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欧洲、日本和中国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古代欧洲、日本和中国的服饰有什么特点?,第1张

 

古代欧洲、日本和中国的服饰特点分别是:

 《欧洲古典服装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习俗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统治时期,基督教对欧洲服饰影响巨大。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中世纪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宝捐给教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

  《欧洲古典服装发展》

  中世纪宗教统治下欧洲服装的颜色、式样都很单调,颜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古罗马豪华的拖加袍被废弃了。

  中世纪初期,欧洲人服装简朴,平民贵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纪男式服装有内衣外衣,衣式颇似我国古代的袍,但较紧身。裤长可将脚套进,裆短,裤带系于脐下。脚穿长筒或短筒袜,有时脚到腿都裹上布条。贵族及上层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长方形或圆形斗篷,斗篷固定于一肩,或系于胸前;劳动者上衣较短。法国查理大帝"只披法兰克人之衣服--用带束紧之麻布裤,用带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53 页)。冬天穿水獭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贵族腰间有宽大饰带,用以束紧衣服和佩戴宝剑,平民不准佩剑;衣料以麻布,毛织物为主。东方丝绸价格昂贵,以等量黄金计价,只有少数贵族能穿。《罗兰之歌》(法)、《亚瑟王之死》(英)有所记述。服装的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衣服质地和产地不同,贵族穿细麻布,穿意大利产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贵重毛皮;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织物。女式服装为长至脚踝的紧身长衣,两袖长而窄,外面穿一件宽松长袍,袖短于长衣。长衣领口较宽大,领口衣袖衣缝可有各种装饰镶边。斗篷从头顶披下来。

  10 世纪男服变得更为贴身合体。英国男子的紧身衣上半贴身合体,下半象长至膝部的衣裙,宽松而舒展。紧身衣为套头式。紧身衣外披一件斗篷,并用一个大饰针别在胸前。这时女式服装变得宽大,衣袖加肥加长,头发蒙在披巾里边,身体被斗篷蒙起来。她们的内衣很长,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盖。圆口衣袖,衣服装饰华丽,很受拜占庭的影响。她们的头发用一块面纱蒙起,其端点重于背后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瘦窄,使身体曲线得以突出。并于身后系带,衣袖逐渐宽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纪出现了圆饼式头饰,它可以遮阳保护眼睛隔热,主要为十字军所戴。上衣流行前开襟式,将前襟分成两片。女式衣服为系带紧身衣,上衣紧贴身体,下面是宽大的衣裙,两部分之间用线缝起,两袖宽松拖长,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后缝合,与以前使用

一块大布不同。

  13 世纪男女服装趋于一致,男服还有紧身衣及各式各样的外衣,圆饼头饰,帽式装饰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长筒袜、靴鞋。男子戴一顶中亚式小帽。这时护身外衣流行,适合旅行穿用,这种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边有缝,手臂可以伸出来活动。另外这时期流行封闭式马甲式外衣,上身如马甲,下面可长至膝下,这种无袖长衫,肩部向两侧延伸加长,就成帽式装饰衣袖了。13 世纪劳动者的长衫长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脚下有无跟鞋,裤子于脚跟处有一圆洞,以便穿脱。夏天穿宽敞麻裤,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无袖套头衣。妇女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便于劳动,收获时裙子口袋可装农作物。当时禁止农民穿好料子及颜色华丽的衣服。

  14、15 世纪后,欧洲服装开始有了变化。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往来,东方文明的影响,欧洲服饰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贵族与平民的服装有了更明显的不同;衣服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巨人传》载中世纪衣料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大马士革呢、条呢、花呢、金线缎、各种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女人有连衫长裙、晚礼服等。饰物有念珠、指环、链条、宝石、钻石、翡翠、珍珠、玛瑙等。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

  14 世纪男士的夹衣流行,夹衣两层,十分贴身,衣袖设计合理,可以自由活动手臂,便于全身活动。夹衣上有十几个扣子,夹衣衬里有细带可将瘦腿裤上端与之相连接;紧身外衣穿在夹衣之外,高领外衣兴起于14 世纪末;衣领将两耳覆盖,颈后衣领盖过后脑,下部裙衣拖至地面;这时期的斗篷用一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观为圆弧形,又长又宽。妇女服装主要是带袖紧外衣和无袖长衫。由一块布作成,领口宽,衣领偏低,这就是14 世纪欧洲妇女流行的袒领衫,领口有圆形、角形、方形,领口开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无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带提得很高。男女服装都讲究装饰。男裤与鞋连成一体,脚掌以皮革为底,脚下还穿无底长靴,靴上带有马刺。紧身男裤是两条裤管分开穿着,前后有长外衣遮挡。后来上衣越来越短变成夹克式外衣,15 世纪外衣更短,成为不能遮羞的服饰。妇女的袒领晚礼服与男人的短外衣服装遭到神父的反对。

