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太黄的作用与禁忌
估计说的中药大黄吧。
中药大黄的作用 大黄,别名川军,将军,一味中药。其味苦、性寒,入胃、大肠、肝经。
我国历代中医对大黄都很重视,将它与人参、附子、熟地一起称作“四大金刚”,推为“药中张飞”。大黄主要功能是泻热毒、破淤血、荡积滞、利胆退黄,对火眼赤痛、湿热黄疸、食积、泻痢、实热便秘、吐血、衄血、血淤闭经等多种病症有较好疗效。
临床上,用其止血宜炒炭,通便宜后下。不过,由于其通下苦寒之性猛,妇女胎前产后及身体虚弱者应慎用。
从宫廷医寨、医家著作到民间单方,从配伍内服到炮制外用,大黄都以其泻热通便,止痛、破积行淤的功效被医家和病患所称道,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洗刘、膏剂等。除此之外,大黄茶、大黄酒等也是养生保健之佳品。
中药大黄的服用禁忌 一般人每次1~5克比较适宜;脾胃虚弱、虚寒等病症患者忌服;不能超量服用,更不可长期服用。 用该品泻下通便,煎服时应后下,或用沸开水泡汁,否则药效会减弱。
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此外,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
由于该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
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行瘀通经功效,用于瘀血阻滞之月经闭止、产后瘀阻、症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清热除湿功效,用于湿热壅滞之黄疸、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热淋、石淋如八正散。
想了解更多的药材大黄功效可以在中国大黄交易网上看看。
中药大黄的功效
大黄是常用的一味中药,又名将军、川军、锦纹,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大黄性寒、味苦,可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肝经、心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传统上人们多用大黄治疗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淤血闭经、跌打损伤、水火烫伤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症。
《神农本草经》上说:
大黄“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虽然大黄以攻下泻实闻名而被称为“将军”,但其实际用途非常广泛。在可查到的清官医案中,大黄的用量在所有药物的用量中排名第十位。宣统皇帝溥仪6岁那年,因胃口壅滞导致恶心腹痛、手心发热。御医便采用熟大黄等药为他治疗,很快使其痊愈。年逾古稀的慈禧太后曾因肝胃积热而导致眼目不爽,也是在服用了酒制大黄等药后康复的。此外,清代不少皇帝还常用大黄泡茶来防病治病。这是因为大黄在具有泻下作用的同时,又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它虽然可使人的大便次数增加,却不会导致脱水,也不会因苦寒而影响胃肠的功能。而且,若将大黄久煎还可降低其泻下的作用。
从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看,大黄具有收敛、止血、解痉、利胆、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降血压等作用。根据大黄的这些作用,人们在临床上主要用其治疗以下疾病:
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取大黄20克,花椒10克,麻油100克。先将花椒置于麻油中加温,继投大黄,随即离火,晾凉后去渣,分两次服下。患者服药后约3小时开始排气,进而腹痛会减轻,连续服用可使蛔虫随大便排出。
可治疗麻痹性肠梗阻:
取大黄、芒硝各10克,厚朴、枳壳各6克,冰片3克。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后填敷脐部,再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并可将热水袋敷在其上。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
将生大黄放入50-100毫升的开水中浸泡,用晾至约37摄氏度的浸液给患儿灌肠(保留10~20分钟),每日灌2-3次。每次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决定大黄的用量:1岁以内的`患儿用5-10克;1”3岁的患儿用10~15克;3-6岁的患儿用15-20克;6-12岁的患儿用20-30克。
可治疗肠痈:
取大黄、芒硝各30克,大蒜20克,鲜败酱草50克,鲜紫花地丁40克。将上药共捣烂如泥,外敷于麦氏点(阑尾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肠胀气:
将大黄50克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外敷于双侧涌泉穴上,每次敷2小时,必要时可每日敷2-3次。患者一般敷药一小时后即可出现肠蠕动和排气现象。
可治疗痈肿疔疮:
取大黄末15克(局部有脓液者可加皂角刺末10克),用鸡蛋清调匀后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烫伤:
取生大黄末30克,将鸡蛋黄炼油后与大黄末混匀,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脉管炎:
取大黄、芒硝各60克,乳香、没药各30克,露蜂房、透骨草各20克,紫花地丁30克。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猪油将其调匀后外敷于患处,早晚各敷一次。
