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银子长啥样?和古装剧里的银子是一样的吗?

古代的银子长啥样?和古装剧里的银子是一样的吗?,第1张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代人最重视的东西就是粮食,不过到了后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分工的发展后面逐渐产生了贵金属货币。甚至古人还在经济国家的过程当中总结出来了矿石的开采经验,《管子》当中记载了古人开采金矿、铜矿的一般规律:

“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

到了后期,中国的货币主要以银子和铜钱为主,电视剧当中我们经常看到亮闪闪的银元宝。不过真实流通当中的银子绝大多数上面充满了咬痕,而且很少有老百姓会拿着一锭银元宝去消费的,即使是土豪也很少会拿一整锭银元宝去交易,而是用一小块、一小块的细碎银子去交易。

汉朝的时候,中国开始制造银器,不过汉朝的通用货币是五铢钱,那时候的银子并不是通用货币。大约在唐朝的时候,白银成为了人们使用得比较普遍的货币,不过它这时候还不是法定的货币。到了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的纸币政策的失败,最终民间放弃使用明朝官府纸币“大明宝钞”,官府也不得不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明清两代,中国最终成型了银本位货币政策。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按照这个说法,1000文等于1两银子,而4000文等于1两黄金,相比宋朝的1000文等于1两银子,10两银子,明朝的黄金价格下降很大,凸出了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地位。

当然,明朝的铜钱与白银之间的转换比例不固定,白银与黄金的转换比例也不固定,随着时期的不同而改变,不同地方、不同机构和部门,也会有细微差别,比如户部规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但是无论如何,相对铜钱而言,白银是非常大面额的货币,所以人们使用白银时通常会把它敲碎,做成“细碎银子”。

而这些细碎银子掉在地上,可能现代人穿越回去认都认不出来。因为银子是一种相对比较活跃的金属,在潮湿的空气当中会发生氧化。而由于古代人们鉴定“假币”的办法不多,最直接和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牙齿去咬,银子是非常软的,牙齿能够咬得动——这也是为什么电视剧里面店小二要用牙齿去咬银子的原因。但是挤压和潮湿会更加促进银子的氧化。

纯净的银子是白色的、明亮的,看起来非常的美丽,就像电视剧里面的那种银元宝,但是一旦氧化,它的氧化膜就会变成黑色。同时由于把银元宝打碎后的“细碎银子”是没有规整的形状的,再加上上面一片片的全是牙印,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细碎的银块掉落在地上完全就跟石头块没啥区别,简直颠覆你对亮闪闪的银子的想像。

然而对于这些“石块”一般的东西,却是古时候老百姓最爱的宝贝,虽然卖相不怎么样,但是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银子,在明朝,1个平民1年的生活费差不多也就是15两银子,戚继光给士兵的军饷1个月不足1两银子,一小块黑漆漆的细碎银子,对于店小二来说简直是一笔巨款了。

同时,因为古时候有的富豪会偷偷地进行“私铸”银币,所谓“私铸”,当然是不可能给你做足了成分的真金白银,而是在银子当中加入其他成分的金属,比如更为廉价的铁。虽然人们可以用牙齿咬的办法来基本的鉴别掺了大量铁的银子,但是如果仅仅只在银子当中掺了少部分的铁,牙齿也根本验证不出来。

这些掺了铁的“银子”一方面是会降低银子的实际价值,导致“货币贬值”,甚至严重的别人会直接拒收,同时也造成了银子的卖相进一步变差——铁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跃的金属,铁在被牙咬,口水浸泡之后,就会产生比银子更加强烈的氧化反应,形成铁锈甚至是部分脱落的铁锈,这样黑漆漆的全是牙印的银子哪怕是现在丢在你面前,可能你也完全认不出来。

佩戴首饰几乎是每个女孩子都比较喜欢的东西,像一些手镯、手链、项链之类的东西是很多人在送给女孩子礼物的时候都会挑选的一种东西,因为这种东西就不怕会送错了,因为大部分的女孩子还是会喜欢的,那么老银镯子为什么很硬?老银镯子怎么辨别年代、辨别真假?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于老银镯子很硬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在过去的时候银子的提纯技术达不到那么高的要求,所以纯度有的在950,甚至900左右,在其他金属含量高的情况下就会硬度高,包括表面呈现出不是那么白的银灰光感,很有质感,所以就会导致老的银手镯会很硬,不容易变形。

老银镯子辨别年代首先可以判别时间段,一般以1945年这个年限为一个比较的点,1945年后,最常出现在银饰中的图案有五角、和平鸽等,刻的字有保卫祖国,先进少年等等。如果发现手镯上是有刻这些字或者是有刻这些图案的话,那么就可以说是比较古老的镯子了。而且,佩带过的老银饰品是一定有损坏的,只是损坏的的程度重不重罢了,而仿制品则一般光滑无磨损。老银饰表面的黑锈又被称作包浆,时间长了银会变黑,用牙膏可洗刷掉,而仿制的黑锈极易脱落,还会沾在手上。