  14 世纪时兴一种染色服装,上衣左边一种颜色,右边一种颜色,裤子左右腿各为一种颜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别染色。15 世纪初见习骑士的服装从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浅绿三色互相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红、黑、绿、紫几种颜色。裤、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裤子可以内侧为紫,外侧为黑。

  中世纪衣服上绣的花纹以家徽为最常见。家徽本来是十字军东征识别敌我的记号,后来成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记号。14 世纪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风,妇女衣上多绣大型家徽图案,已婚妇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别绣在衣服左右。

  15 世纪妇女服装向男装靠近,宽松的长衣腰间系带,外衣用宽大彩带束腰,上挂有短剑,头戴男士小罩帽,脚穿尖头鞋。

  中世纪妇女发式及帽式。12 世纪妇女习惯地把头发梳在后面,扎两个辫子顺两颊垂下。13-14 世纪妇女以方形白麻布包头,在头顶打结,或在耳际用发夹别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纪头巾式样很多,有的与现代修女头巾相似,一直围到颈部以下。年轻姑娘可以在节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许的。15世纪在哥特式尖顶建筑的影响下,产生了相似的审美观的服饰,V 字领、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圆锥形,内部用铁丝或浆糊使其成型,尖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着薄纱(用高级麻布作),帽有圆环固定,前沿还可加天鹅绒。帽子价格昂贵。帽子有一个角的也有两个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纪的鞋种类很多,有皮、长统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带、腕带用皮革、麻羊毛织品制作。农民常穿木鞋。贵族穿尖头鞋,有时鞋尖极长,鞋尖长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规定为六英寸,绅士十二英寸、贵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贫民不准穿。

  神父一直穿黑色长袍戴风帽;但发式有变化。8 世纪开始为修士剃发,其仪式为"削发式",希腊或东欧的削发式样是把头发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称为"圣保罗式",罗马削发式样是在头上剃掉圆圆一片,四周仍留发,称为"圣彼得式"。修士剃发是代表对上帝的谦恭及献身的标志。`

  14、15 世纪欧洲的统治阶级追逐奢华和享乐,无视宗教戒律,在服装方面表现尤为显著。"无论贵人、贵妇,皆如儿童之喜着新衣,喜戴首饰。此为善奢侈浪费之时代,男子穿尖头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圆锥帽。此时人用三千头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奥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细珠以绣一首诗歌于襟袖之上。"

  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人们对于服饰的正当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轻狂的行为,禁欲和反禁欲的斗争也表现在服装方面。人们按照美的标准不断地推进着服装的前进,直至文艺复兴,服装发展才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

  拜占庭从远东经波斯运来丝绸衣料,或以丝线原料加工成薄绸,制成衣服。男式服装有紧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锁服饰做为装饰,衣长过膝,衣袖长短不一。腰间系有腰带。长身斗篷为正式庆典服装,斗篷前后镶有美丽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块有褶的长形布块,固定于双肩。

  女式服装有斗篷,还有披肩(王室皇后专用)长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变而来。女外衣短至臀部,长至脚踝。户外服装是长斗篷,从头部垂落覆盖全身。贵族妇女服镶嵌金银宝石、珍珠玛瑙,劳动妇女穿无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从查士丁尼皇后的画像看,其服装华贵无比,身穿一盖住脚面的长衣,衣制下摆很宽,似裙状,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紧。腰间系各种丝带,衣服上装饰各种宝石,胸前挂着各种珍珠宝石饰物,头戴帽,帽上饰着各种宝石,耳环垂下。其服装式样有的为欧式,其丝织面料与宝石饰物产于东方。

