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辽金时期的和田玉吗

是辽金时期的和田玉吗,第1张

这不是辽金时期的和田玉!从纹饰风格,一目了然!

玉器断代,其实很简单,中国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当时的审美情趣,落到玉雕上,就有其典型的雕琢手法和纹饰特征。就像汉朝人穿唐装,辽人打领带一样,除非穿越,断不可能。

辽金以武立国,在玉雕上落刀凌厉,刻画古拙,重精神,不究细节,题材以春涉秋狩为主,多猛兽凶禽,比如狮虎,海东青等。

这件,典型的现代风格,线条柔和,莺莺娇软,题材为花开富贵,事业(叶)有成,喜(喜鹊)上眉梢,祥和有余,风骨缺失。

所以我说,仿古,也是要技术,要知识的,不伦不类,哪里能躲过我这双眼睛。

帽顶最初的出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元入主中原,把这文化向全国扩散,各地博物馆的玉炉顶,其实就是元灭亡后的玉在利用,早期明人还有佩戴,如明粱庄王墓出土,但这类帽顶,都不是作为官员品级代表出现的,只在清朝帽顶成了官员品级的象征,并对其进行完善和规范,清朝帽顶从雍正朝改革后,开始大量用玻璃代替各类宝石区分官员品级,清帽顶主要分为吉服顶和朝冠顶,制作工艺上基本涵盖了所有当时首饰的制作手法如镏金、缧丝、镂空雕、珐琅彩等,帽顶托材质以金银铜木头为主,基本镏金,表明品级的各类宝石有红宝、蓝宝、红珊瑚、象牙、红碧玺、青金、水晶、砗磲、东珠、芙蓉石等,雍正朝改革后基本都变为各色玻璃。作为专项收藏,市面上多见的都是7,8,9品官帽顶,其他少见,朝冠顶远远少于吉服顶。清亡后,部分吉服帽顶废物利用流出中国,变成了外国铃铛把手。国内精品帽顶极少能见到。

辽的玉器制度,除脱始于唐风外,也有其自身特点,比如用玉上,崇尚白玉,尤其推崇和田白玉。同时契丹贵族金银玉互用,契丹贵族把这些价值连城的佳材融为一体,制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既反映契丹族的工艺水准,同时又折射出契丹贵族奢侈的生活。

玉带板是辽代重要的朝廷用玉,其特色是定数不一,厚薄略有出入,多光素无纹,四角常以铜钉铆在革带上。辽代肖生玉器以动物造型为主,植物和几何造型很少,这可能与契丹以游牧经济为主,长期与动物为伍有关。

金所处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对峙的特殊年代,同时又是北方少数民族所为,因此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

金代玉器之所以繁荣,一是由于女真族在契丹辽及北宋地区大量掠夺珍宝,刺激了金代玉器的发展;二是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玉器的发展;三是金代有较为充足的玉料、玉匠,加速了玉器的发展。金代玉以回鹘贡进或通过西夏转手得到新疆玉。为了确保玉材的使用,金规定朝廷愈多用和田玉琢制,祀天地之玉皆以次玉代之。金在扩张过程中,俘虏的大批玉匠,有的原在辽境内,有的直接从北宋境内掳掠而来。

“春水玉”、“秋山玉”是金的代表作。契丹、女真均是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经济占主导地位,春水、秋山原为契丹族春、秋两季的渔猎捺钵活动。所谓捺钵,即契丹族本无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长及水源供给情况而迁居,所迁之地设有行营。

女真族建立新政权后,承袭了契丹的旧俗,狩猎于春秋的娱乐活动,并将捺钵渔猎活动改称为“春水”、“秋山”。常见的“春水玉”表现为残忍场面,通常是海东青捉天鹅图。海东青是一种神鸟,又名鹰鹘、吐鹰鹘,主要生长于黑龙江流域。它体小机敏,疾飞如电,勇猛非凡,自古以来深得我国东北各民族的喜爱,有专人进行驯养,用以捕杀大雁及天鹅。

有件玉海东青啄雁饰,直径7厘米,厚21厘米,玉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形,上部雕海东青啄雁及荷叶图案。海东青体小而敏捷,腾空回首,雁于海东青身下,回首与其对视,欲逃不能,身傍荷叶,一荷叶束而未张,一荷叶张而卷边,表明大雁已被迫降至荷塘,难寻生路。

此玉饰两侧各有一椭圆形隧孔,可穿带或套入钩头,表明此物是一种用于人身的带饰。

秋山玉是表现女真族秋季狩猎时射杀鹿的情景。在金代,秋捺钵也称伏虎林。在雕琢技法上,常留色玉皮作秋色。

在表现手法上,秋山玉有繁、简、之分,场面不像春水玉残酷无情,而是兽畜共处山林,相安无事,一幅世外桃源的北国秋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131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