=02元。例如在清朝一两银子足可以买150斤高档大米。宋朝一两银子买200多斤大米。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以铜钱和金银为主的货币体系,但早在宋朝,中国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后来又出现了银票。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发现银票的身影。用银票就可以从钱庄里兑换等额的金银,实在非常方便。

  然而,现代纸币上有很多防伪标志,就是为了预防有人造假,以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铤而走险。但是在古代,银票说白了就是一张纸,要说高科技防伪技术,那可是半点都没有的。听说过古人私造铜钱,甚至有假金假银,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古代有人造假银票的呢

  实际上,在银票刚一诞生的时候,造假事件也有很多。后来当时出台了一项规定,那就是“伪造(银票)者处死,首告者赏锭五银”,还把这句话刻在了银票上,就是为了警示当时的人不要造假。但面对这么大的收益,造假者依然源源不绝,所以历朝历代都对银票的制作有很严格的规定,让造假者知难而退。

  首先是银票的材料。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银票只是薄薄的一张纸,但这张纸本身就有很大的学问。从宋朝开始,对于制造银票的用纸往往是由官方造纸作坊进行专门制作,甚至委托给国外藩国代为制作。比如宋代使用“楮皮”纸,明朝用桑树皮造纸,清朝的时候就委托高丽制造特殊的纸张,作为贡品朝贡清朝,高丽也绝对会禁止这种纸流向中国民间。

  所以造假者连造银票的纸都得不到,又何谈造假呢

  其次是采用图案防伪。古代会专门委托技工在银票上画上各种花鸟虫鱼,就是为了辨别真伪,这些图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换,不仔细观察根本无法识别。古代银票由官方招募能工巧匠亲手制作,图案也是独一无二的,想要造假银票的话,不知道这些秘密图案是根本不行的。在印刷的时候,官方也将红色,黑色和蓝色等颜色在一起印刷,这需要特殊的工具,一般人根本没有财力物力准备这些。在明朝开始,银票上还出现了水印技术。

  当时的水印,是指在造纸过程中改变纸张的厚度和密度形成的图案,一般人根本无法掌握制造这种水印的具体方法。延伸到现在,纸币上也出现了水印防伪标志,连我们的证件上也有水印,这就是从古人那里学来的。

  最后是频繁更换底板。每一款银票印刷出来之后,底版就会彻底销毁,而且时间不固定。这就给造假者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造假者制造出底版后才能造出假的银票,成本主要就在这儿,一旦朝廷更换了底版,造假者的一切努力就化为泡影了。

  综上所述,但凡涉及到财务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一样,切莫投机取巧,还是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才更踏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208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