  《日本服饰》

  日本传统民族服装。日文称着物。

  日本古代曾长期使用附袖贯头衣,称"小袖",是结合南方"身顷"、北方"筒袖"所创制,袖裉下有"身八口"(通风口)。从公元3世纪开始,中国袍传入日本并产生影响,"小袖"不断吸收吴服(中国三国时期吴国服装、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服装)、唐衣(中国唐代服装)和中国明代服装特点,在室町时期(1338~1573)发展成摆长过膝、袖口宽大的"长丈小袖",确定了和服的基本形式。

  和服分男用、女用、儿童用和单衣、夹衣,有"表着"(外袍)、"下着"(内袍)等种类。和服长度一般齐踝,交领,右大襟,宽袖,留身八口,上下无扣无襻,系腰带,衣上印有家族徽记。男和服采用黑、褐、灰、深蓝等色的布料,或用细格、圆点、鸟眼图案的布料。女和服通常采用色彩艳丽的丝绸面料,有精细的刺绣、绘画及附加饰物。女和服腰带(奥比)质地为织花或绣花的绸缎,长约3~5m,宽约25~40cm,通常单条织造而不加裁剪,用时裹于腰胸之间,在背后打结,结眼考究,有200多种。腰带后中部有一小垫衬,用以撑住腰带的褶饰。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和服一直深受日本人民喜爱。

  《和服的特征》

  和服属于平面裁剪,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几乎没有曲线,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如将和服拆开,人们可以看到,用以制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方面比较自由。在制作和服时,较少为人的体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着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因为,它可以因人而异,在腰间调节尺寸。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它却能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符合日本人的气质。不仅如此,和服同时也顺应日本的自然;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服装的通气性十分重要。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

  各种和服在款式和穿着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异",正是这些"小异",具有服装的一项重要功能:显示身份、年龄、所属的社会阶层。以女性的和服为例,这种"小异"主要表现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

  1"留袖",即袖子相对较短。

  2"黑留袖"和服往往点缀有精致的花纹,它是中年妇女的礼服,一般在比较隆重、庄严的场合,如婚礼、宴会时穿着。

  3"色留袖"是有各种颜色的和服,穿着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轻,也是隆重场合时穿着的礼服。

  4"振袖"是未婚的日本青年妇女的传统服装,比较豪华,一般只在庆贺典礼、毕业,以及新年时穿着(今天,即使在这种时候也很少有人穿着这种和服)。"振袖"就是长袖,往往长达1米左右,垂至脚踝。

  5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色无地"的和服,在平时穿着。"色无地"没有花纹图案,但有颜色。

  《中国服饰》

  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治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社会服饰》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距今约1万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服装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粗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

  《商周服饰》

  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便于骑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

  《秦汉服饰》

  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

  《隋唐服饰》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odongcom/wiki/%E5%8D%8A%E8%87%82'>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宋辽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

  《明清服饰》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分,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薙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中国古代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汉民族15个主要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中国古代服饰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最著名的为《尚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从出土广物看,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变式。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①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②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魏晋南北朝服饰(220~589)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足穿笏头履、高齿履(一种漆画木屐),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于延佑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元代纺织物有纳石矢金锦、浑金搭子、金段子、兜罗锦、三棱罗、大绫、小绫、南绢、北绢、木锦布、番锦布……种种名目。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

明清服饰(1368~1911)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第一幕

  1809年深秋的一天傍晚,昏暗的圣马科斯公墓上出现了三个人影,他们是:安东·麦斯默医生主仆俩,以及莫扎特的遗孀康斯坦丝·尼森。麦斯默许诺重金酬谢,康斯坦丝便答应带他们去找莫扎特的坟墓。可怜这位天才身后凄凉,连墓碑、十字架都没有。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多么神奇的地方!音乐的魔力立刻将医生带回四十年前的维也纳巴洛克花园的音乐会上……

  随着美妙的音乐,时光回到1768年,维也纳正为一个叫阿玛苔的小男孩而疯狂。这是个三岁便能弹琴,五岁开始作曲,对任何旋律都能过耳不忘的音乐神童!孩子的父亲是萨尔茨堡的乐队长,利奥波特·莫扎特,现在,他正在维也纳的名流面前得意洋洋地炫耀着儿子的奇才。而在一边默默协助的是男孩的姐姐——娜娜。其实,她自己也曾是个技惊全场的神童,但是,弟弟过分耀眼的光芒早早地将她的天才掩盖。这个女孩似乎对此毫不介意,心甘情愿地作为最体贴的姐姐和最忠实的崇拜者伴在弟弟左右。但是现在,我们的主角似乎很不合作,显得越来越无精打采。娜娜发现他病了。利奥波特却不肯相信,固执地认为,天才才不会生病呢,他只是在耍小性子,该好好教训教训!

