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蝉代表什么意义。

古代玉蝉代表什么意义。,第1张

玉蝉,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干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来被视为 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 )

雕琢的具有护符意义的王含蝉,即被看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实体,成为“人与神这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结”,也就是说,死人含蝉,亦表示其肉身虽死,但只是外壳脱离尘世,心灵未必死去,不过作为一种蜕变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1、翡翠玉蝉的寓意最明显的便是一鸣惊人,炎炎夏日,蝉于枝头,叫的嘶声力竭,响彻天际,似是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听见这蝉鸣声。在古代,蝉被认为是“上饮甘露,下伏黄土”的神物,入土重生,生生不息。蝉作为雕刻题材是很早以前的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人们对翡翠玉蝉的喜爱,更续写了它生生不息的神话。

2、 古人认为“蝉”是不食人间烟火,饮露而生,寓意为“高洁”;从女性美感而言,尤其是长期在都市就职生活的女性,内心都希望有一份纯净而高洁,给人一种脱俗的时尚美感;从创业者的角度看,像“蝉”那样,要忍受黑暗的环境和潮湿的气候,在泥土之中孕育,最终破土而出,长出翅膀跃身大树,“蝉”脱壳,一鸣惊人,鼓励众人在面对各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前,坚信自己是幼年时期的蝉,为了最终理想的实现,要探索、开拓、忍受、坚持、创造、发展的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玉蝉按用途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佩蝉,佩戴在身上用来作装饰或通神之用。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向来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八千年前的兴隆洼人就开始制作使用玉蝉。此后的石家河先民大量制作和使用玉蝉,出土数量多达几十个,其中既有带穿孔的也有不带穿孔的,他们视玉蝉为能通神的圣物。商周时期以蝉形或雕有蝉纹的佩饰品来表达对于自身美好品德的追求。这一类用来佩戴的玉蝉,其头部有象鼻孔或有头尾贯通的通天孔,用以穿系以便佩戴。

二是冠蝉,这是作为饰物缀于帽子上的。冠蝉一般是在腹部有穿孔。汉代皇帝的近臣冠上都会有金质的蝉。从北周开始,皇帝通天冠上开始使用蝉,同时禁止民间使用。隋、宋、辽等朝在太子的远游冠上使用。唐朝亲王的进贤冠上也使用蝉饰。明代之前这些蝉大都是金或银制作。到了明代,才开始使用玉来制作冠蝉,也是只有等级很高的官员才有资格用。到了清代,冠蝉之制度被废。

三是琀蝉,就是放置于死者口中的玉蝉,其作用是祈愿逝者能像蝉一样蜕变重生。考古表明琀蝉最早见于西周早期,但西周时并未见流行。直到汉代,琀蝉才发展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琀蝉的重要特征,就是它没有穿绳挂系之孔。

汉代琀蝉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近代,玉蝉都是一直存在并深受人们喜爱的配饰。到了现代,人们又赋予了蝉更多的含义:

寓意一:一鸣惊人

现在都知道,蝉的幼虫在地下需要经过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最终破土而出,一飞冲天,其过程非常类似于人类的求学。

玉蝉,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

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干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可知,古人无非是想借助玉与蝉两方面的神力,可使死者死而不朽,蜕化成仙。

汉代玉蝉四件介绍如下

一、白玉蝉,器长5.2厘米、宽2.6厘米,蝉的头部刻画有力,尾作弧形收敛,背脊线隆起,用减地法琢出双目及两翼,器形平正。

二、黄玉蝉,长4.7厘米、宽2.8厘米,灰白色沁色,半透明状。蝉的头部略呈尖形,两侧双翼用弧线勾出,优雅适度。

三、青玉升晌袭蝉,长5.6厘米、宽2.6厘米,白色斑。蝉双目斜凸于两侧,中间呈八字形突出,背脊弧度平整,双翼长而窄,腹部可见线纹数条,琢工干净利索。

四、墨玉谨备蝉,长4.5厘米、宽2.2厘米,扁体,沁色斑斓。蝉头部为斜切状,背脊线隆起,尾作弧形渐收,用阴线勾勒出蝉的双目及身躯,汉八刀法的使用简练流畅,一目了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251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