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牌匾

山东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牌匾,第1张

1、山东博物馆开放时间2、山东省博物馆文物介绍3、山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4、从济南火车站到山东博物馆要做几路车?5、山东博物馆十大精品6、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山东省博物馆开放时间

山东省博物馆开放时间上午 9山东博物馆:00 ~ 下午 17:00。

周二至周日(16:00停止进馆)周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闭馆。

馆址:济南市经十路11899号。

预约电话:0531-85058201。

参观须知:

1 、酗酒、衣冠不整等影响公众形象者以及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者无监护人陪伴的山东博物馆,谢绝入馆参观。

2 、请自觉接受安检山东博物馆,严禁将违禁物品带入馆内,入馆前请将大件物品寄存,贵重物品自行保管。

3 、严禁 携带宠物入馆。

4 、山东博物馆为方便广大观众,提供山东博物馆了残疾人轮椅和婴儿推车,需借用的观众请到导览服务台办理。

5 、请自觉保持环境卫生,请您不要将食物、饮料带入展厅,请勿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严禁在馆内吸烟或使用明火。

6 、请自觉爱护公共设施,请勿触摸展厅内的文物、橱柜等设施。

以上内容参考 山东博物馆官网-开放时间

山东省博物馆文物介绍

山东省博物馆 始建于1954年8月,在济南市文化西路103号,前身是山东省自然科学教育研究所(1951年成立)和山东省人民 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的一部分。

1953年成立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1954年正式建馆。

是建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博物馆。

1956年对外开放。

山东省博物馆是全省文物及自然标本的收藏中心,共收藏各类文物、标本21万件,约占全省藏品的三分之一。

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一级藏品1388件,藏书12万册。

馆藏文物居全国第七位,一级藏品居全国第四位。

新建中山东博物馆效果图山东省博物馆建馆之初,藏品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拨了原山东金石保存所收藏的青铜器、书画、善本书等一批文物;二是接收了原济南广智院历年来收集的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以及各类文物藏品;三是接收了原解放区山东人民 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收集保护的各类文物;另外还接收了部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群众捐献的传世文物。

1954年至1980年期间,山东省博物馆作为山东惟一的省级文博机构,承担起了山东境内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开展了大量田野调查,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先后发掘了泰安大汶口、邹城野店、潍坊姚官庄、日照东海峪、滕州岗上、茌平尚庄、蓬莱紫荆山、济南大辛庄、青州苏埠屯、沂源千人洞等重要遗址,保护清理了曲阜九龙山、邹城朱檀墓、临淄郎家庄、临沂金雀山、临沂银雀山、莒南大店、沂南北寨、安丘董家庄等一批大型墓葬,收藏了大量珍贵出土文物,使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诚为精品荟萃,蔚为大观。

山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山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商代亚丑钺。

山东博物馆的商代亚丑钺因笑容而出圈,将遥远年代的快乐情绪传递给走进博物馆的每一个观众。亚丑钺正反两面铭“亚丑”二字,故得此名。其实钺这种器型是由斧发展而来的,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除作为兵器和刑罚器外,还是王权的象征。

如今将文物与表情包结合,是传统与流行碰撞的创意制作,也是文物走下神坛,从小众走向大众的一种方式。

亚丑钺在古代的用途

钺在古代有着几种不同的用途。首先,它是一种实用的作战兵器,《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即是以铜钺作为守护的武器。

《殷本纪》也说:“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逐伐桀。”可见钺应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王公贵族使用的武器。由此又引伸出钺的另一个用途,即权力的象征。另外,钺还是一种刑具,《说文解字》:“钺,大斧也。”《国语·鲁语》载:“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

韦昭注:“斧钺,军戮。”总之,钺除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和刑具外,更重要的则是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从济南火车站到山东博物馆要做几路车?

公交线路:brt5路,全程约149公里。

从济南火车站步行约480米,到达火车站。

乘坐brt5路,经过18站, 到达省博物馆站。

步行约390米,到达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简介:

山东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济南历下区经十东路11899号(燕山立交桥东2公里),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现代化程度高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该馆珍藏有不少国家级的文物,如东平汉墓壁画、《孙子兵法》竹简、颂簋、郑燮双松图轴等十分珍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山东省博物馆建筑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气势宏伟,博大精深。主体建筑面积829万平方米,高74米,平面为边长136米的正方体,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银白色半圆形穹顶,穹顶形似泉水,是省会济南的象征,以趵突喷涌为代表的泉水、泉韵、泉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下部为庄重稳健的灰

色四角内切立方体,时尚而具雕塑之美;建筑的四个立面中部设计了简约宏大的柱廊阵列,增强了博物馆建筑所应有的浑厚凝重风格;外墙装饰选用泰沂山脉独有的雪花青石材,庄重典雅。