  这时,一位贵妇人替阿玛苔解了围,她告诫利奥波特别把小孩子逼得太紧了。阿玛苔在花园里发现一只神秘的小匣子,也多亏了她的命令,小男孩才得以保留这件宝贝。这位冯·瓦尔特施泰腾男爵夫人后来成为莫扎特独闯维也纳时的解惑恩师。

  光阴荏苒,九年岁月一晃而过,小神童已经长大成人。这位青年,沃尔夫冈,此时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乐师。他兴冲冲地向姐姐展示新买的红外套,和他当年欧洲巡演时穿的那件小外套一样的款式,一样的颜色。娜娜也立刻记起了当年女皇陛下恩赐的这件礼服:“丝绒绸缎,镶金嵌玉!这样的衣服可不是人人都配穿的。穿上它,全世界都将为你注目。你是真正的王子,永永远远。” 沃尔夫冈希望穿着它象幼时一样去周游世界,他要开创新天地,萨尔茨堡实在使人窒息!姐弟俩正聊得兴奋,父亲走了进来。看见儿子不合身份的华服,利奥波特非常不满,更何况还是赌博赢的钱!他问起亲王要的曲子作好了没有,沃尔夫冈回答:“早作好了,在脑子里,只是还没有写下来罢了。” 利奥波特气坏了,他勒令娜娜立刻去把衣服退了,而沃尔夫冈,“你给我好好作曲!”

  舞台上只剩下莫扎特一个……不,是两个!沃尔夫冈和阿玛苔。整部戏中,阿玛苔如影子般紧紧跟随着沃尔夫冈,后者是莫扎特的“人”,前者是莫扎特的“灵”,当然,除了沃尔夫冈,没人能够看见他。当优美的音乐从阿玛苔的指尖流出,沃尔夫冈却在努力压抑着自己对父亲的忿恨。这样的父亲,是该敬还是该恨?最终,沃尔夫冈问自己:“他能不能不再对我的一切横加干涉?他为什么就不让我自由自在地生活?”

  +

  萨尔茨堡的集市上,娜娜自豪地向小贩们描述着弟弟的旅行。但是阿科罗伯爵的出现无情的打破了她的幻想。他告诉娜娜,沃尔夫冈现在根本找不到工作,很快他就会为得罪亲王而后悔了。路边的行人似乎也在议论纷纷:“昔日的神童……莫扎特!现在却无家可归……莫扎特!”

  利奥波特虽然呆在家中,心却时时寄在远方的儿子身上。他痛恨自己,竟然无视外面的危险,放儿子离开。这是一个充满了谎言、背叛、欺骗和堕落的世界,到处都是奉承者,寄生虫和伪君子,难以想象,脱离了自己的保护伞,这个单纯的孩子将如何生存!他只能期望,沃尔夫冈能有坚强的意志,足够抵御外界的诱惑,足够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你要学会聪明,圆滑地处世。永远别相信毒蛇的温柔,别相信豺狼的忠诚。对于获得的帮助,常怀感恩之心。一定要克制激动情绪,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让别人需要你,爱戴你。这才是值得我骄傲的好儿子!”

  不幸的是,事实很快就证明父亲并没有杞人忧天。在曼海姆,住着臭名昭彰的韦伯一家,工于心计,厚颜无耻的寡妇塞西利娅·韦伯,和她四个游手好闲的女儿。现在,韦伯太太正在犯愁:没人肯借钱了,怎么办?“体面人家的日子难过啊,勤奋和礼貌可不够养家。只能期待有个男子汉,帮助我们摆脱这种困境。”韦伯太太的“好友”弗里多林兴冲冲地赶来报告喜讯:当年的音乐神童莫扎特正在这儿,这可是位财神爷啊!于是,韦伯太太差遣颇有音乐天赋的女儿阿劳西娅出马。结果,沃尔夫冈对年轻美貌,又拥有天使歌喉的阿劳西娅一见钟情,心甘情愿地拿出自己的血汗钱供韦伯一家挥霍,还许诺使阿劳西娅成为首席女高音。 不久,利奥波特得知了沃尔夫冈和阿劳西娅的关系,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他祈求上帝拯救自己的儿子。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利奥波特命令沃尔夫冈立刻去巴黎,就他们母子二人!拆散他们,问题总该解决了吧?想不到的是,沃尔夫冈虽然服从了父亲的命令,离开了曼海姆,但他已经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为了不失去阿劳西娅,他把所有的收入,包括父亲从萨尔茨堡汇来的钱都给韦伯家寄去,而自己和母亲则在贫困中挣扎……没过多久,莫扎特夫人就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