可治疗烧伤:
将大黄浸于95%的酒精中(按1:4的比例),半个月后滤取浸液,并装入无菌的喷雾器内,每日朝烧伤创面喷射4~5次。
目前,日本学者已从大黄中分离出120多种成分。澳大利亚人已经开始用大黄加三七片治疗肥胖症;比利时人则在咖啡中添加大黄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德国、瑞士等国家还把大黄作为糖果、饼干的辅料。国际性的大黄专题研讨会已举行过两次。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大黄研究和开发的不断深入,大黄这味著名的“将军”必将更显神通。
;答案:B
考点:1.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热毒疮疡,烧烫伤,瘀血证,还可用于黄疸、淋证等。2.芒硝有泻下、软坚、清热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咽痛,口疮,目赤及痈疮肿痛。3.番泻叶有泻下导滞的功效。芦荟有泻下、清肝、杀虫的功效。4.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攻下应生用,入汤剂应后下,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多用于出血证。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月经期、哺乳期、怀孕应忌用。芒硝内服冲入药汁或开水溶化后服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番泻叶温开水泡服,煎服宜后下,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剂量过大,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芦荟入丸散剂,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及孕妇忌用。
大黄的功效
大黄是什么呢?对于很多人来说,大黄可以是一个人的名字,一条狗的爱称,也可以指一种颜色。但是今天跟大家讲的大黄是指一种中药材。大黄是指药用大黄的根茎,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作用。那么大黄的功效有哪些呢?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大黄的功效
大黄也叫做川军、黄良、蜀大黄,是一种味苦,性寒的中药材,大黄在中医上的应用非常的广泛,那么大黄具有哪些的功效与作用呢?大黄具有泻热火的作用,因此多用于目赤咽痛、齿龈肿痛的治疗。现在很多人都爱吃辛辣、油炸的食物,对于这些食物是很容易引起体内火气的,因此当上火的时候容易眼睛、喉咙疼痛,所以可以通过大黄进行治疗。熟大黄是具有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的治疗。因此大黄的用处还是非常的广泛的。
大黄的功效有行淤血的作用,当有出现便血、尿血、蓄血和闭经的情况,中医的药方上也都会使用大黄,能够直达下焦,深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亦能调气,对治疗体内淤血效果是非常的广泛。
大黄是中药里面比较常见的一种,其实大黄是一种植物,是一种有很好的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一般我们在很多泻下清热的药物中会添加看到大黄的成分,大黄也经常被单独用于一些方剂当中。那么,一般大黄都有哪些功效与作用以及禁忌呢?
中药概述
大黄(又名川军)为蓼科草本植物掌叶大黄的根。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1.泻下攻积: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胀腹痛等,如(伤寒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千金方温脾汤)、(伤寒六书黄龙汤)。
2.泻火解毒:用于火热炽盛,迫血妄行的吐衄等,如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牡丹皮汤)。
3.活血祛瘀:用于多种瘀滞证等,如复元活血汤。
4.清泄湿热:能导湿热从大便而出。主要用于黄疸、淋证等,如茵陈蒿汤、八正散。
药效鉴别
本品沉降下行,走而不守,能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清泻血分瘀热。借其入血降泄之力,又有活血逐瘀之功。故为攻积、泻火、解毒、逐瘀的要药。
临证应用
1急性黄疸型肝炎:用生大黄50g,水煎服,日1次。小儿轻量;
2口腔溃疡,属心脾积热型,口渴口臭,便秘。大黄芒硝甘草10g葛根15g,水煎服。
药理作用
1大黄蒽醌有泻下作用,但此成分受热分解而失去泻下作用,因此不宜煎煮时间过长;
2有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作用;
3有促进胆汁分泌而有利胆、排石作用;
4长时间服用
大黄可引起便秘,其机理与所含鞣质有关;5有抑菌作用。
化学成分
含蒽醌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等。
用量用法
3——12g,水煎服,或泡水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易伤正气,若非实证,不宜妄用。经期及哺乳期不宜。
注
其推陈出新,有锐不可挡之势,古人誉为“将军”,故名。西大黄系青海所产的西宁大黄,表面呈黄棕色,可见菱形的网状纹理,故称“锦文”。奉为道地药材。
制川军:用于泻下力较缓,活血作用较好,多用于血瘀证及不宜峻下者。
酒大黄:苦微辛,性寒稍平和。缓和泻下作用,引药上行,用于实热燥结,但可清上焦实热。
形态特征:
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