 白银是古代的时候人们使用来买东西的货币,那么在收藏这种白银的时候你知道应该怎么去辨别其中的真伪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白银真假辨别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白银真假辨别的方法

 (一)观色。用湿巾擦干净白银表面的污锈后观看其银色泽。色泽暗淡者为低成色银,色泽润白柔和为高成色银。如果白银中含有黄铜则带有微**,如果白银中含有白铜则带青色。一般地,60%成色的白银光泽暗淡,并带赤乌色,磨去外层有胭红色;80%左右的白银色中含浅红色光泽偏暗;成色85%左右的白银白中带微红。古代对观色极为重视,宋代就有“金紫银青”(即足金紫色,足银青色)为金银币绝品的记载。明代记有:白银“好者出炉白,次者灰色,又次者出炉便黑”。出炉便黑定掺有黑铅。

 (二)折试。手折试白银,以其形变和弹力判定白银的成色。纯银柔软富于延展,弯折97%以上的白银容易变形无弹力。90%左右成色的白银弯折时稍有弹力。80%成色以下的白银硬度较强、弹力较大、弯折时硬度大。

 (三)听音。用锤敲击白银,声音柔和无韵或韵短,而铜音尖高韵长,而且铜含量越多,声音越尖高韵亦加长。

 (四)银对牌由白银和红铜配制而成,以对牌鉴定白银,辅之以化学试剂测试,可以鉴定白银成色。其步骤是:

 (l)以对银牌鉴定时,先平看磨道色泽。

 (2)然后用“吃银虎”(以98%以上的银粉末和水银制)轻擦在试金石的银道和对牌道上,以挂在银道和对牌道上的水银多少来确定成色,水银多银的成色高,挂水银少银的成色不高,不挂水银的不是银。在试金石上擦时,含黄铜的银擦出的道,低成色乌黄返青发深,成色高则乌黄泛青发浮;含银高的白银银道是灰白色的,泛青色、灰色重者为低色银。我国古代在白银鉴定方法上早已应用了试金石和对银牌方法。据载元代检验被毒害的尸体时,用银探入被害者咽喉,取出后银钗发黑可断定中毒害命。宋元时期对银牌已普遍用于民间金银铺,近代白银对牌的运用一般配合化学试剂进行。

古代银碗要如何保养

 1、避免与发胶、香水、护肤品放在一起。

 2、古代银碗使用过后,银立即擦干。

 3、银质氧化时呈现谈咖啡色,亦可以擦银布直接擦拭(擦银布含有银保养成分,不可水洗,擦拭产生的污痕为银,可多次使用)。

 4、古代银碗接触温泉水或硫化物,易使表面产生变化,因此应避免于温泉地区佩戴。

 另外,古代银碗的抗氧化性和光泽的持久性也跟个人酸碱体质有关的,白银表面产生微妙的色泽变化也会有所差异,属正常现象。

古代的碎银子的来源

 何为“碎银”——碎银是指散碎的银子,份量多少不一,与成绽的份量为整数的银子相对。电视剧上不是老有碎银子吗那个是怎么知道是几两的,他们都没有天平啊

 明清两朝的银本位制,“两”是主单位。两以下的钱、分、厘、毫还算常见。而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漠、糢在民间少见。这十个汉字作为量词,均是微小的意思。汉语中有成词,如丝微、微纤、微漠,以及毫厘、丝毫、尘埃等。两以下的十五个单位,均为十进制。十丝为一毫,十忽为一丝,十沙为一纤,十尘为一沙等。

 实银子用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没有固定面值,用时得用专门的秤(戥子)来称量。也有分量固定的、铸好的银锭。元朝曾铸过一种50两一锭的大银子,称为“元宝”,也就是“元朝的宝货”。后来这个名称就沿用下来。元宝的形状是两头翘起的,为了便于缠在腰上,过去说“腰缠万贯”,就是这么来的。也有小一些的银锭,二十五两的,十两的,还有再小的银锞子。买小件物品则用散碎银子。银子比较软,用剪子剪了,拿戥子称着用。银子的成色也不同,最好的银子称纹银,因为表面有皱纹的缘故。差的银子叫“低银”。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那个时候的银子的纯度不仅不高,而且形状和纹理都不规范。

银子作为一种货币交易工具,起源于汉代,在明清时期盛行于世。银子也称银两,因为是以两为单位的。作为一种交易货币,就有存在的价值,在不同朝代是有着不同的兑换方式的。就像现如今的钞票一样,是处于贬值状态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当然,银子作为当时的货币,也是一样。