  绝望的沃尔夫冈悲愤地斥责着这冷酷无情的世界多么残酷的生活,多么古怪的世界!当你堕入黑暗之海,到哪里去寻求希望?昨天还是个宝,今天就变成根草。曾以为到处都充满爱,最终却落得孑然一身!” 沃尔夫冈的这次欧洲之行以彻底的失败告终。他负债累累地回到萨尔茨堡,再度受雇于科罗瑞多大主教。亲王府那些仆人们本来就嫉妒莫扎特,现在乘机对他大肆羞辱。艾曼纽·席克耐德的剧团巡演来到了这个小镇,小酒馆中观众的热情令他非常高兴。 利奥波特为了留住儿子,拿出了一大堆帐单,这都是他在巴黎期间惹的麻烦。沃尔夫冈必须本本分分地留在萨尔茨堡,努力工作来偿还这些债务。这时,冯·瓦尔特施泰腾男爵夫人前来拜访,她希望带沃尔夫冈到维也纳去。利奥波特当然不同意。于是,男爵夫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国王,和他的儿子一起住在一个魔法花园里。老国王对这个世界心灰意冷,为了避免儿子受到伤害,他下令筑起高高的围墙,整天紧锁宫门。国王认为没有地方能和这个世外桃源相比,但是王子却总是听到心中有个声音在对他说:“离开这里!有个无人去过的地方,在那儿,晚上会有黄金从星星上坠落。如果你想得到着星星上的黄金就得独自一人投入到外面的危险之中”。国王告诫儿子:“到外面,你会象我当年一样遭到重创。好好地呆在我们的魔法花园里,这高高的围墙,这紧锁的宫门都是为了保护你啊。”父亲的话中,字字都流露着殷殷关爱,但是王子内心的渴望对他说:“有时候爱意味着该放手时且放手;有时候爱意味着舍得与所爱分离。爱,要能够含着眼泪说:‘在遥远的地方,黄金从星星上坠落。离开家,投入危险,去寻找那星星上的黄金吧!’”

  可惜我们的“国王”不喝这口“心灵鸡汤”,这次他铁了心了,娜娜也一起劝弟弟,沃尔夫冈只好暂时留下来等待更好的机会。 几个月后,第二次机会来了。科罗瑞多要去维也纳,他命令沃尔夫冈一同前往。尽管阿科罗伯爵反对,沃尔夫冈最终还是进入了大主教的随从队伍。到维也纳不久,他又遇上了韦伯一家,这家人已经从曼海姆搬到了维也纳居住。虽然阿劳西娅已为人妇,但这回沃尔夫冈又迷上了韦伯太太的另一个女儿,康斯坦丝。韦伯太太乘机说服沃尔夫冈搬到她们家去住

  利奥波特意识到沃尔夫冈不会再回来了,盛怒中,他将当年“神童时代”的记事本扔进了萨尔河。娜娜想要安慰父亲,但毫无用处,利奥波特决定放弃这个不肖子。现在,舞台上留下娜娜孤零零一个人,思念着亲爱的弟弟,同时叹息自己的童年梦想已成泡影。沃尔夫冈可以服从自己的天才去寻求理想,而她,却将永远被责任所束缚,现在是女儿,不久将会变成妻子和母亲

  科罗瑞多原本答应把沃尔夫冈引荐给皇帝,可是他反悔了,还命令沃尔夫冈立即返回萨尔茨堡。愤怒的沃尔夫冈又同大主教争执起来,结果自然同上次一样……沃尔夫冈再一次获得了自由,但他惊恐地意识到他永远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他的“天才”,就是一直紧紧跟随他的阿玛苔,越来越霸道地消耗着他的精力。“小精灵”,现在已经变成了恶魔!沃尔夫冈注定是他的奴仆无法反抗。

  第二幕

  圣马科斯公墓。麦斯默医生一边吩咐仆人掘墓,一边追问康斯坦丝,这位音乐天才有什么异于常人的举止。康斯坦丝不胜其烦地回避着这些问题。

  回到1871年。一场音乐会后,在莫扎特的支持者和批评者之间展开了一场争论,有人赞赏音乐家才华横溢,而有人却认为不过是些时髦的小把戏罢了。不过有一点是双方达成共识的:想在维也纳立足,光凭真才实干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得会耍手段。维也纳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在这里,殷勤地向你行礼的人,也许背后正藏着锋利的匕首!