山东博物馆十大精品

山东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坐落在济南市区主干道经十路东段,2010年11月16日正式向社会开放。占地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馆藏历史文物14万余件,近、现代文物及文字资料13万余件(册),自然标本8000余件。

以下是馆藏十大精品山东博物馆

1、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

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整器为两部分套合,以轮制而成,器壁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是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代表山东博物馆了中国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2、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文化)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仿生陶器的红陶兽形器,在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陶器中较为罕见,造型生动,是5000年前难得的一件艺术珍品,也是山东大汶口文化独特的代表。

3、亚丑钺(商代)

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是商代礼仪重器、王权的象征,两面镌刻的铭文表明此钺的持有者是商代著名望族“亚丑”族群。该器器型硕大,十分罕见,是殷商末期青铜钺的典型代表。

4、甲骨文(商)

原为清末罗振玉旧藏,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甲骨文总量居于在全国同类收藏单位前列,其中“鬼方”卜辞记载山东博物馆了商代的敌方部族,“_”是甲骨文中唯一带有“金”字旁的文字,“虹不隹年”则记载了彩虹天象,均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

5、鲁国大玉璧(战国)

1977年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此玉璧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厚06厘米,是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是山东博物馆大厅穹顶玉璧的原型。

6、颂簋( 西周)

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盛食器。制作于西周晚期,为周宣王时器。

7、《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西汉)

1972年4月10日发现于银雀山汉墓。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有无的千古之谜。

8、东平汉墓壁画(汉)

2007年发现于山东东平县,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下图据说画的就是孔子见老子图。

9、九旒(liu)冕(明)

1971年出土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墓,是我国截止2012年发现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是研究我国古代服饰、礼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九旒(liu)冕(山东博物馆官网)

10、郑燮双松图轴(清)

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此画事郑板桥中进士第一年送给肃翁的作品,图中一远一近两棵松树意寓同学品格高洁,树下有几杆修竹,怪石兰草,更是板桥擅长之笔。画中长篇题记,讲述了同学之间的情意,该作品书法绘画俱佳,保存品相极好,是板桥难得一见的珍贵作品。

来自山东博物馆官网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有:亚丑钺、蛋壳黑陶杯、颂簋、红陶兽形壶、鲁荒王九旒冕、西汉兵法竹简、鲁国大玉璧、东平汉墓壁画、文甲骨、《双松图》。

1、亚丑钺

亚丑钺,又称亚丑钺,商代青铜钺,1965年出土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现藏山东省博物馆。亚丑钺共出士两件(另一件大钺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件通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钺正反两面铭“亚丑”二字,故得此名。

2、蛋壳黑陶杯

该器制作工艺复杂,器型规整匀称,薄脆如蛋壳,保存完整,实属罕见,是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代表了中国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为国宝级文物,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3、颂簋

颂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敛口,鼓腹,圈足下另有三小足;口上有高隆盖,盖与器母子合口,盖顶有圈状捉手;腹部两侧有兽首半环耳并垂珥。

在装饰上,颂簋的器口和盖沿各饰一周兽目交连纹(或称窃曲纹),中间像眼,两侧各连接一回勾状曲线。这种纹饰是从动物形象,确切地说是从一种卷曲的龙纹变化而来的,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晚期,也是当时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

4、红陶兽形壶

红陶兽形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陶器,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红陶兽形壶高216厘米,夹砂红陶,通体磨光,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

器型呈猪形,圆面耸耳,拱鼻,张口,四足,短尾上翘,耳穿小孔,背装弧形提手,尾根一筒形注水口,可受水,嘴可注水,体肥壮。

5、鲁荒王九旒冕

鲁荒王九旒冕,1971年出土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尚寨村明鲁荒王朱檀墓,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旒冕,是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能佩戴。

6、西汉兵法竹简

西汉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西汉墓,现藏山东博物馆。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简牍包括四类书,第一类是兵书,第二类是论政论兵之书,第三类是数术书,其余归入其它类。

7、鲁国大玉璧

鲁国大玉璧,战国时期玉璧,1977年出土于山东省济宁曲阜市鲁国故城遗址,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玉璧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殓葬,这件鲁国大玉璧即为殓葬玉璧。

8、东平汉墓壁画

此壁画出土于东平汉墓,墓葬内壁画内容丰富,布局匀称合理。其所绘内容有红日、三足乌、对饮图、仕女图、升仙导引图、拜谒图、武士图、乐舞杂技以及方相氏驱疫仪式等。

9、文甲骨

文甲骨指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的文字,它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文字,被称为中国汉字的起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10、《双松图》

此图纵201厘米,横101厘米,纸本墨笔,是郑板桥中进士第一年送给好友肃翁的作品。图绘水墨双松,一主一辅,一浓一淡。两棵松树意寓同学品格高洁,树下有几杆修竹,怪石兰草,更是板桥擅长之笔。