我们可以从电视剧或者小说知道,宋朝是流行使用银票和房契的,也许是因为这种纸张的交易方式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到了明朝,就逐渐使用了银两。白银是一种贵金属,质软,纯白银是颜色很白的,呈现金属光泽。随着掺入的杂质含量,其颜色会有不同程度的加深,逐渐显暗灰色。

白银作为稀有贵重金属,在古代那个技术,也不可能让其纯度很高,为了适应市场和交易,也不会让其纯度太高。不过,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鉴定其存在的价值的,通过听声、掂重、辨色、咬合能够一定程度的了解其成色和纯度。白银也作为一种配饰,我觉得这个时候的纯度应该是要高点的,毕竟为了美观。

古代银两按不同的分类方式也是分为不同的种类,有官银、元宝,中锭,小锭,碎银、纹银。这都是跟成色和纯度有关系的。我觉得官银的纯度是高于民间交易的碎银的,而且成色会好看些。

老银镯子辨别年代首先可以判别时间段,一般以1945年这个年限为一个比较的点,1945年后,最常出现在银饰中的图案有五角、和平鸽等,刻的字有保卫祖国,先进少年等等。如果发现手镯上是有刻这些字或者是有刻这些图案的话,那么就可以说是比较古老的镯子了。

而且,佩带过的老银饰品是一定有损坏的,只是损坏的的程度重不重罢了,而仿制品则一般光滑无磨损。老银饰表面的黑锈又被称作包浆,时间长了银会变黑,用牙膏可洗刷掉,而仿制的黑锈极易脱落,还会沾在手上。

清代及民国时期制作的银器饰品,制作工艺都较精细;而建国初期制作的银器饰品,均为老一代工匠制作,因而可见其无论使用哪种工艺,也都十分精美到位;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制作的,技艺已不如以前。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勉学》中言道:“于是莫不蒙尘触雨,戴霜履冰,怀黄握白,提清挈肥,以赴邪径之近易,规朝种而暮获矣。”这其中的“怀黄握白”就是指身怀钱财,黄,指黄金,白,指白银,也就是俗称的银子。

近年来,一些电视台喜欢制作一些鉴宝类的节目,除了一些陶瓷器具,也会有不少人携带古代钱币或者金银元宝前往鉴定真假。因为这些东西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对于历史研究也很有作用。随着近代工业水平的发展,提取银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改善,不但更加节约成本,产量也逐渐增高,所以银子在今天已经不是特别贵重的东西了。

▲鉴宝节目照片

01

在我国古代,常用于流通的货币主要有三种:金、银以及铜币。银子的价值介于金和铜币之间。在各个朝代,不同的时期,银子的价值也有所不同。有一个判断银子价值的办法是用这一时期的大米价格来推算。按照这种办法计算,在明朝时期,一两银子大约价值等同于660元左右的人民币。

一般来说,提起银子,大家能够想得到的形象都是银锭或者像碎石子一样的碎银。还有一种银制货币的形式是银币。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的政府当局都曾经发行过银币,俗称“袁大头”的银币经常可以在影视作品里看见。

▲“袁大头”银币

02

众所周知,银子的最普遍的一种使用形象便是银锭。银锭是采取特殊的工艺熔铸而成的白银。我国在考古工作中出土了不少银锭,在目前发现的出土银锭中年代最早的,是在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所铸造的银锭。在隋唐时期以前,银锭有着不同的称呼如:“银饼”、“银铤”。在明代也有相关记录,根据《明史》记载,此时“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就其外形来说,银锭除了常见的元宝状,还有扁平形状和棒形的。

而银锭根据其重量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马蹄形的宝银,重达五十两;第二种是多为锤形的中锭,又被称为小元宝,重量大约在十两左右;第三种被称为小锞或锞子、小锭,形状像一个小小的馒头,重量为一两或者二两。最后一种就是不到一两的散碎银子,又被称为滴珠、福珠。

▲古代银锭照片

古代的银锭由官方铸造,上面会刻上铭文。这些铭文在不同的朝代各有差异,汉代的银锭上面所刻铭文字少;唐代银锭上的字便开始多起来;宋代很多金锭银锭上的铭文内容更加丰富,包括了用途、地点、成色、和工匠姓名等;到了元代,银锭上的铭文还包括了税课银徭役折银税等内容;明代的银锭上铭文内容更加丰富,还有涉及税务的内容。

03

至于碎银,多半都是由银锭切割而来。在商业交易中出现找不开钱,或者需要鉴定真假银锭的时候,人们会用专门的剪刀把银子剪开,剪开的碎银会称量好加以记录。影视剧里也有咬银锭辨别真假的桥段,也是同样的道理。专家表示,这样做的坏处很明显,就是会让白银表面布满牙印,相当不美观,而且也不卫生。久而久之,银锭看起来便十分粗糙。