  此时,沃尔夫冈已经离开了韦伯家,但他对康斯坦丝的爱却日益加深,同样,那个女孩也没有忘记他。这天,康斯坦丝不期而至,混乱的家庭环境令她厌恶,她愿意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眼前这个心地纯净的青年。沃尔夫冈喜出望外:“你就是我心目中的天使,即使哭泣时依然那么骄傲坚强。不知是从这夜空中的哪颗星星坠入我梦中?你了解真正的我,因为你的双眼能直视我的灵魂。对你的情感永世不渝。相知相爱,你我心灵相依。自从见到你,便知今生所属。不想当你的主宰,只愿为你遮风挡雨。多么希望与你日夜相守。”正当这对小情侣亲昵相拥之时,韦伯太太和她的新“搭档”破门而入……结果沃尔夫冈被迫签下协议,答应要么立刻娶康斯坦丝为妻,要么终身支付赔偿金。眼见母亲居然拿自己当作敲诈的工具,康斯坦丝被激怒了,她悄悄偷出那份合约,当着沃尔夫冈的面,把它撕得粉碎。

  一天夜里,沃尔夫冈梦见自己置身于一场假面舞会中。看着一个个蒙面宾客从面前经过,沃尔夫冈猜不出哪个才是自己。忽然,他看到了父亲!他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助,但是利奥波特却只留下一句诅咒:“我给了你一切,你又是如何回报的?无论将来能获得怎样的成功,但有一样你这辈子休想得到,那就是:幸福!”噩梦惊醒后, 沃尔夫冈向男爵夫人求教,男爵夫人告诉他,应该尽快摆脱对父亲的依赖,他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成长。

  此时,娜娜也找到的感情的归宿,但是对方家境贫寒,利奥波特当然不同意这门婚事,除非她自己能筹到嫁妆。娜娜只得写信向弟弟求助。沃尔夫冈取了钱正打算寄给她,却被一班狐朋狗友拌住。他们把他灌醉,然后从赌桌上骗走了所有的钱。

  又是一场通宵舞会,醉醺醺的康斯坦丝回到公寓。看看这“狗窝”,很可爱嘛!人家说,家庭主妇永远不该停止家务,好啊,那就干脆别开始吧。她回味着昨夜的欢娱:不停地跳舞,疯狂地旋转,让香槟在血液中翻腾,让玫瑰在发间绽放,那才是是神仙般的日子。在她看来,失去如此的乐趣,将是人生最大的缺憾。

  沃尔夫冈已经功成名就,享受着财富与荣耀,如果能与父亲和解的话,他的生活完美无缺了。僵持了多年,利奥波特主动到维也纳看望儿子。起初,利奥波特看到儿子的巨大成就,感到非常欣慰,但是很快他便意识到,沃尔夫冈已经不再需要自己的指导,未免万分沮丧。沃尔夫冈几次试图安慰他,可惜都是徒劳无功。这天,沃尔夫冈送给利奥波特一份礼物,就是那个从童年时代起就一直陪伴他的小盒子。利奥波特打开盒子,发现里面装满了钱!沃尔夫冈的本意是让父亲用这笔钱赎回自由,不必再受制于科罗瑞多主教,但是利奥波特却完全误解了!“你欠我的,休想用钱来还清!”,他大吼着,把礼物扔在沃尔夫冈脚边,怒气冲冲地跑了出去。

  沃尔夫冈没能追上父亲,最后解释的机会都失去了。他很难过,为什么父亲不能理解他,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必须走自己的路,别无选择。然而得不到父亲的嘉许,他无法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想不到一场父子情深,居然以如此严重误会为终止符,沃尔夫冈几乎崩溃。阿玛苔就趁着他最虚弱的当口发起袭击,因为现在沃尔夫冈的态度有时候令这位神童非常恼怒。

  科罗瑞多大主教并没有忘记他当年的宫廷乐师,相反,现在他已经被莫扎特的音乐折服了。他把利奥波特召来,问他有没有向沃尔夫冈传达萨尔茨堡宫廷的新任命。利奥波特劝他把沃尔夫冈彻底忘掉,并保证再培养出一名更出色的音乐神童。但这个建议立刻被否决了。把利奥波特打发走,失落万分的科罗瑞多开始责问上帝:为什么他毕生奉若珍宝的东西,理智、逻辑、科学……,这一切竟然会被某种无从解释、近乎荒谬的东西击败,那音乐的魔力!