山东省博物馆简介

山东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当时的馆址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位于济南市广智院街广智院旧址,系1904年英国浸礼教会牧师怀恩光创建,原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西院位于济南市上新街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原是一处融道、佛、儒、基督、伊斯兰五教合一的宗教团体驻地,1942年建成。

战国玉璧之所以深受收藏者的青睐,还是主要因为战国玉璧实在是有太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意义。首先战国时期离我们现在非常的遥远,所以不管是战国时期的玉器还是陶器其实都是非常昂贵的。但是由于玉石可以长时间的保存所以才能够少量的留存下来,瓷器虽然也可以长时间保存不过都被战国后期一些古代盗墓贼给破坏了所以留存下来的就更少(因为在古代盗墓贼他们那个时候瓷器就像瓦片一样所以一般盗墓的时候都不会在意这些东西,一般都是偷盗墓地里的玉石和金银珠宝,但是到后来这些瓷器在我们眼里也就变成了无价之宝)

另外一方面玉石作为一个比较古老的配饰一直都深受我们国家人民的喜欢。古人也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玉石来装饰自己,所以也就可以推动玉石向更多元化发展动力,那个时候的玉器都已经有了打孔雕琢等比较精细的手工艺,因此这些战国玉璧不仅仅只是说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而且对研究当时人民的劳动生活也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不可以。战国玉器残片是中国的文物未经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运输、邮寄、出租、修复、展览、拍卖、鉴定、评估等活动。未经许可,私自买卖战国玉器残片是违法行为,会涉及到文物犯罪,应当避免,因此战国玉壁可不以买卖。战国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是“六瑞”之一。

大玉璧是镇馆之宝之一。

很多初到山东省博物馆的人,第一眼肯定会被大厅穹顶的玉璧造型所吸引,其实这个造型的灵感来源就是鲁国大玉璧。

玉璧在古代是祭祀天地的礼器,代表礼制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块玉璧为目前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玉璧两面都是三层纹饰,内外蟠螭纹,中间谷纹,器形规整,琢磨精良。

东平汉墓壁画(汉):2007年发现于山东东平县,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填补了我省汉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国极为罕见。

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文化):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仿生陶器的红陶兽形器,在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陶器中较为罕见,虽然是实用器,却造型生动,不失艺术情趣,是5000年前难得的一件艺术珍品,也是山东大汶口文化独特的代表。

甲骨文(商):原为清末罗振玉旧藏,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甲骨文总量居于在全国同类收藏单位前列,其中“鬼方”卜辞记载了商代的敌方部族,“鎷”是甲骨文中唯一带有“金”字旁的文字,“虹不隹年”则记载了彩虹天象,均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

颂簋(周):1954年由山东文管会入藏山东博物馆,为传世青铜器中的珍品,流传有绪。该器器型庄重,铸造精良,是西周晚期典型青铜器,最为重要的是,器物内底和器盖有152字对铭,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重要的文字资料,其金文规整、典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

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其质料全部是细泥质黑陶,不含任何杂质,也无任何羼和料。一般有盘口、杯部,器柄、底座四部分构成,以其独特的大盘口作为器形的主要特征。薄陶壳是制作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最薄部位多在盘口部分,薄者03毫米,个别有薄至02毫米的,一般在05毫米左右。柄部和底座因要承托上部重量,陶胎略有增厚,但常见也不超过1—2毫米。器身高度不超过25厘米,重量多数为50-70克。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整器为两部分套合,以轮制而成,器壁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是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代表了中国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乃至放眼世界,也亦无堪比者。

鲁国大玉璧(战国):1977年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玉璧是祭祀天地的礼器,代表礼制文化的最高境界。此玉璧为目前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玉璧两面都是三层纹饰,内外蟠螭纹,中间谷纹,器形规整,琢磨精良,是山东博物馆大厅穹顶玉璧的原型。

郑燮双松图轴(清):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此画是郑板桥中进士第一年送给肃翁的作品,图中一远一近两棵松树意寓同学品格高洁,树下有几杆修竹,怪石兰草,更是板桥擅长之笔。画中长篇题记,讲述了同学之间的情意,该作品书法绘画俱佳,保存品相极好,是板桥难得一见的珍贵作品。

亚丑钺(商):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是商代礼仪重器、王权的象征,两面镌刻的铭文表明此钺的持有者是商代著名望族“亚丑”族群。该器器型硕大,十分罕见,是殷商末期青铜钺的典型代表。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西汉):1972年4月10日发现于银雀山汉墓。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有无的千古之谜,被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评为“中国20世纪(100年)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九旒冕(明):1971年出土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墓,是我国截止2012年发现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是研究我国古代服饰、礼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095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