▲碎银子照片

银币相对银锭,在我国作为货币流通的时间很短。银币俗称“洋元”,从这个俗称就可以看出银币最初并不起源于中国,而是15世纪的欧洲。银元流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我国第一次铸造银币,是在清乾隆五十八年 (公元1793年)铸造的“乾隆宝藏”银币。此后,道光、光绪和宣统年间,清政府都曾经铸造过银币。满清覆灭以后,民国也是以银元为主要流通货币。

不同时期的银币有着不一样的名字,在民间也有一些有趣的称呼。墨西哥人带来的银元叫做“墨银”、“番饼”或“洋钿”,因为上面有一只鹰又称为“鹰洋”,还有人甚至把它称为“番佛一尊”。光绪年间的银元,因为上面有一条龙,俗称“龙洋”。在民国年间铸造的有孙中山和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分别俗称"孙小头"和"袁大头"。

▲民国时期的银元照片

结语

白银作为长久以来的流通货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在它作为主要货币的时候,市场,经济,贸易,这些无疑不与白银紧紧相连。因为时代背景的变化,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在现在已经不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渐渐变成了工艺品以及收藏品,纸质货币取代了它们。而现在,电子货币又大行其道,时代的发展总是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巨变,每个人都必然受其影响。

古代银子可不是黑乎乎的又满是牙印的破石子,古代的银子在市场上流通的频率其实是非常低的,多数都是富商或者官员们之间流通,古代的银子可以分为官银和私银两种,但是都不会在市面上广泛流通。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还是铜钱和银票这种代替品。

古代流通最广的其实是铜钱。按照每个时期铜钱兑换比例的不同,一两银子所能兑换的铜钱数量也有差异,就像清朝时期,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两千文铜钱,这可是大数目了,够买一百斤猪肉了。谁家会没事拿银子直接买东西?万一人家找不开零钱,岂不是亏大了。

而且除了铜钱这种货币之外,还有银票代替银子出现在市场上,这样就更大程度地减少了银子的使用频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古代的黄金和白银其实也跟现代的黄金所处的位置差不多,都是一种货币储备,只不过现在的黄金和白银已经退出了钱币市场,而古代主要还是拿它们来维持主要的大型交易。

这样看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随便就掏出一堆碎银子的行为,其实是不太符合历史事实的。再有钱也不会傻到吃一碗面条就付一整块银子做饭资的,一般一锭银子就是十两纹银,虽然分量不足十两,却是可以按照十两兑换的,这一锭银子在当时说不定都可以直接买下一个饭馆了。

那些碎银子,多数都是从大块银子上切割下来的,这种银子多是纯度不够,私人炼制的,有点像是假钞的感觉,是不被官方认可的钱币,流通的面积自然也不会太广,更不会是黑乎乎的满是牙印。

在古装电视剧里常看到一些古人使用的货币,有的叫“碎银”,有的叫“金锭”,有的叫铜钱,但是就外表看来,这些货币的形状(尤其是“碎银”是没有规则的形状的,但是剧里的古人居然能在这些货币之间进行换算,那么在古代换算工作是如何进行的?银锭=元宝?

  中国历史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隋唐以前称之为“银饼”、“银笏”,宋金时期称为“银锭”,元代称为“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行。我们今天所见元宝尤以明清居多。

  明代银锭美观大方,现在大都以明代银锭作为中国银锭的代表造型。**电视里出现的银元宝,都是在此基础上艺术加工出来的。已知明代最大银锭重500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明代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最繁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体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为4种: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

  银锭铸成后,由公估局鉴定并用墨笔批明重量和成色。明清银锭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间,外表具有银的特殊光泽和温润。因浇铸时范中残留有气体的原因,银锭底部都有不规则的气体空洞,俗称蜂窝。蜂窝是鉴定真伪和成色的重要参考条件。蜂窝较深、洞圆润光亮、神气足、有彩色光泽者,成色必好。如果蜂窝中灰黑一片,银锭则很有可能是低色或赝品。银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一层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银。

  银锭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近几年价格暴涨。市场上明代50两银锭价格已达三四万元,清代最小的银锭也达百元左右。

  现在银锭作假愈演愈烈,在民国初年就已出现伪造明清银锭的现象,主要是减低银的成色和重量。现在的造假主要是针对收藏家,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现今所见造假主要有几种方法:一是用铅锡,其表面呈青黑色,比较容易辨认;二是浇铸时将铜块凝固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体大而轻,手感显然不同;三是灌铅法,在真银锭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银后灌入铅,再封焊洞口,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洞口留有封焊痕迹;四是用新白银铸老银锭,这种银锭包浆、蜂窝、铸文款识都没有当时的风韵。

  明清银锭分官铸和私铸,官铸大多铸有银局名,私铸银锭一般铸有私银钱号等等。二者价格相差甚远,官铸银锭往往是私铸银锭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082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