  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如意,沃尔夫冈沮丧地意识到,当年那些朋友们说得没错,维也纳并不青睐真才实干。尽管春风不复,但他仍有足够丰厚的收入。奇怪的是以他的收入,日子还经常过得入不敷出。是塞西丽娅!她是越来越贪得无厌了,甚至要求女婿去向朋友和赞助人讨钱。沃尔夫冈在忍气吞声中逐渐成熟,就在他终于有勇气拒绝韦伯家无理要求的时候,萨尔茨堡传来了父亲的死讯!

  在圣史蒂芬大教堂,沃尔夫冈向父亲作最后的道别,可是他说的那些话哪里象悼词,根本就是控诉嘛!他知道这些年父亲承受的痛苦绝不会比自己轻。“上帝的神迹是不会免费的”,“神童”?谁知道究竟是福是祸?葬礼结束后,沃尔夫冈正要离开教堂,一个蒙面人叫住了他,委托他为某位不知名的人物谱写安魂曲。

  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的消息传来,也引起维也纳市民群情激奋:“挺直脊梁方为人,狗才甘愿伏在主人脚下。拥有自由方为人,终于到了打破锁链的时候!”一名贵族非常不满:“你们这些忘恩负义的!我们的老国王,是他引导大家保护大家,他就好象人民的父亲!”沃尔夫冈立刻回敬道:“长大成人的孩子不再需要父亲!” ……艾曼纽·席克耐德连忙过去警告他的朋友,不要意气用事,妄论政治可不是明智之举。“别忘了,我们艺术家可以用更高明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到剧院的花园里,席克耐德把刚完成的《魔笛》剧本交给沃尔夫冈,阿玛苔立刻过来取走了剧本。席克耐德恳求莫扎特一定要为这部戏谱写最优美、最过耳难忘的旋律,这是他一举成名的机会。他还找了个女演员来“激发”作曲家的灵感。当沃尔夫冈挟着美人消失在屋子里的时候,阿玛苔则坐在房顶上悠然地写着曲子。夜幕降临,《魔笛》中的人物一个个显现在花园中。

  魔笛的首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狂热的观众拥在剧院外尖叫,争相抢购神童和成年音乐家的塑像。崇拜者们爬上剧院的屋顶。寂静的夜空中,轻轻地响起优美的颂歌,歌声越来越嘹亮,越来越嘹亮,预言着后世对这位音乐奇才的顶礼膜拜。

  可是沃尔夫冈却无法享受这新得的荣耀,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病入膏肓,象中了毒一样。他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发着高烧,阿玛苔则坐在床沿,晃荡着双脚,专心致志的谱写着《安魂曲》。一会儿,阿玛苔的墨水瓶干了,象往常一样,他扎破沃尔夫冈的手臂,用鲜血代替墨水。沃尔夫冈恳求自己的这位“分身”发发慈悲,但阿玛苔哪里会听。最后,或许觉得“墨水”还不够流畅,他抓起鹅毛笔,直接刺进了沃尔夫冈的心脏……

  时空合一。一边,沃尔夫冈生命中的所有人物从黑暗中走出来,围绕着死者,诉说生命的意义,询问如何摆脱命运的束缚。另一边,圣马科斯公墓,麦斯默医生捧起天才的头盖骨,细细欣赏这上帝的完美雕塑。娜娜找到了那个神秘的小盒子。打开盒盖,响起一首悦耳的小曲,让她又回忆起那辉煌的“神童时代”……

  (全剧终)

  亲,可以去秀吧和大吧上看,有的,我只是为了亲方便,把它复制下来,亲看可以吗?呵呵~

1 虎年到,捧起幸福的盆满碗满,饮尽吉祥的杯满满,兑换健康的红包满满,卸下烦恼的包满满。祝新年如虎添翼,好运连连!2 小虎骨骨,大年年年,开心跳跳,笑容灿灿,宝贝儿生龙活虎,工作职场狮子勇,身体健康虎虎发,幸福快乐到老伴。3 虎年来到,吉祥如虎飞扬!祝你对工作亮起勇猛的火苗,对爱情披上浓情大衣,对生活展开灿烂的未来。虎年快乐!4 在新的一年里,虎虎生威,胆大心细,步步高升,笑口常开。祝你虎年行运连连,心想事成,事事如意!5 虎年到,抓住幸福的尾巴,追逐成功的步伐,驰骋在事业的战场上,成为生活的王者。祝你虎年大展宏图,好运连连!6 虎年来袭,愿你咆哮出人生的辉煌,跃上成功的巅峰,展现出生命的力量。祝你新年快乐,万事如意!7 虎年大吉,灵感如虎添翼,创意纵横捭阖,奋斗如虎发威,拼搏勇往直前。愿你在新的一年里,成为人生的强者!8 虎年将至,祝愿你拥有如虎添翼的激情,如虎贪食般的财富,如虎扑向猎物般的勇气,如虎咆哮般的霸气。迎接虎年,迸发无限可能!

圣诞节准备到了,街上也有浓浓的节日气氛,简单容易操作的蛋糕卷,稍微变化一下造型,就能有满满的仪式感哦!

用料

蛋黄 4个

细砂糖A 15克

牛奶 60克

玉米油 40克

低筋面粉 80克

蛋白 4个

细砂糖B 40克

抹茶粉 3克

红丝绒液 4克

淡奶油 300克

细砂糖C 25克

准备材料

步骤1

牛奶,玉米油,细砂糖A混合,快速搅拌均匀乳化。

步骤2

加入低筋面粉,用蛋抽按“z”形状的手法搅拌均匀,直到呈现没有干粉,没有面疙瘩,面糊细腻的状态。

步骤3

分2-3次加入蛋黄,“z”手法拌匀

步骤4

将面糊过筛

步骤5

将面糊平均分成两份

步骤6

抹茶粉加少许水,用茶筛打匀

步骤7

两份面糊,一份加入抹茶粉,一份加入红丝绒液

步骤8

用蛋抽拌匀

步骤9

蛋白粉三次加入细砂糖B,用电动打蛋器打到湿性发泡的状态,从盆里满满提起打蛋头,打蛋头上挂着的蛋白是呈现弯钩形状的

步骤10

把蛋白平均分成2份加入到蛋糊中,用刮刀翻扮均匀

步骤11

这是面糊拌好的状态,切记不要过度翻扮,避免蛋白消泡

步骤12

将拌好的两份面糊分别用裱花袋装起来

步骤13

蛋糕卷烤盘上铺油布或者油纸,将烤盘对角线放置,先把其中一种(抹茶或者红丝绒都可以)面糊挤到烤盘上,在挤另外一种面糊

步骤14

挤完面糊左右轻轻摇晃烤盘,让面糊铺平

步骤15

烤箱提前160度预热,放入蛋糕卷,烤20分钟出炉

步骤16

蛋糕烤好后出炉,晾凉

步骤17

将蛋糕卷倒扣在晾晒架上,揭开油布

步骤18

表面覆盖上一张新的油纸

步骤19

再倒扣一次。也就是蛋糕进烤箱时的正面朝上

步骤20

将细砂糖c一次性加入奶油里,用电动打蛋器打硬

步骤21

将奶油区在蛋糕卷表面,其中靠近自己的这一端约4厘米处铺奶油高一点,其他地方的奶油薄一点,再将夹心草莓排在奶油高的位置上

步骤22

草莓上面再铺上奶油。从侧面看是像小山一样隆起的。

步骤23

提起油纸两端,将卷的前半部分卷起来,用手轻轻压一下,使卷和奶油贴和,再继续提着油纸两端,将油纸拉动,蛋糕卷会顺着油纸的方向卷起来

步骤24

卷好的蛋糕卷连着油纸冷藏15分钟定型后,拿出来揭掉油纸,表面再用奶油装饰一下

步骤25

再装饰一些插件,美美的圣诞主题蛋糕卷就完成了

步骤26

切开切面露出草莓也很可爱^o^,一口味道会吃到抹茶和红丝绒的味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127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